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例6篇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

关 键 词 幸福班级;标准;评价;指标

作者简介 孟万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官群,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Richard Wagner,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阅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一、创建幸福班级是时代对班主任

工作创新的要求

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要求班主任: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所有这些规定,为创建幸福班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1年3月“两会”召开,“幸福中国”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让人民更幸福”成为我国政府未来工作的主题。在幸福中国、幸福城市的大背景下,优先发展幸福教育、先让学校幸福起来,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班级是幸福教育、幸福学校的基石,时代将班主任工作和班集体建设推向了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高度。创建幸福班级已经成为时代对班主任工作创新的呼唤。

二、幸福班级评价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1.我国目前几种主要的班级评价方案

一般认为,班级评价,即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把班级的目标、组织结构、人际关系、纪律、舆论等要素及其性能编织成横向关联、纵向逐层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既指明了班级评价的内容,又为班集体建设提供了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也有人[1]将目前主要的班级评价归纳为如下几种:(1)以评价班级工作为主的评价方案。这种评价方案将班级教育工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归纳整理成一个评价指标体系。(2)以衡量班集体发展水平为主的评价方案。其中涉及班集体发展的10个方面:①指向性。②组织性和民主性。③舆论和道德水平。④纪律性。⑤团结合作性。⑥学习活动。⑦社会性和劳动积极性。⑧个性和创造性。⑨自主性。⑩工作成就和声誉。(3)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衡量班集体发展程度的评价方案。主要是以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为依据,将班集体发展由低到高依次分为“松散群体”“合作群体”和“集体”。

尽管以上三种主要班级评价方案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但是,从幸福教育高度来看,尚未体现幸福教育价值取向,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亟需构建幸福班级评价方案。

2.幸福班级评价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幸福班级评价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如同幸福课堂一样[2],首先遵循幸福的一般规律:(1)人本是幸福的灵魂。(2)积极是幸福的扳机。(3)快乐是幸福的真谛。(4)劳动是幸福的源泉。(5)擅于劳动是幸福的阶梯。(6)劳有所得是幸福的保障。(7)兴趣特长是幸福的光芒。(8)人际互动是幸福的沃土。在此基础上,凸显班级的特殊性,即:爱心文化是幸福集体的灵魂,和谐结构是幸福班级功能的载体,积极心理是幸福班级的调节机制,快乐成长是幸福班级的阶梯,幸福课堂内外是幸福班级的主导活动。因此,幸福班级评价里包含幸福课堂和幸福课外指标,考虑到整体逻辑性,对于幸福课堂指标,本文不得不重复强化。

幸福班级评价基本原则:(1)科学性。(2)基础性。(3)简约性。(4)有效性(5)实用性。(6)导向性。(7)发展性。(8)自主性。上述评价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已经在“幸福课堂基本标准与评价核心指标”[3]一了论述,此处不再展开。

三、幸福班级评价标准与指标

1.幸福班级评价标准

关于班级评价,如上所述,国内外文章多有论及,但关于幸福班级的标准,尚缺乏专门深入系统的观点。基于上面论证,高度概括幸福班级内涵主要包括幸福集体、幸福课堂和幸福课外三个方面。由此衍生出幸福班级的8条基本标准,即:爱心文化、和谐结构、积极心理、快乐成长、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满足特需。

幸福集体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爱心文化。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通过理念、班训、班歌、班风以及标识和环境集中体现。(2)和谐结构。分班组建设和团队团体两大方面,进一步具体到班委小组和团队团体建设和功能。(3)积极心理。主要指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包括认知、情感、人际、公民性、节制和卓越6要素,成为幸福的心理调节机制。(4)快乐成长。主要通过发展规划、自主自治、主题活动、班级成绩、班级特色、班级声誉集中体现。

幸福课堂和幸福课外的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爱教爱学。首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正确的课堂观,坚持的学生为中心,注重激活右脑,突出赏识导向,强化寓教于乐;其次,重视动机激发与维持,做到:引起注意,所学内容与学生切身相关,不断促进成功自信,及时强化增加满意满足感。

会教会学。首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体现“631”宗旨,即60%时间自主学习,30%时间合作学习,10%时间教师释疑。一般而言,教材知识点安排和考试难度梯级都明显具有“631”特点和规律,即:学习内容的60%基本上是学生依靠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对应地,60%的考试内容也是属于学生必会的“送分”题目;学习内容的30%是通过同学相互帮助可以解决的问题,对应地,30%的考试内容也是属于学生必须通过一定努力才有可能“得分”的题目;还有学习内容的10%是学生依靠自学和合作学习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对应地看,10%的考试内容也是属于高难度、尽管学生努力也容易“失分”的题目。据此,科学组织教学,让学生当课堂主人,把时间还给学生,是优秀教师会教的重要表现。其次,课堂学习模式落实5+2环节,即:学生主动自觉并高效执行前测(pretest)-探究(probe)-展示(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后测(posttest)五个环节,同时,谙于课前预习(preview)和课后改进(provement)两个环节,确保课前、课中和课后一条龙效应最大化。

教会学会。简单讲就是高分高能。高分就是当堂达标测验考出高分,考出好成绩;高能就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技能迁移到同类问题上,能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满足特需。主要通过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弥补课堂个性化和因材施教水平偏低之不足。课外活动既包含学科延伸,又包含兴趣特长培养。学科延伸重点对质优生给予提高,对后进生给予补习;兴趣特长重在依据多元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课外爱好,丰富学校学习和生活,寻求新的兴奋点和生长点,从而成为学校生活和成长的新支点。

2.幸福班级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维度和基本标准,下面列出幸福班级标准和评价框架及核心指标。共分成四级指标,鉴于权重系数分配的慎重性和敏感性,下表中一律略去,受篇幅所限,幸福指数星级标准也一并省略。待具体评价时再单独专门提供。(见附表)

通过加权求和公式:∑WiXi = W1X1 + W2X2 + … + WnXn(其中,Wi为权数),可以分别计算出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分项幸福指数和班级整体幸福指数。可与我们开发的“幸福指数透视分析软件”(HIPAS---另文专门介绍)所得幸福班级结果互为印证。前者是明线,需要现场观察调研和人工评分,便于以评促建,但易受主观影响,我们称之为显形评价;后者(HIPAS)是暗线,是我们运用心理投射理论专门研发的系统分析软件,不需要现场观察调研和人工评分,只要将师生按要求自由提供的文本或课堂内外实录转到HIPAS,电脑会自动分析生成文字或实录背后隐藏的真相,揭示出深层客观规律,计算出幸福指数,不受任何主观影响,我们称之为隐形评价。显形和隐形结合,能够充分体现班级幸福指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2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幸福观教育 困境 出路

幸福观是人生观中有关人生幸福问题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如何理解幸福和实现幸福的途径、手段等问题所持态度、观点和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观,幸福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导致当前幸福观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瓶颈,尤其是高职生幸福观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困境。深刻分析这些困境,探索走出困境的新出路,对于高职学生幸福观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困境

1.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给高职学生幸福观教育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潮流,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出现了经济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大量涌入,以及巨大的竞争与就业压力等情况,这些都给高职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受此影响,在高职学生中形成了一些幸福观的误区,比如拜金主义幸福观、个人主义幸福观、实用主义幸福观等,这些误区对于幸福观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2.当前高职教育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对幸福观教育不够重视。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大发展,目前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不同,有自身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这种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培养,它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劳动人才,要求学生专业能力强、操作技能熟练,能够成为技术型人才,因此广大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方面花很大的功夫,在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也大笔投入资金,而在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幸福观教育等方面却比较薄弱,这必然给幸福观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3.高职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幸福观教育面临巨大压力。

现代高职学生的成长恰逢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间,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高职学生一般具有较差意志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缺乏动力;目标不明确,容易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等特点,具体来看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淡薄,政治素养低。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关心国家大事,思想颓废,不思进取,没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言行不文明;诚信意识差,社会责任感淡化。其次,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高职生由于不能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贫困和情感挫折等问题,尤其是学习和就业给他们造成的极大压力,往往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如心理承受力普遍较弱,存在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最后,学习动力明显不足。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高职院校的门槛很低,一部分高职生的学习基础、水平相对较为薄弱,在学习中的难度加大。高职学生自身的这些特点都给幸福观培育带来巨大的压力。

4.幸福观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制约。

幸福有其主观形式和客观形式,主观形式主要是人们的“快乐心理体验”元素,这种体验完全是主观行为,以主观心理为基础。幸福的客观形式主要指实现幸福的客观物质内容,任何“快乐心理体验”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心理体验,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来完成这一体验过程,这种客观形式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只有将幸福的主客观形式统一起来,幸福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要培育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既需要一定的物质层次,又需要精神层面的高度体验。幸福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幸福观教育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德育,有其特殊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所以,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不能很好地理解幸福观教育的特殊性,就很难开展好这项教育工作,也会使得学校的幸福观教育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学生内心,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

二、高职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出路

1.以创新为主导,改革幸福观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幸福观教育必须重视创新,尤其是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幸福观教育始终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中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占有重要位置,而如何利用好这一有效途径是当前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传统的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多注重理论的灌输,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形势的变化需要。因此,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在方式、手段、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涉及幸福观的问题很多,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有力条件,大力开展正确幸福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对幸福生活的正确认识。除此之外,课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同样需要创新,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学术报告等重要载体的同时,积极进行大胆的尝试,将幸福观教育融入到课外活动中,创造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的环境,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2.强调多元化,打通幸福观教育的多种渠道。

幸福观教育的多元化指的是实施幸福观教育的主体和载体的多元化,比如高职学生的幸福观培育就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需要延伸到社会层面,需要社会教育的介入。社会教育在整个高职生的幸福观培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适当地把幸福观教育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高职生虽然是在校的大学生,但是这并妨碍他们接触和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通过对社会问题深入的讨论,高职生可以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形成正确的幸福观。除此之外,如家庭教育的参与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同样重要,高职学生所生长的家庭环境及来自于父母对其幸福观养成的影响也是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幸福观教育必须打通各种渠道,全方位地营造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良好教育氛围。

3.与时俱进,加强幸福观教育的研究。

理论研究总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当前对于青年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研究成果众多,但其中有关高职生这部分群体的研究还为数不多。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幸福观教育中总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幸福观教育也必然要与时俱进,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高职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作深入探讨,比如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内容,幸福观如何同当前社会的发展相结合,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寻求在理论上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丹.现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报,2009,(2).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3

[关键词]德育 大学生 幸福观

[作者简介]尤勇(1972- ),男,陕西富平人,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65-02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工程,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领先地位,对此,全社会上下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并将其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努力践行着。然而,综观德育工作,情况不容乐观。从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偏重于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注重社会原则与规范的认同与纳入,忽视了学生个体实际的道德情感与需求,学生不断地被社会化与工具化,这与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不相符;在教育方式上,高校偏重于以知识灌输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脱离了大学生的正当的人性基础,只掌握了知识是培养不出学生善良、正直、诚实的品质的。以人为本是德育工作的本质诉求和根本理念,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植根于人的生活,只有以生活为根本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引导学生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价值体系,追求生活的幸福。

幸福是人天生的追求权利与人生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作为人类行为之本原和始点的幸福是最重要的道德动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原则和规范从“入眼入耳”到“入心入脑”的转变,进而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就需要引入幸福教育。幸福教育的起点是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标准,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观念,但却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时的表现。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紧密的关系,幸福观是稳定的、系统的、深层的价值选择体系,是一种评价幸福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作用。一个人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了解幸福的真正内涵,就不可能拥有高水平的幸福感。正确的幸福观是人追求幸福的重要源泉,即使处境不利,也能不懈努力追求幸福,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生存、发现快乐。相反,有些人由于树立了不正确的幸福观,即使生活一帆风顺,仍然很难从中找到欢乐、获得幸福感。因此,幸福观是幸福产生、维持和深化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吉林大学“对大学生幸福观认知情况的调查和思考”课题组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学生对于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等问题都有明确的认识,从人生观的角度讲是积极的。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幸福观念模糊。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充裕和文化丰富,没有经历过父辈年代物质的匮乏与社会的动荡。他们不乏幸福的外在条件,但幸福的观念模糊、感知能力低下,以至于不知什么是幸福,可谓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少大学生在校园中情无所系,无所事事,终日沉迷网络,游戏人生,喊出了“郁闷”的真实心声。

2.病态幸福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当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世俗的幸福观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人崇拜金钱、权力,注重物质享受,认为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以至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盛行。这些病态的幸福观腐蚀着大学生的精神,消磨着大学生的意志,大学生若以此作为幸福的标准,个人事业的发展、人格的完善、自我的实现将流于空言,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无从谈起。

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关于什么是幸福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的说法,如儒家提出的德福一致观,道家的和于自然的幸福观等,马克思主义在借鉴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理性的幸福观,即精神与物质相统一、劳动创造、集体主义、社会生活。先贤的各种幸福观都有其正确合理的成分,要学习借鉴,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幸福观教育:

1.生命教育。如今校园内外不时发生的大学生自杀及残害他人的事件让我们对生命教育产生了思考。生命是幸福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讲,活着就是幸福。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我们教育的一大遗憾。我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统一的宗教,没有人教我们去理解生命、珍爱生命,这造成了对生命的漠视。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的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生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根本的含义。

2.挫折教育。幸福的反面就是不幸,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坎坷和困难,我们要正确看待不幸,有应对不幸的勇气、决心和智慧。挫折是对人的磨炼,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娇生惯养,没有受过什么委屈,当来到大学独立生活时,面对困难和挫折,显得手足无措,甚者做出偏激举动。要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促使其心理不断成熟,意志更加坚强,通过对不幸的体验和应对,真正体会到幸福的可贵。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对大学生社会人的角色的转化,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学习教育。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更多的时间是用在学习上的,没有过多的时间和条件去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学习本来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其中充满着思考和创造。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和创造本身就是幸福。学习中,当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不断深入到新的更高的领域、获得理想的成绩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快乐的。知识的获得、创造的成功,其中的快乐幸福非亲身经历而不能体味。在大力倡导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今天,树立个人终身学习理念的时代,作为大学生,应该珍惜在校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学习,奋发学习,快乐学习,幸福学习,为个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牢固根基。

三、幸福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幸福观教育并将其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树立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在认识幸福观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

1.将幸福观理论引入课堂教学。马克·凡多伦曾经说过,教育给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最好机会。最佳的教育应该是教会学生在物质和精神领域共同成长。2006年美国名校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不是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而是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开设的“幸福课”,这门讲授如何得到快乐的幸福课,即积极心理学,成为哈佛上座率最高的课程。

因此,要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积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有关幸福理论的有益成分,形成中国特色幸福观理论,并对学生进行讲解。要重点对大学生的病态幸福观进行剖析,指出其危害,从理性的高度,从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崇高目标的向往与追求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要让大学生从理性的高度正确对待自身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并不断地把某些低级的需求上升为高级的需求,形成理性、科学的幸福观。幸福观理论课堂教学能让人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内涵,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让人在多彩的生活中多方式的创造幸福。

2.树立典型榜样,进行宣扬示范。通过典型示范、榜样教育,以典型和榜样的美好品质感染大学生的内心,引导他们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观教育的意义和内容。同时,引导大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讲述奉献故事,分享奋斗经历,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向模范看齐,形成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全体的共同进步局面。大学生洪占辉家庭不幸,身处逆境,十几年来一边上学,一边照顾自己的妹妹,凭着自己顽强毅力,他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幸福,成为感动中国的当代大学生的楷模。郭明义,鞍钢的一位普通职工,28年如一日,将自己的所得资助贫困学生,他追求的是人生的一种大爱、大幸福。他们用言行为我们诠释了幸福的内涵,也为我们思考幸福观问题提供了颇多启示。

要根据形势发展搜集典型,切合时机推出榜样。社会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出现或发生时,往往是加强和改进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契机,此时紧抓时机,推出榜样,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3.参加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幸福需要教育,更需要体验。理论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获得积极的情感,才能进一步在观念上得以强化,从而自觉转化为个人的行动。所谓体验,一方面指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指社会实践。幸福是一种过程,要抓住生活中的点滴,真切体验片刻的幸福。帮助他人,体验奉献的幸福;创造发明,体验成功的幸福;感恩亲人老师,体验人情的幸福等。

4.营造校园氛围,凝聚各方合力。校园文化要将幸福观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台、网络、宣传栏等舆论工具的作用,在舆论的理念、导向、内容上主动对大学生进行或隐或显的影响。改变政治说教过重或纯粹娱乐色彩较浓的倾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谈人生、谈幸福。树立责任意识,宣传科学的幸福观,发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幸福观教育的和谐氛围和优良环境。学校的各个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到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协调互补,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自力量,在幸福观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和最优结合,形成教育的整体效应,力求实现幸福观教育的整体性与协作性。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现了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开展德育的切入点和有力抓手,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动机与活力,是德育生活化的具体途径。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更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4

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普及并推广幸福教育理念,是当前积极心理学运动发展的新方向。教学内容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既是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结合课程建设的体会和教学反馈,在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体现通识教育之义、立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体现本土化的特色、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从认识与体验幸福、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认知、积极的人格、积极的人际关系、压力的积极管理与积极压力、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的自我改变这八个方面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板块。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幸福感;通识教育;本土化研究

自2000年Seligman教授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倡导以积极的视角理解、诠释人类的本质与价值之后,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挖掘人类自身积极力量的运动。进入21世纪之后,积极心理学家们又在全球掀起了一场以课程为导向的“幸福教育”浪潮,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哈佛大学本-沙哈尔博士主讲的幸福课(positivepsychology)超过该校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之后,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教育理念普遍被人们接受,并在全球广为传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家纷纷启动幸福教育实验或幸福教育课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在国内,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实施幸福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引领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历了飞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民的尊严、幸福感和公平感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201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同志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从侧面反映出“幸不幸福”已经成为当前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契合了社会发展的诉求,符合民众的内心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在2012年率先面向西南交大学生开设了积极心理学选修课程———幸福心理学。这门课程先后被列为学校首批通识课、优质示范课程建设。开设一门课程,首要的问题就是学生从课堂上将会分享到什么内容?这是幸福心理学课程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课程内容既是最基本的教学构成要素,也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我们结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体会,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探讨关于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

一、对构建幸福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内容应体现通识教育之义

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着眼于人整体发展的教育。最普遍的解释就是通识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或培养通才的教育。通识教育面向人的生活,强调让学生思索“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引导个体思考生活的意义、生存的目的和生命的价值。在当前大学教育偏向工具性价值,忽视发展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生成性的背景下,通识教育恢复了教育的应然价值,让教育回到“立德树人”的本来使命上来。从通识教育的内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2]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着眼于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这与通识教育的使命是相同的。两者都立足于生命,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给人赋予人生意义和价值。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不同于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力图通过培养、提升和健全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其生命意义的生成。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的积极心理学,其彰显了人类在增进自我心理健康过程中积极的一面,修正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偏差,弥补了以问题为导向带来的失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必然应该体现通识教育之义,符合通识教育的内在规范性。

(二)教学内容应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幸福心理学课程践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诠释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应该讲授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自从Seligman教授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之后,研究者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至今已研究出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也有专门的刊物《PositivePsychology》刊登这方面的成果。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心理学的所有学科,修正以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实现了价值的回归和平衡,并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人格、积极人际关系、积极自我、积极教育。这为幸福心理学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探索的空间。自我、人格、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危机应对等都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在这些普遍被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均有涉猎,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在自我方面,不仅提出积极自我的概念,还进行了许多自我的积极方面(如内隐自尊、自我提升、自我接纳、自我调节等)的研究;在人格领域,提出积极人格、心理复原力、坚韧性、自我成长、心理一致感等。这为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性,为梳理教学内容体系提供了基础。

(三)教学内容应体现本土化特色

跨文化的研究表明,文化是重要的变量。积极心理学运动发轫于西方,探讨的积极品质和力量都根植于西方文化,深受西方价值的影响。这些西方背景下的积极品质的内涵与中国文化背景下相应的那些积极品质的内涵并不一样。以自尊为例,舒首立等人对比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自尊含义,指出中国人的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和评价,包括个体自尊、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而西方的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评价或者情感,具体表现为自我胜任感、自我价值感或者二者的结合。[3]同时,一些在西方心理学文献中被视为消极的心理变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却非常适合。比如,Butler等人研究发现,持西方价值观念的欧裔美国人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会使自己的人际互动活动减少,并给同伴留下负面的印象,甚至会激发其敌对行为,而亚裔美国人使用表达抑制策略的效果则恰好相反。[4]不仅如此,中西方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与西方的幸福观相比,中国人的幸福更多受到人际关系质量以及环境的影响;中国人的幸福强调精神的满足,追求境界之乐,一种值得追求的精神境界;中国人在谈到幸福的时候,与不幸福互设为背景,两者相互依存。[5]鉴于此,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应该在中国文化背景中重新认识、诠释这些积极品质和力量,另一方面要注重本土化的研究成果,揭示本土文化有的心理现象。比如,中国人常讲的“人情”、“人缘”、“乐”、“福”、“孝道”、“报恩”、“自强”等。这些品质与中国人的幸福密切相关,但却没有在西方文化中进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可喜的是,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比如,黄希庭等人通过质性研究范式,揭示中国人的诚信包含诚实、信用、信任和责任心四个方面。[6]这为我们讲述中国人的积极品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四)教学内容应满足学生内在的需求

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参与,需要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只有学生愿意投身其中,课程才能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在知识、技能、自我认识层面上促进自我提升和积极改变。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期望和动机。笔者曾经在课堂上征集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的初衷和期望。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都期望通过课程教学了解幸福是什么?为什么自己不幸福?如何让自己幸福?如何在困境或挫折中让自己解脱出来?这些问题实际上聚焦于三个方面:What———幸福的内涵,Why———幸福的原因(机制),How———幸福的方法。其次,要准确地把握学生希望了解的积极心理品质。笔者曾经对180名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列举一些希望了解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以词语作为分析单元对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出孝道、善良、谦虚、自信、乐于助人、诚信等积极品质。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融入这些积极品质。最后,还应该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从多年来学生教学反馈的意见和学生心理困扰的问题来看,人际关系(寝室人际关系、恋爱关系)、自我认识、压力与情绪管理、人格发展、思维方式等都是学生们普遍关心的热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积极的视角来解答学生的这些困扰,引导学生正视这些问题,激发他们自身的正能量。

二、幸福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初步建构

(一)制约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因素

作为一门高举幸福教育旗帜的课程,幸福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体系是制约其课程建设、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积极心理学运动从兴起到现在已有十几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却没有一个合理的架构组织其成果。这与积极心理学运动本身的发展特点有关。首先,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学科,只是对心理学的价值进行修正和补充。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积极心理学仅限于探讨人类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以及积极转化的基本规律,而非研究范式的根本变革。其次,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从一开始,其创始人Seligman教授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研究框架体系,甚至明确反对这样做。Seligman教授从研究的角度提出,可以从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组织和制度三个方面推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7]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成果的丰富,积极心理学陷入主题凌乱的困境。最后,不少学者尝试着在丰富的研究成果中梳理出理论框架。比如,Peterson、Carr以及Snyder和Lopez分别编写的积极心理学教材,都对梳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遗憾的是,学者们尚未对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达成共识。

(二)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结合我们多年教学的经验和学生的反馈情况,笔者认为,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包括认识与体验幸福、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认知、积极的人格、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社会环境、压力的积极管理与积极压力、积极的自我改变这八个方面,并以此来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板块。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课堂,在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希望能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内心中洋溢着积极精神以及充满乐观、希望和活力,用积极的视角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困境,用积极的认知理解人生发展中的挑战,并在自我积极改变动力的推动下,塑造积极心态,铸就健全人格,构建人生的意义。

作者:雷鸣 陈华 汪小容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苗元江,朱俊杰,王旭光.幸福课程概述[J].江西教育,2013:1-2,21-23.

[2]刘惠珍.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J].高教论坛,2007(5):51-53.

[3]舒首立,卢会醒,张露,杨银芳,丁超,郑涌.中国文化的自尊与西方文化的self-esteem之比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51,174.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5

当今,学生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好,教师的待遇不断提高。但是,他们感受不到幸福。长期以来,社会依然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和教师,以致学生和教师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后果。学生和教师对学习和教学倍感枯燥、痛苦。另外,家长过分地看重考试成绩,对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不予重视。就这样,教育正在悄悄地远离应有的幸福。

“幸福文化”是指以幸福思想为内核和价值取向,以研究和实施幸福的人生理念,形成师生幸福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实施幸福文化教育,使师生形成正确的幸福价值取向,让师生科学地理解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成为拥有幸福知识与能力,并能感受幸福情感的生命主体。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十中学(以下简称“开十”)确定把幸福文化作为学校的主题文化,通过实施“幸福文化”教育工程,打造“幸福”特色学校,提高师生的幸福感,培养师生理解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二、“幸福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基于“幸福文化”价值观的思考,开十构建了体现幸福价值观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师生的行为文化、教师教育教学文化、师生课堂教学文化,旨在打造幸福学校、幸福教师、幸福学生,使学校成为“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

1.打造美好的“学校环境文化”

开十力求让校园的走廊、教室、办公室、宿舍、功能室、文化墙、橱窗等,突显“幸福文化”的每个要素,营造“幸福文化”教育的环境氛围,彰显学校“幸福”的办学特色。

(1)楼层布置

为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开十将楼道布置成专题展示廊。例如:七年级的楼层是生理幸福教育展示廊,八年级的楼层是心理幸福教育展示廊,九年级的楼层是道德幸福教育展示廊。每个楼层的展示廊均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和诗歌一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2)主题展示

为了表达师生的心声,体现“努力奋斗就能获取真正的幸福”的口号,开十设置了“幸福文化”主题展示廊,精心地撷取学生学习、教师工作的场景,全面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业绩。

(3)食宿文化

在学生食堂中,开十充分利用墙面对学生进行饮食文化的教育,以引导学生科学用餐;在学生宿舍中,开十不仅加强宿务管理,还通过开展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努力地营造团结、友善的宿舍人文生活环境,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构建幸福的“学校制度文化”

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开十始终把师生的幸福精神培育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让校园成为践行幸福文化的净土,让师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1)让师生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追求

其实,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每天的学习、工作都十分辛苦。怎样才能做到以学为乐、以教为乐?这涉及师生的精神追求,即让师生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既是开十核心价值的体现,又是开十发展的强大动力。

开十在学生中开展“十星”的评选活动,在教师中开展“十佳教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活动,并将评选出来的优秀人物事迹通过橱窗、校报、广播等途径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宣传,真正地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学校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

(2)让师生具有“爱”与“被爱”的情感意识

为让师生具有爱与被爱的情感意识,开十始终注重情感教育,实行人性化管理。现在的学生不缺少爱,缺少的是感受“爱”的能力和珍惜“被爱”的意识。针对学生情商的匮乏,开十首先提升班主任的情商,只有情商高的班主任才可能培养出情商高的学生。基于此,开十不仅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还引导学生从小事上、从细节中感受“爱”,从而回报“爱”。例如:某位科任教师生病了,别的科任教师为其代课,学生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这时班主任就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学生学会感恩,认真地上好代课教师的课,如此一来,代课教师也能心情舒畅地完成额外增加的教学任务;当生病的科任教师病愈后回来时,班主任要引导学生问候科任教师,使科任教师感受到被关心并回报给学生更多的爱,从而令学生感到关心他人是快乐的。

3.营造健康的“师生行为文化”

为营造健康的“师生行为文化”,开十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使师生增强体质又精力充沛,增长知识又提升境界,身体力行又学以致用。具体而言,有三方面值得称道。

(1)体育活动―― 增强体质,精力充沛

开十坚持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师生幸福工程。除正常的体育课外,学校每天为学生提供一小时的大课间活动时间。于是,七年级学生利用第三节大课间练习花样跳绳,八年级学生利用第四节大课间练习艺术体操,九年级学生利用第五节大课间练习体育加试项目。教师则利用这个时间,打乒乓球、跳舞、打柔力球、跑步、转呼啦圈、疾走、踢毽子等,每个人都能自得其乐。运动赶走了疾病,赢回了健康,带来了精力充沛的每一天。虽然学习和工作不轻松,但师生始终健康,阳光而幸福。

(2)读书活动―― 增长知识,提升素养

开十每学期都组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其中包括:“我成长,我幸福”的征文比赛,“浸润书香,快乐成长”的经典诵读比赛,“激情挥毫颂中华”的书法比赛,“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朗诵比赛,“我与书的故事”的讲故事比赛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师生读书的热情,使师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另外,开十的图书馆全天候向师生开放,让师生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提升素养。

(3)动手活动―― 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开十师生自己动手,在实验楼楼顶筹建了一个以种植蔬菜和鲜花为主的无土栽培实验园,师生们称之为“空中花园”。它既是锻炼师生动手能力的劳动基地,又是将课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操练场域。在此,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鲜活而生动。

4.创设愉悦的“教师教育教学文化”

为创设愉悦的“教师教育教学文化”,开十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专业成长,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成长中积极发展。具体而言,有九方面。一是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为教师举办专家讲座,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心理健康。三是多次派教师到外校、外地学习和交流,拓宽教师的视野,搭建教师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四是设立“校长接待日”和“校长邮箱”,架起沟通的桥梁,旨在多渠道地开辟教师与校领导直接交流的空间。五是开十鼓励广大教师为学校建设献计献策,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六是举办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教师休闲文化,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引导教师争当文明教师,力争塑造品牌教师的形象。七是在生活上关心教师,让教师感受到开十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八是开展主题交流研究活动,以推动教师幸福工程。其主题活动有:“书香与教师的幸福人生”“教师的教学反思与专业成长”“学校是有文化品味的场所”“课堂是爱的地方”“师生在教学中相长”“教师的幸福畅想”等。九是大力表彰和树立爱岗敬业、热心幸福文化教育实践的先进典型,让幸福文化理念成为教师的价值取向。

5.落实享受的“师生课堂教学文化”

要让学生感到受教育的幸福,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应试的学习为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即做到“认真倾听,独立思考,表达心声,幸福成长”。

享受的“师生课堂教学文化”,其主旨在于教师能幸福地教,学生能快乐地学,力求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成长、共享快乐。教师在课堂上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为此,学校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即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交流与展示、教师点拨―拓展延伸所学知识等环节,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落实享受的“师生课堂教学文化”,开十提出了“呵护、尊重、个性、体验、互动、启迪”六个关键词,为使其体现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开十组织教师进行了“用幸福文化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后负担”“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有效性”等课题的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享受的师生课堂教学文化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科教学成为享受的师生课堂教学文化的主渠道之一。

三、“幸福文化”教育的累累硕果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开十的“幸福文化”教育结出了累累硕果。具体而言,有四方面。一是师生崭新的精神面貌。在校园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身上永远充盈着快乐与健康,内心一直保持着宽广与纯净。二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方面开十升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的比例在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在各级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创新大赛中,开十每年都有学生获奖,展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三是校园环境得到优化。开十多方面筹措资金,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锻炼条件。例如:学校铺设了塑胶操场,结束了土操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实现了网络班班通。四是管理模式得以形成。在“幸福文化”教育的实践中,开十形成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特别是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办学宗旨得到了家长、社会及教育界领导的高度认可。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幸福教育 实施途径

幸福观教育是以培养人感知幸福的能力、体验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为主要内容,使人们能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和途径看待、追求人生幸福,以提升人的幸福境界,维护社会和谐为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未来将由他们创造幸福生活。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施高职幸福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提高师生幸福感,奠定师生幸福人生的基础是现代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1]。因此,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机构的半壁江山,担负着大学生幸福教育的重要使命[2]。

1.高职幸福教育的内涵

高职幸福教育作为一种理念,是培养师生认知幸福、追求幸福和体验幸福的能力的教育;是把幸福当做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教师享受教育幸福、幸福地教,学生体验幸福教育、幸福地学的教育[1]。很多学者将幸福教育的内涵进行过讨论,认为幸福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可以教授和学习的能力,是课堂教育的内容;二是把幸福作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即教师感受着幸福的教,学生感受着幸福的学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到幸福,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并对幸福充满渴望;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到幸福,体会到来自职业的乐趣与价值,即高职教育要努力关注人的发展,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克服功利性、工具性的弊端,把师生的幸福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高职师生在传承职业理想、职业技能的同时,获得内心的快乐和精神的成长[1]。

高职院校的班主任要注重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培养大学生感知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使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方式追求人生幸福,实现人生价值,为达到逐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目标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高职幸福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农业职业院校的一名班主任,我所接触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他们对幸福的描述都倾向于毕业后有一份相对理想的职业,所以他们大学生活的目标就是围绕心中对幸福的向往而努力。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比较迷茫,尤其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生活压力的加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不到东西,“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学生中占很大比例。许多学生在大学里缺乏目标,“无聊”、“郁闷”成了他们的口头禅,自然这部分学生就缺乏感知幸福和追求幸福的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非常必要。

2.1幸福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幸福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从自然存在走向精神存在,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目标,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理解幸福生活的真正意义,远离心理贫困,丰富心灵成长,构建精神家园[2]。

2.2大学生幸福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大学生幸福教育还没有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但如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感受生活的幸福,却是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3]。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而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原则的完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

2.3大学生幸福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对高职学生进行幸福教育,是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体现人的内在精神和谐幸福的要求;体现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因为高职幸福教育彰显“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高职学校,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的学生;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高职幸福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大学里甚至是一生中学会感受幸福、创造幸福、收获幸福。只有将幸福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1]。

3.高职幸福教育的实施路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人心,幸福教育的价值日益凸显,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加强高职学生幸福教育,必须更多地关注个体幸福的获得,从转变教育理念着手,在实践中创新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渠道。

3.1开设专门的幸福课程,帮助学生构建幸福生活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

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也是人的幸福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知识会使人变得有智慧。苏格拉底称,那些有智慧的人正是凭借着知识而成为有智慧的人,进而获得一种内在幸福[4]。幸福的根源在于获得丰富的知识。另外高职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发展时期,各种文化思潮,冲击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同时对幸福的理解和把握出现偏差。因此,将幸福课程纳入教学环节,或在思想政治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课等课程教学中将幸福观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掌握一套关于幸福方面良好的知识结构,对指导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幸福观有重要意义。

3.2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重要保障[3]。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文关怀、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从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实践中,在进行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增设人文素质课程,可开设人际关系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更好地创造幸福。

3.3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康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求知与社会交往的、认识社会与服务社会的机会,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和有意义[3]。应充分利用好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报等文化宣传设施,利用好校园的绿化、美化,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为学生创造参与各项活动创造条件。我们学院注重以班级活动为主线,同时鼓励班级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系部的各项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了解自己,在展示自己的同时,认识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价值,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生活的主角,因此高职学校要注重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建构健康和谐的大学生精神世界,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3.4幸福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幸福实践能力。

幸福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际体验,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学会采用正当的途径和方式实现幸福的目标[3]。在我看来幸福既是一种教育理想,又是一种教育实践。尤其是面对高职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他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很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学生幸福教育的重要方式。工作中鼓励班上学生积极参加系部或班级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送科技下乡、服务社区、参观考察等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幸福的实际体验,培养主动创造幸福的意识,深化对幸福的认识,锻炼创造幸福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幸福,他们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以崇高的理想筹划生活,在生活中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从而为学生个人开启幸福之门,也能使他们更好地造福社会。

3.5重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真正的幸福教育必须关注教师的幸福获得,如果教师都缺乏幸福感,自身都难以体验到幸福的美好境界,也就不可能真正传授给学生幸福的内涵[5]。开展幸福教育,让教师幸福地教、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创造和享受幸福、与学生一起共享教育的幸福、成为幸福的教师,无疑是消除职业倦怠的最好武器[6]。但是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现在的教师面临的压力相当沉重,所以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挑战,重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如果教师自己都感受不到幸福,又如何去教育学生感受幸福呢?所以,要让学生幸福,教师首先要幸福,因为学生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总之,在当前强调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针对新时代的高职学生,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努力探索有效实现幸福教育的各种路径。

教育职业并不必然是幸福的,但教育的幸福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高职院校开展幸福教育在帮助学生完善道德品质,明确人生目标,激发自我潜能,提高幸福能力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我们应该使教育充盈着幸福的元素,让学生有幸福可掘、有幸福可造、有幸福可享。最终我们一定可以收获教育的幸福——学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刘凤云.试论高职幸福教育[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28-31.

[2]丁燕华,孙卫明.高职院校学生幸福教育探析[J].湘潮(下半月),2012(7):73-75.

[3]王甲成,张超.大学生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1):109-112.

[4]韩弥明.加强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