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例6篇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1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促进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规划纲要》,推动国家高新区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重要基地的优势,促进国家高新区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国家高新区应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三)原则。一是始终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根本任务,创造局部优化的环境,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二是以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深化体制改革和软环境建设;三是坚持合理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四是在完善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二、重点工作

(四)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国家高新区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市、兼并和收购等方式提高竞争力和产业规模;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五)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提高运行质量和扩大规模,重点办好专业孵化器;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等机构增强服务能力;选择国家高新区已有基础和有优势的领域,支持建立若干专业化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六)促进创新资源在国家高新区的集聚。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与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支持区内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带动效应明显的科技项目;鼓励高等学校与区内机构开展合作,吸引高等学校及其师生进入国家高新区创业;发挥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创新源泉的重要作用,建立大学科技园孵化毕业成果及企业进入高新区的便捷通道;制定并实施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大对留学人才回国的资助力度,完善引才机制,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优先引进符合《中国鼓励引进技术目录》的国外先进技术,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立海外科技园,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国际竞争。

(七)进一步完善支持国家高新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金融政策。逐步扩大国家高新区内的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流通的试点范围;优先支持区内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融资;国家高新区要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基金(资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和科技担保机构等,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发展;国家政策性银行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对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国家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用事业项目及自主创新活动给予信贷支持。

(八)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要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要改变高新区分散布局的局面,通过整合调整,逐步实现集中布局。国家高新区用地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依法审批和供应土地。要加强对国家高新区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考核,建立国家高新区土地集约合理利用和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价制度。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用地,有关部门应依法供地、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三、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规范管理和宏观指导

(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规范管理和指导。制定国家高新区发展规划,并与国家及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环境规划充分衔接。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区在新形势下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强软环境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增强集聚效应,进而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突出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制订必要措施,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高技术人才数量、科技型企业孵化能力、园区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比重、单位面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2

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天长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现就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意义

“十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市级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从总体看,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依然存在着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时期是我市建设新型工业城市、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倍加奋力,率先崛起”目标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作支撑。因此,全市上下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我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把握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两个核心环节,构建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升级,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规模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明显、创新体系完善、创业投资活跃、科技人才荟萃、综合环境优良的创新型城市。

2、发展目标。到2010年,在我市重点工业领域形成较为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力争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火炬计划项目80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达30%以上,专利申请量达400项以上,建立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健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障体制

1、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组织领导。市科技工作领导组要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分析形势,加强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有关部门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科技工作管理和服务能力,共同建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突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要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走引进、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道路,通过再创新,实现产业化;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丰富科技资源,搭建产学研平台,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互动双赢、携手共建、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要广泛吸纳科技人才,进一步更新人才引进、培养和用人观念,改革和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科技、复合型、紧缺的省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工作。

3、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要建立科技投入的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市财政将逐年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每年安排的研发经费将高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优化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市研发经费要重点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产学研合作开发的高新技术项目要优先列入市级科技计划,用于高新技术项目的经费不低于总经费的60%;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全社会对科技投入,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结构,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先扶持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3

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

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和

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要战略

措施。

一、新形势下高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耀眼的亮点。高新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增长快、

投资回报率高、创新能力强、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经济增长点。全国53个高新区

已累计开发土地面积273.36平方公里,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1.6万家,其中技工

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78家,创造了184万个就业岗位。*

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839.6亿元,工业总产值4333.6亿元,利税477亿元,出

口85.3亿美元。*年至*年,上述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7.5%、79.8%、

69.4%、73.5%.高新区的勃勃生机与崭新形象给所在城市带来了希望,成为当地

自主开发、产业发展、引智引资和对外展示的热点。

高新区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高新区有54万科技人员,100

多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服务中心。高新区企业产品的主要技术来源于国内

和企业自有技术的占76%.有527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863"计划、

国家和地方攻关计划、国家和地方火炬计划、国家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在高新区实

现产业化,产生了众多的名牌产品和杰出的企业家群体。高新区已初步具备了我

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基本条件。

但是,高新区的发展在全国并不平衡。某些高新区的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没

有形成支柱产业,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发展中的

问题,今后应当认真加以解决。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高

新技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自主创新,加快高

新技术产业化,推动技术创新进程。现阶段高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强化创新

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用五年左右时间使53个高新区的经济规模再翻一番,超过一万亿元,其它经济

指标同步增长;大力提高高新区的整体发展质量,把高新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

业化的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高新技术企

业家迅速成长的基地,技术创新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带动两个文明建

设的新社区,使高新区的特色更加鲜明,发展更加迅速,作用更加显著。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提高实现科技产业化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

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要

加强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支持高新区的发展。高新

区发展要实现重点的转移:由注重招商引资和基本建设向注重创新质量和优化配

置科技资源转移;由扩大建设项目向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转移;由产业分散向集

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

业,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科教兴国与可

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优化创业环境

营造创业环境,为科技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各级政府要抓住高新技术

产业化发展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转发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

规定》,借鉴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地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紧密结合高

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地方性政策,激励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进一

步增强高新区创新能力,推动支柱产业更快的发展。继续落实国家关于推进科技

产业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制度创新,保持高新区精简、高效、服务的体制

和机制,防止旧体制、旧观念的复归。要认真解决民营科技企业的产权问题,落

实并保护创业者权益,支持高新区企业建立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推动企业

技术创新。

各地高新区要积极配合地方人大推进高新区的法制建设,将高新区管理与发

展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制定和完善高新区地方性法规,使高新区的指导方针、管

理体制、创新机制、保障措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

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业者的良好风尚,形成高新区的创业文

化和氛围。要以多种方式弘扬创业精神,鼓励创业致富,宣传创业者业绩,树立

创业者形象,引导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文化,逐步形成浓厚的创业文化环境。

要按照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

社区环境建设,制定政策区建设发展规划,搞好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街的周边

环境,改善科技人员住房、交通、通讯条件和生活服务设施,逐步将政策区建设

成为依托大学、研究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完善、

社区管理优良的科学园区和文明社区。

三、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

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将孵化服务机构、创业资本市场和信息网络构

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官、产、学、研、资、介、贸的有机结合,更加有效地

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

科技企业孵化机构是高新区创业服务体系的核心。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

和高新区要进一步支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落实有关政策;有条件的地

方要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办好大学科技园、软件科技园、

留学人员创业园、行业或专业技术孵化器、国际企业孵化器、海外孵化基地、孵

化器网络,以更加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产

业化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向企业化

转制的有利时机,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他们到高新区兴办产业。有条件的高新区

要积极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对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

建立以创业投资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创业孵化资金和担保资金

等为重要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各类孵化机构要设立必要的创业孵化资金,联合

金融、投资机构,为科技创业者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高

新区要努力开辟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建立

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机制。

高新区要集中力量搞好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要充分

利用现有的科研、教育、产业、金融、贸易网络以及因特网等资源,为科技人员

和企业提供网上科研、网上教育、网上合作、网上融资、网上贸易等服务,缩小

地域差距,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区内外、国内外产业化资源的优化组合。

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队伍素质

培养创业人才,造就一支科技企业家队伍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关键。

要制定发现、吸引、培养和保护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政策、措施和

规划,鼓励科技人员创业,解决吸引创业人才中的各种难题。海外留学人员是我

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宝贵资源,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对他们

实行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方针,制定特殊政策,提供便利

条件和优质服务,以多种方式吸引留学人员到高新区创业。

高新区要培养具有超前意识、创业精神、善于开拓、既懂技术又懂经济和市

场的复合型高素质创业人才;善于发现和培养了解科技产业化规律、具有国际先

进管理知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建立优上劣下、人才辈出的用人机制,大幅度提

高管理队伍的素质。高新区要把吸引和造就现代科技企业家作为战略性任务抓好,

扶持和培育科技企业家,建立企业家和企业经营人才的市场,逐步形成一支能够

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高下的企业家队伍。

五、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高新区要积极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特色支柱产业,

辐射和改造传统产业。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扶持和

发展中小企业、振兴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措施。要努力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

业,提高其成功率,使其成为发展新兴产业的基本力量。要支持有条件的高新区

依托"863"计划、攻关计划成果建立产业基地,扶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要认真调查研究在高新技术前沿阵地的外国企业知识产权的分布格局,探讨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策略。对于外国企业已拥有知识产权的领域,要力

争通过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在外国企业尚未取得知识产权的领域,努力扩大我国

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空间。

要充分发挥高新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区域经济发

展的融合。在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集聚和优化组合,壮大

产业发展实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有关省市要根据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规划继续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六、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既是挑战,又是发展机遇。各级政府要支持高新区进一

步扩大开放,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发挥招研引智和自主创新的互补作用,形成技

术创新的国际化新格局。要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制定政策,简化出国、出

境审批手续,放宽外籍创业人才和管理专家的居留、工作条件,形成更加开放的

环境。要继续办好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吸引境外金融、投资机构进入高新区开展业务,支持区

内企业与跨国高技术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科技产业的国际化提供良好服务。

采取切实措施办好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推动APEC

科技工业园区网络的活动与发展。中国APEC科技工业园区要积极探索与APEC成员

之间以多种方式推动科技工业园区、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

作,实现共同发展。

要鼓励与国外企业孵化器、科学园区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共建国际企

业孵化器和海外孵化基地,推动中小科技企业实现跨国合作与经营。

高新区要在外经贸部与科技部共同组织实施的"科技兴贸工程"支持下,认

真办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积极采取各种得力措施振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为

优化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作出贡献。

七、加强管理,提高整体水平

科技部对全国高新区要突出重点,抓好示范,根据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

动态管理,建立优化机制,实行分类引导、定期评估、总量控制、优上劣下。对

于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高新区,依据国务院有关规定限期进行整顿。整顿后改

进不大的将被取消高新区资格。

北京中关村地区是我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要以

当年中央抓"两弹一星"的决心和魄力,把北京中关村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

科技园区,为全国高新区的发展作出示范。要切实抓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

范区的建设,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

当前,高新区已经进入以加强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在党中央、国

务院的领导下,在各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各地要努力将高新区建设成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61098-04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定份额,在二十一世纪初,用20―3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未来1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我国有必要在产业技术政策中对高新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措施给予明确指导。在此,我们从10个方面来探讨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技术政策。

1.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是实现产业化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从基础应用研究到实现产业化的连续过程。它大体包括高新技术的发明与研制、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新产品实现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即产业化三大阶段。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最终目的在于产业化。而高新技术产业化又有三个基本点。一是企业规模生产,即某种高新技术产品在单个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二是产业整体扩张,即高新技术产品出现从事专门生产的企业群体,进而形成产业。三是产业多方渗透,即高新技术产品、工艺和技术与其他行业相融合,实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实现高科技化。

将产业化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并不是否认基础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而是要特别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对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作出定位。首先,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产业化必不可少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新的产业不可能形成和发展。但是,真正使高新科技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即实现产业化。从这一点出发,要求科研开发从一开始就要从能够商业化生产的角度出发,进行选题、立项、技术设计和开发,并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则来运作。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企业群体,是产业化的必要条件。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明显不足。只有进行更加根本和深刻的企业制度改革,更加深入的经济制度市场化推进,企业才能真正发挥实现技术创新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的作用。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不改变这种状况,高新技术产业化就缺少坚实的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是产业的扩张。在战略选择和政策支持上要特别重视以下几方面:一是技术相对成熟、具有较大市场空间、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带有基础性作用的产业,加快其发展并不断扩大规模,例如电子信息业;二是对能够带动全局、产业关联度大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攻关,重点突破;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对处于起步阶段向规模化扩张的行业和重点企业,扶持其尽快跨跃进入规模化生产的临界点,达到规模化生产。

最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整体,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基础上,既要注意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新兴门类和产品,又要注意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只有全面推进这两个方面,才能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从整体上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素质全面提高。

2.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靠市场的力量,更要以企业为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或削弱政府的主导作用。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实现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升的渐进过程,而是一种后来居上的赶超行为。实现这种战略性的跨跃,要对发展战略、重点领域、技术政策以及各种重大关系作出选择,同时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这对企业和不同行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这只有政府才能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上作出安排。第二,发挥政府职能。随着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高新技术及其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产品的经济寿命则相应在缩短,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日趋增大。面对这种风险,大多数企业都会对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产品生产持谨慎的态度。同时,高新技术作为智力、资金、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起步条件较高,初创时期的开发费用远超过其产值,即使进入商业化生产实现盈利也要有一定的时间。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政府承担重要的基础研究,对重点技术和行业进行投入和扶持,通过政府组织协调产、学、研的关系,建立既能减少风险又能促进企业研制高新技术产品的机制和政策环境。对企业来讲,这有利于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体的作用;从社会来讲,有利于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并尽快实现产业化。

发挥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是必要的。但是,要使这种主导作用能够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挥积极作用,也要有相应的约束条件。

首先,政府的干预要建立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特别是要有超前的战略思想,看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选择集中突破的重点领域和产品,实施正确的产业化技术路线,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其次,政府的干预要建立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基础上。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干预并不是代替企业来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化,而是要通过政策引导、有效调控和创造需求等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最终要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技术创新和经营发展来实现。只有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自我创新的机制和动力,政府的干预才能发挥作用。

最后,政府的干预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重点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业和产业进行扶持;抓好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建立国家试验中心、工程中心,为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提供促进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同时要根据产业化进程适时调整政策。在某一类高新技术发展初期,对其中的企业重点扶持,使其尽快成长,形成产业规模。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具备了自主开发和再度发展的实力,政府的扶持力度应相应调整,让企业自主发展,由市场拉动和技术创新来推动。

3.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首先,我国民用高新技术产业十分薄弱,尚未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仅占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首要生产力是高新技术。我国的科技实力在国际上远高于亚洲某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许多一般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有较雄厚的科技实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要以高新技术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新产品新工业,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因此,我们要尽快从我国现有科技着手,在生物、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海洋和能源等重点着手,展开攻关,先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再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以此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新技术成果向产业转移,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际是指对高新技术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到形成新产业、新工艺、医疗材料,发展成高新技术产业等活动,即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成果通过商品化的途径实现产业的过程。

以往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弱点,突出的是科研成果与面向经济脱节,高新科技只做到开发阶段,而不做到产业化,就会使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矛盾更加深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研队伍与产业队伍密切结合,从整体来说,应鼓励科技人员走产业化道路,应鼓励科研队伍与产业队伍密切结合。

1995年我国的科技成果大面积转化率约为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成果由于风险大,投入大,相对来说,转化率要低些。因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必须重视转化机制建设。

目前,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渠道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国家计划推进,例如,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产学研合作;科技企业以及其他转化渠道(科学和技术咨询等)。但是,更重要的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统计表明,大企业在推出拳头产品方面有优势,在高技术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有绝对的的优势,这表明大企业应该承担起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重任,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化、产业化的主体。

另外,在高新技术转化方面,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成果要起点高、有创新,从某种意义说,只有创新才能转化;另一点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需要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结合,这是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市场机遇。为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展,国家应选择、扶持有前途的高新技术幼苗,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4. 以各种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4、以各种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研究与开发(R&D),对任何一个国家、 任何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和任何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都是提高生产力的源泉。目前,我国R&D 费用占GNP的比重以及企业的R&D强度(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这两项指标都很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一方面应加大R&D的投入, 另一方面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

主要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主要由企业自身承担,企业成为技术创造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受益者。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调控,依靠科技进步在产业界变成了自觉的需求,达到了良性循环。总的来说,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则企业自身所承担的R&D费用的比例越高, 反之亦然。在工业化国家中,所有国家的企业承担R&D 经费的份额均超过50%,而政府所负担的R&D费用少于总R&D经费的50%,平均都在40%以下。在中国,企业仅占32.4%,另外的67.6%为政府负担(1993),这说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推动力仍然在国家和政府,远未成为企业自身的自觉需求。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主要来自政府的推动与扶持,企业本身尚未形成对技术创新需求和依靠科技进步的自觉行为。因此政府在推动科技界改善科技供给的同时,更应该以资金、市场和优惠政策方式,千方百计鼓励与刺激企业加大R&D投入, 逐渐把政府关于两个转变的要求,真正落实到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为重心,以企业为基石的技术进步过程中去。此外,除了政府应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外,企业也应多渠道增加R&D经费投入,使高新技术企业R&D的强度至少达到50%以上。

5.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市场,促进高技术产业化

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还不健全,突出表现在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风险投资基金不发达,这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对于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

(1)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应提高R&D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推动中国高技术快速发展,我们建议国家设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基金。

(2)企业应努力增加技术开发经费,该经费可按规定列入成本。 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都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相关的技术创新工作。

(3)在国家信贷计划中增加高科技贷款比例, 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

(4)建立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其催化作用表现在:a.实现高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投入,而风险投资通过聚集社会各方面资金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投入;b.分担高风险。由于风险投资来源于许多投资者,从而每个投资者承担风险较小;c.共享高回报。尽管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中试与商品化有高风险,但一旦成功便会获得高收益,从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历史看,投资者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都能获得较高的回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一方面,风险投资是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另一方面,风险投资的发展又大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5)优先安排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第二板块市场。

6. 发展信息产业,使高新技术企业能获得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所需的各种信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信息保障

简单地说,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利用已经掌握的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使之产品化,形成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产品的创新。生产新产品是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件新产品的问世,特别是使它成功地进入市场和占领市场,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之一就是信息保障。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信息保障。

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时,必须掌握有关该产品的一些关键信息:首先是该产品需求量的调查和潜在市场开发可能性的调查;其次是消费者对价格承受能力的调查;第三是提高质量的降低成本方面的潜在能力,这主要依靠科技人员通过研究与开发活动来解决;第四是销售渠道的开发;第五是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特别是有关同种同类新产品的关键信息,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占领市场上成为优胜者。我国应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使高新技术企业能获得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所需的各种信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信息保障。

7.在发展科技工业园方面,在政策上应由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建立科技工业园区是加速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工作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具相当规模。我国在创建科技工业园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样取得了显著成绩。至今全国建立起120 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部级的有53个,其余为省级高新区,每个高新区建立了自己的管理机构。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发展政策,并确定了微电子和电子信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一体化等11个优先发展领域。

目前科技工业园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新起点。在发展科技工业园方面,政策上应在重点扶持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础上,将优惠扶持政策由于原来的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样既可以建立新兴产业,促进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又可以利用高新技术有重点在改造国有企业。与此同时,应该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组织协调,增加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资金的集中度,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约化发展,避免造成高新技术产业的粗放式发展。

8.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加强技术创新工作,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加速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当前,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首先要由过去传统体制下以政府为创新主体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即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的创新主体。我们必须一方面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在提倡产学研结合的同时,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引导一些科研院所逐渐归入企业,把脱离于企业之外的科技力量组织到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科技人员缺乏的矛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主体。为了增强我国企业和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当前我们要加强一批企业和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推广一批能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共性技术。此外,要加强“863”计划、攻关计划与火炬计划的衔接、集成,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形成若干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有一定经济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9. 制定人才培养和吸引政策,造就一支多层次、复合型、跨世纪的致力于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宏大队伍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否蓬勃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中国人才政策上能否有所突破,能否营造涌现高新技术“天才”的机制与环境,能否留住一流的高新技术人才。

搞好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关键是靠智力投资和人才建设,既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又应有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推动技术创新的是企业家。为了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需要造就一批有创新意识、有事业心、有紧迫感的民族高新技术企业家。造就一支多层次、复合型、跨世纪的人才大军,注重建立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不拘一格用人,创造出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宽松环境,才能赢得人才竞争的优势。

10.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经济合作, 重视知识的国际来源,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国际道路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位双,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湛江524088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022-03

随着世界对于海洋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国家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加重视。未来海洋开发的竞争取决于海洋高新技术实力。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创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成为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广东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

(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内涵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新兴产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技术的集成,它的研发和开发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技术突破的难度大,失败率高,具有一定的技术风险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集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于一体,建立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

(二)广东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

1、资源条件

广东全省海域面积41.93万km2,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35.40万km2。广东省濒临南海北部,海洋水产资源丰富。广东省所辖海域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含量丰富,可预见性石油资源储量达50亿吨以上,并且大多具有勘采价值。广东省具有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物产资源优势,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经济条件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一步的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广东省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3569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GDP达37588元,增长8.7%,提前两年实现2010年预期34400元的目标。这为广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3、政策条件

广东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必须优化调整和制订实施新的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广东省委、省政府早在2004年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就提出了要依靠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二、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

我国海洋产业迅速发展,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如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电力业等发展速度放缓,但仍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海洋开发和海洋科学技术进步,并提出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广东海洋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继续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表1)。

1、广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一些沿海地区都在大力研究开发海洋生物技术,纷纷成立专门的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基地。广东省作为全国的医药大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海洋高新技术推动现代中药、新型药物制剂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加速推进了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程。在自主创新水平和产业规模上有显著提升,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广东海水利用业

广东虽是海洋大省,但是广东淡水资源不足,用水效率不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量日渐短缺,水质日趋恶化,城市缺水问题突出,缺水范围不断扩大,难以满足沿海地区发展需求。近年来,广东积极开展海水利用工作,探索海水利用有效途径,取得较好成效。广东具有海水淡化开创性和指导意义的成功范例,如全国第一座电渗析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在南海西沙,全国第一座民用电渗析海水淡化站落户于珠三角。

3、广东海洋电力产业

海洋电力产业是利用海洋能发电满足人类电力需求的产业。海洋能资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和温差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广东是海洋大省,可用于潮汐发电资源约400万千瓦。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较小,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放缓,但依旧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尚待完善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政策法规的配套完善、政府的间接调控能力、技术中介的服务功能、知识产权的保护、官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均有待加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综合环境。

(二)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比较薄弱

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和资金。从人才角度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广东缺少高新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广东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整体科技实力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技术创新源的开发能力尚待加强。从资金角度来看,广东目前的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普遍偏低。

(三)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实力有待加强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广东海洋高新技术大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海洋高新技术小企业的数量还不多、创业氛围不够浓厚。虽然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形成经济规模的海洋高新技术产品不多。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来提高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质量和保持其发展速度。

四、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海洋开发的竞争取决于海洋高新技术实力。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广东省应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以海洋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扩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创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一)制定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协调,结合广东省经济发

展战略需求,提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目标与动态调整建议。协调区域内各市的产业分工,消除人才、资本、信息、科技资源等市场要素的分割障碍,营造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一批部级或市级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完善海洋科研开发体系,大力推进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拓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来源

要建立多元化的海洋科技投入体制,拓宽资金渠道,逐步形成财政拨款、金融贷款、单位自筹和利用外资四大渠道。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积极推荐和协助有实力、成长性强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四)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管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创新人才制度,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尤其注重引进技术研发团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欢迎他们参加广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开发。

(五)依据政策法规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体制

建议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体制,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恶性竞争。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控全省供求总量的平衡、重大科技项目的布局、产品发展方向和技术转移等。

(六)加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合作

营造良好的研发环境,充分发挥广东的区位和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鼓励国内科研机构与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使外资企业研发机构融入到广东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

五、结语

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广东凭借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一直处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21世纪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实现传统海洋产业升华和发展。依托广东海洋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体系,进而实现广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谨凯,我国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广东省统计局,2008年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广州:广东省统计局,2009。

[3]高慧英,海洋能发电[J],广东科技,2007,(4)。

[4]李业,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体系[J],科技管理研究,2001,(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112-01

高新技术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的工艺技术基础上的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能够为当代带来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技术群。高新技术产业是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它已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的先导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新增长点。

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的一些成就

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32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05.0亿元,同比增长24.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25.9%,占全省GDP比重10.2%。

2008年全省光机电领域实现增加值357.4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39.5%;新材料领域实现增加值349.5亿元,占38.6%;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增加值66.3亿元,占7.3%;电子信息领域实现增加值51.2亿元,占5.7%;高新技术服务领域实现增加值31.2亿元,占3.4%。

合肥、芜湖、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8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科技企业孵化器39个(其中部级6个),孵化场地面积58.8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130家,新增毕业企业102家。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5个(其中部级3个),实现营业总收入774.7亿元。

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国内先进省份和安徽省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

2.1 产业整体规模的差距明显

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总量偏小,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偏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企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不多。

2.2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安徽省的科技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属于尖端科学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以及工艺装备的研究开发和配套能力弱,尚未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服务的技术平台。

2.3 尚未形成具有较高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集群

目前,安徽省仅有合肥、蚌埠、芜湖3个高新区,缺乏产业成长的环境和平台。从产业集聚度看,不少产业企业间关联度小,企业在空间的聚集缺乏内在合作机制和产业链的关联。

2.4 创新服务体系还有关键障碍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通过向创业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系列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帮助和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支撑体系。但是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软服务普遍不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公用技术平台建设及应用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加快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在建设创新型安徽中的地位和作用

继续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牵动性工程来抓,把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撑安徽的奋力崛起。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挥安徽省本土技术、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2 进一步放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发挥资源优势,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煤炭、冶金、水泥等基础原材料产业技术水平,推广高效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提高吨钢节能节水水平,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提高附加值,引导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

3.3 进一步突出重点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在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上:突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重点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其在全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突出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坚持东向战略,重点发展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3.4 进一步重视发挥中央驻皖科研单位在科技产业化中的作用

继续支持国家大科学工程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央驻皖高校、科研院所在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发出更多适用型衍生成果。支持省院共建安徽循环经济工程院,用好与教育部、中科院的共建会商机制,促进知识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建春,等.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