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论文范例6篇

思政教学论文

思政教学论文范文1

想政治教育学科从1984年建立之初到现在,一直没有自身的范式,所以基本上可以划归为社会学的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一直从宏观的国家、集体等切入点出发,也取得了理论成就。但是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大环境和人民群众间的小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社会学的范式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人学转换迫在眉睫。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人学转换是本学科适应时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强,需要以人为本,从每个个体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切合在时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其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转换,是对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忽略了个体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转换更加关注个人,从人的需要出发,将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使其协调一致。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大调整。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上层建筑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任务也相应的有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向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范式转换,是根据党的指导思想而进行的调整,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发展。

2、范式与范式转换概念界定

目前,各类学科中都广泛使用“范式”这一词语。托马·库恩是美国的科学家,它认为:科学研究中大家共同认同的科学成就,而实践共同体也能在某段时间内获得问题与答案,且问题与答案具有代表性,这就是科学研究中的“范式”。这也是最早提出的“范式”。托马·库恩在研究文献中提出:科学发展的历史是由于科学本身和科学革命的相互交替所创造的,科学革命的过程就是“范式”创新的过程。即曾经的“范式”创新后,被新“范式”所取代。通过了解这一理论得知,“范式”能对科学发展阶段进行评判,也可以用来说明某种科学的基础研究方法与本质。范式转换的概念:库恩认为,对于科学历史的考察,需要去研究范式的转换,由于范式的转换会带来科学革命,所以探究科学史,也要去探究科学革命。范式的转换之所以能演变为科学革命,是由于范式转换会创新科学方法,使得它能依据时代的特色进行整体性的改变。库恩提出,根据当前的范式进行科学研究,这是“常规科学”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常规科学”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常常会遇到一些用现在的范式无法解释的现象,这说明这种范式已经不能去用在新的问题和情景中。因此,对于范式都不能解释的问题,科学家们在进行解读时应该跳出局限,利用革新后的范式对问题进行剖析。所采用的新的范式,便地取代了原有的范式,这个过程就是“范式转换”。库恩认为:任何科学理论体系完善的历史都是范式转换的历史。当这种科学理论体系能够很好的解释和指导现实问题和状况时,它就是相对科学完善的;否则就需要进行范式转换,形成一种新的范式。

3、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范式的转换

3.1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风笑天的译作《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中认为,目前社会学的研究中存在三种最为常用的范式:一是由孔德、斯宾塞和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范式,研究的对象为不同社会单元之间的关系,如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之间的功能依赖关系。他们认为社会是由基于共识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各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都对社会的稳定起积极作用;二是冲突论范式,代表人物为马克思、韦伯等,研究社会组织体系中不同类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不平等和冲突驱动的复杂系统,分析任何一个层级、类型的组织体系中不同类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压迫性关系,如世界体系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男性和女性、组织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三是互动论范式,主要研究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如何形成结构,结构和人际互动又是怎样相互影响的。从自我、角色定义、角色扮演的角度分析人际互动的一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对社会学范式的借鉴也来源于这三种范式,尤其是互动论的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对主体与客体的研究范式与互动论相似,都是对人际互动的相互影响的研究。

3.2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范式的人学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范式,要求我们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从社会学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因此,它表现为我们的某种认知结构或者是某种研究方法。但是,张耀灿提出社会哲学范式对于需要和价值着重进行了分析,这是由于时代特色所决定的,符合当时的国情。但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些人口中所说的什么是“无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人学的空场”。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它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良好运作。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过程,包含在这个社会系统之中。因此,我们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他放在社会系统的大环境下来看待,不能片面割裂它与其他系统的联系,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与作用,研究社会需求发生的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加好的生存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出的人学转换是在社会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是符合新时期发展的产物。这种人学转换在继承和发展社会哲学的基础上,对社会哲学范式进行扬弃,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全盘接受或者否定,是对旧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让理论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符合时代特色,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开发新的视野、寻找到新的思路、开辟出新的话语,总之,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全面深化中实现超越。“社会本位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的原理,他把人看成是社会中一个分子,社会的组成是人,和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属性不同在于人具有社会性。”其中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归宿。基础是社会,最终的归宿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们既相互联系,又存在辩证性。只有在基于社会主义理想实现的前提下,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目标的才能得以完全实现。历史阶段中存在许多的点,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仅从一点就推断整个历史,也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功能割裂开来,否则必然会出现错误。在历史中出现的某些社会学中的范式,在其时代是符合时代特色的,促进过时代的发展,虽然不一定适合现阶段的历史,但我们不能将范式与其时代性分割开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历史的进步。我们的思想认识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步,如果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那么我们就会落后,被时代所抛弃。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应该以人为本,不但要促进社会的大发展,还要促进人的进步,当双方条件都做到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就在社会哲学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是新的人学范式。

4、思想政治教育之范式转换视角下的研究方法变革

4.1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

风笑天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即社会学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其研究方法是整个知识体系的支撑,也是本学科的优势所在,体现出独有的特色。国内社会学界对方法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也逐渐深入。风笑天在《社会学方法研究概述》中提出如何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是在在政府决策中,社会研究方法要怎样才能展现自身的能力,在他的理念里: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理解学术价值是否存在,同时积极应对和分析应用性范式;二是在社会学学科建设中,社会学研究方法如何表现自身的作用。社会学的责任是要发现并解释社会世界中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并为其他学科提供经验和研究方法。因此,只有对现在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对规范性事情进行充分理解和探析,才能让社会学研究水平得以快速提高;三是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要进一步分析中国化问题。要想作用得以彻底展现,中国化是最终之路。我们不能直接拿来来自国外的方法,相应只能进行不断的学习并引以为鉴。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进行改进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四是在社会学研究中,也要研究方法论问题。方法论直接导致出现不同的方法,至于选择哪种方法,要依靠理论的不同以及现象的差异化来进行合理选择。

4.2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和变革。

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指导,理解和分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的理论是社会学理论。在传统的观念里,思想政治教育所关心的是心理和认识因素的影响,并不十分在意社会因素,在提高其水平的上更是很少使用社会学因素。所以说,只有认真进行社会学研究,并对存在的多种社会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行全盘考虑,在提高科学化的进程中,将会带来很大益处。但是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式转换一定会带来研究方法上的转变与发展,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并不是全部社会学的理论,而是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为基准,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变革,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独有的方法创新,进行拓展和深化。第一,基本理论需更加深化。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确定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的重要程度,并与方法划分的客观标准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二,研究领域需要继续开拓。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拓展,如危机干预方法的研究,某些具有突然性、复杂性特点的时间,给思想政治教育学带来新的挑战。在此可以借鉴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对政府决策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不只是像社会学一般仅仅提供理论解释支持,而更需要的是在价值观和实效性上提供具体的方式方法;怎样运用网络拓展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发掘更多的教育途径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大难题。网络信息繁杂、随意,而规范研究方法是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都亟需的自我完善;第三,研究方法应该把理论的、抽象的和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风笑天认为,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理论研究”的方法,社会学更强调实践结果带给社会问题的收益。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应该给出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学科建设不陷入纷繁杂多的现象而不得要领。思想政治教育学更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和学术发展的需要;第四,研究方法的拓展应该依据“人学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上应该更注重人的发展和个人在社会价值中的体现。而不是把整个社会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5、结束语

思政教学论文范文2

一、理想教育

有人曾对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形势下中学生的心态和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中学生视祖国利益为最高利益,能从振兴中华、为国效力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意义,但也有少数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正确,缺乏远大理想。有的学生把上大学看作唯一的追求,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第8课第一节《树立崇高理想,认清历史责任》,主要就讲了这个问题。教材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所能完成的事业,需要若干代人付出巨大的努力”,“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继而指出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振兴中华,实现四化”。

中学生“考大学”的理想和“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历史责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关键在于,部分中学生把考大学当成了学习的唯一目的,而不是从国家强盛的角度(关于国家观念的教育,安排在初一教材之首,可以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来认识学习的意义。实际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家要强盛,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支撑,而大学毕业生显然是建设和发展祖国事业的重要力量。否则,国家便不会在国民经济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投入那么多的人力财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由于大学毕业生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创造的社会价值高,对国家的贡献大,国家给予他们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这是正常的。但作为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中学生,不应只看到荣誉、地位,而应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应该学习那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许多老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当时还一穷二白的祖国工作,决不是为了出风头,图名利,而是为了祖国的早日强大。这是爱国的表现。因为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刻地认识到了“只有强大的祖国,才有个人的幸福”的道理,一个贫穷落后、被侵略、被剥削的国家的公民,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的。因而我们今天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乃至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是和“振兴中华”有着密切联系的大事。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算是真正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就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作为政治教师,尤其应当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反复向学生灌输上述思想,使这种意识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不可动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明确、校正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不辱政治教师的光荣使命。

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

对中学生心态和思想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虽然“认为”劳动是光荣的,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淡薄,追求享受、自理能力差的中学生大有人在。有的初中生,日常生活中享乐思想较为严重,过于依赖父母、家庭,自私、任性,有的学生从未洗过自己的衣服,有的学生则随便乱花钱,饭菜稍不可口就倒掉,毫不爱惜劳动成果。

上述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教育的必要性。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是初一教材第6课的主要内容,初三第8课第1节中也有所涉及。同时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文人、政治家对此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墨子有言:“节约则昌,淫佚则亡。”意思是说,崇尚节约俭朴,国家就兴旺发达,追求荒淫享受,国家就会灭亡。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史》中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句。清代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语文课本中也有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等。把这些内容巧妙引用、“嫁接”到政治教学课堂上,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教育,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认为,关于艰苦奋斗的教育,还应该包含勤奋刻苦的内容。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史上流传过许多勤奋刻苦学文化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偷光、映雪读书等故事,曾激励过无数莘莘学子,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和平环境里,吃不愁,穿不愁,对于苦难缺乏深刻的理解,因而往往有“我现在已经很勤奋,很吃苦了,还要我怎么样”的思想。其实他们所谓的苦,不但在真正吃苦的人眼里是非常奢侈的“幸福”,而且离“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要求相去甚远。一个有远大理想,并能为实现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人,在追求的过程中是不会感到“苦”的。相反的,往往把刻苦追求的过程看作一种幸福。那些一味追求享乐、追求所谓荣华富贵的人,是永远不能体会到这种真正的幸福的。这样,联系国家观念、理想教育等内容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对学生来说更具针对性。

三、法制和文明礼貌教育

调查结果还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贪污受贿、流氓犯罪等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但也有极少数中学生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

思政教学论文范文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法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为学习和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和技能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学习策略,能体现学习规律,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有的学习方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法变迁历程,伴随教法的演变,学法变化相应地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首先是学法探索时期(1949—1956)。建国初期,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普遍重视思想的灌输,注重概念的演绎,过分强调对理论内在知识体系的理解。1955年的教育部副部长在高等工业学校、综合大学校院长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指出各高校一般都注意时事教育,组织了党和国家重要政策的学习。教师们应该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这一时期提倡注重自学,重视国家政策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方法,学法上多采用自主学习法和集体讨论学习法。其次是学法发展时期(1957—1977)。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后,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仍然注重集体讨论学法,讨论和辩论时,坚持“团结—批判—团结”的原则,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把各种事实和观点摆出来,充分说理,反复争论,让大家畅所欲言,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1964年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法上贯彻执行启发式教学,学法上除集体讨论学习外,开始出现问题学习法,大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养成认真读书、钻研问题的习惯。另外也号召大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教师发讲义或讲授提纲后,提倡自学。再次是学法改进时期(1978—1999)。改革开放以后,学法得到了改进。1996年3月,我国高校“两课”管理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指出,要转变观念,既要重视教师的教,还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改重要方面切实抓好。这一时期提倡大学生认真看书学习,深入钻研原著。

为了加深大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大学生应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充分准备,热烈讨论。学法上多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和社会实践学习法。大学生课堂上进行自由充分的课堂讨论,积极参加丰富、切实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更能培养大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是学法创新时期(1999至今)。1999年以来,党中央加大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的力度,这一时期形成了以“98方案”和“05方案”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和现代化特征,倡导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注重实践学习,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法变迁的启示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方法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治教育的效果。准确把握“学法”的历史发展和内在规定性十分重要。教法源于学法,即学生怎么学,教师就必须怎么教,也即是陶行知先生所谓“教学合一”。教师的教法既然来源于学法,那么这个寓学法于教法,就必然反转过来进一步启示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即以教来示学。学法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以及教学的基本规律。第一,学法变化与教法变迁同步。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与学就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两者在逻辑上可以分开来研究,但是实质上教与学的研究是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教学生学。学法的改变是与教法改革同步的,教法上采用指导、点拨、设疑、释难、引领学生探索发现、开发未知领域等方法;不是把知识制作成成品交给学生,而是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怎样发现和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大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去挖掘教学资源隐含的内容,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让学生在摸索中学习前进。第二,学法和学习个体特点相结合。“教育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教育过程的主体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被教育者,取决于他有无认识周围世界的愿望,有没有学习科学文化成就、掌握社会主义生活规范和准则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方法想发挥应有的作用,学习能力获得提高,与学生的心理倾向有着密切关联。学生的心理倾向又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方面相连。“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不注重解决这些心理倾向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好的学法也难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实际行动,因为学生的心理倾向会制约自身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掌握和运用良好的学法,又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第三,学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到的知识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知行合一,通过学习和实践,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才能不断深化,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和深化,才能稳定掌握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并非是让头脑变成塞满理论知识的仓库,而是要获取一个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以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化成思想,内化为信念,转化成行动,这才是学法的根本。

三、结语

思政教学论文范文4

传统文学包括诗歌、辞赋、词曲、散文、骈文、小说、戏剧等。具体还包括许多小类,如诗歌有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等。在传统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有神话、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传奇、历代诗词、元明清戏剧、明清小说等。“文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政治是密切联系的,抒发现实所感是文学的生命。”传统文学是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有些思想理念有其消极之处,这就需要批判地选择与继承。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诗言志”、“文以载道”,指的就是文学的启迪功能。优秀文学作品所关注的正是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摒弃说教、逐渐渗透的方式。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人的活动和情感,将行为背后的善恶与动机展现出来,最终歌颂的是崇高的情感。优秀传统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使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上古神话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勇于抗争等精神,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经典故事。屈原《离骚》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贞洁品行和崇高抱负,表达了对当时楚国的无限热爱。《论语》有对为学、修身、立志的阐释,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身原则。《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歌寄寓了不同流合污的理想。曹植《白马篇》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高尚情操。孟子《孟子•滕文公下》表达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身处世态度。岳飞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深切忠告,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三国志》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人道理。诸葛亮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故事蕴涵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汲取优秀传统文学的资源,可整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将传统文学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需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挖掘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1)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是每所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文学是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一个有效角度。加大传统文学课在高校的设置比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文学的教学与讲授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传统文学的教学,可采撷其中的经典名篇进行分析、鉴赏和解读,充分挖掘、宣扬其中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美德。分析传统文学经典名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者情感,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传统文学的一些优秀精神理念与学习、工作、生活、责任等方面联系起来,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统文学中关于精神世界的关照、真善美的思考方面的阐释能升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鉴赏经典,而非教条式的知识传授。霍松林先生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精华部分的古典文学,其名著名篇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通过研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以提高国民素质,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撷取传统文学优秀营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谐的处世观念、优秀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如《论语》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对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养成理解他人、讲求诚信的优良品行有着重要作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些文学精华及其精神内核的教学,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各方面素质。传统文学中蕴含明礼、诚信、慎独、博爱等优秀理念的作品很多。将传统文学中的孝义、仁爱、诚信、平等、尊重等内核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将优秀传统文学的精粹融入到大学生的活动中

以深刻的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在校园活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传统文学所呈现的美丰富多样,蕴含着意境的美、心灵的美等,可净化人的心灵。将传统文学的形式和要素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可使大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学所蕴含的美好内涵,激发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体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伦亲情。在校园活动中,注重以传统文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和感染大学生。在演讲、辩论、写作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学的要素,可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培养良好的修养。另外,传统文学的优秀部分可灵活地融入到其他文艺形式中进行传承。在其中注重渗透优秀的道德文化精神,努力营造一个有道德感染效果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汲取传统文学的营养

传统文学具有审美性、形象性和感染力的特质,其所蕴涵的优秀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传统文学的优秀作品往往是文学家生活经历、情感信念、人文情怀等的艺术化,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引发深刻的思考,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优秀传统文学通过自然、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感染力,契合了隐性教育的涵义。有的经典文学作品展现了真善美的形象,能使人感受到美好的情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可灵活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学资源,致力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学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学书籍推荐给学生,使他们在阅读中不断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与美好情感,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总结

思政教学论文范文5

首先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这是上好每一门课程,并增强其吸引力的前提条件。笔者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得了一些结论,学生的心很单纯,也很直白,思想逻辑也简单,很多情况下学生喜欢上这门课,是因为喜欢这位老师,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什么理由。因而,思政课教师的个人修为与魅力的提升,对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得到学生的喜欢和尊重,受到学生的爱戴,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而然就具有了吸引力。当然,个人魅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平日养成,在课堂上自然流露,往往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但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还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人格魅力、高尚品德的养成起到积极的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学生崇拜老师,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偶像,总是把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把老师的一言一行像一部摄像机一样毫无保留地拍摄下来,然后效仿着去做。所以作为老师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修为、言行举止,始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严格要求自己,来影响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再好的教科书、任何奖惩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教师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远大的理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循循善诱、淳淳教诲的教育理念,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这些都无形地激励着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一般的教学活动不同,教育者向教育对象传递的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不是技术,它并不直观,而且抽象,但是像春雨细无声一样感化着学生,是指导和引领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活动,是对教育对象品德进行塑造和磨炼的活动,这种品德塑造活动,不但要以教育形式为手段,更要以人格魅力感染为手段。我国从古至今历来都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在《论语》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的身不仅指教师以身作则,也包括追求至善的人格。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吸引教育的最重要因素,要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代同步,适应时展的要求,否则它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内容作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始终处于发展的动态中。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发展得很快,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经过这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面临一些新任务。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大好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的优势,体现时代的特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归根结底是要得到客体的认可和接受,所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所处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成长阶段以及成长的不同环境,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教学内容更充实,解答学生疑问更真实,给学生带来切切实实的帮助,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对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学会辩证地去看待和分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对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样的教学内容当然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除了以上总的方向,另外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于大一新生和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不同,因为他们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学习任务、学习情况和面临的问题都不同,心智也处于不同的成熟阶段,只有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选择教育内容,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实效。还要时时关注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是社会现实矛盾的焦点,也是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教学内容要有解答社会热点问题和解除学生的疑问的功能,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心底里感到学理论有用、管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吸引力

思政教学论文范文6

在这个科学技术发达,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的时代,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校普遍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广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首先,教学内容丰富,拓展了大学生的认知广度与深度。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优势是能通过画面和超链接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这样教师不但能节省大量书写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接收和理解程度,使课堂简单化、效率化,同时恰当地在教学中引入相关的课外知识和热点、焦点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和阅历,提高其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促进全面发展。其次,生动直观,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课堂的枯燥与乏味,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和接收所学知识,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这样一个轻松、有趣、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视、听、说等各种感官来学习,更容易吸收和消化所学内容,课堂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和有趣。最后,课件精炼,提升了教师教学的能力。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技巧和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首先,在备课时,教师要掌握、吃透教材,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重难点,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其次,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要追踪最新研究学术成果,精选素材,注意课件的技术水平、内容的精简度、画面及颜色的正确搭配等,制作出易于理解、精炼、生动形象的课件;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重难点的讲解和分析,恰当地把课件和讲解结合,并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交流。由此可见,新兴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反过来看,多媒体教学也能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的不断推广与运用,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只是一味地照着课件念,一味地将信息灌输给学生,教师成了播音员或讲解员,全然不顾学生的理解和吸收程度,不顾与学生的交流。而学生则因课件的快速播放而手忙脚乱,只忙着埋头抄笔记,因老师的“播音”和忽视对教学内容掌握不够。此外,学生因可通过多媒体获取现成知识,而产生学习的惰性,不愿思考和想象,不愿巩固和消化课堂内容,从而又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和思考的发展空间。长此以往,学生不懂的内容会越来越多,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也会长期被限制。这样一来,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由传统的“人—人”模式转变为“人—机”或“人—机—人”模式。因此,反思多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个能更好使用多媒体的途径显得极为迫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异化

多媒体教学的异化,是指由于对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目的辩证关系理解的偏差,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利优势,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与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能充分结合的一种相反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异化,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由于对多媒体技术的不当运用,使教学效果和所预想的走向反方向,违背教学一般要求的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效果异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些老师对多媒体的引用反而使教学效果异化。教学课件一味地强调色彩、动画、文字、技术,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导致学生过多地被这些花哨的形式吸引,却忽视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只是一张一张的把大段的文字和形式展示给学生,不能在展示课件的同时,加以恰当地讲解和说明,不能将教学思维融入课件中,不能启发学生思考,没有与学生的适当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只能接收感性知识和表层化的信息,不能完全的把握和接收教学内容;而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课件播放过快,让人目不暇接,学生只能忙着埋头抄笔记,无法正确处理听讲与记笔记的关系,形成理解与听讲阻断,课上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课后对所抄内容无法理解,从而无法复习和巩固,更不用说有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这样,学生没有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只有着表层化、瞬间化、碎片化的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疑问会越来越多,对学习也越来越缺乏兴趣。

第二,重多媒体课件演示,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一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省去板书,把课本的内容大段大段的照搬到课件中,课件只是对课本的再现,没有一个合理的、有逻辑的安排,在课堂中也只是一页一页的播放课件,一味地追求用直观的图片、音像、视频和现有的文字去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减少了生动的讲解,以及和学生的沟通。这样一来,没有教师的激发与引导,学生在这些现成的内容面前,只专注于视听,只一味地接收信息,形成懒得动脑思考和分析的坏习惯,最终丧失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第三,过多运用多媒体课件,导致教师主导地位缺失。在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上,很多老师对其产生了严重的认识误区,过分强调如何把幻灯片做得漂亮、生动、形象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兴趣,却忽略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完全依赖课件,忙于操作相关设备,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没有发挥其对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则“坐享其成”,被动地接受着教师和课件的灌输,没有参与教学中,没有主动学习,其个性的、独立的、主体的学习没有得到展开。

第四,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作为多媒体教学的制作者和使用者,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及使用程度影响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还没有熟稔的掌握,只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因此课件制作水平还很低,只是简单地把课本上的内容复制和罗列到屏幕上,或是插一些不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课件仅仅是代替了黑板。还有一些老师虽具备一定的多媒体技术,但是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只是过分地追求形式,没有对已有资源进行取舍和利用,课件花哨,信息量却不高,价值不大。

第五,异化还表现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冲突上。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使用上,一直有两种比较片面的、偏激的观点。一种认为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不适用,把多媒体教学的不足过分放大,认为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不断打断教师的思路,同时又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它使得教学变得松散、肤浅,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懒惰的心理。这种观点的持有者主要是中老年教师,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思想上排斥多媒体教学,以阻止多媒体教学对他们传统教学方式的威胁;而反过来,很多青年教师则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认为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在教学中减少自己的劳动,还能使课堂新颖化、现代化、潮流化,而传统教学则是无趣的、乏味的、落伍的,因此,完全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有对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同样重视的老师,但是,他们还是无法转换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问题,把课堂从“人—人”的灌输变为机器的灌输。

三、多元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完善

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的异化问题,如何优化、完善多媒体教学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第一,合理运用多媒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教师要选择最合理、最有利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在对媒体技术的选择上,教师要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多媒体技术并不适用于每一节课,它的滥用只会使教学效果本末倒置。因此,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目标、要求及学生现有的水平等因素来决定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还是传统教学模式。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讲授方法的合理性,充分展现多媒体教学的长处。教师首先要恰当设计教学流程。要熟悉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目标、大纲及教学重难点,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式,把讲解与课件展示、板书及课堂交流等环节相结合,使得教学流畅、紧凑;准确把握教学节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调节教学节奏,改变学生埋头抄笔记而忽略教学内容的状况,必要的时候,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所学内容;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第二,加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和兴趣的引导,只注重多媒体课件在制作上的精美化和有趣化,全然不注重讲授的技巧和作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为了让教学更为生动、更为容易理解。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巧妙地运用媒体技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讲课技巧和方法,把课件与讲授相结合,以自身的魅力来带动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让学生主学习和动脑,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三,明确师生在教学中的处境。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导学生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主动学习,这样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课堂才是一节好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课件与讲授相结合,同时,设计提问、讨论等环节,鼓励、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也要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环节,善于动脑思考,对在课堂中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要勇于探究和思考,敢于问问题,做到不懂就问,此外,还要不断巩固所学内容,达到进一步的、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