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学习体会范例6篇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范文1

学习采用集中学习带动个人自学、局机关学习引领全行业学习的方式,统筹安排阶段性目标、学习要求和步骤,分三步用一个月时间完成。

(一) 深入发动,全面部署。7月18日,四川保监局召开了全体监管干部大会,局党委书记倪荣鸣传达了全国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和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主要精神,全体监管干部原汁原味地学习了吴定富主席在两个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会议全面动员部署了学习贯彻工作,局党委提出,要通过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全国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和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回顾总结“xx”期间保险业发展成果和经验教训,正确认识保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主动有为地推进四川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学习,全局干部职工一致认识到,吴定富主席在全国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和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既高屋建瓴又切合实际,既包含全面又突出重点,是保险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保险业“xx”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指南。为确保这次学习活动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我局党委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高度重视,带头学习。一方面,要求局机关各处室负责人切实担负第一责任,带头学习、带头发言、带头检查、带头撰写学习体会、带头落实整改措施,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推动本部门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求辖区全行业要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公司主要负责人要认真组织本公司、本系统内部职工开展学习讨论,把讲话精神传达到每个职工。

第二,结合实践,增强效果。吴定富主席的讲话内容十分丰富,在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科学、全面地回顾了“xx”时期保险工作取得成绩和体会,深入分析了“xx”时期保险业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机遇,提出了“xx”时期保险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落实好保险业“xx”规划的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回顾总结了今年上半年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和监管工作情况,提出了当前保险业值得关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2019年下半年保险监管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吴定富主席的两个重要讲话站得高、看得准,分析切合保险业客观实际,部署工作抓住了根本问题和关键领域。局机关全体监管干部要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把贯彻落实两个会议精神与学政治理论、学中共-党史相结合;与推动实现保险业“xx”时期的目标任务相结合;与贯彻年初保险业情况通报会和监管工作会议精神相结合;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贯彻落实“五项责任制”,完善我局制度建设相结合,认真查找监管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对内夯实机关管理基础,对外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对照定富主席讲话中指出的保险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摘选出各处室分管领域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体现到下一步实际工作中,用集中学习的实效推动两个会议精神的落实,推动辖区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对“xx”时期的保险工作和今年下半年的保险监管工作,吴定富主席作出了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安排部署。当前,辖区保险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规范、防风险”的工作任务还很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还很多,局机关和辖区全行业要把集中学习与做好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贯彻两个会议精神落实到工作的各个层面、每个环节,统筹兼顾,重在落实,全面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为了把两个会议精神贯彻到全行业各保险机构,我局分产险、寿险和中介分别召开专门会议传达两个会议精神,并提出了贯彻落实工作要求。

(二)学习讲话,交流讨论。在每名监管干部个人自学吴定富主席讲话的基础上,7月20日,以各处室为单位开展了深入学习讨论活动。大家结合岗位实际,结合各自工作职责,认真分析了当前辖区保险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规范、防风险”的工作目标,谈监管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强和改进监管工作的措施和途径,明确了2019年下半年的监管工作要点。

(三)组织深入学习,撰写心得体会。7月21日到8月17日,以处室为单位,每周开展一次集中学习讨论,辅以个人自学,充分利用简报、宣传板报、网站等载体的宣传交流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各处室和干部职工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实际,通过交流发言、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深入领会两个会议精神,明确今后工作方向。集中学习结束后,各处室将学习情况及时报局党委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二、学习的初步体会

在保监会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四川保监局全体干部员工认真按照学习全国保险业“xx”规划工作会议和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活动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坚持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学习,初步达到了学有所思、思有所获的学习效果。

(一)进一步坚定了做好监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吴定富主席指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全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了保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风险防范取得明显成效、业务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发展的良好局面,形势比年初预期的要好。在保监会的正确领导下,辖区保险业呈现出平稳运行、巩固调整、向好发展的良好态势。实践证明,保监会年初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促规范、防风险”的指导方针和各项政策措施完全符合保险业实际。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做好监管工作,推动辖区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范文2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

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

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6] 俞彤,刘霖叶,等。医学院校开设医疗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59-360.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范文3

关键词:保险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一引言

保险业与证券业、银行业并列为当代金融三大支柱,保险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等众多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保险学成为了21世纪金融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保险学是研究保险理论的课程,是数理和技术、社会学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实践性。但是当前保险学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根据就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所以高校必须要创新保险学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深入改革和探究。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学课程主要是商业保险理论与实务,分为4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通过引导与帮助,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能力。所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究保险学教学研究的方向,以及深层次改革的原因和目标,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保险学教学研究方向

在当代金融体系下,保险行业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多重主体面临着重要的挑战,例如财产以及人身风险。对于风险损失进行补偿是市场主体最关心的问题,而保险学主要是研究保险基础理论,保险基础理论课程是技术和数理、社会学等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交叉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实践性。保险学在教学中应当遵循一般的法律原则与经济规律,同时应用数理统计等多元技术手段。所以探究保险学课程应当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以统计学和经济学、法学与灾害学等理论学科为基础,有效吸收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才能够有效促进保险学理论探究与教学的有效发展。在教学中应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方式,着重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由于保险鞋主要是以应用为主,目的是促进保险行业的有效发展,为保险业提供实践性服务,所以该学科应当充分重视数量建设,基于数量技术分析的前提下,掌握保险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本质,懂得营销技巧,例如险种开发和市场营销、理赔知识等等[1]。重视案例分析能够有效凸显出保险理论和法律法规、原则与条款的解释,突出权威性。所以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务引导,使学生能够深层次理解理论知识,逐步积累实践经验。关于保险学的相关研究,必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能够做到以实践研究为发展导向,深入探究保险学理论,真正做到服务于实践,才能够使学生有效掌握风险以及保险的基础理论,能够深层次地理解保险合同与保险市场的基本运作情况。基于理论与实务两个角度,掌握保险经营的技术特点,能够培育出理论基础扎实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保险人才。

三保险学教学模式深层次改革的原因及目标

当前保险行业的发展呈现日新月异之势,在保险学教学过程中,理论与教学情况却存在脱节现象。根据毕业生的反馈情况,能够看出学生难以有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必须要对保险学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由于保险鞋属于理论课程,原理内容较多,所以学生难以有效理解,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就能够打下夯实的基础,但是理论通常是脱离实际的理论,学习枯燥乏味,并且也难以满足社会对保险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再加之保险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所以保险学教学模式改革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必须要深入探究涉及社会实践法以及案例教学法在保险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作用,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例如如何设置教学计划、进行社会实践安排、成绩评定等各项活动。在教学模式深层次改革过程中,要实现以下几点目标:1.拓展理论探究深度及广度。对于保险学理论与实务、保险险种与国内外的相关业务、一般险种与骨干险种等等,要进行全面研究。2.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应当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发展目标,着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3.分析社会实践法与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中,尝试构建保险人才培育机制,有效带动专业建设改革及发展,进一步引领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创新,能够为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的培育作出应有的贡献,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四保险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必要性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保险学教学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精神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大部分采用注入式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讲授性知识较多,启发性教学内容少,通常是教师盲目地灌输,学生难以进行知识的主动获取。此种教学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工作能力较差,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缺乏具体业务与操作方法,在遇到工作时感觉无从下手,也难以将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在未来教育过程中,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生活,为日后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所以保险学课程教学必须要扭转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能够由维持性教学转变为创新型或者是预期性教学,教会学生接受现有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吸取知识进行创新。

五关于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及创新

分析当前高校保险学课程教学现状,我们能够看出高校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课程,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弱,缺乏学习能力,无论是学生是否以换学分的态度对待课程还是怎样的态度,体现出课堂听讲不集中,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考各类等级证书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对于此类情况,教师在讲解课程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强化学生参与保险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

(一)以学生主讲代替教师主讲

教师应当转换传统落后讲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例如开展专题讲座,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每个专题讲述20分钟,主要是分析该专题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观点,介绍当前社会各界以及学术界对于该问题的态度和想法。此种学生主讲的模式最大优势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自主学习。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组内成员必须要进行合作分工,共同收集资料,进行观点梳理和撰写学习方案等等,制作电子课件,选取优秀代表进行主讲。这些情况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为了讲好专题,通常会在课堂前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准备教学,学习压力转变为动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既能够经受考验,也能够逐步锻炼和成长。

(二)以专题讲授代替教材复述

为了提高教材的利用效率,避免对教材内容的重复使用或者是遗漏,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与划分上,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式方法进行教学,在每一个专题讲解之后,围绕特定的专题引导学生进行共同探讨和交流。过程中既要遵循保险教学大纲要求,也应当设置不同专题,例如风险与保险、人身保险、社会保险、车辆保险、财产保险等等[2]。选题在课程体系框架中应当突出使用价值,才能够吸引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发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用,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三)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创新

由于保险学属于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突出案例教学的比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感受到保险知识真正的学而有用。在保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进行现场参与的方式。通过增强案例分析与问题探讨的力度,突出案例选择以及问题提出,案例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搜集,在课堂上教师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根据理论知识结合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在课后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下一次展示,教师对全班学生仍然是采用分组原则,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保险案例知识,案例时间应当控制在10分钟左右。案例讲解方法不限,可以是传统的PPT形式,也可以是现场表演或者是拍成视频,在课堂实践中学生更加喜欢拍视频或者是现场表演,在课后进行自编自导。通过团结协作明确分工,为其他学生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案例,每组的学生都极为认真地准备筹划,对案例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反复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和热情。采用案例方法将课程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化解,着重突出教学重难点及做到衔接新旧知识,又能够引起共鸣,活跃氛围。

(四)突出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分析问题导学法指的是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在实际理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地应用信息创造性解决问题,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体系,采用课堂设问、疑问与停顿等多元方式,将保险理论内容转变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将个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风险概述”这一知识点教师应当由感性至理性,由表及里地设置三个问题:1.风险是什么?2.风险的表现形式?3.风险的特征?然后将这三个问题贯穿于“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置与风险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例如汶川地震与南方冰冻雪灾、铁路出轨等各项事件等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然后结合图片与视频内容思考问题[3]。通过循序渐进的思考得出与保险相关的知识“保险是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客观存在且意料不到的,其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工作失误与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

(五)采用模拟教学法进行实践演练

采用模拟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实践环节:企业投保单、进行初审与核保、制单、客户拿到保单的流程。然后在保单生效期间,客户进行信息与保单计划变更与服务流程,对于保险事故进行索赔申请与勘查、审批过程。在事前准备过程,教师必须要设定好教学目标,着重突出教学内容,然后分配好角色,在教学时注意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模拟效果。同时应当重视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趣味性,有助于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在事中阶段,由于保险课程前几个单元主要是讲解风险与保险、保险公司与市场等基础性知识对于这部分内容,笔者不建议进行模拟教学。进入财产保险与人寿单元时可以进行模拟教学,如果教学课时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营销与产品设计模拟。模拟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当进行及时的总结与评价,通过事后评价,分析此次模拟教学的目标达成情况以及课程实施情况,团队的表现情况,对于模拟的知识进行再次复习与巩固,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六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地位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并未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认为自身就是课堂的主体,只要灌输式教学,学生便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所以对于引导作用的理解仍然存在着抽象与孤立的认识。在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自身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基于学生的地位存在的属于辩证关系,在保险教学过程中,切记不要单纯地选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应当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例如教师在保险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可以将引导与辅助有效结合,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增强保险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技能。

(二)调整师生关系,发挥多重方法效用

应用有效教学方式需要有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师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切忌不要采用强制压抑的氛围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时,应当先创设平等民主的和谐氛围,能够促使师生之间心理协调,言谈举止能够做到感情与思想上的接近,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诱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独立知识,尤其是在教师讲解问题时,说话态度必须要亲切自然语气应当体现出诱导性和启发性,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连环引导

在保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问题导学法进行连环设问,在提问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够触及学生心灵,并且讲求思想性,通过问题的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启发并引导学生重视问题引导的逻辑性。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因势利导,通过点拨和启迪,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要做到一石二鸟逐步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能力,讲求提问的有效性与活跃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加强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通过循循递进,做到讲求趣味,引人入胜,才能够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范文4

[关键词]医疗保险;本科教育;发展策略

1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基本现状

1.1开设学校类别、所属院系和专业存在差异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相继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有40所左右[2]。依据相关官网查阅和相关会议交流,全国开设医疗保险专业的高校类别有西医类、中医类、综合类,如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江苏大学等;所属院系主要有管理学院、卫生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医药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文理系等;医疗保险作为专业方向分别隶属的专业名称有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保险学等,如江苏大学本专业方向隶属公共事业管理、安徽医科大学本专业方向隶属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徽中医药大学本专业方向隶属保险学等。

1.2体现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趋于相对稳定

纵观全国代表性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目标和要求可知,总体上培养目标逐渐趋于相对稳定和完善,基本是立足医学特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由于各高校自身特点、隶属的专业、外界环境等影响,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目标设置也体现出特色和差异性,有的侧重于商业医疗保险,如广州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有的兼顾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如安徽医科大学、东南大学等。部分高校如安徽医科大学、东南大学等授予管理学学位,部分高校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授予经济学学位。

1.3差异化内涵的多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基本搭建

专业必须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才能实现专业教育目标,专业如果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便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依据[3]。基于社会保障的复杂性、医疗保险内涵、行业与岗位需求特点,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需体现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4,5],这需多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和支撑。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学科知识体系除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通识教育知识体系外,多学科知识体系框架构成已基本搭建,主要涉及:医学、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体系[5,6],但各高校对相应知识的要求和选择存在差异,有所侧重,主要体现在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选择。

1.4教学课程已形成相对较稳定、侧重不一的课程群

课程是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各高校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知识体系设置课程体系,除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程外,课程设置主要包含医学、经济学(含保险学)、管理学(含社会保障)、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对比较稳定的课程群。但由于各高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相应课程设置和学科知识的讲授侧重点不一样,存在差异,体现各自人才培养特色。例如,本专业医学类课程设置:部分高校以概论形式开设,部分高校以单科形式开设,如安徽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均以概论开设,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课程以单科开设、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均单科开设;专业类课程设置:有的高校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经济保险类课程开设相对偏重,有的高校如潍坊医学院等劳动与社会保障类课程开设相对偏重。

1.5实践教学围绕教学基本安排各具特色和优势

在实践教学方面,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基本都围绕着课内实践教学、临床实(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开展。各高校依据自身特点也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建立了“四位一体双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即社会实践、课内实践、实习、创新实践组成了四位一体双实习:假期社会实践以培养专业认知为目的、课内实践教学围绕着专业课程进行、“临床实(见)习+专业实习”的双实(见)习制度、创新实践以创新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撰写为核心[7];有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医学实验课见习和临床实(见)习,二是专业调查、医院和医疗保险模拟系统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等。例如,江苏大学建立了医保模拟实验室,开发了医保模拟教学软件,还有配备了计算机硬件系统、模拟沙盘等[8]。总之,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围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各高校依据自身的特点,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思路和架构等逐显稳定,但也呈现差异性。

2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存在问题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各高校办学资源和环境存在差异等,导致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

2.1专业教育目标设置和培养路径模糊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主要以培养医疗保险的管理型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就业方向并不是特别明确[9];对于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是隶属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还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是保险学专业,主管部门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医疗保险教育和学术界对此仍比较模糊。这导致高校在专业具体分类上找不准定位,对现有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目标、任务和途径还不很明确,导致一些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材使用、教学安排、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困惑和模糊,相应内容在各高校也五花八门,差异明显。同时,部分高校落后的办学理念和功利性办学动机,也必然会影响到本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10-12]。

2.2专业师资队伍能力建设仍需加强

首先,目前举办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师资队伍虽发展多学科融合,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仍有待提高,“双师型”队伍缺乏,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历则明显是一个短板[13]。其次,有特色和富有创新性核心教学和研究团队有待形成和加强,科研申报和实施与教学活动“各自为战”仍普遍存在,缺少信息沟通和相互协作。

2.3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内容等基本标准尚待建立

全国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设置于不同的专业目录下,没有统一的、规范的基本标准[14],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环境等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如,安徽医科大学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设置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录下,课程体系设置既要考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基本要求,又要体现医疗保险专业的特色。据此,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难寻专业金标准。

2.4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化仍显不足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现有的医疗保险专业教学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15],虽然相关课程均设有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的环节,但部分教师在实践课中依旧讲授理论课。(2)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相对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需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2.5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尚未充分显现

高校教师与大学生是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因此,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就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由于受科研压力等各种因素影响,举办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中,部分专业教师对待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强,对教什么、怎么教,很少关心甚至不关心;同时,部分学生的学习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状态,对学什么、怎么学,不太关心,只要能毕业就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策略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与其他专业一样,会受市场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应充分考虑本专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特点、需求、显现的问题及原因,发挥各高校特色优势,适时进行改革和调整。

3.1创新发展理念,形成多元化培养模式

为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需坚持走“医学+管理学+专业”理论与训练有机结合之路,打造实验-实训-实习培养体系,建立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机制,适时修订培养方案,构建一个紧密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和自主创新的实践系统,逐步形成以学校、教学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等相辅相成的多元化教学模式[16-18]。

3.2制定专业教学质量基本标准,推进标准化建设

充分考虑相关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挥行业专家智慧,研究制定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基本标准,为全国医疗保险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基本依据[1]。基于基本标准,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促使本专业与国际接轨;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建设与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规格相适应、与专业教学计划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体系,促进课程、教材建设的规范化和系列化;建立稳定的、系统的、规范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在保证学生专业实践同时,为教师科研及其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提供平台,实现“教学-科研-服务转化”的有机结合。

3.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发展

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平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3],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又要提升科研能力。各相关高校应根据各自特点不断打造医疗保险专业相应的教学(科研)团队,把提高本专业及所承担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持续加大教师业务培训的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及学术带头人)赴国内外高校访学和深造、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交流和科研合作,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3.4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医疗保险专业提出了很高的实用性要求,只有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力求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接轨。围绕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要求,建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线的教学运行机制,让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富有内涵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此,一是要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建立明确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基本质量要求和检查与监控措施,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二是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尤其是专业实践实习,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范文5

【关 键 词】高职 伤害事故 责任认定

高职学生实习伤害事故的频频发生,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还涉及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立法的空缺导致事故责任认定的艰难和受害学生权利救济路径的阻碍。理论的探讨有助于减少纷争,达成共识,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实习伤害事故中校、企责任认定问题。出路在哪里?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这一问题?本文拟从建立健全学生实习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统一的以“工学结合合同”为基础的实习制度和推行“学生实习责任险”三个方面就完善实习伤害事故责任认定制度谈一些构想。

一、通过立法完善实习伤害事故责任认定的基本制度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学生实习法律制度,实习伤害事故各方责任难以认定,对于实习学生合法权益保护仍是空白。由于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被安排到实习企业实习的在校学生与实习企业之间并未建立实质意义上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身份隶属关系,双方之间不存在法律上和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其权利义务关系不受《劳动法》的保护。因此,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受伤,不能按照《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工伤认定。同时,国家的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处理没有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造成事故责任认定分歧严重。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为了保证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和《青少年劳动保护法》中都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相应的规范,使“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持续和健康发展。[1]

然后,在此基础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学生实习促进法》,对目前实习伤害事故中的主要争议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从而使事故责任认定有法可依。该法至少应规定如下几方面内容:(1)明确规定实习学生身份仍为学生而不是劳动者,与实习企业不构成事实或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2)明确规定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与学校是教育管理关系,学校与实习企业之间是一种以学生为关系人的实习合同关系,学生与实习企业之间是一种以实习合同为依托的教育管理关系。(3)明确规定实习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实习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适用的一般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为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实习伤害事故中实习企业责任适用的一般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替代责任和补充赔偿责任只是特定情形下的具体的责任形式。在处理实习伤害事故纠纷中,适用哪种归责原则确认学校、实习企业责任应进行具体分析。(4)明确规定学校与实习企业的责任主要是侵权责任,并对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问题作出规定。

从立法成本上说,由最高人民法院对现行相关立法做出司法解释显然更快捷、更有效。其实在《学生实习条例》和《学生实习促进法》出台前,只要对《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加以界定,明确实习学生和实习企业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企业是否需要为实习学生支付劳动保险金,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相似的,可以对《工伤保险条例》作出解释,明确实习学生因工作原因受伤是否能享受工伤待遇,享受什么程度的工伤待遇,为司法实践指明方向,这是捷径。①

二、建立统一的以“工学结合合同”为基础的实习制度

完善立法需要经过立法程序要有一个过程,不能马上解决现有问题,而签订实习协议的效果,则可以有效克服发生实习伤害事故后因校企双方没有签订实习协议而产生的责任难以认定、相互推委现象。况且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成文法具有固有的滞后性、不周延性等缺陷,而学生实习的具体情况又千变万化、瞬息万变,难以通过建章立制的立法手段完美、无缝式的解决所有实习中的风险分散与权益保障问题。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学生实习的监管力度,切实履行服务职能,责成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提供统一格式的工学结合协议书,明确要求在学生到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企业与学生本人或家长应当签订书面协议书,在协议中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伤害事故的责任分担,以此作为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必要条件。政府不仅应该在规范实习制度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对积极接收实习生的企业,按接收的人数给予相应的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和评优评奖的必要条件。另外,成立由另外,成立由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组成的大学生实习评估委员会,来监督和评估接收大学生的实习单位。[2]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明确其在规范管理学生实习工作中的职责并开始积极践履其责任。②

实习合同应当对学生实习期间实习企业和校方的管理职责、工作岗位、工作条件、劳动保护、教育培训、实习期限、实习津贴、事故责任、投保事项等作出约定,特别是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伤亡事故承担责任的问题进行明确约定,这样,一来可以明确责任,二来可以促使相关单位通过保险将风险转移到社会中去,三来也可以起到抑制事故发生的作用。

此种方式较为灵活,但必须受《合同法》的约束,并不能排除任何一方承担意外伤害责任的可能。缺点是权利义务关系不稳定,指导性不强,也只能是权宜之选。

三、推行“学生实习责任险”的保险制度

学生实习过程中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所不可回避也无法抗拒的一个现实。而一旦发生实习伤害事故,作为实习学生组织管理方的实习企业和学校都将无可避免地卷入侵权责任认定和赔偿责任承担的旋涡之中。这必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将毫无疑问地削弱用人单位接收实习学生的意愿,而这又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客观地说,实习伤害事故之所以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不单是事故责任不清晰,学校、实习企业作为责任主体,其责任能力的有限性,确实也难以承担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赔偿费。如何才能做到既有效地救济与保障实习事故中受害学生的合法权利,同时又可使实习企业和学校豁免于沉重的事故侵权赔偿责任呢?笔者认为,对发生在实习企业这一特殊环境中的实习伤害事故赔偿,通过社会进行必要的救济是势在必行的。现代侵权行为法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与其他社会保障机制相结合,完全依靠侵权行为法来救济损害的处理机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是有局限性的。应当看到,真正解决学生实习伤害事故赔偿问题的根本性出路在于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责任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充分认识保险所具有的分担风险、补偿损失等功能,推行“学生实习责任险”,以此来转移实习企业和学校在组织管理学生实习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风险。

虽然现在部分在校学生都参加学生意外伤害保险,但因此种保险属于商业保险范畴不具有强制性,且其赔偿限额往往极其有限,不能满足重大伤亡事故中学生的赔偿目的。因此,国家可以规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由保险公司承担发生保险事故的风险,这笔保险费用可以由学生、学校、企业来共同支。通过建立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可以更全面的覆盖学生参与实习的范围,既保护实习学生的利益,又分散实习制度运行中相关主体的风险;避免因归责不当导致无人敢担实习风险、学校、企业、学生各方主体逃避实习的消极后果,有利于提高各方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以更好的实现实习制度的应有目标。

2008年9月,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主办的全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研讨会在大连召开。与会代表们针对设立“学生实习责任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论证,并一致认为应尽快推行这一险种。这一险种的突出功能在于将实习企业和学校的事故责任风险转嫁给了保险公司,实现了事故责任承担的社会化,构建了实习伤害事故侵权赔偿责任的“社会承担”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试行工作的通知》(浙教装[2008]248号),决定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实习责任保险试行工作。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应在全国加以推广,最好由教育部出台有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的规章,对开展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予以明确规定。相信此举的广泛推行必将有效防范和化解学生实习、实训的意外伤害责任风险,保障广大学生的权益,减少实习伤害事故纠纷,进一步推进职业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我们期待通过完善实习伤害事故责任认定制度,为高职学生实习创造和谐、安全的法制环境。

注释:

①学者主张引入工伤保险机制,即在立法中明确,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在实习单位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可以参照‘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待遇标准,由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给一次性补偿.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得向有关学校和实习单位收取保险费用.工伤保险补偿制度有助于分散高校和实习单位的风险.减轻高校和实习单位的赔偿责任,有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参见刘惠芹:‘高校学生校外实习伤害事故的法律救济》,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l期。

②如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教育厅2001年联合颁发的《关于规范企业接纳在校学生实习和勤工助学活动的通知》中就规定:企业应与实习学生所在学校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应在协议中明确实习期限、企业和学校的管理职责、劳动保护的规定、伤亡事故的处理办法等事项;同时规定企业应承担的管理职责。包括配合学校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学生上岗前的安全防护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的教育等。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最近也出台了‘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见习条例(征求意见稿)》。

参考文献:

保险行业学习体会范文6

关键词:独立学院;保险学;教学模式

一、独立学院保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独立学院更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多数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理论研究和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远低于传统本科院校。这也决定了相对于传统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学生应具备更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而目前独立学院的保险学课程仍多以理论基础为主,缺乏真正的校外企业的实践经历,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多数高校只有大四学生才有机会到保险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实习,且学生在这些金融机构的实习实践多以参观、走访等形式为主,实践时间较短,只能让学生大致了解金融机构的工作环境,无法真正发挥参与核心实践活动的作用。

(二)教材内容落后于市场需求

中国保险市场起步晚,但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保险市场之一。目前我国高校保险学教材严重滞后,内容同质化、案例陈旧、缺乏创新,无法满足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的需要。传统教材内容在理论论述方面篇幅较多,而与市场需求相关的实践内容相对较少。

(三)实验教学软硬件欠缺

为了适应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趋势,很多独立院校纷纷为金融类专业开设实验类课程,如热门的商业银行模拟经营、证券模拟交易、跨境电商实务、结算实务等,在实验室建设和课程软件的使用与升级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相较于政府财政支持的传统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在保险学实验教学软硬件方面仍有较大缺口。

(四)大学生保险学知识缺乏

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以往发展过程中保险经营不够规范,使保险公司在民众心目中形象不太好。因此,一些最初接触保险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信心不足,害怕接触保险营销,导致其学习的热情低下。2018年10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摘编版,国家也开始重视普惠金融教育,初中课本上有了《保险伴您一生》,但很多当下大学生却对保险知识一无所知。

二、独立学院保险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型”实践是一种联合教学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可使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和信息有效整合共享,达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独立学院一般有企业背景的支持,具有校企合作方面天然的优势,所以更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形成产学研用的良性循环。为了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应增加每学期社会实践学分,并鼓励在校学生考保险业相关证书。教师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实践业务操作水平,成为“双师型”保险学教师,才能更好引导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思维能力。“校企合作型”实践要求我们积极组织学生进入保险公司去了解经营过程,接受职业技能专项培训,参与实际工作任务;另一方面需要与保险公司协商签署各种形式的合作协议,例如邀请保险公司的高级雇员进入校园开讲座。独立院校作为企业的理论研究基地、员工培训基地,企业也应成为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优秀人才的实习对口单位,给学生真实的实践机会和市场的磨炼。学校课程性任务和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学生的保险综合能力才能真正获得提升。

(二)多媒体基础上的多教材融合

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师自主制定教学课件,课件内容设计应采用渐进式呈现,以理论基础、险种认知、展业、投保、核保、理赔和客户服务这些保险操作流程作为阐述思路。课程力求达到理论性、实践性与实用性于一体,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保险服务理念,掌握实际社会中保险工作流程的具体内容,形成保险产品方案设计能力和客户服务管理能力、业务核保能力、事故理赔能力、售后服务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为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需求,课件匹配还应有一系列完整的教学资源,如案例、视频、课后练习题等。资源丰富而全面,形式灵活新颖,可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教学辅助。可鼓励校内教师根据近年来保险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动向,立足于新形势、新法规、新问题、新数据,尽可能吸收现阶段保险研究的最新成果,再结合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编写理论与实践并重、难易适中的应用型保险学教学方案。

(三)加强保险学仿真模拟软件教学应用

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包含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保费精算、展业、经纪业务、承保业务、理赔业务、保全业务、实训任务等功能模块,并根据保险利益原则、损失补偿原则等还可进行赔付计算,这些都与保险业务密切相关。要在计算机上用仿真软件模拟现实,根据真实保险公司业务操作流程设计,建立集教学、实训、考核为一体的综合性考核平台。系统可对全部保险业务操作进行考核、训练,提供一个熟悉保险业务实务操作、考核实务掌握情况的平台。系统内置覆盖一般业务的例题,同时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添加试题以满足不同的考核实训需求。“计算机+保险业务软件”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对理论教学的调节和补充,实训内容包括保费计算、保险展业、经纪业务、承保业务、理赔业务、保全业务、实训任务等功能模块,并采用实训任务的方式进行实训测评,以期达到身临其境的模拟实训效果,确保学生掌握保险实务基本业务技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四)提高大学生保险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

保险学课程教学除了重视原理知识的传授外,更要加深学生对保险学的认识。保险作为经济补偿和社会产品再分配的手段,在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国民经济等现代生活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基于保险学原理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保险业的信心,可从保险理念、保险偿付和监管、理赔等角度进行多角度分析,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对保险的认知水平。应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与保险理念,结合最新的实际案例分析,以问题式引导学生向主动学习转变,合理分析保险业的热点话题。理论授课时还可以结合教材运用相关的金融教育信息平台,来解决保险学教材落后于实践的问题,比如“典阅金融学院”在线进行视频学习最新时事和分析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研讨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