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健康教育总结范例6篇

营养健康教育总结

营养健康教育总结范文1

一、综合管理:期初制订出工作计划及各项制度,划分好各班卫生包干区,要求各班做到一日二小扫早晨、放晚学后,一月一大扫,节日突击扫,订出卫生检查评比制度,由各班卫生委员配合校医室做到天天检查、打分,一周小汇总,一月大汇总,并公布卫生检查结果。

二、做好各班卫生干部的培训:期初召开各班卫生委员会议,重点布置本学期学校卫生工作任务,要求卫生干部在环境卫生、疾病防治、驱虫普治、季节性传染病防治、学生营养等方面,与校医室密切配合,把工作做好,并做好眼保健操培训。

三、健康体检:于9月底或10月初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全面健康体检,体检率达98%以上,对检出阳性体征做好进一步查治工作。

四、近视眼防治:第3周为“防近宣传周”,通过卫生专栏印刷、广播宣传等形式进行防近知识宣传,对视力为4.6—4.9假性近视采用“增视明、珍珠明目液”进行治疗,控制近视率上升。

五、牙病防治:根据市防疫站要求,本学期学生使用保健牙及防龋牙膏,结合“9.20爱牙日”,做好爱牙宣传及正确刷牙方法宣传。

六、学生营养:人类生命首先在于营养,为了向学生介绍营养知识,及“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于10月份搞一次营养知识专题讲座,一期营养知识专题板报,一节营养知识健康教育课。

七、传染病防治:通过卫生专栏及广播形式,对学生进行夏秋季传染病、食物中毒以及流行性感冒等防治知识宣传,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八、健康教育:结合学生爱眼、爱牙、营养、传染病以及学生六病防治工作实际,每学期刊出卫生专栏与广播宣传3次,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九、食品卫生:本学期学生用餐由配餐中心提供,餐具专人专用。

十、疾病防治:做好学生及教职工常见病的治疗监测工作。十

一、及时上报各类工作报表,将本学期工作归档于“学校卫生档案”中。九九学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健康教育既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卫生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为了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根据上级有关要求,针对我校特点,着重在提高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方面着手,特定本计划:

一、健康教育主要内容。1、中学生防近知识教育。2、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教育。3、学生营养与健康知识学习教育。4、针对季节性特点,开展防治传染病教育。5、学生生理卫生教育。6、关于青少年进行科学体育锻炼教育。7、上级安排其他教育任务。三、健康教育方式及措施。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学校工作特点和受教育对象情况,以灵活多样方式进行。1、以卫生专栏板报进行宣传教育。2、以订阅“营养小报”形式扩大教育面,要求每班订报不少于4份,全校不少于100份。4、学校将卫生健康教育工作与文明班级考评有机结合起来,以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健康教育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学校卫生工作的对象是正处在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青少年一代,而学生是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学习、劳动、体育锻炼、生活等卫生问题都直接关系到他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关系到他们成年后的体质,甚至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衰。为了搞好学校卫生工作,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根据本校的工作指导思想及工作实际,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综合管理:期初制订出工作计划及各项制度,划分好各班卫生包干区,要求各班做到一日二小扫早晨、放晚学后,一月一大扫,节日突击扫,订出卫生检查评比制度,由各班卫生委员配合校医室做到天天检查、打分,一周小汇总,一月大汇总,并公布卫生检查结果。

二、做好各班卫生干部的培训:期初召开各班卫生委员会议,重点布置本学期学校卫生工作任务,要求卫生干部在环境卫生、疾病防治、驱虫普治、季节性传染病防治、学生营养等方面,与校医室密切配合,把工作做好,并做好眼保健操培训。

三、健康体检:于9月底或10月初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全面健康体检,体检率达98%以上,对检出阳性体征做好进一步查治工作。

四、近视眼防治:第3周为“防近宣传周”,通过卫生专栏印刷、广播宣传等形式进行防近知识宣传,对视力为4.6—4.9假性近视采用“增视明、珍珠明目液”进行治疗,控制近视率上升。

五、牙病防治:根据市防疫站要求,本学期学生使用保健牙及防龋牙膏,结合“9.20爱牙日”,做好爱牙宣传及正确刷牙方法宣传。

六、学生营养:人类生命首先在于营养,为了向学生介绍营养知识,及“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于10月份搞一次营养知识专题讲座,一期营养知识专题板报,一节营养知识健康教育课。

七、传染病防治:通过卫生专栏及广播形式,对学生进行夏秋季传染病、食物中毒以及流行性感冒等防治知识宣传,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八、健康教育:结合学生爱眼、爱牙、营养、传染病以及学生六病防治工作实际,每学期刊出卫生专栏与广播宣传3次,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九、食品卫生:本学期学生用餐由配餐中心提供,餐具专人专用。

十、疾病防治:做好学生及教职工常见病的治疗监测工作。十

营养健康教育总结范文2

湘乡市人民医院 湖南省湘乡市 411400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7 岁以下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 月-2014 年1 月间本院收治的80 例患有小儿营养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以及保健指导。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预后情况以及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各项预后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以及保健指导不但可以促使患儿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医患关系,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儿营养不良;健康教育;保健指导;临床应用效果

小儿营养不良是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症,该病症主要是因身体过度缺乏热量或者是蛋白质所造成的[1]。诱发该病的因素多为幼儿长期摄食不足或挑食。患有该病的患儿会逐渐表现出持续消瘦或者是水肿的临床症状,其不但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同时其也会对幼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据相关研究显示[2],对患儿及其家属在治疗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以及保健指导可有效提高患儿的预后。本次研究将就随机选取2013 年1月-2014 年1 月间本院收治的80 例患有小儿营养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7 岁以下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间本院收治的80 例患有小儿营养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40 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

(1)病史有较长期的膳食摄入不足、喂养不当、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低出生体重史。

(2)分型表现能量营养不良者以消瘦为特征,蛋白质营养不良者以水肿为特征,既有体重明显下降又有水肿者为混合型。

(3) 临床分为三度Ⅰ 度体重减低15% ~ 25%, 腹部皮褶厚度为0.8cm ~ 0.4cm; Ⅱ 度体重减低25% ~ 40%,腹部皮褶厚度<0.4cm;Ⅲ度体重减低>40%,腹部皮褶消失。

(4)合并症常合并贫血、维生素A、B 族和C 缺乏及锌缺乏;重者生长发育停滞,全身各脏器和免疫功能紊乱。其中观察组:男性患儿18 例,女性患儿22 例;患者年龄为4 个月-7 岁,平均年龄(3.4±1.4)岁;对照组:男性患儿17 例,女性患儿23 例;患者年龄为5 个月-7 岁,平均年龄(3.6±1.3)岁;两组患儿在一般性资料方面的对比结果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故本次研究具有

可行性。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于参与研究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为患儿补充维生素B 族,并为其服用促进胃动力药物,改善患儿的消化功能,同时纠正患儿电解质紊乱,并对患儿补充矿物质、蛋白质等人体必需营养物质,同时对于存在感染情况的患儿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

(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以及保健指导:

健康教育:帮助患儿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其进行健康饮食方面相关知识的健康宣讲,帮助患儿家属设计营养膳食表,促使其深刻了解7 岁以下幼儿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并对不同患儿进行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帮助患儿家属掌握儿童营养膳食的合理搭配。对于热量的控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一般5 岁以下热能2500 ~ 3330kJ/d(600 ~ 800kcal/d);6 ~ 7岁3330 ~ 4167kJ/d(800 ~ 1000kcal/d)。食品应以蔬菜、水果、米饭等为主,外加适量的蛋白质包括瘦肉、鱼、鸡蛋、豆类等。对保健指导:对患儿家属进行用药指导,因为幼儿的各项身体器官仍未发育完全,因此在用药是要注意用药的规范性,以此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对患儿加强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的干预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荤素有机搭配,促使患儿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脂肪等物质的摄入量。尤其对于处于母乳喂养期的患儿,辅食的添加一定要合理且营养均衡,多食用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且易于消化的食物。6~24 月龄采用维生素AD 滴剂(贝特令)每日1 粒+ 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金蓓贝) 每日10 克,24~36 月龄采用维生素AD 胶丸每日1 粒(厦门星痧,维生素A3000U, 维生素D300U)+ 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金蓓贝)每日10 克,另外根据家庭喂养史指导家长按国家婴幼儿喂养指南指导辅食制作和喂养,有佝偻病症状和体征的患儿给予维生素D2 注射液20 万U,每月一次,连续3 个月肌注治疗。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预后情况(主要比较两组患儿不良饮食习惯的纠正率以及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2)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问卷共设20 题,每题5 分,总分为60 分(包含60 分)以上则为了解、总分在60 分以下则为不了解)。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的预后情况

观察组患儿的各项预后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观察组患儿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家属对保健工作满意度的对比观察组患儿家属对保健工作的满意度为97.5% 明显高于对照组85%, 两组数据之间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13;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要好于对照组,且患儿饮食上的控制情况也要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结果与杨英梅[5] 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另外,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对营养不良情况较重的患儿进行治疗时,除了要纠正患儿的饮食习惯之外,也要对患儿进行相关继发性疾病的治疗,同时因为处于该时期的患儿往往会有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现象,因此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可适当使用消化酶提高患儿的消化吸收能力。

(2)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可预防性疾病,故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以及保健指导可帮助患儿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进而改善患儿营养不良情况,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

(3)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性的用语,同时也要注意知道以及健康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以及准确性。

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以及保健指导不但可以促使患儿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医患关系,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丽琴. 小儿营养不良128 例临床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2,15(7):926-928.

营养健康教育总结范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东莞东城小学400名4~6年级小学生。

1.2方法

在健康教育前对学龄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基线调查后,按“学龄儿童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要求,对所有研究对象发放“儿童营养健康知识”手册,在所调查的学校悬挂“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挂图以及简单易懂、易于接受的张贴画,如“合理膳食、健康生活”、“营养缺乏与过剩的后果”和“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等;对学生进行营养基础知识讲座共约4学时,健康教育3个月后再次对该校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膳食指南、营养基础知识、营养饮食行为以及对营养相关问题的态度等方面。对营养基础知识各题记分:答对1题记1分,满分22分。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健康教育前后各指标变化。

2结果

2.1学龄儿童教育前后营养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教育前全体学生平均分为9.5分,教育后平均分为18.2分,教育后,学龄儿童对营养基础知识各题回答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教育前,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学龄儿童教育前后对营养相关问题的态度变化

教育前后学龄儿童营养相关问题的正向态度率存在明显差异,教育后明显高于教育前(P<0.01)。见表1。

2.3教育前后学龄儿童营养相关行为的变化

(1)教育前学龄儿童经常或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73.9%,而教育后经常或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91.2%,教育后明显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教育前学龄儿童经常或每天饮用牛奶的比例为40.1%,而教育后经常或每天饮用牛奶的比例为65.3%,教育后明显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营养基础知识

通过本次对东莞东城小学学龄儿童营养健康调查发现,学龄儿童在教育前对许多营养基础知识有基本的了解,特别是“正确饮食习惯”、“引起肥胖的不良因素”等题目,答对率比较高。但对某些营养基础知识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并且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念,答对率比较低。通过健康教育,“居民膳食宝塔内容”、“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以及“哪些食物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等营养基础知识的认识水平提高显著(P<0.01),说明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3.2营养态度

教育前70%以上的学龄儿童愿意纠正自己的饮食习惯,近75%的学龄儿童愿意主动学习营养学知识,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掌握营养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但同时也存在错误的态度和认识,如大部分学生“认为早晨吃不吃影响不大”、“合理膳食很麻烦,难以长期坚持”等。教育后这些问题的正向态度率较教育前有明显提高。

3.3营养相关行为

教育前73.9%的学龄儿童都有吃早餐的行为习惯,这说明家长、托幼机构保教人员、儿童保健工作者和学校教师比较重视培养儿童早餐行为习惯,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早餐选择食物种类单一,质量还有待提高,饮用牛奶少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前,高达90.6%的学龄儿童早餐主要食用1~2类食物,食用3类食物的比例为8.5%,食用4类食物的比例仅为0.9%。教育后,学生饮食习惯有所改善,早餐食用种类明显增加,教育后学龄儿童每天早餐食用3类食物和食用4类食物的比例分别为18.3%和2.1%。不过目前儿童饮用牛奶的数量有下降的趋势,原因是软饮料的普及及种类的逐渐增多,这显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本次学龄儿童的健康教育,早餐经常或每天饮用牛奶的学龄儿童由教育前的40.1%提高到65.3%,增加明显。

总之,营养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获取营养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营养态度、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在早餐、饮用牛奶等方面的行为有了较明显的改善,说明此次营养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营养健康教育总结范文4

健康教育与保健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个体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了解,从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1]。我院在小儿营养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了健康教育与保健指导,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60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4年1月)和观察组(2014年1月~2015年1月):对照组130例,男67例,女63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5±1.4)岁,其中一胎患儿71例,二胎患儿59例,农村患儿91例,城市患儿39例,营养不良程度:Ⅰ度72例,Ⅱ度48例,Ⅲ度10例;观察组130例,男68例,女62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3.6±1.5)岁,其中一胎患儿73例,二胎患儿57例,农村患儿90例,城市患儿40例,营养不良程度:Ⅰ度69例,Ⅱ度50例,Ⅲ度1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应用消化酶、应用营养激素、调整营养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积极治疗相关并发症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家属宣讲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原因及危害,让家长对孩子的营养状况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也让家长对小儿营养不良疾病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多与长期摄食不足有关,同时合并妨碍食物消化吸收疾病,不良饮食习惯也可导致营养不良,护理人员要通过向患儿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来纠正家长对儿童营养知识的不正确认知,从而自觉地帮助患儿改正不良饮食习惯,逐步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2)保健指导。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营养饮食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对患儿家属进行饮食指导,让家属了解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恢复患儿机体营养状态的重要作用。对于12个月以下的患儿,嘱咐家长要尽可能地实行母乳喂养,患儿要以摄入高能量、高蛋白质饮食为主。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增加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以免出现食欲不振、营养不良。为患儿制定健康、丰富的食谱,嘱咐患儿家属多为患儿供给新鲜的蔬菜、水果,确保每日能量摄入充足,并要注意盐分、水分的摄入。

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用药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消化道不良反应,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家属加强用药指导。严格遵医嘱在饭中或饭前用药,以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刺激,避免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用药期间,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马上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平均治疗时间、患儿家属对儿童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满意度。(1)疗效标准:治疗后,患儿体重增长,并接近同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体重(≥85%),实验室检查指标无异常,营养不良相关症状消失,为治愈;治疗后,患儿体重增长,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食欲、精神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改善,为好转;治疗后的症状、体征、体重、实验室指标均无明显改善,为无效。(2)儿童营养知识知晓率评价:向两组患儿家属发放儿童营养知识调查问卷,问卷满分100分,得分≥80分为掌握,得分60~80分为基本掌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以%表示计数资料,数据比较进行卡方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数据比较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6.15%、100.00%,对照组分别为70.00%、84.6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

2.2 治疗时间

观察组患儿的平均治疗时间为(3.3±1.4)周,对照组为(6.3±3.2)周,P

2.3 儿童营养知识知晓水平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儿童营养知识的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未掌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的儿童营养知识掌握情况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

2.4 满意度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121例、一般9例、不满意0例,总满意率100.00%(130/130);对照组满意77例、一般39例、不满意14例,总满意率89.23%(116/130)。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主要与长期摄食不足有关,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生长发育停滞、肌肉萎缩、脂肪消失、全身系统功能紊乱等,不仅会降低机体抵抗力,还会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风险,其会对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故临床上应早期诊断并予以相应的治疗[2]。

营养健康教育总结范文5

【关键词】学校卫生工作;营养现状;超重率;肥胖率;改善建议

小学生是卫生经济中的主体,也是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服务的对象。现今,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目标为了解学生的营养情况,宣传预防肥胖及营养不良疾病的知识,进而保证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能够健康成长,不断增强自身体质。由于学校卫生工作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儿童,数量巨大,这给学校卫生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1资料与方法

选取农村一小学校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1至6年级6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320名,女童280名,男女比例为8:7。调查他们的营养现状,首先用电子秤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并用WHO推荐的标准作为测量的依据。有学校的卫生工作人员制定营养调查表格,具体内容为学生的每日在校的饮食、在家的饮食、休息状况、运动状况等,详细记录,为减少误差,由两人共同负责实施。最后参照WHO所推荐的标准,以年龄别身长(H/A),年龄别体重(W/A)和身长别体重(W/H)的Z值

2结果

在以上检查、测量过程中,发现482例学生的营养状况良好,占到总数的80.3%,其余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亚健康,其中超重学生64例,占总数的10.7%;肥胖学生28例,占总数的4.7%;营养不良的学生有26例,占总数的4.3%。

3讨论

临床调查发现,在校学生的营养亚健康的学生除了膳食结构不合理之外,最大的因素就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缺乏锻炼、体质因素等方面,影响学生的营养状况。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化、城市化,我国家庭对孩子更加宠爱,这就会加重小学生营养亚健康的状况。学校是学生长期生活学习的地方,也是一个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接受正常生活方式的地方。对此,学校不断要加强学校的卫生工作,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

笔者有着多年的学校卫生工作中的多年经验,对于小学生的营养状况有一定的研究,对于改善小学生的营养,有如下几点建议:

3.1加强学生运动生命贵在运动,应当依据中小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体格上的锻炼,避免在室内活动,如果天气比较好,就要求患者在户外活动,这样可以充分保证学生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的空气,但一定要注意适度,这样就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以及其机体对外界气温变化上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相关呼吸道疾病上的抵抗能力。[2]

3.2提供合理的营养餐小学生均会在校使用一顿中餐,对此,学校应当依照营养师结合我校学生营养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一套营养餐方案,应当种类多,口感好,并且适合学生的胃口,给予营养丰富的营养需要,满足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加强早餐奶计划,教师应当督促每一个健康学生饮用,特别是对留守儿童应加倍关怀和帮助。[3]

3.3宣传教育由于小学生缺乏自身营养知识,这样教师及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小学生的知识结合能力,为其讲解加强自身营养的科学方式,讲究好的卫生习惯,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设立图画展板及视频教学,让学生大致明白其意思。同时在每学期的家长会期间,详细向家长宣传家庭营养计划的重要性,强调不要过于宠爱孩子,不要孩子挑食,注重家庭营养的补充等。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相关卫生事业的改革也开始深化,人们在医疗卫生服务中也开始引进经济学有关概念、模式或者经济活动的规律,从而更加深化现今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学校卫生工作也开始结合卫生经济学的相关经济活动,制定工作计划方案。对于学校卫生工作中的少儿的营养现状,应当结合不同学生的营养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营养措施,改善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这样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庆丰,李增宁,马书领.医院感染患者营养不良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国营养学会第12届全国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157-159.

营养健康教育总结范文6

关键词: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31-2一、研究目的

2007年初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即“阳光体育”),同年9月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6年的推广和实施,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阻止学生体质下滑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通过近期的调查数据表明,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依然不容乐观。2010年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各年龄组肺活量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肺功能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学生由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近视发生率持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随年龄增加明显升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但是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生)、引体向上(男生)的成绩存在及格线以上成绩随学段升高呈下降趋势。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实施“阳光体育”就要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不是走形式,而要建立长效机制,需要长期的坚持,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体育工作者要真正把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调查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开展现状,提出提升措施。

2.文献资料法:充分查阅相关的理论,总结学生体质下滑的原因,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经验总结法:提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成功经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给教师定指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及指标,给学生施压,学生的学业任务比较繁重,不仅没有空闲的时间来锻炼身体,同时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2)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督促孩子专心学习文化课,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辅导班,挤占了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来换取分数。由于家长的过分关爱,导致许多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注意营养的均衡,导致超重、肥胖等。

(3)学生健康意识淡薄,独生子女大多怕苦怕累,在家从未干过体力活,上学、放学电动车、私家车代替了步行、自行车。加之电视、网络、游戏的诱惑,他们更愿意“宅”,节假日不愿走出家门,更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学生在课间用手机上网,占据了本该让大脑身体休息、消除眼睛疲劳的时间,影响了学习效率和体质健康,特别是对视力的影响尤为严重。

(4)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体育教师不能及时充电,教学思想观念陈旧,体育课部分采用放羊式教学。

(5)饮食生活习惯不合理。

2.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措施

(1)拓宽宣传的途径,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营造阳光体育氛围。“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我校通过文化墙、黑板报绘制出栩栩如生的漫画,配上相应的文字向师生宣传“8h-1h>8h”的道理,从8个小时学习中拿出1个小时来锻炼,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广播、校园网宣传阳光体育锻炼的理念及有关知识;利用“一日开放”等时间,定期为师生以及家长开展专题讲座,普及体育健康和营养膳食知识,通过大量的实例举证,比如糖尿病原本属于老年病,近年来正趋向青年化,这就是营养过剩而运动过少的缘故。让教师、学生及家长真正认识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重要性,让大家意识到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带头参与体育运动,形成了全校师生共同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2)采用小班化体育教学,提高课内运动效率。采取小班化体育教学,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教学场地,增强学生身体练习的密度,提高了课堂实效性;每班学生人数少了,教师可充分因“才”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增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身体状况、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不同,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小班化教学后,教师有精力和时间精选体育课程资源,精炼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体育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特别注意可行性、趣味性和实效性。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生成精彩教学细节,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努力使体育教学课堂成为精致高效的课堂。精练每项技能,精诚对待每位学生,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练习次数都倍增了,教师有时间引导每位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使得学生不仅仅是增强体质,还发展了思维。

(3)充分利用两操时间,开展长跑、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我校有效利用晨操这一良好的健康手段,在第一节课前进行学生体育锻炼,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消除睡眠抑制的影响,使学生以适宜的精神状态开始一天的学习。跑步简单且实用,是我校首选的晨练项目,它对于肺活量的增加效果显著,还能消除脑力劳动的疲劳,增强大脑的思维力和记忆力,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育,这项耐力性运动还能够有效加速人体脂肪的分解,达到减肥的目的。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跑步需要量力而行,让整体锻炼过程在循序渐进性中进行。

大课间活动是指上午两节课后进行的身体锻炼,在进行两节文化课集中学习后,适度的课间运动有助于消除大脑学习中枢出现的疲劳,符合用脑卫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另外还有调节学生情感,愉快精神的作用。

(4)加大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积极组织体育课外活动。我校领导重视体育,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逐步提高经费投入,建设、修建多项运动设施,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场地及相应的健身器材,引导师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了经费投入和课外活动时间的保证,学校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各种有意义的小型体育比赛活动,通过拔河、跳绳、篮球友谊赛、健美操比赛等,既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又营造了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课外活动组织中,我们注意让学生的课外活动强度达到个体乳酸域值以上,汗量分泌明显,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又促进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5)普及运动营养知识,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增进体质健康不仅与体育活动相关,而且与能否合理地摄取营养有着直接的关系。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前提是合理的营养,同时,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量物质也需要得到及时补给。为此,我们在体育课、专题讲座中讲解相关知识,并发宣传册带回家,要求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认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对健康的影响。

睡眠对学生体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早就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明文规定要确保“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9小时”,然而,调查发现超过30%的初中生达不到要求。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影响因素之一――生长素,它能促进骨骼、肌肉、脏器的发育,而它的分泌必须有充足的睡眠。同时睡眠不足还会导致能量代谢紊乱,影响了耐力水平的提高,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显得尤为重要。我校要求各任课教师教学任务应在课内完成,回家复任务不得超过2小时,请家长在家校联系簿上如实填写学习时间、睡眠时间,以便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业量,也同时提醒家长安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

(6)加强监督检查考核力度,实行领导抽查、班班互查。为了认真贯彻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以体育组牵头制定了各项规章考核制度,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实施。每天有值班校领导检查体育课教学情况,杜绝体育课被“占用”;晨跑和大课间体育运动,由于要求全校师生参加,各部门负责人、各班班主任以及年级主任轮流互查出勤情况;体育课外活动由相关负责的体育教师及各班的体育积极分子参与检查并记载。这些检查结果均一一计入相关班级及各学生的成绩记载册中,将作为学校评定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体育积极分子的必备条件之一,让全校师生认识到“健康第一”的重要性。

(7)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师师资队伍是学校体育工作得以落实的根本前提,是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形式都是在体育教师科学指导和组织下有序进行的,因而其工作责任心、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其基本技能,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我校在新进体育教师时严格把关,对现有体育师资不断增加体育培训、参观学习的机会,让体育教师“走出去”,带回新的教学理念、新知识、新信息,通过合作交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体育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我校在切实保证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业务能力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体育教师的责任感,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与素养。因为,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受到学生的监督并被学生所模仿,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学校还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强化责任意识,调动工作积极性,鼓励体育教师克服困难带领学生开展各项体育运动。

四、结论

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协作才能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在此笔者两点建议,改革中、高考制度,将教学与升学分离,让“教学”松绑,或提高体育科目的所占比重,这样学校体育工作才有可能得到关注,体育运动才能得以很好开展,才能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导向作用;呼吁社会各媒体长期大力宣传学校“阳光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延伸到每个家庭之中,每位父母要有健康、科学的营养、卫生的观念,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体质健康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2]季浏.体育与健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