协调管理论文范例6篇

协调管理论文

协调管理论文范文1

该文详尽的阐述了市政道路施工协调管理的意义,通过协调管理的原则,提出了完善的协调管理措施,文章条理清楚、规范,内容充实实用,反映了作者对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掌握深入、牢固,能利用实践和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已达到工程师专业水平,推荐该同志参加中级职称评审答辩。

随着社会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市政道路的维修改造成为近年来城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本文就复杂的交通与难度较大的市政道路维修改造之间的矛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并提出了贴合实际的独到见解,文章条理清晰,内容实用。该作者能够应用所学及实践拓展思维,已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达到工程师专业水平,推荐该同志参加中级职称评审答辩。

道路施工协调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本文正确认识到协调管理工作对市政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给出了完善的管理策略,研究较为深入,针对市政道路施工管理协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现场施工结合本文的理论性,提高现场的管理性能。该同志工作作风细致踏实,同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推荐该同志参加中级职称评审答辩。

协调管理论文范文2

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是以总经理为最高领导、由行政副总分工负责、由专门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

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

一个较大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其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企业。行政工作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各方面?quot;业务"。行政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的沟通和协调。行政管理的广度,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行政管理的深度,又涉及到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细微末节;行政管理的重要,是因为它是领导和各部门、众员工之间的桥梁。

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此重要,然而却几乎没有人去研究它;这是现今企业普遍感到最头痛的是行政管理,而改进它又不知如何下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就其中的二、三问题作一探讨,期望引起讨论。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无头绪地整天瞎忙;或是被领导一会儿支到东,一会儿支到西;结果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忙了些什么。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然而,行政部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管理水平,那还是不够的。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再上一个档次,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

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换句话说,他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一个战术家,还要努力做好一个战略家。很显然,也只有一个有思想、懂战略、敢创新、有冲力的人,才能把行政工作做得更好,做得再上一个档次。

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成为真正的协调。

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应该。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关注点不幸竟在于行政部门,那只能说明一点,即行政工作做得实在太糟糕,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影响了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以致于引起大家的关注。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行政部门最忌讳处处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其它部门抢镜头,争荣誉。行政部门应该象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要反对利用自己对公司资源的支配权只顾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的行为,特别要反对把行政部门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管理是要执行制度的;但执行制度也是一门艺术,并不一定要搞得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特别是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更要注意对人的尊重。行政工作要做得有人情味。

管理"上做好协调",在"服务"上当好幕后英雄的境界,是行政工作的理想境界。由于各种因素,并不容易达到,我们只能是尽力而为之,努力趋近于这种境界。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及其要求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的功能;究而言之,行政管理就是服务。就这一点而言,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大体相同。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仍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协调管理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机电设备,管理模式,协调机制

 

0 引言

地铁设备安装管理包含机电设备、系统控制、车辆设备三大类。具体来讲,机电设备分为机电安装(风、水、电)专业,包括车站、区间、车辆场段、控制中心内环控、消防排烟系统;车站、区间、车辆场段,给排水系统、气体灭火、照明、动力低压系统;车站电梯、屏蔽门系统。以及供电系统专业,包括110KV主变、车站、车辆场段,牵引混合变电所、电力控制、接触网、牵引供电系统、35KV区间电缆工程。系统控制分为综合控制系统通信、信号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车辆设备分为车辆及车辆配套系统和车辆段车辆维护设备。

设备安装及装修是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重点、难点之一,是工程建设的关键阶段,直接关系到地铁工程的质量和形象。设备安装阶段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环境复杂,系统性强,由于所处环境复杂,随时有可能面临突发问题,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的办事效率、决策速度、管理力度有必要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至关重要,建立适合的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管理模式是搞好安装及装修的关键所在。

1 设备安装阶段建设单位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实例

地铁建设是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是灵魂,合作是保证。通过建立合适的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协调工作是业主的首要职责和重要职能。加强业主与监理之间、监理与施工方之间、业主与施工方之间的协调。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实行统一调度、统筹协调,共同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滞后工程、难点工程、重点工程、复杂工程、起步工程的重点、难点问题。

轨道交通工程一般分为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两大部分,安装是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工程进展到安装、装修这个阶段交通论文,业主设备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工作重心已经从设备采购演变到设备安装,变成了对设备安装工程管理为主的工作部门。此时如何成立有效地管理机构负责安装、装修等工作,就成为业主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成立适合的组织架构对工程进展进行主持和安排也是全国地铁建设指挥部门普遍采取的办法。现介绍一些成熟的现场管理模式及协调机制。

1.1 以工程部为主体的模式

该安装装修管理模式为:以工程部为主体,抽调设备部、运营部等相关人员参加,行使安装、装修的管理、协调职能。在这一管理模式的主导下,在实施过程中,把安装、装修分成三个主题:

⑴ 车站设备即常规机电设备安装。以工程部为主,抽调设备部、运营部有关人员参加,依托项目部,各有关部门配合,公司总协调;

⑵ 系统设备安装。以设备部为主,工程部为辅,依托项目部,各有关部门配合,公司总协调;

⑶设备总联调。以运营部为主,设备部、工程部为辅,依托项目部,各部门协作,公司总协调。

该安装装修管理模式,体现了主题不同、主次不同、功能不同,责任主体亦相应做了变化和调整。

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管理机构设置

其中,工程部车站设备安装组,负责整个风、水、电及其他常规机电设备安装,包括低压配电、照明、给水排水、环控、消防、装修等;工程部调度组,主要负责设备的运输、区间的占用、工期的安排、计划的协调管理。设备部负责系统设备安装部分,依托项目部,工程部配合,负责通信、信号、自控、高压供电等系统设备的安装。运营部(注:运营部为运营分公司的前身)负责总联调部分,组建与管理相适应的机构总负责,其他各相关部门配合。

1.2 以现场指挥部为主体的模式

该管理模式为设备安装现场指挥部对设备安装和车站装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组织领导,强化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对施工中发生的问题有最终决定权。

现场指挥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2所示期刊网。

图2 业主组织机构

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是现场指挥部委派的机电设备安装和装修工作的总调度,全面负责各项目管理部和监理、施工、设计、集成等单位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评定(考核)工作,全面落实现场指挥部提出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的总目标。

项目管理部是现场指挥部派驻现场的工程管理机构,在现场指挥部的领导下,在现场指挥部办公室的组织、协调、监督下行使业主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指导、组织、监督和管理权力,具体落实对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

该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三个层次上进行探讨,即决策层、执行层、信息层交通论文,外加一个无处不在的技术支持平台,以实现各协调管理机制的功能。

决策层主要建立决策机制,着重于制定项目目标和任务分解,处理工程项目内外部之间的有关事务。由工程项目的协调管理机构来负责工程项目的整体协调管理,如有关规则的制定、参与方的选择与淘汰、重大冲突与矛盾的消解等活动,其形式是定期或特定的协调管理会议,一般以合同、规章制度、参与方的责权利等方式明确下来,对所有成员具有强制性。

执行层主要包括合作机制、沟通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工程项目协调管理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最为复杂的部分,由项目协调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些机制去执行具体的协调管理活动,如各参与方的实施进度协调、材料设备供应协调、合同的具体实施协调等。采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即可进行现场协调也可采用会议协调;即可由事务双方协调也可通过第三方进行协调。

信息层是前面两个层次予以实现的基础,为协调管理活动提供各种数据和信息支持,完成相关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与优化调度,以更利于各种协调管理机制的贯彻实施,同时也可将协调管理机制产生的效果进行反馈,便于协调管理者判断机制是否适宜以及有无改进完善的之处。

技术支持层在协调管理的任何层次和任何协调管理机制中都发挥重大作用。因为工程项目协调管理决策是基于并行工程环境的分布式群体决策模式,由各参与方按某种方式组成决策群体,通过计算机协同工作环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支持、协调管理功能。由于这些技术支持的保障,工程项目可以实现各参与方之间、人员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形态的协调管理方式。电话、传真、远程文件传输、网页浏览公告版、电子邮件、网络会议可分别实现这几种不同的功能,而且网络安全技术也为各参与方之间的协调管理提供了安全保障。

1.3 以总公司建设处为主体的模式

该管理模式的建设处是买方管理机构的职能部门,对所有建设合同具有管理权和决定权,其下达的各种指令,均为买方的最终指令,具有完全约束力。

设备工程的安装装修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3所示。

图3 安装装修管理机构

其中,地铁总公司起到统筹领导,统一部署的职责。由建设处主管,下面组建土建科、综合科、前期科、技术科、车站设备科、系统设备科五个科室。土建科主要负责土建施工、工程管理等工作。综合科主要负责财务管理、甲控材料管理等工作。前期科主要负责工程报批、前期征地拆迁、管理迁移、施工准备等工作。技术科主要负责设计院管理、图纸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车站设备科主要负责供电、通风、空调通风、AFC、FAS、EMCS、电扶梯、综合信息等工作。系统设备科主要负责车辆、信号、车辆段、安全门、PIS等工作。

2 关于地铁机电设备安装现场管理模式及协调机制的一些建议

机电设备安装阶段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关键阶段和节点,施工作业复杂,牵涉部门单位众多,施工协调难度非常大,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高效,并符合地铁业主特点的现场协调架构和机制对于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并进而影响整个地铁工程的成败。而各地铁业主的组织架构不尽相同,由此而来的现场管理模式也略有差别,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共性,以供相关单位借鉴。

⑴ 按照相关城市已建线路的经验,在公司层面建立一个机电设备安装阶段现场协调组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交通论文,这样可以从公司(指挥部)的高度统一、有序、高效地指挥和协调纷繁复杂的现场安装工作。这一组织可以是在现有公司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新设立的临时机构,也可以不设立临时机构,只是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来进行管理。但有一条是普遍适用的,那就是由公司(指挥部)层面的一个负责人来担任协调组织(机制)的总牵头人,统一领导和指挥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从而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

⑵ 在设备安装期,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建立实施多方协调的机制,确保运营人员全过程参与,熟悉掌握设备的结构和特性,在实现设备高质量、高速度移交的同时,建立并实施完善的生产运行及安全管理制度,达成从建设到运营的平稳过渡。

⑶ 通过实行指挥部现场办公、定期召开现场协调会等方式,搭建沟通平台,针对特定问题与有关人员联系,彼此交换意见,建立协调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3 结论

鉴于地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复杂性、地铁业主情况的差异性,各地铁公司在安装阶段的管理模式和协调机制不尽相同。本文在总结各不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业主在此阶段管理思路的共性与注意要点,以期为新建地铁单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诚,赵峰,杨续斌.“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三峡建设2004,(6):65-67.

[2]王育辉.公路建设项目业主的组织管理机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报, 2006(1).

[3]陈辉华,等.大型建设项日组织运行机制模型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8(3):13-17.

协调管理论文范文4

设计阶段需要施工专家的帮助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和检查。在施工阶段就需要设计人员在现场进行协调指导。要想将图纸上的内容建造成实体,设计人员必须将设计意图清晰地传达给施工人员,科学串联各种造景元素,将图纸上的构想在实际中切实展现出来。

1.1图纸会审。在正式施工之前,建设单位需要联合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会审。在对图纸进行分析时,各个单位可以将不明确的地方、不完善的地方、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再由设计师做出解释和修改,让各个单位都能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和意图。建筑工程只需要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就可以了,而绿化施工时需要再次创造的过程。施工单位没有透彻理解设计意图的话,会出现施工脱离了设计。所以设计师和施工单位应进行有效的沟通,将设计思想传达到位,详细说明设计目标和意图,然后在施工中生动地表现出来。

1.2设计指导施工。虽然在图纸会审阶段设计师已经向施工单位讲解了设计意图,但是在实际施工中,由于施工人员审美的差异和理解上的不同,施工中难免和设计意图出现出入。再由于在处理园林的软景上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在植物的颜色、大小、品种上的搭配与设计目标很容易出现偏差。所以设计师必须到施工现场进行指导,纠正现场出现的一些错误。在施工现场设计师主要就是把握好艺术关,将需要表现的意境营造出来。

2监督协调管理模式

园林制度上的不完善也会造成施工和设计脱离。在现实社会中确保园林景观工程的质量,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于设计与施工管理需要借鉴一些有效的科学理论,对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和作品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条件和经验制定出关于园林设计和施工能够合理衔接的专业方法模式。监督制本身源于国外,它在园林项目中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设计监督就是及时地将设计思想传递给施工的人员,对设计目标和设计思想进行耐心的讲解,并鼓励施工人员朝着目标去完成要求。从事设计监督工作的职员需要全程参与到方案设计和施工的每个环节,指导现场,以为建设方节省更多的人力财力。

3结束语

协调管理论文范文5

一、工业生态协同管理的基本含义

工业生态协同管理,是基于生态共生理念和前提,基于哈肯所说的协同学方法论基础上,对工业企业自身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突破性转变(与新老自由主义理论要求不同的转变),进而实现工业企业绿色化调整,以防止庇古福利经济学派所说的“负外部性”抑或“外部不经济”的产生,并使之能够行之有效地实现资源生态合理性优化配置的管理运作方式。这种方式,是在对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目标系统整体关系的全面认知,并对现存工业体系进行实质性相关改进或变革基础上实现的。二、工业生态协同管理的主要理论依据工业生态协同管理的主要理论依据包括共生理念、协同学方法论、工业代谢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等。在此仅就共生理念及协同学方法论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讨论。

(一)共生理念的形成背景及其对工业生态协同管理的影响

对共生理念的研究,不只限于生态学领域,经济学、政治学、以“超循环论方法”研究的进化论以及协同学等学科对之都有涉及。在经济学范畴,美国学者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一书,似乎较有助于对企业共生理念形成的了解,但是它依然是以“经济人假设前提”为特征讨论问题的,所以理论上并不会对“外部性”内容有实质性解决。在环境伦理学领域,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利奥波德在其“土地伦理学”中就有述及并强调。他指出:“事物在各种相互依存的个体向相互合作的模式发展的意向中,是有其根源的。生态学家把它称为共生现象,政治学和经济学则是提高了共生现象。在这种共生现象中,原有的自由竞争的一部分被带有伦理意义的各种协调方式所取代了。”[1]而在以“超循环论方法”研究的进化论理论中,对共生概念的强调则更为突出。德国生物学家和系统科学家M•艾根20世纪70年代对此也有研究。艾根对共生问题的探讨是针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极端片面性展开的,他把达尔文进化论适当地引入分子进化的研究过程,同时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补充。

在达尔文的理论中,自然界竞争和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一思想在社会领域的代表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斯宾塞、白哲特和萨姆纳。而达尔文主义在经济领域又直接影响到了古典经济学派及其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直到今天,许多从事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的人员依然深受其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无疑也来源于当今世界所风行的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在此前提下,正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他们“深深地陷入了这个竞争的旋涡不能自拔:如果你想生存下来,就必须击败对手,你必须在生存竞争中不停的斗争,因为最大的成功者也就是最侥幸的‘幸存者’”。[2]这正是对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特征的陈述,是对今天“新自由主义”的风行及其本质的形象刻画,也是对“新自由主义”适者生存理论实质的深刻揭示。

在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选择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对自由市场经济及工业革命的严重弊端进行反思,而艾根则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根本上做了批判性的改造。艾根认为,进化过程,不仅存在“竞争”与“选择”,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进化的发展形式———共生。他指出:“进化过程无数复制和突变步骤造成大量分支的结果。这包括同源的竞争者之间的选择,但也有躲入小环境中造成的隔离,还有十分温和的选择压力下形成的互容或共生。”[3]因此,艾根在其《准物种模型》一文中,批评了达尔文的理论,他说:“达尔文自然选择原理并非公理性的,而是从自我复制的物理条件中衍生出来的。”[4]

艾根援引了古恩特•斯登在《黄金时代的到来》中的话进一步批评指出,“如众所周知,适者生存不是别的,只是同义反复:能够生存的生存下来了,在这里,‘不适者’所代表的不是一个客观的科学的价值判断,而是主观的价值判断。”[5]

可见,无论是达尔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还是那些奉行达尔文主义的自由主义及新自由主义的倡导者,在工业革命以来,抑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演进中,都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们的理论已经促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比如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出现的经济危机,以及由新自由主义的推行导致的“拉美问题”,乃至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它成了为强权政治、经济掠夺、损人利己,甚至侵略战争辩护的理论。不仅如此,在自然生态领域,深受达尔文竞争理论激励的无数极端自利的“经济人”肇事者,其行为后果既造成了种种“外部不经济”,也酿成了无数的生态灾难和“公地悲剧”。不仅艾根的“超循环论”,就是在哈肯的“协同学”理论中,对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观点同样也有严厉的批评。哈肯在其专著《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不是最适者也能生存”一章中指出:“大自然设下无数的妙计,击败了适者生存这个论点”。值得注意的是,哈肯同样也强调了“共生”概念。他说:“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是共生现象,其中不同的物种相互帮助,而且甚至只有这样大家才可能生存。”[6]

但是,哈肯所说的共生,是指“种际”间的共生,在理论上,这与动物解放论者辛格提出的“种际公平”思想基本相似,区别前者是藉“共生”反映种际间的公平问题。艾根和哈肯对“共生”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证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竞争个体或群体,可通过彼此间的互利行为而存在。这一点对我们研究可持续发展管理来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极为重要。共生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受到普遍重视,对它的研究将会引起我们观念的深刻变化,并成为指导我们工作和实践的一种新的理念。这种理念,不仅对纠正达尔文主义的偏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工业生态协同管理的研究不可或缺。研究工业生态协同管理,首先必须强调共生理念。只有基于共生理念基础上的工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与自然生态总体平衡的协同或一致。

(二)协同学方法论与工业生态协同管理工业生态协同管理的研究与实施过程,除了受共生理念的影响外,协同学方法论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工业生态协同管理尽管既不能脱离工业生态学及其物理基础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能脱离对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的整体认知,但在工业领域若要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协同学方法论的指导将不可或缺。即使对研究工业生态物理基础的工业生晔枫,马青华:当代工业管理的协同学本质及其特征态学连同工业代谢理论来说,协同学方法同样至关重要。

“协同学”是系统科学范畴的一个分支,为德国学者哈肯所创,其基本含义正如哈肯本人所解释的,乃是“协调合作之学”。它指系统之中各子系统的动态协调与合作。协同使得系统具有整体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反映出系统演化中的确定性与目的性。由于系统的协同作用,经协调后的各种矛盾达到整体统一,并将其整体功能加以放大,从而产生互补效应,使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之和。协同学还研究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宏观行为,故仅从微观层次的参量中难以了解这些宏观量。在系统的演化中,并非所有参量对宏观层次的各种表现发挥相同作用,只有系统协调合作时产生的序参量才具有决定意义。所谓序参量,就是指在系统相变过程中,能够标识从无序到有序的状态参量。它用系统宏观量来表征,并决定系统的整体行为和特征。在协同学中,序参量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可刻画支配系统演化的基本量度。

协同学对于研究工业生态协同管理大有裨益。工业生态协同管理的基本宗旨,就是要通过协同学协调合作之方法,使现存工业经济体系摆脱传统经济理论的桎梏,从而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相一致。传统的工业经济体系,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这种情况如果说是因其仅仅侧重遵从经济规律而忽略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要求所致,那么工业生态协同管理则必须以此为戒。现存的工业体系只有藉协同学方法论将之融入自然生态系统时,才能真正实现工业生态协同管理。工业生态协同管理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而且要遵循自然法则。工业生态协同管理同样是一种新的相变过程,一种能够标识从无序到有序的状态参量,它将以一种新的序参量支配我们时代的工业整体行为和过程。

三、对工业生态协同管理研究内容的大体划分

任何划分都以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对工业生态协同管理研究内容的划分也不例外,依据一定标准对其划分,便于我们区分它所研究对象的不同特征。

(一)工业生态协同管理的划分内容

在此,我们将以企业自身的协同运作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运作为标准进行大体划分,以便厘清工业生态协同管理的内外差别。这一陈述的另外方式便是:以一个或若干工业行为主体为划分标准,可分为“工业内生态协同管理”和“工业外生态协同管理”两个方面。

1.工业内生态协同管理这是指工业经济行为主体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以绿色化科技创新为支撑,对工业企业自身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系统改造或调整的一种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或与生态系统总体平衡协同是这种管理的基本特征。我国鲁北化工集团,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以绿色化科技进步为支撑,对其内部进行了系统变革,创建了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的工业生态链就是典型的内生态协同管理案例。这是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其工艺流程是:用生产磷铵所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成硫酸,进而联产水泥;硫酸再返回运用于生产磷铵,以致整个生产过程无废料排出,使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和高效利用,真正达到了“因子x”理论现共时态的整体要求。它既解决了传统磷铵生产废渣占地和污染环境的世界性难题,又有了生产硫酸和水泥的新的原料来源。[7]鲁北化工企业集团充分实现了内生态协同管理。

2.工业外生态协同管理若干不同工业企业行为主体之间,以生态环境保护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目标,相互间进行优势互补或资源生态合理性优化配置,从而在整体上与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相适应的叫工业外生态协同管理。丹麦卡伦堡工业生态园区,就是典型的工业外生态协同管理案例。该园区是由若干各不相同的工业企业,即斯塔朵尔炼油厂、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厂、挪伏•挪尔迪斯克生物工程公司及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公司等等所组成的工业生态共生体。卡伦堡共生体的协同运作方式是:用炼油厂排出的水冷却电厂的发电组;电厂的废蒸汽又供给炼油厂、生物工程公司发酵池及市政分区采暖;电厂在其机组上安装了脱硫装置,使燃烧气体中的硫与石灰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硫酸钙(石膏)供应石膏材料厂,从而使材料厂不再进口西班牙的天然石膏。这既节省了自然资源,又利用了废弃物。此外,炼油厂的多余燃气又可作为燃料供应电厂和石膏材料厂之用等等。[8]正是这样,卡伦堡共生体通过不同企业间的协同运作,使每个企业均毫无例外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优化结果。

(二)鲁北化工集团与卡伦堡可产生的效益情况

无论鲁北化工集团的内生态协同管理,还是卡伦堡工业共生园区的外生态协同管理,均已改变了以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工业化发展理念。共生理念和工业生态协同管理的运作方式,使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可见。以鲁北化工集团为例,其经验倘若推及全国,则每年可节约磷石膏废渣堆建费6000万元,节省800万吨水泥的石灰石矿山建设费21亿元,节省生产600万吨硫酸的硫铁矿矿山建设费30亿元。[7]此外,该集团的内生态协同管理运作方式尚可避免产生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卡伦堡的效益状况也表明,它们每年可节约45000吨石油,15000吨煤炭,50000立方米水;温室气体排放也有所减少,每年可少排175000吨二氧化碳和10200吨二氧化硫;废弃物重复利用情况是:每年可利用130000吨煤炭、4500吨硫、90000吨石膏、1440吨氮、600吨磷等等。[8]这些情况都说明,假如全世界的所有工业企业都能真正实现工业生态协同管理,那么,“因子10(Factor10)”(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必须在1990年的基础上扩大10倍才能满足人类目前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近期目标将由设想变为现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无疑是现实可行的。

四、研究工业生态协同管理的现实意义

研究工业生态协同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首先,对于所有工业企业来讲,只要把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则共生理念和工业企业协同管理就是必须的。因为,共生理念将导致传统“经济人观念”的改变,而工业生态协同管理则会有助于对企业进行生态合理性的变革。故此,它们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要条件,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来说,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协调管理论文范文6

班级管理Moodle深度交流协同效应一、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级的管理模式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主要工作之一,从班主任对学生行为控制程度来区分,可把班级管理模式分为专制型和民主型。如安德森(Anderson,1945)将教师领导方式区分为统合接触型(integrative contacts)和专职接触型(dominative contacts)两种,前者采用同意、赞赏、接纳与辅助的方式领导学生,后者采用命令、威吓与责罚,研究发现统合型教师领导下的学生较能自动解决问题,并发挥团队精神,而专制型教师领导下的学生虽较为顺从,但学业苦恼较多,同时有反抗行为[1]。

2.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

国内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领导方式基本属于专制型,同时很多教师和家长在行为上总是将放任与民主混为一谈[1]。专制型的班主任总是要求学生听从指挥,把班主任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师生间互动简单化为传达、执行指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厌恶这种领导方式,学生常常推卸责任,不愿合作,一旦教师离开,就会造成混乱。民主型容易造成放任,老师基本不管,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老师与学生没有进行深度的交流,没有对班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没有建立起经过充分酝酿、达成共识的班级管理制度。

3.科任老师的缺位是问题的关键

不管是所谓的专制型还是民主型的班级领导方式,科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的缺位是共同的问题,调查发现,科任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基本局限于学习内容的交流,在情感方面交流较少,科任老师与班主任的互动也局限于与班主任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具体学科的学习情况,为班主任提供信息,或者寻求班主任的协助,这种交互是单向的,没有产生协同教育效果。在班级管理这个层面,科任老师基本是缺位的,没有参与到班级管理的事务中,不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更不用说参与到班级规则的制订。

科任老师的缺位间接造成了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言堂的现象,因此,科任老师的参与可改变班级的管理方式,使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三者产生协同效应,班级管理更加有序和高效。

二、协同班级管理模式

为了解决专制型和民主型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发挥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三者的协同教育效果,本研究根据协同学原理,提出协同班级管理模式。

1.“协同学”简介

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了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并发表了《协同学导论》等著作。协同论认为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

协同论告诉我们,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成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就好。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2]。

协同论提出自组织的原理,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2]。协同论指出,自组织的形成需要一定条件。

2.深度交流是班级管理系统有序的条件

在班级管理中,理想的班级管理是自主管理,老师和学生按照某种默契的规则实现自主管理,这就是协同理论所说的自组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三者之间协调合作,减少内耗,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发挥整体的协同效应,促进班级自组织的形成。

协同论指出,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可以从无序突变到有序状态。教师、科任老师、学生三者要实现协同,深度交流是必要的条件,这种交流应打破课上课下的限制,打破身份的限制,打破时间的限制。消除话语霸权,传统的话语霸权来自于教师的权威,还有小部分来自于优秀生或者班干部的身份优势。交流的内容除了学习上的,还必须有情感上的,还有基于班级问题的协商。

3.利用Moodle系统搭建交流的平台

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要实现深度交流,单靠传统课上课下的交流是不能实现的,需要有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平台。利用Moodle建设的网络课程,可以实现这种要求。

本研究搭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Moodle系统,Moodle一般用来建设学科网络课程,这里创造性地设计成一个用于班级管理的的网络课程,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深度交流,达成共识,形成规则并最终实现师生的协同管理。

在这个课程中,以专题讨论区的形式支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话题讨论,根据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开设了班级问题讨论区、班级规则区、学习分享区、主题班会区、反思区(见表1)。

4.协同班级管理模式的定义

本文所说的协同班级管理模式是指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经过深度交流、协商,共同建构班级管理规则的一种自组织班级管理模式。协同班级管理强调的是教育主体(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的协同,教育方式(线上的交流与面对面沟通)的协同,模式的关键因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协商。

三、协同班级管理模式的流程

1.提出议题

在讨论区里面,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利用注册的实名账号发言,可以“开启一个新话题”发表一个新的议题,就班级管理来说,议题可以分为两个主题,一是班级日常管理问题,也就是班级事务,可在Moodle里开设一个名为“班级问题讨论区”的讨论区专门进行该类问题的交流、讨论;另外一个是课堂管理问题,为了与班级日常事务分开,另外开设一个名为“学习分享区”的讨论区。前者针对班级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后者指的是具体某一学科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管理问题。

2.发表意见

发表意见就是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对发起的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要求每个学生均要回帖,回帖必须针对问题,不能说空话和离题。这个环节可采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集思广益。

3.交流观点

发表意见后,就进行观点交流,这个阶段紧跟着发表意见这个环节而自然地生成。班主任要向学生强调,在论坛里面身份是平等的,每一个发帖者都应该受到尊重,对老师的观点,假如你不认同,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反驳,态度要诚恳,言语要礼貌;对于同学的观点,可以发表你的看法,提出异议,甚至可以批评、争论,但不能有人身攻击的语言或者挖苦等不良用语,要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4.协商、形成规则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规则。可要求学生对师生交流结果进行整理,形成规则的草案,再利用面对面的协商最终形成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班级管理规则。对一些分歧比较大的规则可利用Moodle的投票功能进行表决,形成后的规则可公布在利用Moodle的“讨论区”建立的规则区里。

四、模式的实践研究

1.研究设计及过程概述

为了验证协同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对广州市某中学高二(2)班进行了实验,该班人数49人。利用Moodle系统设计了用于支持协同班级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专题讨论区支持师生的在线交流。从2013年2月21日至2013年5月22日进行了3个月的实验,实验期间利用协同班级管理模式进行班级管理。

2.实验数据统计

(1)师生论坛交流统计

按照发帖的时间集中度可把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开学初、3月月考、期中考,对应三轮行动研究。按照这三阶段选取了班级问题讨论区、学习分享区、主题班会区所有的帖子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

(2)调查问卷情况

研究结束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设计了五点量表,从非常同意、同意、没意见、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调查学生对所陈述语句的认同程度。设计的《Moodle支持下师生之间交流情况调查问卷》、《Moodle支持下学生之间协商交流调查问卷》分别调查学生对Moodle支持下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看法。

3.实验的效果

根据发帖情况、学生调查问卷情况及现场观察,协同教育模式下师生的交流更充分,深度交流、协商使班级管理更加有序,引发了协同效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班级管理由命令转变成协商

班级管理由命令转变成协商,协商是深度交互的基础。班级管理不再是班主任的一言堂,在协同班级管理模式下,借助Moodle论坛的帮助,教师和学生均能提出班级管理的议题,师生均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论坛里,没有身份,没有话语霸权,只有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对老师和同学的观点,可以赞同,可以争论,在这种管理环境下,管理由以往老师发号司令的模式变成了协商模式,协商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争鸣,班级管理规则是全体师生协商的结果。

(2)班级管理参与主体扩展到科任老师

班级管理参与主体扩展到科任老师,多种教育主体的共同参与是协同效应产生的必要条件。课堂管理本身也是班级管理的一部分,科任老师的参与可使班级管理更加有序,他们提出的议题能把班级管理延伸到课堂管理,他们的意见同样会受到学生的重视。通过议题的讨论、规则的协商,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之间更深入地增进理解,这对科任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科任老师的参与引发了鲶鱼效应,使班级管理由班主任一手操办的专制管理模式成为不可能,协商规则成为必然,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三者的深度交流最终促发了教育的协同效应。

教师的参与热情是议题能否形成规则的关键因素。由于教师在学生心中崇高的地位,对于每一个议题,教师是否有深入地参与到讨论中是该议题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统计发现,凡是教师回帖数高于总数20%的议题交流的质量较好,能够形成班级管理规则的议题达到78.6%,低于这个数的只有30%的议题能形成规则。因此,参与的教师要认真地思考和回复学生的发言,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增进师生感情,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协同效应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支持是本次研究中一个发现,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之间除了对提出议题的讨论外,交流中的情感因素也是发挥协同效应的重要力量。对回帖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除了观点交流、规则协商外,还充满着鼓励、欣赏、鞭策、承诺、反思等情感交流,这些交流使得议题讨论没有冰冷的就事论事,而是充满着人性的关怀,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使得管理更加人性化,体现了人文管理的趋向,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加入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内心产生共鸣,实现了心灵的协同。

(4)面对面交流与在线交流的协同

传统面对面交流有直接、气氛强烈的特点,但由老师掌握话语权,很多学生保持沉默,没有真正参与交流,话题没能深入探讨。在线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因为身份、学习成绩的原因造成的隔阂基本被消除,每个参与者是平等的规则建构者。在线交流还可以拓展到课外,学生可利用互联网进行同步和异步讨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交流的过程会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在网络空间,话题可以不断地讨论下去,直到建构出规则。异步讨论也给发帖者思考的时间,这样观点更有针对性,话题的讨论更有深度,不足的是现场感差,要登陆到平台上才能发帖。

协同班级管理模式采用的是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相结合的协商模式,老师和学生可以在平台里面发表议题和观点,对于一些话题,可在线下进一步交流,交流后又可以把新的、更深层次的观点发到论坛里分享。研究发现,论坛里学生是比较敢言的,有一些在平时面对面不敢说的话学生敢在论坛里面说,教师可将在论坛里与学生个别交流中发现的问题在线下与学生进一步交流,促进相互理解。

(5)学生对协同班级管理模式认同度高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学生普遍认可在论坛与教师和同学协商的交流方式,也认可这种混合式的协同班级管理模式。在问到“你乐意在论坛里面与老师交流”,同意的学生占到85.3%;“你认为论坛的话题讨论有助于课堂问题的解决”,同意的达到70.8%;“你认为论坛增加了自己对老师的理解”,同意的达到58.3%;“你会努力实现论坛里面对老师的承诺”,同意的达到81.3%;“你认为老师在论坛里面对你的批评比在课堂更能让你接受”,同意的达到54.2%,没人不同意;“你乐意在论坛里与同学交流”,同意的达到83.3%;“Moodle的支持,让我们的班级管理更有效率”,同意的达到62.5%,Moodle的支持,提高了我班的班级凝聚力,同意的达到66.7%。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论坛的交流对加强师生之间的交互、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提高班级凝聚力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4.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存在话题游离的问题

话题游离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问题讨论上的偏题,二是参与主体的游离。对问题进行讨论时,小部分学生出于好玩、应付的心理,会发一些引起同学起哄的回帖,造成了话题的游离。也有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参与讨论,以应付式的语言回复了事,造成了参与主体的游离。解决的办法是形成一个话题讨论的共识,话题的发起人可以适当对回帖提一些要求。

(2)回帖的数量有下降的趋势

学生和教师回帖的数量从第一轮到第三轮有下降的趋势,回帖数量的降低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议题的协商,规则的建立,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二是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回帖的积极性降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对话题进行拓展,发动参与者更深入地分享学习和生活,增加一些新议题,使话题更加开阔,激发师生的交流热情,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更好地协同。

――――――――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 白列湖,潘开灵.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甘肃:甘肃社会科学,2007(5).

[3] 哈肯著,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作者.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