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个人工作计划范例6篇

编辑部个人工作计划

编辑部个人工作计划范文1

多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出版社(非凡是自然科技类出版社)实行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编辑业务体制。以学科划分编辑室,在编辑室中往往再划分学科组,按人头再细分各人分管的分支学科,责任编辑负责自选题至发稿全过程的业务。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为了“多出书”,不少出版社仍然以年发稿字数、附加品种数等作为对编辑人员个人的主要业务考核指标。组稿、审稿作为编辑加工的“编前工作”,难以和发稿字数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客观上淡化了策划、组稿、审稿的意义。显然,这不利于出版社的整体发展。

而且,编辑人员受学科分工的限制,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即使有意愿、有热情,也不太可能主动进入相邻学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策划、组稿业务。在图书出版业日益激烈、跨学科全方位的竞争面前,尽管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却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造成潜在的策划效能浪费和市场效益缺失。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图书编辑室组什么稿、出什么样的书,书稿质量的评价,加工质量的控制几乎都完全取决于责任编辑个人,很难从整体上导入市场竞争意识进行有效的营销管理和指导性干预。“责任编辑”的意义从出版社内部来看,以不仅仅是某一部书的特定责编,而是出版社该学科的责任编辑了。换句话说,出版社某一学科图书出版状况,其整体规划上的独创性、系统性,其学术水平,其编辑构想,其稿件加工质量等等,无不取决于分管该学科的责任编辑的个人业务素养,而往往并不都准确地体现出版社的整体素质。例如,让一个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且有进取心的编辑甲,或者让一个才工作不久、又对编辑工作缺乏全面熟悉和热情的编辑乙来分别掌管同一学科的编辑出版业务,两者的工作所反映出的、被读者认为是代表出版社水准的面貌会相差很远;或者是当主管A学科的责编的素质才干明显强于主管相邻的B学科的责编乙时,出版社A学科和B学科图书的选题质量、出版物质量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读者自然因此会认为摘要:该出版社的A学科的图书质量高,B学科的则不行,造成出版社整体品牌形象的缺损。

再者,“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仅仅于此还不够,我们说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人员构成用于指导完成选题、组稿和审稿的、带有独创性的选题构思、组稿构思和审稿构思(统称为编辑构思)上;编辑工作又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它的技术性体现在编辑加工、版式处理过程中严格维护出版社特有的格式、体例和整体质量水平,从而体现出版社出版物的整体个性即品牌特色上。

谈到编辑构思,一部书的作者在写作伊始,要先构思书的结构、取材和叙述方法,那么,编辑在编书之前,是否也有必要先完成一个构思呢?“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虽然选题还未列选,编辑人员的包括该学科出书规划、该书对应于特定读者对象的策划及其内容的编排结构、作者的物色及对其写作上的要求、该书的装祯设计思想、营销宣传方案等构思就应当初步形成了。从本质上讲,编辑构思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体现了因人而异的风格和个性。同样的选题,即使是为名家出专著,也同样可以提出不同的编辑构思,而按不同的编辑构思编出来的书,其风格、面貌和质量、水准都会有很大差别。假如只有作者的构思而没有编辑构思,编辑工作就成了只是技术性的加工整理工作,编辑活动成了被动盲目的行为。依靠于等稿上门,创造性便无从谈起,创造的喜悦和乐趣也随之消失。这正是编辑家和“匠”的区别所在。和过去相比,在今天图书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编辑工作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人作嫁”了。

谈到编辑加工,我们认为,只要做好了选题、组稿和审稿工作,完全有可能简化编辑加工的工作内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仅对书稿进行文字加工和单纯技术性处理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认为编辑加工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技巧,是一门每个编辑人员都必须精益求精方能真正入门的基本功。

由上述可见,选题组稿(包括指导作者写作)审稿和其后的编辑加工相比,它们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上都有明显不同。具体反映在编辑业务中,就形成了各工作阶段责任编辑的职能的不同。

然而,那种按学科分工的业务工作体制使得编辑们疲于完成发稿任务指标,很难激励他们面向市场独立思维,以充分的自主性去关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也就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调整出版社选题的整体结构,很难顾及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工程诸如重点综合类丛书、文库书、工具书等等了。

而且,假如只有学科分工而无职能的分工,责任编辑被动地“死守”某一学科,在该学科范围内他必须交叉地进行多部书稿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统改校样等工作,从而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实际上,并非每一名编辑人员都既能从事创造性编辑工作,又能出色地完成技术性编辑工作的。尽管我们认为,精于编辑业务而成为全才、通才是可能的,但是人又确实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正如有人长于策划、而有人却适于行动一样,编辑工作中也是有人善于组稿、而有人却更长于编辑加工。加上人又各有所好,有人喜好组稿、思维灵敏活跃,有人则更喜欢独处、专心伏案推敲书稿。在只有学科分工的工作体制下,编审、副编审和编辑、助理编辑同样提出选题、进行组稿和编辑加工,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激励编辑人员积极钻研,提高业务水平,不利于调动各层次编辑人员的工作激情。

为了充分发挥编辑人员所长,量才用人,使每一名编辑都能各得其所;为了调动编辑群体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出版社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出版社在行业内和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必要在编辑工作中强化职能分工而淡化学科的分工。

我们既然承认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编辑工作中有创造性工作、技术性工作和行政性工作之分;我们又既然承认编辑人员往往是各有所长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答应并鼓励编辑根据自己之所长,作为编辑工作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职能编辑,以全身心投入于其中,发挥最大效能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关键在于确立一种新的工作体制,答应并激励编辑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自主地选择特定职能的编辑工作,身心交融地完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新编辑业务及其管理体制早已成为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而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改造早已沿袭多年的以学科分工为基本构架的工作体制,尽快转向以职能分工为主、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新的工作体制。

在上面所述基础上,我们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以高级编辑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建立职能分工新体制的具体设想摘要:

(一)以学科带头人为组织和决策人,编辑组(室)内设立策划(组稿)、审稿和加工编辑等职能。策划、运营团队作为出版社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绝对应当保留在社内运营体制的核心地位上。而技术加工环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社内设立独立核算的书稿编辑加工公司,也可以通过社内的专业公司将部分书稿技术加工业务外包给社会上专业书稿编辑或公司去完成。

一部书稿付印前的业务运作,分为组稿和加工两大阶段。策划(组稿)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编辑)的职能包括策划选题、组稿、指导作者写作并带动在其四周的审稿、加工人员形成的工作团队有序运转。组稿工作结束的标志为一个优秀选题列入社(室)出版计划,并伴之以一个完整、成熟的编辑构思的初步形成(可以反映在图书选题策划方案中)。

审稿编辑的职能为组织审查、完成对书稿的审读评价,提出完善的书稿修改方案,确认书稿质量并收定稿。审稿工作完成的标志为收定稿,伴之以审读报告(对书稿的鉴定评价)的产生。

加工编辑的职能为对书稿做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符合出版要求、达到可以交排版制作使之能顺利作业的质量水准,并负责统改校样。

我们可以根据图书形态的进化,调整并完善对编辑加工的概念界定,从而重新定义加工编辑的工作内容。今天的图书,从以往传统的文字内容为主,以文带图,正文中有少量插图,或将插图集中在几页铜版纸上做成插页的“字书”,已经进化到以图带文,图文并茂的时代。图文浅显易读、版面生动活泼,不但更方便于阅读,迎合了读者大大提高了的阅读欣赏品位,“图书”之名副其实的进化也更新了编辑加工的观念。我们可以考虑将加工编辑、版式设计的技术编辑统称为技术编辑,其业务职能从只对书稿文字做编辑加工,扩展到包含书稿的文字、插图处理,图文的版式处理等书稿后端处理各环节。

在以策划编辑为核心的运作团队单位内,审稿编辑和加工编辑(或称技术编辑)均只对组稿编辑负责,由组稿编辑对他们进行业务监督和考核。

我们必须承认,策划编辑、审稿编辑是编辑室的高级编辑。他们的工作因人作风而异干起来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每个编辑人员都能胜任的。然而高级编辑的形成并不完全以职称为其唯一依据,领高级职称衔的编辑人员做专职的加工技术编辑、发行营销编辑以保证出版社正常业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是完全必要的(只要合理解决考核工作量、奖励机制等新问题)。给每个编辑人员一定的实践体验时间,让他们在竞争中正确地熟悉自身的强长弱短,从而重新选择确立自身的职能地位,确立长远的、有自信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育才途径。这里还有一个对年龄和资历、能力和特长之间关系的观念更新的过程。

(二)实行职能分工后,原来各编辑之间的学科分工便随之逐步淡化,策划编辑可以在编辑室(组)所辖各分支学科内全方位开展活动。在策划编辑队伍和技术(加工)编辑队伍分别形成且相对稳定后,可以扩展到在编辑部甚至全社范围内打破学科分工界限,让策划编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活动。形象地讲,这如同唐僧去西天圣地取经超度孙悟空那样,揭开如来佛五行山顶的那张“庵嘛尼叭弥牟”镇山压帖儿,石破天惊之下,必然有一批如孙悟空那样的策划能人(或称达人)脱颖而出。

(三)在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出版社,选题、收定稿及其加工任务的布置可由编辑组(室)统一计划管理。一部书稿的策划或审稿编辑通常不再担任该书的加工责任编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版权页上,“责任编辑”一栏可以分解,或者以多人署名而策划编辑领签。在质量管理上,除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质量管理之外,还可以实行自后向前的纵向质量管理,即加工编辑监督审稿编辑的工作质量,审稿编辑监督策划编辑的工作质量。这样做有利于互相监督促进,提高编辑各环节的圆滑运行。

(四)推行职能分工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工作量的考核方法新问题。策划、审稿必须要能独立地和编辑加工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并作为年度考核指标。

前面已经讨论过,策划、审稿和编辑加工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单用字数来考核三者的工作量已变得不合理,因为组稿字数、审稿字数和发稿字数三者所分别表征的工作量并不等值,至少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不十分确切地举例来看,假如说组稿20万字等值于发稿20万字的工作量,审稿20万字则很难和前二者等值。即便是出于鼓励将编辑工作的重心前移,暂定三者等值,那么组稿40万字、审稿40万字和发稿40万字的工作量也肯定不能等值。而只有设立能对三者作相对等值的考核指标,才能顺利解决诸如奖金分配、工作分配、职能的自身确立以及工作量统一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新问题。

考虑到鼓励编辑前移工作重心,从策划选题开始就重视工作质量,我们设想用一种粗略的非线性的积分制来统一评估考核三者(即组、审、编)的工作量。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使之具体化摘要:

假定以20万字稿件计,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者的工作量被认为基本相等,定为10分,则给出下表供讨论用摘要:

20万字组稿10分/审稿10分/编辑加工10分

40万字组稿15分/审稿10-15分/编辑加工20分

60万字组稿20分/审稿15分/编辑加工25分

选择这一组数值仅仅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我们的设想以引起讨论。假如设想合理,这一分值系统的合理确立并不很困难,更何况它是可以根据出版社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

实行积分制统一考核年度工作量,譬如可以设定助理编辑年工作量为60分,编辑为100分,副编审、编审为120分。以此确定个人年度工作内容和计划。编辑室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综合而成,它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编辑可以以组稿为主,也可以以加工为主,根据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实际状况,在过渡时期,应当鼓励编辑人员逐步过渡,即大部精力扑一头,或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做组稿工作兼做少量加工发稿,或主要做案头的编辑技术加工兼做少量的组稿工作。

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应当从运营管理体制上鼓励编辑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到策划选题上去。只有多策划好选题,多出适销对路、重印率高的好书,才是出版社的发展出路所在。策划、组稿编辑工作出色应当重奖。最终,一个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合理结构一定是摘要:

策划编辑人数≤审稿编辑人数≤技术加工编辑人数(含外聘编辑)

编辑部个人工作计划范文2

科技期刊不同于其他种类的刊物,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专业性、学术性及持久性等特点。本文就全面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结合科技期刊自身的特点,尝试将PDCA循环法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期刊编辑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期建立由期刊全体编辑人员参与的出版物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

科技期刊;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

一、发展现状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及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渊源流传。然而随着电子产品的日渐普及,人们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语言文字及语法等错误无处不在,即使是经过严谨的文字编校过程的以学术理论为主导的科技期刊之中语言文字的差错、不规范现象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各种各样,既有编校工作方面的问题、也有编辑人员自身文化修养及学术水平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科技期刊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从1949年建国时期的80种到目前的6000余种[1],由各高校主办的高校科技期刊数量在改革开放以来犹如雨后春笋,进入一个全盛的发展时期,目前已达1276种[2]。其学科领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形成了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期刊体系。其水平和影响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科技期刊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出现了重复办刊、刊登论文内容空洞、编校质量低下、编辑部管理混乱等等问题。本文从高校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角度出发,运用PDCA循环法,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审定发稿及发稿后的编辑处理工作等方面实施管理,以期全面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管理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等一系列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粗放,不规范的问题。大大影响着期刊的质量及期刊社前行的步伐,具体表现如下。

(一)管理不规范、缺乏专业性

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都隶属于某一个单位或挂靠在某个部门,或是某一所高校的一个部门。尤其是高校科技期刊,均以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形式或学报办的某个刊物的形式存在着,真正走向社会、自负盈亏、独立存在的少之又少。因此受到学校整体教学行政管理的约束,缺少专业性和针对性,有些高校将学报编辑部归属为行政部门,其管理方式与行政部门同样;而有些高校将其归类于教辅部门,受到教学与行政双方面的管理,责、权、利不明,管理粗放又缺少规范性。其原因既有制度上的客观成因,也有管理理念上的主观原因。根据《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学术期刊,必须要有明确的、符合条件的主管和主办单位。因此就容易出现上述情况,造成了管理上的不规范,同时也带来学术领导层面的行政化[3]。

(二)编校不规范、质量差

编辑工作贯穿整个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由编辑人员所承担。由于编辑人员是办刊的主体,毫无疑义的是出版工作的骨干力量,而编辑人员的各项素质直接影响刊物的质量,是控制刊物质量的关键。一期刊物,即出版物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到编辑加工、校对、编排、封面设计等等诸多环节,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编辑人员的主观意识、文学素养、学术知识等方面能力高低的影响。据了解,目前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稿件初审一般均由编辑人员承担,因此,每位编辑人员要对来搞进行真实性及科学性方面的判断,又要对来稿进行评价与选择,这些都需要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较强的责任心。然而,有于种种原因,许多高校对科技期刊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没有细致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无论是对学报编辑部的管理还是对编辑部的编辑人员的管理,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管理不规范现象。因此导致部分编辑人员工作态度懒散,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工作态度,缺乏责任心,进而导致影响期刊的质量,乃至影响学校的名誉。

三、用PDCA循环法实施管理

根据上述问题分析,科技期刊质量管理既包括对编辑部工作的管理,也包括对编辑人员的管理;既包括对工作流程的管理,也包括对编辑工作各个层面的管理。汪玲,夏黎明,汪晓等人认为,科技期刊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全面期刊工作的各个方面、全程整个编辑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和全员所有参与期刊工作的人员及工作对象的质量管理[3]。本文对编辑工作全过程引进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即把PDCA循环法中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各个阶段分别对应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审定发稿及发稿后的编辑处理工作,螺旋流动上升,以期对期刊全面质量管理提出建议,使期刊迈上新台阶。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所提出的,它诠释了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程序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这个程序的全部过程,即对某项工作的质量管理进行制订计划和组织实施、实现目标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为一个不停顿的周而复始的运转的过程。PDCA循环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只有在日积月累的渐进改善中,才可能会有质的飞跃,才可能进一步完善每一项工作,直接影响着一个组织发展与进步,即原地踏步还是持续进步(如图1所示)。对于管理者来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首先要提出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个计划(P);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实施具体步骤(D);当完成这些工作以后要进行检查(C),看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A)[4]。在期刊编辑管理工作中我们全面引进、试行PD-CA循环法。从选题策划、组稿、审读、审改、审定、编辑加工、校样处理、刊发、总结等期刊工作的总体流程进行分析、检查、总结及改进。实践证明,采用PDCA循环法能有效地达到管理期刊质量的预期目标。期刊编辑管理工作中PDCA循环法的四个阶段:P(计划PLAN):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环节D(实施DO):编辑加工、校对、出版环节C(检查CHECK):审定发稿、评估结果环节,总结本循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A(处理ACT):提出改进意见环节,为下一期循环提供改进和标准化推广建议

(一)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是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起点和依据。应在新年度来临之前,时间上应与上一年度最后一期期刊共同进行。依据上年度的总结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年度期刊的栏目策划、选题、组稿等工作。具体到栏目名称、实施负责人及完成时限等。以《财经理论研究》为例,我们除加强宣传外,还组织每位编辑学习同类优秀期刊,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特色栏目“区域经济”与“丝路经济”。拟定组稿计划,一方面约请知名专家撰稿,稿酬从优,另一方面不拘泥于高职称、高学历,以稿件质量为选稿标准,多方吸引优秀稿件。通过PDCA循环管理法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办出刊物特色。根据《财经理论研究》期刊的特点,我们努力办好财经理论方面的研究,突出刊物的理论性与专业性特色。我们除了向专家约稿外还在网页上刊登《征稿启事》,不但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还保障了一定数量的稿源。通过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在每一次循环组稿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来稿的质量及数量。

(二)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实质和核心阶段。需要将计划阶段的目标具体化,责任化。建立质量管理负责人及质量保证体系,把完成目标任务的时间、要求及改进目标等落实到责任人身上。指定专职编辑、责任编辑和执行编辑等负责刊物的具体实施。首先依据计划阶段的组稿情况选择稿件,再依据统一编排规范编排稿件,并设立审读制度,严把稿件编排质量关,建立健全期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无论是科技期刊还是一般期刊,都存在出版工作环节多,工序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又无形中就增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难度。因此我们从人员质量、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几个方面入手细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降低难度[5]。人员质量:重视对编辑人员质量管理的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定期召开编辑业务学习会,加强每位编辑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参加相关业务培训,要求规范编校标准,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质量:主要从编辑编校工作与工作方法方面入手,狠抓关键环节和工序。定期召开编委会议,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专门设立审读室,强调加强文章的审阅工作,多层次把关,将期刊质量做到最好。产品质量:主要从设计质量、纸张质量及印装质量等方面着手,把好形成成品的重要环节。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期刊,几乎每篇论文中均有图和表,还有很多公式,因此狠抓图表质量是把好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财经理论研究》每期内页图表近100项,每张图表的处理都要求精益求精,一些作者提供的图表经过排版,放大以后像素会降低,缺乏清晰度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无法使用,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对其进行再加工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对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图表的排版业务,最终实现了适合本刊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图表纠错、排版工作流程,既提高了图表质量,又节省了时间和排版费用。

(三)检查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关键和保障阶段,即检查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为保证期刊的质量,就必须对刊物整个出版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不仅要检查组稿、选稿的恰当与否,还要检查编辑工作中的编校全过程,并将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做人如此,更何况一个编辑出版部门,一定要将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必须严格坚持《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三审制”等相关规章制度。

(四)处理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的总结和升华部分。在总结这个出版周期里的各个环节中的成功经验,制定标准,形成相关文字内容,为下一个出版周期提供好的经验。以《财经理论研究》为例,在纸刊出版后,编辑部主任组织全体编辑及编审人员召开学习讨论会,总结前3个阶段的工作,分析刊物质量、考核栏目建设情况以及优秀论文的转载率等,找出问题、明确责任、提出改进措施。

四、小结

创建优秀期刊,组建品牌栏目都离不开质量优良的稿件,刊载论文的质量永远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经过多年的办刊经验,我们成功地研发了一套适合自身学报编辑部发展的按照PDCA循环管理模式制定的全面质量管理程序。并且严格按照编辑部制定的方针和质量管理目标进行管理,做好计划(P)、实施(D)、监督(C)和检查(A)等工作,对期刊质量进行全程严格监控。每位编辑人员、审读人员除了要服从全局的利益,服从统一指挥、调度外,还要建立各编辑室和各道工序的工作规范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业务人员的具体工作和相关责任,使期刊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燕今伟,刘霞,等.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刘小燕,姚远.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统计分析与前瞻[J].编辑学报,2015,(10):433.

[3]汪晓,汪玲,关键.编辑创新与期刊特色《放射学实践》的转型之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4):332.

[4]曹荣桂.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9,162.

[5]朱思群,赵其斌,李玉坤.科技期刊内部运营的全面质量管理[C].郑州:第5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编辑部个人工作计划范文3

传统编辑是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根据领导的安排,对来稿进行后期的加工和编辑,有时也根据需要对来稿进行细微的修改。编辑同仁不无调侃地称自己为“文字工匠”,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剪刀加浆糊”的工作。尽管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也不排除有工作的创造性,但是在人们的观念中,报刊的价值主要都是由作者创造的,编辑仅仅是这种创造活动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实际上,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编辑在原来的管理模式中确实没有起到能动的、创造性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一系列新的经营管理理念的引入,报刊出版不再是等待领导的安排和把精力花在作者的稿件上,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广大民众的需求来策划选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报刊业越来越市场化,编辑工作已经真正进入了策划时代。

策划时代的编辑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工匠”,他们的工作也不再是仅仅“为他人作嫁衣裳”,他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大众的需要,调动自身的思维智慧和调查研究获得的各种信息,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影响媒体的出版走向。

首先,传统编辑工作的重心是对稿件的加工,虽然传统编辑有时也会偶尔地涉及到策划选题、组织稿件,但是这些工作在其整个编辑过程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此相反,策划时代策划编辑的工作除参与一部分稿件的文字加工工作之外,其工作重心应该是策划符合社会和受众需要的选题,考虑报刊的整体运作。

其次,传统编辑大部等稿上门,他们一般情况下仅仅从事文字工作,许多人都是语言、修辞方面的专家,或者是某一个具体学科的学者,是学者型的编辑。而策划时代的编辑已经不再被动地等稿上门,他要紧紧地把握当前的市场,主动地去策划选题,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发现、物色与各种选题对路的内容,与作者和经营者共同创造文化产品。在文化作品形成的过程中,通过其策划活动形成某一报刊品牌。

再次,传统的编辑最关心的是他加工的稿件能否通过总编辑的认可,作品的导向是否正确,至于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他并不关心。策划时代的编辑不仅要关心内容和文字,而且还要关心报刊的经营、生存和发展。实际上,策划编辑又是报刊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策划时代编辑主体的工作与传统编辑有很大的不同,与此相应,策划时代编辑主体的功能与作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编辑的工作重心从传统的加工整理转向了运作策划。

第一,策划时代编辑根据所掌握的客观信息,积极、主动地参与选题策划,在选题策划中扮演参与者、合作者甚至是决策者的角色,从而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选题策划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创作活动,编辑主体的能动性在这一活动中有时候起决定性的作用。选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报刊出版的成败,甚至关系到整个报纸或者期刊的生死存亡。在选题策划时,策划编辑要牢牢把握时代的需要和广大受众群体的需求,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和出版界的发展动态,运用个人的学识和智慧,主动地参与制订选题策划。

策划时代的编辑主体还要在充分发挥积极、主动作用的基础上优化选题。策划编辑要在对各种信息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受众群体的热点,分析出版市场的形势,抓住最佳时机,及时策划出高质量、创新性的选题,并对各种相同或类似的选题进行比较,筛选出最佳的选题。因此,策划编辑要发挥一切优势,以其高瞻远瞩思维和超常的才识,塑造精品版面和名牌产品。

第二,策划时代的编辑主体不再被动地等稿上门,他要根据他的选题计划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组织和引导,从而极大地发挥策划时代编辑主体的作用与功能。

好的选题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说到底策划编辑的客体――内容才是一切程序的中心环节,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个中心环节去运作。有了好的策划不一定就能出来好的品牌。这就要求策划编辑心目中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团队,策划编辑可以与其交流选题的思路,引导并参与他们的策划,这样,编辑主体的作用与功能又被扩展到以前传统编辑很少涉足的人力资源和开拓思路等方面。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都使尽浑身解数,在广告、宣传上大做文章,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出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出版物进入市场之前的宣传、推广工作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策划编辑在策划宣传方面下一番功夫,为此,编辑要在宣传、传播、市场营销等方面扮演以前传统编辑从来没有扮演过的角色,发挥以前传统编辑没有发挥过的作用。

策划时代编辑主体的作用与功能大大增强,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权力也相应地大大扩展,策划编辑的重要性在出版运作过程中越来越突出,作为编辑主体的人,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也要强化策划意识、要不断提高策划能力,以顺应媒体的改革与发展,从而在策划时代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策划编辑主体在策划时代的工作重心从传统的后期加工向全程策划的转型中,要具备把握全局的能力。编辑所关注的不是内容的细枝末节,不应该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花费精力,他应该有纵揽全局的眼光和能力。他应该关注出版运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人员的积极性,为报刊的发展献计献策。

编辑部个人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时间管理;出版生产流程;图书出版计划

由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作为知识传播载体的图书也就具备了很强的时效性,出版时间稍晚一点就会丢失市场先机、最佳的市场效益及出版价值。因此,图书编辑需要对时间进行管理,从而获得最大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

时间管理就是指对时间进行有效地计划和控制,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最大的效益。时间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不变性、不可存储性、不可替代性和伸缩性。时间管理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事情都做完,而是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以更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

然而,时间管理对于编辑而言也非易事。一本图书的出版过程涉及多个环节、部门以及工作伙伴,在时间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图书编辑更需要在时间管理上下大力气,树立正确的时间管理观念,掌握先进的时间管理方法,理顺生产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加快图书的出版速度。

有些编辑自身的时间敏感度不高、时间观念不强,没有工作计划和目标,根本不知道自己一天的时间具体花在哪些事务上面了。有些编辑有计划,但是时问安排不合理,往往把时间花费在不重要或者不该花费时间的事情上,没有重点,没有条理。

2 编辑对作者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

众所周知,很多图书作者都是名人、领导或者学科带头人,整日忙于学术会议、海外交流、行政工作和主管业务,只能在业余时间抽空写书,因此很难按时交稿,有些书稿甚至会由于作者的拖延而最终流产。这是编辑最常遇到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3 出版流程时间管理不易掌控

出版流程中的编辑加工、校对、版式设计、排版、印刷、装订、发行等环节,又涉及文字编辑、校对、设计、排版、印刷、发行等多方人员的合作,因此在时间管理上也很难宏观掌控。在出版旺季,编辑经常会遇到由于大量书稿集中于同一时间出版而导致人手不足、无法按时出版及发行的情况。

1 全面考虑出版流程,合理制订工作计划

要想做好自身的时间管理,编辑需要明确工作目标,做好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工作日程。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业图书为例,一本学术专著完整的出版流程及可能出现的时间管理问题如表1所述。一个完整的出版流程大致包括18个环节,每个环节所需的具体时间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这就要求编辑根据每个选题及作者的特点,合理分配及管理时间,量身定做每本图书的编辑出版流程。排产时从最后的出版发行倒计时,根据每个环节的工作量及具体经办人员的情况合理规划时间,直至得出最初策划选题开始的时间。

2 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

编辑在制订计划时要全面考虑、合理估算,提前预料到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拖延时间的问题及发生几率,根据出版时间要求留足预防特殊情况发生的时间。出版流程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按照计划行事,克服拖拉低效,确保按时完成。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预留出一定的富余时间,防止在遇到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及时变更选题的进度计划。

同时,编辑在制订工作计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大关键要素:(1)设立明确的目标,列出总清单,并逐层分割,比如年度目标分割成季度目标,季度目标分割成月度目标,月度目标分割成周目标,周目标分割成日目标。(2)分清轻重缓急,用80%的时间做20%最重要的事。(3)每天至少留出一小时不扰的时间,可以安静思考或者做一些重要的事情。(4)同一类事情最好一次性解决,如写材料集中在一段时间处理,打电话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办理,这样才能保证思路不被打断,提高办事效率。(5)做好时间记录,这样才能回顾分析,找出浪费时间的症结所在。

三、编辑对作者的时间管理:做好前期服务工作

约稿时,为了保证作者能够按期交稿,编辑应该尽可能多地为作者提供详细科学的服务和帮助。通过市场调研及与作者的多次协商,编辑应该交给作者一份尽可能详细的编写工作方案,包括:编写目的、读者对象、出版价值及特色、主要内容、编写体例、全书目录、样章示例、编写要求(说明关于标题、格式、术语、数字、图片、光盘、外文、版权等事宜的具体要求,越详细越好。如是翻译书,对于书中常见的专业词语在翻译工作开始时就需确定统一规范的中文译名),以及编写工作各阶段的时间安排。作者一方面可以按照样章的示范进行编写,保证后期的如约交稿,另一方面还能在编写时就注意到编写规范,为后期的编辑加工节省时间。可见前期工作越细致,后期工作越省事。

图书作者的编写工作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正式启动编写工作、编写中期工作进度跟踪、完成全部稿件和专家审稿修改、最终定稿交出版社。其间,编辑应该督促作者,检查每个阶段的工作是否如期完成。有图书是由多名专家联合编写,因此要注意督促到每位作者,防止因为一人拖稿而导致出版延迟。同时,还需与图书的主要负责人经常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书稿的完成情况,请其协助监管进度。有些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可能出国、更换单位或者岗位,编辑都应及时了解,从而保证书稿的编写进度。

作者交稿后,他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审阅修改二校清样。在此环节经常会遇到:作者大肆修改,相当于重写;或接到清样后束之高阁,忘记此事;或分给各专家审稿后,很难收集全稿件。如果不幸发生了这些情况,编辑不能碍于情面,还须及时、多次督促作者交稿。作者常说:“你们催得勤我们就交得快。不然没人催,我们就会以为此事不着急。”此话反映了作者的真实心理活动,也从侧面指出编辑做好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四、编辑对其他部门的时间管理:做好沟通工作

一本图书的顺利按时出版涉及多个部门的全力配合,假设编辑前期很幸运,作者能够如期交稿,那么之后还需要编辑部按时完成稿件的文字加工、制作部按时完成稿件的设计排版、出版部按时完成稿件的印刷装订、发行部及时发货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本图书按时出版。后续还涉及财务部的稿费发放、成本核算等。这些流程都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只有做好时间管理,每个环节才能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图书才能按期出版销售。因此编辑需要养成良好的时间习惯,事前要做好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并提前告知相关部门,给其他部门留出足够的时间,同时及时与其他部门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其他部门的理解和配合,才能很好地控制时间进度、保证及时出版。

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是个讲求高效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时间管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本领。图书编辑的时间管理观念和能力越强,就越善于管理时间,越能有效避免因周期过长导致内容过时或价值减损,越能提高图书的质量和效益,越能赢得读者市场和作者支持,越能强化出版社的品牌效应和学术领先地位。 (作者系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办公室主管、策划编辑)

出史版话

第一位青史留名的出版商——阿提库斯

编辑部个人工作计划范文5

一、新闻采编策划的缘起

新闻采编策划直接源于近几年报纸、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市场加速扩容,网络、短信等新型媒体蓬勃兴起,使得传统媒体有限的新闻资源由当初的“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新闻资源共享程度也随之提高,纯粹意义上的独家报道已越来越变得不可能,新闻媒体间的竞争已经进入同质化竞争时代,即更多地看谁能有效利用和挖掘这些有限的共享资源,从而变资源共享为独家视角、独家观点等全新意义上的独家报道。这种同质化竞争状态下为了追求独家报道而催生的新闻竞争手段,就是“新闻采编策划”。

有资料表明:羊城晚报用“策划”两字来概括新闻竞争策略的核心;华西都市报提出策划是都市报的精魂和制胜法宝,并把策划当作报纸发展的助推器;新民晚报则提出了“编辑策划本位论”,认为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本位职能必须强化,改变过去重采轻编的现象,从而逐步走向以编辑策划为中心、记者采写为依托的联合运作机制。而历经波折之后,北京晚报近几年来迅速重新确立了江北第一都市报的地位,编采分离、编辑中心制以及具有采编策划功能的责任编辑制的建立,是保障迈向成功的重要改革举措。

二、新闻采编策划的界定

客观和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是不容报道者加以“策划”制造的。但是,新闻的报道过程却带有很强的主观能动色彩,即报道需要组织。组织报道是对报道的具体安排,但这种安排不是具体到稿件的选择和修改、版面的安排和组织等微观编辑层次,而是从某个领域某一时期、某一专题的报道全局上对整个报道作出统筹安排,是属于宏观方面的编辑工作。组织报道在整个编辑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所说的新闻采编策划,其实就是这种职责专门化了的组织报道,与目前一些颇为流行的“新闻策划”概念不同,当然,也与原来意义上的组织报道有所区别。

新闻采编策划与几种“新闻策划”观点的区别。采编策划是对组织报道的扩充和延展,是新闻媒体适应竞争和发展的崭新手段。首先,采编策划与组织报道的工作内容不同。传统认为,组织报道可按报道范围大小分为全局性报道和专题性报道,一个时期的全部报道,就是由若干专题报道组成;而采编策划的任务,则是每日新闻的全方位设计。这种采编策划的日常性,就是要在第一时间抓住重点报道的所有可能的新闻要素,诸如新闻事件、新闻背景、新闻人物、新闻链接、新闻解读以及专家点评等。其次,采编策划与组织报道的实施主体不同。传统认为,全局性报道是总编辑及其助手的任务,专题性报道则是各新闻部门负责人及编辑所承担的任务;而采编策划的实施主体则是从传统编辑群中分化出来的策划编辑。媒体发展至今,已经进入经营时代,总编辑固然要负责全局性报道的组织,但这种组织更多的应在于编辑方针和编辑思想的指导,各新闻部门负责人需要筹划协调本版组各版的报道,而具体到每个版面或者分版组的报道组织,就由采编策划编辑来负责了。他们是各版新闻报道和版面安排的具体指挥者。

综上所述,新闻采编策划是组织报道的扩充和延展,是由策划编辑组织实施的、对每日新闻从采访到出版的全方位设计,是界乎宏观的全局性报道和微观的稿件选择及版面设置之间的日常新闻安排。

三、新闻采编策划的主体

几年来,北京市场上的主流都市报创造了不少新的编辑概念:编辑人、责任编辑、首席编辑、执行人等等。这些新型编辑群体职责定位各有不同:有的单纯承担选题策划功能,有的兼有行政领导责任,有的只是一个荣誉称号,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责任,就是执行采编策划任务。这些新型的编辑群体,是实施全新编辑方针、完成新形势下媒体使命的重要队伍,本文不妨暂且赋予他们一个统一的名称,就叫策划编辑。

策划编辑跟原来意义上的编辑有什么不同?不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报纸策划编辑:一家报纸其实就是一个新闻工厂,用工厂中常见的一个口号来形容报纸同样十分贴切:质量是成功的保证,设计是产品的生命。这个新闻工厂中的记者是采购员,版面编辑是制造工程师,而策划编辑就是产品设计师。策划编辑是部门主任领导下进行报道组织策划的核心。笔者认为,报纸采编策划编辑是以选题策划为主要任务、对报纸的一个或一组版面进行全面包装设计的新闻从业人员。策划编辑对编委会和各部门主任负责。策划编辑实际上是一个新闻部门的业务负责人。报纸的编辑方针必须要具体化为不同时期的战术决策和战役决策;每一场报道战役都必须有明确的报道思想以及优秀的报道计划;而每个报道计划必须要有高素质的采编群体来参与制定和完成。在这里,帮助报纸总编辑和部门主任制定一个个报道计划并加以完成的重任,必然地落到了策划编辑的肩上。这些人,就是报纸采编策划的主体。

四、新闻采编策划的原则

采编策划这种新型编辑群体产生的前提,是新闻竞争的白热化。新闻竞争催生了报纸编辑群的分化,从而加大了报纸整体采编设计的分量,结束了作坊式的粗放式新闻采编活动,把新闻采编推到了集约式、专业化的大生产阶段。在全新的新闻生产时期,新闻采编的基本原则也应该进行适当检查,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新闻竞争的需要。

原则之一:要坚持一个办报宗旨,即报纸存在的理由和前提,永远是丰富、方便、提升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生活质量。不管竞争如何激烈,“站在人民中间办报”的宗旨不能丢。实际上,这正是报纸在竞争中赢得读者的永恒法宝。

原则之二:要把握好采编两个角度,就是大众角度和社会发展角度。从大众角度着眼策划,是办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始终站在人民中间办报。要做到精英办报,办给大众。在这个物质文化快速更新的时代,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也是不断变化发展提升的。他们的需求就是报人每天的努力方向。要坚持报纸的大众性,在当前要特别注意,报纸不仅是办给有钱人的,也不仅仅是办给贫困者的,而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这就是都市报应该具有的包容性。坚持从社会发展角度进行策划,就是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胸怀全局为社会分忧,旗帜鲜明为正义呐喊,满腔热情为发展尽责。一张有责任的报纸,要正直、公正,同时要有理性、远见。要把准社会发展的脉搏,适应和推动社会稳定向前发展。

原则之三:要坚持住三个新闻阵地。第一个阵地,是“耳朵”,即对“口内”的新闻要听得清。如今,整个社会都在从计划体制向全面市场转轨的过程中,报纸的采访渠道和信息来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管有多大变化,“口”还是存在的,还是新闻的重要来源,坚持与各“口”通讯员的联系,仍然是媒体联系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对“口内”新闻,一点也不能落下,更不能出现任何偏差。第二个阵地,是“眼睛”,即对“口外”、边缘性的、社会上新出现的采访领域,在策划挖掘新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横竖上下精细观察,要广泛综合信息来源,把原本认为没有联系的地方,要努力找到其中潜藏的联系,真正成为见微知著的社会“观察家”。第三个阵地,就是“鼻子”。如果把耳朵和眼睛比作“口内”和“口外”新闻阵地,这实际上是一种横向的分类法;那么,鼻子就是纵向的新闻阵地。这种纵向性,在于通过强大的新闻嗅觉,不仅可以遇见到新闻的发生,还可以看到已经发生的新闻即将产生的社会后果;不仅能够发现状态性新闻,还能够发掘出有深度的报道。守好这三个新闻阵地,是对策划型编辑的基本要求,因为它们各有各的针对性,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新闻采编策划脉络。

编辑部个人工作计划范文6

Chen Jianguo;Liu Yunfeng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Shanghai 200233,China)

摘要: 核电站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巨系统,设计活动专业多、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并且许多核电设计活动之间具有往复迭代过程,给设计进度计划的编制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文章中提出的编制流程为核电工程设计进度计划的编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操作指导。

Abstrac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develop a nuclear power plant engineering & design schedule because the nuclear power plant engineering & design activities include so many disciplines and there are lots of iter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ctiviti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is a practical guideline for planners to develop a nuclear power plant engineering & design schedule.

关键词: 核电工程 进度控制 设计 编制流程

Key words: nuclear power plant engineering;schedule controlling;engineering & design;developing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L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068-02

0引言

核电工程设计所包含的系统、子项、物项繁多,仅系统就多达上百个,且各系统间关系错综复杂,需要近百个专业上千名设计人员共同参与。如何合理而有效地把他们组织起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使之相互协调,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费用完成整个核电工程设计就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一个实用的编制流程可以帮助核电工程的设计进度计划编制者提高设计进度计划的编制质量和效率。

1前提条件和准备工作

设计进度计划在核电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体系中从属于工程二级进度计划,属于第三层次,因此又称为设计三级进度计划。编制设计三级进度计划的前提条件和准备工作有:成立进度计划编制团队、搭建进度管理平台、明确设计合同范围、定义外部接口、研究工程二级进度计划等。

1.1 成立进度计划团队设计进度计划的编制首先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进度计划团队。

项目进度计划团队主要的角色有:设计控制经理、计划工程师、各专业负责人,具体的计划工程师数量可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确定。

1.2 搭建进度计划管理平台为了能够与工程二级进度计划以及采购、建安等三级进度计划进行有效的衔接与数据交换,需要使用目前核电项目广泛使用的进度计划专用软件Primavera 6.0(简称P6)作为设计进度计划管理平台。

为了高效使用P6平台,还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P6编码系统。

1.3 明确设计合同范围和定义外部接口设计合同的技术附件中会对设计合同范围以及相关的外部接口做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项目进度计划团队的主要成员一般都应参加这部分合同谈判工作。合理地界定合同范围和定义外部接口不仅为合同的顺利执行提供了保障,也为后期的设计三级进度计划的制订奠定了基础。

1.4 研究工程二级进度计划工程二级进度计划又称控制与协调进度计划,用以规划和协调工程设计、采购制造、土建、安装、调试启动工作的进度计划,因而也是用以控制、协调各承包商、供应商、关键设备制造商、工程设计服务单位进度和接口的计划文件,是业主与合同乙方的合同进度计划,是工程总进度控制的依据。设计合同一旦签订,设计承包商必须严格按照工程二级进度计划的要求及时提交相应的设计文件。因此,工程二级进度计划是编制设计三级进度计划最直接的依据,设计三级进度计划必须对工程二级进度计划中安排的合同范围内的设计工作进行详细的分解与安排。

2核电工程设计进度计划的编制流程

2.1 建立工作分解结构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是把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成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组成部分的过程。[1]WBS不仅反映了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范围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详细程度和与控制深度。工作包是WBS中的基本工作单元,是每一WBS分支中的最低一层。

为了对设计工作进行综合性的控制,制定出合理的设计三级进度计划,必须对核电工程设计合同范围内的设计任务进行恰当地分解。首先,进度计划团队建立匹配设计三级计划深度的项目层级的WBS,并将各工作包分配到相应的专业;然后,各专业复核WBS中各自相关工作的完整性及层次结构的合理性,提出增加、删除或修改意见;最后,设计控制经理组织WBS综合审查,最终确定所有工作包。

2.2 定义活动活动是项目进度计划控制和管理的基本单元。定义活动是识别为完成项目可交付成果而需采取的具体行动的过程。[1]

核电工程项目设计活动根据功能可分为三类:设计接口类、设计过程类、设计成果类。这三类活动是设计进度计划的主体,且基本上每个工作包都包含这三类活动。

设计接口类包括核岛设计各专业间的接口、核岛与常规岛间设计接口、设计与采购的接口等方面。对于核岛设计各专业间的接口,同一个接口应包含资料提出和资料接受两个方面,分别由资料提出专业和资料接受专业负责。对于核岛与常规岛间设计接口或设计与采购的接口,一个接口应只设置资料提出或资料接受。设计接口类活动的策划是编制接口控制手册及开展接口控制工作的依据。由于接动的主要工作在资料提出方而非资料接受方,因此一般将接口资料提出活动设置为任务作业,考虑其工期和工作量,将接口资料接受活动设置为完成里程碑作业,避免重复考虑工期和工作量。一般情况下,设计接口资料接受活动应能清晰地定义每个工作包的设计输入,是该工作包设计工作的逻辑起点。

设计过程类主要是实施工作包所必须的过程,例如,一个典型的工艺系统设计需要经历系统参数计算、系统性能计算、确定系统流程图、系统布置及工况计算等设计过程,并最终形成系统说明书。每个工作包下的设计过程类活动的设置应能体现主要的设计过程。

设计成果类主要是出版某份或某类文件,设计成果类活动体现了设计活动的目的,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控制设计成品输出的进度。核电工程项目设计成果根据是否对外交付可分为外部设计成果和内部设计成果。外部设计成果又叫可交付成果,这类成果必须体现所有的合同交付物,是编制设计进度计划的根本目的,也是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的核心内容;内部设计成果是为实现外部设计成果所必须的支持性的工作或文件,如模型的建立、支持性材料等,大多数属于知识产权或技术秘密范畴。完整的设计过程管理必须全面考虑内部设计成果和外部设计成果,但是对于成熟的设计,在设计三级进度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可以重点安排设计外部成果相关的活动,并严格对照合同设计交付物检查外部成果活动项的完整性,对于内部支持性活动的安排可以简化处理。

2.3 排列活动顺序排列活动是识别和记录项目活动间逻辑关系的过程。[1]要合理排列活动顺序,首先需要考虑层级较高的WBS之间大致的逻辑顺序,如先安排总体性工作,然后进行系统设计、设备设计,再考虑布置设计、土建设计等,在每一大块设计工作内部,根据主次关系、设计工作的上下游关系,按先主后次、先上游后下游的原则依次逐步开展每个工作包下设计活动逻辑关系的策划。

为了讨论方便,将设计进度计划中存在的逻辑关系分为两种:设计逻辑与管理逻辑。设计逻辑反映了技术接口在设计工作推进时的相互支持和制约关系,设计逻辑之外的,为满足工程需要的其它各种逻辑关系,如合同中约定的限制条件、设计管理的人为安排等则可归为管理逻辑。设计逻辑属于硬逻辑,需遵循一定的设计规律,管理逻辑属于软逻辑,主要是为了满足工程需要而做出的人为安排。

逻辑关系类型不同,在设计三级进度计划中的设置原则与方式也不一样。

与土建、安装等施工活动相比,核电工程项目设计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各工种之间迭代和嵌套关系复杂,要求设计管理者有丰富的设计经验,熟悉设计流程,能够有效打开和解决诸多的连环套,减少迭代次数。因此,对于设计逻辑,在设计三级进度计划中要做到既能体现各个工作包之间的主要技术接口,又必须合理解决设计活动之间的嵌套问题,例如,对于特别重要且预期必须的迭代,可以在计划中明确安排,对于一般的迭代过程则可以仅反映一次接换活动,相关活动过程适当延长工期,其迭代关系不必在设计三级进度计划中表达,具体的设计流程在下一级计划中明确。

对于管理逻辑,可以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可以投入的资源进行预先安排,在过程中不断与合同以及工程二级进度计划中约定的限制条件进行比对、匹配和调整。

2.4 估算活动工时和工期设计活动的主要资源就是设计人员,整个项目的总工时及各级分解数据,既是项目内部管理的基础又是对外签订合同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设计进度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应同时安排工时估算。

工时估算分至上而下和至下而上两种。至上而下的分解由设计控制经理组织实施,从WBS的顶层进行分解,分解至与三级进度计划匹配的工作包层级。至上而下的分解可以与WBS分解同步进行。至下而上的工时估算由各专业负责,从活动的估算开始,汇总到上一层的工作包,通过工作包再逐级汇总到各级WBS。自下而上的分解可以与设计活动的策划同步进行。设计控制经理需组织专家对由两种估算方法所获得的工时估算进行对比、评估和调整,最终形成项目的工时估算基准。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可以利用的资源情况估算每个活动的工期。

2.5 进度计算排列好活动顺序并完成活动工期估算后,计划工程师运行P6的进度计算功能,获得经过计算平衡的初稿设计三级进度计划。

2.6 调整和优化设计三级进度计划计划工程师比对经过进度计算后的初稿设计三级进度计划与工程二级进度计划,判断设计进度能否满足工程进度和项目内控要求,若能够满足则进入下一步;若不能满足,则重新调整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或活动的持续时间,直到所有设计活动都能满足工程进度和项目内控要求。

在具体调整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2.6.1 要始终把握与工程二级进度计划相匹配以及外部接口优先原则。当设计三级进度计划不能满足工程进度和项目内控要求时,首先考虑调整内部逻辑关系或压缩部分设计周期,挖掘内部潜力,当内部协调不能解决问题时,再通过合适渠道寻求外部支持,调整部分外部接口甚至工程二级进度计划。

2.6.2 要根据项目成熟度合理安排设计周期及启动时间。对于初次设计的新项目,由于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在制定进度计划时就需要给识别出来的不确定性较大的设计活动安排较长的设计周期,并尽量提前启动与之相关联的工作。在设计三级进度计划能够满足工程二级进度计划要求情况下,要尽可能留出适当的裕量,以应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而对成熟的项目,由于不确定性较小,则可根据经验进行紧凑安排,合理地缩短设计周期和调配人力资源。

2.6.3 要体现主要的设计过程。具体的设计细节如上文提到的迭代过程等可以考虑在设计四级进度计划中具体安排,但是在三级计划中要为设计四级进度计划预留合理的时间窗口。

2.6.4 要充分利用P6高效的进度计算功能。局部调整后及时计算,检查调整后的计划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2.7 确定关键路径设计控制经理组织计划团队根据调整后的设计三级进度计划分析并确定设计三级进度计划关键路径。

对于设计进度控制,关键路径的工期即为设计项目工期,进度计划中关键路径的确定是进度计划的主要工作之一,只有确定了关键路径,把握了在进度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才能对设计进度实施有效的监控。通过P6软件计算出的关键路径可能有多条,每条关键路径均需进行进度风险识别和分析,并在设计三级进度计划时予以明确。至此,设计三级进度计划的编制工作宣布结束,后的三级进度计划将进入进度执行和控制阶段。

3结束语

建立WBS结构、定义活动、排列活动顺序和估算活动工期是编制核电设计三级进度计划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都完成并经过初次进度计算后只是形成了一个内容基本全面的设计三级进度计划初稿,随后的进度调整和优化是项目进度计划团队与项目执行层,以及与其他参与方之间的协调、配合与博弈的过程,其难度和复杂程度都相当高,需要特别重视。

由于核电工程的项目背景不同、合同模式各异,各家设计承包商的组织机构也各具特色,因而其设计进度计划的编制流程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