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范例6篇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范文1

摘要:山水田园诗在诗人王维手中,得到一次总结和显著提高。其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他的诗,既有精细刻画,又注重完整的意境,既有明丽的色彩,又有深长隽永的情味;既包涵哲理,又避免枯燥的表述,极富艺术创作性。同时王维深受禅宗影响,使禅意渗入到山情水态之中,形成一种高度净化,空灵自然的美的意境。

关键词:诗中有画;禅意;自然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点有两点:一是诗中有画,一是富有禅意,今就其两大特点谈一下我粗浅的认识。

一、诗中有画

用绘画的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诗情画意相互渗透,标志着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一)构图美

构图可通俗理解为景物的布局和取舍,试看王维的律诗《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简练八句,就写出了终南山磅礴的气势。诗人不采用通常山水泉石、丛林古木的描法,而是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写它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涯无际的广度。这就把整个终南山的气势通过总体性的布局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觉得是在观赏一幅画。

王维在画面的空间感作了精心设计。我国古代绘画非常讲究画面布局的虚实、大小、远近、输密、浓淡等关系的处理。王维成功运用了这些技巧。试看王维的五言律诗《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是一首融画法入诗的力作。首联以大泼墨手法渲染出江汉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诗人将视线所不能及之景,予以概写,漠漠平野,浩浩江流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颌联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则亦实亦虚;前句描述滔滔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则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用墨甚淡,其效果却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彩绚丽的水彩画。

在色彩的运用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好地吸取绘画的长处。大自然的景色的丰富多彩的,诗人便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这些色彩并非是单纯的消极的涂饰,而是活跃地晕染整个画面,清新鲜润,给人愉悦之感。

王维注意了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映衬,并注意到亮度转换巧妙处理。如《山中》这首诗: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幅由白石粼粼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葱郁无边的浓翠组成的山中美景,色彩斑斓鲜明,而整幅画的底色倾向于苍翠。“这种写法纯用白描,靠精选的细节触发读者的联想,表面上似乎是朴素的叙述,实际上是异常生动的直觉。”诗人敏锐的将自己的直觉印象通过色彩这一有意味的符号形式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画意。

(三)意境美

凡是抒情诗总有自己的意境,没有意境的诗会令人索然寡味。所谓意境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调,似乎有一点“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味道,王维能够从绘画艺术角度来反映意境美。请看他的山水小诗《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寂静无人的春夜山林里,四季桂无声无息地飘落。忽然明月东升,空山洒满光辉,山鸟被惊醒,在山涧里发出鸣叫,显得格外清脆,更衬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诗人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把读者带入更优美、更深邃的意境中去。诗人是抓住“月出惊山鸟”这一最富表现力,最引人遐想的动人一刻写的。这是一幅富有音乐感的月夜小景,热烈活泼,富有人间气息。

(四)自然音响之美

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集异记》曾称赞他“性闲音律,妙能琵琶”。《史鉴类编》中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富商迭奏”。王世贞说他的诗“顿挫抑扬,自出宫商之表”。

王维的诗情画意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他用诗人的灵心,画家的慧眼和音乐家的锐耳捕捉,表现自然美。难怪《红楼梦》中香菱向林黛玉请求作诗方法时,黛玉首先要她读的唐人诗,不是李白或杜甫的作品,而是《王摩诘全集》(《红楼梦》第48回)。是因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最易把读者带入诗境。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王维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合二为一,在对山沙丘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南禅讲究“顿悟”,王维参禅有得,把自己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诗的意境,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就意境而言,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山水田园诗范文2

(一)诗歌内容方面的异同

一、陶渊明、王维二人诗歌内容方面的相同点:

1、二人在田园诗中都描写了大量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们以平淡、朴实、清新、自然的笔触对田园风光进行描写,实为山水田园诗的典范。

陶渊明生在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的东晋,祖上陶侃也曾做过高官,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青年时期他主要生活在乡村,清新宁静的田园风光陶冶了他的审美情趣,几经官场沉浮,41岁时任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从而远离官场。归隐以后,他常与乡间野老为伴,谈论“桑麻”之事,这以后都成为他田园诗的素材。

王维生在官僚地主家庭,但家世并不显赫,并且相对贫寒。青年王维富有进取精神,怀有伟大政治抱负和理想。但他同时又是软弱的知识分子,在官场中深感孤独厌倦,但又不能离开官场,所以他寄情山水,写名山大川,写秀丽乡村。

2.二人在田园诗中都描写了劳动场景。二人既然都描写了田园风光,就免不了要写田园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乡间劳动。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美好的农田劳动体验,透露出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和珍惜。虽然“草盛豆苗稀”,种豆人并不在行,但“带月荷锄归”,诗人付出了辛苦的劳动,而夹道而生的茂盛的草木,沾湿衣裳的露水,又都为劳动生活增添了生气。

再看王维的《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看最后两句“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在这如画似的雨后田野中,怎能没有人呢?景中有人,景边有了生气,诗的最后两句就点出了人物。看一看正在田中忙碌的男女老少,便知道农民们在农月中是多么珍惜这雨后的时光:全家出动,劳动在田间。

二、陶渊明、王维二人在诗歌内容方面的相异点:

1、虽然二位诗人在田园诗中都有过劳动场景的描写,但仔细看来又有不同。陶渊明毅然归隐后过起真正农耕的生活,虽生活艰苦,却乐在其中。躬耕的艰辛和与农民交往的生活体验,充满农村生活气息,成为陶诗最有个性、最有特点的部分。在诗中,陶渊明把劳动看作崇尚自然的一个内容,是一种信念,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但是陶渊明的晚年物质生活还发生困难,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

2、王维是唐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特色的杰出代表,但由于时代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影响,王维将田园诗的题材进一步扩展,放眼山水,开始描摹壮丽的山河图景。早年的王维,仕途得意,曾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丰富的生活,开阔的视野,使他的诗歌也有写雄伟壮丽,洋溢积极乐观情绪的优美诗篇。

3、二人在诗歌内容方面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陶渊明由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诗歌中透露出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官场的厌恶。他的诗中充满了诗人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虽在人间,却不受统治阶级喧扰,已与上层社会相离。而王维由于自身弱点,身处官场,而又无能为力,加上家庭的熏陶(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兄弟也是“居常蔬食,不尝荤血”),所以潜移默化中,他的诗打上了佛学的烙印。

(二)艺术手法方面的异同

陶渊明、王维二人艺术手法方面的相同点:

王维创作的田园诗风格明显受陶渊明的影响,他也比较仰慕陶渊明的为人,所以二人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手法方面是有共同点的。总的说来,二人的语言都质朴自然,无刻意点染的成分,寥寥几笔便能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而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又流露出真情,创作出独特的意境。可以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同样妙不可言,平淡的语言既写出了自然美,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陶渊明、王维二人艺术手法方面的相异点:

二人作为田园诗的杰出代表,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加上王维对田园诗题材的创新和发展,二人在艺术手法方面又表现出不同点,表现在:

1、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诗人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情与理、与景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2、如果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一幅幅素描,那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更像是工笔画。由于王维在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所以他的诗自觉地把绘画艺术吸收进来,真正体现了“诗画一家”的特色。王维的诗有不少借鉴了山水画在构图、描绘、渲染等方面的具体技巧,充分展现了诗中的绘画之美。下面就试举几例:

第一,结构布局方面。王维的诗所展现的画面往往给人一种无心经营却又精心结构之感。如《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线条勾勒和意象组合的方式成画,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交使画面宏壮阔大。

第二,色泽运用方面。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王维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的展现自然界中的形形,又用统一的基调作成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如《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水田之“绿”与白鹭之“白”,夏木之“青”与黄鹂之“黄”,对比鲜明,在加上“漠漠”、“阴阴”叠字的映衬,使这首诗有了很浓的装饰画的味道。再如《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还注意到了冷色和暖色的对比运用。

山水田园诗范文3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深远影响 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26-02

孟浩然是一个以布衣终老一生的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但志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背景是不相同的,孟浩然的生活状态和为人处世之道与当时出现太多分歧和矛盾,因此在仕途上太过坎坷,但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孟浩然依旧能够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喜欢漫游于大好的河山。孟浩然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自然流露出他对归隐山林的无限向往之情。

王维的诗是综合各个方向的好的地方、各个角度来表达他诗的意境。对于王维的一生来说,他和孟浩然的仕途不顺不同的是,王维是一个精通诗、书、画、音乐等的诗人。

一、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的共同之处

(一)从题材的角度来说

都是从山水诗的角度出发,结合田园诗和作者的感情来进行描写,山水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充满着活力,生动有趣,王维和孟浩然的写作手法就可以将大自然的最自然的美和作者表达的感情相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多层面表达个人感情,提高了诗歌的质量。

(二)从艺术手法来说

几乎都是运用了一种类似于叙事文的叙述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一个场景,其诗把个人的感情放在其中,看似诗作平淡无奇,没有任何华丽的外表,但是却总有很多的寓意在其中。

(三)都属于平淡的诗风,属于“清”派

在描述上会给人创造出一种非常闲静清远的意境,这也是我认为的田园山水诗的艺术传统所共有的、所表达的。王维的诗大多数是“清”,孟浩然的诗是淡

(四)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白描手法

王维在《渭川田家》一诗中: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年牧童,倚仗候荆扉。用一种白描的手法,把刚入夏天的黄昏在乡间的人和事物非常巧妙地连接起来,描绘出了一幅十分安静静谧的乡村生活的景象,其中不乏充满着诗情画意,一幅浪漫的乡村风景画,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种闲逸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孟浩然的一些诗中也充满着白描手法,这样的手法使整个诗歌更加精致,很多东西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可谓是点睛之笔。就他的名篇来说《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又比如他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在这首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就是他向往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的真实写照,孟浩然是一个向往田园生活的诗人,他的一生中仕途不畅,总有坎坷,所以渴望着安静的田园生活,他的晚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

(五)写作的选材上

几乎都是采用山、水、泉、石、松、柳,通过这些简单的大自然的原始材料、随处可见的风景来表达着对生活很细微的但却很深刻的体会和感悟,虽然很简单但却充满着大道理,文笔十分的平意近人,十分的平淡甚至可以说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很简单纯粹,但是就是可以体会出一种真切的深刻的思想。

(六)大多数都会采用以动衬静的方式

这种方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维的诗歌中经常是静态的景物却会给人一种动态的美好,表现出了田园山水的特别的情趣和意蕴。其实田园山水诗中的动就是为了衬托静的意境,或是更加突出静的这种氛围意境的美好,来达到诗歌中田园山水诗的艺术效果。例如《田园乐》中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刻犹眠。在我看来,这两句诗描写了满满枝头盛开的桃花还带着清晨的晶莹剔透的闪闪发光的水珠,在阳光明媚的清晨,让人分外欢喜,花开得更娇艳。远处是嫩绿的草丛,在淡淡的弥漫的晨雾中更加的鲜绿,让人欲罢不能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描写突出了静的闲适和悠然自得,我想诗人在作此首诗歌的快乐也在此处了吧。孟浩然的诗中这样的手法也不在少数,比如《夜归鹿门山歌》这首诗歌是描写了在日光快要降落的时候,天空的晚霞将天色染成了让人昏沉的色彩,乘舟归来的人儿回到鹿门,在这途中所看到的情景,通过归人,在船到岸的岸头的争吵还有家家户户的烟寥寥升起,这样的动态描绘,将不同的景象描绘在一幅画面里,没有任何的违和感。让人反而觉得这样的乡土人情是多么的亲切。同时期也表达此时作者对于这样的简单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

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的不同之处

第一,王维的诗歌会注意到自然界万物在不同时刻的不同变化,比如光线的明暗变化。在《渭川田家》一诗中的: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终南山》中的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它们都是注意到了自然界事物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对一天不同时期的光照甚至都有特别注意的地方,这样就绘画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精美画卷。而孟浩然的诗歌中的诗句更多的很直接地就表现出大自然景物的本来魅力,例如:“八月湖太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其实不管是水气蒸腾的云梦还是潮如雪涌的钱塘,都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声势。这样非常恢宏气势的描写更加加深了整体美感,更加营造出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有想去这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的冲动,增添了太多的绚丽的色彩。

第二,王维和孟浩然在诗句的整体的把握上是不一样的,王维的诗句诗词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传统的方法,他会在传情答意的过程中加入色彩的感情渲染,使其会在感情的表达上调节一种色调,并表达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对象的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点点之间的联系,采用恰当的色彩来渲染情绪,去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写出的诗歌更加让人愿意去深刻探讨,去努力地融入其中,去理解诗歌的画意。例如他的《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萍池中的轻舟回荡,归舟以后的绿萍慢慢地恢复,突然间又被垂下的杨柳打开,这样的描写,生动地描写出绿萍、春池、翠柳的形态,同时运用了绿色的一系列的色彩来表达绿的深意。王维这首诗中绿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大脑,满眼的绿色,告诉我们春天的到来,也同时流露出春天春风让人身心愉快,清新人生,不知道春意的到来让多少人扫去了心头的烦恼和忧愁。绿色是让人心情变明媚的色,它代表着平静和安定。王维的诗歌经常会采用绿来表达这样的情感,绿是一种感情寄托。

第三,孟浩然出生在开元盛世,有着一腔的报国热血,可是却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因此他此后的一生几乎都是选择悠闲自得的生活,喜欢漫游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将他那一颗报国无门的心也投入到这样的美景中,去不断地发现大自然的魅力,融入在其中。孟浩然的诗歌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淡”。从他的每一首诗歌中都可以体会出一种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风。在不同的角度看,孟浩然的诗歌大多都是表达归隐山林一种闲适的情感,每一句诗歌都不是充满着活泼绚丽的词语,足够的朴实无华,但品味起来却是深远无穷,意境深刻。诗歌中总是充满着淡雅,这种独特的风格体现在语言的自然流露,他的诗歌不同于陈子昂的朴实却充满着古老的味道,更不是那种浮夸艳丽的感觉,就是清新隽逸。其实,孟浩然的诗,如果你不仔细品味,你不会发现他的诗歌的显眼点、亮点在哪里,但是如果你可以耐住性子慢慢品尝,你就会发现他诗歌中的香味,他的诗就像一瓶陈年老酒,如果你不够有足够的耐心,我认为你是品尝不出他的色香的。孟浩然之所以有这样特别的风格我认为和他的本身的胸怀是分不开的,他是一个接受佛家思想的人,他懂得如何可以做到静悟,如何心里保持静待,所以他的山水诗是让人有清旷淡远的感觉,但是却不是平淡无奇的,是平淡中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或许每一句话我们一开始会觉得写得十分不费力气,但是细读你就会发现是多么的自然地表达着情感。

第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部分采用五言格律的形式来写作,这样的手法在当时的时代是非常有名的,盛名一时,在他的诗歌中充满着对大好河山、壮阔的山川、湖泊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他自己隐世生活的描绘,也有在漫游途中的所感所见的事物的描述,更有对乡村农家生活的反映,就是这样的简单,看似平淡的描述中,却表达着很多的个人情感。孟浩然的诗歌常采用白描,而王维是采用点的结合,孟浩然这样的写作方法,使诗歌缺乏强烈的色彩上的差别对比,但是孟浩然他会运用从高处入笔,随意地结合他的平淡的思想,就会营造出一种平淡深远的氛围。同样的孟浩然的诗歌表达的多是感受,他对山水田园画卷的深刻描绘是比较少的。

第五,和孟浩然的田园山水画相比较,王维的田园山水画是多变的。王维的田园山水画是充满着不同格调和风格,有时候王维的诗歌非常的大气或是说气魄恢宏,所描述的场景是十分开阔的;但是有时候王维的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就是十分的细腻甚至可以说把事物描绘得十分的深刻,引发人们内心的思考;更加应该说的是王维擅长用点点结合的方式,增加颜色的渲染,来活灵活现表达大好河山的景象。王维在写作上甚至会用层层叠叠、层层递进的方式来通过层层加深的手段让诗歌的色彩更加的鲜明,所表达的更加透彻。王维有时候会追求生活在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环境中,不被世俗所打扰的心境,因此很多这样的山水诗人会很愿意生活在寂静的环境中,体会这样一种别样的快乐。

三、结语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在田园山水诗中,很多看似平淡无奇的诗歌中却充满着很多作者个人的感情,也让后代人对诗歌有了很深的体会。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作家,虽然两人在写作的艺术形式或是手法等方面有着不同,但却都有着各自让人欣赏的地方。他们二人的山水田园诗所营造出的氛围让我们这代人对古代的山水田园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古代文学文化进行深入思索,这样的古代文学大家推进了古代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其在社会上的地位,我相信,这样的历经千年时间洗礼的独特诗风会在当今也会因其独特的魅力而感染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山水田园诗范文4

关键词: 初唐诗 山水田园诗 王绩 王勃

初唐的王氏家族中诞生了两位大诗人,那就是名传千秋的王勃和他的叔祖王绩,虽为同族,但是他们却风格迥异。如果说王绩是恬淡的秋月,那么王勃就是灿烂的春花;如果说王绩是悠闲的野鹤,那么王勃就是躁动的雏鹰;如果说把初唐的诗坛比作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的话,那么王绩是以他的茕茕独立而显得卓尔不群,而王勃则是以他独特的青春魅力成为舞会上最令人瞩目的一颗明星。

东皋子王绩(公元585―644年),字无功。他与陶渊明一样有着三仕三隐的经历,是一位真正的隐士,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乡间过着平静而自足的田园生活。因此,他也写下了很多带有田园风味的山水诗。他习惯于通过宁静的山水田园风光来抒发自己托身老庄的隐逸之情,习惯于用古朴自然的语言营造出冲淡隽永的意境。正如他在《田家・其二》中所云:“家住箕山下,门枕颖水滨。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世路的荣辱纷争,对他来说只不过如过眼云烟。他只愿在自己宁静而美丽的田庄里,悠然地吟唱着自己的隐士之歌。

与王绩超然的隐士之歌不同,几十年后,他的侄孙王勃(公元650―676年)则用山水田园诗记录了自己的青春絮语。与他的叔祖王绩相较,他的山水诗情感要丰富得多,风格也有更多变化。他用山水诗显示了自己魅力四射的青春活力,显示了青春少年所特有的浪漫敏感多情。在《散关晨度》中,诗人王勃这样写道:“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重门临巨壑,连栋其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回。”诗中写清晨过大散关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不畏山川险阻,从容挥鞭策马,谈吐高雅,刚气正盛的英雄形象。这位自视甚高的少年才子自觉手握灵蛇之珠,怀抱荆山之玉。像所有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样,他的内心豪情万丈,充塞着建功立业,显身扬名的渴望。

然而,现实是无情的,老天并不因为他的天才超逸而格外开恩,年轻人的理想屡屡地碰上了现实的壁,并且碰得很重。这着实让这位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感到郁愤难忍,苦闷彷徨:“宝鸡辞旧役,仙凤历遗墟。去此近程阙,青山明月初。”(王勃,《晚留凤州》)这首诗引用了“宝鸡”、“仙凤”两个传说故事,暗示了自己的遭遇,面对青山明月,抒发了自己的不尽感慨。有时,这种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痛苦是如此的令他不堪忍受,让他觉得简直是天地为之色变,日月为之无光,以至不由得潸然泪下:“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王勃,《重别薛华》)诗人充满自信乐观的明亮双眼暂时黯淡了下来……

可是,王勃就是王勃。对于这位浪漫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并没有占据他生命的全部,他热情而敏感的内心还时刻浸润着真挚的友谊、浓浓的相思,还时刻洋溢着对美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也正是这些美好的感情始终在他失意之时温暖着他的内心,不时地触动着他心底的那根最温柔的琴弦。例如,在《麻平晚行》中,诗人这样写道:“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近,风急暮猿清。”这里,诗人借暮色中高低不平的戍道、时近时远的山泉、隐约可见的花草、阵阵凄紧的风声和声声清猿的哀鸣吐露了自己的相思和倦游之情。在《冬郊行望》中他这样写道:“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蓬。”诗人徘徊郊野,守望江船,欲归不得。那一份愁苦、怅惘、凄怆全都融入了那萧瑟的冬日中。

除了浓浓的相思,王勃山水诗中更多的是写对友情的珍重。《别薛华》、《别人四首》、《赠李十四四首》、《寒夜思友三首》、《寒夜怀友杂体二首》等都真切地描绘了那一种思念挚友的缠绵悱恻、惆怅哀婉的心境。尤为特别是,诗情沸腾的诗人有时还能不被惆怅的离别情绪淹没,还能吟唱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真情共勉的千古奇调。

大概只有青春少年才会有着如此丰富的内心吧,正因如此,在他天真而浪漫的眼光中,生活是美好的,哪怕是苦难都不能磨灭他心中对美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于是,年少才高、遭遇不幸的王勃就把心中的这一份渴望和热爱融入了对优美壮丽的山川风物的描绘中。于是,在这位少年才子的慧眼中,明月秋风、春潮晓岫、浮烟落照、残星夜莺、飞鸟游鱼、花光叶影、郊童津叟、樵唱钓鱼……所有的这一切无不都是诗苑中闪亮的奇珍异宝,都让他深情地迷恋。他既喜欢“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王勃,《春日还郊》)的生机盎然、明丽如画,又喜欢“江涛出岸险,峰磴入云危”(王勃,《泥溪》)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既喜欢“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王勃,《早春野望》)的旷远清丽,又喜欢“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王勃,《郊外即事》)的闲雅和谐。看到落花飘零,他会联想到自己漂泊不定而感伤落泪:“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王勃,《春游》);看到黄叶飞舞,他也会因思绪联翩而悲愁叹息:“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王勃,《临江二首・其二》)。自然界的斗转星移,花开花落的物序更替总是引发出这位内心敏感多情的翩翩少年无限的情思。

与王勃丰富的内心相比,王绩则缺少了这份躁动的激情。他的山水诗中抒写更多的是他身为隐士的自足自赏。就像明代黄汝亭在《东皋子集・序》中所云:“东皋子放逸物表,游息道内,师老庄,友刘阮。其酒德诗妙,魏晋以来,罕有俦匹。行藏生死之际,澹远真素,绝类陶征君。”他以陶潜、刘阮为榜样,退出了纷扰的风尘,抛弃了世俗的功名利禄,在山水田园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和心灵的安慰:“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王绩,《山夜调琴》)“兀然成一醉,谁知怀抱深?”(王绩,《春夜晚林》)“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王绩,《晚秋夜坐》)这样的诗句在他的诗中反复出现。也许,他有一点孤独,但这只是一种隐士的孤独,也正是他所希望的一种孤独。“闭门常乐,何须四邻?”(王绩,《郊园》)不就是他满意的自我表白?

可以这样说,王勃是用山水诗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激情,王绩则是用它来自我明志,他用他的山水诗塑造出了一个孤芳自赏、志趣高洁的隐士形象:清风明月、寒苔古蔓、崩榛野藤、荒石幽涧……这些是他的最爱;寻隐士、赠道士、追阮籍、忆嵇康……这些是他的日常生活;他的生命在幽居幽赏幽寻,独对独坐独酌中渐渐逝去,却也融入了自然美丽的风光中。无论是从“入谷开斜道,横溪渡小船”(王绩,《春日山庄言志》)的敬慕有缘,还是从“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的恬淡自适;无论是从“抱琴聊倚石,高眠风自弹”(王绩,《山家夏日九首・八》)的高情逸趣,还是从“涧幽人路断,山旷鸟啼稀”(王绩,《山家夏日九首・五》)的远离尘嚣,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隐士高洁的身影。景与人,诗与人都紧密地融为了一体。

讲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年轻的王勃的自述:“仆生二十祀,有志十余年。下策图富贵,上策怀神仙。”(王勃,《述怀拟古诗》)他所谓的怀神仙指的就是与儒家积极用世相对立的出世思想。游山寺,他会想到“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王勃,《游梵宇三学寺》);访仙径,他会以为“终喜脱尘网,连翼下芝田”(王勃,《八仙径》);游春郊,他会惊喜“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王勃,《仲春郊外》);赏园林,他会希冀“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王勃,《郊园即事》)。可是,实际上,天才的诗人虽屡遭排挤打击,却并没有真正“怀神仙”,只不过是神仙的那一份虚无缥缈超脱自在,正好与他的青春浪漫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遇合了。因此,每当看到如诗如画的山川美景,他总是激动得如醉如痴,飘飘欲仙,就像是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还将中散兴,来偶步兵琴。”(王勃,《夜兴》)夜色茫茫,皎洁的月光笼罩着大地,四野是那么寂静。在如此雅洁的月色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有的烦恼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也正因为如此,王勃的山水诗中虽然时有抑郁不平之气,但你却看不到颓唐沮丧。他的心中始终有着浪漫的情感支柱,浪漫的王勃只不过是借怀仙之情来发发牢骚,发泄愤懑的情绪而已。

然而,王绩却是真正地做了一个隐士,做了一个初唐时代陶渊明的追随者。他不仅追随了陶渊明的人生道路,生活志趣,而且继承了陶诗清新质朴,平淡自然的风格。后人这样评价他:“意境高古”(《四库总目提要》),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鸾凤群起,忽逢野鹿”。(《石州诗话》)他总是喜欢用一种平淡自然的语言,选取清幽静谧的景物,营造出冲淡疏朗的意境来。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野望》了。这首诗写的是秋日黄昏之景:在苍茫的暮色中,远远地望见牧人沐着夕阳的余辉慢慢走下山来,隐隐的牧歌似乎传入耳鼓之中。这是一幅多么安详恬静的图画啊。

不过,虽然王绩山水诗有陶诗清新质朴平淡自然的妙境,但由于生活圈子的窄小,他的目光笔端不免只囿于他隐居范围内的山山水水,以及隐居生活的点点滴滴,因而诗风也略嫌单调缺少变化。比较起来,能写出“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天才诗人王勃则让大自然在他那枝生花妙笔之下呈现出了斑斓的色彩:这里有春草的碧绿,霜叶的火红,远山的黛青,岩花的洁白,明月的皎洁,朝霞的绚丽……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奇异而美妙的色彩在诗人的笔下激情涌动,梦幻般地幻化出种种不同的美妙意境。有“竹晦南荷色,荷翻北潭影”(王勃,《山亭夜宴》)的清幽淡雅;有“川霁浮洇敛,山明落照移”(王勃,《饯韦兵曹》)的晦暗凄迷;有“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的空灵洒脱,有“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王勃,《游梵宇三学寺》)的浩渺幽静,更有“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的雄伟阔大……而他之所以会与王绩有着如此差异,就是因为他比王绩多了一份少年人的浪漫激情。而这份激情是王勃特定的性格特定的经历,在初唐这种特定的时代氛围中的凝聚。

王勃,有着绝世的才华,却屡遭人嫉恨,不得不屈居下僚。作为一个不甘憔悴于胜明之世的少年才子,王勃自然不同于经历过隋唐交替之变,看透滚滚红尘玄机的深沉的王绩。他心中的那一团面对生活的热情渴盼之火始终没有在屡次打击之下熄灭。

对于王绩,明代何良骏《四友斋从说》这样评说:“唐时隐逸诗人,当推王无功、陆鲁望为第一。盖当武德之初,犹有陈、隋遗习,而无功能洗尽铅华,独存体质。且嗜酒诞放,脱落世事,故于性情最近。今观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殊有魏晋之风。”对于王勃,虽然也有人说他“时带六朝余气”,(陆时雍,《诗镜总论》)但总体应如胡应麟《诗蔽》所说:“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着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苍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总之,无论是王绩的隐士之歌,还是王勃的青春絮语,都抒写出了各自的真性情,都给初唐华艳浮靡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从而也揭开了盛唐山水诗辉煌的序幕。

参考文献:

[1]梁静.王绩生存哲学的庄子情结.社会科学家,2006,(02).

[2]刘勇.儒、道、释思想对王勃的影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山水田园诗范文5

中国古代文人与生俱来就对自然山水情有独钟,与山林和禅宗更有不解之缘。王维早在18岁之前,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逍遥于南山、东洛(南山俱隐逸,东洛类神仙);19岁即以一首《桃源行》表达出对尘寰之外另一个纯净世界的向往。

佛教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影响反映在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品的艺术上。“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极为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界物象都是佛性真如的体现,感觉中的物质世界都是精神本体虚幻的表现形式。佛禅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无生”观念。他早年的《哭殷遥》诗云:“忆昔君在日,问我学无生。”直至晚年,他在《秋夜独坐》中还说:“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是“寂灭”和“涅”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具体方法就是坐禅,即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使思想和情绪平静下来,让身心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当诗人从坐禅的静室中走出来,即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由六朝晋宋以来用玄学意味体会自然的山水审美意识,演进为以禅趣为主乃至进入禅境,禅境常常通过诗境来表现。如《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水穷处,自然也就是深山宁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而出岫,可谓思与境偕,神与物会。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那天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诗人充分享受着那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独自遨游于天地之间、交往着自己喜爱的人物,以至忘却归返的自由之乐。每到妙处,心神领会,不求人知,自得其乐,正是禅家旨趣风味;流水有归依,从容不迫,行云了无迹,舒卷自如,正是淡泊闲适、安详自足禅意的象征。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生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了山水情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

禅宗特别是色空观对王维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大乘空宗的禅宗看来,即是所谓的“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王维深受色空观的影响,往往把这种抽象的理念寓托在自然美的感悟形式中,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境界。诗人山水诗中所描写的自然音响,泉声瀑声,不绝于耳;莺啼花落,此起彼伏,所展现的应是一个万籁齐鸣、动静相形的交响乐世界,然则这些诗所指向的意境却都是静穆空寂乃至虚无缥缈。表现在自然音响上,他则最喜欢刻画那清寂空灵的天籁之音。《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如果说是动,不把心与境一同沉入深深的静,如何能体验到桂花无声的飘落?如果说是喧,那么鸟鸣空谷就应该不会产生如此“夜静春山空”的感觉。有道是“此时有声胜无声”。正因为有这几声鸟鸣,才表达了比无声更沉静缥缈的意境。然而王维无论怎样善写动态声响,却始终追求的是空寂的境界,诸如“落落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诗中虽写了猿啼、鸟鸣、瀑声、风声、雨声,却少有人声,虽写有声响,却是被诗人在午夜宁静至极的背景衬托下,捕捉到的鸟语虫鸣、泉响露滴、风拂竹响。

王维一直在追求一种澄虚静寂的心境,他晚年的归隐,确已达到了他在《裴右丞写真赞》里说的“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他曾自道衷曲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无心于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其乐的闲适。人若能享受孤独,寂寞也是一种美了。

《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一则是“不见人”,再则云“人不知”,复又说“寂无人”,在常人看来,是何等的寂寞孤独啊!而王维则不然,他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静夜深林里的月光、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是一片空灵的寂静,有的只是不作言说的空白与“似花还似非花”的韵致。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中。

基于此,诗人才特别喜欢表现自然界的那种静穆空灵之美,而且大自然在无人干涉的静中之音、静寂之音,本身也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内在生命韵律,也指作者追求“自性清静”,即中无有垢中无有尘的静虚心境。王维诗中有诸多天籁无不一一入诗“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也有“日出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或是“渔歌入浦深”,“深山何处钟”,诗人实现了虚静而明的审美观照主体,使其自然音响呈现出“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的静谧空灵之境。

王维寄情于山水间,于“泛泛登彼,折彼荷花。净观素鲔,俯仰白沙。山鸟群飞,日隐轻霞”中很容易将宗教体验引向一种审美体验,而且这种契合自然的灵心最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王维以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白云、溪涧、红莲、水鸟、青松、明月为载体,表面上是在赞美自然,实际上是在讴歌一种完美的人生理想。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幽静中,或漫步于明月青松之下,或长啸于青山竹林之间,尽情享受那“无缚无解”、“任缘放旷”的乐趣。

超自然的幻想性潜藏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他所迷恋的那大自然的幽深和他所选择的静态自然物,是这种“幻想性”的外壳和载体。他所渴望和追求的那种超脱人事动荡、纷争的自由而和谐的人生,则是这种“幻想性”的内蕴。至于“极乐世界”到哪里才能找到,诗人的回答是:“欲得净土,当静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即只要内心觉悟,所居之地即为“净土”。所谓“佛国”,所谓“极乐圣境”,既不在众生之外,又不在众生之上,就在众生日常聚居生活之地。他在用真实存在的自然物讴歌一个理想的世界,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浪漫主义。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王维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通过如画的景物描写,传神地写出了天水一色的空明意境。日色本为暖色调,可在泉水声中,诗人却认为它“冷”在青松之上,山中秋色在白石红叶映衬下的空翠清润,欲湿人衣;白云雾霭的时有时无,如水墨点染出山峦的浓淡静穆,诗人深入到自然界的万千变化中,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写出具有诗的情调和意境氛围的物态天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加雕饰的醇美境界。

禅宗以心法相传,证悟也以心的寂静为宗旨,其所谓“坐禅”、“禅定”都是为了达到这一境界。王维与禅宗中主“顿悟”的南宗与求“坐禅”的北宗都颇有渊源。但王维诗更多表现的是北宗“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的境界。他的诗与禅相互交融,在山水风景的刻画或现实生活的描述中,不自觉地进入禅境,透露出禅意和禅味,臻于无意为禅而禅意、禅味自至的境界,可感而不可解,或可解而不可尽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们在欣赏一幅幅空灵迷蒙的山水风景画时,仿佛谛听到自然界诸多奇妙的声响。有涧户落花的私语,有幽谷鸟儿的啼啭,有寒灯草虫的悠鸣,有松雨轻飓的低吟,有阵阵松涛的秋思,有深山古寺的清磬疏钟,大自然的各种天籁,空灵静穆,于悠然忘机之际,显现出一派“如羚羊挂角,无迹无求”的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也就是禅的最高境界。

虽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多带有禅意和禅趣,但像王维那样直接融入空灵境界的并不多。王维诗中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傅璇宗:《中国禅宗与诗歌》。

2.《旧唐书・王维传》,中华书局,1975年。

3.王维:《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

4.宋广礼:《阅读和欣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山水田园诗范文6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1

一、依生范式在先秦哲学中的运用

依生范式形成于人类古代。在主体依生客体的总体框架里,形成了由客体衍生主体,主体向客体回生,主体与客体同生这三大质区依序生发质构的学术制式,形成了主客和谐的学术制线。而在依生范式中,最主要的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依生于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过程。

依生范式中和谐的学术趋式在中国表现为人和于道,或人和于天。从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形成了道的人化、人的道化、人与道同生的三大质区。春秋后期,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一次提出“道”的哲学内蕴,并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说。此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也根本没有认识到天外还有没有“天”。而老子是真正意识到世界是一个有规律的整体,天地万物也都是由道产生的。又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即人依生于地,地依生于天,天依生于道,道依生于自然的这样一个回生的过程。

和谐是人类古代的理想,而依生范式也主要体现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和谐的趋势,这种和谐的学术趋式形成的是主体和于客体的学术质线。道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其代表作《庄子》一书也极力表现了人与自然想和谐的观点。在《庄子?天道》中有言:“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亦是强调要明白天地之德,成为与自然相和谐的人,认为与人和谐便被称为人乐,与自然和谐才被称为天乐。

道家的学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儒家也同样如此。《礼记?中庸》中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讲人与自然万物相和以生的道理。荀况也提出:“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的天道自然观。

二、古代山水田园诗歌中的主客共生范式

《超循环:生态方法论》中认为共生范式是在人类现当代及未来正在形成和将形成的学术研究范式,共生范式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是整生范式的初级形态。现当代社会,在主客耦合并生和人类与生境整生的框架里,形成了以主客整体、生态系统整生体为本为根的学术理式的发展态势,并相应地形成了由主客相生、主客相进、主客衡生三大环节构成的主客对生的耦合化学术制式。

在共生范式中,主客耦合逐步生成主客共生的整体质域,而主客平等是主客耦合的前提。主体和客体互为主体,有着平等的生态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可以说在共生范式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对共生的,二者的平等关系决定它们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下面将以古代的山水田园诗人以及其所作田园诗为例,说明主客体之间相共生的范式。

东晋陶渊明不愿被污浊的官场侵蚀,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甘愿躬耕田园,所作之诗离不开山水隐逸。他所作之诗无一不是作为主体的作者与作为客体的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例如《桃花源诗》中的世外桃源;《归园田居》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唐朝知识分子在饱览山川田园风光中直抒胸臆。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被苏轼称其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鸟鸣涧》全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的就是一幅大自然和谐静谧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都表现了王维笔下人与自然平衡统一的状态。而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却包含了悠闲自由的哲学意蕴。

上一篇面试职业规划

下一篇六一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