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动物和植物范例6篇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范文1

一、兴趣是愉快学生的保证

1.兴趣对学习的意义

歌德曾经对兴趣的重要性做了简单描述:“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记忆”,没有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提不起精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兴趣犹如一团火焰,可能越燃越旺,也可能被浇灭。

2.兴趣与生物教学

高考的压力、学习的重负,使学生沉入题海,漂游于知识的大海中,沉浸在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中,经历无数个大考、小考,获得一次次成功,饱尝无数次失败。有时谈兴趣而学,似乎有点奢侈。

生物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以熟悉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植物的生长素的发现》时,借助于窄窗口培养出来的盆栽的图片,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怎么只有根部在盆的泥土里,其他都向一个方向倾斜。

二、激发学习兴趣的策略

1.导入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独特、新颖、妙趣横生的导入,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构建趣味、高效的生物课堂奠定基础。

如对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导入,如果教师直接以呈现教学目标,提出学习要求而导入,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压力,从而产生负面效应。而如果教师以多媒体呈现在空旷的地方一个大树笔直、枝叶茂盛地生长,与一个窗台上的盆栽而形成鲜明对比,同样都是植物,而生长方式截然不同,再提出问题:是什么外界因素使它弯曲生长并伸向窗外情境的真实、直观,提出的问题又与这个情景相切,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问题的乐趣,从而为一节课的学习铺平大路。

2.重视实验环节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基础,直观有效的实验可以活化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关于实验教学,教师应首先做好演示实验,如研究池塘中的“生命世界”、提取和分离叶绿素中的色素等时,以及在《植物向光性实验》的探讨中,演示实验显得尤为重要。

3.开展课外实验探究

课外实验活动,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对兴趣的激发和保持有推动作用。如课后将一个盆栽放在窗台上,加深“植物向光性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理解。

学生观察了“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后,让学生根据植物的向光性,而学习养花技巧。这样,也实现“学以致用”原则,“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维持兴趣

1.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体现在预习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自主复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等。

“凡事预则立”,预习对于有效课堂的构建起关键性作用,预习到位、细致、具体,有助于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生成。

如对于这一章节的学习,在课前提前对教材内容全面把握,如了解植物的向光性实验有哪些,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现象、得到什么结论等,以及根据这些实验探究出向光性的原理是什么;了解植物生长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等,一些基础知识在课前的掌握,为课堂学习减轻负担,实现教学重心的前移。

此外,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高效与否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强弱,决定成绩的优劣。上课不能围着老师转,应根据老师的引导、所设计的活动、提出的问题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能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尝试动手实验,在课堂上勤学、善思、高效。

2.养成实验的好习惯

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中,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是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首先应善于观察和比较一棵大树的生长及一个盆栽很久放置在狭窄的窗台上,盆栽的生长所呈现的主要特点,并通过观察,善于求异同而进行比较,再尝试分析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简单的教学导入过程的“小插曲”,被演绎得精彩无限,悠扬婉转。

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之后,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周末种植一个小盆栽,哪怕是一株花草,并注意观察期生长特点,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植物的向光性是如何形成的?善于思考如何判断植物是否有向光性等,从而培养善思的好习惯,且学且思,“学而不思则罔”。

此外,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也可以结合宇宙飞船登天的史实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宇宙飞船上的植物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宇宙飞船上的植物也有向光性,但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拓展性的思维问题:宇宙飞船上的植物的向光性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的向光性,二者都为植物,都具有向光性,那么会不会有不同,会有哪些不同?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而探讨出:宇宙飞船中的植物虽然有向光性,但没有向地性和背地性……这样,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范文2

关键词 植物栽培校本课程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植物栽培”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1.1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让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植物栽培”校本课程把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栽培技能,充分体验到种植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生命科学课题研究。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课时有限,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存在困难,学生还缺乏一些课题研究必备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开设“植物栽培”校本课程为那些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为研究做准备的机会,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

1.3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奠基

从事初中生物教学的老师总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不知道花生生长在哪里,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花生长在树上;学生不清楚黄瓜、南瓜等植物一定是异花传粉;学生对于植物分类,特别是各类群的代表植物的特征总是记不清;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实验时,经常出现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的情况……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里,接触和观察各种植物生长发育的机会和时间比较少。开展植物栽培活动,不但丰富了教学素材,还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结果必然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2 “植物栽培”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

2.1 课程目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接触的事物比较熟悉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地学习它、研究它,而且能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本课程实施前,对学生的需求、兴趣展开了调查,结果看出,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对种植植物很感兴趣。因此在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的前提下,确立了具体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获得一定的植物栽培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

能力目标:通过种植,认识、欣赏植物,培养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通过调查,培养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具有初步的策划、组织能力,更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种植,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操作的积极体验,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并懂得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通过种植,更具爱心、责任心,对自然、对生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通过自己动手种植植物,不仅为绿化学校、美化学校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树立了环保意识。

2.2 课程内容

对现有苏教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拓展,以各类群代表植物的种植为主线,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1)各类群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方面,如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代表植物的养护方面,如葫芦藓(生物实验常用材料)、黑藻(生物实验常用材料)、铁线蕨、银杏(本校园常见植物)、花生、豌豆、南瓜等。

(3)栽培技术方面,如种子催芽、盆播、露地栽培、扦插、嫁接、人工授粉、水培等。

(4)植物欣赏方面,如典型植物功能、植物空间配置、色彩搭配、校园绿化方案设计等。

2.3 课程实施形式

开发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培养学生关于植物栽培方面的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教给学生很多关于植物栽培的理论知识。课程实施的目的是以此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基于上述理念,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实施本课程。

(1)讲座。

邀请家长、园艺工作者等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教师一起围绕某一领域进行专题介绍,拓宽学生视野。

(2)调查汇报。

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从周围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通过走访、问卷、上网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资料,制作PPT,在课堂汇报交流。

(3)动手实践。

课堂上,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实验技能操作,如“种子的催芽”、“植物盆播”。课后,学生选择喜欢的植物进行种植、养护。 (4)小课题研究。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大约4~5人),在教师指导下设计研究方案,通过实验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

2.4 课程评价

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要给以多种形式评价。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填写自评与互评表。每节课后各小组都会拿到一张评价表,小组成员先要为自己作一句话的评定,再由组内相互评议,产生小组评价等级。最后教师对各小组进行评议。

(2)作品展评。课堂上,学生将栽培作品搬上讲台,并作简单说明,让全体学生欣赏评价。学生的一些栽培作品直接用于美化教室和校园,同时又作为成果展览,让全校师生欣赏评价。教师用相机记录下学生栽培活动中的美好瞬间和优秀栽培作品,在学校校本课程成果汇报活动中,向家长展示,让家长欣赏评价。

(3)开放性理论知识考查。教师编制考查试卷,试题以自主性、开放性为主,如“选择感兴趣的植物,谈谈它的栽培要点”,“为了更好的绿化教室、绿化校园,请你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学期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查。

下面就本学期开设“植物栽培”一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例,作进一步阐述。

主题活动:植物水培技术。

活动时间:2012年4月9日。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常见植物的水培方法,尝试水培一两种植物;能力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途径完成探究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合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布置课前探究问题,准备几种常见的植物、栽培容器和栽培工具等。

学生准备:课前完成探究课题,最好制作成PPT。

活动过程:

(1)调查汇报(由学生组织、展示)。

问题①植物都能水培吗?例举适合水培的植物。

第一小组成员代表汇报讲解(略)。

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汇报讲解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问题②如何选择水培植物的器皿?

第二小组成员代表汇报讲解(略)。

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汇报讲解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问题③水培的取材方法有哪些?

第三小组成员代表汇报讲解(略)。

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汇报讲解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问题④如何对水培植物进行日常养护?

第四小组成员代表汇报讲解(略)。

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汇报讲解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整个流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准备.主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学习。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多元学习方式的能力。

(2)动手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水培吊兰、绿萝、富贵竹等。

(3)课后拓展。学生将课上完成的水培植物小品带回去养护,观察。

(4)大擂台(2012年4月23日)。学生将水培植物小品集中展示,学生互评,指出每个栽培小品的优点和不足。学生相互交流栽培经验。

活动反思:校本课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承担引领作用,在必要时候予以指导。要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3 “植物栽培”校本课程实施的反思

3.1 实施校本课程所取得的收获

(1)拓宽和增加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通过讲座、上网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通过大量的感性知识积累,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更系统,对植物栽培常识及各类群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也加深了认识,为今后系统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实践中,学生会发现许多问题,如为什么绿萝叶子发黄,怎样解决?水培吊兰的根发黑了怎么处理?……学生发现问题后主动去解决,如请教他人、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搜索等,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在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细心、耐心、爱心等)。

(3)认识到学生的潜力有多大,让一些学生重拾自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本课程的活动,很努力地完成组内分配的任务。特别是在传统课堂上默默无闻的学生在本课程中也能表现活跃,积极参与实践,展示的成果很好。

(4)在学校、家长的支持下,课程得以顺利展开。课程实施前,学校将校园西北角大约30m2的土地、小池塘一角、教学楼五楼的露天阳台作为课程实施场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的家长搬来了废弃的鱼缸,有的家长运来不用的花架,还有的家长提供了各种植物种子,等等。学校、家长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证。

3.2 实施校本课程尚需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成果展示层次不一。有些小组做得很好,但有些小组只是简单的把网上的内容下载拼凑,没有形成本组成员的观点。这主要是小组成员能力差异引起的。因此,在布置任务时针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需要进行个别辅导。

(2)学生对成果展示的关注度不一。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对本组的成果展示关心,对其他小组的成果展示关注度不够,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提出问题交流的现象少。

(3)一些探究或调查的内容过大,完成效果差。课程实施之初,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探究。由于学生能力有限,经验不足,课题选择要么新且大,要么选择的课题小但可行性也小,实施起来存在诸多困难。久而久之,一些探究课题虎头蛇尾,草草结题;一些课题浮于表面,不见其里。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范文3

一、合理而有效地创设自然角,发挥教育功能

1.对地点的选择

自然角应该创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方向朝南,这样有利于植物的成长。一般选择在走廊或在教室靠窗台的地柜上。幼儿园饲养的小动物可以根据习性放置在喜阴或喜阳的地方。

2.对摆放的要求

摆放的高度要低于幼儿的胸部,以便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摆放动植物的桌子不能太宽,最好有幼儿一臂的距离,因为桌子过宽,也不利于幼儿观察。

3.对动植物的要求

自然角的动植物应该是从周围环境中进行精心选取,并且这些动植物需要集中、有层次、有目的地呈现在幼儿面前。

4.与主题相联系

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前准备或延伸。如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萝卜》的活动中,幼儿从家带来了不同大小、不同种类的萝卜放在自然角。幼儿首先要认识萝卜,在不断地摆弄中得知萝卜的大小、轻重和颜色。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对这些可爱的萝卜进行再创造,把萝卜变成了造型奇特的小船、老鼠和娃娃等,并将作品放在自然角展览,幼儿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动手种植萝卜,观察、探索萝卜的生长过程。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5.与年龄相适应

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存在着年龄差异,自然角的环境创设要适应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按幼儿的认知水平,选用合适的内容和材料。如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差,可安排一些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易于认识和观察的动植物;中大班幼儿多安排些饲养种植和能反映大自然、能进行比较的动植物,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合理而有效地管理自然角,发挥教育功能

1.教师的管理

多年的工作经验使我感到:一个班自然角管理的好坏,可以反应出整个班级教育教学的状况。所以,教师对自然角的管理也很重要。首先要保持自然角的清洁,边边角角的地方要及时清洁。其次,教师要每天关注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哪些植物要移栽;哪些植物要修枝剪叶;哪些植物随季节变化已经枯萎;哪些动物要换水等等,要一直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教师自己要能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动植物生长知识,知道其生长的条件和环境。

2.幼儿的管理

这一点在幼儿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的小小窗口,我们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管理自然角的机会和权利。我们采用小组轮流制,每天安排一组幼儿,这样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责任心,还可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例如:幼儿要将叶子上的灰一片一片抹干净,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培养了幼儿做事耐心、细心的好习惯。

三、合理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角,发挥教育功能

自然角是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场所,怎样充分利用自然角,让其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

1.重视参与

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从生活中寻找有趣的变化,让幼儿参与搜集各种资料、标本及动植物。喜爱小动物的幼儿在家长的配合下,带来金鱼、乌龟和小鸟,教师鼓励幼儿天天为它们换水、喂食,坚持为小苗浇水、除草,并和老师一起做观察记录,周末轮流把小动物带回家喂养。

自然角设置的内容在以前是比较单一的,其实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石头、沙子也可以成为自然角设置的内容,让幼儿一起玩沙子、制作沙画,一起参与自然角的沙画展览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我发现越是从幼儿身边发现的有趣事物和幼儿参与的环境设置对幼儿的吸引力越大,他们愿意全身心投入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对自己创设的环境格外地爱护、珍惜。

2.科学实验

用小实验的方法对动植物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可以让幼儿懂得很多的科学道理。对同一种植物,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种植,如用水植、土植、沙植等;又如种子发芽的试验,可以用土植、水植来比较生长;水浸泡过的和未浸泡过的比较;向阳和背阳的比较。

活动中大家都要参与实验,选择一种动植物跟踪观察它的明显变化并记录,幼儿轮流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记录,让全班幼儿都关注到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激发孩子学科学的兴趣。

3.创设机会

创设机会,让幼儿决策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目的。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只要幼儿有兴趣,随时都可以去选择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探索,从而使他们有机会进行尝试,让幼儿成为自然角真正的小主人。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应自始至终给予积极的关注,并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让每一个幼儿在探索中有所发现,体验成功的乐趣,也使自然角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4.允许过失

自然角是专门为培养孩子的观察而营造的。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喜欢对自然角的物品进行观察触摸,从而丰富科学经验,但幼儿由于年龄小,控制能力差,在探索过程中难免出错,我们觉得允许幼儿的过失这一做法也是很重要的。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范文4

植物栽培 种植生产 教学方式

植物栽培教学需要跟上时代的进步,满足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创新。在这方面,各个学校都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其中也不乏成功的经验。植物栽培教学方式需要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和职业对其要求,来不断地做出调整和更新。

一、植物栽培的教学目标

植物栽培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都比较强的特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多。植物栽培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分类、繁殖技术、各类植物的栽培特点和管理技术及植物的应用等所必需的理论和技能。为了适应专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增强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相应的学习新的内容。在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增加一些实用性的项目。随着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为了使教学能跟上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应包含基本的理论和技能要点,而且应体现职业和适应未来工作能力的新要求,所以需要大力拓宽学生的农学知识面。

二、植物栽培教学方式

1.采用图文并茂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植物栽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程,该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的创新和实践的机会。在课堂,老师需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充分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在讲解理论内容时,要插入大量相关的图片和短片内容。这些照片和短片可以是老师自己在植物栽培过程中自己拍摄的,也可以是利用网络资找到的图片。这些图片不仅要具有典型和形象的特点,最好还要具有趣味性,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也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播放有关植物栽培的短片,使学生对植物栽培的过程,植物生长的变化过程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例如在讲解植物栽培成苗的过程,如果只是利用电子课件将课本内容展示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来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避免学生觉得讲解的内容单调乏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对此都有很高的评价,觉得这样接受和记忆教学内容会更快更好。

2.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今天的学生个性都很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与传统的学生比较起来具有更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不喜欢被动式教学,而是希望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不适用于现在的学生以及未来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采取一些方法来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准备自己课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也可以将这个任务交给学生。现在,我们都处于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资源来做一个课件对学生并不是一个难事。当然,每个学生都完成课件,会占用他们过多的时间。这样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组,每个组完成一节课的课件。这样在课堂上,老师就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解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最后再由老师对学生讲解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学生准备的过程会查阅大量的资料,会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还可以留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对自己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然后与其他小组互相交流。当然在讨论前,也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理解讨论内容和讨论的目的。最后,就是留给学生更多总结的机会,在课后将课堂的一些有探讨意义的题目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思维去查找资料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些方式都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在兴趣和责任中学到植物栽培知识。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出自实践。植物栽培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通过自己切身的体会才能更好地熟悉植物栽培的基本操作过程。由于植物栽培实验需要的时间长,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验前必须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实验前要求学生根据要栽培的植物种类,根据老师在课堂讲解的内容,并查找相关的资料,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的准备工作。实验报告的内容应该主要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实验进度和结果分析等。学生要根据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查找到的资料列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实验内容以及实验进度等。在实验前,老师需要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检查其中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若实验报告中没有问题的话,就可以允许学生按照实验报告的方案来进行实验,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在现场对实验只是担任指导工作,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答疑,在需要的时候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在实践过程中遇见问题,老师可与学生一起观察和分析,对于实验的结果可以相互讨论。学生在实验过程要做出详细的记录,记录下实验的环境,实验的每一个步骤,还有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实验的过程要对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心里有数,在实验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内容,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进行总结和完善。在课余时间,要鼓励学生走进组培实验室,自己动手操作简单的植物栽培实验,亲自体验操作的每一个环节。此外,还需要多利用课程的实习机会,尽量增加在校外基地的实习机会。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在实践中加深了学生对植物栽培课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植物与农学的魅力,提高他们学习植物栽培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己实践,强化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走上职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植物栽培是农学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老师应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去学习。此外,还要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巩固学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冯美,高艳明,马海军,王文举.设施园艺专业《园艺植物栽培》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1,(32).

[2]申晓萍,兰益.高职观赏植物栽培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今日南国,2008,(7).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范文5

教育的本义和真谛是: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有多大。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如一股清泉,荡涤了素质教育中迷途者的心灵,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他主张:多元的教育方法,教学技巧和艺术,必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快乐。

为此,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借助多元智能理论精髓思想的指导,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会极大地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

一、采用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自然现象、故事、歌谣、历史和趣味知识导入课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生物》第一册绪论部分时,可以这样开始:“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有关植物的知识,同学们见过的花、草、树木都属于植物。”通过点明植物的大体范围,大家可能会联想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景象和山林风光,陷入静思之中。我们抓住这个契机,继续引导:“大自然离不开植物,离开了植物是不可想象的。究竟人类同植物的关系怎样呢?”这样新异的开场白,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再如:在讲《哺乳纲》家兔一节时,先引入歌谣“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又蹦又跳真可爱。”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仿佛展现在大家面前,学生的思维便活跃了起来,与之相关的感性知识,你一言我一语地被大家接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趁机引导,进行更深一步的知识讲解和导入。

二、采用挂图、模型、实物进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采用挂图、模型、实物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植物学部分绪论时,可以事先要求学生采集几种植物的种子,并说出名称、生活环境和用途。我们在上这节课时,常常取一盆大叶黄杨,指着叶片说:“大叶黄杨上层二张叶片总是长在下层二张叶片的空隙中,上下层叶片互不遮盖,这说明什么问题呢?”然后要求学生想一下,马路两旁长在路灯下与没有长在路灯环境下的树木,其叶片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生物现象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通过生物实验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对生物实验都很感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让学生人人参与实验,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不少学生认为,哪一部分内容亲自动手进行了实验,那么这部分内容就易于掌握,掌握的也就越牢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生物实验。例如:我们在讲草履虫时,将培养的草履虫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并让其动手画出他所看到的草履虫,了解草履虫纤毛摆的样子和内部结构,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学生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的动机,于是亲自去观察,去实验。他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一个新趋向。”生物学实践性很强,我们经常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生物学教学。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采集并制作标本;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养植花卉,组织观察学习,教师做指导性讲解;我们还采用收看电视节目,组织生物讲座,提倡写生物学观察日记,搜集生物知识,创办生物学报,撰写生物论文等手段,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动态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范文6

关键词:植物园;解说系统;解说牌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郊游发展迅速,城市中的人们趋向脱离城市去郊野感受乐趣,城市郊野中的植物园无疑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植物园是一个涉及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体,它以收集、栽培多样化的植物为基本特征,同时具有科学研究、物种保育、科普教育、教学实习和旅游等功能。

解说系统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得以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去,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2]。由于植物园相比其他景区具有较强的科普性,解说系统的合理布局,能够引导游客在寓教于乐中自发学习,即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较好的旅游体验。

二、上海辰山植物园概况

上海辰山植物园坐落于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内,于2011年1月23日对外开放。园区占地面积207.63万平方米,是一座集科研、科普和观赏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园区分中心展示区、植物保育区、五大洲植物区和缓冲区等四大功能区。中心展示区建造了矿坑花园、岩石和药用植物园等26个专类园。其中中心展示区的展览温室是整个植物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3个独立的温室(分别为热带花果馆、沙生植物馆和珍奇植物馆)组成,温室外墙采用网壳结构,室内展示了3 000余种植物。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上海辰山植物园目前解说系统主要的方式包含以下几种。

牌示解说:主要指分布在园区内的植物铭牌、道路导览牌、景区全景图、景点解说牌、安全警示牌等在内的用各种材质制造的牌子。

印刷品解说:主要反映在景区门票上,门票背面绘有景区地图。

网络数字化解释系统:主要反映植物园网站、植物园出品的影音片段等。

语音解释系统:包括园区解说员、志愿者、电子语音导游机三种方式。志愿者服务不是每天都有,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及花展活动期间。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解说内容缺乏受众细分

通过前期调查发现,辰山植物园的解说系统总体是比较全面和专业的。但是,植物园中的解说牌和语音解说都没有明显的针对性,它的解说内容不管是针对专业人士和普通人群,或者是针对青年少年这类特殊群体,都采用统一的解说词。从调查中发展,不同群体的游客关注点其实不尽相同。

譬如辰山植物园每到周末会有很多亲子游的游客,这类客人普遍希望解说系统能考虑到少儿的接受程度,增加些趣味性和生动性。

又如还有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游客他们希望了解更深次的内容,所以又不满足解说牌上的简要解说。所以建议园区应开发出多样化的解说内容,在各场馆多设置些电子介绍系统,并且建议系统要具备分层介绍的功能模块,可以供游客选择年龄段,选择了解的深度等功能。

(二)植物环境教育解说不足

植物园是一座天然的生态博物馆,是对人们进行植物知识普及和环境教育很好的场所。当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主题的今天,这种教育功能显得更为重要。但植物园解说系统的环境教育功能体现还略显不足。目前植物园内植物名牌内容以简单的知识科普为内容,对植物其它方面知识的普及明显不足,如当前我国许多濒危植物的生存状况,植物种质资源所面临的困境。植物生态入侵、植物群落及植物多样性等方面知识很少涉及。此外,植物园内几乎没有任何宣传环境教育的解说牌。建议园区适当开发一些专门针对环境教育类的解说牌。

(三)解说内容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

目前园区内的解说牌几乎都是平面牌示,文字语言风格和排版都比较传统和呆板,缺乏观赏性和趣味性。目前国外一些知名植物园内的解说牌示是比较多样化的,除了常规的平面解说牌,还会有许多的立体解说牌示,比如针对某种珍惜花卉会展示一个带有的趣味性的该花卉的立体模型,并将花卉模型的一角进行解剖结构展示,然后配以牌示解说。这样的立体展示相比于简单的文字介绍,会给游客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效果,既富有生动性又达到了教育意义。

调查中还发现,游客普遍反映目前植物园内旅游的主要形式是以观赏为主,缺少参与性和互动性。因此,希望在科普观赏的同时能增强些带入感,如定期开展让游客参与讲解的活动,如“植物认知小达人”“植物倩影描绘”等活动。然后可以将游客参与的讲解活动转化为多媒体讲解影像等,给游客保存纪念,同时也能激发游客的游兴和热情。

(四)解说牌设置环境情景缺失

植物园内的解说牌,部分因周边环境特色的不明显,不容易引起游客的注意,或有的解说牌已经被植物枝叶遮盖,尤其是植株比较低矮的小灌木或是枝叶繁茂的针叶树,导致这些解说牌很难被游客发现,使得这些解说牌失去意义。此外,由于园内分区多且范围大,部分解说牌设置的位置距游客游园路线距离过远而无法辨识,以至游客对这些解说牌失去兴趣或索性踏着草坪走近去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