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作文范例6篇

格林童话作文

格林童话作文范文1

今天上午,妈妈在网上给我下载了许多格林童话故事。有灰姑娘、水牛和驴子、两个公主、青蛙王子、六只天鹅、野玫瑰公主、白雪公主、冬天和夏天、金鹅、精灵的名字、卷心菜、小红帽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看野玫瑰公主。

格林童话作文范文2

我看过《格林童话》一书,有些人认为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觉得童话里面也有道理存在。以前我看它的时候只是简单粗略地看看,但现在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了深刻的体会,做人要善良,有爱心。

善,这个字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一种体现。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看到这种情景,比如在公交车上人们主动让座给年纪大的老人或者孕妇;在街头上,人们会毫不犹豫地把兜里的钱投进乞丐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的一种表现。

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格林童话》里的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和姐姐的虐待,但她依旧心地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他却又一颗善良的心,他把赚到的钱救济给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让他的生意做得越来越火,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终究会得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一个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的要害白雪公主,到了结果却为了她那颗嫉妒的心而活活气死。众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吃到山羊,而且还搭上了性命,正是应了那句“恶有恶报”。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一颗善良的心,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失去了人性。

《格林童话》让我更深的了解人性,了解人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人丑陋的一面。愿所有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样世界会变得更加的美好,世界才会成为人类爱的家园。

五年级:夏小雪

格林童话作文范文3

格林童话我想大家都看过,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其中的青蛙王子。

故事内容大意是:一位公主在井边玩耍,不小心,她的金球掉到井里,自己又没办法去捞,只好哭泣。这时从井里钻出一只丑陋的大青蛙,说愿意帮公主把球捞上来,但从今往后要合公主同桌吃饭、同床睡觉,公主答应了。可是当球捞上来后,公主却不想兑现自己的诺言。但国王却坚持说:“你不管答应了什么,都得办到。“公主只好毫不情愿地依从。就在青蛙上床睡觉时,公主抓起它狠狠往墙上一摔,想叫青蛙吃吃苦头,没想到,奇迹发生了,青蛙被公主一摔,变成了英俊的王子,他们结了婚,成了恩爱夫妻。

我想,如果公主说话不算数,她也不会有最后的幸福,所以说,欺骗和不守信用的人不会有好结果,一诺千金才是做人的本分。

再说,国王就是国王,他要自己的女儿说话算数,说明他本人更是金口玉言,不然怎么会当上国王呢?

也许有人问:假如青蛙不变成王子,那不苦了公主?当然这是有可能的,实际上人世间青蛙变王子的事毕竟很少,所以,公主在事先就应当考虑到这一点,如果你愿意牺牲自己去换取金球,你就答应青蛙,否则就不要轻易承诺。要估计到将来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抱着侥幸心或者耍什么诡计,往往没有好结果。

格林童话作文范文4

[关键词] 格林童话;现代传媒;流变;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J2012-08)。

2005年6月格林童话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欧洲和东方童话传统”划时代的汇编作品。在跨越时代的进程中,格林童话伴随所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改变,借助媒介的进化获得了与外界交流的更多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它在这种交流中不断变化,获取更新的能量,从而取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旨在梳理格林童话在影视和新媒体传播下流变和传承的过程,分析社会环境的变迁、传播媒介的变革、受众审美情趣的改变对格林童话产生的影响,并指出它在变化中能够得到延续和传承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影视改编

格林童话在由口头文化遗产转到书面文学以及通过纸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异,这种变异是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的变迁、传播媒介的变革、受众文学观念和审美心理改变的必然结果,也是格林童话调谐自我、适应生存环境的合理举措。20世纪这种改变仍在以改编和改写的形式继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格林童话的影视改编。1937年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一夜成名,开创了影视传播童话故事的新纪元。同时,格林童话从单纯的文学经典转变成了纯粹的商业性产品。迪斯尼为了追求商业上的利润最大化,不光是把格林童话等一批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当作文化艺术产品来进行传播和营销,而且还围绕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主题创建了一系列产业链,如通过兴建迪斯尼主题乐园发展旅游经济和房地产,通过运作品牌、产品授权、连锁和网络经营的方式销售各种衍生产品。这种商业运作模式不仅极大地扩充了格林童话的传播途径,而且为了迎合市场和社会消费群体的需要,文化产品的营销模式中植入了更多“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入了许多轻松娱乐的成分,取得了更理想的传播效果。这些当然是传统严肃的纸媒传播方式所无可比拟的,但是另一方面影像传播不像书面阅读,能够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影像传播中,图像的直观性、创作者的主观性和市场导向直接影响和控制了受众的想象空间,让他们不自觉地跟着影片和编导的思路走。20世纪40年代早期,借助于电视的传播,格林童话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童话人物不时地会在电视商业广告上出现几秒――灰姑娘用一种新产品给地板上蜡,白雪公主邪恶的后妈通过魔镜看到了棕榄香皂的面部效果,睡美人在品牌棉布床单上做着美梦,青蛙王子在池塘的水被广告上的净化产品处理过后宁愿继续当一只青蛙。尽管这些电视节目对格林童话有不同程度的剽窃和歪曲,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它成功抵制住了“破坏”,脱离了旧时代的故事元素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以更亲民的形象进入大众的生活。

进入新时代,改编自格林童话的电影日渐丰富,如:《魔法灰姑娘》(2004)、《灰姑娘的玻璃手机》(2004)、《小红帽后现代版》(2005)、《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2012)等。这些电影改编不再满足于媒介层面的转换,而是把触角伸向了内容。这里众多的电影都对角色做了一定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特征和价值观,例如在许多影片中,原来柔弱顺从、等待救助的女主人公都转变成了独立自主,敢于反叛和斗争的现代女性,而相比之下,原来故事中的男权意识被淡化,男性角色的强势地位被削弱,甚至被故意贬低,不再充当“救美”的英雄,而是一个有着若干缺点的普通人,有时还要等待女性的救援。但是这种变异并不意味着对原文本的彻底颠覆,而是在保留原有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社会状况进行的创新,从而让原来故事当中的那些传统内涵在现实的土壤中继续健康成长,即借助于适当的变异而得到延续和传承。关于电影改编,曾有学者做过精辟的总结:“当我们说‘变形’的时候,并不只是意味着内容的影像转移,而是意味着必须以把握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或符号及文本体系以及含义或特有的影响方式等为前提,并以此为基础,在一个拥有不同符号材料的异媒介(或称‘艺术样式’‘体裁’等)中创生出一部既是全新的,可能的话又与原作具有相似性的作品”。形形的影视改编为了迎合当下的意识形态和特殊影像媒介的要求不免要做相应的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原作中的许多基本情节和价值观还是被保留了,比如正义战胜邪恶、自然的爱情、美满的结局等,因为这些基本要素表达了大众共同的兴趣和愿望,蕴涵着普泛性的生活追求和价值认同。

二、新媒体传播

21世纪,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为格林童话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新媒体具有易于交互的界面、广阔的超链接、快速大容量的传播、兼容以往各种传播手段等优势。它让格林童话脱离原本的时空,以声、图、文并茂的形式存在于更广阔的时空世界当中。例如:美国有位多媒体工作者就选取了格林童话中的《少年闯世界,学习什么是恐惧》这个故事制作了一个专门网站。网站上融合了事先拍摄的录像、在线摄像、动画、文本和配音。网站用户可以参与网页上的论坛,针对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以组群的方式进行讨论。他们的回复将被留在网上,成为讨论主题的后备文件。借助于这些多媒体手段,这部作品焕发出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光彩。

新媒体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一种高度开放的空间。当代受众通过新媒体不仅欣赏格林童话,而且要求参与到它的生产、创造、阐释和传承的过程中。他们调动所有感官欣赏和参与,通过留言和发帖的形式进行积极的回应和互动。这对一贯依赖传统媒介传播的文学产生了冲击,一些像格林童话这样的传统文学经典遭到了恶搞。许多作家和学者对这种恶搞经典、爆笑娱乐、宣泄自我的方式反感,认为它是对传统精英文化的一种亵渎。其实这种行为体现的正是这个时代的文化风尚和大众的文化趋向。如果今天的格林童话叙事依旧采取过去的话语,不能适应当下受众审美情趣的改变,就会逐渐被他们所厌倦和抛弃,阻断它与外界的交流。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曾经指出,交流不是信息的传递,和信息没有任何关系,交流的目的是实现和维持交流,也只有交流本身能够实现交流,而不是某个封闭的意识――比如说格林兄弟的写作意图。因此对于格林童话,不能纠缠于它的原汁原味和本意是否得到传播,而是使格林童话这个交流系统继续运转下去,因为不管是接收者的理解或误解都是具有“接续能力”的。

作为精英文学的格林童话在这样一场时代和媒体的变革中不但没有销声匿迹,而且体现出高度的参与性。它渗透到大众文化生活当中,在舞台剧、芭蕾舞剧、文学影视改编、流行歌曲、广告、网络以及选秀节目当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格林童话能够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继续转换生成,不断得到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被淘汰,原因还在于它本身。一方面,格林童话内涵丰富,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文化审美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要求。格林童话中早已被大众熟悉和认可的经典元素和叙事满足了现代社会受众对文化产品快餐式的消费需求,能够被快速识别、理解并消化,适合充当言说大众文化概念的“能指”,成为传播大众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精神与格林童话的精神实质是非常契合的。大众文化虽然良莠杂混、藏污纳垢、无序混乱,表现出世俗性、个人性、流行性、享乐性等特点,但它真正体现着大众的民间文化精神,是大众通过新媒体传达的质朴原始的思想感情。格林童话原本就起源于大众民间,虽经格林兄弟从语言、风格和细节上进行了一番改造,将其从杂乱无章、粗俗不堪的口头叙述打造成了精英文学,但其源自于民的朴素精神实质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基本内容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格林童话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重新展现了它本来的面目,并且由于这种与其精神实质更契合的传播方式和文化氛围,它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和延伸空间,许多以前被压制的元素被重新释放,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讨论,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格林童话中血腥、暴力的内容又再度成为大众争议的话题。格林童话在经历了一番流变之后,终于又以新的表述方式回归大众民间,体现了它作为民间文化遗产的本质。

三、结 语

格林童话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历史变迁之后,能够延传至今,展现出它永恒的魅力和生命力,原因在哪里呢?格林兄弟受到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尊重人性,认为民间故事是自然通过人类创造的产物,因此应该保有自然朴实纯洁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符合儿童单纯质朴、简单快乐的天性,而且也反映了人类潜意识中对自然的渴望,因为自然蕴涵了基本的真理和价值观,例如正邪分明、惩恶扬善。人类社会中某些亘古不变的信仰和教义已经转变成了格林童话中某些固定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承载着古老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讲述着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文化越是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其复制力则越强。某种文化要素一旦获得大众认可,它便成为一种文化模因在社会群体中弥散开来。由此可见,格林童话的广泛流传固然跟儿童的喜爱分不开,然而隐匿于其中的人类所共有的集体无意识才是其经久不衰的真正动因。

[参考文献]

[1] 董文海.迪斯尼的童话传奇[J].企业管理,2009(12).

[2] 沃尔夫冈・加斯特.电影[M].赵吉礼,译.韩国文学与知性社,1999.

[3] 严明.骑士精神的现代影视模因阐微[J].电影文学,2012(04).

[4] 周海波.新媒体与新的文学革命[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5] Berghaus Margot.Luhmann leicht gemacht[M].Auflage.UTB:2011.

[6] Dégh Linda.Grimms “Household Tales” and Its Place in the Household:The Social Relevance of a Controversial Classic[J].Western Folklore,Vol.38,No.2(Apr.,1979).

格林童话作文范文5

关键词: 《格林童话》 二项对立 解读

1.引言

《格林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160余种文字出版,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宝。国内对于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教育评价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道德评介侧重其对儿童的训导作用,但内容相对单一。就文学方面的价值,学者主要以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为出发点进行讨论;语言结构特点也是文学评论的一个方面,此外,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特别是随着后现代主义这个热门话题的出现,有些学者将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和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进行了互文性的解读[1]。还有学者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对《格林童话》进行分析[2]。这些都为《格林童话》的多元解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主要运用结构主义分析中最重要的关系和最基本的方法――二项对立来对《格林童话》进行解读,通过对《格林童话》中所传达的儿童价值观和认知模式的研究,探寻二项对立在童话这一儿童文学样式中的体现,并进一步阐释二项对立在童话构建中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这将为解读《格林童话》提供另一种视角,也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2.何谓二项对立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体现了二项对立的原则,比如男与女、光明与黑暗、生与死、善与恶等。这种二项对立原则是我们价值评判体系的基础。当我们评判一件事情时,必须考虑它的对立面或反面。如果一件事情是错误的,那么它的反面就应该是正确的,这也是儿童刚开始认知世界的最原始的模式。离开了这个原则,在伦理道德的层面就无法准确、完整地对事物进行评判。从中国的《三字经》中的道德教诲,佛教中的惩恶扬善到欧洲哲学史上的圣・奥古斯丁、康德、尼采等哲学家都提出了人类与上帝、真理与谬误等类似的问题,这都体现了二项对立原则的支配。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贯穿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

所谓二项对立,指的是任一系统中一对差异项的确定,以及在此确定之中对某种价值的分析。这一方法最早见于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索绪尔将语言看作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只是因为有其它各项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两类间的对立可以使我们对每一类的性质有更好的了解”[3]。

列维・斯特劳斯也相信,在思维的运作上,神话思维总是运用类比的方式,把自然物放在二项对立的结构框架中代表抽象的关系,由此建构起关于世界的图像,达到对世界的解释[4]。《格林童话》采用这种模式,它诠释了“相反之物两相对立”的观念。

3.《格林童话》中的二项对立思想

《格林童话》中的角色有时连名字也没有。主人公都是善良的人物,他们的对手往往是邪恶的化身。冲突和矛盾是民间童话不变的主题,困难和战胜困难是其基本线索,而结局几乎都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公结局。这种结局使读者感觉到世界获得了平衡和正义,通过对恶的惩罚,通过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普遍合理的和公道正义的世界。Perry Nodelman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里,将儿童文学在家和不在家的主题作了一个对比表[5],包括人类与动物、大人与小孩、成熟与幼稚、拘束与自由、无趣与冒险、常识和想象对立等。这样的二项对立的例子都可以在童话中找到原型,本文探讨了这种二项对立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3.1男人与女人、公主和王子、人与物的对立。

童话里的女主角总是美丽的化身:莴苣姑娘是“天底下最漂亮的女孩”,灰姑娘的美丽“使所有的人惊叹不已”,两只眼的花容月貌让骑士“呆若木鸡”,白雪公主“水灵剔透,人见人爱”,千皮兽“光彩夺目,无与伦比”,十二个跳舞的公主个个“如花似玉”,白新娘“美如日光”,玛琳公主“国色天香”,水晶棺材里的少女是一位让男人“心跳加速的绝色佳人”,“青蛙王子”中的小公主“美得让太阳都惊诧不已”,井边的牧鹅女的美令人“叹为观止:她肌肤雪白,面若桃花……她简直就是下凡的仙女”。女主人公总是被迫进入这样一种境地:与女性世界分离,与其他女性人物竞争,以猎获梦中情人。灰姑娘凭借着自身的美丽和漂亮的衣服得到了王子;在《画眉嘴国王》中,公主被人引到了一个按照登记地位排队的想要求婚的男子队伍当中;在《矮子土地》中,国王布告全国,谁送回他的女儿,谁就可以得到其中一个做妻子。这样,女性似乎成为了男性追求的目标,成为了像权利、地位一样的附属物,男性也为追逐这样的目标而不断“奋斗着”,不时得到巨人、魔法的帮助,拥有这样的一位漂亮女性逐渐成为他们的目标或是经历过一系列苦难的、智慧的奖赏。

她们走的是同一条人生之路――消极地让某个男人来改变她的处境。在这一过程中,她要么耐心地等待“白马王子”的到来(“白雪公主”、“睡美人”、“莴苣姑娘”、“灰姑娘”、“圣母的孩子”、“没有手的姑娘”、“千皮兽”等),要么让父亲把自己献给男人(“古怪的姓”等),要么作为交换品把自己输给男人(“少女和狮子”(即“美女与野兽”)、“青蛙王子”、“十二个跳舞的公主”等),然后,她被那个男子抱上马,随他走入婚姻的殿堂,“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尽管男人与女人的对立并不是作者想要带给读者的思想内容,但却在故事结构安排、人物构思和设计上表现了女性作为物的存在。

3.2善与恶的对立。

《格林童话》中传达善恶形象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对继母和晚女形象的塑造。如《森林中的三个小仙人》,作者写道:“那女人变成了她继女的死敌,想尽方法虐待她,一天比一天厉害。”①文中的晚女形象是善良和智慧的化身,而继母却是处心积虑施加迫害恶毒的形象。《小姐姐和小弟弟》开篇:“继母天天打我们,用脚踢我们……桌子下面的小狗还比我们吃得好些。”②《爱人罗兰》:“你的异母姐妹早就应该死了,今天夜里,她睡了,我要来砍她的头。”③《小养和小鱼》:“他们的生母死了,他们的继母对他们不好,暗地想尽方法使他们受苦。”④诸如此类的描述在《亨赛尔和格莱特》、《白雪公主》、《白新娘和黑新娘》、《灰姑娘》似乎也成为一种模式,而相应的童话中的主人公往往是纯洁善良的化身。故事《灰姑娘》写道:“好孩子,如果你永远忠实、善良,亲爱的上帝就会时常帮助你。”⑤“她始终是忠实善良。”《爱人罗兰》中也是“一个女儿美丽、善良”;《何勒太太》中继母的晚女被描述为“漂亮、勤劳”。

在《格林童话》里,一般存在两种极端类型的女性形象,不是凶残邪恶,便是温柔善良。这两种形象分别象征着魔鬼与天使的二元对立。故事中的继母或巫婆等女性往往具有魔鬼的特征,被归为第一类,她们活跃于故事当中,正是她们与女主人公的尖锐冲突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美丽善良的母亲或公主往往具有天使的特征,被归为第二类,而这些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往往都是纯洁善良的少女,她们在魔鬼类母亲的迫害下,通过所谓自己的智慧或是所谓的“白马王子”的庇护,从魔鬼类母亲手中逃脱,最终获得自己的幸福。

而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果就是作品所要传达给儿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又是符合儿童思维模式的简单的、纯粹的善与恶的对抗,结果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故事中那些忠实美丽的可爱形象,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直到老”,而凶残的继母、巫婆都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善良与丑恶形象的不同结局,形成鲜明的对照,符合小读者的心理和愿望。

3.3美与丑的对立。

美与丑也是贯穿《格林童话》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在《六个好汉走遍天下》、《六只天鹅》、《真正的新娘》、《蜜蜂王后》等作品里,无论是憨厚的老农、勇敢的士兵、善良的公主还是智巧的手艺人,在他们与险恶狡猾的地主、巫师、国王等恶势力的较量中,总是胜利的一方。王子与公主经历重重磨难最终会步入婚姻的殿堂,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恶人在做尽坏事之后也必将自食其果。“美战胜丑”、“正义战胜邪恶”的定律在《格林童话》中不厌其烦地循环演示,孩子们对善恶的判断也在此过程中慢慢衍生。

《六个好汉走遍天下》故事的结局是国王的财产被全部扛走,而六个人把财宝搬回家,大家平分,他们生活得很愉快,一直到死为止。诸如此类的结局在童话中是屡见不鲜。同时读者会发现,《格林童话》中的善恶观总是最简单的,符合儿童思维的对立,美的是善的,丑的就是恶的,故事一律地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圆满结尾告终。故事中的人物包括动物善恶分明,内心的好坏黑白一目了然。有些学者批评这种不恰当的道德观,认为它滋长了儿童的错误的道德观的形成,但是我认为童话最大的特点在于富于丰富奇特的幻想,童话的幻想品格融进了儿童的丰富想象力,以儿童的眼光反映生活,并不排斥以反面人物为描写对象。既然生活中存在某些阴暗与丑恶,那就应该把它揭露出来。何况用否定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某些方面,也是为了肯定生活发展的正面。生活是复杂的,孩子头脑也应复杂些。不过儿童文学不能以揭露生活阴暗面为主要任务,正如高尔基所说,对儿童说来,“放在首要地位的,不是在小读者心里灌输对人的否定态度,而是要在儿童们的观念中提高人的地位”[6]。

《格林童话》中处处闪耀着讴歌勤劳勇敢,讴歌忠实善良战胜恶毒凶残,善美战胜丑恶,鞭挞讽刺懒惰、贪婪、嫉妒的思想光彩。而其中体现的二元对立模式其实是在以合适的方式,向儿童传递道德规范和做人的准则。

4.结语

在童话里,读者总是会面对善良与邪恶、野兽与人类、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矛盾。《格林童话》的故事,差不多都围绕着两种力量或品格的较量而展开。如《白雪公主》里,白雪公主就代表着善良美丽,而王后就代表着邪恶丑陋。如《小红帽》里,小红帽与大灰狼就代表了这类矛盾,小红帽是善良、人类和女人的化身,而大灰狼是邪恶、野兽和男人的代表,其结果是小红帽最终战胜了大灰狼。奥地利裔美籍心理学者贝特尔海姆对童话里的这种二项对立很肯定,他认为童话使用这种简单化的对立有助于帮助儿童应付问题。他说:“童话使儿童们认识到问题最基本的形式,而较为复杂的故事却可能使他们感到迷惑不解。”[7]因此,《格林童话》等经典童话正是以这种二项对立的思维方式向儿童传递道德规范和做人的准则。

对于童话的重要读者即儿童而言,童话有无法代替的心理健康功能和教育作用,童话为儿童提供了几乎一切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如忠诚、正直、勤奋、好学、善良、勇敢、纯朴、信用、谦虚、谨慎等。孩子们从童话中,从这种正反的二项对立当中体会到了主人公不畏险恶、顽强克敌的勇气,并潜移默化增强了他们的勇气、毅力、韧性、信心,使他们受到鼓舞和教益,从而给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有益的自信和更强的生命力。

注释:

①②③④⑤[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话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第41页,第35页,第171页,第396页,第70页.

参考文献:

[1]张琴,杨敏.格林童话在中国[J].世界文学评论,2006(2):290-293.

[2]胡晓华.一个女人的故事――略论《格林童话》中的女主角[J].外国文学,2007,(6):108-110.

[3]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60,170.

[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45.

[5]吕芳慧,吕海峰.西方童话中女性形象的演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格林童话作文范文6

1、《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格林童话》里面约有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较为闻名。

2、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在国内,日本,中国台湾也有根据《格林童话》创作的故事集。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