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学课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机学课程论文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1

1.1缺失的实验实训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因为实际实训条件的限制,对“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中配套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要求的实践内容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最终导致了实训环节在“机床电气控制”教学中的缺失,同时也导致了不好的“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作为一所高职院校,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实验室建设中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虽然是很多的,但是目前能够用于“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的设备却很少,只有一个有两类机床共40套仿真设备的实验室,这两类机床虽然是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其他机床实验设备的缺失,使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总是存在遗憾。

1.2脱钩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院的课程教学的特点就是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的模式,理论与实践分时段进行。一般教师在安排教学时总是会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进行实践环节的锻炼。理论和实践内容的分时段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上的脱钩。首先,“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中有很多的机床电气控制原理图,如果学生在没有真正观察接触实际或模拟机床的的外观、动作方式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那他们接受理论知识就会很被动,也当然不会有自己的主观理解,几乎是教师讲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分时段进行,在实践课需要与理论结合时,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基本上忘完了,实践课程无法及时享用理论课程的成果,得到理论课程的支持,实践课教师在安排实践内容时自然也就无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实验室机床设备的仿真模型化,也使“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实践教学和工厂的实际机床脱钩。为了改变以上种种“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尝试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来,通过实践证明,项目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项目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为了提高“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高技能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校内具有的40台仿真机床的实验室硬件条件,在“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成效比较显著。一方面,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与教师的互动性增强,课堂气氛明显好转,以前的那种教师自顾讲解,学习任意作为的情况已经不在出现。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团队之间的互助合作能力都有了大幅度地提升。

2.1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条件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了教师指导、监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但在具体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具备几个条件:

(1)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人是决定事件成败的关键,项目教学中的“人”就是指教师,引入项目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项目教学法虽然也讲求理论,但主要是要做实践项目,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是既具有从事理论教学的能力又具备从事实践教学的能力“双师型”教师。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相比,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既要求教师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也要求教师有更高的教学和实践业务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时必须首先精通教材内容,同时熟悉实际的操作过程,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实施项目法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特别是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才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所在。

(2)必须具有开展项目的实践条件。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好的教师也不能纸上谈兵。“机床电气控制”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容的课程,而且对实践内容的要求还要更高一点,各类机床的结构、外形、工作原理十分的复杂,如果没有实际的机床供操作,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项目教学法也注重实践条件,实践条件的状态决定了教师项目的选择,决定了最终实施的项目好坏,实施项目与实际工厂中的设备的区别,也必然直接影响着最终教学效果的发挥。所以,实施项目教学的次要条件就是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

(3)项目教学不能脱离教学大纲。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项目教学法,大家的目的都是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的高职高专人才,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项目教学非但不能脱离教学大纲,反而应该确保最终所选择实现的项目能够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有力地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在具有一定难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考核方式要合理公正。项目教学中,考核必须要合理公正,必须考虑多方评价的评价方式,另外,评价时必须兼顾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评分标准必须明确,对完成项目的评价也必须合理公正。项目教学具有重过程轻结果的特点,教师在进行项目评价考核的过程中更应该要合理公正。具体的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和学生的自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2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机床电气控制所涉及的机床较多,每一种机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优势和适用场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并掌握知识,必须以每一个机床作为一个项目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对于普通车床,设立了识读并检修普通车床CA6140电气控制电路项目,共6个学时。根据课程标准,这个项目确立的知能目标是:掌握常用普通车床电气控制原理图的识读方法,会识读普通车床的电气原理图,会处理普通车床的常见电气故障。根据知能目标,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个阶段任务,然后在每一次上课前以项目任务单的方式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让学生在进行分析设计实施项目前有充分的时间预习和查找资料。

第一阶段:总体认知阶段,学生的任务是:观察实验室内车床CA6140的外形、动作方式、工作过程;找出车床上面(包括车床内部)的所有的低压电器元件及控制柜并明确每一个低压电器元件的作用;根据实际操作,领会低压电器元件在电路图中的位置和作用。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总体观察普通车床的工作方式、运行过程并对其上面的低压电器元件利用已经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是分析普通车床CA6140原理图,学生的任务是:根据前一阶段得出的结论对普通车床的电路进行设计并和实际电路图进行对比;分析理论中的电路图与自己所设计电路图的区别,找出其优点所在;看懂并分析电气原理图,掌握普通车床CA6140的工作原理。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对自身所设计的电路和理论上的电路进行比对、分析,得出自身设计的缺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掌握掌握普通车床CA6140的工作原理,同时,学生之间也会交流和合作,共同评定设计的好坏,该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阶段是故障检修阶段,通过实际车床的操作和原理图的分析设计,让学生学会对普通车床CA6140进行检修。学生的任务是:分析普通车床CA6140的故障现象;根据故障现象,对实际所设置的故障进行检修。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掌握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仪表的使用,同时针对项目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自主寻求解决方法,该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动脑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有较大的作用。最后,教师依据每一组项目完成的情况,进行集中地讲解和评价。当然这不是说在前几个阶段,教师就可以不闻不问,而是也要参与其中,并实时地进行指导,但注意自己的作用,要突出学生在项目完成中的主体地位。

3项目教学法在实际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它以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形成直接经验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在项目教学中,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性活动,注重的不再是最终完成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每一个过程。所以,在项目实际实施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选择项目要合适。项目教学要依据学校实验室条件,不能脱离实际;要配合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的要求,尽可能地包含有所有的教学知识点,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选择项目一定要合适,要满足培养人才的要求,并符合学校实验室条件。另外,项目选择的时候也要考虑项目的难易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项目的选择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企业人员参与,这样选择的项目才更符合社会生产的实际。

(2)教师指导要注意分寸。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项目教学中所担当的角色是项目教学的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和监督者,教师应该要及时的纠正、指导和帮助学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另外,由于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也应因人而异。项目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发现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操作技能并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过程中的分寸,掌握好指导的尺度,多提疑问,让学生自己去动脑想问题的答案,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 联合办学 岗位素质标准 机电工程技能 交互训导机制

一、立论

51b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双重教育属性,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系列,同时又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总是着眼于职业的载体——行业人才素质的构成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是基于“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的校企合作关系。

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机构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专业建设较系统的、富含职业教育技术的资料样本尚不多见。

我国高职院校和跨国公司企业员工培训机构在组织制度、行为方式、能力范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联合办学首项技术要略就是以特定企业专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为背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为平台,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适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机电产业生产技术标准与多数跨国公司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存在着差异,这种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是需要在联合办学的工作基面上攻关解决的难题。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签约联合办学,日立电梯广州制造基地挂牌“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技术学院”。我们持有“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教学技术发展理念,面对已经开始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工作现实,不可回避这种联合办学机制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亟须在工作实践中探索研究。

日立公司是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世界500强企业。日立企业历史悠久,生产管理机制和生产技术标准自成体系。

据调研资料:日立公司在华企业与国内其他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均未达到“挂牌日立梯技术学院,实行2年学院专业取向性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技术层次。联合办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特定企业岗位人才素质”为基面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具有“普适性”价值的“联合办学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既符合“创制办学特色”的职业教育技术方针指向,又应合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在技术进步与创新”理念导引下的发展趋势。我们确信:这个工作项目的过程将会是充满创新机会、历练团队的过程。勤奋踏实地工作和钻研,则丰硕成果可期。

二、课题工作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因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课程内容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现代机电主流技术的运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形成具有地区机电企业专业人才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有着极其现实的职业教育技术进步与创新意义。

电梯是集机电一体化各侧向高级技术工艺(如新材料应用技术、先进加工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大功率电子技术、传感与信号处理技术、维修与调校工艺)为一体的现代化机电设备,其职业技术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必然富含高专业技术含量的、极具教学技术创新意义的项目设计类研究子课题。

以联合办学双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对——取职业知识与技能要素——嵌合性研究为起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通识性机电工艺知识与企业岗位专门技能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

日立电梯产品集拥多项先进工业技术,如能量再生技术、永磁同步技术、无机房技术、扶梯一体化设计等,将这些高端的制造技术工艺理论编撰到相关专业教材或项目化实训指导书之中,则特色专业将从联合办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创制。

解决“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难题,课题成果可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优质标树。

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工作过程资料将能够展现出实证性强、系统性佳、普适性优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价值。

形成系列教学标准文件——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电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标准、联合办学课程体系主干课程标准、课题项目总结报告书与自评报告书等。

三、技术要略

1.地域工业技术经济发展的现实性认识和前瞻性意识

兼具完善性和创新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重构着眼于广东“十二五”规划关于机电行业职业人才素质特征及需求情况描述;着眼于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机电行业规模与技术工艺整合、进步的水平预期;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教学实施项目体系的结构。

人才服务区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类别划分:产品制造、设备应用维护或改造、市场营销服务。服务区调整的灵活性设计并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的各类型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之中。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灵活性体现在:学生在接受高职专业教育过程中可自主选择并趋近有利于尚扬天赋、激励专业进取的面向行业技术工艺岗位的四个就业和发展取向——通用机械或金属加工机床设备传动结构改进和工艺维护工程实施、机电设备的微机控制技术运用、机电设备功率控制系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运用、机电产品技术文档设计与编撰或行业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相应地,专业技能课程板块是机械工程工艺、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先进加工技术与技能、微机控制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

2.企业文化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与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规定采取实行“2+1”的模式,即“2年学院专业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2年学院专业学习的课程体系包括丰富的企业文化元素(课程)和以现代电梯设备技术工艺为衬托的通识型机电基础课程。1年企业岗位培养是在日立企业培训机构管理下的、以电梯设备制造过程工艺和产品技术服务过程技能为核心元素的培训系统工程实施。日立企业借此造就成批的“忠于职业、技能适用于产品体系”的企业骨干员工。

联合办学是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企业文化课程或专用技术工艺课程就要和谐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企业文化课程要素有些是要形成单列课程;如企业经营历史与发展概况、企业技术工艺体系特征、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学说、企业员工职业环境和生活节律情况、企业福利制度、特殊工种操作技能等。

3.企业专有先进技术或工艺的基础理论平台构建

有些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课程要素应该细致地研究如何有取舍地融入高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中,如电梯设备装配与调试、数控加工专用程序、电路测试等。

现代机电设备制造业工程技能的培训内容是;

(1)通识通用类课程内容——适用性好、结构精化、带有标准索引。

(2)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企业专门技术课程要素。

(3)系统工艺意识的形成方法。

机电设备工程是综合的支向技术工艺实施过程体系。实施工程的过程包括制作、调试、检测、记录、评价、改进等阶段。我们理解“岗位高端人才”必须具备机电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在项目任务型技能训练课程中设计有指标有比例的电气技术工艺、传动技术工艺、编程技术工艺、调测技术工艺、专业文档编整工艺的交互训导。

4.逆向工程工艺基础

专业软实力的培养方法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研究的重项,专业智能水平是职业适应状况的决定性要素。

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等,在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综合性课程中加入“工艺培养”项目。开设“机电设备控制系统高级工艺实训”课程,以培养技术工艺素质人才为目标,实施工艺能力培养。机电设备传动结构和电气控制系统测绘、规范技术文档编撰、技术文献或技师项目论文品阅评价等项目化的训导和实践科目活动为课程主要内容,课程项目实施采用逆向工程方式。先修课程理论引领理解实践任务的技术工艺内涵,实践活动充实原理理解并且在专业思维空间树立柔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工艺意识。经过此课程的项目化工作训练,学生应胜任一般机电行业企业电气技术工程岗位工作——达到电气工艺师(或电工技师)业务水平。

5.校企合作课程设计

主要工作任务是研究基于工学结合实践课目工作过程的机电支向技能课程的交互训导模式。这种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有三维研究:

(1)横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机械传动构件课目、电气控制课目、微机编程解析课目、大功率驱动器课目、专业文档编整课目、特种工种操作技能培训与考证)的内容分布。

(2)纵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序、工步、工时的分配。

(3)立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作评价(工艺水平、适用性)指标、改进要略、安全措施、客观动态适应等方面的机制“软件库资料”的形成。

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改造现行教学理论与实践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别进行的时空结构,将实验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与教室整合为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的一体化情境氛围教学平台,为进行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提供支撑条件。

参考文献:

[1]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标准(人才培养计划书)[R].2011.12.

[2]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书.

[3]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培训部《校企合作课程设置(企业培训计划书)》[R].2011.9.

[4]张文凡,产文良,解军,等.机电设备控制系统高级实训[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6.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电机学 课程 高职高专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015-01

《电机学》是为了适应企业对电机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而设置的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有电机原理,电机结构,变压器、异步电机、同步电机和直流电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参数、运行特性及运行原理等。相对于其他课程,电机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科学性与操作性特征。传统电机学课程教学过程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缺乏学习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这种学术型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如何使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掌握《电机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改革

传统电机学课程教材厚、内容广、学时多,不大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为此,本着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优化,简化省略某些繁杂的公式推导,恰当处理教学内容的深浅度,不盲目追求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把传统的电机学课改为系列课,即理论课(电机原理)、实践应用课,并编写出配套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为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采取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讨论法、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讲授法等各种方法,其目的是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

1、讲授法--精讲多练,自主学习

精讲,集中精力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精心讲授,讲知识的精华,讲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精讲必须多练,从能力培养着眼,注重讲、练结合,保证练的比重,增加习题课,加强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现象。

2、开展现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课程组成员非常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安排32学时在电机实训基地实训,参与电机铁心的冲剪、机座端盖的加工、线圈的绕制、下线、装配、试验等整个电机的生产过程。每个环节由企业配备生产、技术一线员工对学生一对一指导,学生真正实际动手操作,真正熟悉和了解电机的生产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实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既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我们课前布置案例,提出问题,便于学生作好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堂上首先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由学生进行评价,最后由授课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4、采取互动教学

采取互动教学模式,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活动。

5、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伊始即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6人,组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组间相互借鉴,互有竞争。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本组的意见或解题办法。

(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1、理论教学中,运用实物教具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电机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又缺乏电机的直观形象及电机原理中的时—空概念,因此学院制作了一批实物教具及模型;录制了介绍电机原理、结构与制造过程的教学录象片。并安排有电机行业丰富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讲授,避开高深理论推导,注重电机应用,立足于工程实际。

该课程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还大量采用图片、电子音像资料等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通过观看录象直观了解电机的结构和生产制造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采用生产现场参观与实习的手段

学生参观生产现场,对电机结构和生产工艺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在生产现场实习,则更直接掌握了电机的生产工艺和结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如电机转子绕线大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三、教学效果

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观看电机实训录象,直观了解电机的结构和生产制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再经过现场实训与教学,学生的工程意识、操作技能、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实习的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生产需要,为学生今后就业上岗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电机学》是一门来自企业特色课程,属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本文从高职高专学生实际情况和企业需求出发,对《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主要是基于能力标准开发满足企业需要的课程内容,专业技能培养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在“校企结合”的专业建设模式下,深入工学结合教学,将真实电机产品融入教学全过程, 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将多种教学手段引人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实现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使学生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从教学理念、学习观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教学效果良好,毕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喜爱。

参考文献:

[1] 张小兰. 电机学. 重庆大学出版社.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电气传动控制技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专题教学

《电气传动控制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难度较大的主干课程,主要讲授交、直流电机的调速原理、系统分析方法及其控制等内容。它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门把理论基础和工具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的典范课程[1]。高校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和自学指导法,为了使学员更多的参与课堂,体现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组将讨论式教学法引入该课程教学。本文根据讨论式教学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教学内容和讨论组织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课程特点,提出了以专题为单元整理内容,然后将自学和讨论有机结合开展的讨论式教学。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特点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员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时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讨论的目的在于启发学员独立思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每个学员参与其中,调动其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在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充分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组开展了讨论式教学法。1.缺乏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讨论题目。讨论式教学法与讲授法中的启发式设问是有明显区别的。根据提前制定好的讨论问题,教员负责组织和引导,讨论过程主要依靠学员参与。但是在实际讨论过程中,学员对讨论问题的理解不够,而且讨论结论也是在教员的引导下得出,并没有提出见解达到讨论教学的目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学员对讨论问题的理解和准备不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2.学员讨论的参与度不够。根据讨论安排,学员分成3—4组进行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集中进行交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集中交流时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需要在教员的引导下形成统一的结论。究其原因,学员不是不想讨论,而是不懂得如何讨论,这与教员的引导和组织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现有的课程考核还是采用期末笔试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未把平时讨论列入考核成绩,也会大大影响学员参与的积极性。综上所述,针对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三、讨论式教学法在“电气传动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创新研究

1.教学内容的专题化研究。传统的教学内容讲授思路在前期灌输了大量、复杂的理论知识,学员一时体会不到其应用性,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因此,课题组首先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整理成若干个专题,即以专题为单元开展教学,专题的划分体现了典型性、系统性和实用性[2]。根据“电气传动控制”课程的总体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专题进行讲授:(1)直流电动机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控制系统;(2)异步电动机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系统;(3)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4)无刷直流电动机调速控制系统。上述四个专题的选取基本涵盖了现代电气传动领域里的常用驱动电机、控制策略、调节器设计方法、建模方法、PWM控制方法和系统实现方法。满足了所提出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专题后,以“异步电动机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系统”专题为例,通过对授课内容的梳理,从一个系统的认识规律角度,按照构成及原理、模型、控制、实现的顺序,确定为以下四个知识点:(1)矢量控制的思想,并引出坐标变换的概念;(2)建立异步电机在同步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3)根据数学模型得到电机控制规律,继而得到异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系统;(4)结合实际应用,讲解矢量控制系统的关键实现技术和优缺点。

2.自学与讨论内容的有机结合。讨论式教学要求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辩论。因此,包括课前自学和课堂讨论两个部分。探讨教学法的宗旨是强调发挥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重视学员掌握知识的效果外,还特别重视发展学员的智力,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在“异步电动机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系统”专题教学中,每次课的自学和讨论内容组织如表1所示。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生动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并不是局限在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为核心,而是从学科出发遴选若干热点着力加以讨论。在课堂讨论时,要调动全班学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员要引导学员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意见去粗取精,提炼升华,形成全体学员的共同认识。

3.改革考试方法。将传统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告诉学员,考试模式是按照教材进行标准化命题,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不过是走走过场,最后还是得回到具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上来,学员在讨论课上费心思再多、课下投入精力再大也不能在课程成绩上有所体现,会极大削弱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所以,实施讨论式教学法必须大胆改革讨论式教学课程的考试模式[3]。“电气传动控制技术”作为以讨论式教学法为主的课程,选择了组合灵活的考试模式。首先,在考试命题时设计了开放式的题目,重在考核学员对本学科、课程的独立思考,并提出独立见解。其次,把课堂讨论作为考核内容,其占课程总成绩的10%,具体分数根据学员的预习情况和讨论表现给出。

四、结语

针对讨论式教学法在“电气传动控制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将教学内容整理成若干个专题,即以专题为单元开展教学。在每个专题教学过程中,选择典型性并有广泛应用价值的题目组织开展1—2次讨论式教学实践。其次,在组织讨论教学的过程中,将自学和讨论环节相结合,并围绕本专题的中心问题,有组织地开展课堂讨论,并将讨论纳入考试成绩。实践表明,改进后的讨论式教学法提高了学员的课堂参与性,增强了教学趣味,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作者:魏永清 杨锋 单位:海军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阮毅,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电机学课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高等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学

如今,“傻瓜”型多媒体技术知识的普及, 从中学语文诗词的动画朗诵,到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抽象内容的动画演示,已经应用到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岗位上。其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电力系统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行业已得广泛应用,但在学科课件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如何令多媒体课件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有个合理的位置,接下来,通过对《电机及电力拖动》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现状和本课程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既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又是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新发展,多年来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在大中专院校迅速推广开来。

然而,近年来各个工科院校开发的该学科课件,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后,感觉依然不能得到很好的磨合。从课件开发和课堂教学使用两个角度,能较好地适用于广大教师的《电机及电力拖动》多媒体课件,很难找到。因此,凭借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我个人认为在有必要谈谈多媒体课件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合理位置。

首先,目前的多媒体课件使用侧重点不明确。课堂教学型多媒体课件,侧重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学好学懂这门课程。这也是容易被大多数课件制作者混为一谈,结果使《电机及电力拖动》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的侧重点分不清是否是用于辅助教学的,不利于老师对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

现阶段用于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种类很多,但质量很不乐观,主要是位置没有摆正。《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课堂教学的课件就更是如此。一方面,由于在多数情况下它是作为教师教学改革试验的副产品而由任课教师在有限的工作空余时间独自完成的,再加上《电机及电力拖动》课件制作相当繁琐、工作量极大、大多数老师的计算机水平趋于入门水平,造成适用于《电机及电力拖动》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只能处于勉强凑合能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学校的重视,使得任课教师加大投入资本,通过借助外力,在多媒体行业的专业人员或擅长多媒体制作的教师的帮助下,得到的一套媒体丰富、界面精美的多媒体的课件,但因版本单一,难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教师和不同层次的《电机及电力拖动》课堂教学,完善它需要更大更多的人力资金和时间的投入。

本课程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学习分析各种直、交流类型电机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基本电磁关系、运行特性以及电力拖动系统的运行性能,这就决定了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特点是“概念抽象、理论繁琐、公式和结论较多”的特点,并且涉及的基础课程多,课程难度较大,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基础课程。同时,高职教育课时安排不足、教学内容繁重。为了不架空中楼阁,使学生能前后知识衔接流畅,就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讲解,大量的文字、公式、图形和图片需要板书和绘制;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必须逐步画的图形,如直流电机单叠和单波电枢绕组的跨面展开图、相量图和机械特性图等。所以,在课件的制作中需结合《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的这些教学特点,既要把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的文本、依据公式、图形录入时间缩短,增加教师的课堂讲述,又要做到重点突出,知识结构清晰,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因此就一定要由该课程专业老师亲自指导、计算机教师帮助(例如制作直流电机基本原理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和变压器空载磁场的运行特性图合成的动画)制作,才能把握课程特点,按需要采用各种媒体把上述任务完成好,使学生在课堂上缩短理解、掌握该课程的时间,把课程学习好,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巨大作用。

再者,就是制作课件时选用“傻瓜”型的软件以适用于大众教师群体。比较简单常用的就是采用媒体创作工具,如PowerPoint (PPT)、PhotoShop等。其中的PPT是普遍使用的office 2003 的一部分,一般的教师经过短时间的自学或培训,都能掌握,而且能较好地适应《电机及电力拖动》的课件的制作和课堂教学。比较难的则是程序设计语言,如Visual Basic 、Visual C ++ 等;虽然它们都比较专业,却属于工科类高校计算机普通教育的必修课程,对于大多数年轻教师熟练运用它,是比较容易的,唯一的缺陷就是制作时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容易将教学侧重点转移至课件的制作上去,其适用性差。

课件使用的软件,要根据实际,合理地选用。力争操作简洁。实践证明,PPT 被确定为课件开发的主要工具。要提高多媒体课件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结合课程特点选用高效的开发软件和工具软件。选择VB 作为开发环境,这是因为简单易学、使用方便,易于处理图形、图片,便于实现动画和多媒体效果;在图形的制作中,对复杂的图片, 使用AutoCAD中文版来制作,再通过PhotoShop 等工具软件来加工,最后结合PPT实现。

一线的教学实践表明,要真正上好《电机及电力拖动》这门专业基础课,在当前的条件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教学课件只是辅助工具,这就要求《电机及拖动》课程教学课件的制作要体现实用的原则。如果教师不能把《电机及电力拖动》课讲得生动、透彻,学生则听得似懂非懂,再好的课件也是浪费,课件是不能代替老师教学的。因此,课件的开发不能追求所谓多媒体的高技术含量,而应更多地在满足不同教师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力争能简则简、以适用为原则,面向不同的教学对象,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反之,会造成教学目的与课件制作目的的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课件的脚本内容要结合教材,只要抓住主题、层次清晰就越明了越好。最好能让学生一看屏幕上的文字就能准确把握相关重点信息。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易于迅速掌握和理解所讲述的内容,而且能给主讲教师预留足够的发挥空间,把《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中的“惑”解决掉,也使教师能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把握课堂节奏或讲解相关内容。切忌把课件做成“电子版”的教科书,使主讲教师忙于念诵般的展示课件。

课件的制作要反映现代高等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学。课件的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为主,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为辅,进行设计的。从表面上看,课件的脚本内容与传统的讲义内容相差不是很大,实际上,“教”与“学”的中心已发生了质的迁移。它是把传统教学中的写和画所花的时间缩短,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电机结构、原理和相关理论的讲解,做到重点突出,真正发挥现代高等教育技术理论在《电机及电力拖动》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为了保证足够高的课堂效率,所用的媒体必须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合理安排的。一般而言,对结构和构造,如交流电机的定子、转子,应首选图片类素材;而对原理类,如直流电机的原理,则应首选动画类素材;在“概述”、“理论推导”和“理论应用” 等教学环节中所涉及的文字媒体,一般要力求精短,以免喧宾夺主;而在“设备简介”和“应用”环节中则应精选一些既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又具学科代表性的精美媒体,甚至选用少量代表未来科技走向的数控机床、先进的电力机车的图片,以引发学生对未来工业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浓厚的学习《电机及电力拖动》的兴趣。在本门课中,不要过分地贪“异”求“新”,采用音频媒体和大量的flash,做成科普读物或者是自学课件,而不是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不利于课堂教学。同时制作要保证舒适素雅的界面,为避免长时间观看屏幕造成的眼睛疲劳和延长投影仪的使用寿命,界面的设计必须非常考究。不仅要做到布局合理、配色得体,还要充分考虑色相的透明度和纯度。要正确的处理好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课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任课教师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教学课件的使用者,只有让他们的专业知识、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和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课件融为一体,才能充分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把《电机及电力拖动》学好。因此《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教学课件的编写要保持充分的弹性,课件要在某些拓展弹性较大的章节,准备了几种教学方案及相关的备选素材,并具有良好的可更改性,以便不同层次老师,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班级授课时进行灵活的补充和删改。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现在许多《电机及拖动》课程教学课件的不足之处。这样在另一方面也是“逼迫”主讲教师在授课前必须重新按自己的教学思路整理教学课件,从而有效地避免老师对课件的被动接受,进而影响《电机及电力拖动》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前都能将课件的相关内容主动整理一遍,既有效地减少了老师在低级水平上重复的工作量,又提高了老师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水平,同时激发了老师对内容翔实丰富、表现淋漓尽致、效果十分满意的理想教学状态,从而很好地完成《电机及电力拖动》课程教学任务。

随着多媒体技术对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高等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学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适合《电机及电力拖动》教学的辅助教学多媒体 课件也必然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在《电机及电力拖动》课堂教学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面:要坚持适用原则,不要为做课件而做课件,而忘记是为了辅助《电机及拖动》的课堂教学这一服务宗旨;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更新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认识,要领会课件的设计目的,要采用先进的现代高等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技术来制作和使用课件,编写时要始终围绕为《电机及电力拖动》教学服务、使学生学习好这门功课的主题。只有充分了解多媒体课件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的合理位置,才能最大可能的发挥多媒体课件对教育教学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旭东.电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