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范例6篇

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范文1

[关键词] 农民观 农民主力军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是其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其最具创造性的部分。本文拟对这一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农民理论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认识及其农民理论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历程。这个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探索、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理所当然以主要精力领导工人运动,但也没有忽视农民问题。中共“二大”第一次对中国农民作了阶级分析,认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1]P76中共“四大”提出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2]P274即农民同盟军思想。这些闪光的思想是以陈独秀为首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不断探索的智慧结晶。尤其是中共“四大”前后,陈独秀、、邓中夏、瞿秋白等人撰写了大量文章,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阐述了上述思想。

北伐开始后,陈独秀的思想逐渐右转。他虽然承认农民“自然是国民革命之伟大的势力”,却更强调农民落后性的一面,认为“农民难以加入革命运动”。[3]P159这种片面性的认识导致他忽视农民作用,乃至最终放弃对农民的领导。这不能不说是大革命失败的一个原因。

在同一时期,却独具慧眼,对农民的认识要深刻得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论著,提出许多重要思想。他在科学分析中国农村社会各阶级及其革命性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认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他还阐明了中国农民斗争的特点,强调农民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这些分析与论断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基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农民理论,并将理论探索与实践斗争紧密结合。秋收起义后,率军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在斗争中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深刻阐述了这一思想,从而为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到乡村的转移、在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上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大体上说,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合乎实际的科学思想。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思想未被重视,没有产生太大影响。然而,这个探索阶段是必要的,它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形成的起点,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从遵义会议到40年代初期,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著,如《〈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等,不但充分阐述了工农联盟的思想,明确指出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完整地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他还提出了以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农民的理论。

从1941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又撰写了《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工农联盟的思想,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中人民民主的政体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并提出通过合作社道路改造农民、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从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体系建构。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农民观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农民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在对农村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得出“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忠实和最广大的同盟军”、“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一大胆而科学的论断。

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农村社会各阶级进行的科学分析是这一论断的基础。共产党人根据经济地位尤其是生活状况,将农村社会划分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而农民阶级又可进一步分为富农、中农、贫农(包括雇农)三个阶层。不同阶级、阶层的经济地位不同,阶级性便不同,因而对革命的态度也不同:地主是“反革命”的,“富农的态度始终是消极”的,中农“游移”但应“争取”,“多做解释工作”,贫农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4]P20-21在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共产党人认定中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这个名称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地是指贫农和中农。”[5]P644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若不把农民动员起来,“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国民革命便不会成功,因此,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6]P39,37从而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农民同盟军、主力军思想是这一论断的核心内容。共产党人认为:由于广大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之苦,有着强烈的革命愿望,所以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7]P692特别是“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70%,”他们“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8]P643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的新民主主义国家里,“人民民主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9]P1478-1479

(二)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井冈山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是井冈山道路的关键。其基本内容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主要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进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或红色政权建设,并以之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壮大,原因在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良好的群众基础、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不断壮大的红军力量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的意义在于它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10]P98-99这样,才能“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11]P635井冈山道路的理论正确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而这一理论恰恰是建立在农民同盟军和主力军思想之上的:要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必然也必须依靠农民这一革命的同盟军和主力军。所以,井冈山道路实际上是一条将工农联盟和农民主力军思想付诸实践的道路。

(三)把武装农民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相结合,把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相结合,乃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12]P487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要发挥农民同盟军和主力军的作用就必须武装农民。人民军队也正是依靠农村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然而,只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才能真正自愿地武装起来。因为地主阶级是通过占有土地而剥削农民的,农民要实现经济上的解放,就必须取得土地。拥有土地是贫苦农民祖祖辈辈最大的愿望。不使农民得到土地,农民就不会拥护革命至最后的成功。所以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中,总是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环节,把土地革命、作为革命的基本内容。土地革命使亿万农民真心拥护、支援和参加民主革命,成为人民军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四)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农民、通过合作化道路改造农民。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农民是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重要保证。中国革命军队以农民为主体,共产党员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必然带有小农的固有缺陷。要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把军队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团体,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方式,总结了一整套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方针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用无产阶级思想来教育农民出身的党员战士问题,创造了教育农民的奇迹。

共产党人还进一步地通过合作化道路改造农民、引导小农走社会主义道路。指出:农民的个体经济几千来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就是经过合作社。”[13]P931合作化要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稳步前进的方针。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民主革命胜利后不久,党就在农村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应该说,这场运动的前半段是成功的,只是后来急于过渡到0“一大二公”的,最终导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三、新民主主义的农民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重大发展

概括而言,新民主主义的农民理论建立在科学分析中国农村社会的基础之上,以农民同盟军和主力军思想为精髓和灵魂,以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并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付诸于实践,而以教育农民和改造农民作为实现这一切的保障,从而构成了一套体系完整的科学的农民理论。

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重大发展。农民同盟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早在总结19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时,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战略思想,后来又把没有建立工农联盟看成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之一。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同盟军的思想,同时又大胆创新,提出“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最重大发展,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关键和灵魂。因为,农民主力军理论得以成立的依据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社会各阶级进行的科学分析及由此得出的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中心问题这一结论,而要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冈山道路,就必须依靠农民主力军作用的最大发挥,土地革命和教育农民便是确保这一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

教育农民的思想也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一个创新。基于农民的阶级二重性和固有缺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历来倡导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教育农民,用无产阶级思想建党建军,从而把主要由农民构成的党和军队成功地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党和党的军队。这可说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法宝之一。

和整个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样,其农民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理论几乎无一不是经由创立的,也就是说,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主要创立者。这与生于农村、熟悉农村、又专职领导农民运动的早年经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既能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善于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灵活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正确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历史经验表明: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科学正确的农民理论赢得了农民,便赢得了中国革命。今天,在我们实施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一力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时,回顾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农民观,当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2][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4][10].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7][8][1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新民主主义范文2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恰巧迎合了俄国、中国这些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大国迫切需要工业化的历史要求。在苏联、中国“实现”了。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在西方是注定要失败的,不仅在于他理想社会的空想性,还在于他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西方民主思想完全相悖。因为,在一个社会中把它的社会成员强行划分为专政阶级和被专政阶级,这个社会不会是和谐公正的社会;在一个民主的社会,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阶层、每个政党都可以提出管理社会的方案供社会选择,为什么要使用暴力革命呢?因此,由民族矛盾引起的市政性质的巴黎公社失败后,暴力学说的社会主义失去了市场,民主社会主义思想诞生了。这就是伯恩思坦和被列宁骂为“叛徒考茨基”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理论。“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理论就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发端。

民主社会主义就其思想起源于拉萨尔、伯恩思坦、考茨基,兴盛于二战以后。二战后,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许多弊端已逐渐消除,社会逐渐走向民主、公正、公平,同时,以苏联为代表的集权社会主义以牺牲人权为代价的计划经济矛盾,以及官僚腐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民主社会等一系列问题以已昭然于世,这种现实,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的社会主义逐渐失去科学性,在东方,人们试图保持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克服集权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探索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4、新民主社会主义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区别于这之前到伯恩思坦的民主社会主义。新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代表一个阶级,而是代表一个社会,这个社会不仅仅是理论的理想,而且是切实可行的社会管理模式。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区别于集权社会主义又强调集体主义思想的与资本主义有一定差别的社会管理模式,是中国这种人口和资源矛盾的、集权社会主义矛盾尖锐后的、但又有浓厚集体主义传统的社会寻求新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探索。

在“社会主义”前面加上“民主”二字的民主社会主义,它已区别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集权社会主义了。

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既批评资本主义,也攻击共产主义,认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是民主法制国家、自由国家,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通过争取选举胜利,在议会获得多数,利用议会和“现行国家体制”实行社会和经济的改革计划,就能实现社会主义,主张走“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政治上主张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把政党看作多元化政治竞争中的一支力量,反对任何形式的专政,实行代议制;经济上实行混合经济,国营、私人和合作企业同时发展,主张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目标上实现社会正义,把人作为一切关注的中心,保障劳动者的决策权,收入分配合理化,发展福利事业,最终建立民主、自由、平等和正义的新社会。

二战后,民主社会主义曾在苏联东欧盛行,随着苏联东欧解体,他们的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而获得新生,从而使“旧”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不再有多大的意义。而中国今天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由于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使得在社会和平变革走向民主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的福利性质不能全抛下,而不能不对民主社会主义进行探索,这个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是在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前提下的民主社会主义,因此是新民主社会主义。

新民主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有几个不同的地方:(1 )、放弃了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不相信人类社会是不需要管理(政府)的社会,认为社会主义是封建社会解体后的与资本主义不同的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模式,而不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过渡社会形态;(2 )、人类社会是需要管理(政府)的社会,但这个社会不是一个阶级对一个阶级专政的社会;(3 )、既然人类社会是不是一个阶级对一个阶级专政的需要管理(政府)的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只能是民主社会;(4 )、但是,新民主社会主义继承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社会公正的思想。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区别于过去的旧“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新民主社会主义新在:1 、与过去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基本点不同:新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为了改造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中国这样的社会谋求社会变革的探索;2 、社会(国家)观不同:新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不能没有管理,新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而是突出集体主义思想的一种管理模式;3 、新民主社会主义在总结人类民主政治的先进思想的基础上把建立宪政民主制度(民主政治),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社会公正作为最终目标。4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平变革的新探索。

新民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在于:新民主社会主义突出地强调了社会的集体主义思想,即每个社会成员有权利无条件地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新民主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是民主政治+ 市场经济+ 社会保障制度。

三、新民主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1 、集权社会主义已完成了使命

中国的集权社会主义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初始积累的使命,再使用集权政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形式已经不能快速地发展中国。要快速地发展中国,使中国融入世界文明潮流中,中国无论是走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道路,还是私有制道路,民主政治作为选择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中国人口和资源不存在矛盾,人民“等量”地占有现有财富而民主化完全是可行的。即便如此,由于90年代以来权力市场化,现在再采用全体国民等量地均分国有资产,已不再是等量了。

社会主义作为集体主义思想同个人主义思想一样是人类政治思想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用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行社会生产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一样是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但是,社会主义思想与个人主义思想相比较,有一个显著特点: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地表达了全社会成员公正地占有生活资料的愿望。这一特点,如果用均贫富来实施,会造成社会生产停滞而缺少生机,也不符合社会的二重性原则;(社会的二重性原则即社会一方面要保障群体的利益,一方面又要保障个体的利益。)如果用新民主社会主义,避免贫富悬殊过大的方法,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个人主义思想,在民主法治社会,如果不考虑人口和资源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个人主义行为不会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缺衣少食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那这个社会会以最大速度发展,因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都会被激活。这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民主政治+ 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

民主政治+ 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道路在近代中国的民族救亡运动中被堵绝了。由于工业化初始积累的需要,我们走上了集权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工业化初始积累已经完成,我们能否走上民主政治+ 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呢?苏联东欧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但是我们不能,至少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不能。这是由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和和平变革的条件决定的。当然,放弃社会和平变革,通过社会残忍的整合也可能走上这条路,然后寻求高速发展。问题是哪些人成为这种社会整合的牺牲品呢?农民?下岗工人?城市贫民?即使我们不是这个社会整合的牺牲品,我们能忍心以“君子之仁”看到同类白白牺牲吗?

为了和平变革中国,我们必无选择:走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2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国体上主权在民和政体上主权在领导的矛盾。自从满清灭亡,任何一部宪法都写上了“主权在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甚至要实现共产主义,消灭国家,没有政府,“天下为公”。但是,由于共产主义的浩渺和工业化初始积累的需要,我们走上了集权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我们的人民在感到国家主人的喜悦的同时,他们把一切包括自身都交给了领导安排,领导行使国家(社会)意志。群众是被领导和安排的群众。

由于人是二重性的人,当领导作为人在缺少监督的条件下支配群众时,他的权力部分地会异化,使国体上主权在民难以完全实现,领导在作为管理者的同时会成为统治者,一定条件下群众只是为他创造财富的劳动者。

社会需要管理,社会管理有两种方式,集权的方式和民主的方式。封建社会,国家是皇帝及其皇族的国家,由于国体上主权在君,当然政体上是主权在“父母官”。封建社会解体后,共和国已明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条件下能否进行集权管理呢?

人民是社会的主人,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防止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冲突中毁灭自已,是为了发展物质生产力和人自身,是为了完成人的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无限追求人(类)自身的幸福。

集权政治只有在以下两个前提下才能等同于民主政治的管理效果:一是最高领导人是完全无私的人,他的存在纯粹是为了人民的存在;二是最高领导人是万能的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不受智力和体力的限制。因为,只有他无私,他才会每时每刻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谋划,只有他万能,他才不会决策错误,始终指引人民走正确的道路。因为全社会成员都在按照他的意志行事。但是人是二重性的人,没有一个人是纯粹为他人存在而无视自身的存在;没有一个人是万能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对于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限的。由于人的二重性,集权政治的弊端是明显的。集权政治必然将部分权力异化为人民利益的对立物。由于领导能力的有限性,领导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因此,在人民主权的国家,集权政治这种管理模式是不能保证完全实现人民主权和人民利益的。

民主政治则相反:一是它能限制领导的自然属性,即使领导想干坏事都不行,因为领导的决策、决策的实施都是在人民的监督下进行,领导想贪都不敢贪,“伸手必被捉”;二是民主政治能集全体社会成员之智慧,它克服了领导个人能力之不足。

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体上主权在民和政体上主权在领导的矛盾,克服中国政治制度之不足的唯一措施,就是实现政体上主权在民。

3 、民主政治是“纲”

新民主社会主义把民主政治看着是实现社会公正、社会良性发展、解决社会一切矛盾的唯一形式。

中国有许多问题:有经济发展问题、社会矛盾问题、台湾问题、新疆问题、西藏问题,还有诚信沦丧、反腐败等等等等问题,但是最根本的问题是民主政治问题。民主政治问题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问题。如果说“纲举目张”,那么,民主政治就是“纲”。

民主政治是“纲”,这是中国几千年集权管理的经验教训总结,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经验总结。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的管理模式,最终都要走向民主政治管理模式。十五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落后了,根本原因是集权政治阻碍了社会发展,欧洲文明为什么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就是因为它有民主的思想,民主的制度,在民主制度下创造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巨大的物质财富。奴隶劳动也能创造财富,但是它的发展是缓慢的。

在当今,给人民以民主是最大的“德”,“德在衙门最好修”。不能以人民长期的痛苦换取领导私利的满足。集权社会是少数人的天堂,民主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天堂。社会就象一个家庭,家庭需要温暖;家庭是温暖全家人,而不是温暖部分人。

四、新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观

1 、人的解放是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统一

就人的解放来说,人的解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解放,一是社会解放。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却是自然的奴隶。人是自然的产物,但是并非自然界的一切都适合人的存在和发展,并非一切的自然物人都可以不通过劳动而直接满足人的需要。人要改造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生活资料和其它物质资料,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人要同自然作斗争,解放生产力,获得自然解放。自然解放就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使自然环境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却是社会的奴隶。人要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却被种种伦理道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精神枷锁束缚。而且,人在它特定的阶段被异化为非人,不被同类当作人。人要探寻社会组合关系,构建最佳社会组织结构,探索人与社会关系的真理,获得社会解放。社会解放是构建、调整、完善各种社会关系,追求没有剥削、压迫、贫困、不平等的社会,追求公证、和谐的社会,使个体人能最大限度地自由、存在、发展。

因此,人要获得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自然解放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解放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新民主社会主义并不认为它的目的仅仅是解放生产力,实现人的自然解放,而且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实现人的社会解放。尽管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是互为统一的关系,但是,新民主社会主义仍然要高举着社会解放的旗帜,这个旗帜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自己的主人,他们是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一道为发展社会和发展自身管理社会。这个实现形式就是民主政治,它具体的操作手段就是宪政民主。

2 、国不同于政府

新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国不同于政府。国是区别于其它人类团体的有领土边界的社会,国的基本内容是居民和土地;家是以婚姻或血缘关系等方式存在的共同生活体;政府是凌驾于该社会之上的管理机构——国(家)政权;社会成员只存在阶层,不存在阶级,阶级只存在于集权社会,阶级只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国与政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使用的“国家”这个词是指国(有领土边界的社会),只是借用国家这个传统称谓而已。

政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对整个国家(社会)进行组织管理的政权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政府制定并直接实施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法律等政策。狭义的政府是指执行人民意志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行政机关。

①政府的产生

人是社会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但是人也是自然人,人天生地要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国(社会)需要管理,对外抵御外侮,对内要调解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这就需要一种来自于公众之中又凌驾于公众之上的权威,这种权威体现为权力、法律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权力需要通过一定形式——政府(立法、行政、司法)行使。

自然状态下的人类,他们共同劳动,自然分配,彼此依靠集体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存在,他们是平等的,是自然状态下的平等,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自然和谐,是无意识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随着个体人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剩余产品出现,同类之间的残杀增多了,自然的平静和和谐被打破,生产力不断遭到人类自身的破坏,人类迫切地需要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管理力量来管理社会,平息冲突,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

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管理力量来自个体人之间权利的互相转让,这种转让是有意识的,也是无意识的:既然你要加入到社会中来获取你的需要,你就应该按照社会的要求转让你的部分权利,维护社会的存在。

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管理力量需要一定的管理机构来实现,这种管理机构就是政府。政府为了解决社会内部冲突和抵御外侮就需要军队、警察、法律、监狱。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公众权利的转让,政府的本质是代表社会利益管理社会事务,自觉维护和促进社会发展。这是政府存在的唯一合理依据。

恩格斯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P21-194 )如果我们把恩格斯这段话中的国家改为政府来表述政府的起源时还是比较科学的:“政府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政府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政府。”

②政府的职能

由于政府是国(社会)需要管理,对外抵御外侮,对内要调解矛盾、促进社会发展,需要一种来自于公众之中又凌驾于公众之上的权威,需要权力得到行使而产生的,因此,政府的职能只有两个:对内的管理职能和对外捍卫国家(社会)主权的职能。

新民主主义范文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

扩展资料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来源:文章屋网 )

新民主主义范文4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区别于集权社会主义又强调集体主义思想的与资本主义有一定差别的社会管理模式,是中国这种人口和资源矛盾的、集权社会主义矛盾尖锐后的、但又有浓厚集体主义传统的社会寻求新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探索。

新民主社会主义的三要素: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

一、提出新民主社会主义的理由

1、十字路口的选择

十五世纪以前的中国是先进的,强大的。十五世纪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世纪,西方开始文艺复兴、资本积累、自由贸易。而中国,明朝法律规定:任何人外出必须持有证件,否则关卡查获立即送官。经济、文化、劳动力的交流被窒息了。西方强大了,中国落后了。以1840年为标志,中国人开始了自强自救,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直至共和国。

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都失败了,共和国为了中国工业化初始积累建立了集权社会主义制度。集权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的工业化初始积累非常有成效,由于它自身的缺陷,当它完成了工业化初始积累后,已不能再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集权社会主义以粉碎“”为标志,完成了它的工业化初始积累使命。从粉碎“”到现在,甚至还有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后集权社会主义。因为,由于历史的惯性,这一时期是集权政治体制下社会生产方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成就:一是确立了市场经济道路,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政治民主化已作为社会管理模式昭然于社会。而问题在于由于政治民主化没有确立,市场经济不可能完善。相应的是社会腐败,财富分配权力化大于市场化,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完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尖锐。这种状况,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是我们提出新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客观要求。在这种前提下,中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呢?

迄今为止,有两种社会管理模式,一种是集权政治的管理模式,一种是民主政治的管理模式。集权政治是由领导对群众的人身单向支配的管理,民主政治是承认社会中所有成员的政治平等性,由民众公推公选“公务员”,由民众制订法律的透明化管理。迄今为止,民主制度有过两种模式,一是“原始民主制度”,一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承认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获取生活资料的基本权利,但现实的社会主义是通过领导对民众的单向领导来实现社会管理,它自身缺少民众的参与管理和监督管理者的机制,我们称之为集权社会主义。

从现实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管理模式来说,资本主义实行“民主政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管理模式”,社会主义实行“集权政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区是成功的,社会主义的管理模式作为前苏联和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进行工业化初始积累追赶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也是成功的。问题是,当集权社会主义完成了工业化初始积累后已不能促进社会发展,集权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就此走上“民主政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苏联东欧走上了这条道路,而且现在已经获得了成功。中国呢?中国通过后集权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问题重重,中国能否就此也走上“民主政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我们的回答是不能,至少是现在还不能。这是由中国人口和资源现实矛盾决定的。

既然中国既不能走“民主政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又不能走“集权政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那么,是否还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我们认为,这就是新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2 、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

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是指:在中国现有的人口状况、生产力水平与物质资源条件下,如果不进行财富的“福利性”分配不足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和平变革的矛盾。这个矛盾从中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公务员与被公务员领导的普通民众的差异、社会就业困难、自然灾害频繁,甚至还有民族分裂与等现实是可以看出的。我们通过相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也会得出这个结论。

中国最突出的国情是:人口过多,资源少。现在已是十三亿人口,到2030~2040年间可达16亿左右。而且人口质量并不高:一是文盲太多,二是老龄化程度严重。但是中国人耐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对于中国的人口数量、质量和现有生产力水平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国豪称地大物博,但中国耕地面积少,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却要养活22% 的人口,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个水平还在下降;中国的水资源,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是美丽的国家,但生态环境脆弱,沙尘暴强度越来越强,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北方干旱,严重缺水,且越来越严重,南方雨季的洪涝也时有发生。人口和土地的矛盾,使中国的多数农村人口必须脱离土地另谋出路,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问题也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影响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问题。

这些例证只是一部分。这些客观的不利因素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克服的,人口数量和质量问题即使找到了解决办法,也需要许多代人的社会整合才能克服;生态环境问题在短期内也是不能解决的问题,至多是缓解。

这些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视这些现实是理清中国社会发展思路不能缺少的因素。

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城市高失业率和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本身就是爆炸性的问题,加上集权政治自身决策的局限性以及集权官僚的必然性,决定了这个社会必须要寻找新的出路。

这个出路就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化,即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二、新民主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集体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作为集体主义思想同资本主义作为个人主义思想是同等价值的范畴,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人是二重性的人。合理的集体主义和合理的个人主义作为社会观是两个完全可以重合的“圆”,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作为社会管理思想,集体主义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突出了集体的地位,个人主义强调人的自然属性突出了个人的地位。由于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个人主义更能激活个体人的活力,但是,当生活资料缺乏的情况下,集体主义强调生活资料大体平均的社会管理模式更人道化一些,更容易使社会稳定、健康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最基本的异同,也是最基本的因素。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集体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和个人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都是作为社会管理的两大模式,而且同处于同一社会之中,只是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不同而已。

社会主义作为社会管理思想有三种形态:即空想社会主义形态、集权社会主义形态、民主社会主义形态。

社会主义思想的演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空想到集权到民主的过程。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集权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即马克思所说的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形态,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暴力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的新探索和克服集权社会主义制度矛盾的探索。民主社会主义是尚未在西方和东方实践过的社会形态。

1、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伴随着没落的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瓦解过程中作为与资本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相对立的一种社会管理思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本位主义向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个人主义的过渡时期,是与极端集体主义相对应的极端个人主义时期。这个时期是伴随人性的复归、个性的解放、商品经济的出现、自然经济的瓦解、小农离开农舍到城里打工的时期,是小农离开温暖、舒适、习惯了的和谐、落后的农村到充满人情淡薄、竞争、拼命劳动、赚钱的先进城市生活的时期,是小农依恋和希望交织在一起的时期。封建时代之所以要被资本主义时代所取代,是因为社会发展到了必须依靠个性的解放和个人价值充分实现才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正如皮鞭下的奴隶集体劳动要让位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劳动一样。封建时代是黑暗的,资本主义初期是野蛮残酷的。资本主义没有温情脉脉,要生存,就得凭个人的才干、个人的天赋、个人的拼搏去竞取。带着封建痕迹脱胎出来的资本家是那样贪婪。工人在城里赚了钱,但付出的劳动和辛酸并不比乡下少。在乡村,不管怎样苦,怎样穷,总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土地,自己的耕牛。而在城市,除了赚几个钱,什么都没有。希望和失落的感情无时不有。刚与土地脱离到城里打工的第一代工人,当他赚了钱回到乡下的家里时,他的幸福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当他厮守在乡下时,贫穷又使他难以忍受。怎能不憧憬呢?如果富有和和谐同时具有,那该是多么美好阿?牧歌式社会主义情调与小农追求富有和和谐又无可奈何的没落情调开始共鸣。以莫尔为代表的这种社会主义憧憬开始了。这就是希望出现一个人人平等,无处不均,无处不饱的和谐、安康、平等的社会。

社会主义思想家层出不穷。各国早期的社会主义者,莫尔、康帕内拉、掘地运动和平均派、梅叶、维拉斯、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理想的社会主义同农业社会联系在一起,带有浓厚、没落的小农挽歌情调。包括法国的布朗基、勃朗、卡贝、德萨米,德国的魏特林,俄国的赫尔岑、别林斯基等都是如此。中后期的社会主义是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时已经看到了工业文明必然代替农业文明,他们理想的社会主义小农情调就少一些。早期的社会主义同中后期的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一是以农业立国,一是以工业立国。共同点是公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在英国,起源于莫尔,结束于17世纪中叶的掘地运动,这一时期正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初期。在法国,当英国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衰落时,18世纪的法国封建社会开始没落,法国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温床。以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为代表。在德国,封建社会的没落较晚,开始于19世纪初期,社会主义思想以魏特林为代表。在俄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更晚,开始于19世纪中叶,以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虽然是早期的社会主义,但却为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基本思想,基本感情:公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19世纪中叶,英法工业革命的曙光所产生的社会文明已为世人公认。工业革命以蓬勃生机变革整个世界,小农对农耕生活的依恋被无情的现实所遗弃,但小农那种和谐一统、平等就是平均的理想仍然生命不息,与工业文明相结合产生了中期的社会主义思想。以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年)、傅立叶(1772-1837年)、英国的欧文(1771-1858年)为代表。尤其是欧文,因为他生活在工业革命的故乡。

后期的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为代表。马克思、恩格斯时,工业文明的曙光已如初升的太阳,马恩看到小农的出路在于当工业文明的工人——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工业化时代。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十九世纪中叶是欧洲封建社会彻底让位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确立的时期。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之前的英国的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马克思既是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逝世于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德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政治上分崩离析的、没落的封建国家。1871年德国统一后,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工业革命。19世纪40年代,随着英法资本主义革命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消退,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才开始移到处于封建专制主义没落时期的德国。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党人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德国,因为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因为同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在整个欧洲文明更进步的条件下,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去实现这个变革,因而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共产党宣言》P58)从这段话,或从历史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17世纪在英国,18世纪在法国,19世纪在德国。每一时期社会主义运动所处的地区恰恰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的地区。第二,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无产阶级人数没有英法多,因为它“同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未来)在整个欧洲……”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同上)第三,(在德国)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直接在一起。当时的马克思才30岁,基本思想和基本感情已经形成了。同英国和法国相比德国更缺少民主思想和民主传统。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感情是在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形成,但真正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他”留学“英国伦敦(1849年8月)以后形成。

马克思倦念着德国,他德国式的思辩头脑使他放眼于欧洲、世界。他不能不目睹工业文明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不能不目睹资产阶级文明较之封建制度的进步意义,与工业生产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成了他研究的起点。同时,对那些被抛弃出土地的新生无产阶级的怜惜构筑了他的基本感情和基本色彩。德国式的思辩头脑、坚定的集体主义战士,使他成为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既是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成功地将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想、基本感情同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感情相联系,使社会主义思想光辉灿烂。

2、集权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欧洲主要国家封建社会最终瓦解,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工业生产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生产,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末期,资本主义最终确立时代的社会发展思路理论探讨的一种政治思想。但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可能在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中产生,不可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

马克思同整个封建社会瓦解过程中为社会变革寻找方案的其他思想家的逻辑起点不同。其他思想家是用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反对封建专制对个性的限制和对人性的扼杀,反对封建专制把人非人化的非人道主义行为,谋求民主政治,给人以政治上的自由、平等,给人以关怀、尊重的人道主义,焕发人的最大活力以促进社会发展,从而解决社会问题。马克思似乎认为谋求政治平等不是目的,谋求政治平等并没有完成人的解放。马克思从集体主义出发,要完成人(类)的解放。在人类进步问题上,马克思想“毕其功于一役”,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新民主主义范文5

为了使人民转让的权力不被异化为人民的对立物,政府的构架原则应该是权力制衡,不允许任何一个不受监督的权力存在。因为:人民转让的权力需要由具体的人来行使,而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是从不做错事的完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证明,好人政府最终无好人。那种把自己描述成自从来到世间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没有做过错事的“人”是希望永远领导人民。因此,我们不管选择谁来行使权力,都必须对行使权力者进行制约。三权分立是现在存在的比较好的权力制衡体制。一个权力是独裁,两个权力容易勾结,四个权力容易扯皮,三个权力既使权力制衡,又使权力精简,而且象三角形一样最具有稳定性。

集权政府:

④集权政府的产生

在人类脱离动物界的过程中,人们过的是群体生活。劳动工具、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用比较巩固的和内部团结的生产集体代替原始人群,要求扩大简单协作范围。在这个阶段上,氏族联系对人们的结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始人群开始向氏族社会组织过渡。

氏族是以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从原始人群中分裂出来的小团体,每个小团体构成一个生产单位——公社。氏族社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氏族议事会,全体成年男女都有权参加,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和表决权,氏族的一切重大事情都由氏族议事会讨论决定。氏族议事会选举、撤换酋长和军事首领。酋长没有特权,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道德性质的。他手里没有强制的手段,不称职的酋长可以随时撤换。战争期间推选出军事首领,战争以后与氏族成员一样参加生产劳动。“它(氏族)的全体成员都是自由人,都有相互保卫自由的义务;在个人权利方面平等,不论酋长或军事首领都不能要求任何优越权;他们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同胞。自由、平等、博爱,虽然从来没有表述为公式,但却是氏族的根本原则,而氏族又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单位”。(引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P21-103,注:见《马恩全集》P21-634页101 条注释)

由于血缘关系严重地阻碍了原始人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要求彻底改变两性关系,血缘婚制逐渐被族外婚制取代,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组成部落。部落有自己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和习俗。讨论公共事务的部落议事会是由各氏族的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这些人是氏族的真正代表,因为他们可以随时撤换。议事会公开开会,四周围着部落的其余成员,这些成员有权加入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决议由议事会作出。(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P21-106 )在部落中间,有一个最高首领,但他的权力并不大。他是酋长之一,当需要紧急行动时,他应当在议事会召集会议作出决定之前采取临时措施。部落之间形成联盟,联盟机关是联盟议事会,由地位和权力完全平等的酋长组成,议事会对联盟的一切事务作最后决定。在联盟成立时,酋长被分配在各部落中和氏族中,担任专为联盟目的而设置的新的公职。当出现缺位时,有关氏族便重新选举,同时有关氏族也可以随时把他们撤换下来;不过委任权则属于联盟议事会。联盟的酋长们,在他们各自的部落中也是酋长,享有参加部落议事会和表决的权利。(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P21-109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由社会成员选举的具有执行公众权力意志的官员的萌芽,他们部分地靠部落成员的献礼(税赋),如家畜、谷物等来生活。

农村公社的产生,使社会管理事务复杂化、专业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逐渐代替采集业和狩猎,成为社会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这些部门劳动强度大,专业化和季节性强,妇女体力不及男子,而且要孕育抚养子女和照料家务,男子成为生产的主体,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经济地位的变化,使妇女处于从属地位,以男子为中心,父系制产生。父系制,使农业家庭经济成为农业社会经济的细胞。氏族制的前提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成员共同生活在纯粹由他们居住的同一地区,当家庭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时,这种情况已不存在了。氏族和部落到处杂居,个体家庭成为生产单位以及迁徙自由、战俘、自由民、手工业者的出现,家长制大家族彻底瓦解,以及同乡村对立而产生的城市的特殊需要,都要求有新的机关管理社会事务。氏族、部落议事会的监督、决议方式已不适应新的社会人口组成形式。社会机构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事务日益复杂化,管理专业化出现了。氏族内部由于生产事务简单,管理事务简单,人们朝夕相处,共同劳动,熟习氏族事务,因此能正确行使选举权和监督权。他们的管理、选举和监督能力是本身能力的自然延伸。现在,自然延伸的管理、选举、监督能力已不适应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管理,管理者逐渐从公众中脱离出来成为专业化管理官员,他们依靠公众缴纳的捐税维生。教育的落后使多数人缺少必要的管理、选举、监督能力。

社会的集体主义原则需要人们转让自己的部分权利,由于被管理者缺少必要的管理、选举、监督能力,他们在转让自己的权利时连自身都被转让了、被征服了,他们自己剥夺了自己的管理权、选举权、监督权、议政权、罢免权,接着他们又被他们转让的权力剥夺了管理权、选举权、监督权、议政权、罢免权。由此,在管理者自然属性——利已欲的推动下,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管理力量部分地异化了,成为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对立物,成为套在公众头上的枷锁。统治者产生了!集权政府产生了!阶级产生了!剥削产生了!

利已,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二重性的一个方面,是内在于人的身体中随时燥动着的心。当管理者一旦失去必要的监督时,公众赋予他的权力必然部分地、甚至是全部地异化。统治者产生了,人的社会解放的内涵增加了,公众开始了政治解放。他们除了探寻社会组织关系、构建最佳社会组织结构、探索人与社会的真理获得社会解放外,他们还要和统治者作斗争,把异化的力量颠倒过来,获得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精神解放。

⑤集权政府的职能

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是通过政府(广义的政府)行使。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在于管理职能。由于公众转让的权利部分异化为人民的对立物,因此,集权社会政府对内具有双重职能:管理职能和统治职能,对外有捍卫国家(社会)主权的职能。

统治职能无益于社会。统治职能是统治者或统治者集团经济上剥削人民的职能,这种剥削是权力剥削,是超经济的剥削,是政治腐败、社会腐败的根源,是中国社会走不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期率的根源。权力剥削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抗,因此,统治职能表现为镇压人民的反抗。镇压人民的反抗除了警察、监狱外,与之相适应的是集权政治统治和维护统治职能的法律,与集权政治和维护统治职能的法律相适应的是集权专制文化。

世界上所有存在过的政府,除原始民主制、民主政府外的一切政府都是集权政府,它们是奴隶制政府、封建制政府、苏联东欧的国体上主权在民和政体上主权在领导的社会主义集权政府。

民众推翻政府不会推翻国家,民众推翻政府并非不要政府,而是需要只具有管理职能和捍卫国家(社会)主权的按人民意志行政的政府。

⑥集权政府的构架原则

集权政府的构架原则是与民主政府的构架原则相反的原则。

集权政府是公众转让的社会权力以及公众转让的社会权力部分异化为人民对立物的权力的执行机构。集权政府的统治职能从来没有过存在的合理性。集权政府作为统治职能的官员是人民的老爷,是人民之主。集权政府是根据管理社会和统治人民的需要构建的,集权政府权力部分是人民赋予的,部分是剥夺人民的,集权政府权力的行使不是在人民监督下进行的,集权政府的一切属于集权者自身。

集权政府的构架原则是没有权力制衡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领导的政府。集权政府内部的权力制衡是服从集权制度的权力制衡,与被领导的领导和被领导的人民无关。

⑦阶级

阶级可以区分为广义的阶级和狭义的阶级。广义的阶级指社会中的阶级和阶层。狭义的阶级是一定历史阶段上集权社会的产物,狭义阶级的实质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统治者)占有另一部分人(被统治者)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必然引起阶级斗争。

马克思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马克思致约。魏德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P547)

我们这里讲的阶级是指狭义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通过三条途径产生的:一是政治途径。氏族公社的“社会职能”的“独立化”,氏族公社的首领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即上升为社会的统治者。在氏族公社时,有的人被推选为氏族首领,这些人被氏族赋予处理氏族事务的权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有了社会分工和交换,氏族公社的社会职能开始专业化,这些人由原来参加生产劳动而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以致后来氏族社会职能世袭化。这样,氏族首领利用手中职权把公共财产化公为私,摄为己有。由原来的社会公仆变成其他氏族成员的主人,转化为剥削者、统治者。二是经济途径。氏族公社,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分解为一个个家庭。而富裕的家庭拥有较多的生产资料,具备了比较有利的生产条件,吸收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供自己剥削,他们由氏族内部的富有者转化为剥削者。三是奴隶的使用。奴隶最初来源于战争中的俘虏,把俘虏转化为奴隶,此后把氏族内部负债累累的成员或负债成员子女沦为奴隶。恩格斯说:“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路德维然。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P250)由此而得出结论:阶级的起源完全是经济的原因。并批判那种妄图用政治暴力即掠夺、战争、征服来解释阶级起源的思想。

在阶级产生的三种方式中,我们可以把第三种方式——奴隶的使用看着一种特例而不论。第一种方式——政治途径是我们赞同的。问题是第二种方式——经济途径。一方拥有的生产资料与另一方拥有的劳动力相结合而进行生产,他们之间是阶级关系还是阶层关系?他们之间存在剥削吗?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马克思用他的剩余价值理论论证过这种形式存在剥削。我们这里不从剩余价值的深层理论去探讨这一问题,而只从直观的现实或经验就足以怀疑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佳途径吗?我国现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生产资料的私有化过程(明确产权关系以及私有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建立剥削社会吗?这是理由之一。理由之二,恩格斯用“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路德维然。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P250)即政治权力的目的就能否定阶级的产生源于政治暴力吗?简单的逻辑是“目的”能否定“手段”吗?

从集权政府的产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狭义的)阶级是一历史范畴;阶级关系是对立关系;阶级关系只存在于集权社会,阶级关系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阶级关系源于人民转让的权利部分被异化为人民的对立物而形成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思想专制;阶级是可以消灭的,当建立国家(社会)主权在民并完善权力制衡的民主政府时就可以消灭阶级;民主社会只有阶层关系,而没有阶级关系。

⑧阶级斗争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以及由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而派生的政治对立和文化对立必然引起阶级斗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职能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它对国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表现为统治机构与民众的对立。统治职能把一国之中的公民划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非人化。人在社会中的目的并不是非人化而被当作牲畜驱使,他们只是在集权社会被非人化了,他们从他们的本能、人性出发必然要反抗这种非人化。他们要作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他们要求获得政治解放,消除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思想专制。这就是阶级斗争。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人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是自然的产物,注定人要成为自然的奴隶。同样,人是社会的人,注定人要成为社会的奴隶。作为生而自由,追求无限幸福的人,注定要寻找自身的解放: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自然解放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社会解放是构建、调整、完善各种社会关系,追求没有剥削、压迫、贫困、不平等的社会,追求公证、和谐的社会,使个体人能最大限度地自由。集权社会人的社会解放最主要地表现为政治解放,实现主权在民,建立民主政治。

综上所述,国家和政府是不同的概念,国家是区别于其它人类群体的有领土边界的社会,政府是凌驾于该社会之上的社会管理机构。消灭皇帝改朝换代只是更换政府,不是更换国家。国家不具有阶级性,国家是民族性的结果。但国家的民族性随着民族融合而减弱,直至消退。美国社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现在的汉民族也是民族同化的结果。我们讲的国家的阶级性实际上是指政府的阶级性,是国家政权(政府)的阶级性。国家政权的合理性在于社会管理职能和捍卫国家(社会)主权的职能。

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这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部分地异化为统治职能,并被确立下来:人们在转让自己部分权利的过程中连自身都一起转让了、被征服了。阶级产生了。政府的阶级性只存在于集权社会,政府的阶级性表面上是代表社会中某一阶层利益,实质上政府的阶级性是指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政府的统治职能。

3 、民主政治+ 市场经济+ 社会保障制度

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是新民主社会主义的三要素。

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即宪政民主制度。

市场经济:新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私有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人类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它是社会成员进行社会生产的自由选择。由于公有的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

社会保障:即每个社会成员有权利无条件地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每个社会成员有权利无条件地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不是均贫富的信念,而是人类的自然社会要求。“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资源是财富之母”。人是社会人,但人也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产物。作为自然产物的人,当然他天生地拥有同其他人一道平等地占有自然资源的权利。自然公正要求劳动者所得是其劳动所得。社会公正虽然它承认劳动者所得是其劳动所得,但它认为劳动创造的财富包含有自然财富,自然财富是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因此,劳动所得应当扣除除他自身享有的自然财富的自然财富因素的部分。因此,每个社会成员就有权利无条件地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在民主社会主义的三要素中,政治民主化已经成为首要的要素。因为政治民主化是摧毁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官僚集团的根本选择,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选择,否则,至多是换一个温和的又是既得利益官僚集团来管理社会,最终又走向不温和。这是其一。

其二,经济市场化,必然要求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是法制条件下的市场化,并非无序状态的市场化。法制条件就要求政治民主化。集权政治的法制化是人治条件下的法制化,这种法制是按照官僚集团的利益来制订的。因此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总体上反映人民的意志,而最终摧毁经济市场化。现在以文件形式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就是最好的说明。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有经济市场化存在,但是在各诸侯或各县领地内存在,而且税费是官方意志,厂商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

其三,社会保障制度化是实现社会财富公正分配的底线,是一个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的自然权利的延伸。只有在民主政治体制下,人民自己把自己当作拥有合法权利的人,由人民自己制订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公正性,合理性,才能真正得到落实而不至于成为一种粉饰性公文。社会保障制度由施舍是不能保障落实的,就象街头的叫化子是不能天天保障他的最低生活水平线一样。

因此,在新民主社会主义的三要素中,政治民主化在今天是最主要的要素。

新民主主义范文6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产物。深入理解和研究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内涵,对于我们今天从思想根源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概述

对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研究,我国理论界近年来开展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探讨,尤其是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创新之处等方面进行剖析,来发掘其蕴藏的宝贵价值。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为代表。在此之前,由于“左”倾路线的实施,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损失重大。自1934年1月中共召开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党终于再度与资产阶级结盟,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情况才得以改观。直到1938年10月毛泽东作《论新阶段》报告,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已发展到二十余万人,但与国民党相比,仍相距甚远。因此,毛泽东提出,只有与国民党长期合作,才可能发展自己。要保持长期合作,就要共同抗战并且共同建国。《论新阶段》报告就建立什么样的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进行了论述。尽管此时“新民主主义”一词还未诞生,但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框架与内涵已逐渐形成。

第二个阶段,则是以1940年2月毛泽东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为代表。此时,国共之间武装力量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在《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具体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以及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认为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所以,毛泽东认为“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由于革命的领导者为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为社会主义,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1]。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新的理论命题被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论》中还提到要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与《论新阶段》中提出的要求相比大大进了一步。

第三个阶段,是以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为代表。在这一阶段,国共之间的“力量对比”进一步缩小。基于中共此时的实力地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包括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参加的联合政府,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毛泽东对于联合政府的设想,是有其实践基础的。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政权正是对联合政府的探索实践,证实了党派合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论联合政府》进一步发挥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把《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变成了具体的政治要求。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理论阐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开展什么样的革命以及怎么开展革命的问题,解释了革命的特点、对象、动力、前途等。毛泽东创造性地开创了一条新道路,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是“这个革命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而是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这个革命的措施,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这个革命的结果,将使工人阶级有可能聚集力量因而引导中国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使资本主义获得适当的发展。”[2]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革命的前途不是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只有经过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即相当长的而不是短暂的历史阶段,做许多的准备工作,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即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

(三)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新之处

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新。关于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曾根据德国的情况提出了不断革命的理论,即无产阶级应首先与本国资产阶级一起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然后在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通过“不断革命”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而取得统治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正是不断革命理论运用的成功范例。然而中国国情不同于德国、俄国,如果生搬硬套不断革命论,只能以失败告终。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国情后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消灭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革命既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在两个革命中间横加一个资产阶级专政。这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就成为一面新的战斗旗帜,指引着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伟大理论创造。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在当代就失去了活力和意义,相反,它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根源,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非“凭空产生”,它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新民主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当代意义,具体反映在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关联上。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思想内容上的关联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其内涵来说,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集道路、理论、制度为一体的已付诸实践的一个新的社会模式。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阐述,涵盖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孕育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石。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都强调无产阶级及党的领导作用,明确人民的主体地位,发展人民民主政治。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到的“人民代表大会”,就是今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生态雏形。当时,中央还就代表的直接选举、间接选举、代表任期问题提出了建议,从中可以看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由来和历史发展脉络,这项制度也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经济方面。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是依据中国极端落后的经济状况,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其中,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占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虽然两者的经济制度在构成成分、性质等方面已有较大不同,但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思想是一样的。文化方面。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应本着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入手寻求路径。“民族的”是指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寻找文化交融的方式。“科学的”是指应以科学的态度正视历史,主张实事求是,发挥科学的、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大众的”是指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字”“言语”要接近群众、切实反映群众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一思想,并赋予其新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两者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主导下的多元兼容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思维范式上的关联

毛泽东在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方式方法,至今仍可给予我们启示。首先,毛泽东注重认真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他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系统性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学会运用基本立场观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毛泽东认识到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基础,就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再次,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反对教条主义,新民主主义理论就是实事求是原则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典范。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毛泽东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3]。

上一篇模块化设计

下一篇近代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