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例6篇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1

关键词:交互学习;精品课程;网站设计;远程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精品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在悄然兴起。自教育部下发《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后,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便在各类院校大规模开展起来。而如何使交互理念融入精品课程建设,构建具有交互协作功能的网络课程以及网络学习环境是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相关理论概述

1.交互学习

交互是一种教学方式,是网络教学中所发生的学习活动各要素间的交互,其内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1)人机交互

也就是学习者与网络资源间的交互,这种交互可以增强个性化学习与自主性学习的效果。

(2)人人交互

也就是学习者之间或者学习者与传授者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可以丰富对象间的交流渠道,促进协作学习、讨论学习以及探究学习。

2.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流程

规范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流程一定要考虑到网络课程操作的简便性与交互性,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阶段、测试与试用、推广评价。其中,分析阶段主要是对该精品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对象进行分析;设计阶段是对课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与系统的结构设计;开发阶段是收集素材、编写脚本;测试与试用是将课程与教学平台整合起来进行试运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精品课程网站的性能;推广评价是将精品课程网站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对应用效果进行评定后进行更改或者维护处理,不断地提高课程质量。

二、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环境

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环境:Windows XP,ASP+VBSript,Microsoft Access,Microsoft IIS,Internet Explorer 6.0。

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工具:Macromedia Dream weaver,Photoshop,Fireworks,Flash,Gold waves。

三、精品课程网站主要交互功能的设计

1.主界面

精品课程网站的主界面是由页头、页体以及页尾三个部分组成的。其中,页头部分加入了课程网站的Iogo图标与总体导航栏,涉及课程简介、课程内容、资源中心、师生交流、互动实验、作品展评等栏目;页体又分成了左右两大框架。由于该精品课程网站是公开的,所以,用户访问时直接输入URL地址即可,不需进行身份验证;页尾则主要添加该精品课程网站的版权、友情链接等信息。

2.师生交流模块

精品课程中的师生交流模块也是交互学习理念的一个体现,是为师生提供的交流平台,方便用户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互学习。

该模块需要通过用户名与密码验证后才可使用,用户角色有学生、老师与管理员;可提供发帖、浏览帖子、回复帖子等功能,管理员还可以对帖子及栏目进行管理。

3.互动实验模块

学生通过用户名与密码登录互动实验界面后,可以选择实验名称与内容进行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系统根据用户的拖放、点击等操作可以给出一些提示信息。待实验步骤全部完成后,可对实验结果进行保存,并填写对应的实验报告后在线提交。教师登陆后才可以完成新建实验、实验、公布进度、批改报告、统计实验成绩等操作。

该模块的实现主要是通过Flas技术,通过场景变换设计不同的实验操作界面,可实现物品的移动、电路曲线等;并通过Action Script的XML Socket组件,实现用户端与服务器端的实时通讯。有些较为复杂的互动实验,也可通过VRML语言实现基于声音、图像以及其他多媒体技术的三维实验空间。

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价的窗口,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媒介。所以,开发基于交互学习的精品课程网站至关重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精品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筑英,师蕾,林宏伟等.基于交互学习的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教育,2010.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2

摘 要:随着以计算科学为核心的人机交互、图形图像、虚拟现实、普适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学生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课程建设,我们正在开展从《人机界面》到《人机交互》的本科生课程改革。本文从课程历史与现状分析、研究型大学相关课程现状与分析、课程知识点设置建议三个方面,介绍了课程改革工作的阶段进展。

关键词:人机交互;课程建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课程历史与现状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学院开设的本科生课程《人机界面》/《人机交互》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历史,近年来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平均约130人/学年。

在2004年以前,北航计算机系/学院的本科生课程《人机界面》,重点讲授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界面原理和设计方法,主要有人机界面的概念和发展、命令行界面、图形用户界面、界面开发环境和工具等内容。

随着以计算科学为核心的人机交互、图形图像、虚拟现实、普适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考虑到学生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需要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课程建设,我们开展了从《人机界面》到《人机交互》的本科生课程改革工作。

事实上,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虽然该课程的名称仍然为《人机界面》,但是教学方案已经增加了大量关于人机交互的教学内容,例如人机交互的概念和发展、人机交互技术与设备、多通道人机交互技术等内容,其中人机界面与人机交互各占一半教学内容。

在2007年至2008年期间,根据本科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工作部署,通过学院领导、资深教授和授课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将本科生课程《人机界面》更换为《人机交互》,并且确立为计算机学院的核心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以人机交互的知识点为主导。虽然课程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还需要从学科需要、知识点、课程实践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人机交互》课程建设。

2 研究型大学相关课程现状与分析

根据对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相关课程现状的调研和跟踪,我们分析了与《人机界面》/《人机交互》相关的课程特点和发展趋势。大部分研究型大学以《人机交互》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本科生课程,也有小部分大学考虑到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需要,继续以《人机界面》为本科生课程,但是其教学内容充实了大量的人机交互知识点。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人机交互课程(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主要讲授构造有效交互的原则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机交互设计能力,加深学生对人机交互因素的理解,以课堂作业(40%)和期末项目(25%)为主要课程考核指标。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人机交互设计课程(Introduction to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主要包括人机交互的认知学、概念原型、设计方法、开发工具和环境等内容,以课程讲授、小组讨论和课程实践为主要教学形式,以课程实践(50%)和课堂作业(20%)为主要课程考核指标。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人机交互方法课程(Introduction to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Methods)重视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借助人机交互的发展历程讲述主要的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强调人机交互系统和工具的设计、实现与评估。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人机交互课程(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主要包含用户界面设计基础、人机交互元素、人机交互模型、人机交互软件、输入输出设备、可用性、先进交互方式等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阅读文章并发表评论(25%)、课程项目(35%)和课程实验(35%)为主要考核指标。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人机交互课程(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从用户交互的行为出发,强调人类认知系统、交互行为分析、交互任务分析、交互表示和原型、面向应用的交互设计和系统,注重学生的需求分析、原型设计、应用测试等能力,以期末考试(40%)、合作设计(39%)为主要考核指标。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人机交互设计课程(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主要包括交互设计心理学、交互设计原则、人机交互模型、协同设计方法、交互软件设计和实现,强调“交互硬软件的设计如何影响人和计算机之间的交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用户界面设计与实现课程(User Interfac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主要侧重于设计(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和技巧)、实现(人机界面的构造和实现技巧)、评价(人机界面可用性的评价技巧)等,强调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课程项目(40%)、课程作业(30%)为主要考核指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界面设计、原型和评价课程(User Interface Design, Prototyping, and Evaluation)主要讲授交互设备、交互方式、对话模式、实例分析、面向用户的任务分析和设计方法、开发工具、测试方法等,以课程考试(45%)和课程项目(45%)为主要考核指标。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虽然以人机界面技术(Human 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为课程名称,但是以人机交互的知识点为主要课程内容,例如鼠标、键盘、游戏杆、头盔显示器、音乐控制器、数据手套等输入方式,以及图形、触觉、音乐、3D声音等输出方式,强调特征提取和数据映射策略等信号处理方法,其教学特色涉及面部表情交互、语音识别方式、手持式交互方式等内容。

3 人机交互课程的知识点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机交互,是研究人、计算机以及它们间相互影响的技术,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方式和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历史,不仅是处理器速度、存储器容量等飞速提高的历史,也是不断改善人机交互技术的历史。人机交互技术,如鼠标器、窗口系统、超文本、浏览器等,已对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人们的生活。

人机交互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焦点之一。美国信息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技术报告”,将人机交互和信息管理列为新世纪4项重点发展的信息技术之一,其目标是研制“能听、能说、能理解人类语言的计算机”。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等均将先进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列为予以特别关注的资助项目。随着互联网、虚拟现实、移动计算、普适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机交互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新的机遇。

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机交互》课程知识点,应该随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而不断改进。通过调研、分析和参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国内外专业规范,不难发现其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4个方向,在课程设置、知识体系和技术变化等方面均将《人机交互》课程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机交互,重点在于:理解交互用户和交互对象的行为,根据“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设计、开发和评价人机交互系统。通过调研、分析和参考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机交互》课程讲授学时大部分为36或48小时(实践学时约18小时),并且主要包括人机交互的概念与历史、认知心理学、交互软件设计、交互系统设计、交互方式和设备、交互系统应用、交互系统评价等知识点的设置。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3

摘要:网络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在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更需要高质量、高效率的交互。文章分析了网络课程的交互现状,提出了相应设计策略

关键词:网络课程;交互;教学设计

教育部于2003年4月启动精品课程工程,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高校通过虚拟演播室技术等信息含量较高的技术制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精品课程,同时还加强了普通网络课程的建设,这些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都实施了网上和免费开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网络课程通常是指通过网络媒介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及其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信息资源、教学活动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等。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是指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伙伴以及指导教师等在网络课程情境中所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在网络教学中,通过多种交互行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学生与教学系统)的实施,完成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进度、学习质量的管理。以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网络课程中交互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

然而实践经验和研究数据表明,目前网络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中的交互质量不高,交互活动缺乏,忽视交互策略的运用。这就影响了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限制了网络课程的使用和推广。本文主要从交互的四种类型来考察和分析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的相应的建议和方法。

一、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的现状

网络教学中存在着信息传递的延迟。如:教师未能及时回复或解答学生的问题,未能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及时反馈,部分学生未能及时完成作业等。而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除了技术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是交互意识缺乏。

网络课程的交互界面的设计整体情况较好。大多数的网络课程都有“有课程的总体结构视图及其链接”,在课程的首页或者开始部分提供了教学内容和网络课程整体功能模块的总体结构视图,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单元、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一部分的网络课程不具备“对访问过的页面或链接进行相关标记(如书签或链接颜色变化)”功能,也不能记录学习者的浏览路径。学生在学习某一项内容时需要返回到前面的一些页面进行复习,没有标记的页面会使学生花费较多时间来查找相关内容,不利于大量知识下学习者的探究式学习。

网络课程环境下学习者与资源的交互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方式,网络课程具有学生与资源交互的多种方式。45%的课程有“有视频、动画演示或者虚拟实验等”交互内容,能够对学习者进行多种感官的刺激,保持对内容的记忆与理解。还可以通过虚拟演播室进行师生互动,在实验中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大多数的网络课程具有“重要内容的提示和指导信息或者相关资源链接”。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学习网站、案例、视音频资料、相关论文、文献等。这些资源的设计和链接可以使学生方便及时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来源。但是有些资源缺乏必要的指导介绍,有些链接不能打开,许多资源堆砌,并没有与课程内容整合起来,学生遇到疑问,进行相关检索非常困难。绝大多数的网络课程提供了“检测的题目和答案”,学生可以在学习某一知识后进行自我检测,核对答案,从而较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也有少部分的网络课程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在线测试并提供反馈信息”,学生得到的即时反馈较少。

很少有课程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注释、标记(如加标签)”。缺少自动查询相关内容的功能,没有提供一些必要的学习工具,如个性化的笔记本。学习者不能改变或者添加标记、注释和感想。

人际交互是网络课程设计非常重要的方面,调查显示网络课程具备了基本的人际交互方式。60%的网络课程有“BBS和email等学生交互讨论社区”的设计,65%的课程有“作业和答疑等老师解答疑问的区域”的设计,交互活动主要有学生的作业提交、教师的作业反馈、师生在电子公告板和聊天室进行讨论、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由于网络速度的限制很少有课程使用音频会议进行在线答疑和讨论,视频会议使用更少。但是这些论坛、作业等交互方式和课程的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并没有注重资源对交流讨论的驱动,没有在内容区设计一个讨论区的接口,没有提示学生对于疑问进行讨论,没有实现两者的结合。

由此可见,精品课程中网络课程的交互的功能设计包括了五种交互类型,相对来说实现交互的条件都已经具备,每种类型的具体实现形式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只有少数指标比率较低。这一方面说明了设计者对于基本的交互类型比较了解和重视,实现了基本交互方式和工具;但另一方面许多调查显示实际应用中网络课程交互水平并不高。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交互开发技术水平不高

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嵌入了交互平台,但是交互功能并不健全,提供的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信息交互功能缺乏学生与内容交互的工具,如书签、注释和笔记工具等。在人际交流方面缺乏个别化交流工具,更缺乏实现对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进行追踪、实行智能化控制的交互系统。

第二,缺乏对交互活动的设计

有了交互平台和交互方式并不一定会有交互,这就像有了图书馆不一定能让学生去借书学习一样,还需要设计一些方法和交互策略来使学生主动或者被引导地进行交互。目前网络课程的交互活动基本上没有经过教师的设计,多数把学生与资源的交互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孤立起来,没有实现三者的整合,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选择,对于如何维持高水平的交互缺乏科学细致的设计。

二、改进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的建议

一般来说,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应该做到界面简洁友好、布局结构合理、操作使用灵活、逻辑层次清晰、资源链接丰富,从而有利于学习者自由进出或转向其他内容的学习。针对以上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的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改进目前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

第一,提高交互开发水平,开发功能完善的交互平台

交互平台是交互活动进行的前提,应根据网络教育的实际需要,构筑功能完善易于使用的交互平台。首先根据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实施,选择适当的交互媒体,构建完善的网络平台。重点是构建友好的交互界面,设计合理的导航系统,要实现“对访问过的页面或链接进行相关标记(如书签或链接颜色变化)”的功能,记录学习者的浏览路径。完善“帮助功能模块”,帮助学习者较快和较方便地使用平台。增加“对教学内容的注释、标记等功能(如加标签)”的功能和自动查询功能,开发一些支持自主学习的学习工具,如个性化的笔记本、电子词典等。开发在线测试的功能,呈现答案并给予即时的评价。开发智能化控制的交互系统,实现对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进行追踪。

第二,利用教学设计思想,对交互活动进行设计

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远程教育课程实际上能提供比传统面授课程更强的交互作用。教师需要运用交互策略,对交互活动进行设计,要将资源与课程内容整合起来,设计一些问题和提示引导学生去资源库查阅相关资料,去讨论社区参与讨论。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价,以维持较高水平的交互活动。同时要体现情感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增进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从技术和教学设计思想两方面来改进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尤其是要合理运用交互策略,精心设计交互活动,提高网络课程的交互水平,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同时积极进行各种类型的交互,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厚钊.多媒体网络教学浅析.http//省略

[2]陈庆章.对基于网络教学的若干问题的探讨.http//省略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4

【关键词】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教学交互;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078―05

教育部“教高[2005]1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1]。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设了1100多门部级精品课程和一大批省、校级精品课程。随着精品课程数量的大幅增加,其总体建设水平也越来越高,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改进或完善的地方,其中“交互因素”就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据“网上人大”2006年学生学习困难调查显示:在学生学习困难的几大影响因素中,交互因素位居第一,足见教学交互在网络课程中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10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精品课程的交互性设计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希望为网络课程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一 教学交互的含义和功能

关于教学交互,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也不尽相同,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Moore (1986)通过描述交互的三种类型――学生与课程内容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来定义教学交互;Jonassen从交互的活动性角度提出,交互意指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的连接活动,或称为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够进入真正的对话、分析和回应过程之中,其过程越成功,交互的质量就越高;陈丽(2004)提出教学交互是一种发生在学习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它包括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物化的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2]。因此,本文对教学交互的论述主要依据上述定义,从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和教学系统的交互性两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是指媒体能够直接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品质,包括了媒体界面的交互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教学评价等等;教学系统的交互性是媒体能够支持人与人之间相互通信与作用的能力和特性。

按照美国学者Wanger[3]的观点,网络教学交互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1)表述和讨论学习内容的理解;(2)提高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3)开展有效的人机或人际之间的交流;(4)推动学习者及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帮助和反馈;(5)促进思考过程的深入和保持;(6)支持学习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7)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力;(8)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就。

二 研究对象

随着当前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作为面向基础教育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的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质量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教育技术类的网络课程应该在新技术使用、规范性等方面给其他学科做带头表率作用,以便带动其他学科网络课程的建设。因此,本文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精品课程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搜索全国高等院校和网络教育学院各类《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网络课程,弃除那些链接不通或不对外开放的课程站点,确定10门精品课程的网络课程为研究对象(见表1):

三 指标的确立和调查结果

1 指标的确立

本研究从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教学系统的交互性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指标确立过程中,以魏志慧等(2004) [4]的网络课程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同时结合了陈齐荣(2007)[5]]和蔡敏(2007)[6]的分类观点和评价指标研究。

2 调查情况

(1) 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

从学习者在与内容交互时能否使学习内容形态发生改变的角度考虑,可以将学习内容的交互性分为隐性教学交互性和显性教学交互性,据此列出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指标(见表2):

A隐互功能设计

从外部设计的交互性方面看,所调查网络课程在界面设计上总体符合要求,界面风格统一,以普通的静态或动态页面为主;10门课程的平台都是自主开发的,没有使用专业教学软件平台(如WebCT,SkyONE,Blackboard等),其中有两门课程的界面风格类似论坛形式;网页结构合理,颜色搭配协调,背景色主要以蓝色基调为主,给学习者一种轻松自由的感觉;但也存在着个别课程在页面最大化和向下还原时,出现图层错位现象;在课程内容呈现形式上,各网站都不同程度的利用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表现,促使学习者多感官的获取信息。其中有门网络课程具有背景音乐,虽有研究表明适宜的背景音乐具有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作用,但考虑到不同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不同,网络课程的背景音乐应该具有可选择性、可控制性;相对于每个页面长度不超过三次翻屏的评价指标,大部分网络课程的页面都超过了三次翻屏;最后,RSS技术作为一种为学习者订阅、推送特定学习资源的应用,已被国外很多教育类网站采用。调查中发现两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采用了该项技术,可见未来网络课程中该项技术的应用可能是趋势所向。

从内容设计的交互性方面看,10门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都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学习的目标及教学大纲,但在提供单元模块及主要概念的概念图、网站地图(Sitemap)这些有利于学习者了解课程结构、知识体系的模块上做得还不够,仅有1门课程设置了网站地图,但其链接却是无效的。对10门课程的学习辅助工具进行了统计,结果参见图1

从图1可以发现,目前精品课程具备不同程度的学习辅助功能,但总体而言,所运用的学习辅助功能并不多。10门课程都提供了友情链接(24%),为学习者提供了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4门课程提供了公告栏(16.7%),用于向学习者提供一些学术新闻、实验室开放信息等;在线答疑(12.5%),作为实时解除学习者疑惑,快速反馈结果的辅助工具,只有3门课程提供;在统计结果中,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辅助工具,如学程记录、学习工具、在线帮助和搜索引擎所占的比重不高;作为为形成性评价提供依据的学程记录,也只出现在2门国家精品课程中,但其功能与开放程度都有所限制;仅有2门课程提供了学习工具(8.3%)(包括学习笔记BLOG、笔记本、计算器、术语字典),可见学习工具在精品课程中的应用还不常见;而对于搜索引擎(0)这一便于学生快速查询内容、检索信息的功能模块,10门课程竟都没有设置,这一问题值得思考。

B 显互功能设计

从学习导航的设计来看,导航设计对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起着引导作用。纵观10门网络课程,所采用的导航策略有:目录导航、树型导航、菜单导航、导航条等等。在这些导航策略中,目录导航使用的频率最高。可见,目前精品课程的导航设计已趋于灵活,但也有个别页面存在着导航条的位置不固定问题,容易造成学习者迷航。笔者认为,设计制作网络课程时无论选择哪种导航,前提是导航一定要清晰明确。在网络课程结构复杂的情况下,提供网站地图,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从链接设计水平来看,所调查的课程都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文献、书籍等,为学生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供了指引;但也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即有6门课程都存在着断链现象,或出现在导航模块,或出现于资源链接、内容下载部分,也有部分链接处于未链状态。网络链接的出错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网络课程一定要确保链接的有效性。

从评价设计水平出发,所调查的网络课程均提供了练习题、在线考试系统、作业提交系统、虚拟实验四种类型的评价手段(统计结果见图2)。课程基本都提供了练习题目;4门课程设置了动态的在线测试模块(其中1门课程不对校外用户开放),测试均采用客观评价方式,未设置开放性问题,缺乏基于案例和问题解决型的练习,对评价结果没有给出适当的分析及评语;4门课程设置了作业提交系统,能够上传作业,教师实行网上批阅,但该项功能都是限制对外开放的;作为课程评价手段之一的实验操作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测和巩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所调查的课程中有4门课程设置了虚拟实验模块,分析这些虚拟实验的开发制作平台发现:浙江师大的网络课程采用了多种手段[7],其中包括:二维flash平台开发的实验、基于VRML全3D场景的虚拟实验;其余3门课程都是以flash平台为基础开发的二维仿真实验。可见,在网络课程建设中,虚拟实验的实现手段开始多样化,数量逐渐增加,质量也逐步提高。

(2) 教学系统的交互性设计

教学系统所提供的交互性主要是为学习者进行人际交互提供空间与平台,这里的人际交互包括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互两个方面。

A 交互媒体类型和功能分析

本研究对所选10门网络课程所采用的交互媒体类型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3):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10门网络课程提供的交互媒体按其使用频数依次为E-mail (7)、学习论坛(6)、留言板(4)、QQ(3)、在线答疑(3)。足见在交互媒体设置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首先,在交互媒体数量上,有些课程设置了多种交互媒体,而有些课程一种也没有;其次,有些课程虽设置了交互媒体,但其功能却是无效的,可见网络课程应该加强定期的更新和维护;同时,在交互媒体类型上,非实时的交互媒体,例如E-mail、学习论坛、留言板是当前网络课程的主要选择,而被认为是常用在线服务手段的FAQ和实时的在线答疑系统使用不多。所调查的课程中只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使用了智能答疑和网络视频答疑。因此,从交互效果角度考虑,网络课程亟待加强实时交互媒体的研究与应用。

B 交互的数量与质量分析

本研究对各网络课程留言板内的帖子和学习论坛中的主题数量进行了统计,截止2007-11-17日,留言板的帖子数量为:浙江师大25条、陕西师大560条、济宁学院146条;学习论坛的主题数目:河南大学104条、温州大学8条、河西学院4条、西昌学院4条。通过内容来源分析发现,大部分帖子来自于学校内部学生的留言,校外的提问者不多;从留言主题上看,关于学习内容的比重不多,笔者对某课程论坛前10页的(共计100条信息)内容进行了分析,将论坛的内容分为:考试问题、作业问题、学习内容和方法问题、感谢问候、其他问题等五部分。从结果统计图1可看出,考试问题(68%)所占比例最大,学生主要提问一些如考试是否有成绩、网络考试有没有提交等问题;而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所占比率过少;从留言时间上分析,部分论坛只有在网络课程初创时,集中时间段进行信息的,之后基本没有更新,讨论也没有形成持续、动态、渐进的信息循环,教师缺乏对讨论活动深层次的引导、总结,缺乏对交互活动的管理。例如某课程论坛内的信息时间区间是2005-9-30到2005-10-24。个别学校论坛内主题数稀少,信息过时陈旧,甚至“无人问津”,使论坛成了一种摆设。通过帖子或主题的点击率分析,从一个侧面验证了陈丽(2006)所提的观点:在各种同步或异步的教学交互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观望者,他们并没有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交互活动,只是“旁观”其他学习者的教学交互[8]。可见,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的交互手段,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已成为当前网络教学交互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 几点建议

通过上述10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精品课程交互性水平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网络课程在交互性层面,尤其是教学系统的交互性层面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模块(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对《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在教学交互方面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 注重交互性设计,创新现有的交互手段

网络课程主要特点是以“自学”为中心,其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首先,课程在交互界面的设计上,应该严格遵循交互界面设计的多载体性、简易性、一致性和容错性原则;其次,强调学习者适应性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注重课程的内容观向活动观的适度倾斜,例如,对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通过创建探究活动,使学习者通过参与活动开展学习,比如采用Webquest的形式;同时,在导航设计上,提供全站导航图或知识模块概念图,以便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系统化知识,例如在课程中建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知识点的知识树,提供课程相关的主要概念;同时,在链接设计上,避免冗长的链接步骤,切勿出现断链现象,保证精品课程网站的畅通;在学习辅助工具上,尤其是搜索引擎以及在线帮助一类的学习支持服务,应该着重加强建设;在学生评价手段上,进一步发展在线测试平台的使用,加强过程性评价,例如提供电子学档、学程记录等过程性评价工具,用于记录、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并提供学习指导。

通过10门网络精品课程的教学交互类型的调查与运用分析可见,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所提供的交互已经十分丰富,但在实际网络教学中使用频率并不高,学生参与程度也不够。可见,网络精品课程在加强技术更新的同时也亟待加强使用方式的创新,注重认知交互和情感交互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促进教学交互活动的有效开展。

2 积极探索研究,拓展新技术的应用

网络课程不仅要有丰富的课程内容,还应当有多种有效的交互功能。《现代教育技术》这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充分发挥原有交互手段特点的同时,更应该努力挖掘新技术的应用(例如,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web 2.0技术),将这些新技术融合于课程建设中。例如,对于“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比较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训练的部分,课程建设应该利用虚拟技术沉浸性、交互性等特点,开发在线虚拟实验系统,通过对各种媒体硬件设备的仿真和模拟,使学习者在线进行实验训练,熟悉实验设备的性能和操作程序,并由系统自动记录训练结果。同时,对于目前课程建设中比较欠缺的学习辅助工具部分,笔者认为可以将Web2.0技术环境下推出的更具互动性、协作性的开放源代码平台(例如Blog、Wiki、Moodle、Sakai等)整合到网络课程中。例如,采用具有开发源代码的Moodle课程管理平台,结合开放实验教学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每个单位时间的实验后登录Moodle课程管理平台,在Moodle平台中以“杂志”或“心得报告”等形式在线提交实验任务完成情况报告及实验过程的佐证材料,并通过平台内嵌的评价反馈功能及时核查学生报告中的实验行为,以监督和考评学生的实践技能[9]。

3 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共享优质资源

网络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部分精品课程或是长期断链,或是整体(部分)限制对外开放,这些都是与国家教育部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源共享要求不符的,在今后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努力克服和避免此类现象,加强课程建设后续的跟进维护,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共享。

除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之外,网络学习者需要更多教学系统的交互性。教学系统的交互性是当前网络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加强教师在交互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教师适时适度指导、积极参与,及时回复学生的留言,定期在习题解答版块习题答案或最新研究热点主题;同时强化网站互动平台建设,利用各种方法、渠道,宣传师生互动系统,提升其知名度。例如,设立相应的评价制度,设立学生版主、学习共同体等方式鼓励学生利用网站进行学习交流或讨论问题,以促进学习者由“消极者”、“旁观者”向“积极者”转化,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互;最后,同步研讨和异步研讨相结合,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照电大答疑制度,坚持教师定时在线答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构建一个良好的在线教学与学习环境。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 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2):12-16.

[3] Wanger, E.D. Interactivity: From Agents to Outcomes [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Learning, 1997, 71:19-26.

[4] 魏志慧,陈丽,希建华.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19(6):34-39.

[5] 陈齐荣.网络教学交互状况调查及其设计策略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37-40.

[6] 蔡敏.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及其评价指标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40-44.

[7] 张剑平等.打造国家精品课程,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5,(5):31-34.

[8] 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远程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2):12-16.

[9] 黄立新,张剑平.国家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06,(8):13-14.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of Web-Based Course from the View of Instructional Interaction

―― Discuss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xcellent Courses

ZHANG Guo-min ZHANG Jian-ping QIU Hong-xia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Jinhua , Zhejiang, 321004,China)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5

关键词:课件设计 交互的设计 交互的实现

交互(Interaction)指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伙伴以及指导教师等在课堂上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课件中的交互具有内容丰富、方式便捷、手段多样、对象多层次等特点,这种强大的交互功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交互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的优劣。

一、课件中的交互设计

课件中的交互设计是指通过多媒体表现的学科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的总和,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交互设计是评价课件设计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交互界面应该简洁、友好,操作方式应该灵活、方便,资源链接应该丰富多样,整个页面应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可控性强。

1、构建友好的交互界面

交互界面的友好性直接影响交互学习的效果。友好的交互界面首先要简单明了、风格一致,便于学习者熟悉功能,使用方便。所谓风格一致主要是从课件的整体上考虑的,指课件各部分的交互操作都要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风格,也就是交互操作方式上的一致性。

2、呈现恰当的内容信息

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直接影响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为了使学习者在交互过程中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课程信息组织要丰富多彩,并灵活应用各种学习策略,而不是简单的课本搬家。

3、提供及时反馈(Feedback)

让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延长注意保持的时间,并能不断增强求知欲。这对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能随时知道自己做的正确与否,或者能得到相应的提示、鼓励甚至是小小的批评,他都会饶有兴趣地做下去。

4、其它

课件中交互的设计还应考虑到课程对象的年龄差异、文化程度、学习能力及课程内容等特征。

二、交互的实现

我们精心设计的交互需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我们的设计者、指导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推动它的实施。在实践中不断吸收新的经验、新的思想、新的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好的影响。当然,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组织反馈,进行反思,力求满足尽量多的人的需要,让更多的人认可我们的作品。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使交互达到更好的效果。加强教师在交互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参与交互的积极性和交互的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学生更愿意参加教师参与的讨论主题,教师的及时反馈和肯定将会调动学生参与交互的积极性,教师的观点和建议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响应。因此,教师应该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1、交互过程的参与和鼓励

2、交互主题的设计和建议

3、以及交互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6

【关键词】 新课标 交互 课业设计与优化

一、引言

英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课业作为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是强化训练的力度,以练习记忆为主。而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体现出浓厚的应试取向。而且对学生课业情况的调查也显示,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少,这就很难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均衡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英语教师就面临着如何优化设计英语课业的问题。

英语课业的设计与优化,首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之一;其次,是提高中小学生英语综合学习能力的需要;再次,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以往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转变为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合作,参与的学习方式。最后,课业设计与优化还是英语课程价值功能的体现。即英语学科,除了传递语言知识,获得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外,还要承担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

“交互式家庭作业”一词,最先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指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强调家庭参与学校教学,简称TIP。凯洛夫曾指出:“家庭作业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作业从根本上用独立作业的方法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完善化的使命”。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着作《教学论新编》中指出:“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心理学家洛克通过实验证实:受欢迎的课业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本文所提出的“交互式”课业设计与优化,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解决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主体,进行选择、设计和布置课业中所产生的问题,使课业设计能够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层次自主选择课业;部分课业突出合作完成;在互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二、英语课业的现状及问题

笔者在宁波市的五所中小学里,通过问卷,访谈的方式就英语课业的现状进行随机调查。总结分析后,归纳出如下几个问题:

2.1英语课业的布置针对性不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0%的学生认为课业不能根据他们的实际掌握情况而定。教师的课业大都是“一刀切”的形式,并且不能很好的激发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2英语课业形式单一。绝大部分受访学生反映,课业以书面形式居多,相当部分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教师布置课业的目的大都与应试相关,并不能较为全面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英语能力。对于通过网络来进行课业布置的情况也极其少有。学生深感课业负担过重,部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3课业设计缺乏层次和互动。80%的受访学生认为他们的课业来自老师布置的书面内容,并不是他们自主选择的,因而减少了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的机会。从课业互动的角度看,学生课业完成的情况大多由既定的标准答案来进行评判,教师的评价单一,往往只有简单的对与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拓展缺乏明显的激励。这是与《新课标》中的“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明显相悖的。

三、英语交互课业设计原则与实施

交互式英语课业的提出,对于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设计方案,改变传统的课业模式,挺高素质教育的效率,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3.1交互式课业的主体除了学生之外,老师也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这与传统的作用不同。老师不仅仅是要给学生批改作业,还要给学生人性化的关照。师生之间的作业互动,既有助于增强师生的情感,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3.2交互课业的设计形式不仅仅是传统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是网络操作作业,口头作业等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价值情感具有很好的效果。而且交互式课业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来说,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水平提升。因为它的灵活多样,使枯燥的课业也可变得感性,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3.3交互式课业中,每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可能都不太一样,这就有利于防止学生之间的作业相互抄袭,有助于教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提高学生成绩,改善教学质量。

3.4交互式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也有利于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形成互相协助,互相提高的观念,从而能使教师更好的落实教学计划方案。5)交互式课业也是一种科学的课业计划方案,这对于新课标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交互式英语课业对于当前的教学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协助作用。

从课业设计的目标和规律出发,总结已有的交互课业布置经验,在设计和优化交互式课业上,笔者得出以下原则:

3.4.1主体性与合作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交互课业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互课业,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建构者。建立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的网络平台,分析留言本、BBS、网页、博客、邮件群发等特点, 建构一个适用的课业交互平台。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课业设计时,要在考虑学生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使课业成为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手段。课业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通过自主性课业,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充分发挥了自主性,探索了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培养了独立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合作精神和能力是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合作性原则是指通过具有建设性的合作互动,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实现学生个体性和群体性的协同发展。在交互课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还能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体会到真正的学习快乐。因此,传统的课业方式有必要向注重培养自主合作精神的交互课业方式转变。

3.4.2差异性与多样性结合原则

交互课业设计的对象是学生,这就决定了课业设计必须兼顾到差异性与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对课业的不同理解与表达。英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单一学习,更是文化的学习,生活的学习。因而在交互课业的设计上,应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如网络等。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学科,方法的相互整合与参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可以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业,如让学生在网络上听一些最新的英文歌曲,让他们锻炼听力的同时,了解国外音乐上的一些动态。学生自主选择一定的话题进行演讲并录音发至教师邮箱。教师在一定时间内,针对性的进行点评和反馈。在这样的交互过程中,既完成了既定的知识目标,又充分体现了课业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3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由于学生存在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心理等各方面的差异,交互课业设计要从学生的各个不同层次出发,建立多层次的交互课业结构。教师应明确交互课业的设计应该使大部分学生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并在其能力范围内完成,这是其整体性原则。同时又要兼顾个体差异,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不同的锻炼表达机会。对程度低的学生布置基础性的交互课业,对于程度高的学生布置难度较高的交互课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

3.4.4激励性和评价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指利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交互课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参与的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能动的状态从而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构建。从长远看,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持久力。教师在交互课业设计中,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疑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将所学的知识逐步内化。同时,在交互课业的实施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课业表现多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评价性原则是指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交互式课业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四、结束语

交互课业使得学生完成英语课业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过程;成为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探索过程;成为知识与能力不断互动、提高与发展的过程;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碰撞和发展的过程,成为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同时,交互课业体现出在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功能。既可以通过交互课业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不断自主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可以通过交互课业这一纽带,在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交流,通过交流互相了解、发挥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长。从这一点来说,英语交互式课业的设计与优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文源. 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 金鹏.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英语作业模式[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