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歌范例6篇

山水诗歌

山水诗歌范文1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歌;美学特征

在唐代,我国的山水诗歌创作进入鼎盛时期,而著名诗人王维则是田园山水诗的佼佼者。他的作品往往就是运用一个山水田园场景,由此展开对诗歌的创作,并且把自己所希望表现的情感寄托于山水景物之中。并生动详实地针对自然风景进行描写,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王维的山水诗歌在意境、风光等多个方面均表现出其特有的美学特征。

一、意境美

知名学者王国维谈到,所谓意境创作,就是文学中把自己的情感与景观交织在一起的一门艺术,而在唐代山水诗歌当中,王维的诗歌作品含有大量的意境描写,无论是风景中涵盖自己的感情,还是风景感情并驾齐驱,在王维的山水诗歌中都有大量的存在。同时,在这些山水诗歌所使用的修辞当中,王维都极少采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采用朴实温和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山水特有的动人意境。例如,在王维的代表作品《山居秋暝》当中,读者可以清楚的发现,全诗整篇几乎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平和的描述,给读者提供了一幅秋夜山景图。在这首诗当中,王维描绘出了在初秋时节的雨后,天气凉爽,月色穿过松林映射,溪水流过石隙,一叶轻舟驶过湖面引起荷塘之上的莲花微微颤动,而正在此时,浣女成群结队含笑而归的意境,让读者在这短短几十个字当中,感受到山水间的别样情趣,令人心驰神往。同时,王维还是一名禅学造诣极高的诗人,在他的山水诗歌中常常带有丰富的禅趣,例如“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这些山水诗歌之中,王维描绘出了一副夜晚特有的幽静的深林山水意境,让人不由得引发思考,王维在自己的山水诗歌当中引入大量“静、好”等禅学词汇,也表现了王维对于禅学的一种向往与寄托。

二、田园风光美

在王维的山水诗歌当中,涵盖而大量的乡村农舍、鸡鸣狗叫的描写,表现了出了王维对于这种“桃源生活”的向往。例如,王维的诗歌作品《渭川田家》当中,单纯描写了作者所遇见的田园农家生活场景。尤其是“斜阳照墟落...相见语依依”当中,作者王维向读者生动展示了一副别样的田园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对于这样生活的神往。并通过乡间不同人群的活动,将农村特有的“慢生活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三、景观美

针对花草树木展开描写是所有山水诗歌中的一大重要元素,对花草树木进行的描写不但可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是作者对于美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向往与寄托。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歌之中,几乎都有针对花草树木的详实描绘,王维通过其独特的美感找到在山水当中的花草树木,并依靠诗歌的形式,赋予了这些草木独特的意义。

例如,在王维的山水诗歌《辋川别业》当中的草色、桃花,《田园乐》之中的桃花、绿柳等。王维在其诗歌当中通过这些景观之间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其特有感官,在阅读王维山水诗歌的过程当中,通过草和桃花、柳树与桃花这种景观之间的结合,通过对环境场景的描述,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在霏霏细雨之中所产生的特有景观。

又例如在王维的作品《鹿柴》当中,作者通过对整座空山之中弥漫着的凋落桂花的特有香味这一景观进行描写,向读者表现出一副深秋时节所特有的山水景观场景。在《清溪》当中,作者又通过溪水、乱石、空山、芦苇以及作者垂钓的场景,让读者对作者的闲情逸致心驰神往。为什么这样一些场景会让王维如此迷恋。究其原因就在于山水之中的一草一木在王维的心中都有一番别样的趣味,表现了王维对于乡间宁静生活的无比向往,同时也与王维所精通的禅学里的“素静”思想不谋而合。

四、色彩意象美

在王维的山水诗歌当中,也具有浓淡描写,相得益彰的色彩描绘,在王维的作品当中既有“柳色青山映”这样的春季时节,鸟语花香的青山美景描绘,也有“开洼分白水、间柳发红桃”这样对春季生机盎然,红白描写相辅相成的田间农舍的描绘。在王维的诗歌之中,所描绘的画面颜色丰厚细腻,但却不过分的浓妆艳抹。

例如,在王维的山水诗歌《山中》前两句“荆溪白石出...空翠湿衣人”中,作者依靠这短短十个字,就向读者展示出了一副常见的秋季冷清萧条的景色,并使用“稀”字指出红色的枫叶仅仅是在深秋时节对于山间景色的一点描绘罢了。在文中最后一句,作者又使用翠让整个山间的色调转向浓郁,同时加之深秋场景,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深深的凉意。作者通过颜色直观地将温度的概念展现给了读者,可见王维的诗歌当中色彩的应用是极为合理与巧妙的。

同时,在王维的诗歌作品之中,对自然界所发出的种种意象均有通灵的描绘,在色彩丰富细腻的同时,还向读者传递着声音带来的独有意境,颜色的静态,声音的动态,一动一静,浑然天成。

例如,在对风声进行描述时,王维有“庭槐北风响”向读者描绘出了深秋时节,凛冽的北风将庭院中的槐树吹的吱吱作响,表现出深秋时节,秋风凛冽的肃杀场景。王维使用听觉和视觉之间的有机结合,并巧妙安插相关情境,声画组合巧妙,让读者能够切实欣赏这一幅幅动态的山水画。

五、结束语

通过实例分析,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王维诗歌所特有的美学特征。笔者认为,王维的山水诗歌在唐代山水诗歌鼎盛时期能够自成一派,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诗歌没有过重的辞藻修饰,生动详实,符合百姓当时的审美理念。

参考文献:

山水诗歌范文2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1]、“质而自然”(严羽)[2],“冲淡高洁”(梁启超)[3]、“和谐静穆”(朱光潜)[4]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

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5]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6],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

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虽然曾经“误落尘网中”(同上),还“一去三十年”(同上),但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他“目倦川涂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无时或忘地“心念山泽居”(同上),最后“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向往山水的心被彻底放飞,即使面对死亡,他也可以高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词三首》其三)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眷恋。那些山,那些泽(水),以及山泽间的动物和植物,都充满着一种非凡的魅力,诱惑着他走近。“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山泽哪里会真的招呼人,只因为诗人心思归隐,在山水情结的作祟下,他才会觉得山水见招。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2、怅恨独策还——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

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选择归隐,证明他“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久去山泽游”(《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可以尝试“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可以怀想“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二十首》其十)。总之,山与水可以缓解他心头的压力和疲劳,洗去他因见过太多世俗社会的黑暗和污浊而引发的厌世情绪。与山水相融,把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是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作出的明智选择,作用其中的除了他骨子里拥有的高尚节操和爱山又爱水的真性情,当然也离不开黑暗社会压迫人性的反面驱动。

“性本爱丘山”和“怅恨独策还”(《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分别是山水情结形成及表现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作用在陶渊明的诗歌写作上,便形成一种冲淡自然、清新流畅、古朴质直、醇厚隽永的诗风,感情真挚而富有奇趣,故金代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7]总括其诗歌特点。他的山水情结与他诗中的山水意象巧妙融合,一起构成一种浑融的山水意境。

二、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抒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深得隐逸之趣。在他的众多诗歌中,山水意象的运用极其频繁,惯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这些意象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都体现自然的特点,即以山水为美的对象,追寻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对美的要求。其中,广义的山水意象包括山、泽、松、兰、鸟等与山水相关的生命和物事,狭义的山水意象则单指山与水(主要是泽)。下面,我们便从山与水的意象分析陶诗的山水意境,探求陶诗的山水情怀。

1、山的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陵岑、南山、西山、东岭、曾丘等,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以南山最具典型性。

南山这个意象分别出现在《饮酒二十首》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三中,它既是一座实体的山(指陶渊明住所附近的庐山,古称南障山),又作为诗人心中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信念而存在。以《饮酒》其五为例,按照古汉语的原则,第三联后半句“悠然见南山”既可理解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所以,在这里,山与人一样具有“悠然”的性情——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邈远。它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中渴望回归自然,像山水那样自在的理念和追求。而一个“悠然见”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当然也把美好的风光囊括在其中了。整首诗虽然无一字实际写情,却句句关情,意境迥然,可以说是得尽风流。在诗中,景物、情理水乳交融,有神无迹,所以温汝能所撰《陶诗汇评》中有“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8]的说法。此外,“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其二)、“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游斜川》)等诗句中山的意象也都呈现出冲淡自然、清静渺远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渴望栖隐山林、归复自然的情怀。

2、水的意象

陶渊明诗歌中水的意象也十分丰富,有江、海、湖、泽、涧等,尤以泽的出现次数为多,且多与山连用,“泽”作名词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被定义为“聚水的洼地”[9],在陶诗中显然是指与水有关的东西或地方。“山泽久见招”、“心念山泽居”、“久去山泽游”、“寒气冒山泽”(《于王抚军座送客》)、“迥泽散游目”、“和泽周三春”(《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饮酒二十首》十二)等诗句,或寄托向往山水的情怀,或描写水滨隐居之人的高尚品质以表达自己的仰慕效仿之心,任真自得,深得“渐近自然”[10]之趣。职称论文

陶渊明是以意写境的高手,他的诗歌以写意为主,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平实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以达到写意传神的效果;并融兴寄于自然美,使景物人格化。意象本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陶诗中,山的意象与水的意象一体浑融,绝不孤立。诗中的意象往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且具有渺远的意境。这种渺远是意象使然,也是诗人的心境所致。例如,“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其五),“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里,进到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宗白华先生曾说:“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11]陶渊明便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这“游心”,他把山水意象融而为一,连同自己本身达到物我谐忘的境界,使本来的山水述怀变作山水情怀,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然而有奇趣的山水意境。故宋代苏轼盛赞陶渊明作诗“才高意远”[12]、“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13]

三、陶诗中的山水性情

陶诗的真趣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求,是主观与客观的浑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14]这便是对陶渊明运用“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刻绘。就像庄周梦蝶一样,陶渊明早就与山水融为一体,山水的性格便是陶渊明的性格。

孔子也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同样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因此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钱穆先生对此解释为:“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15]大抵是说,山的特点厚重卓拔,与仁者相似;水的特点圆融通脱,与智者相似。这是用“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从陶渊明的诗作和生平来看,他的性格中这二者兼而有之。鲁迅先生曾说:“陶潜诗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16]这更加证明了陶渊明的性格中刚和柔是兼济的。

1、山一样的性情——厚重卓拔、独立自持的仁者风范

山独立无畏。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地独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向人折腰屈膝。它稳重且懂得自持,在原则上固守节操,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卓拔。

陶渊明性格的卓拔体现在他不畏权势所迫,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上。当他对统治者失望之后,选择归隐,更体现出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彻底否定和坚决的反抗精神,他的《饮酒二十首》,通过回忆过去生活,写出了他从出仕到归隐种种生活的观感和体验,传达了对污浊、险恶的社会的痛心和不满。例如《饮酒二十首》其六中,诗人借酒抒怀,感叹俗世里做人行事的无原则性。“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寥寥数语,把表面现象可以蒙蔽人们眼睛,社会舆论可以给人错误导向的通病尽显无疑。言辞咄咄,体现的正是山一般的卓拔。《饮酒二十首》其八中,诗人以孤松自比,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在寒冷的季节里,“众草没其姿”,而它却依然挺立,折射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了诗人以清高自许,不愿“随波逐流”、哪怕守穷也要学高山青松卓然而立的品性。同时,他的厚重表现在对山川田园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亲近上。再以《饮酒二十首》为例,第九首中“父老”提酒邀饮,诗人“倒裳”而迎,表明诗人生性的冲淡,与农民间毫无隔阂、融洽无间;而诗的后半部分写诗人与老农促膝相谈,老农劝诗人处世不要那么认真,还是出去做官的好,这番“父老言”有点像屈原与渔夫的问答,类似于陶渊明的自明心迹。于是诗中接着道,“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意思是说我隐居的决心已定,再不会重返仕途,与世同流合污。正是诗人能和农民倾心相处,他才深知人民的疾苦和真诚。投桃报李,他在他的诗歌里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其三),“回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2、水一样的性情——圆融通脱、上善大度的智者气质

山水相依,正如仁智不可偏废。智者首先必须是仁者,不是仁者,没有真智。水的特性在于柔和多变,遇事容让。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说的正是它的有容乃大。同时,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使得它拥有遇形象物的本事,体现在为人处事上,即是圆融通脱的生存方式。而陶渊明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水的性情始终贯穿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和处世之道上。

至于陶渊明性格的圆融通脱,在为人处世的率性方面极具代表性。水遇物则变形,陶渊明的性格也是行云流水一般,洒脱不羁。苏轼曾经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饥则相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17]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陶渊明少时“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怀着“大济苍生”的抱负,请人引荐,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任江州祭酒,丝毫不以求官为嫌,但不久因受人轻视,“有志不获骋”[18],自觉不快,更兼不堪承受小吏生活的繁琐和拘束,“少日自解归”[19]。当别人再次请他出山的时候,他没有应允。直到后来迫于生计才去当了个小小的彭泽令,又因为不愿向督邮“折腰”,再次挂冠而归,从此再不出仕。但他的隐居之乐不在于别人的评价,而在乎山水田园,在可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他不以隐居为高,却始终坚守着自己隐居的志趣,没有半点虚伪,饮酒作诗,一字一句都是真性情、真心境的表现,绝不像有些人,身在江湖心怀魏阙。

同时,陶渊明如水的性格还体现在与人交往上。江州刺史王弘想结交他,苦无路可走,听说他要游庐山,于是请他的朋友庞通之备酒席候于路中,二人正畅饮时,王弘闯到席间,言谈大欢,因而结识了他。还有莲社高僧慧远结社时特意邀请他,他回信说要准他吃酒才去,慧远居然为他破戒置酒,渊明到了,忽“攒眉而去”[20]。足见其性格中如水一样的灵动和洒脱。再有,从他的无弦琴和“我醉欲眠,君可去!”[21]等物事和言语中亦可窥其性格的真率。

古人说,文如其人,诗亦如此。陶渊明的山水性情其实就是陶诗的山水性情。境由情生,情以造境。陶诗中的山水性情与诗歌意象互相叠加与融合,便成为组构山水意境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丰赡作者人物形象和雕琢其山水情怀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陶诗,郑振铎曾有过精当的论断:“陶渊明诗虽若随意舒卷,只是萧萧疏疏的几笔,其意境却常是深远无涯。我们如果喜欢中国的清远绝伦的山水画,便也会永远忘不了渊明的小诗,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些诗都是五言诗里最圆润晶莹的珠玉,他们有一种魔力。一捉住了你,是再也不会放了你走的。他们是那样的深入于读者的内心,不是以辞语,而是直捷的以最天真最浓挚的情绪与你相见的。”[22]

通过对陶渊明诗歌的举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诗歌的总体特征是清新自然、冲淡古朴、物我浑融、富有真趣,而且他的诗重在写心,即骨子里的山水情怀的自然流露。陶渊明作诗,意存笔先,往往“无意于诗而意已至”。此外,陶诗中的景物在描绘过程中往往被人格化,题材和内容贴淡的日常生活,诗歌形式上也体现朴实无华的特点,意境渺远。在许多诗歌中,陶渊明寄寓的是一种与山水一样平实的情怀,是一种与山水一样高远的理想,是一种作用于诗人心灵感官的山水情结,而围绕山水情结款款而述的文字里展现的是一幅幅人与自然物我谐忘的画面和一个个或山或水的意象,意象累积,画面延伸,综合成一个浑融完整的山水意境。透过山水意境,反映出诗人不慕荣利、回归自然、关心下层人民生活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质。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语类〔m〕.见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85.

[2]严羽.沧浪诗话〔m〕.见王瑶.中国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9.

[3]参见徐慧珍,彭公亮.“沉醉”与“心远”〔j〕.湖北:理论月刊,2002:43.

[4]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a〕.见朱光潜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396.

[5][10]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43;569.

[6]萧统.陶渊明集序〔a〕.见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

[7]郝树候.元好问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0.

[8]参见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75.

[9]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8.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9.

[12][13]惠洪.冷斋夜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14.

[1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

[15]钱穆.论语新解〔m〕.上海:三联书店,2002:158.

[16]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7.

[17]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a〕.见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174.

[18]参见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

[19]参见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09.

[20]参见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79.

山水诗歌范文3

关键词:山水诗;隐逸;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08-02

山水诗歌真正得到发展以及山水诗流派的形成当属魏晋南北朝,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不满王朝统治,虽在朝为官,却难以施展抱负,心思全在山水之间,之后干脆辞官纵情山水,他的诗歌清新脱俗,留下了多处经典,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为历代诗人称赞,“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也成为描写冬景的传世之作。此后,南宋诗人鲍照、南朝齐诗人谢等都对山水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的推动下,山水诗逐渐摆脱了玄言的影响,诗人注重情景交融,能够在清新自然的山水中倾诉个人情感而不露痕迹,逐渐做到情景合一。唐朝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山水诗歌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高潮,山水诗歌成为显著的流派之一,并涌现出一批擅长写山水诗的诗人。

从对山水田园诗的研究著作作来看,没有一个研究者能够避开隐逸之风与山水的内在联系,有诸多论者认为山水诗的产生就是由隐士文化引发的,比如章尚正论述了山水诗的精神旨趣与隐士文化的密切关系。①再比如徐清泉:“隐逸文化是导致山水田园诗生发和勃兴的根本原因。”②但是不乏反对者,例如林庚先生“隐逸正如园林并没有在南朝的山水诗中起多少推动作用,反之,倒是可以说,山水诗的发展倒是给隐逸和园林增添了生意”,老先生旨在表达山水诗产生与隐逸并无关系,强调山水诗的产生是“南朝的经济发展和水陆交通的发达”。③同时杨鉴生在《山水诗兴起成因的辨析》也明确的提出山水诗的兴起与隐逸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更多的论者关注到了山水田园诗与儒释道文化的关系,如张松辉《道教与山水诗的兴起》,鹿国治《玄学思维与中国山水诗》及《太极思维与中国山水诗的运思》等。④

笔者认为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每个人施展抱负的需求因此产生了一批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文人,而这些文人无法在朝廷中大展宏图,心情愤懑,无法排解,同时,魏晋时期文人生命意识全面觉醒,自然美成为人们审美主要对象。儒释道对隐逸的提倡则为这些文人提供了泄愤的途径,给他们在朝野中的失败提供一个台阶,这些文人或者完全寄情于山水,把山水当做人生归宿;或者把山水当做疗伤或者沽名钓誉之地,期待通过隐逸或忘记尘俗或再次被重用。在隐逸期间卸掉尘俗的包袱,以一颗相对自然纯净的心在大自然中徜徉,这就是山水派蔚为壮观的缘由。因此,文人与当朝格格不入是隐逸和行旅产生的根本原因。儒释道思想是隐逸的重大理论支持和思想准备。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发展是隐逸的物资基础。隐逸、行旅又是山水诗派繁荣的最直接因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一大动荡时期,社会混乱,战争频繁,李雁:“东汉以来,社会剧烈变动,政治日趋昏暗,阉寺当道,党祸迭起,正直的士人走投无路,遂以山林为依托,以此避世抗争。”⑤显而易见,李雁认识到了当时混乱政治环境下士大夫对现实的逃避,最终他把山水诗归结为文人士大夫生命的觉醒。同时朱光潜先生也透彻地指出:“山水诗人大半都是以“隐逸”相标榜的。山水诗所表现的也并非单纯的客观自然,而是有诗人自己在内。山水诗反映了当时动荡社会中士大夫阶级与现实生活的矛盾。”⑥从朱光潜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诗人以隐逸为标榜,并且事实证明,著名的山水诗人大多与隐逸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在社会所迫下不得已或者自愿的选择隐逸或者半隐逸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朱光潜先生认识到了山水诗的深刻内涵在于展示了士大夫阶级与现实生活的矛盾。虽然看似清新或者充满自然意蕴的山水诗,其实大多是士大夫借此来聊以或者表达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悲愤。当然这格格不入,或是怀才不遇,或是对社会的失望和恐慌。

魏晋时期除了了社会动荡以外,制度也存在问题,很多寒门出身的文人根本无法获得重用。左思《咏史》其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空有才华,难以施展,当朝有杀伐无端,世不容我,何必强求,不如进入山林,自会寻得人生真谛,“人的生命会被社会轻而易举的否定,社会成了人的强大的、酷烈的异己力量。自然山水反而成为并不构成对人的威胁、压迫的亲和对象……特殊的社会条件和社会风气倒给诗人打开了一幅新的生活窗面,是他们更多地看到了远离宣泄的都市和和险恶的的自然山水的美,形成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命的制衡”。⑦当然选择山林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儒释道的影响,儒家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并且宣扬“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的精神境界,这自然为失意的文人指明了人生的方向。道家向来崇尚自然无为,倡导隐遁山林。《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老庄的山林野趣鼓励文人接近自然,竹林之游成为文人的风雅。佛教更是倡导修炼者要回归自然,以真实客观的心去体味自然,求得与自然的合一,所以佛教的修炼多选在山林深处,偏爱幽静,那些尚佛的文人自然会在寂静的山林中寻得心灵的安慰。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让那些出身寒门的文人受挫之后渐渐形成了游山玩水的风气,而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为文人的失落提供了一条相对闲适的躲避之处,他们不能兼济天下,但也不愿意沦落为世俗放弃梦想,而山林深处,则可以让他们寻得人生的另一片天地,修身养性,达到个人信仰和精神的旨归,寻得另一种实现自我的方式。因此,山水诗人并非一开始就选择了山林,而是在社会无法让他们自由翱翔的时候的一种不得已选择。

谢灵运是山水诗开宗第一人,他之所以钟情于山水就是因为他仕途的不顺利以及与当朝的格格不入。据《宋书・谢灵运传》记载,他幼年便颖悟非常,称其“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东晋时,他18岁袭封康乐公,刘氏南宋朝建立后,按例被降为康乐侯。宋文帝时,皇帝只是赏识他的诗文,忽略了他的政治才能,更重要的是很多资质平平的人却居位要职,更令他愤懑难耐,此后便“好营园林,游山水”。后因罪徙广州,密谋使人劫救自己,事发,弃市,时为元嘉十年,终年四十九岁。可见谢灵运一生的坎坷命运,但是自古以来文章憎命达,正是怀才不遇与社会难以融合,才促使他寄情山水,并写出了大量成就颇高的山水诗。无独有偶,魏晋南北朝另一位山水诗人谢也是由于怀才不遇、仕途不顺而走进山林的。据《南齐书・谢传》中说,谢“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并且他初升高贵,也曾想在政治上一显身手,可是事实证明他耿直和懦弱的心性,根本无法再朝政中存活,虽然有过两次违背良心的告密,但最终也没能苟活,最终被处死。面对政治的黑暗,他便尽情的进入山林,寻找人生的平衡点,企图在自然中寻得安慰。其他山水大家,如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哪一个不是因为在现世的失败而转向山林的?

可见这些山水文人都是因为对社会失望才选择逃遁的,在当朝中,他们很难随波逐流,或者难以被赏识,在一次次的失望之后,他们选择了山林,至于隐逸,其实很多文人并非隐士,谢灵运、谢并非真正的隐士,与其说隐,不如说逃遁。此外山水名家张九龄、王维,李白,这些文人哪一个不是因为与当朝难以和谐相处,与社会难以融合而有了大量的山水诗的创作呢。因此,社会的现实与文人之间的矛盾使文人走向山林,而这恰恰是山水诗兴起的根本。

注释:

①章尚正.山水诗与隐士文化[J].江淮论坛,1994,(5).

②徐清泉.隐逸文化与中国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J].固原师专学报,2000,(1).

③林庚.《唐诗总论》第7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④张松辉.道教与山水诗的兴起[J].中国文化研究,1996,(1) .

鹿国治.玄学思维与中国山水诗[J].诗探索,1996,(1) .

鹿国治.太极思维与中国山水诗的运思[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6).

⑤李雁.山水诗的产生与生命意识的觉醒[J].理论学刊,2001,(3) .

⑥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J].文学评论,1960,(6).

⑦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第一版,142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刘洁.唐诗题材类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

[2]沈松勤等.唐诗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

[3]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4]伍蠡甫.山水与美学[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5]林文月.山水与古典[M].台北:台北纯文学,1976.

山水诗歌范文4

东方的朝霞才绽放出第一朵玫瑰

我漫步走出幽幽的港湾畅游我梦中的苍山沭水

宽阔的常林大街向远方延伸

路边的柳枝拨动我敞开的心扉

放开我不算嘹亮的歌喉

歌唱与时俱进的苍山沭水

你是齐鲁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你是我们心中的太阳一轮

你构思的传说流传千古

你英雄的历史刻进心碑

你光荣的传统浸润着未来的岁月

你奋进的脚步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这里曾云集着众多的革命老前辈文秘站网-

他们率领着金戈铁马冒弹雨,穿枪林

这片血染的土地啊

山在吼,风在吹

沭河滔滔喊前进

胜利的捷报频传

喜悦的笑声在飞

那阵阵激越的锣鼓啊

敲出了我们心中欢乐的泪

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天蓝、水碧、山青、人新

东风浩荡,春雷滚滚

万里长征又开始了新的一轮

努力建设咱们自己的家园

赶走那世代相侵的苦难与贫困

一九七六年,

那颗破土而出的钻石常林

曾把那么多的希冀给了我们

可神话改变不了现实

钻石改变不了我们的命运

什么是我们发家致富的宝贝

一个声音在天地间响起,振聋发聩

宝贝是咱光荣的传统、革命的精神

宝贝是咱勤劳的作风、无穷的智慧

宝贝是那亘古不变的誓言啊

宝贝是那颗比钻石还纯还真的心

有了这些,我们就能创造奇迹

有了这些,我们就能无坚不摧

党中央精神是我们前进的指针

它像那擂响的战鼓给咱们加油、鼓劲

饱受磨难的临沭人啊

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前进

天苍苍兮茫茫,日澹澹兮沉沉

路漫漫兮修远,意耿耿兮不寐

前进的道路上有荆棘伴随

东南亚金融风暴把希望砸碎

道路在哪儿,希望在哪儿

临沭儿女向着天空发出深深的追问

一九九八,那个春寒料峭的早晨

蓝天上缀满了五色的彩云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上任

给临沭人注入了活力,带来了信心

他们思路正确,一锤定音

保吃饭,保平安,这是稳定的根本

再把临沭的优势细细琢磨

千方百计促发展,措施创新

省委省政府对咱们无限关怀,对口扶贫

县委县政府管理到位、务实求真

咱们的眼明了,路宽了,腰直了

心头涌动着春潮滚滚

新的世纪,新的方针

县委县政府的新举措掀起了雷霆万钧

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

三大战略搅热了苍山沭水

通过朋友的朋友

通过乡亲的乡亲

以真情打造诚信

让真情暖融人心

于是,临沭大地就象一块磁铁

深深吸引着外来投资的贵宾

还不到两年,已有614个项目落户临沭

引进了近13亿元的资金

我们不好夸奖,可应该是这样

这一举措,将助我临沭经济快速腾飞

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沭水两岸呈现出万里春晖

金沂蒙、常林、金星、古泉春

全面进行体制改革,焕发青春

一座座新建的民营工厂

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笋

我们的柳制品,形态各异,五彩缤纷

它萧萧洒洒、堂而皇之地走出了国门

咱们的脱水菜

年加工量可达6万吨

每年都为咱们赚回大量的外汇

复混肥行业异军突起

五年间产量增加了350多万吨

年销售收入15个亿

巩固了全国最大复混肥生产基地的地位

方圆6平方公里的沂蒙创业园

基础设施配套完备

中心林荫大道映衬着现代化的园林

优惠的条件,优美的环境

吸引了众多的有识之士入驻其内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

产销总量已居全市第四位

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

让我们的农村插上翅膀,展翅高飞

东茶、西菜、南桑、北柳

区域结构的优化再添家乡山水美

种优、养特、引洋、串季

产品结构的调整又增农民的利润

五年的探索,五年的汗水

五年的奋斗,五年的劳累

终于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临沭的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喜笑颜开的临沭人

齐声夸:咱县的六大班子可真是为了咱们

我歌唱临沭的山

我歌唱临沭的水

我们歌唱临沭那勤劳朴实的人民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拼搏奉献,无私无畏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播种耕耘,无怨无悔

他们沐着春天的阳光奋斗

他们和着时代的节拍翱飞

沭水长流,流不完一个个胜利的喜讯

苍山叠翠,叠起了丰收的硕果累累

20__年8月中旬

省委书记吴官正风尘仆仆巡视了苍山南北

看后,他高兴地说:临沭的同志们

思路很清晰,工作很勤奋

经济发展快,面貌变化大,社会很稳定

书记的评价令我们异常振奋

面对成绩,我们不敢沉醉

县委这样告诫我们: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

现代化的实现会把临沭变得更美

十六大会议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我们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

着力实施五大战略方针

抓改革开放,搞招商引资,促科技进步

全面建设咱们临沭的小康社会

苍山沭水啊,为了你的腾飞

我们要勤奋工作,永远把党跟随

苍山沭水啊,为了你的富强

我们要再展雄姿,在已定的道路上飞奔

苍山沭水啊,我们让你

永远辉映着时代的精神

闪现着常林钻石的魅力与光辉

朋友们,让我们敞开胸怀吧

敞开胸怀去拥抱明天的太阳

山水诗歌范文5

[关键词] 《刘三姐》;诗性;艺术;境界

1959年,流传于中国南方一千多年的民族歌圩偶像“刘三姐”崛起于舞台,轰动广西,红遍中国。在《刘三姐》的编剧过程中,从民间搜集了十八万多首山歌,剧作中的歌就是从这些山歌中提炼出来的,[1]承传了浓重的中国传统的诗歌文化基因。1960年,《刘三姐》改编为电影,源于戏剧,高于戏剧,在保持诗剧特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电影艺术,在“画”与“音”、视觉与听觉的塑造艺术上,将山歌的“意”“境”“乐”形象提升到了更高更完美的层面,展现了一幅美丽而动听的诗性音乐画卷。

ヒ弧⒁允绘画,以画赋诗――塑造诗性画面

ビ捌刻意于诗、画意境的塑造。启幕就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歌”的手法,在“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山歌好像怕泉水流,深山老林处处有”的悠扬歌声中,用慢移的镜头,将一带秀峰、薄雾、绿水、拱桥、倒影、渔舟、桃花、飞鸟……缓缓推上银幕,立刻就将观众带入了诗情画境之中。当浩渺江面隐现漂筏远影的时候,银幕上的急流、险滩、浪涛又将“唱起山歌胆气壮,过了一滩又一滩”“急水滩头唱一句,风平浪静姐逍遥”的歌声由远拉近,直到老渔翁的第一句问话“脚下葡萄藤,手中青竹竿,请问小姑娘,你是哪家的神仙?”都是在仙境般的水光山色中将美丽善歌的刘三姐展现到观众眼前的。[2]

ビ捌着意从山野捕捉别具风格的诗情画意。在“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草中野兔窜过坡,树头画眉出了窝”的歌声中,镜头摄入了“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的劳动场景,春光明媚,歌声嘹亮,姑娘们的红衣紫衫,融入“漫山接岭一片白”的茶花之中,呈现一片“神仙听歌下凡来”的景象。远处又传来了小伙子们的邀歌声:“好歌才,只有三姐唱得来,心想与姐唱几句,不知金口开不开?”这是壮族歌圩中男女对歌的开场式,小伙子们扛着铁锹、木犁,担着稻秧,牵着水牛;水田、农舍、鱼塘、竹林、小溪流、独木桥……集成一幅古典式田园风景画,青年男女们就在这画中唱起了甜蜜的情歌。影片还特意展现了一幅“上河涨水水推沙,下河鱼儿摇尾巴”的渔家生活画,在青山如黛、碧水似墨、晚霞飞花的背景下,竹排泛波,鸬鹚戏水,渔网漂撒,鲜鱼腾跃,唱响的是一首首“打得鱼来前街卖,换得油盐换得茶”的欢乐渔歌。

ビ捌对爱情的描绘更富诗意。影片结尾处,三姐在阿牛和众乡亲的营救下,逃离虎口,在“日头出东月落西,狼虫虎豹藏行迹”的时刻,与阿牛双双同舟漫渡于青山绿水之间,翠竹、碧波、倒影随行,朝阳、晨雾、白云相伴,历经劫难,两颗心靠得更近;值此佳境,两人用歌声暗诉衷肠:“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刀切莲藕丝不断,斧砍江水水不离。”来到苍翠如伞的大榕树下,那盘缠环绕的青藤更激起三姐喷涌的情愫:“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她不禁向阿牛发出爱情的启示:“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她向阿牛抛出了爱情的绣球;阿牛狂喜得惊飞一片白鸭,发出连串“嘎、嘎、嘎……”的长笑声。此时,天更蓝,山更秀,水更柔,古奇的榕树,俏丽的面容,甜蜜的笑眼,“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的优美男女声二重唱……凝成了一首有声、有色、有形的壮族歌圩定情诗。

ビ捌选取了最优美的广西桂林山水作为背景,配以独具特色的广西山歌,塑造一幅幅形神兼备的诗性画面,一个镜头一幅南国山水画,一个镜头一首民族风情诗,将广有的山光水韵和壮族风情奉献给观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达到诗与画的珠联璧合,意与境的完美联姻,让观众获得比戏剧更逼真、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ザ、以诗塑形、以形抒情――塑造诗性形象

サ蹦甑氖人闻捷曾说《刘三姐》的歌词“可以置于古代著名的乐府长歌之列而不逊色;如果分别开来吟咏,其中有些段落和诗句,也可以与古代优秀的绝句相媲美。”[3]电影《刘三姐》更出色地继承并创新了我国传统的民歌艺术手法,以歌表情达意,以歌刻画形象,诗性艺术效果奇特,民族风格别具。

ァ案场薄氨取薄靶恕笔侵泄民歌最传统的表现手法,《刘三姐》用得最为平常的首先是“赋”,如三姐接待四方乡亲时所唱:“多谢了,多谢各位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山歌好,好似热茶暖透心,世上千般咱无分,只有山歌属穷人”,平素得纯属口语交谈,但细细品来,工整的句式,凝练的语言,规范的押韵,完整的意象,则是一首首完好的诗。南宋朱熹曾确切解释:“赋者,直陈其事也”,“赋”的形象力在于“直陈”。如揭露财主的“不种芝麻他吃油,不种桑田他穿绸,穷人血汗他喝尽,他是人间强盗头”就非常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嘲笑秀才的“不懂唱歌你莫来,看你也是一蠢材;山歌都是心中出,哪有船装水载来”就说得铿锵率白,正气凛然;再如“这点傲气你没有,你是财主桌下狗,亏你生来牙齿利,能啃几根剩骨头”,使陶先生的奴才嘴脸昭然若揭。其实,《刘三姐》的“赋”不仅“直”得犀利,直中的“曲”也有强劲的形象表现力,如“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谁不幸先死了,也要等待爱人百年之后才一同走进阎王殿,把一生相伴的忠贞形象刻画得异常坚定深刻。

ビ玫酶巧妙的是比兴手法。“比”即比喻,是以人们日常所见惯了的具体事物作比喻,把想说的复杂事物、艰深道理明白、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人获得一种亲切、具体、形象的感觉;“兴”即起兴,是先借用人们熟悉的草木鸟兽以及天象地理人事等现象来激发联想,暗示、隐喻或引出作者所要表现的事物,起到以景触情、烘托氛围、铺垫引路的作用。《刘三姐》通常比、兴联用,深刻、生动地刻画形象,表现主旨。如“别处财主要我死,这里财主要我活,平常只见锅煮饭,今天看见饭煮锅”,先以“别处财主”起兴和对比“这里财主”,然后以“锅”与“饭”作平行对照和比喻,以“饭煮锅”的荒诞示“财主要我活”的反常,意境深刻、揭露透彻;又如“常进深山认得蛇,常下大河认得鳖,常给财主流血汗,谁不认得莫老爷”,前两句的比兴先把形象勾画得十分深切,后两句一点题,财主丑态便豁然明朗。一比一兴之中,情境交融,形神兼备,一个形象、一腔激情、一种性格就鲜明生动地凸显了出来。

セ褂械母,全以比兴来映衬和暗示难言之形。三姐被财主秘密囚禁在古董阁,夜幕下,阿牛孤舟深入,以歌探寻:“亏了亏,不见画眉岭上飞,不见画眉树头站,清早出窝夜不回;亏了亏,画眉飞去不飞回,你今歇在哪蔸树,你今落在哪蔸梅?”三姐遥遥相答:“画眉困在八角笼,八角笼门锁重重,八角笼门重重锁,眼望青山难出笼。”一问一答,隐而不露,内涵自明。又如面对四方来求歌的众乡亲,三姐唱道:“取笑多,画眉取笑小阳雀,我是嫩鸟才学唱,绒毛鸭仔初下河”,“小阳雀”“嫩鸟”“绒毛鸭仔”,三层比喻,三重意境,叠加成一个虚怀若谷的鲜明形象。比兴的意境,深刻含蓄,耐人寻味,生活气息浓郁,在特殊环境中具有奇妙的艺术功效。

ゴ统夸张手法的运用,也为诗性形象塑造增色。如“莫讲穷,山歌能把海填平,上天能赶乌云走,下地能催五谷生”,把山歌的力量、唱歌人的豪气表现得十分生动鲜活;又如“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塞断九条河”,把抽象的“多”描绘得既具体又灵动,意境鲜明,情感强烈;再如“莫夸财主家富豪,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把“毒”的程度阐释得分寸确切。这些山歌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抓住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夸张,把很难说得明白的微妙事理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构成明晰鲜亮的形象,揭示深刻本质,抒发强烈情感,创造新颖艺术境界。

ス湃嗽啤笆言志”,是说诗歌重在抒发作者的深刻感受和强烈情感。《刘三姐》总是在抒发强烈情感时才以歌代言,以诗明义,主要用于农民,往往是赋、比、兴、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融合联用,一句话一首歌,一句话一首诗,一句话一个意象,配以影片画面,达到“意”与“境”的结合、情感与视觉的融会,无论是叙事或是说理,即使是骂人,也饱含着诗的意境,塑造出一幅幅优美的诗性形象。

ト、诗中有韵,韵中有乐――塑造诗性音乐

ァ笆即歌”的又一层含义是说诗的音韵节律富于音乐性。《刘三姐》山歌以继承古诗七言绝句为主,兼用广西民歌传统的“三字头”歌式,篇幅简洁,押韵规范。如“小小黄雀才出窝,谅你山歌有几多;那天我从桥上过,开口一唱歌成河”“没后悔,你会腾云我会飞;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工整的一、二、四句押韵,节奏明朗,韵律和谐,吟诵起来就是一首抑扬婉转的歌曲。巧用“重词复句”是《刘三姐》的又一特色。“重词复句”源于古诗的“重章叠句”,是指同一首歌中反复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词或句,通过这种反复,强调情感流程,加强音乐形象。如“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鱼就下河;你拿竹篙我拿网,随你撑到哪条河”,其中的“心想”“唱歌”“就”“河”“你”“拿”的重词复现,就产生了一种抑扬回环、一唱三叹的音乐旋律;再如“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材也敢对歌来”,“陶”“李”“罗”“不见”这些音韵的回旋顿挫,就是一首侃侃抒情的乐曲;又如“不欠租米不欠债,无亲无故无往来,我家不是财神庙,财主哪会进香来,”否定词的七次重复,犹如重锤击鼓,锤锤响亮,声声成韵,把老渔翁的愤慨倾诉了出来。重词复句与对仗联用又更添乐感,如“入山莫怕虎狼多,下海莫怕蛟龙恶;剥下龙鳞当瓦盖,砍下虎头垫柱脚”“唱歌莫给歌声断,吃酒莫给酒壶干”“隔山唱歌山答应,隔水唱歌水回声”“进山听见斑鸠叫,出山又闻鹧鸪啼”。这些对仗虽不似律诗那样严谨工整,但与重词复句联用,尤显气韵回旋,节奏爽朗,形象深刻,用山歌唱出来,铿锵顿挫,荡气回肠,更有一股不可抗拒的诗性音乐魅力。

ァ读跞姐》的音乐魅力还得益于电影手法的强化。片中音乐由优秀民族音乐家雷振邦先生谱曲,将广西的民族音乐精华与其他民族的音乐精华融会提炼,曲调更优美,特色更鲜明。片中山歌由广西彩调剧团刘三姐的扮演者傅锦华配唱,音色清亮甜润,犹如锦上添花。配乐由长影乐团演奏,音响经特殊塑造,更为美妙动听。片中还切合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配以不同艺术风格的独唱、对唱、领唱、合唱、二重唱、多声部唱,音乐形象多彩,音乐美感无穷。

ニ摹⒔ 语

サ缬啊读跞姐》紧扣主人公的歌圣身份特色,将诗性艺术和电影艺术完美结合,首次成功地将广西山歌搬上银幕,为世人开创了一个有声、有色、有形、可视、可听、可吟、崭新的诗性审美艺术境界,共振了普遍的人性美感,创作了一部现代诗片经典。

[参考文献]

[1]区党委宣传部长葛震在全区“刘三姐”会演大会上的讲话[N].广西日报,1960-04-12.

[2]乔羽,苏里,雷振邦,黄婉秋.刘三姐(电影)[Z].长春电影制片厂,1961.

山水诗歌范文6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深远影响 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26-02

孟浩然是一个以布衣终老一生的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但志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背景是不相同的,孟浩然的生活状态和为人处世之道与当时出现太多分歧和矛盾,因此在仕途上太过坎坷,但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孟浩然依旧能够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喜欢漫游于大好的河山。孟浩然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自然流露出他对归隐山林的无限向往之情。

王维的诗是综合各个方向的好的地方、各个角度来表达他诗的意境。对于王维的一生来说,他和孟浩然的仕途不顺不同的是,王维是一个精通诗、书、画、音乐等的诗人。

一、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的共同之处

(一)从题材的角度来说

都是从山水诗的角度出发,结合田园诗和作者的感情来进行描写,山水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充满着活力,生动有趣,王维和孟浩然的写作手法就可以将大自然的最自然的美和作者表达的感情相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多层面表达个人感情,提高了诗歌的质量。

(二)从艺术手法来说

几乎都是运用了一种类似于叙事文的叙述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一个场景,其诗把个人的感情放在其中,看似诗作平淡无奇,没有任何华丽的外表,但是却总有很多的寓意在其中。

(三)都属于平淡的诗风,属于“清”派

在描述上会给人创造出一种非常闲静清远的意境,这也是我认为的田园山水诗的艺术传统所共有的、所表达的。王维的诗大多数是“清”,孟浩然的诗是淡

(四)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白描手法

王维在《渭川田家》一诗中: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年牧童,倚仗候荆扉。用一种白描的手法,把刚入夏天的黄昏在乡间的人和事物非常巧妙地连接起来,描绘出了一幅十分安静静谧的乡村生活的景象,其中不乏充满着诗情画意,一幅浪漫的乡村风景画,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种闲逸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孟浩然的一些诗中也充满着白描手法,这样的手法使整个诗歌更加精致,很多东西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可谓是点睛之笔。就他的名篇来说《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又比如他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在这首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就是他向往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的真实写照,孟浩然是一个向往田园生活的诗人,他的一生中仕途不畅,总有坎坷,所以渴望着安静的田园生活,他的晚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

(五)写作的选材上

几乎都是采用山、水、泉、石、松、柳,通过这些简单的大自然的原始材料、随处可见的风景来表达着对生活很细微的但却很深刻的体会和感悟,虽然很简单但却充满着大道理,文笔十分的平意近人,十分的平淡甚至可以说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很简单纯粹,但是就是可以体会出一种真切的深刻的思想。

(六)大多数都会采用以动衬静的方式

这种方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维的诗歌中经常是静态的景物却会给人一种动态的美好,表现出了田园山水的特别的情趣和意蕴。其实田园山水诗中的动就是为了衬托静的意境,或是更加突出静的这种氛围意境的美好,来达到诗歌中田园山水诗的艺术效果。例如《田园乐》中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刻犹眠。在我看来,这两句诗描写了满满枝头盛开的桃花还带着清晨的晶莹剔透的闪闪发光的水珠,在阳光明媚的清晨,让人分外欢喜,花开得更娇艳。远处是嫩绿的草丛,在淡淡的弥漫的晨雾中更加的鲜绿,让人欲罢不能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描写突出了静的闲适和悠然自得,我想诗人在作此首诗歌的快乐也在此处了吧。孟浩然的诗中这样的手法也不在少数,比如《夜归鹿门山歌》这首诗歌是描写了在日光快要降落的时候,天空的晚霞将天色染成了让人昏沉的色彩,乘舟归来的人儿回到鹿门,在这途中所看到的情景,通过归人,在船到岸的岸头的争吵还有家家户户的烟寥寥升起,这样的动态描绘,将不同的景象描绘在一幅画面里,没有任何的违和感。让人反而觉得这样的乡土人情是多么的亲切。同时期也表达此时作者对于这样的简单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

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的不同之处

第一,王维的诗歌会注意到自然界万物在不同时刻的不同变化,比如光线的明暗变化。在《渭川田家》一诗中的: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终南山》中的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它们都是注意到了自然界事物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对一天不同时期的光照甚至都有特别注意的地方,这样就绘画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精美画卷。而孟浩然的诗歌中的诗句更多的很直接地就表现出大自然景物的本来魅力,例如:“八月湖太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其实不管是水气蒸腾的云梦还是潮如雪涌的钱塘,都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声势。这样非常恢宏气势的描写更加加深了整体美感,更加营造出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有想去这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的冲动,增添了太多的绚丽的色彩。

第二,王维和孟浩然在诗句的整体的把握上是不一样的,王维的诗句诗词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传统的方法,他会在传情答意的过程中加入色彩的感情渲染,使其会在感情的表达上调节一种色调,并表达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对象的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点点之间的联系,采用恰当的色彩来渲染情绪,去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写出的诗歌更加让人愿意去深刻探讨,去努力地融入其中,去理解诗歌的画意。例如他的《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萍池中的轻舟回荡,归舟以后的绿萍慢慢地恢复,突然间又被垂下的杨柳打开,这样的描写,生动地描写出绿萍、春池、翠柳的形态,同时运用了绿色的一系列的色彩来表达绿的深意。王维这首诗中绿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大脑,满眼的绿色,告诉我们春天的到来,也同时流露出春天春风让人身心愉快,清新人生,不知道春意的到来让多少人扫去了心头的烦恼和忧愁。绿色是让人心情变明媚的色,它代表着平静和安定。王维的诗歌经常会采用绿来表达这样的情感,绿是一种感情寄托。

第三,孟浩然出生在开元盛世,有着一腔的报国热血,可是却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因此他此后的一生几乎都是选择悠闲自得的生活,喜欢漫游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将他那一颗报国无门的心也投入到这样的美景中,去不断地发现大自然的魅力,融入在其中。孟浩然的诗歌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淡”。从他的每一首诗歌中都可以体会出一种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风。在不同的角度看,孟浩然的诗歌大多都是表达归隐山林一种闲适的情感,每一句诗歌都不是充满着活泼绚丽的词语,足够的朴实无华,但品味起来却是深远无穷,意境深刻。诗歌中总是充满着淡雅,这种独特的风格体现在语言的自然流露,他的诗歌不同于陈子昂的朴实却充满着古老的味道,更不是那种浮夸艳丽的感觉,就是清新隽逸。其实,孟浩然的诗,如果你不仔细品味,你不会发现他的诗歌的显眼点、亮点在哪里,但是如果你可以耐住性子慢慢品尝,你就会发现他诗歌中的香味,他的诗就像一瓶陈年老酒,如果你不够有足够的耐心,我认为你是品尝不出他的色香的。孟浩然之所以有这样特别的风格我认为和他的本身的胸怀是分不开的,他是一个接受佛家思想的人,他懂得如何可以做到静悟,如何心里保持静待,所以他的山水诗是让人有清旷淡远的感觉,但是却不是平淡无奇的,是平淡中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或许每一句话我们一开始会觉得写得十分不费力气,但是细读你就会发现是多么的自然地表达着情感。

第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部分采用五言格律的形式来写作,这样的手法在当时的时代是非常有名的,盛名一时,在他的诗歌中充满着对大好河山、壮阔的山川、湖泊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他自己隐世生活的描绘,也有在漫游途中的所感所见的事物的描述,更有对乡村农家生活的反映,就是这样的简单,看似平淡的描述中,却表达着很多的个人情感。孟浩然的诗歌常采用白描,而王维是采用点的结合,孟浩然这样的写作方法,使诗歌缺乏强烈的色彩上的差别对比,但是孟浩然他会运用从高处入笔,随意地结合他的平淡的思想,就会营造出一种平淡深远的氛围。同样的孟浩然的诗歌表达的多是感受,他对山水田园画卷的深刻描绘是比较少的。

第五,和孟浩然的田园山水画相比较,王维的田园山水画是多变的。王维的田园山水画是充满着不同格调和风格,有时候王维的诗歌非常的大气或是说气魄恢宏,所描述的场景是十分开阔的;但是有时候王维的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就是十分的细腻甚至可以说把事物描绘得十分的深刻,引发人们内心的思考;更加应该说的是王维擅长用点点结合的方式,增加颜色的渲染,来活灵活现表达大好河山的景象。王维在写作上甚至会用层层叠叠、层层递进的方式来通过层层加深的手段让诗歌的色彩更加的鲜明,所表达的更加透彻。王维有时候会追求生活在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环境中,不被世俗所打扰的心境,因此很多这样的山水诗人会很愿意生活在寂静的环境中,体会这样一种别样的快乐。

三、结语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在田园山水诗中,很多看似平淡无奇的诗歌中却充满着很多作者个人的感情,也让后代人对诗歌有了很深的体会。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作家,虽然两人在写作的艺术形式或是手法等方面有着不同,但却都有着各自让人欣赏的地方。他们二人的山水田园诗所营造出的氛围让我们这代人对古代的山水田园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古代文学文化进行深入思索,这样的古代文学大家推进了古代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其在社会上的地位,我相信,这样的历经千年时间洗礼的独特诗风会在当今也会因其独特的魅力而感染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