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故事范例6篇

格林童话故事

格林童话故事范文1

Ages ago, when God himself walked upon earth, the ground's fertility was much greater than it now is. At that time the ears did not return fifty or sixty-fold, but rather four to five hundred-fold. The kernels1 grew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of the stalk. However long the stalk was, that was also the length of the ear. But it is the way of humankind, that when they have a surplus they do not value the blessings2 that come from God, but instead become indifferent and frivolous3.

One day a woman was walking along a grain field, and her little child, who was jumping along beside her, fell into a puddle4 and got his clothes dirty. The mother tore off a handful of the beautiful ears of grain and cleaned his clothes with them.

The Lord was just then passing by, and when he saw her doing this, he became angry and said, “From this time forth5 the grain-stalk shall bear no more ears of grain. Humans are not worthy6 of this heavenly gift.”

The bystanders who heard this were horrified7, fell to their knees, and begged him to leave at least something on the grain-stalk, even if they did not deserve it, at least for the sake of the innocent chickens, who otherwise would starve to death.

The Lord, foreseeing the misery8 that would come, took pity on them and granted their wish. Thus the ear at the top of the stalk remained, just as it grows today.

远古时代,当上帝亲自巡视大地时,土地的产量比现在高得多。那时,麦穗不只结五六十粒,而是四五百粒,麦秆从头到脚长满了麦粒,秆有多长,穗就有多长。然而人类是如此的浅俗,他们生活丰裕时,就不再珍惜上苍的恩赐,以致变得漫不经心、大手大脚。一天,一位妇女路经一片麦地,她的小孩在她身边跑着,一下跌进了泥坑里,弄髒了小衣服。

格林童话故事范文2

电视网:NBC导演:达内尔・马丁等

演员:塞拉斯・威尔・米切尔、

雷吉・李、萨沙・罗伊茨 、凯特・伯顿

类型: 悬疑剧、 罪案剧、 童话改编剧、 灵异剧、 故事剧

一直以来各家学派都试图从不同的

角度来剖析童话故事,对于《格林

童话》这部经历6次删减、修改才

最终定版的儿童读物,人们总在不

断尝试还原它最初版本或者揭示故

事中隐藏的寓意。最近十年,国内

就出版过《成人格林童话》、《真

实的格林童话》等书。在国外,这

类的图书也一直热销。无论是图书

还是剧集,看过之后,人们都不免

会想起这句歌词:“童话里都是骗

人的!”这一次美剧《格林》,又

给这个经典童话一个新的诠释――

原来那些根本不是童话,它们是智

者的警告,这个世界中存在大量的

超自然生物,它们试图侵占世界、

毁灭人类,而“格林”的任务就是

阻止它们的阴谋。

在介绍这部美剧之前,先来看看前人

是如何解读《格林童话》的,《成人格林童

话》的封面这样写道,这是一部“母亲念给

女儿听,会不由得羞愧脸红的故事集”,

《真实的格林童话》中标明这是“格林童话

原本再现”,并且写明“这是一本绝不能给

孩子看的书”,还有此书将带血的水晶鞋作

为封面……对于这部书的剖析从精神分析层

面到历史层面,众说纷纭,不过可以确定的

是原本的《格林童话》里面有不少凶杀、欺

骗、近亲、性暗示等情节,格林兄弟在

再版这部童话时,做了不少的删改,将那些

最引人争议的部分彻底删除。也许,这本应

是一部属于成人的童话,比起书中有些残酷

和沉重的解读,美剧《格林》带给观众的是

充满悬疑、惊悚的故事。

一位穿红衣服的大学女生晨跑时遭不

明来历的生物袭击,被撕成了碎片。刚刚

获得侦探资格的Nick Burkhardt与搭档Hank

Griffin赶到现场进行勘验,发现树林的泥地

里有一个清晰的大脚印,他们由此推断出凶

手所穿的鞋型和鞋码。在办案过程中,Nick

多次产生幻觉,看见一些他根本不认识的

人变成了“怪物”。Nick的姑姑Maureen

(剃着一个很诡异的光头,像是做放射性

治疗的病人,后来才知道是得了绝症快死

了)突然登门拜访,与Nick的同居女友相

谈甚欢。Nick回家后,Maureen拉他出去

“散步”。Maureen试图将家族秘密告诉

Nick,但一个长着恶魔嘴脸的人拿着一把

“死神镰刀”扑上来打断了他们的谈话,战

斗随即开始。看似弱不禁风的Maureen突

然变成一个身手不凡的绝世高手,最后Nick

开枪击毙了那个恶魔,但Maureen已经身

负重伤。Maureen在昏死过去前将一条项

链交给Nick,还道出了他父母被谋杀的真

相。原来Nick家族的祖先曾隶属于一个代号

“格林”的猎人集团,专门去消灭怪兽,保

护人类。Nick在姑姑的拖车里找到许多“格

林”用具(猎魔武器为主),还有一本厚厚

的《怪物指南》。他根据“指南”保护了

“小红帽”,和善良的“大灰狼”成为朋

友,开始了漫长的“打怪之旅”。

因为对小红帽的故事太熟悉了,所以

一看到穿红帽衫的女学生,我第一时间反应

出第一集故事的主题,在每一集故事的开

场,都会引用原著中的一句话,不过对于我

这种分不清“格林”和“安徒生”,对于

《格林童话》仅停留在漫画阶段,知道的

故事手指头加脚指头就能数清的中国观众来

说,这句话的作用仅限于在阴森的背景下增

添一点恐怖气氛……多数故事都是演到一

半,我才能猜到对应的原著,可以预想到的

是,随着剧集的展开,会有很多我们不熟悉

的“童话”故事上演。

《格林童话》有200多篇,对于观众,

特别是中国观众来说,看剧集《格林》会越

来越难找到童话的影子,但是对于编剧来

说,各种“怪物”编下来,弄个9、10季都

不带重样的,不过这个怪物界的关系网也必

然会复杂得可怕,编剧自己整明白恐怕都是

件难事。不过这是以后的事,现阶段,能将

目前摆在观众面前的几个疑问编得圆满了,

就足以吸引眼球了。Nick的女友到底是不是

怪物?又或者属于某种力量?蜜蜂目前看来

是“格林”一伙的,但是他们身后又有怎样

的故事?警察局长是皇室后裔,他到底想对

nick做什么?

《格林》和另一部美剧《传说》

(Once Upon A Time)一样打着童话牌,

但故事的基调更黑暗、题材更严肃。如果说

《传说》还有一点童话味道,那么《格林》

和童话就没有任何关系了,事实上《格林》

就是一部混有灵异元素的罪案调查剧。罪案

剧一直是美国人和本人的最爱,再加上童

话噱头,俨然“神话”版的《犯罪现场调

查》。敏感一些的观众已经察觉,该剧有这

很多熟悉剧集的影子,“不太妙的是有种

一集处理一件事的Supernatural(《邪恶力

量》)感体现在了这两集之中。在每一集的

末尾出现“job nicely done!”(任务漂

亮完成)的感觉实在是有点柯南。”也不能

太刁难编剧,实在是剧迷太见多识广,想编

出新花样可不容易。该剧每一集的流程可

以总结为:耸人听闻的凶杀――Nick发现是

非人类干的――Nick去翻书找资料or去找狼

人小兄弟――Nick知道具体是什么以及怎么

消灭他们――Nick和狼人小兄弟成功消灭他

们。中间隐约穿插一条若隐若现的主线:究

竟幕后大Boss想要做什么?这种“主线+支

线任务”的感觉让观众感觉更像是玩冒险游

戏而不是充满谜团的剧集。不过《格林》也

有它“抓人”的本领,你总想看看他会怎么

讲下一个童话故事,而这一切的背后又究竟

隐藏着什么。编剧也是抓住了观众的好奇

心,不过还是要借用剧迷的话泼点冷水:

“Supernatural我看得实在不多,可能是因

为对每一集末尾兄弟俩欢乐收鬼又过一劫

的公式式剧情实在不感冒了。相比较而言,

《美国恐怖故事》的谜样色彩浓厚许多。打

悬疑牌的东西最怕是被观众抓住确定性的线

索,因为那样会让剧情大大减色。”

烦恼还是留给编剧,话说回来,《格

林》算是一部不错的大杂烩,怪兽剧、恐

怖剧、罪案调查剧该有的东西都被囊括其

中,虽然成本不高,但特效还过得去,里

面的各种“怪物”多数用化妆弥补术而非

电脑特效来创造(《行尸走肉》造僵尸的

方法),老鼠、猪、熊、狼都能幻化成人

形,特别是里面还有蜘蛛精,不免让人联

想到国内近期热播的《新西游记》,从某

种意义上说两部剧还真有一些相似之处,

除了都是以打怪为主要内容,它们还都挺

会吓人的。只不过《格林》是有意通过各

种突发事件、冷不丁出现的恐怖画面达到

惊悚的效果。

不经意间《格林》成为了NBC的头

牌,开播就收视飘红,而且成功得到续订。

该剧的成功,与其被安排在星期五播出有一

定的关系,同时段的竞争对手《危机边缘》

和《邪恶力量》虽然都面向年轻的成年男

性,但是两者这一季表现都不算好,特别是

《危机边缘》,尽显颓势,这给了《格林》

很好的上位机会。需要说明的是,很多美剧

都有一个问题,往往第一季很不错,构思精

巧、新颖,可是到后面质量下降很快,要保

持每一集都有紧张的气氛和吸引人的剧情,

格林童话故事范文3

据说《格林童话》里面的故事是格林兄弟搜集的,所以叫做《格林童话》。

我非常喜欢故事的内容和过程,里面的童话故事既精彩又生动。故事有的让人读起来很开心;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故事读起来又很伤心;还有的前面让人既伤心又愤怒,后面却令你高兴。

《格林童话》里面的所有的故事我都喜欢看,而且一看起来就入了迷。我常常想:是谁写的故事呀,竟让我如此着迷,差点把自己当成了故事的主人公!

格林童话故事范文4

两百年前,一本并不起眼的书在柏林出版了,这本名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的书收录了86则德国民间故事,只印刷了900册。

虽然最初反应平平,但经过不断修订,1857年出版的新版已经扩充到了210则故事。200年过去了,这本书今天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甚至有了爱斯基摩语和非洲斯瓦希里语的译本,这本的名字叫做《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与中国文豪

一般来说,童话故事有两种。一种是文学童话,最著名的作家是安徒生,另一种童话是口头传诵的民间故事,代表作品自然是《格林童话》。到了19世纪,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压力,自古以来的口述传统失去了其绵延世代的魅力,民间故事濒临消亡,恰在此时,格林兄弟出现了。

格林兄弟并没有到乡下收集农民的故事,而是从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开始的。另外,格林兄弟还直接从书籍、杂志中采录故事。

瑞士民间文学学者麦克斯?吕蒂认为:格林兄弟并不照猫画虎似地复述他们听到的童话,他们精心雕琢,使之富有诗意并具有教育意义。以《玫瑰公主》为例。雅科布?格林在最初听到故事时只记下了:“这时,国王和满朝文武刚好回来。于是宫殿里所有的人甚至连墙上的苍蝇都睡着了。”但在最后的稿本中,这段话被格林兄弟加工成:“睡意向整座宫殿蔓延。国王和王后刚一到家,走进大厅便睡着了。满朝文武也都跟着睡着了。连马厩中的马匹、院子里的狗、房顶上的鸽子和墙上的苍蝇也睡去了。是啊,炉灶里噼啪作响的火焰也静下来睡觉了。油锅里的咝咝声停了下来。厨师正要伸手去抓犯了过失的小帮厨的头发,这时他也松开手睡着了。风停了,宫殿前面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

正是受格林兄弟在民族文化危机关头搜集民间童话的影响,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在1918年到1937年间掀起了由刘再复、周作人、顾颉刚等人发起的“到民间去”的民间文学运动。

《格林童话》对中国的影响远不止如此。1903年中国学者周桂笙把12篇格林童话翻译成了文言文,其后的孙毓修、茅盾和郑振铎和其他众多学者均参与了格林童话的翻译。那时的儿童很多都是看着这套童话长大的。作家张天翼后来回忆说:“十几册商务印书馆的童话,是孙毓修先生编的。有许多字不认识,母亲就读给我听……”

《格林童话》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1931年,湖南省省政府主席何键首先向童话发难,他向教育部提出建议,要求打破鸟言兽语的童话读物,采取中外先哲格言做教材,指责童话“禽兽能作人言,尊称加诸兽类,鄙俚怪诞,莫可言状”。一时文化界掀起了“鸟言兽语“之争,参与争论的不但有幼儿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家,连文化名人,比如鲁迅、叶圣陶都卷入其中,不过经过一年的交锋,力挺童话的意见得到普遍的赞同。

《格林童话》的传播改变了中国人的儿童观念。1933年10月,上海儿童幸福委员会呈准上海市政府定1934年为“儿童年”。1935年3月,政府又根据中华慈幼协会的呈请,定1935年8月开始的一年为“儿童年”,这个庆祝活动因此延续了三年,热闹了三年。此后,在中国童话背负起严肃的社会使命,要帮助儿童选择生活道路的方向。

延续的黑暗遗产

不过,格林兄弟写书的目的,并非哄孩子入睡这么简单,他们是德国民族主义的先锋代表,而这种民族主义后来发展成了纳粹主义的雅利安理论,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要求所有学校都必须教授格林兄弟的书。当然,战后,同盟国把《格林童话》从一些城市学校课程中取消了。

直到今天,一些人,特别是男女平等主义者,希望把《格林童话》塞到图书馆最里的角落,因为,书中邪恶的人物总是女人,她们残害小女孩,因为小女孩不敢反抗。迪士尼版《白雪公主》、《灰姑娘》、《贝尔和长发姑娘》中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没脑子的蠢蛋。让天真敏感的女儿了解童话里那些听任摆布的公主被母亲残害的故事,现代妈妈中有几个不害怕呢?

性别歧视不过是冰山一角,刚开始,《格林童话》不是给孩子们看的。例如《小红帽》这个故事的不同版本中,就有性描写甚至是吃人肉的场面。应该说《格林童话》最早是以一部大编辑型学术文集的形式出版的,后来被威廉?格林特意进行,才成为内容没那么粗鄙的童话集。比如他将《白雪公主》与《糖果屋》中的生母改成继母,毕竟父母杀死自己的亲生孩子太过血腥。

即使格林兄弟让很多童话以大团圆结局,但还是充满暴力,比如白雪公主的后母也就是女巫被强迫穿上滚烫的铁鞋子跳舞跳到死。可以说《格林童话》中的道德观极端匮乏。很多故事都在讲分尸,人吃人,残害孩子的常常是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文中充满了脚趾被剁掉,断指在空中飞的细节描写。《杜松树》这篇就是“黑暗风格”的代表。

按照惯例,《杜松树》里也有一个狠毒的继母。放学之后,继母让孩子去柜子里拿苹果,然后“继母举起手中的斧头,用力劈向小男孩的脖子。小男孩的头颅应声落在了地上,鲜血从他的脖子那里喷了出来。” 她把小男孩的头放在脖子上,用白布缠绕了几圈,把头和身体连接在一起,最后在他手上放了一个苹果。

继母的亲生女儿回来后,摇了摇他的肩膀,结果哥哥的头竟“扑通”一声掉到了地上。继母就说,这件事千万不能跟别人提。不如我们把哥哥的肉煮汤吧。“于是她拿起菜刀切下他的肉,把骨头和内脏都放在旁边”。后来丈夫回来了,继母就把炖菜端给他。他觉得这汤真是好喝,他一碗接一碗地喝着肉汤,把吃剩下的骨头随手丢在了餐桌下面。结局更是匪夷所思,小男孩复活之后,居然把继母炖成汤,那位父亲又照单全收,把汤全喝了。

《格林童话》的黑暗风格已经被现代儿童作家继承下来了。2009年,尼尔?盖曼凭借《坟场之书》摘获儿童文学最高奖项——约翰?纽贝里奖章。翻开第一页,小读者们就会看到这样的句子:“黑暗中有一只手,手上握着一把刀。”而在接下来的几段中,这把刀便结束了3条生命,并正准备插入第4个人的咽喉。

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罗琳说她的书讲的“主要就是死亡”。其电影系列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哈利父母被杀,而后出现的就是那个为求永生不择手段的恶魔。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的《黑质三部曲》对“人类的堕落”进行了重写——好奇叛逆的女主人公不是被逐出乐园,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寻求赎罪,即前往死亡之地。不过和苏珊?科林斯的《饥饿游戏》比起来,那都是小巫见大巫。《饥饿游戏》的女主人公凯特尼斯必须通过杀人才能在竞技场活下来,而她杀的人,再不是梦幻岛或者仙境里的那些大怪物,而是其他小孩。

这样看来,人们喜欢《格林童话》的主要原因似乎不是它给人以希望,而是告诉我们各种恐惧,彻彻底底的黑暗,没有安全感、失去安慰和信任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的。这种观点,其实正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大人也会读《格林童话》。

链接:

格林童话故事范文5

《格林童话》中女性空间布局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从古至今的童话故事,不难发现故事中的女主人出现的场景以及随之出现的道具,基本都是在室内而且其中家庭居多;而男主人公则恰恰相反,大多是在室外。这与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几乎吻合。《格林童话》所包含的“性别刻板印象”分别体现在对男女主人公的外貌、性格包含所处的空间布局与才干的描述上。固定的女性空间布局是《格林童话》诸多故事中所展现的“性别刻板印象”的第一个传统倾向。

例如:《无所畏惧的王子》里,主人公“王子”自小就不愿被束缚于王宫的高墙深院,而是具有探险精神,勇敢坚持出去闯荡大千世界,这潜移默化地给人们一种男性无所畏惧、具有冒险精神的信息。后来,王子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巨人时毫不畏惧,并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实力,获得了更强大的力量,又凭借勇敢和机智降伏了众魔,赢得了姑娘的芳心。格林兄弟这样塑造男性形象,无形中是对王子等一类男性独立、勇敢、冒险的一种肯定。有人曾经研究发现,《格林童话》中女性固有的职业角色只有两种:家庭主妇和女佣,这就无意识地意味着女性应该要固守在家庭。与我们女性职业的固定单一相比,男性职业就相对比较丰富:教父、裁缝、地主、鞋匠、牧羊人、军医、士兵、樵夫、商人、猎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社会角色,促使原本那些美丽、丰富多彩、满腹经纶,具有各种潜力的女性不敢走出家庭。

格林童话故事中体现了这种经济形势,表达勇敢、英勇的利剑、弓箭等工具,代表生产力的白马、老黄牛等,无一不体现男性权威的绝对性,男性成为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总控者。女性出现的地方不是在厨房,就是在花园等生活中处于劣势群体的角色或者跟环境息息相关。童话总是无意识地把女性群体放置在家庭中整理家务,养育孩子,抑或者是在一些人的庇护下偶然偷偷出去活动。男性则被塑造成勇敢坚持,具有冒险精神与探索能力,大胆走出家庭为了自我、家人、国家的利益勇于献出生命,最终赢得爱情、权利、金钱等。

《格林童话》中女性的外貌、性格特征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男才女貌”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当今社会形容男女最美妙的词汇,这也源于童话故事中对男女主人公的外貌、性格c才干的描述,女性在《格林童话》中总是被突出年轻貌美的外在形象、温柔顺从的性格。

二、在童话中科学建构儿童的性别意识

儿童通常在5到7岁的时候开始表现出了一种性别守恒,不仅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而且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不会因为名字、服装或行为的变化而变化,然后逐渐发展到别人身上。可见,3到6岁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父母的引导、幼儿园的教育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都会直接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其中,童话作为目前幼儿园、家庭、父母教育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媒介,对幼儿的性别角色的影响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张晓风在《安徒生童话全集》里说过:“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煌……”,作为同一时期的《格林童话》也是一样,是陪伴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睡前故事,也是他们长大后萦绕心头的回忆。

格林童话故事范文6

[关键词] 格林童话;现代传媒;流变;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J2012-08)。

2005年6月格林童话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欧洲和东方童话传统”划时代的汇编作品。在跨越时代的进程中,格林童话伴随所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改变,借助媒介的进化获得了与外界交流的更多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它在这种交流中不断变化,获取更新的能量,从而取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旨在梳理格林童话在影视和新媒体传播下流变和传承的过程,分析社会环境的变迁、传播媒介的变革、受众审美情趣的改变对格林童话产生的影响,并指出它在变化中能够得到延续和传承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影视改编

格林童话在由口头文化遗产转到书面文学以及通过纸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异,这种变异是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的变迁、传播媒介的变革、受众文学观念和审美心理改变的必然结果,也是格林童话调谐自我、适应生存环境的合理举措。20世纪这种改变仍在以改编和改写的形式继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格林童话的影视改编。1937年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一夜成名,开创了影视传播童话故事的新纪元。同时,格林童话从单纯的文学经典转变成了纯粹的商业性产品。迪斯尼为了追求商业上的利润最大化,不光是把格林童话等一批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当作文化艺术产品来进行传播和营销,而且还围绕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主题创建了一系列产业链,如通过兴建迪斯尼主题乐园发展旅游经济和房地产,通过运作品牌、产品授权、连锁和网络经营的方式销售各种衍生产品。这种商业运作模式不仅极大地扩充了格林童话的传播途径,而且为了迎合市场和社会消费群体的需要,文化产品的营销模式中植入了更多“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入了许多轻松娱乐的成分,取得了更理想的传播效果。这些当然是传统严肃的纸媒传播方式所无可比拟的,但是另一方面影像传播不像书面阅读,能够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影像传播中,图像的直观性、创作者的主观性和市场导向直接影响和控制了受众的想象空间,让他们不自觉地跟着影片和编导的思路走。20世纪40年代早期,借助于电视的传播,格林童话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童话人物不时地会在电视商业广告上出现几秒――灰姑娘用一种新产品给地板上蜡,白雪公主邪恶的后妈通过魔镜看到了棕榄香皂的面部效果,睡美人在品牌棉布床单上做着美梦,青蛙王子在池塘的水被广告上的净化产品处理过后宁愿继续当一只青蛙。尽管这些电视节目对格林童话有不同程度的剽窃和歪曲,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它成功抵制住了“破坏”,脱离了旧时代的故事元素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以更亲民的形象进入大众的生活。

进入新时代,改编自格林童话的电影日渐丰富,如:《魔法灰姑娘》(2004)、《灰姑娘的玻璃手机》(2004)、《小红帽后现代版》(2005)、《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2012)等。这些电影改编不再满足于媒介层面的转换,而是把触角伸向了内容。这里众多的电影都对角色做了一定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特征和价值观,例如在许多影片中,原来柔弱顺从、等待救助的女主人公都转变成了独立自主,敢于反叛和斗争的现代女性,而相比之下,原来故事中的男权意识被淡化,男性角色的强势地位被削弱,甚至被故意贬低,不再充当“救美”的英雄,而是一个有着若干缺点的普通人,有时还要等待女性的救援。但是这种变异并不意味着对原文本的彻底颠覆,而是在保留原有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社会状况进行的创新,从而让原来故事当中的那些传统内涵在现实的土壤中继续健康成长,即借助于适当的变异而得到延续和传承。关于电影改编,曾有学者做过精辟的总结:“当我们说‘变形’的时候,并不只是意味着内容的影像转移,而是意味着必须以把握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或符号及文本体系以及含义或特有的影响方式等为前提,并以此为基础,在一个拥有不同符号材料的异媒介(或称‘艺术样式’‘体裁’等)中创生出一部既是全新的,可能的话又与原作具有相似性的作品”。形形的影视改编为了迎合当下的意识形态和特殊影像媒介的要求不免要做相应的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原作中的许多基本情节和价值观还是被保留了,比如正义战胜邪恶、自然的爱情、美满的结局等,因为这些基本要素表达了大众共同的兴趣和愿望,蕴涵着普泛性的生活追求和价值认同。

二、新媒体传播

21世纪,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为格林童话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新媒体具有易于交互的界面、广阔的超链接、快速大容量的传播、兼容以往各种传播手段等优势。它让格林童话脱离原本的时空,以声、图、文并茂的形式存在于更广阔的时空世界当中。例如:美国有位多媒体工作者就选取了格林童话中的《少年闯世界,学习什么是恐惧》这个故事制作了一个专门网站。网站上融合了事先拍摄的录像、在线摄像、动画、文本和配音。网站用户可以参与网页上的论坛,针对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以组群的方式进行讨论。他们的回复将被留在网上,成为讨论主题的后备文件。借助于这些多媒体手段,这部作品焕发出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光彩。

新媒体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一种高度开放的空间。当代受众通过新媒体不仅欣赏格林童话,而且要求参与到它的生产、创造、阐释和传承的过程中。他们调动所有感官欣赏和参与,通过留言和发帖的形式进行积极的回应和互动。这对一贯依赖传统媒介传播的文学产生了冲击,一些像格林童话这样的传统文学经典遭到了恶搞。许多作家和学者对这种恶搞经典、爆笑娱乐、宣泄自我的方式反感,认为它是对传统精英文化的一种亵渎。其实这种行为体现的正是这个时代的文化风尚和大众的文化趋向。如果今天的格林童话叙事依旧采取过去的话语,不能适应当下受众审美情趣的改变,就会逐渐被他们所厌倦和抛弃,阻断它与外界的交流。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曾经指出,交流不是信息的传递,和信息没有任何关系,交流的目的是实现和维持交流,也只有交流本身能够实现交流,而不是某个封闭的意识――比如说格林兄弟的写作意图。因此对于格林童话,不能纠缠于它的原汁原味和本意是否得到传播,而是使格林童话这个交流系统继续运转下去,因为不管是接收者的理解或误解都是具有“接续能力”的。

作为精英文学的格林童话在这样一场时代和媒体的变革中不但没有销声匿迹,而且体现出高度的参与性。它渗透到大众文化生活当中,在舞台剧、芭蕾舞剧、文学影视改编、流行歌曲、广告、网络以及选秀节目当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格林童话能够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继续转换生成,不断得到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被淘汰,原因还在于它本身。一方面,格林童话内涵丰富,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文化审美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要求。格林童话中早已被大众熟悉和认可的经典元素和叙事满足了现代社会受众对文化产品快餐式的消费需求,能够被快速识别、理解并消化,适合充当言说大众文化概念的“能指”,成为传播大众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精神与格林童话的精神实质是非常契合的。大众文化虽然良莠杂混、藏污纳垢、无序混乱,表现出世俗性、个人性、流行性、享乐性等特点,但它真正体现着大众的民间文化精神,是大众通过新媒体传达的质朴原始的思想感情。格林童话原本就起源于大众民间,虽经格林兄弟从语言、风格和细节上进行了一番改造,将其从杂乱无章、粗俗不堪的口头叙述打造成了精英文学,但其源自于民的朴素精神实质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基本内容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格林童话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重新展现了它本来的面目,并且由于这种与其精神实质更契合的传播方式和文化氛围,它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和延伸空间,许多以前被压制的元素被重新释放,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讨论,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格林童话中血腥、暴力的内容又再度成为大众争议的话题。格林童话在经历了一番流变之后,终于又以新的表述方式回归大众民间,体现了它作为民间文化遗产的本质。

三、结 语

格林童话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历史变迁之后,能够延传至今,展现出它永恒的魅力和生命力,原因在哪里呢?格林兄弟受到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尊重人性,认为民间故事是自然通过人类创造的产物,因此应该保有自然朴实纯洁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符合儿童单纯质朴、简单快乐的天性,而且也反映了人类潜意识中对自然的渴望,因为自然蕴涵了基本的真理和价值观,例如正邪分明、惩恶扬善。人类社会中某些亘古不变的信仰和教义已经转变成了格林童话中某些固定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承载着古老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讲述着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文化越是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其复制力则越强。某种文化要素一旦获得大众认可,它便成为一种文化模因在社会群体中弥散开来。由此可见,格林童话的广泛流传固然跟儿童的喜爱分不开,然而隐匿于其中的人类所共有的集体无意识才是其经久不衰的真正动因。

[参考文献]

[1] 董文海.迪斯尼的童话传奇[J].企业管理,2009(12).

[2] 沃尔夫冈・加斯特.电影[M].赵吉礼,译.韩国文学与知性社,1999.

[3] 严明.骑士精神的现代影视模因阐微[J].电影文学,2012(04).

[4] 周海波.新媒体与新的文学革命[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5] Berghaus Margot.Luhmann leicht gemacht[M].Auflage.UTB:2011.

[6] Dégh Linda.Grimms “Household Tales” and Its Place in the Household:The Social Relevance of a Controversial Classic[J].Western Folklore,Vol.38,No.2(Apr.,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