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教育论文范例6篇

营养教育论文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1

选取2008~2009年入住我院的65例血液透析患者:男34例,女31例,年龄在17至52岁之间。病例资料:高血压肾病1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35例;糖尿病肾病10例;慢性肾盂肾炎3例。透析时间6~28个月,每周2~3次透析。

2研究方法

2.1营养教育方法

营养教育欠首先对选取的65例患者做各方面的调查了解,主要其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方面。然后结合情况对其进行系统的营养健康教育,如:(1)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食谱,参照平衡膳食原则和血透营养治疗原则,[2]蛋白质摄入量1.2g/(kg∙d),能量35kcal,确保必需氨基酸摄入量,优质蛋白占50%以上,适当控制饮食中的脂肪及胆固醇摄入量,每天脂肪总量在50-60克,同时补充足够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根据尿量和水肿程度调整钾、钠的供应量,补充含钙、铁高的食物,减少磷的摄入量。(2)定时安排集中讲授,主要讲解MHD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并发症等,使患者明白营养摄入的重要性;蛋白质、能量对MHD的重要性,及常见的蛋白质食物来源,及适用于MHD患者的常用食物和不可用的食物。(3)每月安排一次座谈会,引导患者如何指导患者科学进餐。

2.2观察指标

(1)生化指标:血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全血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等。

(2)人体测量:患者身高、体重、三头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MAC)[3]。

2.3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观察指标用X±S表示,营养教育前后的比较用t检验。

3结果

3.165例MHD患者营养教育后,蛋白质摄入不足下降到32例,占49.2%,能量摄入不足下降至35例,占53.9%,营养教育前后蛋白质摄入经X2检验得X2=14.99,P<0.01;营养教育后,能量摄入经X2检验得X2=19.99,P<0.01;有统计学意义。

3.2营养教育前后人体测量指标及血生化指标比较,65例MHD患者在实施营养教育前后的人体测量指标及血生化指标的比较结果

4讨论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32 — 02

“国防生是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根据军队建设需要, 由普通高等学校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中录取的学生或在校大学生中选的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的学生。”〔1〕新形势下,培养军政兼优、使命坚定、政治思想优秀的合格国防生,是对普通高校依托培养工作的根本要求。科学判断国防生培养工作的内涵特性、突出军营文化教育作用、建构合力教育体系是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有视角。

一、国防生教育培养的内涵特征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后备军官,是党和国家从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和加速我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做出的科学决策,是赋予承担这一任务的普通高校的政治任务。依托培养工作有着特定的内涵意义。

一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党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正是贯彻这一精神的具体举措。因此,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其工作内容、模式和标准等均表现出政治性强、使命艰巨、责任重大的特点。二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依托培养工作要达到军队人才素质标准的目的,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考虑工作开展。把突出高校优势资源与个性特点结合起来;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素质需要与军队人才特殊能力需要结合起来,通过深入、全面、系统的工作,建立起适应国防生培养的制度、师资、教学内容、科研平台、特色育人方法等,从而形成科学、完备培养模式。 三是一项创新的工作。我国依托高等教育培养军事人才起步较晚,培养的目标、模式、方法尚需要进一步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工作的创新开展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深入探索军事人才的培养规律,研究军事人才的特点、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伟大任务、探讨深化政治思想教育的路径、融合选取中西方国防生培养的经验,是创新这项工作的基本内容。

二、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能力与教育实效分析

国防生是人民军队的后备力量,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特殊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是第一素质,笔者认为其内涵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度的政治觉悟。政治立场坚定,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完备的理论素养。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熟知党史军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科学认识和掌握形势政策。三是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良好的军人道德品质,能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积极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四是丰满的人格素质。不怕牺牲、勇敢顽强、乐观向上,敢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有一往无前的胜利精神。

目前,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课程设置、内容、评价体系和模式方法都有了创新发展,各教育机构和系统更加重视。但从实效性上评判,尚需进一步探索提升。国防生的政治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战斗作风还与入伍第一任职能力要求有很大差距。同时,从教育培养工作来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效益较低;激发和促进国防生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的积极性的教育空间还需进一步拓展;传统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角色彩还仍然浓厚;模式新、方法新、载体新的教育路径还待进一步探索。为此,我们需要深化对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索,寻求提高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三、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结合国防生特殊的政治要求,以大学校园文化为基点,积极培育军营文化,充分融合不同教育资源、建构合力育人模式是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应有路向。

(一)审视军营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异同点,强化军营文化培育

一般来说,“学校文化是指某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环境风貌的整合与结晶,它表现为某所学校的‘综合个性’ 。” 〔2〕一般来说,校园文化的共性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真理追求的学术精神。为学之道在于识真理、求真理、实践真理,这是文化传承之根本。二是开放自由、兼容并包的多元思想。“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大学是文化的交锋地、思想的碰撞园、人文的融合区,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开放、宽容、包容等特征是大学生命所在。三是创新精神。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新氛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大学本然特色,是促进教育发展、育人水平、文化繁荣、知识更新的重要推动力。四是引领思想、服务社会的职责意识。大学是思想的发源地、积聚地和辐射区,是思想引领的桥头堡和大窗口,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发扬者和传承者。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践于社会是大学的职责所在,服务能力、服务意识、服务精神是考量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

“军营文化是军营特有的精神风貌、政治信仰、道德品质、传统作风、价值观念、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总和。”〔3〕军营文化建设于军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培育和成熟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军队服务人民的政治要求是军队文化的灵魂所在,严格的纪律意识和勇敢顽强的必胜信念是军队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军队文化新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的育人对象都是当代大学生,文化育人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因国防生和普通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在标准和尺度有所不同,所以在文化教育的要求上也有所区别和侧重,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新。一是突出军校资源融合。突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师资队伍的力量,深化国防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育。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标准、加强专家学者引领、建立人生导师负责等,不断提高国防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二是创设军营环境。普通高校一方面要重视环境文化差异研究,突出学校本身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借鉴军事院校的培育模式及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以国防生未来任职思想政治素质为需要创设军营文化环境。通过军营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建设高校国防生军营文化区。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深化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环节、丰富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军营文化的育人质量和水平。三是搭建实际平台。通过社会实践、军队实习、科学研究、志愿服务等实践平台,突出引领思想教育、战斗精神培育和军魂意识锤炼,促进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

(二)选取有效管理模式,为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突出高校特色与国防生培养要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国防生教育管理的模式实践和研究,是深化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体系。

在十几年的培养实践中,不同的依托培养高校在国防生管理模式上各不相同。从宏观上看,基本是集中、分散与分散集中结合三大类管理模式。集中管理类似于“校内小军校”,让国防生单独居住、学习、训练。分散管理与普通生的管理模式一样,主要突出以班级为主,突出大学的管理模式展开教育。集中与分散结合模式突出专业文化分散学习,日常管理和军政训练的相对集中。从微观上看,有部分高校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成立国防生依托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后备军官学院、国防生自我管理的模拟营或党总支等,加强国防生教育管理体制。这些模式的优劣、科学与否,目前尚未有正确的统一定论,推广和指导作用并不明显。笔者认为,在把握以促进军事人才素质培养最优化的基点上,探索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易于日常管理,适于培养的模式,还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且要突出国防生群体的政治思想素质标准与大学教育规律的科学结合,在科学有效的教学体制、管理体制、军营文化教育体制建构上求深入,才能保证国防生的教育培养的路向更正确,管理模式更成熟,管理制度更科学。

(三)整合支持体系,突出教育合力

高校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资源丰厚,可谓处处皆教育,时时有教育。科学、合理、有效的整合这些资源优势,形成教育链、教育源和教育系统作用于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保证教育的多样化、系统化和实效性。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支撑体系上求成效。第一,突出国防生党团组建设。以管用、有利于教育的模式加强国防生党团组织建设。把国防生党团支部建设作为加强国防生政治思想建设、军营文化建设和个人能力水平提升的平台,保证人人得到锻炼,得到提升。在实践中,科学设置党团支部,按军人党员的学习内容、教育内容和实践内容开展支部活动,促进国防生提升党性锻炼和军魂意识培养。第二,提升国防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效益。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与学习制度,针对国防生思想实际,着眼于未来战场对国防生的素质要求,以全新的视角整合优化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尤其要精选精编我军历史、军事理论和军人道德修养、军人心理学等内容,进入教育系统,列入教学课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习成绩,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深化国防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抓手和主平台。第三,突出日常管理的助推作用。加强日常养成抓作风,日常生活抓榜样。通过严格执行军人一日生活制度和军人意识培养,在日常管理中营造浓厚的军队管理氛围和、培育丰富的军营文化元素。

另一方面在教育合力形成上求成效。第一,突出驻校选培办的教育职能。中国人民解放驻校选拔培训办公室要加强军政训练的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组织协调和师资队伍建设。军政训练课程要进入教学系统,列入高校教学计划,军、校各级机构要做好军政训练课教学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制定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标准,保证课时不少、内容不少和效果显著。第二,用好国防生部队当兵实习锻炼好时机。军队一线具有我军优良传统和军营文化积淀的优势,而且形成了符合我军军事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的成熟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抓好国防生入部队基层当兵锻炼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铸牢军魂,提升素质。第三,强化综合素质培训中的辐射作用。以国防生第一任职需要加强国防生人文素养、演说读写、协调指挥等综合素质培训和实践,在培训和实践中促进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钟庆杰, 尚晓军,李维启.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03) .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 CDIO;市场营销;专业导论

[基金项目] 广东白云学院2010年度院级科研项目“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BYJY201018

[作者简介] 黄军校,广东白云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讲师、经济师、营销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广东 广州,510450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3-0102-0002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制造、运行乃至终结废弃的全生产过程,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几所瑞典大学在瓦伦堡基金会的资助下,经过4年的跨国研究和探索后于2004年提出的一个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国际CDIO工程教育合作组织。目前已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所成员高校参与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施。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能够领导现代工业产品、过程或系统开发的现代工程师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以现代工程实际为背景环境,采用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并让学生在现代学习和实践环境中取得丰富的设计-制作和主动学习的经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大多数专业没有开设专业导论课程,这种情况常常导致许多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只知课本知识点,不见专业全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对专业导论课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以及相应的制度政策引导不够。开设专业导论课对帮助大学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培养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学习方法、规划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导航作用。高等学校应该在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集中优势师资、编写特色教材等环节着手进行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专业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诸如人才培养方案、师资与设备、生源质量、教风学风、实习基地等等,其中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无疑是其最根本的问题,而在课程中设置学科概论或专业导论课则是非常必要的。

专业导论课的应用研究在国外多集中在工程教育类,在国内多集中在工科、理科等学科教育范围,而对于文经管性质的本科专业和课程则关注和研究得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出发点,对《市场营销专业导论》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在目前属于较有创新性的分析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进步,招生规模扩大、教育经费总投入增加、教学设施改善、学科建设投入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增加。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显得很不适应。我国工程教育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在实践中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特色的面向全球化的工程教育体系已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等学校如何面对有思想、有主见、凭兴趣做事的新一代大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热爱所学专业、安心学习,是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专业导论课是引导学生走入专业知识殿堂的向导,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中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向各行各业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指导,为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广东白云学院坚持“质量至上”的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高职“2+1”和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大成功。学院响应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全面启动了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增强应用型本科的办学活力。 而在CDIO教学理念中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和环节。

《专业导论》课程是为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特别开设的专业引导课。该课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专业发展基本情况(过去、现在和未来)、专业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关于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等,使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为大学专业学习打好基础。《专业导论》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当前专业对所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就业及上升通道,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确立学习目标和掌握学习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和方法基础。

大学一年级新生处于重要的转折期,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定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科学研究、探索的兴趣,培养其初步的应用创新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市场营销专业材料、撰写论文及表达成果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总体认识和未来就业前景的规划,是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也是本项目研究和探索的聚焦点。

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专业导论课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进行专业导论课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市场营销专业是广东白云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调查、财务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商品销售、营销管理以及商务策划领域工作,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广东白云学院为应用型本科大学,强调地方服务和区域特色,目前该课程在学院内已经开设。而该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本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为适应该院CDIO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市场营销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讲述市场营销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市场营销的学科性质、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市场营销的分类、特点,并能够合理运用。《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低年级的入门导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内涵,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领域和职业取向,为专业学习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一个专业基础。让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在态度上养成良好的市场营销意识,并产生对市场营销领域和学科的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今后专业学习的方向和良好的学习目标,为个人专业的职业发展提供导向。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61-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由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转向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更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特性和企业对该人才的实际需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专业课教学中、在课堂教学方法中、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严峻的形势下,面对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我校确立了“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行,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和开拓性的特点,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起“一个中心、两种方式、三项结合、四方面提高”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为中心;采用模拟训练与实际运作两种方式;把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毕业论文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精神[1]。

从2006年开始,我校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加大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以本专业的现代广告学、市场学、市场营销策划、商务谈判、消费者行为学、公共关系、市场调查与预测7门专业课为例,实践学时占其相应总学时28.3%。强化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学用结合,掌握市场营销人才必备的市场营销广告设计、市场调查报告撰写、市场营销策划书设计等基本技能。

二、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就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为宗旨,以课堂教育为落脚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使专业课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2]。

在课程教学中强化技能培养和训练,改革考试方式。在《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中加强实训。对学生营销技能(市场营销技能、市场调查技能、商务谈判技能、广告创意技能、营销策划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进行技能实训。考试方式的改革:在《市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中进行。期末考试学生按教师要求拟定相应的市场营销计划书、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市场营销策划书等作为课程的考试内容。使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密切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方法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强调改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诸如发现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PBL教学法、热点问题探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探索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在课堂上重现或者虚构一个个案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所提供的案例展开的分析与辩论来寻求解决方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案例中,熟悉案例的背景资料,充当相应的角色,正确制定解决方案。由于提供给学生的案例都是由真实记录组成,学生深入案例就如同进入了现实情景。这样案例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把所学知识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效地缓解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矛盾。我们选用于教学的案例,大多都具有高度的仿真性,都是针对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真实描述。对于学生来说,每参加一次“案例”讨论,就相当于亲自参加了一次现代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高层决策。为了在案例讨论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我们将学生分成团队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然后由团队小组推荐两名或几名学生作中心发言,在限定的时间内将团队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各团队小组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召开董事会”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今日说法”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商家名谈”的方式进行汇报,形式新颖、别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其融会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在讨论与争辩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方法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译为基于问题学习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在讲到市场细分这个理论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市场细分对于经营性企业的意义,在现实中举出一个具体的行业来进行市场细分,这样既避免了教师讲解的枯燥,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3.热点问题探讨法

使用热点问题探讨法时,教师要针对某一部分的理论内容,找出一个跟它相关的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探讨并展开争论。如用某知名家具造假事件讲解公关危机如何化解、企业参与职场类节目对企业的宣传有何利弊等。在争论中学会形成多种不同的看法,各执一端,各抒己见,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通过教师进行点评,澄清模糊认识,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的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我们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密切结合企业营销活动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实战型为主,力求“新”、“实”结合。“新”是指选题反映专业领域发展水平的前沿动态和专业面临的焦点问题,如我国企业的事件营销研究、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植入广告研究等都是比较新的题目;“实”是指选题的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中规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如佰草集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哈尔滨乳品市场销售渠道研究等题目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题目过大过深,受知识结构和毕业论文时间的限制难以按期完成;题目太小,又不能达到培养目标对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思维。

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通过论文调研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开拓能力;通过撰写论文大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并对其进行整理的环节,培养学生对资料挖掘、数据处理、提炼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环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文字和语言的综合表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要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确定明确的任务和目标,随时掌握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方向上去指导,从总体上去把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合理的设计或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技能,同时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写作毕业论文过程中得到系统训练和全面提高。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生创新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强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使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晟,王金洲.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5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医药零售行业机制改革的推进,医药零售行业面临电商化模式、信息化管理、专业化服务、连锁化经营的发展趋势,需要大量专业素质、综合素质较强的医药营销人才。所以,高校医药营销专业要重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策略,在校企合作中寻求改革与完善教学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

校企合作模式;医药营销专业;教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出现医药营销人才不足的现象,一些高校设置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营销专业在培养模式与办学规模上都获得了显著成绩,但因为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数量、质量上与社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所以,高校应该深入分析与探讨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专业型、复合型营销人才。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医药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改革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出现巨大变化,在此情况下必须改革高校教育体系。改革高校教育要按照发展规划,以建设产业体系为重点,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方向转型,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建立体现中国特点的教育。要完成此目标,就要重视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及办学方针,增强教学水平,彰显高校教育特色,实现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遵循服务的原则和宗旨,重视校企合作,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在构建现代高校教育体系过程中,全面体现高校的教育功能,培养大量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其次,有效开展校企合作需要对教学进行改革。产教结合重视产业与教育的关系,教育内容体现产业内容,规划教育策略时要彰显出产业规划,教育供给须符合产业壮大要求,教育界和产业界要重视合作。所以应提高企业与医药高校的合作,将教育列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策略中,增加教育规模,确保教育专业与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传统教学内容的主线是科学知识、主体是专业理论,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按照企业工作岗位安排,调整现有课程结构,基于岗位工作流程来改革课程,创新与完善教学内容,以职业规划、真实案例、行业标准为侧重点,改革教学体系,重视企业与高校的联系,有效体现双方优势,将教育活动和社会服务、生产实践、技术开发相结合,确保企业与教育的有效对接。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医药营销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

医药营销专业培养目标高校医药营销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有市场营销、管理学及医学技能与知识。但现阶段很多院校此专业教学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只能借助模拟市场让学生了解与体会。如模拟商务谈判、建立ERP实验室等方式让学生认识、了解市场营销活动的一些环节,在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课程等方面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此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体制存在严重的脱离现象。

2.医药营销课程结构设计缺乏合理性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只依靠几门或一门课程,而要借助所有学科的协调和配合。部分高校医药营销专业没有给予实践教学以应有的重视,教学主要是讲授理念方法与基本概念,没有重视学生对药学、医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市场调研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不科学。高校管理专业包括劳动、军训在内的实践课时间占总课时的10%,和发达国家具有较明显的差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缺乏良好的衔接,在教学内容案例、教育课程设计等方面有很多问题。

3.缺少具有实训能力的专业课程教师

高校医药营销专业体现出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但我国高校医学专业担任此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毕业后直接留校进而成为教师的,他们的实训实习能力与企业工作经验都较差。而在社会上聘请的教师,其难以保障教学质量与教学时间,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医药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1.邀请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规划

校企合作以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遵守市场导向、参考社会需求,鼓励与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规划。高校和企业构建起高等教育服务平台、合作科研教育平台、人才交流平台等渠道,全面体现高校信息资源广、教学经验多、理论知识丰富等特点。校企合作模式既能促进专业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也能让学生熟悉和了解企业工作特点和工作流程,为就业奠定基础。另外邀请企业专家、职工和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参与编写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方案,并将企业营销的策略与经验讲述给学生,扩展学生视野,增加其知识面,丰富其实践经验。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高校医药营销专业的课程设计要根据专业要求,彰显该专业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如在共建课中设置“消费者行为学”“市场预测与调查”等具有较高实践性的课程,妥善地将实践经验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实践教学既有课外实践与实习,也有课堂上的实践部分。前者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暑假社会调研、学年实习等内容;后者包括项目研究、情景模拟、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其中课内实践要基于专业课程建立模拟训练实验室,设置物流中心、人资部、市场部等专业部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将医药营销理论知识运用到模拟市场上,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重视建设师资队伍

首先,对教师进行学历教育。支持与鼓励教师考取硕士、博士等学位,增强其学历层次。对教师开展专业进修。选择优秀教师参加研修,如全国及省市的学术研讨会,增强其学术研究能力与专业能力。其次,整合高校医药营销专业师资力量,增强办学实力,进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部分高校医药学院既利用企业管理资源与高校师资力量,也利用高校药学、医学等教学资源,为培养医药类营销人员提供了基本保障。最后,多元化师资力量,由企业专业人员兼职教师、其他学校兼职教师与本校专职教师组成。培养教师,让他们了解医药销售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同时建立健全师资库,在合作企业中选择营销经验丰富、学历高的管理者为师资库成员,为他们提供辅导,增加他们的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手段,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为适合经济与社会发展而设置医药营销专业,在发展中获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培养医药营销人才的模式还需要不断完善。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明确高校医药营销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定位,多方式多途径提升实践教学,重视培养师资队伍和建设专业学科对设置该专业的医药类高校是特别重要与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姜新,金广顺.试析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市场营销教学改革[J].知识经济,2016,(8):127—128.

[2]张红.校企合作平台下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12):83—84.

营养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 目标体系 教学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其质量标准也在不断发展,而教学效果却要到教育过程完成后才能充分显现。据此,在教学质量监控中仅对教学结果进行监控显然不行,应该用发展的质量观去衡量教学质量过程,强调对动态过程的“适时”监控,必须促使过程控制与目标管理相结合,通过过程控制达到目标管理。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以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关系协调的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体系,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针对重庆市范围内抽查的民营高校样本为例,从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的构建着手研究。本次调查以民营高校的师生员工为对象,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62份,回收率达87.3%(其中有效问卷241份、有效回答率为92%)。按照教学质量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了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体系的观测点和检查的具体项目(见表1)。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目标系统、人才培养过程系统、人才培养质量系统[ 抽样调查满意率为93%]三个方面进行目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研究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定位,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民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民营高校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指导整个专业教育活动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开展。教育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教学环节即在该系统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和层次不断提升的子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分析方法,依梯级纵向延伸的逻辑思路,将民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分解为国家层面的总目标、学校层面的分目标、专业层面的基层目标、专业层面下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层面的细化目标。其中,民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所属分目标、基层目标及细化目标作用的发挥;分目标作为总目标下的目标,其实质就是总目标的分解和有机组合(见图1)。

民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有赖于其外部环境与政策的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有效监控管理与措施等内生力量的催生。

1.外部环境与政策

民营高校教育在实现自己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时,既要面临外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挑战,同时也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适应社会(企业、行业及家长)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期望和满意度,这些外部的压力作用于民营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活动,推动着民营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不但要求民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素质规格上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综合素质等纳入自我体系之中,而且要求民营高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抽样调查支持率为96%],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必须把握好学校自身的定位和目标,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把社会满意当成经营民营高校的目的和动力,在“满意”的良性循环中,要以优质的教育服务、合理的专业结构设置,培养懂业务、有专长、熟悉国际规程、掌握信息技术、擅长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自身和市场的“双赢”。

2.监控管理与措施

民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只是一幅图景,图景中该如何充实其内容,填充其颜色,就得有具体的人才培养活动,否则目标系统就成了“空架子”。而人才培养活动,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可以说,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人才培养的过程。

(1)监控管理

质量的生成是基于有效的监控管理,在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过程中,从招生、教学过程到毕业生就业,要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全员质量管理。通过全员质量意识的形成,建立岗位责任制,遵循科学管理程序,搞好教学过程的设计、执行、控制,使得各管理层次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层次间互相支持协助,运用多样化方法,集中各部门的力量保证教学质量。

(2)科学制订与执行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必须保证培养方案的前瞻性和稳定性;要加强对培养方案制订过程的监控,深入调研、周密论证,从源头上保证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执行;确需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应按规范程序递交申请进行审批。

(3)专业合理设置

民营高校的专业设置对民营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及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决定性作用。专业改革与建设关系到民营高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从而吸引到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相对的稳定。

我国民营高校的办学层次主要以专科教育为主,而专科层次的民营高校又主要以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因此,其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征。

①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民营高校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灵活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劳动力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就培养什么类型的专业人才,专业类型主要由学校选择,专业设置先上后稳,逐步完善。由于根据人才市场的信息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②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设置新专业。民营高校的另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专业设置的超前性。由于民营高校办学机制灵活,学校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因而它们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探索未来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趋势,超前设置相关新专业,以抢占人才市场的制高点,拓展新专业的发展空间。

③校企结合,校校合作,联合举办品牌专业,是民营高校专业设置的又一特点。作为与市场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民办高校,充分重视专业设置的开放性,不断挖掘校内教育资源和企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其它高校教育资源优势,联合设置新专业,使专业教育融于行业、企业、校校联合之中。

(4)课程体系改革

民营高校应确立以职业能力和岗位目标要求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设置。首先,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的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然后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进行职业能力的分析与专门能力分解,确定课程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设置课程。其次,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体现民营高校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思路和程序。

二、人才培养过程系统的研究

人才培养过程系统的研究从整体上是对教学过程系统的研究,而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一个学校“教风”与“学风”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手段。教与学的主体是人,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为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动员校内外相关人员参与到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工作中来,以监控促教学,向教学要质量,从而保障民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1.制定规范的课程标准并严格执行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性质、定位、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因此,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依据职业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确定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科学制订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和实验教学标准;要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严格规范教学行为。

2.强化教材建设与管理

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要做好教材管理工作,规范教材选用程序,提高教材的使用质量与效益;通过特色教材建设立项、联合编写教材等方式,积极推进教材建设工作。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督导队伍

严格按照教学工作的相关要求,加大任课教师资格审核、监督力度,规范教师聘任;要尽可能地吸收离退休的资深老教师、老专家和老领导进入教学督导队伍,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严于督,善于导,督导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4.严格课堂教学要求,重视课堂教学质量

按照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督促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在课前认真备课并精心设计教案;上课应做到衣冠整洁,仪表端庄,举止文明,语言规范;要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和督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刻苦学习;课堂讲授做到阐述准确,概念清楚,条理分明,论证严密,突出重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5.重视实践教学质量,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是以培养训练学生专业职业能力(技能群)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是以课程为依托的,在真实或模拟仿真等场所情境或环境条件下,由教师或指导人员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学生亲身体验或动手操作,以培养训练学生专业职业素质、专业职业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因此,学校应针对实践教学中主要环节制订系列管理文件,综合运用检查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技能考核等管理手段与评价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6.深化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从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

改革教学手段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实施;改革“灌输式”的传统方法,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及观摩模拟等现场教学法。

7.进一步加强考试管理和考试质量分析工作

各教研室负责本教研室课程考试的命题、试卷审查、阅卷和质量分析工作;学校教务处负责全校考试安排、试卷印制、组织巡考、收集学校考试质量总体分析材料,会同评建办对试卷质量进行抽查等工作。

三、人才培养质量系统的研究

民营高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补充组成部分,人才培养质量是民营高校的生存之本。这就需建立一个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系统,动态检测各类教学活动及其责任主体的质量。要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监控,须加强对学生毕业率、就业率及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调查与统计分析,为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工作改进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1.重视课程合格率评价,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课程合格率的高低是考查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知识、技能程度及具备能力水平的客观反映。这就需要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考试难度,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简化课程教学内容,适当降低理论考试难度、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质性监控是提高高职理论课程合格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2.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着眼于创新能力培养

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严把选题关、指导关、答辩关及成绩评审关,完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奖惩机制,进一步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质量分析工作。学生充分利用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综合训练,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坚持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

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和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要创造条件,吸收用人单位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或专业调整方案设计。要详细调查毕业生经过工作实践后对学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管理等方面的体会感受及建议,为学校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以上研究讨论了民营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实际上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保证更好的教学质量,从管理哲学层面来探讨可能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因为科学的质量监控目标体系更能激发出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因此,各民营高校因地制宜地制定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体系,会使学生得到更充分更实际的教育,从而有效提升民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志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2]李玉香.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7)

[3]王芸.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3):8

[4]田凌云.大学创新教育目标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