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例6篇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1

关键词:初中科学;古诗词;光学原理;参照系原理;物候原理;生态原理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总是有各种联系。自然与人文之间也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科学史,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过程。本文的选题着眼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小范围的角度去研究学科中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叶永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席话:“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许多诗词中包含科学原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因此,我开始留意起古诗以及古诗中的相关科学知识。我发现,自然科学领域光学原理、参照系原理以及物候原理等都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影子。

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词中描述的是光学和分子运动原理

光是地球生命能量的来源之一,是人类生活的依据。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时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由于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因而许多作品中生动地再现和应用了光学知识原理。后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本词从色彩角度形象地为人们描绘出了江南春景的迷人之处,这“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绝非诗人的夸张遐想之作,而是有着科学依据的事实写照。清晨大气层中的雾气较重,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衍射能力最强,故穿过雾区进入人眼的成分相对其他色光要多得多,因此在早晨看到的太阳是红彤彤的。当旭日冉冉升起,它发出的霞光照在江面上,将江水浪花映照得“红胜火”。而在可见光中,人对绿光的视觉最为敏感,绿光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两岸青山披绿,空中蓝天白云,它们倒映在风平浪静的水里,自然是绿更浓,天更蓝。

再看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中也是蕴涵着光学知识的。“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由于红光的波长较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故有“半江红”的美景。“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那是因为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月似弓”则是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被地球遮挡而形成的月相。

除此之外,储光羲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涉及了光的折射、视深问题,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包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等知识,而孟浩然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这样的例子在古诗中还可以找到一些,看来真是“光”照万代。

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词中的参照系原理

身处在地球上的我们,无时无刻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固定的某一参照物而言。所谓参照物,是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系。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在变化,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在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不变,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是静止的。

我国古代敦煌古曲中有这样一首诗: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在这首诗中,诗人对山的运动状态的描述并不一致,是诗人写错了吗?非也。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有选择参照物的必要性,而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就不同。山动,是以行驶的船为参照物,那远处的景物即向后退去了,船中之人就有了“看山恰似走来迎”的感觉。“山不动”则是改以河岸为参照物了。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诗讲的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诗人乘船出游,小船畅游于“花红榆绿”的美景当中,诗人仰卧船头中,心情该是何等闲适和惬意。看着天上白云悠悠静而不动,诗人心中不由生出疑问:不知道这云是不是同“我”一起东去了呢?通过诗人陈与义的“云”“我”思辨,我们可以去认识一些身边的物理道理。“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这一句诗,诗人用了两个动词“飞”和“风”描写了静态的“花”和“榆堤”,从而衬托出船速之快。就当“花”和“榆堤”似飞如风一般地掠过,诗人却写下“卧看满天云不动”的诗句。同是船上观景,为什么看两岸花木是一种感受,看天上白云又是另一番感受呢?这是因为诗人是以自己为参考系。船(或车)上的人看远处的青山时常有“看山恰似走来迎”的感觉,是因为选择自己为参考系,就有了远处景物跟着人向前行的感觉了;天上的云、月离人太远,人移动时,云、月在人眼里的视角变化很小,所以可以忽略,而周围的景物在人的眼里的视角变化却很大,这样人就有周围物体向后移动,而云、月相对于人是静止的感觉。这时人再参照周围景物,明白自己是在运动的,所以就有了云、月随人动的感觉了。

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词中的物候原理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国向来以农立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许多物候知识以指导自己的农事活动。简单地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

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的特点。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山下气温要低6~7℃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人间”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古诗中还有许多类似佳句。例如,《采草药》中“岭北乔木望秋先衰,岭南小草临东不凋”描述秦岭南北的气候差异。秦岭东西横贯在中国的中部,就像一道巨大的挡风墙。秋冬季节弱冷势气流很难越过秦岭影响秦岭以南地区,所以南方一年一绿的小草临近冬天还不凋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同样描述的是秦岭的气候分界的作用。春季弱暖气流也很难越过秦岭影响秦岭以北的玉门关。

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词中的生态原理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这些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实际上是彼此流通的一个循环过程。诗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时,除了为世人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佳词妙句外,更向世人揭示了朴质的科学原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五言古诗的前四句,指出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岁岁循环不已的生物生命周期特点;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而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更是将生态平衡中的物质循环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落花和落叶一样,是大自然物质再循环的必需品。当落花落入土壤中,即被分解,养分被植物重新作用,落花层还能蓄养水分,为种子提供发芽和幼苗的生长温床。如果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美丽的花朵和蘑菇。原来,死亡和新生、丑陋和美丽之间,竟有如此奇妙的联系,大自然的确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力。白居易《鸟》中“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告诉我们如果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我们应树立生态伦理,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大千世界,山山水水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也都有着科学灵气,弥漫着科学文化。正如朱熹所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文人们在用感性的笔触记录下眼中山水风雨的同时,也向世人传递着一种理性的光芒,正如英国物理学家弗里曼・古森所说:“诗歌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娱乐品,自古以来,诗歌一直是人们从自己不能言喻的内心深处吸取某种智慧的最好力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适时引入诗词佳句,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诗歌资源,将文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不仅能使学生欣赏更多的优美诗句,同时也让学生巩固了更多的物理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可谓是“艺理交错意趣生,读诗辩理知识明”。在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中,本文所摘录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先哲圣贤们前瞻性的思维,不经意的记录,诗意的栖居在丛墨卷香里,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审视、去敬仰。

参考文献:

1.刘诗枫.例谈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科学课:7~9年级,2005(04).

2.《清澈的理性》选编组编.清澈的理性――科学人文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2

一见“明月清风”词句,陡然想起我当年在苏州游览名园沧浪亭看到的一副旧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明月清风”本指一种自然的景致,而诗人们往往又用它创设幽远、清淡的意境,以至表达作者淡泊、宁静、坦然、无欲的情怀。对于中国传统诗词而言,意境与情怀是这样一种关系:意境生出情怀,情怀感悟意境,两者有时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正如那副旧联,因清风明月无价,而生出近水远山有情;又因近水远山有情,而感受清风明月无价。我以为,诗集《明月清风吟》就是如此。

打开《明月清风吟》,这样的诗作比比皆是,《大河放舟》就是一首代表作。大河放舟,顾名思义,在滚滚黄河上击浪驱船,应该十分豪迈。然而,作者却用淡雅的语言和闲致的心态铺陈了黄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再用“悠悠千古事,都付大河水”两句结尾――很有一点唐代张若虚名作《春江花月夜》的写作风格。

大家知道,不同的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从而有着不同的美的创造,对于诗人来说就是有不同的诗作。《明月清风吟》第二、四、六、七、八、九、十部分,分别是《微风送妙音》《锦绣徽杭行》《三晋飘槐音》《呼伦贝尔情》《仲春汴梁梦》《清秋花都秀》《两岸长相思》,描写的是河南、安徽、浙江、山西、内蒙古、台湾等地的不同景色。这几个省份的景致人情,在人们眼里是不同的:河南是中州大地,沃野千里,古迹甚多,古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安徽是奇山异水,徽式民风和黄梅曲韵;浙江是江山如画,人物风流,美食之城,越调之乡;山西承三晋遗风,接太行浩气;内蒙古则充满神秘、浪漫、幻想和异域风情;台湾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悠悠的传统中华文化和与闽南一脉相承的语言民俗,等等。而治军欣赏这几个省份的不同景致人情,却能营造明月清风般的意境,抒发明月清风般的情怀。请看这几个部分的一些诗作,这些地方,我大多游览过,颇有点相同感受,值得推荐。

《微风送妙音》:“翠谷起白云,清风送禅音。深山红尘外,妙景正醉人。”(妙景怡人)“杨槐干桠草未青,只觉春里寻常景。忽见眼前碧丝绦,一遇柳色便不同。”(柳色)

《锦绣徽杭行》:“雨霏霏,思飞飞,徽州之行十分美。四周青山如图画,一江碧水送我归。”(告别古徽州)“柳枝婀娜岸边摆,茵茵莲叶如新裁。一湖秀水兰舟动,无边风景西子来。”(望西湖)

《三晋飘槐音》:“是谁撒天香?香气直入房。披衣不肯去,雨中把槐赏。淑芳花仙子,淡雅村姑娘。布谷声声唱,山西好风光。”(雨中槐花)“千里杨柳千里花,一片沃野一片家。才见晋中风光好,况值夕阳余晖斜。”(晋中行)

《呼伦贝尔情》:“草青青,路迢迢,呼伦贝尔十分好。千里草原美如画,万群牛羊牧歌飘。”“碧草青,菜花黄,呼伦贝尔满诗行。日照绿色草世界,夏临黄金花天堂。”(草原美两首)

《仲春汴梁梦》:“清明时节到东京,皎皎明月照夜空。上河园里倒时光,徐徐吹来千年风。”(观《东京梦华》有感)“初秋时节到汴京,水光潋滟景物明。醉人之美在何处,临窗望湖茗香中。”(望湖)

《清秋花都秀》:“唧唧沽沽蟋鸟鸣,梦中犹闻天籁声。正疑不知身何处,非梦原在自然中。”(天籁)“花都温泉天公开,静卧雅室听天籁。夜半缘何披衣起,为有桂香入帘来。”(桂香)

《两岸长相思》:“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到何日,除非团圆时。长相思,长相思。欲将相思说谁似,唯有两岸知。”(长相思)“青山碧水画里卧,翡翠盆中一碧螺。秀丽宝岛夜明珠,熠熠光华犹可歌。”(台北)

从这些诗作可以见到,作者志不在遣词造句,而在于遣意造情;文字可以不加修饰,甚至是粗犷型的,有些词句还可以商榷,但感情的抒发是真诚而细腻的,意境的营造是缜密而清新的。这就是他的作诗风格,也是我最为欣赏的,因为我一向讨厌虚情假意、无病、矫揉造作的作品。

我曾与治军一起开过会、观过光,也互相唱酬过,发现他诗思时涌,诗笔不辍,真可谓“一路行来一路诗”。何也?亦许在他的《五十畅怀》中可找到答案:“振翮翻飞任自由,不觉鬓霜五十秋。但入诗史百名录,今生何去觅封侯。”

2011年3月13日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3

关键词:教材改革;学科渗透;文学诗词;科学情境;科学概念;素质教育

随着教材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云南省已经全面取消小学升学考试。如何做到即能切实有效的减轻学生负担又能真正提高教学,这是我们每个小学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科学是中学物理、中学化学、中学生物、中学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为很好地进行学科间的衔接与渗透,教学中应注意文学诗词、科学故事、媒体报道、广告、文献资料中所隐含着的大量科学知识,以此为素材设置的文理综合题近几年频频出现在各地科学期末试卷中,这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课程理念。本文就文学诗词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探究声、光、电、热、磁等自然现象最基本的内在规律,而文学又恰恰以描绘自然现象、借景抒情作为其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尤其是古典诗词,它往往无意识的借助物理知识背景来描摹物态、阐明事理。因此如果教师能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这些诗词,则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尤其是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古诗词有时会起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作用。

一、利用古诗词创设科学情境,导入科学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因势利导引入概念。例如,讲授分子动理论的概念时,引用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学生问为什么会有“暗香来”,稍作讨论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可谓水到渠成,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考系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共同运动,以船为参考系,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要求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的参考系。许多古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进行讲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表述严密,且部分不太好理解,学生因此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欣赏和分析,可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逐渐接受和理解概念,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以及《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在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再如讲授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在自然界中的呈现加深理解其规律。

三、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科学概念

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理解,靠有机吸收,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深化和升华。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识,就不会对诗中意境有深刻的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的同时也是对光学知识、力的作用、能的转化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面中,我们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

四、利用文学诗词进行素质教育

科学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科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运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的意思是,那一片孤帆渐去渐远,慢慢地在蓝空中消逝,只见那滔滔长江水滚滚而下,汹涌澎湃,向天际奔流,要真正读懂这首诗,必须有一定的综合知识,其中“碧空尽”怎样理解?这可以用视角变小、地球是圆形的知识来解释,“天际流”涉及的知识是:长江流域的地理地貌特征是东低西高,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的转化。该诗既是一道融力学、光学为一体的综合题,又是一道多学科综合题,学习鉴赏这首诗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水光潋滟晴方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古人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描述的景色给世人以美的享受。这些诗句使学生能准确描述他们熟悉的物理现象,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而且讲诗时间与做题的时间相比,前者少于后者,能做到精讲多思,一般来说,在选择诗词时应将明确描述物理知识作为第一要求,其次再考虑诗词的艺术性。也就是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原则下,尽量使内容生动有趣,努力去追求科学教学的语言美。

参考文献:

[1]小学新课标资源库科学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材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4

金元明清,历代咏晋祠的诗词层出不穷。解放以后,晋祠古风新貌吸引游客欣然光顾。许多著名诗人以《游晋祠》为题,吟诗作赋,为世人奉献出宝贵的精神财富。

笔者仅就、郭沫若、谢觉哉、董必武等已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诗,欣赏于下:

1959年5月,同志到山西视察工作,游览了晋祠名胜,写了这首《游晋祠》:

周柏唐槐宋献殿,

金元明清题咏遍。

世民立碑颂统一,

光义于此灭北汉。

帝王兴废长已矣,

人民世纪金不换。

请君凭栏听黄鹂,

请君细数春来燕。

请君随流望菽麦,

请君再看大修建。

通过对晋祠文物古迹――周柏、唐槐,唐太宗李世民亲笔写的《晋祠铭》,宋太宗赵光义征服北汉后立下的兴国碑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历代封建王朝盛衰兴亡的感慨;以听黄鹂、数春燕、望菽麦、看修建为典型环境描写的四个语势递进的排比句,讴歌换了人间的人民新世纪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和前进步伐,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1959年7月,郭沫若到山西视察、游览,写下了《游晋祠》七律一首:

圣母原来是邑姜,

分封桐叶朔源长。

隋槐周柏矜高古,

宋殿唐碑竞炜煌。

悬瓮山泉流玉磬,

飞梁荇苕布葱珩。

倾城四十宫娥像,

笑语嘤嘤立满堂。

显然,郭老的《游晋祠》诗,偏重于对文物古迹的鉴赏与赞美。他除了跟的《游晋祠》诗一样,提及槐柏和碑迹,还对圣母的身世、周成王桐封弟叔虞为唐王的故事,以及悬瓮山泉、飞梁鱼沼、42尊侍女彩色塑像,一一进行了考证与描绘,非常切合诗人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身份。读了这篇诗很能增强我们热爱祖国文物的志趣,进一步弘扬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1960年春,谢觉哉到山西视察工作时,顺便到晋祠一游,并写下了这首《游晋祠》五言诗:

庙史徵诸宋,桐封肇自周;

檐高龙偃骞,树老鸟优游;

分泻泉如玉,横陈柏似牛;

莲花衔雪洁,塔影御风柔;

弱弟居偏殿,群奴侍女首。

摹临塑像美,敬证那朝修;

古迹公园化,飞梁驰道侔。

李桃纷吐艳,士女任勾留;

引水为龙沼,携孩泛鹜舟;

我来春已暮,跃进麦田稠。

这首诗,既像郭老的诗,对晋祠的文物古迹考证较详;又似的诗,对晋祠现状风光热情歌颂。诗中对仗工整,语言流畅,不失“人老诗亦老”的风韵。

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5月到山西视察工作,也写下了《游晋祠》五言诗:

晋祠风物美,山水共清虚。

举首观悬瓮,低头鉴智渠。

柏槐皆古树,雕塑满丹除。

檐起尝惊雉,莲开乍戏鱼。

嚣尘隔已远,歌曲乐如初。

游憩工农众,疲劳得暂舒。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5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创设情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1、散文描述法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音乐烘托法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激趣法

除散文描述法、音乐烘托法外,还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四、理解诗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1、释(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3)

儿女共沾巾:分手时的少男少女。(4)潭影空人心:空,使……一扫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杂念一扫而空。

2、补(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调(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无限河山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泪无穷无尽。(3)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

4、想(1)海日生残夜:黑夜尚未散尽,一轮红日就从大海中冉冉升起。[先译后联想]黑暗之中孕育着光明,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当中,最后光明冲破了黑暗,放出万道霞光。这是多么令人惊奇多么令人鼓舞的一幅画呀!

5、品(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

(2)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品]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初语第三册)[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五、指导朗读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朗读教学时,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一是为读而读,对学生的朗读不加以指导和评点,走过场而已。二是只放录音带而不亲自示范朗读。由于朗读带一般由艺术表演家录制而成,其阅历和感悟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顾城乡学生的差别,不因材施教,不考虑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硬要机械模仿,无异于拔苗助长。我们主张最好老师当面范读,同时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因材施教,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起到录音带无法替代的作用。录音带的作用适合于诗歌欣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一般不适用于范读。三是朗读前缺乏感情理解的基础和忽视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

2、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3、古诗的读法有三种类型:朗读、朗诵和长吟,这三种对节奏的处理要求有所不同,应当分清类型。另外,师生对朗读的要求也不一样,应该有所区别。

4、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六、角色表演

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会渐渐进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在表演时,可进行适当的分工,有导演、有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有模拟场景,通过揣摩诗人当时的表情、动作、心理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6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93分)

1.

(4分)认一认,连一连

dòu

qiáng

wēi

dǎi

逗________

逮________

蔷________

薇________

2.

(2分)《望天门山》不但写了长江水势的________,更借水势写了天门山的________。

3.

(3分)我会选择划横线词的解释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________

A.中午的时候断开

B.从中间断开

C.从中间拉开

②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

A.水中的灯光

B.湖面波光

C.水面上的灯光

③山色空蒙雨亦奇________

A.天空迷蒙

B.空洞而迷蒙

C.云雾迷蒙的样子

4.

(10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①(绿油油)的禾苗

________的脸蛋儿

________的小手

________的麦穗

________的山洞

②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挺拔—________

调皮—________

犹豫—________

喜欢—________

特别—________

明亮—________

5.

(14分)读古诗,填一填。

(1)《望天门山》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诗中描绘的景物有________,本诗共四句,前两句侧重于写天门山的________(①山川之势

②行船感受),后两句侧重于写天门山的________。(①山川之势

②行船感受)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诗人对________的景色进行了赞美。本诗共四句,请默写后两句:________。

(3)《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在诗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美景。本诗共四句,请默写后两句:________

________。

6.

(3分)判断对错。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楚江”指的是楚国的一条江。

________

②小红用抹布擦去了玻璃上的污物。“抹”的读音是“mā”。

________

③《凉州词》的作者是杜甫。

________

7.

(5分)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捐献

②耐心

9.

(4分)默写古诗

望天门山

李白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0.

(5分)改变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不改变原意,把句子换个说法。

①我天天坚持给鸟儿喂食。

②小明是我最好的朋友。

11.

(5分)请你从这三首诗中选择一首你最喜爱的诗默写下来,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12.

(5分)我会把意思相近的词语选出来。

妈妈________

生日________

吃饭________

害怕________

收拾________

A诞辰

B恐惧

C母亲

D整理

E就餐

13.

(5分)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②晴天,西湖水波荡漾,波光艳丽,美极了。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显得非常奇妙。

③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14.

(4分)根据解释写诗句

①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长江浩荡的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________

②滔滔东流的江水,在天门山遇到巨大的障碍掉头向北流去。________

③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________

④在那水流湍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________

15.

(5分)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16.

(5分)《山行》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________”。

17.

(5分)翻译句子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8.

(4分)默写《望天门山》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阅读理解题

(共5题;共25分)

19.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这首诗写眺望天门山所见,始终描绘了哪些景物?

20.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诗人为山川景物抹上了哪些色彩?

21.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

回答问题

诗人在描绘这幅画时,是以什么景物为主体的?其它景物起什么作用?这些景物衬托了天门山怎样的景象?

22.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怎样雄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3.

(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本诗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93分)

1-1、

2-1、

3-1、

4-1、

5-1、

5-2、

5-3、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二、阅读理解题

(共5题;共25分)

19-1、

20-1、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