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技术论文范例6篇

交互技术论文

交互技术论文范文1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基于CMTS(电缆调制解调器终端系统)的技术方案以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作为基本载体,通过数字调制的方式实现对音频、视频以及数据信号的传递,并面向用户提供建立在宽带基础之上的IP接入服务。IP宽带相关的功能业务均能够在CMTS技术的接入支持下完成(包括互联网接入业务、局域网互联服务、多媒体应用增值服务等在内)。同时,电缆调制解调器终端系统作为实现用户终端与光纤同轴电缆网交互连接的重要设备之一,能够在处理通信协议以及转发关键数据信号的基础之上,完成对射频信号的调制解调处理工作。同时,在有线电视网络系统作用之下,所应用的电缆调制解调器技术标准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是IEEE下的802.14标准;其二是DVB联合DAVIC的DVB-RCC标准;其三是MCNS的DOCSIS标准。以上三类标准中,以第三类,也就是DOCSIS标准的应用最为广泛。该标准1.0版本当中,对电缆调制解调器终端系统-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基本体系与结构进行了规范,形成了建立在时分多址技术基础之上的物理层以及介质访问控制层需要遵循的操作协议。1.1版本中,以1.0版本为基础,在系统运行中增设了有效负载包头抑制技术以基于QoS的动态分配工作机制,其目的是提高系统上行通道的数据传输质量,同时提高对传输期间的抗噪性能。在1.1版本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2.0版本增设了能够对噪声以及干扰进行有效抵抗的调制技术,同时增加了上行通道的数据传输流量,从而使传输能力方面上行通道与下行通道基本均等。后期发展形成的3.0版本属于本技术的成熟版本。该版本系统组织通过模块化-有线调制解调系统实现,对介质访问控制信息处理与边缘信息处理相互分离,通过引入EdgeQAMs技术的方式,能够在保障信息处理质量的同时,使设备投资能够得到明显的控制。除此以外,在3.0版本作用之下,能够直接支持IPV6版本技术,且资源可以在对频道进行集中捆绑的基础之上达到统计复用的目的,从而使整个带宽的运行效率得到提升。在交互式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中,采取基于电缆调制解调器终端系统技术方案的主要优势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在网络线路符合标准要求的条件下,整个终端系统的运行安全且稳定,网络内相关装置的安装便捷且迅速,不需要在用户家庭终端重新布线,节约了工作量,并降低了工作难度;其二是该技术方案下所遵循的技术标准以及相关产品设备成熟度高,在西方国家有比较广泛的使用。可以通过在光电网络系统中开展电缆调制解调器终端系统技术业务的方式,同时兼顾接入率以及成本效益目标的实现;其三是该技术方案下实现了对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覆盖范围广,且成本理想,业务开展能够面向全区域进行,用户发展速度快。

2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

在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交互式改造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引入以太网交换机结合媒质转换器的组网方案引入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支持其实现交互双向的运行目标。在这一改造过程当中,电信号通过媒质转换器的干预转化为光信号,发挥光信号的独特优势,使其能够以光纤媒质为载体,实现长距离的传输。因此,在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当中,媒质转换器所发挥的功能与光纤收发器功能是完全一致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采取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交互式改造的过程当中,光信号的传输是通过点对点关系实现的,因此,从机房开始到每个独立的接入点,都应当设置一根独立运行的光纤线路,同时还需要在接入点以及机房内分配独立的光纤收发装置,形成一种建立在单光纤-双向点对点基础之上的传输系统,除了能够避免光纤线路大量消耗的问题以外,还能够显著提高光纤收发器系统在网络管理方面的水平,使系统建设成本得到合理的控制。在采用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交互式改造期间,需要遵循由IEEE所制定的802.3-2005标准,对点对点的标准进行了制定,主要有两种方案:其一是传输速率取值为100Mbit/s,传输距离取值为10.0km;其二是传输速率取值为1000Mbit/s,传输距离取值为10.0km。在此基础之上,还可通过引入波分复用技术的方式,确保单光纤线路上行、下行的交互式传输。同时,在802.3版本标准当中,还引入了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所需要遵循的光接口物理参数要求,对依附于以太网网络的链路监控功能以及环回测试功能进行定义(环回测试功能当中进一步涉及到包括操作、管理以及维护在内的三个方面的功能)。发展至今,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下的相关接口期间发展比较成熟,供应商多,成本低廉,现行标准中对光模块的指标要求均能够得到满足。在交互式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中,采取基于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方案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一是成本价格低廉;其二是整个系统运行操作比较简单,且维护管理工作难度低;其三是整个系统运行期间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带宽独享,因此认为点对点的光以太网技术方案非常适用于对企事业单位或局部地区初期改造中有线电视网络的联网工作中。

3基于同轴电缆的以太网传输技术

基于同轴电缆的以太网传输技术是一种建立在同轴电缆基础之上,以以太网数据信号为传输对象的通信方案。在同轴电缆以太网传输技术的支持下,可通过电缆载体,将机房→小区(或者是大楼)期间所产生的数据信号传递给用户终端,从而满足用户端在开展多业务条件下对宽带所提出的较高要求。在基于同轴电缆以太网传输技术的支持下,可采取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建立在调制基础之上的传输方式;第二种是建立在基带基础之上的传输方案。其中,对于以调整为基础的同轴电缆以太网传输技术方案而言,为了能够确保某个特定频段通过调制解调的方式获得对应的以太网信号数据,就需要依赖于对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应用,然后再通过耦合的方式,实现以太网数据信号在同轴电缆上的传输目的。而对于用户端而言,则可以通过应用类似调制解调器的方式,对同轴电缆上所调制的信号进行解调处理,恢复为基带形式的信号,然后在以太网接口支持下,面向终端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在这一过程当中,用户端所产生的回转信号在经过调制处理后加载值电缆网上进行传输,到达头端后完成一个传输循环。在这一传输期间,由于所引入的调制解调方案以及错误校验技术比较先进且高效,故而物理层的数据传输速率明显高于其所提供的带宽,因此认为基于调制的同轴电缆以太网传输技术能够为后期用户高带宽的接入需求提供必要技术支持。本方案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一是能够支持用户端较高的带宽需求,支持QoS的实现,且支持网络管理的集中性开展;其二是能够延长信号数据的有效传输距离,增强实用性。而对于以基带为基础的同轴电缆以太网传输技术方案而言,整个传输期间多引入无源性设备,建立在802.3版本协议基础之上,通过引入频分复用技术的方式,实现对有线电视信号以及以太网数据信号的相互结合,使两类信号能够在同一根电缆线路中实现共缆传输。该技术方案多适用于分配比较集中的小区,且数据信号要求至少覆盖至楼道,因此对于常见的树形网络结构而言,该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

4结语

交互技术论文范文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交互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当前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状况、高等艺术教育中虚拟交互技术应用方面的理论研究状况、针对当前状况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状况 高等艺术教育在当前主要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前者主要是对艺术教育传统基础技法的训练,提高艺术素养和美术修养,一般采取小教室的教学模式。而后者主要是对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手法的教学,对艺术教育中经典案例的分析,当前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的介绍。这两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大量的人才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仍存在很大不足。这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教学中注重对单一基本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技法的相互融会贯通;注重基本技法的训练,忽视了对生活艺术的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真正的艺术素养;注重课堂教学,忽视了艺术实践活动。 二、高等艺术教育中虚拟交互技术应用方面的理论研究状况 虚拟交互技术自出现以来,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不错的效益。自从在高等教育上应用以来,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总结出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内对虚拟交互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注重研究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创新。对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有利于实现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学习学会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式学习等。陈文汉老师从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论述了新技术带来新的教学模式。提出当前高等教育网络化,引起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师生的角色等方面的转变。对虚拟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听课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打破了时空限制等等一系列的作用。它对观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教育理念带来全新的变化,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虚拟交互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前景阐述了各自的观点,虚拟现实技术、ICAI系统智能化教育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改革的动力,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在教研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虚拟交互技术。而魏伟老师对虚拟现实技术广泛应用,提出了需要面临的问题,即虚拟设备价格太贵、图像渲染技术、硬件技术等。国外对虚拟交互技术在高等教育应用方面,学校非常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注重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注重电子化教学。网络化教学都有统一的软件平台,开发的课件实行网络共享。还有国外不同的高等院校,对虚拟技术的应用有差异,在电子化教学中,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网络教学比较好,而名牌大学,传统与电子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师生的教学互动,注重多种媒体混合形式。注重应用,注重实际效果。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虚拟交互技术在高等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推进校园网络化建设,积极使用网络化教学,注重实际应用效果。2.积极探讨新的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国内外对高等艺术教育的研究很早了,也比较系统。近年来,对艺术教育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具有情感性、形象性的特征,以及提高审美能力和完善人格的功能。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注重整体环境教育观。虚拟交互技术在高等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存在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课外教育研究不多。在现实中,只是把教学课件和授课录像放在网上,供学生查阅,缺乏有效的辅导。这是高等院校中长期存在的一些不良校园文化环境所致,课堂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大学教师把教学和科研作为工作基本任务。课外属于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教师参与不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仍需要一定的辅导。 三、教学改革方案 (一)虚拟交互技术在课堂艺术教育应用 从课堂艺术教育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传统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三种设备技术在课堂艺术教育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分析出在艺术教育应用中的优缺点,发现不同专业课程适合的媒介手段,实现教与学模式的创新。艺术教育中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具有欣赏性和思辨性,采用传统多媒体手段,利用图文并茂的课件来阐述艺术发展中的规律,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逻辑思辨能力。设计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和感悟性,需要通过教师示范和言传身教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传统黑板的特点,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学生能更好领悟到形式美的规律,实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造型能力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现实性,是培养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必修部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逼真的展现出专业课教学内容,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达到培养学生较高业务素质的目标。 (二)虚拟交互技术在课外艺术教育应用 虚拟交互技术在高等艺术教育应用中的改进方向,主要体现在加强对课外艺术教育的指导和监督上,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高等艺术教育的目的。本项目拟从对课外艺术教育的特点分析入手,分析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虚拟网络空间、ICAI系统等三个方面在课外艺术教育的应用,完善虚拟交互技术在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1.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建立远程辅导,构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本校师生在课堂之外进行沟通交流,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探讨;在课下对课堂内容进行反思,提出学生自己的见解;对布置的作业进行即时的指导;针对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出现的问题,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可以快速了解学生动态。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学生学习带有极强的目的性,激起学生兴趣,学生会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进而对生活艺术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基本技法自然融会贯通,解决了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p#分页标题#e# 2.利用论坛、qq、博客与微博等这些潮流的网络虚拟空间,构建另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师生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空间进行互动,不仅具有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远程辅导的功能,而且可以将艺术实践活动拍成微电影,随时进行共享。ipad的普及,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进行沟通,分享个人成果与心得。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不仅改变了高等艺术教育方式,而且使师生建立了一种新型关系。 3.ICAI系统是在专家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知识库和规则推理系统。这套系统运行机理,是把问题的条件和原因输入计算机,专家系统通过分析、逻辑推理,给出专家的答案。这套系统具有智能型和实用性,适合学生在课外进行自学。在艺术教育中,学生把专业问题或实践问题,输入系统,给出专业性的指导,解决了课外教育中没有教师指导的困惑。 本文对当前现实和理论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目的是为了完善虚拟交互技术在高等艺术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同时利用虚拟交互技术提高教学质量,解决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

交互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网络节点

物联网是一种有由物体组成的网络,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是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甚至可以称之为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和传统网络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也有其特殊之处。物联网是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的总称。物联网信息技术则是实现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设备,在物联网涉及的所有技术中,信息感知和交互及时是其中两个主要的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的深入,众多新的理论和方法也逐渐引入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并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文章就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的研究热点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探讨。

一、物联网信息感知和交互技术的新研究热点

(一)新信息感知技术

感知是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特征,物联网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许多信息感知和处理技术,如数据采集技术、数据聚集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等等。但是,在物联网技术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下,信息感知技术也需要更加高效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新理论和方法在物联网感知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也成为当前研究的新热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为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数据感知方法和基于低秩重构的数据感知方法。据有关研究表明,虽然压缩感知理论的数据感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从物联网信息与交互技术的特点来看,该研究方法还需在存在节点运算负担和信道噪声的情况下深入研究建立压缩感知模型。而低秩重构虽然实现了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收集,但是该方法没有充分考虑能量均衡和网络节点位置这两个重要因素,因而低秩重构方的数据感知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其求解的分布式高效算法。

(二)能量有效问题

物联网信息技术存在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既感知阶段节点的能量有限且难以补充和网络节点长期正常工作对能量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节点的能耗问题,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物联网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人们对节点能耗问题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的能耗问题研究、特定应用或协议的能耗问题研究、宏观上对网络能效平衡和网络生存期的研究三个阶段。物联网信息与交互的能耗研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各种能量有效和能效平衡的数据感知方法,如收集、聚集和融合数据的能耗。二是信息交互的效率问题,如提高分发、管理和查询信息的效率,保证信息交互的高效。在不同的信息感知与交互应用领域中,大量科研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少有科研学者从宏观的角度深入研究信息感知与交互的节能和能效平衡。

(三)移动网络的信息交互

从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研究是基于静态网络下得出的研究成果,静态网络及将网络中的节点视为静止的。但是,随着各种物联网应用的出现,静止的网络节点已经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应用需求。从移动网络节点的特性来看,移动网络的节点分布可分为两种。一是移动网络的部分节点处于移动状态,多数节点处于静止状态。另一种是多数节点处于移动状态,或所有节点均处于移动状态。许多科研人员针对第一类移动网络做了较多的研究,并将移动节点的特点改善静态网络的连通性。而针对第二种移动网络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较少。

二、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大规模网络的信息交互

许多领域对大规模网络的信息交互都有较大的需求,如环保、农业生产和交通等领域都对大规模网络的信息感知与交互能力有较大的需求,对信息感知和交互的需求与物联网普遍联系和全面感知的特性具有一致性。但是,显示的信息感知和交互受到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的影响,许多的物联网应用的信息感知和交互的规模和能力都较小,从较少的节点数量就可以看出。不仅如此,网络节点的感知功能也较为单一,只能感知少数标准信息。大规模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研究涉及能量有效、负载均衡等众多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对大规模网络的信息感知与交互研究还处于仿真试验阶段。

(二)多媒体感知网络的信息交互

当前无线感知网络获取的目标数据包含的信息较少,而且利用信息的难度较大,灵活性也较差,严重制约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的作用。而多媒体感知网络采集环境数据可以弥补传统无线感知网络获取的目标数据信息。它具有内容只管、丰富的特点,可以对信息进行全面感知。但是高维的多媒体信息对感知网络的各项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于多媒体感知网络的应用,首先要解决数据传输的高效和可靠性、网络覆盖控制问题、网络路由的维护等等一系新型网络系统及其网络技术。其次,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效性。多媒体信息在分辨率、编码格式以及帧率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需要研究数据的存储、压缩、融合与识别等信息处理技术。最后,是多媒体感知网络的信息交互问题。视频感知网络与穿透过视频监控系统有较大差别,视频感知网络依靠节点之间的协同实现信息交互,而不是利用负载的分布式网内处理实现信息交互。

三、讨论

从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的研究热点与面临的挑战来看,物联网技术还有许多技术亟待完善,否则物联网技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在网络完全水平较低的大环境中,依赖传统网络的物联网技术中的数据安全与可靠性也是物联网技术亟需阶段的问题,物联网技术还需要继续完善系统,保障物联网数据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赵男男.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研析[J].信息通信,2012,(06).

[2]李进军.交互技术在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感应中的使用探讨[J].电子制作,2013,(23).

[3]曲冰洁.物联网信息感知及交互技术探究[J]. 中国科技信息,2014,(07).

交互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

【项目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JS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4G2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0、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正在被教育教学领域广泛应用[1]。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也在高校信息化时代逐步向高等校园教育延伸,各种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系统软件的发展孕育而生并被广泛应用。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动态化信息为载体(如图、文、音、像等),生动形象地向广大师生传授知识与技能,使得教学效果大为提高,为传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生机。因此,多媒体资源共享课平台的引入解决了高校传统教学形式单一的弊端,使得课堂生动、形式新颖,增强了课堂渲染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有趣的学习材料和海量的信息资源,并通过大量视听教程与素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逐步自主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的认知水平,积极主动探究、挖掘新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推广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彼此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教师和学生主体之间可以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彼此相互交流与探讨,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能够实时答疑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教学效果。因此,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何更好地探究实现多媒体资源共享课的交互与答疑方法将成为多媒体资源共享课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方法的现状分析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的新一代课程教学技术,交互答疑则是多媒体资源共享课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加强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帮助辅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使其获取正确解决方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为教学效果的反馈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平台和参考依据。然而,现阶段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交流方式主要以Web BBS讨论、在线聊天讨论、Email电子邮件等通过单一的交互工具实现交互答疑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彼此间的交互答疑,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在:第一,异步交互工具(BBS论坛、Email等)与实时交互工具(QQ、语音聊天室、视频会议、交互式白板等)彼此之间缺乏合理的过渡,不能够灵活运用,缺乏整合,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第二,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交互答疑活动缺乏强有力的管理监督,经常出现交互答疑时闲聊多、关于学习的讨论少,即便是关于课程知识的讨论,也常常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无法实现良好的交互答疑效果,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第三,交互答疑的方法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人工答疑方式,缺乏自动性,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2、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方法探究

2.1异步交互工具与实时交互工具的灵活运用与整合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模块中应将异步交互工具和实时同步交互工具有机的结合起来,在BBS、新闻组等异步交互工具中嵌入QQ、语音聊天室、视频会议、IP电话等实时同步交互工具,使其形成一个完美、协调的整体,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多种交互答疑工具。与此同行,各个交互答疑工具彼此之间能够合理的过渡,彼此之间能够无缝连接,能够灵活的运用并能够相互通信而不排斥。由此,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能够依据自身喜好和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交互答疑沟通方式,通过多种交互答疑方式呈现疑难问题解答,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解答指导,使解答的过程充满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将各个交互答疑工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2.2 拓展自动答疑功能,实现交互答疑的自动化、智能化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交互答疑应拓展自动答疑功能,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课程时遇到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时,能借助自动答疑功能模块寻求帮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找到疑难问题的解决之法,提高了解答疑问的效率。同时,自动交互答疑功能能够充分兼容并嵌入一些著名的搜索引擎(如Baidu、Google等),使得自动答疑不仅能在自己的资源库中搜索与疑难问题相匹配的解决方法,而且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浩瀚如海的互联网上检索相符的疑难问题,搜索相应答案。

如果自动答疑功能模块在相应的资源库中无法检索到与相应疑难问题对应的答案和学习资料,则自动将疑难问题转发给相应的辅导教师进行人工交互答疑,教师答疑后将此疑难问题及答案提交到疑难问题资源库中,并进行更新。随着资源共享课学习者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不断增加,自动交互答疑资源库将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更大程度上实现交互答疑的自动化、智能化。

2.3 全文检索技术、中文分词技术的嵌入与改进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自动交互答疑过程中,如果基于关键词进行疑难问题答案检索,则对学生抽取关键词语的能力要求较高,一旦使用的关键词不当则无法检索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同时,中文每个词之间没有固定的分界符,语法结构多变,同样是一些词语,排列顺序不同,语义就大不相同,中文比之英文要复杂的多、困难的多,如何仅仅依靠关键词进行匹配查询,难以提高查询结果的准确率与覆盖率。因此,将全文检索技术、中文分词技术、文本挖掘技术、中文语义检索技术嵌入到自动交互答疑方法中并能进行一定的改进,使得疑难问题的检索具备一定的智能性,能够快捷、准确、方便、全面的检索到与自己问题相关的正确答案提高交互答疑的准确性与智能性,同时也能够检索与此问题相关的一些疑难问题的答案及相关网络资源,使得学生能从检索结果中获取更多的相关学习信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技能面。

3、结语

多媒体资源共享课的交互答疑采用异步交互答疑、实时交互答疑、自动交互答疑的方法,使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互答疑、沟通交流更为便捷,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教师则可以通过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而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从而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玲.“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中的探索研究[J].赤子,2015,(06):80.

[2]姜翠玉,吕志凤,徐永强,宋林花.有机化学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5,(03).

交互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交互式;多媒体课件;情境教学

随着最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得到了极快普及,多媒体课件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环节。提到多媒体课件,人们想到更多的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电子讲稿,教学信息孤立,表现形式单一,交互缺乏,效果较差。实践证明,要想有更好教学效果,教学互动必不可少,无论是课内外教学指导还是学习者自主学习,交互式多媒体课件都可达到更正确的引导、更突出合作与探究能力培养、更优势与高效教学效果的目标。

1 基础理论研究

1.1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指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1]。

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互动与多媒体课件设计相结合,运行于计算机或网络终端,具备极强交互性和多媒体性的教学课件[2]。交互性是交互式多媒体课件核心体现元素,是教学过程的体现。优秀交互式多媒体课件中的多种丰富教学媒体信息彼此互相联系,构成立体、具备联想思维特点、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结构。

1.2 研究理论依据

本文研究主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互动式教学理论为依据[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是我国提倡的一种学习理论体系,强调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认为知识传授应实施于一定的教学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本研究有以学习者为中心、多种学习情境创设、协作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组织教学材料和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等参考与指导作用。

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为依据,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3]。

互动式教学理论:互动式教学是一种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信息传播方式,强调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资料等元素间的联系、协调和影响。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现有诸多研究与作品普遍存在界面元素设计杂乱、内容交互设计被淡化、人际交互设计缺失、学习者自身特点被忽视、学习者体验平淡乏味等缺点。本文研究时需要重视情境创设问题,综合考虑激发学习者交互兴趣、激励学习者交互动机、整合学习交互环境、指导学习者交互行为、关注学习者适当交互体验等问题。

2 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2.1 设计原则

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基于教学性、交互性、简约性、科学性、艺术性与开放性等原则设计。交互性教学内容更多应呈现正常条件下难以演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交互界面足够友好,便于学习者查看与控制;课件过程中有足够多的信息反馈结点,方便教师掌控教学节奏和调整教学内容。

2.2 课件交互设计

2.2.1 交互方式

交互式多媒体课件按照参考对象和途径,可分为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人(教师和学习者)以计算机为媒介使用课件。教师的教学准备与实施、学习者的知识获取都通过课件实现,教学资源通过互动设计被存储在计算机或网络服务器中,学习者通过计算机动态获取教学资源,通过交互实践学习知识与技能,进行异步自主探究式学习。人人交互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沟通,存在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

2.2.2 交互策略

交互式课件中的人机交互可通过界面及网页元素设计实现,如导航菜单、站内搜索、交互按钮与文本等,属于技术层面,相对较易实现,而基于人人交互策略的人人交互设计则是研究难点。⑴课堂内的人人交互。课堂教学的人人交互可以由教师与学习者之间通过讲授、提问、答疑、指导、作业、项目评价表等方式直接构建,学习者彼此之间可通过构建讨论组的形式实现。⑵基于网络的交互策略。a、课件内部集成。根据课件建设需要和网络情况,基于网络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的系统内部可以集成站内短消息、论坛、实时在线交流等功能实现人人交互。站内短消息实现站内端端数据交流,实施简单,效果明显。论坛通过发、回帖交流,是异步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和学习途径,方便教师与学生的答疑与提问。b、第三方软件支持。课件设计时,可将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软件、博客、视频会议系统等与课件整合,它们是课件互动的强有力工具。电子邮件是经典互动方式,是异步教学互动的重要工具。即时通信软件通过编写代码与课件系统整合,可进行远程教学指导与远程协助,效果非常好。博客是一种较流行的互动方式,参与者可上传学习资源、记录学习心得等,有利于知识积累与回顾,有利于教与学的体会交流。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视频设备传输声音与影像,实现多人同时在线互动交流,可用于构建更直观的现场讨论教学和在线协作教学体系。

2.3 信息技术交互式课件的交互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知识点多而散,教学难度大,课时紧张,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后自主和强化学习,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对课程教学有重要作用。

2.3.1 超文本交互

将课件中的文字、图像等元素制作成超链接的形式,实现课件内容非线性的交互,是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常采用的方式,特别是基于网络的特性。参与者通过点击超链接元素,根据需要选择页面文件及内容进行观看学习。这种方式表现形式多样,操作简便、快捷,具备良好的交互效果。

2.3.2 导航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繁多,知识点零散,数据量大,所以良好的课件导航设计非常重要。在课件交互设计中,我们设置了全局导航(主功能栏目分类模块,如课件介绍、教学信息、实验实训、作品赏析、资料下载、论坛等)、子导航(各主功能下了子功能导航,可采用多级菜单的形式实现)、位置导航(当前页面在课件内位置的导航,方便返回上级目录)、网站地图(表现整个课件的逻辑结构概况,添加内容时自动生成)和友情链接导航(信息技术课程辅助学习的网站与资料导航)等。

2.3.3 论坛

基于开源的论坛构建信息技术学习互动论坛,是网络课件学习的重要补充和主要交流渠道。参与者在论坛里完成与自己角色对应的任务,如学习者提问、教师答疑、学习者互助等。为论坛配置版块管理员,保证对论坛及言论的正确引导。

2.3.4 QQ答疑

通过代码实现网络课件与QQ对接,学习者可以选择QQ在线的教师提出学习难题,教师解答其疑问。实际操作时还可以通过QQ软件的远程协助功能,为学习者进行操作演示,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互动效果非常好,答疑效率非常高。

3 结束语

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互动式教学理论为基础,进行互动机制和策略研究,构建立体式、全方位、多对象的有效互动体系,满足不同应用与学习群体个性化、协作式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需求。后续研究中,我们还将进一步研究课件的交互性实现策略,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一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爱光.多媒体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交互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数字交互 活动营销 市场营销

一、数字交互式活动营销概论

在信息化技术浪潮的洗礼中,品牌公关营销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和交互性,以及消费者的参与和体验,由此,数字交互式活动营销应需而生。

简要来说,笔者认为数字交互式活动营销是由确定的发起人利用可即时参与和修改的、可以包括即时资讯传播和信息收集功能的数字交互媒介,促使消费者对其所传递的产品、服务或观点等进行反馈,从而增加产品销售和品牌资产的双向循环交流行为。数字交互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差异除了交互性之外,还具备交换性、即时性、反馈性、选择性、再生性、学习性、主动性等。

二、数字交互式活动营销模型

数字交互活动本质上隶属于商业营销,除了传播学和营销学,它还和广告设计、心理学及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在研读大量文献理论和结合实践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型建设时,除了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最新的市场营销模型CCDVTP等传播学模型,笔者还参考了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信息结构化,以及互联网交互系统相关理论及模型,如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心智模型(Mental Model)和适应性结构化理论(Adaptive Structure Theory)。相关模型试建如下图:

三、数字交互式活动营销模型解析

以下从五个子系统的不同角度分别深入对数字交互式活动营销模型进行阐述,即影响营销者的行为因素、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因素、营销者与消费者的交互活动行为调适过程、交互活动结构及沟通设计/更新、交互活动效益评估。

1、影响营销者行为的因素

对于数字交互式活动营销来说,影响营销者的行为因素除了企业战略、公司价值、市场环境、营销任务、活动团队等。

首先强调的是“信息技术”――这是由于交互活动区别于传统活动的特性决定的。先进的信息技术结构包括两种要素,即“应用特性”和“群体区隔”。“应用特性”指技术系统提供的规则、资源或容纳能力;“群体区隔”指依据信息技术覆盖的目标群体不同而形成的划分,这种划分可能是由于个体的知识习性及使用习惯而导致。

企业战略和企业价值概念源于科特勒STV三角模型,交互活动吸引受众参与的本质因素就是企业的价值体现,除了品牌和服务本身,还需特别注重交互活动营销的启动时机和流程设置,建立营销价值的深度挖掘以更好地适应、满足当前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在市场环境和营销任务方面,交互活动应将活动主题设计服务于“新用途、新情境或新目标市场”,将活动目标定义为“消费者感受满足”的营销任务,而非简单的对固有的产品仅仅技术更新的雷同营销。

另外,交互活动由于加入了占绝对影响角色的信息技术因素,更有可能在传统活动团队之外还包括任何独立运营可以辅助策划实施交互活动的组织,而无论它是公关公司、技术服务商还是媒体组织,并携手在交互活动的初始策略制定开始就共同参与包括创意、规划、实施、监控、反馈、调整以及效果评估的完整流程。

2、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除了同样对营销者和消费者行为施加影响的“信息技术”,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因素还包括需求/注意、历史认知、固有信念、个体环境、社会经验及其它。

消费者对交互活动的互动行为可能源于他们对某种产品或服务存在“需求”,从而使用数字交互媒体主动寻找活动宣传,也可能源于消费者在媒体使用过程中非预期的、对交互活动所产生的“注意”。在交互活动中,传达者发出的信息与消费者原有认知的差异以及消费者的固有信念将影响消费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此外,活动中是否能贯穿让消费者认同的信念亦十分重要。

适应以及强化消费者的信息环境而不是逃避和忽略它,引导以及影响消费者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排斥和压制它,愉悦和符合消费者的社会经验而不是抑制和改变它,是增加交互活动市场营销竞争力的主要方法。

3、交互活动行为调适及结构/沟通的设计和更新

交互活动行为调适起因于营销者将新技术的引进,作为使用技术另一方的消费者与营销者非同步的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交互活动互动,并在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交互活动互动之后进行购买决策,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影响了营销者的决策过程,而营销者的决策过程又影响着他们对先进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和进行新的广告活动行为调适及结构/沟通的设计和更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营销者和消费者的互动构成的动态循环回圈。

4、交互活动效益评估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学者保罗・A.帕弗洛(Paul A. Pavlou)和大卫・W.斯图尔特(David W. Stewart)提出了对交互广告效果测量的结果指标,分别是决策质量和效率、消费者对购买过程和结果的满意度、消费者利益和感受、销售额和退货减率、品牌资产等。这些指标同样也适用于数字交互式活动营销。

5、数字交互式活动营销的未来展望

数字交互式活动营销不断向着智能化发展,不但使商业竞争更加激烈,更使从产品到服务再到营销手段都很难避免同质化的阴影。因此在未来,公关公司或营销商将更加注重把注意力集中于“信息设计”,即如何根据已经获取的目标消费者的个性化信息去策划和设计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活动内容使得消费者沟通更加便捷,如何提供能够增进消费者体验的信息交互界面,如何确保能够令交互活动中的反馈机制得到有效运行。

此外,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数字交互式活动相关课程设计应基于现有的大众传媒研究课程进行范围上和内容上的显著变革,中国数字交互活动营销的行业交流亦有待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3] 张辉锋. 传媒活动营销的本质、优势及成功要素之我见[J]. 新闻大学,2009(04)

[4] [美]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卢泰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 [美]约瑟夫・派恩第二.体验经济[M], 夏业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6] [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11版)[M].梅清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 Pete Blackshaw. Satisfied Customers Tell Three Friends, Angry Customers Tell 3000[M] .Doubleday Busines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