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经济学范例6篇

国防经济学

国防经济学范文1

关键词:国防经济学;态势分析;建设研究

一、国防经济学的定义与性质

关于国防经济学的定义,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工具与方法的定义,认为国防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为工具,研究国防以及裁军、和平等有关国防问题的学科。另一种是强调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认为国防经济学是研究与国防有关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稳定性等问题的学科。综合两种说法,并考虑到国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实际状况,可对国防经济学做如下定义:国防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为工具,研究与国防相关的资源配置问题。因此与经济学一样,国防经济学研究对象也是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如何有效、合理地配置和使用稀缺性资源实现国防安全是国防经济学永恒的主题。其研究的核心是,寻求实现既定国家安全目标前提下的投入最小化,或者在国家安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实现国家安全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定义既关照了国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又关照了国防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二、国防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防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无到有,学科理论体系逐步完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科交流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

我国国防经济学界围绕国防经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以及史学等系列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理论内容可概括为如下方面:第一、战争经济本原论,揭示战争如何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又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消亡。第二、国防经济潜力论,研究各国国防经济潜力的大小、潜力向实力的转化等。第三、国防消费需求论,研究国防消费需求的性质、分类、结构及确定消费需求规模的依据等。第四、国防分配论,研究分配的原则、结构、效益等。第五、国防流通论,研究流通渠道、军品采办、军火国际贸易等。第六、国防财力论,研究国防财力的构成、筹集及预算制度等。第七、国防人力论,研究国防人力的数量、质量、结构等。第八、国防科技论,研究国防科技要素、科研体制、发展战略等。第九、国防生产论,研究国防生产的性质、作用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等。第十、国防工业论,研究国防工业的构成、体制、发展战略等。第十一、战略物资储备论,研究战略物资储备的意义、结构、布局等。第十二、国防经济效益论,研究国防经济效益的内涵和提高效益的途径等。第十三、国防经济发展战略论,研究国防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和途径等。第十四、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论,研究各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第十五、国民经济动员论,研究国民经济动员的内容、体制、准备、实施等。第十六、战时经济管制论,研究战时实行经济管制的原则、方法、措施等。第十七、经济战争论,研究对敌国进行经济封锁、打击的原则、手段等。第十八、经济复原论,研究经济复原的时机、规模及安置的方法等。

(二)学科建设和学科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循环

目前,国防经济学的应用理论研究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经济运行、信息化局部战争条件下的国防经济建设、军事斗争经济准备和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军地有关院校建立了从博士后、博士到硕士的培训体系,形成了军地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科学发展格局。

(三)国防经济研究转型取得阶段性成绩

我国国防经济研究一直致力于建构规范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轻视了应用研究。伴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的兴起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便要求国防经济理论研究的内容与重点随之变化。回答和解决好新形势下国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除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外,还需吸引和借鉴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近年来我国国防经济研究已迈出了向应用性聚集、同现代经济学范式接轨、立足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型的步伐,学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三、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趋向

关注新需求,大力拓展国防经济研究新领域。国防经济学是应用学科,只有以现实国防安全需求为导向,以国防经济现实问题为牵引,使国防经济学现实研究成果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国防经济学发展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是中国国防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未来一个时期,作为中国国防经济学,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作为关注的焦点。同时开拓冲突经济学、恐怖主义理论等问题研究的新领域。

采用新工具,坚决突破传统范式。国防经济学研究应尽快摆脱原有政治经济学范式的束缚,甄别地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的理论营养,在研究工具和方法上与现代经济学接轨,借助博弈论、计量经济学等手段,对中国国防经济学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定量模型分析。

搭建新平台,全面夯实学科发展基础。目前,中国国防经济学学科建设在这三个方面都还存在欠缺,文献积累欠缺,核心概念没有很好梳理,严谨的逻辑体系尚未建立。必须加快这三个方面的建设,使中国国防经济学研究在现代经济学一般研究框架的规范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万禄.中国国防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05).

[2]姜鲁鸣,王树东.现代国防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2007,(07).

[3]哈特利(Hartrey),桑德勒(Sandler).国防经济学手册[M]. 姜鲁鸣,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国防经济学范文2

论文摘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是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1],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对于指导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刻启示。

一、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点,但归纳起来,有两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其一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其二就是关于生产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则是政治作为阶级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关系的根源。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有国家就要有国防。每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把国家的独立自主、领土完整和经济建设视为国家的基本利益, 而国防建设是保障三者的先决条件。

马克思曾说过, 军队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且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开路先锋作用, 对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同时,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胡锦涛指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我们党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又必须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使国防和军队建设符合中国实际,展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苏联解体的深刻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基础原因是其长期以来忽视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合理结构,导致产业结构严重畸形,农产品和轻工业消费品严重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军事工业发展投入过大,苏联将国防建设放在了突出的优先发展的地位,国防投入占GDP的比例长期高达12%-15%,使其军工规模居世界之冠。但由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严重不协调,庞大的国防投入拖累了国民经济建设,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投入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不满情绪不断滋生和蔓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极端重要性。但是,外国势力的入侵和国内战争的爆发,破坏了1918年初开展的和平经济建设,列宁关于工作重点转移的设想未能实现。苏维埃政权在被封锁、包围,与世界隔绝的情况下,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苏维埃共和国为军营,把党、工会和其他组织的一切活动转入战时轨道,整个国民经济按军事需要改组,动员人民的全部力量和国家的全部资源,成功地防止和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侵略和干涉,捍卫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继续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苏联国民经济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到1933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到70.4%,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对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安全,保障苏联在二战中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但是,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苏联的国防建设仍然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特点明显,国防建设成为经济建设的沉重包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也使苏联了丧失了几次改革发展的机会,最终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最严重的挫折,这方面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三、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

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发展经济和建设强大国防两大战略任务,指出:“只有经济建设发展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3]。 “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和“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是新中旧成立后迫切要做的两件大事。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处于国民经济完全崩溃,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百废待兴的状况,同时国际上面临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扼杀。中央军委及时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国家经济条件许可范围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有力保障了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捍卫了社会主义制度。

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发展、解决温饱成为最大的政治。党中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也相应地实行战略性转变,从长期以来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多次指出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在大局下行动,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国防建设;同时指出,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国防建设也要不断地相应增强。在80年代我国国防建设在经费相当紧缺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地经受住了的考验,捍卫了社会主义制度;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则为后来我国国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经济发展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奠定了更加充实的物质基础。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国防的投入,使武器装备整体水平明显改善,武器装备建设跨上了以全面自主研制为主,引进为辅的新阶段,并带动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进一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正加速走向多极化,局势有所缓和,但矛盾复杂多变。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大国或国家集团都在为构筑新的格局而谋划对策,力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争得有利的位置。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中,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有优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只有重视和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的战略地位,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安全稳定环境,才能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之中,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富国强军之路。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关系党、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国富军弱也不是社会主义。历史昭示。只有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强军才有可靠基础;只有国防建设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坚强安全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前进。富国和强军,是一个国家发展腾飞不可或缺的两翼。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方针,既要把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要注意积极发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拉动作用。

综上所述,安全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两大基本需求;富国与强军,共同构成国家富强的两大基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0.

国防经济学范文3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是涉及国家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其实质就是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增强国防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特点和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断丰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内涵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的落后状态,国际环境非常恶劣,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既要加快发展生产,从战争废墟中恢复国民经济,又要加强国防建设,捍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面对艰巨的国内经济建设任务和严峻的国际安全环境,同志提出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国防建设,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巩固国防;一手抓经济建设,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为新中国的经济大发展奠定基础。明确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这两件事都有赖于同志们和全体人民的指挥员、战斗员一道,和全国工人、农民及其他人民一道,团结一致,协同努力,方能达到目的。”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认为加强国防建设,“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这时期,随着国防开支的大幅度降低,军队员额的大规模压缩,使国家将更多的资源投入经济建设,取得了国家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国防建设也得到了加强。然而,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冷战对抗进入高风险期,加上中苏关系恶化等因素,我国安全环境日趋严峻。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我国制定和实施了国防建设重于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并在三线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以国防项目为主体的战略后方建设,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基于对国际形势发展中战争与和平的分析,在科学地把握国际战略总体格局和我国国家安全环境重大变化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时代主题已经由“战争和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并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是大局的战略思想。关于四个现代化关系,邓小平指出:“国防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离开这三化就谈不上国防现代化。”以此强调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国家经济建设是大局的思想,明确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邓小平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我们军队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人民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裁减员额100万,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以及占GDP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军队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腾出部分机场、港口、设备和空闲的营房、仓库、场地等为地方建设服务,全军医院和大部分服务设施向地方开放;军工企业积极发展民品生产,利用军队取得的高科技成果为地方建设服务;积极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等。由于严格贯彻和落实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方针,国防建设积极主动为经济建设让路和忍耐,国家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为后来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经济基础。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世纪之交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尤其是新军事变革飞速发展的特点,在继承邓小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要协调发展的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发生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与此同时,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得到巨大的发展,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升。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出现的新特点,强调国防建设必须随经济建设发展得到加强。他指出:“我的基本思想是,军费要在生产发展基础上逐年增加,要逐步更新装备,否则太落伍了不行。在国家经济逐步发展的基础上,要尽力保障军队建设的需要。”在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问题上,强调应该辨证地、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考虑。认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辨证的统一,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其他的一切事情都好办。反过来说,国防建设也是为了保卫经济建设更快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他一方面指出,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所有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提高国际竞争力,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持国家独立和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强调,如果不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努力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一旦发生战争,我们就可能陷于被动,就难以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必须能够确保国家的利益与安全。与此相适应,中央采取了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举措,国防费投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了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认识,并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更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指导思想之中。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这在党的代表大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确定为党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2004年7月24日,主持了以“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他在阐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时强调:“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 多次强调,当前我国的两大战略任务是要把经济搞上去和建立巩固的国防;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安全保障,必须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尽量减少和降低两者对立矛盾的因素,促进和强化两者互为依托的能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努力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和认真开展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核心内容。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目的就是要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我国21世纪头二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从现代国防建设的发展趋势来讲,国家经济实力本身就是国防强大的重要体现。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不会有强大的现代国防,加强国防必须首先发展经济。为此,我们必须强化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意识,努力使国防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缩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我们还必须继续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大局,把有限资源尽可能地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富国不等于强国,一个国家即使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若无强大的国防力量,也难于巩固已有的经济建设成果,难于取得与其自身经济实力相符的国家地位。进入21世纪后,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际社会的竞争特别是经济、科技、军备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并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一定的现实威胁。面对我国经济建设的艰巨任务和国家安全形势的现实挑战,若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和国防体制改革,加大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步伐和力度,必将使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处于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的状态,从而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我国同发达国家甚至是周边国家、地区的差距,这势必对我党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构成威胁,进而影响到我国新时期的国防、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

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不仅表现在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主要的是以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多因素共同构成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创新协调发展观念,要从国家总体建设的战略高度来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方面要看到经济建设在国防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国家和政府必须充分分析新时期的安全形势,结合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世界军事强国正进入信息化阶段的实际,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制定完备的国防发展战略,将国防建设纳入到国家总体改革的大框架内统筹考虑。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国防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国防开支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我军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发展阶段,亟待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我国的国防费占GDP比例还不到2%,低于全球3%的平均值,这与我国显著提升的国际地位不相符合,同维护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不相适应。只有遵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防经费投入机制,力求使我国的国防费开支规模和增长幅度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才能真正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使国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捍卫力量,粉碎任何可能破坏我国发展进程的威胁力量,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宏伟蓝图的实现。本世纪的前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创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新局面。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需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发扬军地互助合作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军队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强化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意识,积极投入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活动中,要把维持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安全环境作为自己必须履行好的神圣职责。为此,军队要重视研究非战争条件下如何应对预防、控制危机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和保障机制,以提高执行应急任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地方也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支持和协助国防和军队建设活动,努力创造条件主动帮助解决好退役官兵的就业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和军人家属失业后的再就业,以及军人子女入托和上学等现实问题,积极为国防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作贡献。军队的重要职责是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保障,为了使国家经济建设免遭战争等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军队要提高保障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必须具备应对可能有强敌介入的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保卫国家和领土的完整,保护经济建设的成果;军队要有足够的能力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减少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和冲击。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我们必须按照“打得赢、不变质”总要求,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与此同时,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好关系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把官兵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政策部署上来,落实到服从大局和支持改革的实际行动上来,使每一位官兵能够自觉地履行好自己本职工作。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要求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建立起军民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促进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通过发展军事高科技,带动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等方式,提高军民两用技术的综合效能,促进信息科学技术加速向生产力和战斗力的转化。

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高新技术优势和信息、装备优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要取得这些方面的优势,单纯依靠国防或军队系统内部建设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应当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要求,注重发挥民用部门和民用资源的优势,努力实现国防与民用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首先,国家进行大型民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要兼顾国防建设的需要,做到一笔投资取得平、战双重收益。比如,国家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原则对铁路、港口、机场等大型公共基础建设以及光缆、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网络等信息化基础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不仅在和平时期能够用于经济建设,满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而且在战时可有效地保障武器装备机动、国防军力部署和军事通信联络、人民防空等方面的需要。其次,国家在进行军事斗争准备时以及战时,可以采取应急有偿使用民间的设施设备的做法,这不仅可以保障有限资源在平时能够最大限度地用于经济建设,而且在战时能够有效地满足军事和战争需求。比如,在渡海作战过程中,通过征用民船提供物资补给、救护、通信等战时勤务保障,改装民船直接或配合执行侦察、封锁、偷袭等军事任务的方式,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军事战略任务。另外,国家可以发挥民用领域的科技优势和加大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力度,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用高新科技领域研发和生产势头强劲,在通信、电子产品、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有的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我国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仍比较低,因此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军民两用技术和两用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促进民用高新技术成果转为军用,对于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进程,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防经济学范文4

关键词:理性经济人;国防生;违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15-02

从2000年军队开始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人才至今,全国已有一百多所重点院校招收、培养国防生,每年向部队输送万余名毕业国防生,为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这些国防生绝大部分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时履约到部队任职,但也有些国防生主观违约,不履行协议,自愿退出国防生的行列。这些学生虽然是少数人,但他们的行为已给部队和学校造成了损失和影响,若不能很好地及时处理,会在国防生中造成“涟漪效应”和“羊群效应”。但是,目前在应对国防生违约问题的分析讨论中,多数还只是从思想教育等层面去探讨,很少从国防生违约的根本动机和人性特点去深层次探讨、挖掘,这就容易造成对问题的分析不透彻,也就很难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试图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国防生违约的动机,从根本上提出应对国防生违约的有效措施。

一、从理性经济人假设角度看国防生违约的动机

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人的行为动机是由经济诱因引发的。2)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人们的行为是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进行的。3)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4)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甚至有时会做出“事与愿违”的选择。从该理论出发,分析国防生违约主要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选择报考国防生的方式,达到进入重点高校的目的

这些学生一旦被高校录取,便寻找机会违约,其报考国防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初,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国防生行列,许多重点高校都将国防生的录取分数线定得比普通生要低,这样,就给那些想上重点学校但考分不够的学生提供了机会。北京某重点高校就“你报考国防生的动机是什么?”这一问题,对国防生进行过匿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的国防生选择“是为了进重点名校学习”,近30%的国防生选择“既可以上名校又可以圆从军梦”。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确实存在着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报考国防生的真正目的是以此为跳板,一旦实现了目的后,便寻找机会提出违约。这些学生从一入校就开始表现出思想不稳定,从大一到大四总是在寻找违约的时机,尤其是在大四临近毕业时,是这些人违约的高峰期。这些学生违约的态度比较坚定,虽然是少数,但影响极坏。

2.为了能够享受国防奖学金的支持而报考国防生

一旦家庭经济状况好转,便有可能产生违约的想法,这些学生报考国防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诱因。我们对国防生的家庭背景进行过调研,15%的国防生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为能享受国防奖学金而报考国防生的,近60%的国防生来自农村,60%多的国防生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太好,他们当初报考国防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困难。起初这些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还是比较平稳,但是到了临近毕业时,思想上就开始产生波动,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开始好转的学生,其思想波动较强烈些,其选择国防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可以享受国防奖学金”,以便支持其完成学业。这些学生虽然也有违约的倾向,但其违约的强度不如第一类学生,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注重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他们还是能够履约去部队工作的。

3.因为分配不到“理想单位”而提出违约

这些学生受“非理性情绪”影响较大,把“分配到理想单位作为其选择国防生的最终目的”。一旦不能满足其要求,便会不计后果而做出“事与愿违”的选择。一些国防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一些是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毕业后执意要求到“大城市”或“父母身边”工作,把个人的要求摆在第一位,而不顾部队整体工作的需要和安排,一旦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就提出违约。这种情况在毕业前夕极易出现,由于受到家庭的支持,这些学生违约的态度比较坚定,容易“冲动决策”,甚至不顾一切后果。对于这些学生,我们一方面要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和学生家长搞好沟通,争得他们对培养工作的配合和支持。

二、用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分析国防生违约的根本原因

1.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国防生“想违约”的主要诱因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的行为动机是由经济诱因引发的”。我们国家当前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阶段,而“经济人”又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了其行为目的必然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现在的国防生正处在这个时代,难免要受到这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是他们必然的心理反应。而“理性经济人”的这种心理需求与反应,是与部队的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的,这种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和解决,就很容易造成个别学生的违约。

2.违约的低成本、高收益是有些国防生“能违约”的根本动因

根据教育部和四总部制定的《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国防生违约的,应当退还已经享受的国防奖学金,同时缴纳已经享受国防奖学金2至3倍的违约金。 目前,这个数额大约在十万元左右,而国防生大都是重点院校的理工科专业学生,所学的专业为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等,这些专业在社会上都是很“吃香的”,而且收入也是比较高的,向部队交纳违约金对他们来说不算是太重的负担,而违约后获得的经济收益却是很高的。所以,从经济角度来看,违约的低成本、高收益是部分国防生“能违约”的根本动因。

3.管理政策和措施的相对滞后是国防生“敢违约”的管理漏洞

在《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里面,除了对违约的国防生进行经济处罚之外,还规定有:违约国防生在规定年限内不得录用为公务员,不得报考研究生、出国或者录用为国企职员。 这是对违约国防生精神成本的处罚,是违约国防生理应承担的。但实际情况是,这些规定谁去负责执行、哪个部门去监督、有什么措施确保能落实等等,这些在文件里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执行起来难度很大。另外,由于保密的原因,我们国家的企事业单位对国防生的管理政策和措施都不是很清楚,而且,也并没有形成管理的联动体制,所以,从根本上就造成了管理上的空白和失控,这是国防生“敢违约”的主要管理漏洞。

三、从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出发,制定解决国防生违约问题的有效对策

1.在加强对国防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同时,要注意尊重和关注他们的利益问题,完善相应的政策指导,坚定他们献身国防的坚定信念

人的思想认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形成和发展是受制于一定物质条件的。我们要提高国防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就必须正视和尊重国防生的利益问题,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意识上,我们要克服错误的认识,要承认国防生也是有利益需求的,他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关键是我们要根据国防生思想活动的特点,结合国防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构建科学有效的国防生教育管理激励体系,真正使国防生能够把个人的理想和国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通过保健激励措施,不断满足和提高国防生的心理需求层次,坚定他们从军报国的信念。

2.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约成本

凡是主观违约的国防生,其人性特点基本上符合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特征,这些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在领导行为上必须对他们进行高度控制和严格管理。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加大违约处罚力度,提高违约成本,不仅要增加违约金额度,让他们承担更高的违约成本,而且还要对他们进行纪律处分,进行道德谴责。对性质恶劣者,要依据《兵役法》《国防法》和《教育法》等相关法律,依法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增加其精神违约成本,给恶性违约者以强大的震慑作用。另外,我们一定要把好入口关,真正选拔培养那些自觉献身国防事业的学生,绝不能搞“拉郎配”,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违约国防生的处罚,是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对学校、部队和学生都是一种损失。

3.提高奖学金的额度,增加国防生的守约收益,进一步充分地科学地利用国防奖学金的激励作用

为培养优秀的国防人才,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设立了国防奖学金,但是,目前我们在国防奖学金的使用上,还需要与“理性经济人”心理需求的特点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国防奖学金的执行情况。首先是奖学金的数量,目前还比较低而且单一,还不能完全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美国陆军ROTC(Reserve Officer Training Corps)奖学金在2003年就已经达到了17000美元,而且每年暑期还提供5000美元的学习、实习费用, 高额的奖学金对激励和稳定学生入伍从军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其次,可以将国防奖学金的发放额度与在部队服务的年限相结合,采取国防奖学金分层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对不同级别军官的最低服务年限提出了具体的规定。我们可以参照这个标准,将国防奖学金划为几个不同的层次,根据享受国防奖学金层次的不同,规定其服务的年限,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国防生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像现在机械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美军的ROTC培养模式已采取此种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保证了ROTC军官的履约率。

总之,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研究分析国防生的违约行为,是一种依据人性特点、从新的角度对该种行为进行的深层次分析,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研究探索方式。当然,人是一种有意识并具有广泛需要的社会生物,在应用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研究分析国防生违约行为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结合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这样,才能对国防生的违约行为分析得更彻底、更全面,从而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国防生教育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总政治部干部部.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工作文件 选编(内部资料)[Z]. 2005.

[3]潘毅,曾明. 美国陆军ROTC奖学金计划的改革发展及其启 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4(3).

收稿日期:2012-11-01

基金项目:2012年清华大学学生工作研究项目 (THXS-

国防经济学范文5

关键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E0-05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268-02

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1]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在联系,对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在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正确认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关系,对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面而深远的意义。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我们党对中外历史上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

首先,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概括。在新中国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富国”与“强军”统一的客观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建国之初,同志就指出:“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2]“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3]这其中蕴涵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把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之中,提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性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从而更深层次、更进一步地阐述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其次,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经验总结。纵观世界历史上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国兴衰史,一条基本定律被反复印证:国富才能兵强,兵强才能安邦,安邦才能发展。在这点上我们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威胁、侵略,以及国内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的指导,我国一直实行优先发展国防建设的方针,尤其是在期间,提出了以备战为主心,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战略,造成我国经济建设畸形发展。改革开放后,为加快经济建设,国家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国防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同时,我国的国防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既不能脱离国情,片面搞国防的高投入,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经济而忽视国防建设,必须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第三,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富国与强军,是一个国家发展腾飞不可缺少的两翼。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还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能否确保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关键还在于能否营造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越是要发展经济,就越是要巩固国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建设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才能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极推进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奠定物质基础。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且促进了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百年的富国之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首要任务,也是夯实国防建设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依托。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国防投入逐年增加,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全面有力,军事威慑力显著提升。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富国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军之路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为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夯实了物质基础,“富国”与“强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第二,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供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军队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建立和完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推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各项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经济建设领域,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我们在“富国”之路上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国防建设领域,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时期,无论是信息化建设、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还是人才队伍建设、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军事技术差距,这也警醒我们在“强军”之路上仍需要加倍的努力,要以改革开放为推动力,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第三,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出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利益不断拓展,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对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总是千方百计地妄图牵制乃至遏制我国的发展。我国周边地缘政治军事环境也相当复杂,不可预测性因素明显增加。这些都对国家安全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大了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压力。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必然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发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战略支撑,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

三、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真正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为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提供了根本思路,也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是在战略思维上,要树立全局观念,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同样也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根本方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兼顾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国防建设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保证和坚实基础。要明确“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中心点。“国富”要以“军强”为保障,“军强”要以“国富”为基础。因此,我们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从国家角度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高度重视国防建设,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军队角度讲,要坚决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二是在融合模式上,要树立效能观念,实现优化整合、兼容发展。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必须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全方位全过程地把国防建设纳入到经济建设体系之中,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形成合力的局面。一方面,军队要充分依托社会资源,要在国防基本建设、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上,充分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充分地发挥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军队要积极发挥推动作用,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协助地方完成重大保障任务,从而使“富国”与“强军”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实现更加科学有序的结合。

三是在政策法规上,要树立法制观念,实现科学规划、长远发展。指出:“我们就必须依据科学发展的要求,站在国防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都是一个由多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要科学确定两个建设相协调的分阶段的目标和重点,站在国家高度来考虑和设计国防与军队的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与军队的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从而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报,2007-10-25(1).

国防经济学范文6

关键词:国防经济;一带一路;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1

引言

一带一路战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至10月主席在访问中亚以及东南亚等国期间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获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我国周边多国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一、我国国防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国防经济产业发展受我国经济建设中心布局的影响较大。在1964年以前,我国的国防经济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国防经济基础薄弱且发展不均衡即东部地区特别是华北、东北地区发达而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发展较为薄弱。三线建设时期[1],我国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将位于东南沿海以及东北地区的工业产业特别是国防经济工业向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迁移。从1964年至1980年,经历三个五年计划以及累计投入资金2050.68亿元,在我国关中、成渝等地区为代表中西部地区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一定基础规模,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化国防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在1978年后,随着东南沿海一批经济特区的建设,工业重心又再次回到了具有良好区位条件和人才基础的东南沿海地区。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日益完善以及“军改民”等制度的推进,为我国国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国国防经济的发展与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相融合并有利的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三线建设”时期在我国中西部布局的国防经济工业在进行“军改民”改制后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撑。

二、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防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现阶段我国最高的国家顶层战略,与我国目前的国防经济产业的发展存在着重要的关联。首先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涵盖范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13个省市,包含在“三线建设”中我国中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含上海、福建、浙江、广东、海南等5省市,均为我国东南地区重要沿海省份,其中直辖市上海以及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对于我国国防经济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上述地区的国防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但同时也对我国国防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国防经济还存在着军民经济如何融合发展、国防经济与地区经济如何进行更高层次且更具效率融合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对我国国防经济在新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国防经济发展对策

(一) 加快国防经济工业体制改革

加快国防经济工业体质改革,首先应该降低国民资本进入国防经济的壁垒。现阶段我国尚且没有相关成文法律对国民资本进入国防经济提供相关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并且在税务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也对国民资本进入该领域造成了一定障碍。因此,虽有一批拥有较为雄厚科研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经济具有较好的预期,但是较高的条件和壁垒又使这些企业望而却步。进行国防经济工业体质改革,对于除总装设计研发装配等一些部分依旧需要进行垄断性国有经营外,一般较不敏感的原材料等均可以放开民营企业的进入。这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减轻国防经济部门负担,提高设计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防经济产业产业链的构建衔接

在国防经济工业产业链构建方面,国防工业作为一门十分庞杂的产业,也拥有其完整产业链,前向相关产业与后向相关产业也较为发达。在旧的国防经济体制下,整个产业链呈现较为封闭的“纵向连接”,即除去成品直接面对市场外,其他产业链隐蔽在各个环节的生产者之间。这样的生产模式对于国防经济全产业链的发展十分不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进行以及对沿线各个国家产业的融合,国防经济工业应逐步有封闭的纵向连接转变为相对开放的横向链接。

(三) 增强国防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部分国防经济工业需求的转变,我国对一些民用性质较强的军工企业进行“军民融合”的改制,其目的是利用国防经济工业在规模、制度方面的优势,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现阶段国防经济对于地方经济的推动还不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以陕西省为例[2],2013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来自军工企业的产值仅占到不足10%,而陕西省拥有我国接近4成的国防科技人才。军工产业产值与国防科技人才两项数据的不对称性更加体现了在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国防经济发展对地方经济尚存在着贡献不足的问题。

四、结论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国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国国防经济工业特别是中西部以及东南沿海等受一带一路战略影响较为深刻地区的国防经济更应该专注于这个契机,从制度层面进行改革以促进新形势下国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从体制改革、产业链衔接、对地方经济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口经济学

下一篇法律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