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培训总结范例6篇

编辑培训总结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1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我国科技期刊总数发展迅猛,截至2010年底,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共1003种,占我国科技期刊20%左右。旗下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近几年也随之发展壮大,目前已有125种医学期刊(学会直接编辑出版23种)。其青年医学编辑是该系列杂志的主体,是科技期刊的生力军,平均年龄39岁,从自身素质上看,他们知识结构新、学习能力强、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背景,但现阶段对医学编辑人员的要求也与时俱进,并不限于掌握编辑出版行业领域的知识。全方位地提高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成为复合型人才是对现阶段医学期刊编辑的要求。而继续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编辑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缺和提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会编辑出版的23种期刊)是国内拥有医学编辑人数最多的单位,近几年杂志社领导特别重视对其编辑进行继续教育,通过举办一系列培训班、推荐优秀员工出国考察或培训等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地为编辑提供机会,本文就这一方面做一总结以期为同行作参考。

一、借鉴近年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特点

近5年医学科技期刊从业人员队伍整体变化不大,仍以采编人员为主,说明期刊仍以学术内容建设为主;学历结构上,高学历人员比例有增加趋势,编辑人员逐步学科专业化,与国际期刊接轨;年龄结构上,办刊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人员比例最高。

二、开展继续教育的多种形式或途径

(一)开展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是获取学时(学分)的主要继教方式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并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编辑出版人员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将此作为出版职业资格登记、责任编辑注册的必备条件。中华医学会受新闻出版总署委托,近年来每年均举办一次这种培训班,面向对象是全国医药卫生期刊行业的编辑,培训的内容既包括编辑工作过程中的常见的,如图表加工、中英文摘要结构等学术质量问题,也包括期刊数字化建设问题和出版体制创新与发展问题。每年培训内容都不尽相同,主要围绕当年的热点、焦点问题邀请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探讨。

(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稿专家培训班

从2008年开始中华医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培训对象主要是系列杂志的审稿专家以及期刊编辑,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专家为出发点,既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审稿的目的、作用、原则,把握期刊的学术、思想导向,又从微观角度出发详细阐述如何提高文章审稿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审稿人的一般要求等。这可提高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增强自身审稿水平,表面上看这种培训与医学期刊编辑继续教育互不相干,实际上审稿专家通过培训,知道编辑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写审稿意见会对作者提高学术质量能有所帮助,编辑参加这方面培训班也可对专家的审稿提出意见或建议,再次体现了编审是一家的观点。

(三)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会议研讨

1.鼓励青年编辑参加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

此研讨会已连续举办过十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领导鼓励并支持青年编辑参加这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会议,这种会议研讨的主题一般紧扣时展以及期刊改革的步伐,可为年轻的期刊编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青年编辑们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在第十届研讨会上,《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韩锟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关卫屏分别就“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出版”和“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现状与畅想”进行了精彩阐述。其中的青年编辑奖项之一骏马奖就是鼓励青年编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2.参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论坛已连续举办过5届,这种论坛规模较大,主要与政治体制挂钩,内容主要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探讨新时期科技期刊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为主。参加人员既可以是科技期刊编辑也可以是临床医师或是护士。游苏宁社长兼总编辑每届都会组团参加。通过这种继续教育的方式,一来可以学习知识;二来通过积极撰写文章与同行交流,在第五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室石朝云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评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的《采用稿件网络采编系统对期刊时滞的影响》文章分别被入选进行论坛报告。

(四)参加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或参加国际书展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体系的形成,中国的科技出版日益融入国际出版体系,与国际同行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相通性,如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利益冲突、发表偏倚、论文结果修饰等。在参加温哥华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篇文章以大会报告或壁报形式进行展示。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多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展会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量最多,版式统一,基本代表整个系列杂志的面貌,给世界各国朋友们近距离观察和感知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五)发放科技期刊方面的书籍

在实践工作中自学也是实现继续教育的形式之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会不定期发给员工一些与编辑期刊方面有关的书籍,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此书既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教材,又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书,也可供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和其他科技文章时参考,是相当实用的工具书。文学方面如《编辑人的世界》、《和世界著名期刊总编对话》,此类书籍为编辑们提供了必须掌握的各种编辑技巧,而且还为作家提供了各种与写书有关的出版知识。实用书册如《医学常用计量单位手册》,可以帮助编辑查对作者提供的医学单位是否正确,提高效率减少数值差错。

(六)每月举办一次小范围编辑沙龙活动

这种活动主题多样,既有出版方面的专业问题,也有学术方面或伦理问题,主讲的老师既有大学教授、国外期刊编辑的主编、转企改制成功的集团领导,也有杂志社内的职工,凡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沙龙的主题。

(七)岗位技能大赛

这是近4年杂志社开展的继续教育形式之一,它加强了杂志社的企业文化建设,现已成为中华医学会品牌活动。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1.业务技能方面的考察;

2.对某一选题进行演讲比赛;

3.开展一个调研报告或策划活动;

4.与学会领导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发挥个性展示才艺的作品。其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社徽就是在这种活动中被员工设计出来的。

(八)其他方面继续教育形式

2011年开始支持并组建“业务学习和科研小

组”,通过开题报告会、组建课题小组、调研、撰写论文四个阶段(为期1年),完成一批对实践工作有指导意义、选题新颖的调研课题。杂志社会对评审通过的立项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通过这种方式可加强青年编辑业务学习,把杂志社建设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与国外同专业编辑部加强合作与交流,派员工到国外进行学习或交流,如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张晓冬曾在2008年底到《欧洲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回国后对国外编辑部工作的编辑机制、出版机制、经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借鉴了他们的经验。

对发表在编辑出版方面的期刊文章,如发表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这类杂志,杂志社每年除了报销一定费用外,年终还给以一定奖励。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并鼓励职工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写论文查文献本身就是学习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三、目前医学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目前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虽有编辑培训班或研讨会,但为数并不多,所参加的人数有限,且效果无法准确评估,没有形成正规的继续教育制度和模式。编辑方面的期刊,也未充分发挥期刊的继续教育职能(可以仿效医学科技期刊设置继续教育园地栏目),给医学编辑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空间。在上文提到的实践的继续教育形式中,只有第一点才能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继教学分,其余的几个方面在学时(学分)上未有体现。继续教育是培训和提高医学编辑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及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极其重要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凡是能实现继续教育途径的都应列入此范畴内。如在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参加国际或国内会议、出国培训、参加有组织有规模的编辑沙龙活动等根据情况可按不同的学分计算等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便更好地进行继续教育:

(一)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会议,营造良好学习平台

继续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培训等学术会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继续教育的学习平台,鼓励并奖励出版编辑人员参加这种学会会议,加强与业内学者、专家沟通与交流。学术会议的选题不要只限于编辑出版方面,要适量增加一些与编辑出版相关的人文教育、文字教育等。

(二)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交流与合作

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的交流与合作,将国外对编辑学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展现给国内的编辑。

(三)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

建立培训教育、考核、评估一条龙的医学继续教育体制,除现有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作为基本的硬要求之外,还可设立英语、财务、医学信息等辅助专业的培训和考试,并在编辑职称的晋升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加强业务宣传和学习

加强对医学编辑中的“大家”和“优秀人物”的宣传和学习。有的老编辑经验丰富,知识雄厚,青年编辑思维灵活,掌握新技术较多,但各自“藏在深无人知”,要加强对榜样的宣传(每年的韬奋奖,出版新人奖,这些获奖者都是优秀的编辑,可以请其以作文或演讲的方式介绍经验)。

(五)加强和高校间的合作

加强和高校间的合作,可请相关领域专家定期召开专业、系统的培训活动,并组织人员参加。

总之,应坚持普通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提升医学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深度,进一步使培训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2

一、完善组织制度,注重组织自身素质建设

学生会成员的素质决定着这个队伍的素质,加强学生会成员素质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新一年度中,我会配合好左晨晓主席做好学生会成员素质的提升工作,同时更做好编辑、宣传两部门的成员素质提高。

1、完善学生会部门规章制度,使学生会13部(处)按照标准一致的部门制度,奖赏一致。

2、实行"每周例会"制度,编辑部、宣传部两部门实行每周例会制度,并要求做好会议记录,提高例会的效率,实现办事高效率。自己并会不定时参与两部门的例会。

3、我会引导编辑宣传两部门多次进行部门的沟通交流,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召开两部门共同会议,举办活动,聚餐等多种途径增进两部门的交流,增强两部门的交流与合作。4、宣传部主要负责活动的对外宣传工作,编辑部则会承办一些部门活动。在接下来的一年工作中,要进一步增加活动组织奖赏制度。

二、加大初期培训,注重新干事的培训工作

编辑部、宣传部的纳新工作已经结束,前期工作也已经在有条不紊的开展中。宣传部、编辑部是学院学生组织中仅有的对于从事文字编辑工作的部门,培训工作必不可少,两个部门的前期工作也主要以加强内部成员的培训为主。一年中,我会时刻关注编辑部、宣传部两部门的新干事的培训工作。宣传部、编辑部两部门的培训工作中,我会引导两个部门开展工作。

1、前期的培训工作中,首先要让每个干事了解本部门的日常工作,让每个人熟悉各类总结、各种新闻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新闻、总结写作方面的不同之处,通过往年的具体的优秀新闻、总结进行具体的讲解。

2、在理论培训工作开展的同时,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进行"模拟训练",让他们实际动手去写。将干事分配到部长、副部长手中,实行"结对子帮扶导师制"政策,针对干事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纠正和面对面的指导。

3、在"模拟训练"完成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要进入"实战演练"阶段。将平时简单的日常工作分配到每个人手中,让干事配合完成,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提高业务水平。

三、做好基础工作,打造学院精品活动。

学生会宣传部、编辑部的工作直接或简接的决定着学院一年来的工作质量。学生会宣传部负责着数学科学学院三大学生组织的活动、学院领导出席活动等学院活动的对外宣传工作。编辑部负责着学院活动的总结工作。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们力争:

1、学院宣传工作做出成绩。会积极与校外媒体进行沟通,让外界及时了解学院工作的最新动态,向外界宣传聊大数科院的精神风范。

2、编辑总结写出创新。编辑部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力度,是我院总结编辑工作再上台阶,为我院在基层团支部建设、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者杯等活动中争先创优,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院的活动只有打造出活动品牌,方能做出数学科学学院活动特色;只有加强学生活动的品牌意识,才能策划出优秀的学生活动;只有站在广大数学学子的立场上,才能举办出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

1、延续往年优秀活动品牌,举办"第四届数字读书节"、"第二届读书交流会"等读书推荐活动。在图书推荐书目上进行创新,使所推荐的图书能更好的为广大学生喜爱。

2、编辑部在举办征文活动时,确保征文主题的选择适合时宜,适合学院需要。

3、加大活动创新力度,我们编辑、宣传部门会根据社会热点进行活动设计。

四、加强对外交流,促进组织开展对外合作。

新一年度中,学院内三大学生组织应该积极组织交流与合作,一起描绘数学科学学院的美好明天。学生会也应加强与其他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弥补自身的不足,更好的为数学科学学院服务。

1、我们会积极与校级学生组织搞好交流,配合好校级组织的工作,认真并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

2、我们会与学院内社团联合会、宿舍自律委员会搞好合作。三大组织一起携手共建数学科学学院的学生组织,一起描绘学院美好未来。

3、我们会与其他优秀学院开展座谈交流会,借鉴其他学院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组织内的自我检查与自我改正。以便更好的为学院服务。

五、积极筹备学校活动

基层团支部建设活动月,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挑战者"杯等活动,是展现我院成绩的重要平台。

1、认真策划组织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3

出版行业自然也不能例外。2008年2月21日,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第七条指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具体内容,由新闻出版总署另行规定。” 2010年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第七条指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在执行该规定的过程中,每位编辑可谓是“冷暖自知”。不可否认,该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持续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我国出版业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历史使命,这就对出版从业人员特别是要对出版内容负责的编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科学落实该政策并非易事,这正是笔者认为当前继续教育课程的效果值得商榷的原因。

其一,《规定》中关于证书登记、续展登记以及资格取消等作了明确要求,体现的是对持证编辑的“管”字,但对于尚未取得资格证书的编辑的继续教育却缺乏监管力度。

其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虽然明确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享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和接受继续教育的义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版单位除了自己为新编辑组织一些必要的培训外,几乎很少会用职工教育经费让新编辑参加各项继续教育课程的培训班。

其三,如何设置编辑继续教育的课程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尽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要本着“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但是学员还是很难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我们知道,参加学习的编辑,既有图书编辑,还有期刊编辑,图书编辑和期刊编辑又分社科类编辑、科技类编辑,等等。面对这些有着截然不同需求的编辑,当前的继续教育课程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如果讲课老师无法将所讲课程与编辑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继续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其四,“收费高,授课时间不灵活”也让编辑们颇感无奈。在很多行业都走上产业化道路的今天,编辑继续教育似乎也未能幸免,培训费用一年年“水涨船高”。由于政策制定机构同时也是培训主办机构,在成本不透明的情况下收取过高费用难免有垄断的嫌疑。另外,由于工作原因,很多编辑无法做到脱产学习,于是就出现了学员签完到便离开的情况,同样背离了参加继续教育的初衷。

我们知道,学习的最大动力在于兴趣,兴趣源于对知识的渴求。目前,参加继续教育对编辑们来说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既有学习到新知识的快乐,同时也承受着课程选择余地小和时间耗费大之痛。如果我们回到举办继续教育的出发点来考虑,或许会让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迎刃而解。

首先,行政主管部门要放下“管理”的架子,将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对新编辑的培养上。另外,可将政策的执行手段更加人性化,如可以要求编辑在取得“出版专业资格证书”后的一定时限内,每年必须接受72个学时的继续教育课程,但满足课程考核要求后则不再强制要求其参加继续教育。

其次,把举办继续教育的权力下放到出版单位。打破目前继续教育培训班只能由新闻出版总署或各省市新闻出版局下属机构举办的格局。出版管理部门可予以认可或支持单个出版单位或者几个同类的出版单位联合起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编辑进行继续教育。如此一来,继续教育的内容能够与编辑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或许会更好。

最后,如果继续教育的举办权暂时不能下放,那么培训机构需加强师资力量配置,让参加培训的编辑能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如果现有课程能够满足各出版单位的需要,相信出版单位也十分愿意将新编辑的业务培训一并交由培训机构去做。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4

面对现实环境、社会条件、制度安排、媒介形式、文化消费方式、读者类型及其需求与阅读等种种因素的不断变化,编辑主体作为编辑活动过程的主导者,作为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创造者,作为受众反馈信息的返咀者、回应者和出版传播效果的调控者,始终处于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中心,而且决定其方向、规模、质量、效益和消费状态。由此可见,编辑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对出版社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

编辑人才从何而来?无外乎引进型和培养型。本文以图书编辑的初期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图书编辑培养困境的分析,寻找对策,探寻编辑培养的路径。

1. 新编辑缺乏对编辑工作的热爱之情。社会发展,竞争逐年剧增,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大军中处于盲目状态,不知道自己适合何种职业、热爱何种职业。闯进编辑队伍的相当一部分新人,不了解出版行业和编辑的具体工作性质,只为了就业而选择了这份工作。有些并不喜欢甚至不适合编辑工作的人,因为珍惜这个就业机会而继续坚持,并不是出于喜欢和热爱。这种状态,显然不会激发起新编辑的热情,容易导致其懈怠、努力程度不够等,使新人较长时间无法进入合格编辑的行列中。

2. 高校教育与编辑实际工作脱节,使高学历的新编辑进入工作岗位后不得不从头学起,大部分编辑实际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和培养。出版社需要吸收不同专业的人才进入编辑行列,因此很多新编辑并不是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的,对出版行业和编辑具体工作了解的很少。即使是编辑出版专业的专门人才,对编辑和出版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实践经验很少。因此,新编辑无论在编校基本功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还是市场敏感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欠缺,与编辑实际工作要求差距较大。

3. 新编辑的工作任务指标在边学边干中难以完成。初级编辑―合格编辑―成熟编辑,这是一个长期磨练和培养的过程,而前期的学习阶段对新编辑来说是枯燥乏味甚至艰苦卓绝的,能坚持下来并从中发现乐趣,从而潜心学习的人较少。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出版社都成了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效益、审稿字数等考核指标是每个编辑不可无视的。目前我国大部分出版社新入职编辑是没有工作任务的,一年或者两年之后都不可避免地直面工作考核指标。这也使得新编辑过于追求任务目标而忽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锤炼。

4. 书稿质量偏低,对编辑素质要求更高。编辑能力是综合能力的结合,包括掌握出版相关法律法规、对书稿整体内容和导向的把握、装帧设计、较好地驾驭文字、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等。社会在浮躁,作者也变得浮躁起来。当然,这与高校和各研究机构的考核机制不无关系。学者们越来越忙,似乎没有时间对自己的专著反复认真地推敲,错别字、病句问题严重,有甚者,专业知识甚至篇章结构方面也会出现问题,导致书稿质量下降。书稿和作者的实际状态,对编辑的把关能力、沟通能力、政治素养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鉴于以上图书编辑初期培养的现状和困境分析,出版社应该从以下几个路径入手,真正做好图书编辑初期培养工作。

编辑工作是脑力工作,没有激情,无法创造,也无法突破。首先,让新编辑了解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本出版社的发展方向,引导新编辑对个人发展有所规划,从而激发他们对出版事业的热爱。

2. 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包括入职培训和实践培训两部分。

首先,出版社应建立系统有序的编辑培训体系。整个培训分为入职培训和实践培训两部分。入职培训包括出版、印制、发行和校对等多部门的相关知识培训,给新编辑系统全面地讲解有关选题策划、出版流程、图书成本核算、书稿编辑加工、图书营销策划等具体而必要的基础知识,使其对“编辑工作”有清晰而具体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以后编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实践培训则主要是采取“传帮带”的形式,让老编辑在新编辑的实际工作中多指导、多讲解,营造良好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工作氛围,从而迅速提高新编辑的实际工作能力。

其次,出版社应积极搭建平台,为编辑提供交流、学习机会。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已经开始重视对编辑人才的培养,因为它们懂得“竭泽而渔”式的用人方式势必会影响出版社的长远利益,所以在提高编辑素质和能力方面总是不惜金钱,不吝时间。出版社不仅应为编辑提供多种学习途径,而且应为自愿学习深造的编辑提供便利条件。在培养编辑方面,出版社应不拘泥于形式,多渠道、多样化地为编辑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3. 出版社应正确认识编辑成长过程,在编辑初期培养阶段不要操之过急,应做到耐心、细心、关心,而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揠苗助长地不断给新编辑压过多的任务指标。应该给有潜力的新编辑更多空间和更多时间,让他们不断学习,逐渐成长,最终成为复合型优秀人才。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5

一、职能发挥

(一)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

坚持实行岗位责任制,强化部门岗位职责。以提高执行力为手段,不断加强部门自身建设,保证了学报编辑部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编辑部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现设编辑部主任、责任编辑及编务3种岗位,目前有主编(兼职)2名,编辑部主任1名,责任编辑6名,编务1名。编辑部各个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均按照学校要求,已经通过上墙、上网(xx)予以公布。

(二)工作执行力情况

实行分工负责制和首接责任制,强化部门执行力。学报的编辑校对工作按栏目分工,编务工作专人负责,其他如作者管理、发行管理、部门资产管理、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编辑业务培训、纪律监督等也逐一通过分工落实到具体人头。在分工的基础上,日常事务实行首接责任制,热情而负责地为作者、读者及其他来访者服务。部门成员协作良好,无推诿现象,无投诉事故。

(三)部门建设情况

1.安全稳定工作

编辑部内部的各项建设工作责任落实到人,部门安全责任落实到人。设安全联络员1名,每月按时提交安全学习总结。无泄密事件,未发生安全事故。部门领导认真负责地参与学校安排的总值班。

2.财务管理情况

编辑部设兼职财务秘书1名。部门预算合理,财务管理及公务卡使用规范。

3.招标采购情况

严格按照学校招标采购的相关要求,采购基础办公设施及远程投稿系统。

4.资产管理情况

编辑部指定固定资产管理员1名。部门的每件办公设备,使用和保管均明确地落实到人。

5.信息化建设情况

编辑部的信息化建设,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并执行信息化工作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信息化工作制度,节约办公成本。

编辑部成员之间资料往来和部门的相关文件,直接通过自科邮箱传阅,节约了办公成本和电话成本,保证了部门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

(2)购买并使用作者远程投稿系统,优化工作流程。

通过广泛调研,选择了实力及服务态度较好的北京勤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开发作者远程投稿系统。简化了作者投稿、编辑审稿流程,做到每篇文章的每个处理环节都合理规范,可备份、可查询。

(3)建立部门门户网站,规范域名使用。

编辑部把学报业务系统集成到信息门户,部门职能、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各岗位的职责等均已上网,做到了制度公开,政策明朗。在使用部门网站域名时,严格按照信息化处的要求,规范使用域名。

(4)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全年无信息安全事故发生。

为了搞好学报信息化建设,部门领导重视信息化队伍建设,设立网站管理员2名(武海燕和米盛),信息员1名(陈中华)。部门领导亲自督促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责任,强化职工信息安全意识,保证信息安全零事故。

二、关联协作

(一)信访工作情况

根据学校安排,部门领导在信访工作接待日认真做好每次信访接待。2015年,编辑部未接到任何对本部门的投诉。

(二)档案工作情况

(三)年鉴工作情况

学报工作的年鉴材料由专人负责收集编写。2014年的学报工作年鉴材料,按时按要求完成了编写和审定工作。

(四)工作信息报送情况

编辑部根据学校要求及部门实际情况,及时向学校及期刊主管部门报送有关工作信息,并在部门网站及时了相关信息。

(五)保障教学中心地位情况

编辑部注重与学校其他职能处室的配合,与二级学院(部)的沟通与交流。坚持服务教学和科研的工作方针,学报的稿件组织与录用发表主动向学校教职工倾斜,并积极关注与配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配合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与学风教育。

(六)教代会分工会工作情况

三、教育培训

(一)学习型组织建设情况

坚持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编辑工作做到老就需要学到老。编辑部坚持开展编辑业务学习活动,每两周召开一次业务学习交流会。同时,适时安排编辑外出学习培训,每年每个编辑都至少外出参加培训一次。坚持每个月号召一次政策法规与时事动态学习讨论会,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期刊出版的法律法规,还有学校的有关会议精神。年内形成了2篇政治学习总结。

(二)业务教育培训情况

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如上文所述,为了不断提高编辑业务水平,编辑部除了适时安排编辑外出培训,还坚持每两周召开一次业务学习交流会。今年5月和6月,xx和xx到xx到xx参加了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出版编辑规范标准与实务培训;12月,xx参加了由xx高校期刊研究会在北碚举行的出版编辑业务培训班学习。

(三)组织文化建设情况

重视新闻宣传,扩大学校及学报影响力。一方面,利用学报封页介绍学校的专家学者、科研团队及其科研成果,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改革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果,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学报还及时刊发了学校领导关于学校转型发展的相关文稿。另一方面,利用学报网站及时反映学报编辑出版动态,报道学报参加有关考评活动的情况及在市期刊协会举办的好作品评选活动中的获奖作者、作品情况。同时,通过学报参加各种数据库,向全国重点高校、地方图书馆和有关行业协会赠阅学报样刊,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编辑部要求编辑人员关心学校改革建设,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参与意识、法治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

四、作风建设

(一)文风会风情况

在文风会风方面,编辑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勤俭办会。部门内部坚持采用邮箱、qq等传阅文件,尽量减少文件打印,厉行节约。

(二)文明办公情况

部门办公用语文明,无投诉。联系实际,主动服务,崇尚实干、厉行节约。年度各项资金均未超出预算。办公实行无纸化,积极运用远程投稿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投稿系统网址,自科版:xx.社科版:xx.

(三)工作作风情况

编辑工作者必须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主动服务作者、读者的意识。编辑部实行了栏目负责制和首接责任制。与相关栏目作者的沟通交流,要求做到热情、礼貌。在日常事务处理中,第一个接待咨询的要做到善始善终。部门成员协作良好,无推诿,无投诉。

五、勤政廉洁

(一)劳动纪律情况

部门管理严格执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基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为了按时出刊,节假日和外出学习期间也要组织与编改文稿。但是,编辑部仍然要求员工坐班,并遵守学校统一的劳动纪律。有事请假,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无故旷工、迟到、早退行为,纳入年度考核。

(二)党风廉政情况

编辑部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总结。实行定期政治学习制度。通过学习,增强纪律法治廉政意识,树立廉洁务实科学作风。形成了2次专题教育活动总结(均已向相关部门提交纸质文档)。建立并实施编辑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按时向学校财务上交收缴的版面费及发票记账联和对账联,并积极配合学校审计工作,提供本部门的相关资料。年内,本部门未发生涉及党风、政风、行风内容的投诉。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网络媒介; 舆情; 编辑;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054-02

网络媒介的极速发展和网民队伍的迅猛扩大,昭示出我国广大民众对于公共事务有着积极参与和公开表达自己意见的倾向。形成的网络舆情热点往往紧扣社会舆情,是社会重大事件的曝光台,尤其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网络舆情呈现的影响力日趋增加,已渗入到政府政策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但种种负面评论或损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虚假信息也随之而来。因此,关注网络媒介,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热点,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和加强网络编辑管理已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网络舆情和网络编辑的现状

“网络舆论元年”始于2003年,这一年,中国网络舆情一出现就呈现出集中式爆发:孙志刚案、刘涌案、SARS、宝马车撞人案等等,网络舆论关注的热点事件的集中爆发反映出网络舆情的巨大影响力。这一时期网络舆情传播的载体主要依赖网络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和即时通讯工具等Web1.0的传播方式。2004年,一个以博客、播客为引领的Web2.0时代逐渐改写了网络舆论的传播方式,网络媒介使网民有了传播信息的理想平台。2006年中国网络视频分享网站蓬勃发展,网民获得了“微视频”传播与分享的机会。2008年以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SNS网站异军突起,其访问量超过了搜狐、新浪等传统门户网站,虚拟与现实开始紧密衔接,网络舆情的人际传播渠道日趋畅通。2009年,实现了有线网络(互联网)和无线终端(手机)对接的“微型博客”,这个新型的平台,使网民可以自主发现或创造内容以共享资讯由此向外辐射,形成时段性热效。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具有“传播者”和“被受者”的双重身份。也就是说,网络传播已经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提出来的循环传播模式。这种循环传播模式在2010年第一季度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从乡一级的“茶杯门”,到省一级的“疫苗事件”,从日记本里的“香艳局长”,到看守所里的“喝开水死”案,从新泰“官二代”,到石家庄“骗官案”,从江苏年迈父子自焚抗拆迁,再到贵州警察枪击误伤人命案。无不显示出网络媒介的强大传播功能和曝光作用,同时也表示出政府组织或官员是舆论客体的主要对象,以各级政府、城管、警方违法行政、野蛮执法、坑害百姓等为对象的网民诉求不断,无一例外的是,这类事件往往能在很短时间内上升为。

从每一件引起大范围转载的热点事件就能看出,在事件发展的潜伏期和初期,也许其后上升为的往往只有只言片语式的短论或情绪表达为主的一家之言,一般还没有形成网民的大范围参与,此时,网络编辑如果能够对舆情的细微变化细致观察并紧密跟踪,就能够为舆情的发展提出分析和预警。其中经典舆情干预的是新疆“7・5”事件,当时,YouTube和英国网站monstersandcritics等一些境外网站出现了一系列颠倒黑白的视频和图片,人民网编辑马上发出《从乌鲁木齐“7・5”事件看“人权卫士”真面目》的稿件,并针对虚假图片逐一揭露其捏造事实的卑劣做法,逐个揭露“世维会”散布的谎言,使众多网民在第一时间了解了事件的起因和真相。但是,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事件由于网络编辑的能力所限或不负责任的放任,致使事件演变难以控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所以,发现舆情发展的苗头并提供预警和预报,使舆情处于监控之下是网络编辑进行内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除了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站外,有相当一部分网站千姿百态、良莠不齐,虚假信息和谣言在网上大量聚集。甚至,各种网络公关、网络营销公司在利益的追逐下,不但对企业进行危机公关,制造并炒作不实信息;还操控公共事件,制造焦点事件、搅乱网络舆论秩序。如已经被曝光的贾君鹏事件就充分体现了某网络公关公司的能量:2009年7月16日,一则题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网贴迅疾在各网站蹿红,事后某传媒公关公司自称是该事件制造者,目的是帮助一款游戏保持关注度和人气。这就说明,一些网络舆情热点问题看似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焦点,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个别人操纵、炒作的结果。 我国网站数已多达70多万个,在这些网站中,大约近20万个网站的工作人员在3-6人左右;约5万个网站的工作人员在10~15人之间浮动,当然,主流网站的工作人员有的多达3000多人。据初步统计,目前在网站工作的人员为220万人左右,其中从事网络编辑与内容管理的人员约占40%,大约近100万人。他们承担了网站内容的选择、审核加工、以及论坛管理等工作。因此,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关系到网络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出版传媒业的发展。可事实上,这近100万从事网络编辑与内容管理的人员中,有80%的编辑人员的编龄不足3年。虽然一部分人员的专业来自新闻、信息传播与编辑出版领域,但大多数编辑来自其他专业或是在校生,而且由于网站发展快、人员流动性大,实际在岗位上从事网络编辑与内容管理的人员,得到系统专业培训的很少。甚至在某个军事网站里,从事安全审核的编辑或版主还仅仅是在校的高中生。可以看出,我国网络编辑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或者配套服务上都很难满足现阶段网络媒介发展的需求,因此,完善网络立法和对网络编辑进行专业化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二、完善网络立法及管理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时至今日,网络媒介已率先走向了这个监督平台,已经成为表达民意、反腐倡廉和申张正义的强大力量:“周老虎”原形毕露,“网民”呼声进入“两会”,“公款按摩事件”和“天价烟事件”的主角被政府免职,“乡政府”透明公开的信息政务,则无疑有利于密切干群的关系,增加百姓对干部乃至基层政府的信任度。可以说,在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网络媒介将不断扩大其影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中色情、诈骗和“网络暴力”比比皆是,违法信息、虚假信息和低俗信息等亦在很大程度上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对于这个新的社会空间的治理,1994年,为了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我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此后,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成长和中国法制建设的整体推进,从1994年至今,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共计30余部,主要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等。对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信息传播规范、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对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等行为主体的法律义务与责任作出了规定。规定网络运营者应依照“谁运营、谁担任,谁主管、谁担任”的准绳。以此为基点,执法部门也没有放松过整治和打击,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长期看,收到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虚拟世界中失去了用武之地。对网络媒介的管理,其实是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在虚拟的信息王国里,我们看不到物质,看不到自然人,所有的只是人们在快速传递着各自的思想,编织着交互关系。而针对着人身和物质的传统管理模式,在这里只能遭遇尴尬、面临困境。尤其困难的是,我们面对的不是一般信息,而是网络信息。网络信息最大的特点是匿名性。人们隐藏了自己的身份,隐藏了自己的身世、地位和信誉,自由地表达意见、纵情地挥洒言论,有时还掺杂着非理性情绪,使信息的真伪更难判断。网络信息的另一个特点是内容复杂、数量庞大,既有真知灼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有色情、暴力和低俗的内容,这就给我们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而且,我们一直推行的是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的技术监控模式已经滞后于网络媒介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根据网络信息的自身特点,继续修订和完善网络立法,并且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与此同时,通过立法加大对网络媒体的准入门槛,坚决取缔违法网站。如此一来,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编辑群体具有很大的规模,网络编辑工作具有显著的专业性,并对网络出版传媒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网络编辑的专业化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或者配套服务上都很难满足网络出版传媒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网络编辑专业化教育。一要应该从战略上认识到网络编辑专业化教育对网络编辑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编辑队伍规模已经达到100万人之多,也迫切需要进行专业化教育和培训。与此同时,传统编辑出版、新闻传媒人员的培养方式和体系不能适应网络编辑工作的要求,必须对现有的培养方式和体系进行调整、改革。二要网络编辑的专业化教育应建立多专业、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专业教育体系。这是由网络编辑工作的广泛性、多层次性、文理交叉性、不同网络媒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编辑工作紧迫性、现行专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决定的。网络编辑的复合型和文理交叉性决定了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学科不可能单独满足网络编辑的专业化教育要求。可以选择比如编辑出版专业、传播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专业、计算机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进行课程改造。三要明确专业教育目标,建立有序的网络编辑考查体系。网站中技术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要求网络编辑的专业化教育目标就是让网络编辑人员不仅要了解网站的一般组成结构和分类,还要了解专业网站的特点;既要掌握网络编辑和策划的基本流程、原则和方法,网络媒体互动功能的策划与设计,还要了解网络媒介运行与管理的知识,具备一定的系统管理能力;既要掌握一定的网络内容编辑与策划技能,为从事网络传媒实务或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处理技术。为了更好明确网络编辑的专业化教育目标,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标准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出版、广电、新闻、劳动等多个部门分割的职业资格考试现状非常不利于网络编辑专业教育的发展,这种状况应尽早改变,建立有序的网络编辑职业考查体系。尽管出版、广电、新闻等领域对编辑和制作人员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功能综合性和技术集成性,对网络编辑这种复合型工作的基本要求却是一致的,应该建立统一规范、分级合理、系列完整、知识考查科学的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体系。四要加强实践教学。首先必须认识到网络编辑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网络编辑实践教学是决定网络编辑专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其次,要整理理解网络编辑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不仅包括专业实习,也包括专业见习和调查,还包括专业实验。专业实验是网络编辑教育区别于传统编辑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网络编辑教育的新课题。此外,在实践教学实施方面要有明确的实习计划和目标,要有确定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与实践教学实施有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使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包括见习基地、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三大部分,实验平台是由教学单位建设,或者教学单位和业务单位共建,这三大部分要互相呼应。目前实践教学工作中困难最大的还是投资大、周期长的实验平台建设。第二个大的难题是专业实习基地的选择、建设和管理。因此,应加强政府部门和行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政策,引导并鼓励教学单位重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五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网络编辑专业化教育的好坏,关键在于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网络编辑人员每年的缺口超过10万,还有几百万网站从业人员中每年有10多万人需要在职培训,而目前网络编辑专业教育的师资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于满足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要求。其设想是:

(一)完善职业制度。就概念而言,职业化与专业化两者之间差别不大,如同医生、教师等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一样。几年前,就有专家、学者及资深编辑探讨过网络编辑职业化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网络编辑职业化建设已开始渐露头角。但职业化制度还处于零阶段。现阶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网络编辑职业制度:一是以已经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托,构建网络编辑职业制度的基本框架。这是网络编辑专业化建设的法律前提,即招录网络编辑时,必须综合考虑相关的法律要求和规定。二是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网络编辑的任务、特点等,明确网络编辑职业制度的准入“门槛,”这是网络编辑职业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对网络编辑的知识结构、素质条件、技能水平等提出符合实际的基本标准。三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编辑的职业化工作,完善网络编辑职业化的配套措施。这是网络编辑职业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包括网络编辑的制度安排及其进修、培训、职称晋升等相关规定。

(二)建立规范的培训模式。现代人力资源学认为,对员工最好的奖励就是培训。有关研究也证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知识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只强调使用而忽视培训,无疑会加快编辑专业知识退化速度,影响工作质量。因此,政府应采取行政手段要求网站应把对编辑的培训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并抓紧抓好。根据网络编辑的工作特点,可以建立三种培训模式:1. 网站自身和各大院校相结合、以网站自身为主的培训模式。网站应在分析其编辑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做好对网络编辑的培训工作。同时,相关机构也可指定院校承担在职编辑的培训任务。2. 内部外部相结合、以内部为主的培训模式。内部培训的最大好处是机动、灵活,成本低,针对性、实效性强,便于把握。辅之以适当的外部培训,或者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或资深编辑到网站讲学,可以拓展网络编辑的专业水平,尤其是政策的把握水平和思维。3. 短期长期相结合、以短期为主的培训模式。网络工作的特点,尤其是中小网站目前编辑配置不到位的情况下,决定了对这些编辑的专业及技能培训只能以短期为主。总之,规范化的培训工作应成为网络编辑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路径取向。

(三)努力创设学习型网站。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力是最本质的竞争力。学习力是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总和。有人预计,到21世纪末,人类目前的知识只占当时知识总量的5%,其余95%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这表明,历史绵延很久的“一次性学习时代”已告结束,学历教育已逐渐被终身教育取代。《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提出过一个定律:学习速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