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工程技术论文范例6篇

园林工程技术论文

园林工程技术论文范文1

由于园林工程不同于其它工程,园林工程对于人们生活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在园林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受到极大的关注。而园林工程的铺装施工又是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园林工程的铺装施工进行过程中就会引起当地群众的高度重视,这种情况对园林工程的铺装施工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园林工程的铺装施工制订出一份计划。这份计划必须详细以及周密,可以为园林工程的铺装施工指出明确的方向与目的。而且在园林工程铺装施工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实际的情况来将计划进行改变,依照现实施工进度来对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真正在园林工程铺装施工进行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2园林工程铺装施工的准备

工作园林工程铺装施工的准备工作直接决定了园林工程在完工后的质量,因此在园林工程的铺装施工进行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园林工程铺装施工的准备工作方面,主要是需要做好4个方面的准备工作:材料准备,施工场地的测量,对地形的审核以及场地的整理。在材料准备方面,需要按照园林工程铺装施工的计划进行。在施工场地的测量方面,需要将园林工程施工的场地进行估算和测量,并且需要放置标志性的物体来对关键地区进行标示。在地形的审核方面,对施工场地的地形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和审核,保证园林工程的施工场地符合计划中的数据,如果出现了偏差需要及时进行修改。在对场地的整理方面,对施工场地的一些废弃物品要进行及时的处理,例如,地面下一些过于松软的土质要进行及时地加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3园林工程铺装施工所需的施工技术

3.1路面的施工技术园林工程铺装施工对于路面的要求较高,因此在进行路面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路面进行较好的施工。在对碎石路进行摊铺时,需要注意在摊铺的路面上不能有泥土,并且在使用石块或是木块进行摊铺时要注意只能使用其中一种材料而不能同时使用2种材料进行摊铺,否则就会造成摊铺好的路面软硬程度不同,影响路面施工的质量。而且摊铺材料的大小和厚度尽量要选择相同的,在摊铺完成后要对完工的路面进行清扫,保证路面的整洁。

3.2在铺装施工艺术方面的技术园林工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城市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让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因此在进行园林工程铺装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在施工的艺术方面工作。在铺装施工进行之前,需要选择好设计的花样。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在将花样铺装之前需要铺好一层基层,然后在基层上再铺上一层结合材料,将这些材料铺好后才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花样进行铺装。而为了让铺装好的花样更加牢固耐用,也需要在铺装完工后对其中的缝隙进行填充,保证铺装好的花样可以经久耐用。3.3铺装过程中嵌草方面的技术园林工程的嵌草路面铺装一般是在进行铺装的过程中留出空隙进行栽种,而另一种是使用一些本身就具有空隙的地板进行铺装。这2种方法在使用之前都需要先铺一层富有营养的泥土,在地砖铺砖完成后再进行播种的工作。播种完成后还需要使用混凝土进行填充,防止草缝的出现。而且为了让播种的花草更好地生长,也需要注意不能铺设基层,在嵌草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加注意,保证播种的花草可以健康成长,为城市的环境作出贡献。

4结语

园林工程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工学研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69-03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进行高等教育又要注重职业的培养教育,坚持服务的宗旨,面向就业,坚持科学研发和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将人才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研究”和“学工结合”想结合,把学习、工作还有研究探索相结合,互惠互利,并且解决当前各高职院校和职业技术培养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和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开发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园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符合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

一、高职院校中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职业院校关于农林类的课程多数设置为:园林生态学,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学,园林规划和观赏植物学这几大专业课;并且,还有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这几项课程安排,包括:理化基础,艺术设计基础和植物学基础。这些课程的设计未能摆脱学科模式,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结构只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课程的设置没有能够体现行业的发展,教学内容明显滞后;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化,偏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忽视实践技术技能的评价;校企合作缺乏利益协调机制,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思路

在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种植业核心技术标准,分析园林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型课程标准。学校应按照园林企业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是构建合理、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有别于普通职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等培养的技工人才。“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实践,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和法制观念,具备全面的从事园林工作的职业素质,掌握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技术技能,从事园林领域内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与学生人文素养融合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现代园林的发展现状、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开设园林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诗词鉴赏、摄影、茶艺文化等限选课程。

(三)课程与“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融合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专业的发展变化,将时下最时髦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对不符合时展的课程和内容进行调整,并引导学生关注专业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

(四)科研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

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课程与配套科研项目结合,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项科研试验设计,并顺利实施试验项目。通过点(实训课)―线(课程实训)―面(生产性实训)―体(顶岗实习)一整套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科研与毕业论文(设计)融合

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必须与校内或校外指导老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或设计施工项目挂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直接深入到科研或设计施工一线,负责具体的一项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行3年来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工作。

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教育体系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并且作为一种办学特色,这是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种载体,这就要求该体系要注意课程质量和课程特色,这对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这些年江苏省各部门对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重视、支持和改革,要求学院不断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中各工序确立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针对园林行业季节性明显的特点,根据一个完整的生长季(一年)来安排人才培养内容,最终形成以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景观项目设计、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为核心能力的“四融合项目化的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按照“适用、够用”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分四个阶段安排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另外,要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教学上来说,要由浅及深;从项目来说要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实训练习来说,要由简到难,逐步增加难度,增加学生的实践,“四融合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由认知实训、非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组成。

(一)认知实训,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

在第1学期安排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军事训练、安全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诗词鉴赏、摄影等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的认识实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通过园林绿地、城市公园和园林企业现场参观、企业专家讲座、职业规划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和工作环境的感观认识,帮助学生迅速了解行业、融入行业和规划职业。

(二)非生产性的基本专业技能实训,将现代园林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

在第2~4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绘画、中外园林史、植物与植物生理、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测量等职业基础课程和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种苗生产、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工程(一)、园林工程(二)、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职业核心课程。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和实训,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积极引入时下最流行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紧扣行业脉搏,帮助学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运用能力。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按“任务驱动+阶段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江苏中药科技示范园、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园林园艺系校内实训基地,合理轮流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技能训练,通过项目训练掌握专项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素质。

(三)生产性实训,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教师科研、企业技术与职业拓展课程融合

在第5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室内绿化装饰、园林机械、园林艺术、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监理、花艺与盆景技艺、茶艺文化等职业拓展课程,项目实战方面以单个项目生产任务的形式落实综合技能训练,在职业拓展课程中将教师科研、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企业技术研发项目与课程融合,以真实科研项目为依托来设置课程,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技研发过程,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园林校企合作单位的研发生产计划,种苗生产方向学生分组安排到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腾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和江苏同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花卉的培植与研发,培育品种有兰花、蝴蝶兰、杜鹃花等多种;规划设计方向安排到泰州市格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工作;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学生分组江苏星美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万润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施工与管理、项目竣工图的测量与绘制和园林工程结算书的编制等工作。

(四)顶岗实习,将科技服务于顶岗实习融合

在第6学期,在高年级学生定岗实习阶段,根据学生的具体工作任务,联合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高年级学生共同组建“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师生混编科技服务团队,采用“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深入企业一线提供专业科技服务。按照企业的发展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各项培训和训练,提升他们的技能知识,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性,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胜任本专业的工作,增加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四、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保障

(一)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是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他是“工学研融合”的一种形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联合地方政府、园林行业协会和园林龙头企业,打造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现已建成占地1500亩的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占地1200亩的江苏中药科技园和占地100亩的园林校内实训基地,使基地与实训室相得益彰,形成“课堂―试验场―种植场”、“学习―研究―工作”两个系统有机结合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发展的资源的教师,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创建双师工作站、设置“教学―科研互动岗”和实施“333”计划,鼓励教师申报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参与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改造,将“科研”这一指挥杠杆完全纳入到师资队伍培养和考核体系中,促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本质上有机统一,科研在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将“研”融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全过程,拓宽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经过多年来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才是培养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努力将科研成果与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吉文林,何正东,董海燕,等.农业高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3).

[2]彭龙慧,曹茂琴,丁菲.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共享结合课程体系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1,(6).

[3]姚连芳,等.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2).

[4]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5]丁金昌.科教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3).

园林工程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学习情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20-02

一、一体化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的要求,按照“岗位需要、行业发展、课证融合、统筹兼顾”的原则,将“学科理论体系下的教学内容”设计转变为“以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增强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先进性,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

二、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设计

1.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1)紧扣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及趋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结合园林技术专业季节性、综合性强特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中心,建设基础训练期、专业训练期、综合提升期、顶岗实习期“四段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第一、二学期在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内实训、接触和参与生产认知实践,掌握基础技能,树立专业思想,规划职业生涯;第三、四学期通过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专项技能训练,掌握园林技术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职业意识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第五学期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设置实训项目,通过项目训练,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六学期到校外合作企业或者订单培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与企业共同建立实习技术指导方案与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现“走出校园、融入社会”。(2)构建“支撑平台+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支撑平台:由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含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心理健康和人文素养等课程。英语、法律基础等大多数课程以科目课程形式开设,其他课程如心理健康课程等以讲座形式或其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包含园林美术、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测量技术、植物生长与环境、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还包含园林植物标本制作、园林植物调查与识别、测量实训等基本技能训练环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领域:学习领域课程包含园林树木、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花卉艺术等课程,提升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园林技术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3)开发与职业岗位标准相一致的课程内容,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区域园林企业生产特点进行课程开发。(4)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在完善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下,实现学习任务与生产任务一体,教室与实训场所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学习成果与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一体的教学做一条化进程。

2.一体化教学的建设方法与措施。(1)培养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有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熟悉行业最新技术、熟练掌握教学技能。(2)编写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材。根据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与校企合作企业合作开发一体化教材。(3)营造一体化教学场所教学场所实现讲解和训练一体化,使学生能够边听边练并尽可能结合校园与周边的园林项目,进行现场教学,使所得的经验更贴近实际的园林工程项目。(4)实施一体化教学方法。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教学,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案例分析、情景体验、研讨互动等形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施案例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传统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和东西方传统园林的特点;掌握园林园林规划设计的构图法则、园林植物配置手法、园林构成要素的设计等的理论知识。具备园林绿化项目的设计与绘制技能,能较熟练地完成园林绿化项目的平面图、植物配置图、竖向设计图、功能分区图、景观小品设计图的设计与绘制。

1.确定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外传统园林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东西方传统园林的特点;掌握园林园林规划设计的构图法则、园林植物配置手法、园林构成要素的设计等的理论知识。(2)能力目标:掌握花坛、庭院绿地、城市道路绿地、城市公园、城市小型广场、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园林绿地的设计与绘制;具有清晰介绍设计方案的表达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3)素质目标:具备自学与更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诚实、守信、肯干、敬业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对园林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选择、重构、序化成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的8个学习情景:花坛设计、庭院绿地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城市公园设计、城市小型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单位附属绿地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兼期末考核)。每个学习情景都从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教学载体、教学设计、学时分配等方面进行设计。

3.学习情景设计。以城市道路绿地设计为例(表1)。

一体化教学是在完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实现学习任务与生产任务一体,教室与实训场所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学习成果与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一体的教学做一条化进程。通过从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中选取教学任务、使学生成为企业的员工。在企业真实工作氛围学习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刁永红.石油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训模式探索[J].石油教育,2005,(5).

[2]张春星石百铮.引导文教学法的案例教学[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2,(3).

园林工程技术论文范文4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摘 要:文章以农林院校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为背景,立足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从工程能力培养与工程施工类课程的关联入手,阐述了工程施工类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并提出“融合不同专业施工课程交汇点内容、整合施工课程规范、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小组制和校内外结合”等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工程能力;农林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08-04

农林院校一般以农学、林学专业为主,兼顾其他专业。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学科门类越来越完全,工学专业与工学学科越来越成为农林院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由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日趋明显,工学专业在努力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在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但限于学科发展时间短、学科人才紧缺、中微观发展环境的限制等因素制约,农林院校工学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更清晰地体现工程人才的培养需求,工学学科如何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进一步提升等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农林院校中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为背景,立足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讨论如何通过此类课程(课程群)的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上述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素质。

一、工程能力培养与工程施工类课程的关联

“工程能力素质分一般性工程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一般性工程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包括工程推理能力,综合运用技术、技能和现代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和批评性思维的能力,对职业道德、伦理和责任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团队组织、协调和融合能力,有效的人际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等[1]。专业的工程能力需要依赖于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内容。工程能力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工程师的素质和知识储备。工程能力培养包括与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设计、生产、运行、施工、开发、管理等素质的培养。

农学、林学、园林学、风景园林学作为农林院校的优势学科,学生培养的目标是农学学士、管理学学士、文学学士等,学生培养的能力素质主要表现为作物育种、栽培与耕作,森林培育、监测,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工学学士培养在农林院校中所占比例较小,导致工程能力培养通常不被列为农林院校学生培养的重点目标。例如园林专业培养“具备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等部门和相关企业从事城镇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区、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等工作应用型技术人才”,授予农学学士学位。风景园林专业培养“能胜任风景名胜区、公园绿地、居住区、广场、传统园林等各类风景园林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授予农学学士学位。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未重点提及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然而,无论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还是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却有相当大程度是去做工程。工程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决定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空间。

学生的工程能力素质中设计能力反映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工程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工程人才必备的两种基本能力之一[2]。与设计能力培养相对应的设计类课程是当前农林院校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从课程设置情况看,土木工程、建筑学、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类课程无不在课程体系中占有绝大多数学分的课程地位,课程门数也多。然而受学位类别的影响,园林、风景园林和园林艺术设计专业在设计类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定位与课程内容安排中又往往脱离了工程背景,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受到了限制。从中国当前的工程建设实践上看,也鲜有工程设计大师出现。另一方面,土木工程、建筑学、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未来都极有可能走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这条路,注册执业资格对于学生的职业前途非常重要。与以上注册执业资格相对应的课程更多的是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工程建设实践的重要环节——生产环节中则缺少大量技术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为施工企业提高企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效率服务。这反映了学校学生培养与生产实践人才需求脱节的现象。学生培养的重点与学生就业的重点极不相称。

要提高学生的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技能和现代工具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必须有效依托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施工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不同专业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施工管理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不同专业现场施工进度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的各项要求和法律规定。这两类课程对提高学生在工程生产环节从业的技术能力非常关键,也对学生未来考取注册执业资格证书有莫大益处。从基本建设的流程看,工程项目从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这五阶段流程中施工流程是产品形成的关键阶段,人工、材料、机械设备流转复杂,需要的专业知识综合而广泛。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恰好为满足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专业技术人员良好的知识储备、规范意识和工程生产建设的认同感。此外,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也为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和竣工验收阶段针对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咨询单位提供了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所需的管理能力与法律法规意识。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教学在适应工程项目基本建设各阶段不同单位主体的人才需求中影响重大。在本科阶段,如何通过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加强学生施工技术、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紧密关联。

二、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的地位

当前农林院校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存在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科目少、学分小、课程重要性不明显等特点。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除专业核心课“园林工程A”及“园林工程A生产实习”共7学分外,专业限选课“园林管理”是2学分,专业任选课“工程概预算”是2学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限选课“园林管理与园林法规”是3学分,“工程概预算”作为任选课程(见图1和图2)。考虑到任选课存在学生经常不选或选课学生人数不足以开课的现象,作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限选课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在两个专业中皆不超过10个学分,这在160学分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微乎其微。园林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专业核心课“园林工程B”与“园林工程B生产实习”共5学分,专业限选课“园林管理”2学分。建筑学专业将“建筑施工”“建筑经济管理与法规”放到了专业任选课中(见图3和图4)。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其人才培养体系中“土木工程施工”属于专业核心课,“施工组织计划”“工程概预算”“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运筹学”“工程项目经济原理”属于工程管理方向的专业限选课,“建设法规”属于大类限选课。由于开设了工程管理方向,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占了开设课程的绝大多数,学分也占了大头(见图5)。

以下是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的课程设置情况。

专业核心课:园林工程A(学分:6)、

施工技术及施工 园林工程A实习(学分:1)

管理类课程设置1专业限选课:园林管理(学分:2)

专业任选课:工程概预算(学分:2)

三、工程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工程能力教育和工程科学教育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诸多知识的交叉和综合,而后者强调某门学科的深入分析;前者强调实践性,后者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前者着眼于解决工程问题,后者强调说清原理”[3]。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授予学士学位的类别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差异,但学生就业的方向上却有一致性,虽然分属于工程建设不同的专业类别,却大多在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业。如何在当前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较之设计类课程低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能力素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研究课题。整合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理顺规范及法规,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升并改善单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跨学科融合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构架

针对不同的专业,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名称不同、教学大纲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差异。然而,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同一个工程往往同时涉及建筑、结构、水电、园林等不同的专业。如何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将不同专业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理论有侧重点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不同专业的施工课程突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专业的技术要求,做到课程内容全面、翔实,生动、具体。再将工程材料、力学、结构、管理等相关知识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中,做到课程知识体系前后有序、融会贯通。强调学科知识间的交叉和综合性。帮助提升学生专业知识领悟力和应用能力,并激发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兴趣和志向。

“课程内容和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承纲领性的课程目标,下启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实践,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学科理论体系与课程价值相融合的明确表达,所以是落实工程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图6反映了土木工程、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专业及相应学科在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教学设计时可以产生的教学内容交汇点。不同专业对交汇点内容的设计并讲授,让本专业学生对相近专业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知识了解并掌握,可以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使其具备足够的发展潜力。

(二)基于规范整合的教学设计

规范、规程是工程技术应用的基础和依据。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需要的规范、规程、工法多种多样,种类繁杂:包括各类工程设计规范、规程,各类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规程,各类勘察规范、规程,各种先进施工工艺的工法等等。一般课程通常只需要参看一至两本规范即可,施工类课程需要参看的规范、规程多至十本或十本以上。如何把多本规范、规程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融入教学环节,做到课程内容有规可依、有据可查,是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工程施工类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表1是土木类、园林类、建筑学类专业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需要用到的规范集锦。通过对规范的总结与提炼,提升课程教学的水平和层次。相应地,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也能有效提高。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课堂是师生交流、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舞台,师生应该共同参与。改进课堂教学包括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多媒体课件的优化,增加工程施工环节的图片、录像、动画等内容,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工程施工工艺的感性,让课程更生动、更活泼。尤其是图片、录像、动画等更符合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均能通过具体形象的动画、视频和音频等手段得到强化,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增大了内容容量,又使相对枯燥的施工课程教学变得直观、生动。”[4]

另一方面,“课程设计是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5]。“课程设计题目应该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题目应该具有综合性”[6]。通过井点降水课程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设计等课程设计的布置和安排,使课堂教学手段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使课堂教学空间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的直观判断力和工程经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建立牢固的工程概念和工程意识,实现从科学意识向工程意识的思想转变。相应地,课程在考核评价时提高课程设计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并拟定详细的课程设计评分标准,包括文本方案、图纸表现和总体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等。而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则适当降低。

(四)实施分组教学,将校内外教学结合

在课程设计阶段把学生分为小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小组的讨论与工作分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课程增加了学生的工地参观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相互沟通并改善团队精神的能力,提升授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及综合业务能力。图7反映了跨学科融合、规范整合、改进课堂教学与考核以及小组制、校内外结合等教学改革措施的逻辑关系。

农林院校园林、风景园林、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与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紧密关联,该类课程与学生就业方向的契合度高。在当前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类课程较之设计类课程重要性程度低、课程学分少、课程门数少的背景下,通过不同学科施工课程交汇点内容的融合、不同专业施工课程相应规范的整合、改进课堂教学与考核以及小组制、校内外结合等教学改革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林院校与工程相关的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志趣和工程使命感。提升工程专业的层次和水平,改善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戴波,纪文刚,刘建东等.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2]李红梅,江志斌,郑益慧.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3]刘昌明,张济生,唐一科.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切实增加工程能力——工科本科生工程能力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

园林工程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园林工程; 技术管理; 后期养护;绿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园林施工中技术管理存在的弊端

园林工程是一门复杂并且系统性很强的项目,施工现场范围大,施工工序较多,建设周期长,园林工程项目的完成会受到施工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在园林项目施工中,存在着施工技术传统,质量差、高消耗等现象,个别施工企业还存在采购不合格苗木的问题。苗木是园林绿化工程的主材,主材质量不过关,整个园林工程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了,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园林工程的质量。[申驰,喻琴,何小琼.浅论园林工程的技术管理[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32) :308-309

]

1.1. 施工前准备阶段及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园林施工企业缺乏对经营管理、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视,使企业技术管理严重落后。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缺乏较好的沟通。‘柔性’的沟通管理一直是园林工程管理的薄弱环节,已成为提升项目团队整体绩效的瓶颈。施工人员观念不正确,片面地认为:绿化施工就是简单的铺草、种树、做小品,有相当的利润可取,导致很多不具备该园林专业素质的人涌入到施工行列。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与设计师、业主进行良好的的交流,不能理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就会出现设计与实际效果大相径庭,造成资源和资金上的浪费。园林工程前期施工对绿化工程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预留绿地内耕植土能否获得有效保护。实际工作中业主和建筑施工单位常将耕植土当一般填充物使用,预留绿地也成为了临时建筑工地。施工队伍技术经验太少,使园林工程的实施创作未能充分体现设计者的思想。[刘宏达.园林工程建设施工管理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2):( 第229页+ 第231页 )

]

1.2. 质量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园林绿化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文化娱乐、亲近大自然、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场所,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凡属变更设计的一定要有设计单位的修改文件或施工图纸,监理人员应按有关签认的变更文件监督施工,不能只按业主单一方的意见行事。再者就是苗木市场对于大规格的苗木供应十分紧张,大中型新优园林植物苗木更是紧俏,价格昂贵。如果监督不严格施工者就会为了节省成本,大大降低苗木规格,苗木数量被减少,加之欠缺规范性的施工,破坏了景观的立体感和稠密度,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设计质量。

2.园林施工中的技术管理措施

2.1.和谐沟通,加强现场管理

有效的沟通能增进建筑施工项目团队成员间的彼此了解,促进领导者改进管理工作,激励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团队成员的主人责任感和团队的凝聚力。有效的沟通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团队决策水平,激发新思想,持续提升团队的创造力,从而为建筑施工项目团队提高整体绩效提供保障。每道园林施工工序验收合格后签好质量验收合格单,上一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承包单位应事先分析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对策,列出质量控制明细表,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实施质量预控。

2.2. 体现个性,重视小品设计

园林小品设计和施工者,胸中要有波澜壮阔、万里江山,才能塑造出崇山峻岭、危岩奇峰、层峦险壑、细流飞瀑。园林小品以其多种多样的纹样形式来衬托和美化环境,增加园林的景致。颜色的应用搭配也尤为重要,假如色彩过于鲜亮,可能喧宾夺主,甚至造成园林景观的杂乱无章。色彩的应用应追求统一中求变化,充分利用乔木、花卉、灌木、地被植物的不同花色、叶色、高度进行协调搭配,从大局入手,而后进行局部的穿插配置,体现个性设计,会使景观植物的颜色和层次更为丰富。

2.3. 巧用地形,铺装景观园路

园路为园内各部分联络的重要纽带,作为游客的向导,要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地形、地貌、风景点的分布和园务活动的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须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园路作为设在城市绿地内外的交通道路,不仅为了便利实用,更应顾及景观的区划布置。合理选用地面材料,除有剧烈体育活动的场地选用硬质地面外,休闲活动场地宜用透水和半透水地面,避免积水。既富于艺术性,又不乏生态性和人性化,从而使园路的设计达到最佳效果。[施若凡,颜彬彬.浅论园林工程的技术管理[J]. 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2010(02):62-65

]

2.4.绿化栽植,提高苗木成活率

在土层干燥地区应于种植前浸穴。即在种植前先向穴内浇灌水。挖穴、槽后,应施入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肥料不要直接与根部接触,即在肥料上盖层土。苗木运输量应根据种植量确定。苗木运到现场后应及时栽植。苗木在装卸车时应轻吊轻放,不得损伤苗木和造成散球。吊装时在树干上缠绕草绳或其他保护材料。花灌木运输时可直立装车。装时要整齐,带土球的把土包扎好。绿化工程监理继续对工程进行督查、考核,主要包括修剪、治虫、除草、浇水、松土、施肥、扶正等工作,直至最后竣工验收。

2.5. 竣工验收,把好施工质量关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其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形象的好坏而且关系到一个城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发挥。验收是否严格将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高低。竣工验收是一项法律活动,工程设计图纸、施工合同、技术规范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不能违背国家法律的规定。对原材物料的质量控制应采用“三把关,四检验”的制度,即材料供应人员把关,技术质量检验人员把关,操作使用人员把关;检验规格,检验品种,检验质量,检验数量。由监理单位进行现场验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审查苗木、材料、设备等的质量合格证明资料,核查隐蔽工程记录和施工记录。做好项目交接。已完成分项工程的养护对整个工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严格按照规范及操作要求养护好已完成的分项工程。

3.结束语

园林是公共设施,它是以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多种物质为要素,经过各种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占有一定的空间、供大众观赏游玩的公共设施。园林施工中的技术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首先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从各方面把好质量关,通过与设计的巧妙结合,营造出设计要求的景观效果。设计及施工中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灌、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互相映衬的关系。通过对景观植物和小品的科学设计施工,建造出既经济、又实用、且美观的园林工程,从而满足了人们对园林景观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改善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

参考文献

[1] 申驰,喻琴,何小琼.浅论园林工程的技术管理[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32) :308-309

园林工程技术论文范文6

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教学资源相对紧缺和教学模式单一是目前园林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状况。首先,目前园林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园林设计专业的许多教师都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教师的教学技能相对较差,教育经验缺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愈加明显,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带来了异常深刻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我们的教师提供了便利的、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手段,进行学习的条件,也同时向教师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因此,应加强对园林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采取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数字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不断扩大园林设计专业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在园林设计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讲授占据了主导地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及理论灌输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极其有限。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传统的陈旧、落后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我们应当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园林设计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园林设计专业走向现代化和最优化发展方向。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园林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

(一)使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能使抽象的图纸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由于多媒体课件“自身的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影响,使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或者一般的电化教学过程有所不同。”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对设计图稿、模型等进行观摩,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

园林设计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道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览区域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的造型特点、园林景观空间、园林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教材文字符号的表述和教师手绘作图的现场演示,借助语言、黑板、粉笔、挂图等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的局限性,而且因为环境差异和各种条件所限,无法实现让学生在任意时间和设计的任意阶段“走进”园林,从任意视角,来观察和体验设计作品,感受空间、尺度、材料、质感,更无法有机、整体地去体验园林设计。

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来想象,课堂信息传递少、教学效果差,非常不利于学生对园林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园林设计理论体系科学的构建。因此,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展示出虚拟案例场景,直观地进行园林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在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能很好地做到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清晰呈现教学内容、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应用数字虚拟技术教学手段

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使宏观的园林景观微观化。对建筑外部空间的规划及设想的视觉传达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命题。这一任务小可以是小型绿地、小游园等工程,大可以到投资几千万的城市重点景观道路的绿化工程、大型立交桥的绿化工程等。这类大型设计和工程,在数字化技术运用之前,除非实地考察和测量,否则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虽然实地观摩是园林设计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因为条件所限,况且也无法做到凡景必观、凡景必览,矛盾也由此而生:一方面学生需要实地观摩学习,另一方面是条件所限无法实现。数字虚拟技术的出现让这一矛盾迎刃而解。它能够将教学涉及的工程案例进行直观展示,将本来占地很广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勘查、组合的宏观景观设计微观化,即使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将庞大的工程尽收眼底,节约教学运行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数字技术使抽象设计形象化。园林景观设计的数字化技术实际上是运用图像化、图形化手段展示园林景观实景的一种方式。它采用各种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将复杂的景观设计内容具象化、图像化,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动态的、全方位的虚拟园林景观,并多角度、多层面地欣赏园林造景中的各个景点。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园林景观进行三维建模,制作数字化模型,全面、详细地描述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的美学特征,营造独特的环境氛围等,从而使园林景观更加直观化、生动化。

数字技术能创建园林设计效果的可预见性。学生可以应用数字虚拟技术创建虚拟园林,将理解吸收后理论的园林设计转变成可视的、生动的景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可以将采集回来的现场信息,根据功能需要、艺术要求、环境条件等因素,转换成相应的计算机数字信息,勾勒出大致的设计意图(立意)。创意园林设计意图,将平面的AutoCAD二维图形,转成标准数据文件格式传给三维建模3dsMAX等软件,进行模型制作,来探求环境分布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从而判定设计合理与否。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在艺术构图技法上考虑统一、变化、尺度、比例、均衡、对比等原则,同时可以演绎园林建筑和园林景观在时与空、形与色、以至有声有色的立体空间塑造上的匠意独具。

(三)倡导基于Internet的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在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另一个应用目的是大力提倡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在专业中的自主学习,尤其是以Internet为基础的探究式自主学习。探究式自主学习的思想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将其进一步发展的是美国学者萨奇曼(RichardSuchman)。萨奇曼认为,在教学中应当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切实获得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Internet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各种类型的园林设计网站、园林专业虚拟图书馆、园林类电子书刊,以及种类繁多的其他专题网站、专题新闻组等,被称为异常巨大的信息海洋,能够满足学生用户随时随地共享。因此,开展基于Internet资源的探究式学习,使园林设计专业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相关信息,并在加工处理各种资源信息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于这种以Internet为基础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了我们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将话语权重新交还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且积极的地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方面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基于Internet资源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倡导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在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采用任务驱动与项目组合教学

园林设计中的项目和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也被称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园林设计课堂理论教学和园林实际项目实训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改变以往的只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传统方式。教学过程也被有机划分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使用任务驱动法首先确定学生要完成的项目,将实际工程效果作为最终检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将教室与工程现场进行融合,让学生去感受项目与情景教学的氛围,使他们既能学到课本知识又可以把学习到的园林设计工作技能切实提高,并加强其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教师通过前期的对园林设计行业、园林设计各企业的调研、吸取一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经验,根据园林工程设计专业各岗位特点,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结合选用教材内容以及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划分成若干个可执行性较高的教学项目,运用任务驱动,来完成教学目标。课程采用六个环节构成完整体系并组织教学过程:即情景导入、任务提出、任务分析、知识点引入、任务实施、总结分析。首先是情境导入。指导者即教师,先以某种形式将学生带入一个具体的工作情境,据该工作情境分析其涉及的实践应用情况。第二是任务提出。指导教师须向学生说明需要完成的特定课题设计或设计要点的把握,如园林小品的设计。第三是任务分析。根据提出的学习任务,去仔细分析完成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及技能技巧点。第四,知识点引入。根据对具体任务的分析和充分提炼,引入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种理论知识点及能力与技巧。第五,任务实施。通过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将提出的项目与任务投入实际的设计实施工作中。最后是总结分析。各项具体任务实施完成之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最终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在总体上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效果评图及知识和技能点的总结。特别是针对本专业的学科知识点的衔接及组成部分作必要的说明,如园林小品设计在园林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等,注重专业知识体系的衔接。从而将有机的学习与应用相结合,把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有效的成果展示。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