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交流材料范例6篇

考察交流材料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1

按照省、市纪委的部署,今年以来,我们把全面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作为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注重特色,积极拓展,使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截止目前,全县已开展两次任前廉政法规考试,52名拟提拔人员参加了考试,其中正科级7人,副科级45人,党员48人,非党人士4人。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3345”的工作思路,打基础、抓关键、重结果、广拓展,有力地促进了领导干部学习党政纪法规的主动性,增强了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打基础,落实三个保障

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是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__年工作规划》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增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意识和法纪观念,促进廉洁从政,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确保这项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我们紧紧围绕“以考促学、以考促廉”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到“三个保障”。

一是深化认识,强化宣传,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县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组织学习省市文件精神,深入研究制定我县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凡任必考”原则,要求凡是拟提拔为正科级、副科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包括由非领导职务转任同级领导职务的,事业单位领导转任为县级部门和乡镇领导的,都要参加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同时,要求将考廉制度延伸到财政、教育等部门股室负责人的任用上,进一步扩大了考廉制度覆盖面。要求全县各级要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与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紧密结合,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与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同时,我们坚持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纪检监察干部会议、责任制分工会议、“5+2”制度培训会等会议上,深入宣传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切实提高了广大干部对考廉、学廉重要性的认识,为实施领导干部任前考廉制度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是多方配合,密切协作,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顺利实施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考试制度,县委支持是前提,组织部门密切配合是关键。在推行这项制度过程中,县委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任前廉政考试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建立了定期议事制度,形成了由纪委牵头,组织、人事、广电等部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高度负责,通力协作,在人员调配、车辆使用、经费投入等方面优先保障,保证了任前考廉制度顺利实施。

三是坚持创新,完善制度,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了《县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保密制度》、《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监考员职责》、《任前廉政法规考试考场设置及布置要求》、《违反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纪律责任追究办法》、《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广播程序及规范用语》等系列配套制度,同时从纪委、组织等部门抽调人员建立了监考人员库和阅卷人员库,确保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的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二、抓关键,严把三个关口

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环节众多,我们在严格执行省市“规定动作”、规范操作的同时,紧抓三个关键环节,切实维护考廉的严肃性。

一是严把试题保密关。从试题提取、保管到印制,每个环节自始至终都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指定专人联合执行,相互监督,每次考试前半小时启封、印制试卷,有效杜绝了因试题泄密产生不良影响。

二是严把考场组织关。在第一次采取闭卷和第二次开卷考试时,我们都坚持由纪委、组织部门联合监考,随机抽取监考人员;县委、县纪委、县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坚持巡查;县电视台现场录像,公开报道;监考人员佩证施考,努力做到考场组织规范化操作。

三是严把阅卷评分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参与、集体阅卷、一人一题、专人统分、抽查复核、责任到人,力求考廉阅卷工作客观、公正,使参考人员的廉政法规学习情况、廉政素质修养得到真实反映,杜绝了“人情分”和“关系卷”问题的发生。

三、重结果,突出四个方面

正确、充分地运用考廉结果,是落实任前考廉制度的核心内容。为了充分发挥考廉结果的压力效应和动力作用,进一步使广大干部和考廉对象切身感受到学习廉政法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主要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全面公示。坚持将拟提拔人员的考廉成绩在其单位进行公示,进一步接受考廉对象所在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同时,将考廉成绩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公示。通过公示,广大考廉对象对照成绩,寻找差距,增强了廉政法规学习的紧迫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保证了考廉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及时 通报。考廉结束后,我们及时以正式文件将考廉成绩抄送县委组织部,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钢性”标准之一。坚持将考廉成绩在县委常委会上及时通报,成绩合格的,予以任用;成绩不合格的,按照规定暂缓任用。始终做到了考廉成绩与干部任用直接挂钩,并将成绩存入个人廉政档案,增强了制度的强制性。

三是谈话提醒。为了进一步提高考廉工作的严肃性,我们对考廉成绩合格但处于后三位的拟提拔领导干部,分别由纪委、组织部负责人、所在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对其进行谈话,要求考廉对象进一步加强廉政法律法规学习。截止目前,已对2名正科级干部、4名副科级干部进行了谈话。

四是完善提高。坚持将考廉结果作为加强和改进廉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每次考廉结束后,我们认真对考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总结。针对考廉对象普遍存在的薄弱点,认真查找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的薄弱面,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改进,努力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干部。

四、广拓展,开展五项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化软为硬,增强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我们以实施任前考廉制度为契机,积极将任前廉政考试与领导干部的学风、作风、勤政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努力使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持续化、经常化、实效化,真正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到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全过程。

一是积极拓展,开展科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廉政法律法规知识测试活动。为了进一步拓展考廉制度,我县第二次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结束后,我们将试题及答案印发给全县400多名在职科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县纪委对自测情况进行抽查,督促领导干部自我加压,自觉学习。

二是及时补课,开展已任领导干部廉政法规集中培训活动。为了加强已任领导干部的廉政法规学习,8月初,县纪委、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县委党校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廉政法规学习培训,对我县近三年来提拔的200多名科级干部进行廉政法规集中培训,邀请市委党校专家学者和县委、县纪委、县委组织部领导辅导讲解《党内监督条例》、《公务员法》、《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廉政法规,进一步增强了已任领导干部对党纪政纪和行政法规的理解。

三是转变学风,开展廉政法规集中宣讲活动。为了促进广大干部学风的进一步转变,在县电视台开辟“作风建设大家谈”专题栏目,县委书记张万奎在首期节目中就如何加强廉政法规学习、改进干部学风作了讲话,11个乡镇、13个县级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就如何进一步学习廉政法规知识、促进廉洁自律、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等内容进行电视专题访谈,主动公开学习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该栏目目前已举办六期。

四是家庭监督,开展家庭助廉助学活动。7月底,县纪委、县妇联、团县委、县老龄办联合召开了全县廉政文化进家庭暨家庭助廉助学座谈会,组织参会的40多名乡镇党政“一把手”、县级部门和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的家属代表观看警示教育电教片、交流家庭助廉助学的经验和做法。县纪委在向与会干部家属赠送廉政法规读本100余册后,倡议广大家属及时督促领导干部学习廉政法规,营造良好家庭学习氛围。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2

【关键词】结构性材料;提高;科学探究;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051-02

科学探究材料是揭示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发展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科学探究活动依赖于探究材料,探究材料引起了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已经意识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生活化和典型性的有结构材料的重要性,使学生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操作和思考,建立起合理的科学概念,产生正确的科学认知,形成基本的操作技能,发展深层的科学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探究材料进行有意识的调控,讲究使用的策略,真正发挥探究材料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一、根据结构性材料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即制订探究计划,是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表述、合作等能力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后续的科学探究实验的步骤进行初步的规划,确保了实验过程的有序性,为科学探究实验的成功和高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探究计划的制订是根据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假设而展开的。事实上对于小学生来说,其科学知识的储备、科学技能的层次尚不能达到直接根据假设来制订较为复杂的科学实验的探究计划。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便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材料,搭建一个脚手架。探究实验所需的有结构性材料便是可选择的材料之一。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的教学重点,下面是这节课的两个实例:

师1:这位同学认为是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导致瘪的乒乓球鼓了起来,他提出了空气和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假说,这一假说是否成立还需要经过实验的验证。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说。

在学生设计实验的时候,笔者近距离观察了一下,小组内很平静,学生相互之间干瞪眼,不知如何是好。再来看看第二个实例:

师2:这位同学觉得空气和水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到它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实验材料(教师在屏幕上出示实验的材料)或者课本,在小组里讨论该如何做这个实验?

在设计实验环节,笔者深入到不同的小组内进行观察,发现学生发言的欲望很强烈,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

第二个老师出示的一张图片使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有了抓手后思维便迅速地活跃起来,教学的重点在不经意间得到了解决。笔者发现,许多小组不仅详细地讨论出实验的具体步骤,还把一些关键器材的作用及实验时的注意点罗列出来,在汇报环节中争先恐后,补充和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这都得益于探究材料的及时出示。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个老师并没有直接把实体的探究材料分发到各个小组,造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效应,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又有效避免了学生只顾摆弄材料而忽略制订计划的情况。

二、围绕结构性材料观察实验

科学观察的本质是“真”和“实”,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是科学观察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不但要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还要说明是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观察的,以便重新进行检验。

科学观察的意义在于观察结果的分享和观察资料的累积,而探究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操作对象和观察对象,故此围绕探究材料对探究实验进行观察和交流,是引导学生理解科学观察的本质、领会科学观察意义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时,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验证“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假说的小组愿意跟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吗?

生1:当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时,我们发现贴着五角星的一面始终对着太阳,说明了贴着五角星的一面永远是白昼,它的背面永远是黑夜,因此这个假说是不成立的。

师:有没有哪一小组需要补充或者有疑问的?

(无人发言)

师问生1:你们愿意把模拟实验的过程再给同学们演示一遍吗?其余同学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看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再次进行模拟实验的演示)

生2:老师,我发现他们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地球在围着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动,而这个假说中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本身并不自转。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怎样保证地球在围着太阳转的时候本身不自转呢?

生2:我们可以使贴着的五角星始终朝南,这样就行了。

师:好办法,请同学们都一起来重新进行模拟实验,看看得出的结论还和刚才一样吗?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生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地球围着太阳转但不自转的情况下,地球仪上的五角星有时在亮光中,有时在黑暗中,说明这一假说也能导致昼夜交替的发生。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这一环节教师的处理完全围绕探究材料而展开,在学生第一次观察失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观察方法、分享观察经验的过程中领悟到观察的意义,基于探究材料的基础上认识到观察求真、求实的本质。

三、脱离结构性材料交流实验

交流探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建构科学概念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受到实验材料的吸引而不能有效地参与到交流实验中去,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形成科学概念。面对这个问题,不少老师往往采用硬性的手段强迫学生把注意力从探究材料上转移开,但是收效甚微。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探究材料没有脱离学生的视线。因此,交流实验、建构科学概念的环节一定要在脱离探究材料的情况下进行,让学生借助于实验记录单,通过回顾的方式描述探究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如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节课时,由于小学生对这种奇特的实验现象有着非常大的兴趣,注意力很难从探究材料上转移开。因此,不把材料从学生面前撤走,交流实验的环节很难进行下去。反之,在脱离了探究材料的基础上,学生会积极地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但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或者探究的材料存在着差异,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此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再次拿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比较观察,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结论,又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执教“铁生锈了”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小组内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如果有困难可以参照课本。

(学生小组实验)

生1:我们发现铁片是银白色的,铁锈是深红色的;铁片敲了之后变形了,但是没分开,铁锈敲了之后变成了更小的粉末睿惶片能够导电,铁锈不能够导电;铁片的表面比较光滑,铁锈比较粗糙。

生2:我们这一组发现铁锈也能够导电。

师:是吗?你们两组拿出材料都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实验演示,生1的小灯泡不亮,生2的小灯泡发出微弱的光亮。)

师:你们两个交换检查一下材料,再做一次实验,找找原因。

(学生交换检查材料并实验)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理解和技艺掌握之母。”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科学探究离不开观察。但是,学生的观察却往往停留于表面的、大概的、笼统的阶段,心理学实验研究也表明: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无意性、情绪性、片面性,如何让学生的观察走向目的性、稳定性和概括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诱发内在需求,引导自主观察。

所谓“内在需求”就是当学生的前概念和现实之间存在差异时,学生从内心出发,自觉地想去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在课前充分的暴露学生的前概念,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是至关重要的,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有了方向,还必须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和目的,我想这是进行课堂观察的前提条件。

我自己在执教《给冷水加热》一课时,将一袋加了红墨水装在密封袋里的冷水放入热水槽中,让学生静静的观察,学生们很好奇,个个盯着那水冷袋,惊奇地发现冷水袋明明是沉的,居然会慢慢的浮起来,最终浮出水面。为什么会浮起来呢?还没等我发问,学生已经有很多种猜测:认为可能是变轻了;也有认为是袋子鼓起来了。这不正中下怀吗?可以水到渠成的引入到观察与探究“冷水加热后上浮与质量有关还是与体积变化有关?”。

二、盘活结构材料,促进有效观察

“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观察活动是否充分,效果是否明显,依赖于教学中教师提供的观察材料。使用有结构的材料,是开展课堂观察的坚实基础。

例如杨春晖老师的《传热比赛》这节课中,比较铜、铁、铝三种材料的传热性时,杨老师就为学生准备了结构性很强的三组器材:1、凡士林和火柴;2、蜡烛环;3、已经涂好蜡烛油的三种金属棒。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方案自由选择,不仅达到了实验的需要,而且现象明显、方便观察。

三、提供充裕时间,驻足长时观察

长时观察不是简单的时间上概念,应该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技能得到发展,思维得到飞跃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基础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娴熟的观察技能,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提供学生以充裕的时间,对研究的对象进行长时的、深入的观察。

运用多种感官,展开观察

运用多种感官,就是为了尽可能“观察”到更多的东西,找到更多的观察点,发现更多的差异点。当然“观察”的越仔细,“观察点”越多,“观察”到的东西就越多。

在顾云涛老师的《各种各样的岩石》这节课中,学生借助放大镜、铁钉、塑料刀等工具,运用手摸、鼻闻、眼看、耳听等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内,从岩石的光泽、声音、气味、手感、颜色、颗粒、轻重、硬度、形状、大小10个方面对同一块岩石进行了全方位观察,这足以证明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是课堂观察重要保证。

融入观察实践,领略真实

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大多是通过画报、书本、电视、讲述等方式得到的,很多事物都停留在想象层面,需要老师进行适时的引导,给予学生一定空间对事物进行观察,还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

如在《观察蜗牛》一课中,沈国萍老师先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下自己印象中的蜗牛,然后带领学生到菜地里观察蜗牛的身体和活动特点,通过在自然环境中的观察、活动和探究,学生认真的画下了他们看到的真实的蜗牛,知道了蜗牛不仅有触角,还有眼睛;还知道了蜗牛是靠腹足伸缩来爬行的,而且前进过程中会留下一条黏液,有效的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概念,从而发展了学生对蜗牛的认识。

思考表面现象,挖掘本质

观察不仅仅是获取和积累一些表象,更重要的是对所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抽象活动,透过直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上升为理性认识。

如在《摆的研究》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三种不同质量的摆锤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得出“摆摆动的快慢和摆锤的质量没有关系”的结论;又如在《我们的小缆车》一课中,通过观察和测量不同垫圈数量(即不同拉力)时小车在相同距离内运动的时间,得出“小车运动速度和拉力大小有关”的结论。这两个例子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了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四、借助互动交流,形成观察共识

1、要把观察和交流结合起来

科学观察的意义在于观察结果的分享和观察资料的积累。因此科学观察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观察”进行客观的记录,不但要如实记录“观察”到了什么、“观察”到的东西怎么样,还要说明观察者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的,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观察”的?学生可以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文字、表格、画图等记录下来,在汇报交流中,学生有话可说,交流的内容丰富而充实。

又拿杨春晖老师《传热比赛》这节课中为例,有一幕令我记忆犹新,一个学生上去汇报时,举起一条蜡烛条,反问大家:“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然后把他们组的实验观察发现娓娓道来:“我们组选择的是涂有蜡烛油的铜条、钢条和铁条,在交叉点加热后(投影出示图画),铜条上的蜡烛油最先掉下来,而且是整条的(举起蜡烛条),说明铜条的传热是最好的。”这足以说明学生有了深入的观察,交流时就会自信的表达自己出的看法。

2、归类整理,提高观察水平

归类整理不仅是课堂探究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课堂观察的一个全面总结,更是学生思维提升的一个关键措施。当听了同伴的描述后,学生要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修正、整理,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才能对观察的事物得出自己的看法与想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如在徐铁柱老师执教的《小苏打和白醋》一课交流中,有些学生发现当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完后,发现瓶底还剩下一下不明的白色物质,而有些学生却发现他们的瓶底没有白色的物质,通过学生和老师的探讨,才知道了这些白色物质是没有反应完的小苏打,如果放入一定比例的小苏打和白醋,是不会有白色物质遗留下来的,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化学反应如此奇妙。

观察只是长时探究的一个部分,但它却是贯穿整个探究活动的灵魂。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通过研究过程感受到科学研究应注重事实、敢于提问、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在尊重别人意见的基础上,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因此,只有在科学探究中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了,应该说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确实给老师很大的自主权,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于是,众多新颖的教学设计出来了,教材不曾涉足的内容出来了……,令人眼花瞭乱,我也在困惑着,面对脑子里闪现出的各种设计思路,我该选择哪种设计进行教学呢?众所周知,探究活动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两点:1、预设的探究目标是否合理,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实现;2、设计的活动能否让学生愿意学、学得有乐趣、有收获。下面从我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四上《加热与冷却》中液体、气体加热后体积的变化这一内容,比较一下两种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设计一(30分钟)

1、 提出问题:铜球的加热冷却后的体积有变化,水、空气冷热、冷却后会有

体积变化吗?生进行猜想。

2、 提供材料:小瓶(有瓶盖),毛细管、注射器、塑料瓶(有盖)、气球、线,

加热冷却的水缸,小组讨论,围绕水或空气中的一个,自主选择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希望出现不同的方案),交流汇报,完善方案。

3、 实验验证,观察水、空气加热、冷却后有体积变化的性质。

设计二(20分钟)

1、 提出问题:铜球的加热冷却后的体积有变化,液体、气体冷热后会有体积

变化吗?生进行猜想。

2、 提供部分实验器材、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每组一个不同实验)

液体:(1)观察酒精温度计加热、冷却后的现象;(2)水银温度计加热、冷却后的现象;(3)小瓶装满水(有瓶盖),插入毛细管,加热、冷却,观察毛细管内水柱的高度。

气体:(1)气球内吹三口气,加热、冷却,观察气球大小变化;(2)塑料瓶上套气球,加热、冷却,观察气球变化;(3)稍稍压扁塑料瓶,装盖子,加热、冷却,观察瓶子的变化。

(注:加热、冷却用热水和冷水),每个小实验同时进行,要求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

3、 汇报交流:实验中各自的现象,分析现象。

一、 两种设计思路,预设目标能实现吗,目标定位合理吗?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

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

设计一把探究目标定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上(设计、实验、观察、分析等),

力求体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很显然,设计一采用了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根据材料及已有经验主动构建探究过程,去探索事物的规律。但事实上,学生对体积变化方面的经验很少,很难激活,大多数学生只能从开发材料入手,对材料的构建中获得经验,而且还得思考各种材料的作用,排除出对探究没用的材料,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挑战,增加了探究的难度。就算选对了材料,也会涉及到很多操作方面的细节,需要通过交流、论证来完善方案,这将耗费很长的时间,30分钟很难完成整个过程。因此,这种设计不能满足探究式学习的条件:充足的时间做保证;相应的知识、方法技能作为基础。预设的目标难以实现。

设计二把探究目标定位在观察和分析上,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体验

液体、气体受热、冷却后体积变化。这种设计用操作提示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力求体现学生的观察与分析,交流各自的实验现象,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0分钟内完成这一目标难度不大,但是总觉得对学生来说也容易了一点。

 反观两种设计,有一共同之处,将液体、气体加热和冷却的实验并列进行的,

没有前后之分。但的教材上的编排是先探究水的热胀冷缩,再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我也作了一个思考,水的体积变化比较小,必须要借助一些检测细微变化的器材(细玻璃管),为什么要用细玻璃管,学生还缺乏相应的经验,操作技能方面还有欠缺,故教材采用了指导性探究,随后出示了气体加热冷却后的体积变化,只有两种材料,塑料瓶、气球,由于材料简单,气体的体积变化幅度大,加上学生有了做水的热胀冷缩的实验的经验,这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探究式学习,设计不同的办法进行探究。所以我认为还可以对设计二的探究目标还可以提高一点,让预设的目标不但要实现,而且要让目标更贴近学生的发展,从而使探究目标更有效。

二、 两种设计思路,学生能愿意学吗?能学好吗?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

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在活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

教学目标只是一个指导方向,接下来就是安排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学生愿意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5

关键词:冶金 基础知识 项目化

笔者所在学院的冶金技术专业在“全国百所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被评为重点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内容等。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冶金基础知识课程的改革,在教学中引入真实工作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开发背景

在“8337”发展思路中,提到“要把内蒙古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到,“推进冶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搞好粉煤灰综合利用,促进钢铁、有色金属生产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冶金行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内蒙古自治区是能源大省,拥有钢铁、铝电解及加工、铜铅锌等多家大型企业。

为服务自治区经济,提供适合企业需求、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笔者所在学院将原有的三门专业基础课程工程材料、冶金物理化学、热工基础整合为冶金基础知识课程,并进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1.课程开发团队

课程开发团队拥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

2.实训室配备

该课程所需实训室为金相实训室、热处理实训室、金俨牧鲜笛凳摇⒘魈辶ρ实训室、分析化学实训室,能进行试样的制备和显微组织观察、金属材料的热处理、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伯努利方程的验证、层流紊流的区分、流速的测定、固定材料导热系数测定、泵的扬程测定等实验。

二、课程开发过程与教学内容设置

1.课程开发过程

通过深入包头钢铁集团、内蒙古大唐国际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调研,发现铝冶金及钢铁冶金企业要求冶金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因此根据专业及专业群的岗位需求,对冶金基础知识的课程内容进行了修订。

2.教学内容改革

内容设置为三大情景: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金相组织观察、热处理;冶金过程热的计算、流程时间的调整、生产条件的计算、表面现象的研究;冶金设备内气体的流动研究、燃料燃烧计算、热传递、耐火材料。

十三个任务:能进行Fe-Fe3C合金相图、铝合金相图识图、绘制;能制作金相试样并观察组织;能进行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能进行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的制定及热处理后合金的金相组织观察、性能对比;能进行冶炼过程热计算;能判断冶炼过程是否能进行;能分析表面性质;能计算和调整化学反应速率;能进行烟囱的设计和喷嘴的选择;能进行燃料燃烧的需配入的空气和释放的热量及废气的计算;能进行冶金设备的简单的热传递计算;能进行多种冶金设备对耐火材料的选择。

3.教学组织形式

以一种种学习情境为项目教学平台,以问题导向学习为重要手段,通过贯穿始终的交流讨论等交际教学表现形式,引导、启发学生形成自主知识构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能力。学生针对一个个的学习任务,通过参加讨论、决策、行动和检查的整个过程,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和新经验,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再学习的方法能力。

考察交流材料范文6

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

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保持我省***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国家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行业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总则

(一)选拔任用原则

1.党管干部原则。

2.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3.群众公认、注重工作实绩原则。

4.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本规定由各级党组(党委)及人事(组织)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三)本规定适用于选拔任用省局(公司)党组管理的干部及市级局(分公司)党组管理的县级局(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二、选拔任用条件

(一)基本条件

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局、省局(公司)的政策、规定,同省局(公司)党组保持一致。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工作成绩突出。

3.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4.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不以权谋私,不以烟谋私,在群众中威信高。

5.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

(二)资格条件

1.提任处级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2.提任处级领导职务,由副处提任正处的,应当在副处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正科提任副处的,应当在正科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3.提任县级局(营销部)领导职务,由副职提任正职,应当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一级正职提任副职的,应当在下一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4.学历规定:选拔处级干部应当具有大专(全日制)以上学历或者在职教育本科以上学历;选拔县级局(营销部)领导干部学历限定在大专以上。

5.提任正处级领导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提任副处级领导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提任县级局(营销部)正职领导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提任县级局(营销部)副职领导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6.提任处级干部五年内应当经过地(市)级以上党校、行政院校或者人事(组织)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二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

7.身体健康。

(三)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一般应当逐级提拔,越级提拔的,应当报上级人事(组织)部门同意。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

提拔领导干部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

三、选拔任用程序

(一)组织推荐

各单位拟提拔领导干部时,应当通过民主推荐,并经党组(党委)讨论确定拟任人选后,上报上级党组(党委)。上报的材料包括:

1.拟任干部的请示(3份),在请示中要说明民主推荐的情况及党组(党委)讨论的意见。

2.干部任免呈报表(3份)。

3.推荐考察材料1份。

(二)组织考察

根据各单位的推荐材料及班子状况,人事(组织)部门进行审核后报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并由人事(组织)部门进行考察。具体程序是:

1.组成考察组,拟定考察工作方案,并同呈报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就考察工作方案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2.民主推荐

(1)民主推荐由考察组主持,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推荐和个别推荐,推荐结果在一年内有效。

(2)考察领导班子时,按一定比例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个别提拔任职时,按照拟任职位推荐。

(3)参加人员范围

考察市级局(分公司)领导班子及个别提拔任职时,百人以下的市级局(分公司)由本级全体干部职工(不低于90%)及所属县级局(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百人以上的市级局(分公司)由本级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和所属单位科级以上干部参加。考察县级局(公司)领导班子时,由县级局(营销部)本级全体职工(不低于90%)参加。

(4)推荐程序

召开推荐会,公布推荐职务、任职条件、推荐范围,提供干部名册,提出有关要求,填写推荐票。

(5)推荐票统计

对推荐票按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三个职务层次分别进行统计,县级局(营销部)领导班子成员的推荐票记入分公司中层干部中。其中,三个层次各占三分之一,汇总后作为民主推荐结果。

(6)民主推荐结果应当作为确定考察对象的重要依据,原则上民主推荐票数不得低于60%,低于60%的不再进行考察。

(7)易地交流提拔的领导干部人选应当在后备干部中产生,由人事(组织)部门根据领导班子考察情况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情况提出意见报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同意后,党组(党委)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

3.发放征求意见表

在考察领导班子和个别提拔干部时,向参加推荐大会人员发放“考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征求意见表”,充分听取群众对干部的评价意见。

4.对确定的考察对象,依据选拔任用条件和不同领导岗位的职责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采取个别谈话、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同时应当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纪检监察、审计、人事(组织)部门和机关党委的意见。

5.考察组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并进行反馈。个别提拔任职时向单位主要领导反馈考察情况;考察领导班子时,向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反馈考察情况。

6.考察组形成考察材料。根据考察情况,考察组要形成书面考察材料,考察材料要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内容包括:

(1)考察对象的自然情况及工作简历。

(2)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

(3)德、能、勤、绩、廉方面的主要表现和主要特点。

(4)存在的主要缺点和不足。

(5)考察人署名。

7.对领导班子全面考察时,考察材料内容包括:

(1)考察工作简要情况。

(2)领导班子的政治表现、执行民主集中制、团结协作、工作实绩、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3)领导班子成员在德、能、勤、绩、廉方面的主要表现,存在的主要缺点和不足。

(4)民主测评、民主推荐情况。

(5)考察组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初步意见。

(6)考察人署名。

(三)讨论决定

1.人事(组织)部门对考察组提出的拟任人选的初步意见进行研究,并以书面形式征求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意见后,提出任用建议,经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同意后,提交党组(党委)讨论。

2.在党组(党委)讨论干部任免之前,由人事(组织)部门分别征求党组成员意见。

3.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由党组(党委)成员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讨论决定任免事项,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党组(党委)分管领导或人事(组织)部门负责人,介绍领导班子考察情况、拟任人选的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

(2)党组(党委)成员进行讨论。

(3)进行表决,以党组(党委)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

4.党组(党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其中,党组(党委)成员少于4人的,党组(党委)成员应全部到会,并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与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应当发表同意、不同意或者缓议等明确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对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

5.对有关需要征求地方组织部门意见的干部任免,应派人以书面形式及时沟通、征求意见并得到答复,然后党组(党委)再例会研究。如遇特殊情况未能及时答复的,自征求意见之日起,30天内仍未答复视为同意。

(四)任职

1.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党组(党委)讨论决定后对干部进行任职前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拟任人选的姓名、拟任职务、性别、政治面貌、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学历、现任职务和主要工作简历。公示期为十天。

2.拟提任法定代表人职务时,由上级审计部门负责进行审计。

3.公示及审计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经公示及审计反映有严重问题并查有实据的,经党组(党委)复议后不予任用,并通知本人;反映问题性质比较严重又一时难以查实的,暂缓任用,抓紧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情况报党组(党委)研究是否任用。

4.对决定任免的领导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与本人谈话。

5.提拔任职的领导干部考察材料归入本人档案,领导班子的考察材料归入考察档案。

(五)审批备案

县级局(公司)正职的任免需报省局(公司)人事劳资处审核,经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同意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任免手续;县级局(公司)副职的任免,需报省局(公司)人事劳资处备案。

各市级局(分公司)所属的***科(处)、财务科(处)、业务科(处)、人事劳资科(处)、纪检监察科(处)科(处)长的任免需报省局(公司)人事劳资处审核,由人事劳资处分别征求分管领导和相关处的意见,同意后方可任免。

长春市局(分公司)内设机构正职(行业副处级)的任免,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办理。

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一)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主要在行业内进行。

(二)报名参加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资格,应当符合本办法有关选拔任用基本条件和资格的规定。

(三)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在党组(党委)领导下进行,并由人事(组织)部门组织实施,其程序是:

1.公布职位、报考人员的资格条件、基本程序和方法等。

2.报名与资格审查。

3.统一考试确定入围人选并进行面试。

4.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

5.党组(党委)讨论决定。

五、交流、回避

(一)实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干部交流通过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等形式进行。

1.交流的对象:因工作需要交流的;需要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在同一职位任职工作时间较长的;按照规定需要回避的;因其他原因需要交流的。

2.市级局(分公司)领导干部年龄在50周岁以下,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10年的,必须交流;县级局(营销部)正职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8年的,必须交流。省局(公司)直属单位领导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8年的,应当交流;省局(公司)内设机构正职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5年的,应当交流。

3.交流的干部接到任职通知后,应当在限定的时间内到任。

(二)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有上列亲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内工作。

(三)实行领导干选拔任用工作回避制度。党组(党委)及人事(组织)部门讨论干部任免,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考察组成员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涉及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六、免职、降职

(一)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免去现职:

1.达到任职年龄界限或者退休年龄界限的。

2.在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察认定为不称职的。

3.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应当免去现职的。

(二)实行领导干部降职制度。因工作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应当降职使用。降职使用的干部,其待遇按照新任职务的标准执行。

七、纪律和监督

(一)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下列纪律:

1.不准以局长(经理)办公会、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组(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

2.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

3.不准个人决定干部任免,个人不能改变党组(党委)会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

4.不准拒不执行上级调动、交流领导干部的决定。

5.不准要求提拔本人的配偶、子女及其亲属,或者指令提拔身边工作人员。

6.不准在机构变动和主要领导工作调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或者干部调离后,干预原任职单位干部的选拔任用。

7.不准在干部考察过程中进行拉票、串联等不正当活动。

8.不准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者泄露酝酿、讨论干部任免的情况。

9.不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任人唯亲,封官许愿,营私舞弊,搞帮派或者打击报复。

(二)对违反本规定的干部任免事项,不予批准。已经做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同时按照规定对主要责任人做出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

(三)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调动或者交流决定的,依照有关规定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四)实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五)各级党组(党委)及人事(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行业的广大干部职工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纪违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申诉。

八、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