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小数教案范例6篇

循环小数教案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1

关键词: C语言; for循环结构;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5-49-03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for loop structure of C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Xiongbo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Foshan Professional Technical College, Foshan, Guangdong 528137,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 and have more self-confidenc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student's situation of learning C language, reconstructs and optimizes the content of for-loop structure of C language course, gets the satisfying effectiveness. The paper reflects and discusses about teaching last.

Key words: C language; for-loop structure; teaching design

1 C语言课程特点及学情分析

当前的高职生源主要是统招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少量来源于中专、技校或职业中学对口升学(3+证书)的学生。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上一些用人单位片面地追求高学历,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处于劣势,不少高职学生甚至觉得自己是“非正规”的大学生[1]。高职学生的这种自卑失落情绪导致了他们在就学期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缺乏信心和毅力。

C语言是一种面向过程的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它具有表达简明、使用灵活、丰富的数据结构、良好的程序可移植性和高效率的目标代码等众多优点[2],因而已成为高职软件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从高职软件类的课程体系来看,C语言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动态网页编程等后续课程的前导课,因而该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中开设。在还没有进入专业的情况下,C语言的教学案例往往取材于数学问题求解或数学味道很浓的工程问题求解,这不仅导致课程枯燥难学,一定程度上也使学生出现了厌学的情绪。

基于多年的高职C语言课程的教学经验积累和反思,作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法及教学过程作了重构和优化,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就for循环结构的教学方法加以介绍和讨论。

2 循环结构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1 教学内容的选取

C语言提供了三种循环结构,for语句(步长型循环),while语句(当型循环)和do-while(直到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转换。对于for语句,我们按照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选取了1+2+…+n的求和问题、规则图形的打印输出以及九九乘法表的打印输出等为教学案例。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学习自信心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主要的教学案例引入了多种编程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指引和鼓励学生深化现有的解决方案。

2.2 教学方法设计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串讲分析教学案例的编程原理、要点和难点,并展示初步的解决方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思考、讨论、深化现有的解决方案;在上机调试程序结束后,各个小组进行简要发言,介绍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等;最后,教师小结、点评各个小组的解决方案,归纳分析一些共性的问题,并启发点题整个教学案例[3]。

2.3 教学过程的实施

2.3.1 1+2+…+n的求和问题

① 教师结合电子课件串讲分析:C语言一个编译工具,用户利用它提供的语言描述规则可以把某一问题的手工求解想法传递至计算机中,由机器来完成问题的求解。在该教学案例中,我们的手工求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②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提问:在已学的知识基础上,要用C语言描述上述求解过程,将会出现什么问题?

教师指出:出现的问题有两点,需要定义n-1个形如sum1,sum2,…sumn的变量;需要编写n-1次两数相加的计算过程。

教师启发:根据顺序程序的运行特点,可把上述的求解过程改写为:sum=1+2,sum=sum+3,…,sum=sum+n,故此时只需定义一个变量sum即可;而在n-1次两数相加的计算过程中,每次都呈现出两个值不同的数在作加法运算的规律,为了有效地处理这种具有共性的重复过程,C语言引入了循环结构。

③ 导入循环结构知识点:着重围绕循环结构的使用场合(存在共性的重复过程)和循环次数的控制(循环条件)展开讲解。

进一步,教师结合for语句一般格式{for(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和图1所示的流程图详尽剖析循环结构的运行过程。

[求解表达式1] [表达式2][语句][求解表达式3][for语句的

下一语句]

图1 语句的流程图

④ 承上启下,引领学生用for语句编写式子1+2+…+n的求和问题:

#include

main()

{

int i ,n,sum=0;

printf("请输入式子 中的 :");

scanf("%d",&n);

for(i=1;i

sum=sum+i;

printf(" %d=%d",n,sum) ;

}

⑤ 学生上机调试程序。

2.3.2 九九乘法表的打印输出问题

图2 九九乘法表的打印输出示意图

① 教师结合电子课件串讲分析:九九乘法表共有9行数据,且随着行数的增加,其输出的列数也在增加如图2所示。不难发现,图2具有“某两数相乘的打印输出”这一共性的重复过程,为此可用循环结构来编程实现该问题。由于该输出涉及行、列两个方向,所以须用双重循环来实现,即在外循环控制行(列)数,相应地,在内循环控制列(行)数;此时,可结合已学的多分支语句(分支中有分支)来串讲多循环语句(循环中有循环)。

② 教师现场编写示范程序,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多重循环的过程。这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深刻领会,外循环的循环体又是一个循环结构,而外循环的下一次循环必须等待内循环的循环结束后才能重新开始。

#include

main()

{

int i ,j;

for(i=1;i

{

for(j=1;j

printf("%d×%d=%2d",i,j,i*j);

printf("\n"); /*换行*/

}

}

③ 教师辅导学生调试示范程序。

④ 教师展示如图3(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和图4(先从右至左,后从下至上)所示的九九乘法表的打印输出新方案(注意调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3 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地输出九九乘法表

图4 先从右至左,后从下至上地输出九九乘法表

⑤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提问:要实现图3和图4所示的打印输出方案,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结合图3指出,当打印输出完第1列第9行数据时,其当前的输出光标就处于图3中的 [A]标志处,按照“先从上至下,后从左至右”的输出规则,此时需要把输出光标移至 [B]标志处。启发学生,由于C语言的printf函数只能紧随当前光标输出,为此,要实现图3所示的输出方案核心就是要解决光标的定位问题。

⑥ 让学生在互联网络中搜索“C语言的输出光标定位问题”,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能力。教师总结,并根据搜索结果引入gotoxy函数:

声明:#include

原型:void gotoxy(int x,int y);

功能:对屏幕的光标进行定位;其中:x为列坐标,y为行坐标。

⑦ 有了gotoxy函数后,用户就可以随意对当前输出光标进行定位。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稍作引导后,便布置学生运用gotoxy函数编程实现图3所示的输出方案。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施加适当的压力,如在10-15分钟内独立完成和记名考核等,可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待绝大部分同学完成后,教师公布标准程序。该程序如下。

#include

#include

main()

{

int i,j,x,y;

long k;

for(i=1; i

{

for(j=i; j

{

y=j; /*设置行坐标*/

x=(i-1)*7+1; /*设置列坐标,乘法表的列宽为7*/

gotoxy(x,y);

for(k=1; k

; /*为了观察整个输出过程,引入空循环来延时*/

printf("%d×%d=%2d",i,j,i*j);

}

}

}

⑧ 各小组发言,教师点题。

⑨ 课后作业:按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从上至下,从外至内”输出九九乘法表。

3 教学反思和讨论

3.1 先育人后教书

在传授课程知识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怀爱护每一位学生。作者以自身从中专学历为起点,多年来一直自强不息地对知识执着追求的经历来激发学生,指引他们崇尚科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C语言抽象难学,所以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应放慢教学进度,耐心细致地反复讲解;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程序绝对要人人过关。事实上,当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以后,其将来提升的空间也就越大,也很容易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程转换,学习自信心也就逐渐形成。以下是一位08级学生在课程实训答辩时的总结,他说:“刚学C语言课程时,我认为我这一辈子都学不了,但是经过老师的耐心教导和自己不懈的努力,我觉得C语言并不难学,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我也不怕!”

3.2 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学会学习

向学生传递“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学会学习”的理念。学习是两件事情,学是模仿,习是练习和运用,学而不习就不算学习。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上教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融入自己独到的解决方案,而授课过程中不仅应教会学生完成新方案,还要让学生懂得教师为什么会想出这一种新方案。这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关键。在课程的中期阶段,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教师还要选取一些适合C语言课程的文献与学生共同研读和探讨,力求让学生在课程的后期阶段能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初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融人文、历史、地理、时事、哲学和自然科学等内容于课堂中,做到传授知识、关爱鼓励和施加压力等有机结合,切实让学生深刻领会到学习不仅是一件享受生活的事情,而且也是一个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

3.3 考核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考核既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尺度,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导向。近年来,作者在C语言教学中深化与教学同步的过程实践考核,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不同阶段中安排难度合适的的综合实训项目,并根据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除了完成相实训项目的程序编写以外,还要撰写实训报告和参加答辩。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及学生在团队中所起的作用、实训报告的写作能力和答辩的表达能力综合评定成绩。该考核方法已尝试了四年多,效果非常明显,由于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考核,学生的出勤率、学习积极性等均有良好的表现;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写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3.4 教研活动做到实处

C语言课程教学团队每月定期召开教研会议,对重构后的课程教学案例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及教学方法进行交流和讨论;合适的时候,允许有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参与教研活动,听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诉求。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专任教师在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扎根于一线教学中深入课程建设。本文以for循环结构教学单元为例,展示了C语言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了这些教学方法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成效性。

参考文献:

[1] 赵翠.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培养研究―基于学校管理的研究视角[J].

交通职业教育,2011.5:25~26

[2] 高福成.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2

经过教研组全体成员研讨,最终确定了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近一年的研究实验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农村小学学生的发展。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数学学科更为适用。在我们的“学案导学”设计中,注重了学生的学、教师的导、学生的练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备课就是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参考书编写教学方案。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编写教案就是抄写教材上的例题或是参考书、课外资料中的内容。编写这样的教案费时费力,实用性也很差,真可谓劳民伤财。

目前,我们编制的“学案导学”是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案。学案中有学生课前自学的内容目标和自学的重点、难点,有学生自学方法指导,有适当适量的练习题。学案编制好后,一般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根据情况,教师可以检查一部分学生或全部学生的“学案”,以便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学习的难点和疑点。

如“循环小数”这一章节,在学案中确定了这样的自学目标:

①初步认识并能用简便法表示循环小数。

②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第一个目标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重点,第二个目标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难点。

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独立思考,练习检测、巩固等。

为了检测、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们出了如下几道难易适中的练习:

①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0.71818……,1.529529……,6.66666,0.3333……,3.5423423……,1.676767。

②计算下面各题,请用简便法写出是循环小数的商。7.9÷3.3=?O.5÷0.12=?38.2÷2.7=?

③……

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研讨导学案,领会导学案的要旨。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学目标,按照导学案要求认真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利用“学案导学”组织教学,其中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学案导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自学数学的能力。我们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注重学生自己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给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大大增强。

“学案导学”所关注的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效益。有效的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学效益提高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则要通过课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学能力的人。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是基础,是立足点。要求学生在本单元、本章节、本课时内掌握什么知识点、学会什么定理公式、行成何种能力和技巧,教师必须十分精准定位。

另一方面,“学”还更要体现在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真正的“温故而知新”,学会知故而创新。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导”是手段,是学的方向。这里“导”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解,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引导、导疑,指在课堂上教师围绕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质疑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每一个教学步骤,去设计每一个教学时段,去安排课堂40分钟的分分秒秒,目的还是一个,追求最佳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牢记:活跃的课堂,互动的师生,互动的学生,互动的课本与人体现了“导”的成功。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练习,能够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同时练习还要顾及及时弥补、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拓展知识应用。

利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不是说完全取消了教师的作用。实际上,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导者。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如上课伊始,教师仍要导入新课,出示目标:简洁、有效地导入新课,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设置提纲,温故知新:教师根据课前对学生自学情况的检查,让学生独自阅读和思考。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进行指导点拨,设计练习巩固所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3

关键词:智慧教学;体验式循环;教学设计能力

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要求在“十三五”期间“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1]为此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类专业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肩负时代重任的卓越教师。然而,文件出台的背后映射正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人才培养的难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痛处。本研究旨在发展KOLB体验式学习循环理论,以地方性本科课程“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为案例,在智慧教学环境下,以互动式、启发式以及探究式为核心,进行循环模式设想,以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为中心,打造实践课程,实现师范课程的实践性取向,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KOIB体验式学习循环理论

美国教育学家Kolb全面审视了勒温、杜威以及皮亚杰等人研究,以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种不同学科为视角,在体验式学习模式、行为研究模式和认知发展模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其理论著作《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体验学习循环理论。Kolb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物理空间中,学生以动态的认知体验与挖掘知识的内在逻辑形式,建立主体与客体的自我概念,理解所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深层次的循环延续过程。Kolb依据体验学习过程建立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型(图1)KOIB体验式学习模型是由四个阶段构成的循环系统,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该模型的关键在于适应世界的双重辩证对立之间矛盾。具有两种不同获取体验方式:感知(具体体验),领悟(抽象概括),感知与领悟之间的辩证统一需要学习者通过体验的转换才可完成。体验转化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内涵转换(反思观察)与外延转换(行动应用)。两种不同的体验转换方式之间也存在着辩证对立的关系。[2]Kolb体验式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而且指向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外在的交往之中,在反思与实践中,触及到传统教育与网络学习所无法涉及的人格及社会性的发展领域。该循环理论不是简单的止步于学生的体验活动,而是通过学生对体验进行领悟、体察、反思,从而实现理性的升华,同时突破了个体学习的牢笼,以活动交往为方式,进行意义化的挖掘,深刻剖析问题,在思维碰撞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中体验循环理论模型建构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是一门针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开设的教师教育必修课。该课程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上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目的是增强学生教育教学专业化的思维意识以及语文教学设计意识,提高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因此,本文以“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为应用案例,基于KOLB体验循环理论进行教学设想,在智慧教学背景下,改善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如图2所示:体验式教学活动流程图将教学内容分为案例讲授、研读分享、团队设计、成果展示四个阶段的外循环,每一个阶段都引导学生经历相应的内循环,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主动实验。第一阶段教师进行案例讲授,通过启发提问、类比研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具体的体验中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界定问题。第二阶段教师提供辅助支架,学生在观察、反思的过程之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提取问题关键、内化设计结构。第三阶段学生组建团队进行教学设计建构,通过头脑风暴、分配任务、模型建构等过程,优选认知策略,设计教学方案。第四阶段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微课制作、展示,并以线上投票、线下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设计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迭代优化。以上的阶段中,将教师讲解、学生探索、团队合作贯穿于其中,通过内外循环、层层递进,迁移性、系统化地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以下将结合课程内容对KOLB学习循环四个阶段进行阐述:

(一)具体体验具体体验是通过把感觉、思维和情绪融入到真实的环境之中,并与之相互作用进行体验,该课程中教师内容的准备应基于学生的起点以及潜在发展点,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符号认知重组,加深其意义化、社会化的认知,打破学生常规思维,勾起学生进行意义化的情绪。具体教学如下:首先教师通过对优秀语文案例分解以及类比不同文体的案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其语文教学设计内部结构与功能,形成对相关概念宏观的初步认知。其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优秀案例与问题案例的拆分,在互动中探究问题的根源,明确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基础,界定语文教学设计要素的微观问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教材或案例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关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及其感受,促进学生具体体验能力的提高。

(二)观察反思观察反思是体验式循环理论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建构新认知的突破点,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体验阶段形成的初步认知进行观察与反思,寻找新旧经验的交叉点,探寻其相关性。观察反思阶段作为一种突破性阶段,不仅要让学习者感知书面上的显性知识,而且更多的挖掘留存于深层、内在的缄默知识,从而更好地深化问题理解、提取问题关键、建构问题新认知。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助提供支架,学生作为主体者一方面反思教师提供案例,一方面内化教学设计结构认知。课堂上,在教师案例分解、小组拆分研讨的基础上,教师提供问题支架,在学生障碍点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反思。例如:学情分析上如何做到不空泛、随意?教材分析上如何把握好文本的主线,不做无边的个性化解读?如何做到教学设计面向学习者?如何做到以课程观来统领教学设计?这些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显性到缄默,让学生反思问题根源,内化设计内涵,挖掘自身不足,促使学生对语文教学设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发展,以及反思观察能力的提高。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4

一、案例背景

“还有5分钟上课,我先去教室将课题写好。”我拿上教案快步地走向教室,不由得又想到:“今天是DO WHILE(条件循环)的新授课,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过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知识点太抽象了,还可以更感性地认识它吗?”刚走到楼梯口,就听到教室里传来阵阵嬉笑、吵闹声,我羡慕地摇摇头:“真是年少不知愁滋味啊!”

刚走到教室门口,小王同学大声地喊着:“老师老师,你看,我从门口走到讲台只要5步,她要8步呢!”

“这有什么,我如果加大步伐,只要3步就可以,不信你看!”漂亮可爱的陈同学不服气地又走起来。

我无心理会这些“小儿科”,敷衍地笑笑。刚走进教室,便听见我那“得意门生”小杰的“雷霆巨吼”:“你还没懂吗?这道题目我1遍就做对了,他订正了2次。你呢,你都订正了4次了,还不对,我要疯了!不行,只要没做对,你就必须继续订正!”

我愣住了:“小杰说什么?‘只要没做对,你就必须继续订正’,这句话如果翻译为编程的语言,就是……”我的脑子急速运转着:“为何不从孩子们生活中常发生的事出发,然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把大家的思维引入到新课的主题——DO WHILE条件循环上来呢?”

二、案例描述

1.引入

师(故弄玄虚地):请从门口走到讲台,你需要几步?谁来走走看?

生:(犹豫地看着我,几个活跃的孩子举着手,想要试一试)我来走一走,我用了5步。

师:谁再来试一试?(更多的小手举起来,课堂气氛轻松了许多。)

生:我来我来。大家看,我只要两步。(小手全都举了起来,课堂沸腾了!)

生:我慢慢走,我走了十步,哈哈!

师:都是从门口走到讲台,大家用的步数为什么不一样啊?

生:因为每一个人跨步长度不同哦。

师:那什么样的情况下,你持续“跨步”这个行动呢?

生:只要我没有走到讲台,就得一直走嘛。(老师表示赞同,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有学生开心地笑起来。)

师:对,当没有走到讲台时,跨步。(同时书写在黑板上)

师(疑惑地请教):好多同学当过升旗手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一直拉动绳子啊?

生(一脸高兴地):这个我们有经验,只要国旗未到旗杆顶部,就得一直拉动绳子。

师:哦,原来是这样,当国旗未到旗杆顶部时,拉动绳子。(同时书写在黑板上)

师(故作沉重地):还有这样一件事情,我们都比较害怕它的发生:当作业做错时?

生:(所有的学生大声地说)得一直订正啊!

师:呵呵,所以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仔细做题,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哦:当作业做错时,订正。(同时书写在黑板上)

2.点题

师:在编程时,这些情况可以用FOR循环语句来表达吗?(提出问题,开展互动)

生:当然不可以啦,FOR循环是计数循环,但是这些情况都无法确定循环的次数!

师:你们真聪明啊!那有其它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吗?

(生面面相觑,预习过的同学自豪地高举着手臂。)

生:我向大家介绍条件循环语句,它不是判断循环的次数,而是判断循环条件的!

这位自信的小老师兴奋地冲到讲台上,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到:

DO WHILE 没有走到讲台

走路

LOOP

并大声地解释到:DO就是做的意思,WHILE我们学习过,就是当……时候,而LOOP,就是循环啦!

师:你真是一个爱学习勇于挑战的孩子!完全正确!(老师赞许的目光无疑为学生增添了学习的动力。)

师:大家可以试着将其它情况用程序语言表示吗?你还可以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们立刻或翻开书本,或展开讨论,气氛热烈。2分钟后各组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平时编程课上“只听不说”的王同学居然也上台发言了!虽然表达时有些停顿,速度也稍慢,但是笔者带头为他鼓掌,全班同学也跟着使劲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他也很激动,用手势“V”表示胜利。)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循环语句之一:条件循环 DO WHILE/LOOP ……

三、案例反思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5

精馏作为化工分离的一种重要而且成熟的单元操作,其能耗一直处于所有化工单元操作之首。并且,在当今能源紧缺、产品竞争激烈、原料和产品价格持续下滑的市场大环境下,对精馏过程的节能减排研究是企业降低成本的关键手段,许多企业也开展了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优化改造以降低成本。煤化工行业的生产用水中冷却水的用量占90%以上,所使用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量占整个项目一次用水(新鲜水)量的60%~70%,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降能的潜力很大。精馏实训装置的用水量比大型企业要小的多,比实验室中其他仪器设备要大,且精馏实训装置要求冷却水稳定在较低温度下,精馏实训装置的这些特点使现有的循环水装置不能很好的与此配套使用。

二、研究精馏实训装置节能减排的意义

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区往往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大量煤化工项目,均面临水资源不足、环境容量有限等制约性因素。以杭州言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大赛精馏实训装置为例,装置中均采用了水冷却器,冷却器入水口接自来水,出水口接地沟或下水井直接排放。装置的冷却水用量为300~1000L/h,每套装置每年用水量约为300~1000m3,若拥有四套精馏实训装置则每年耗水量达4000m3。通过对此装置的实操锻炼和使用冷却水循环利用系统,为企业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节能减排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使高校向企业接轨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精馏实训装置节能减排实践后,不仅可以降低装置运行成本,减少水的浪费;而且可应用推广于其他院校的精馏实训装置,为广大高校和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三、精馏实训装置节能减排措施研究

(一)操作条件优化影响精馏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操作压力、操作温度和塔板压降,进料位置、温度、理论板数、回流比以及回流温度、塔顶塔底采出量、关键组分的清晰分割程度以及塔顶塔底热负荷等,通过优化设计确定满足分离任务的最佳值,以获得最小的冷凝负荷和再沸器热负荷,从而使精馏塔能耗减少。

(二)加强管理1.首先采用“7S”精细化管理根据精细化管理要求,在实训装置教学中,引进企业“7S”管理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2.其次加强工艺操作控制管理采用关键控制点的管理办法,列出要控制的质量、安全和环保等的关键控制点,并对各个控制点进行分级管理,确定各控制点的主要责任人,制定管理、考核办法并实施监督考核,根据各级控制点的落实情况考核责任人。综合从产品质量、装置运行稳定性、操作水平、节能意识等方面强化管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四、精馏实训装置水循环利用系统建立

(一)水循环利用系统方案设计以杭州言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大赛精馏实训装置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考察周边化工企业或高校水循环系统,结合杭州言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大赛精馏实训装置循环冷却水的实际需求和现场条件,制定本精馏实训装置的水循环利用系统方案。主要研究内容有: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循环冷却水的降温方式的选取;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循环方式的选取;水循环利用系统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工艺参数的确定;水循环利用系统水质要求。

(二)对水循环利用系统方案进行工程核算及实施对选定的水循环系统方案进行相关核算,开展工程设计,提出水循环系统的现场实施方案(尽可能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以较低的投资完成项目实施);采购相关设备,材料,组织完成现场施工,同时建立水循环系统操作规程,为下一步学生的教学操作提供依据。

(三)水循环利用系统运行效果评价水循环利用系统实施完成后,通过在精馏实训装置教学过程中对水循环系统的应用,考察运行效果,对比分析采用水循环利用系统前后的节水效果和运行成本;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增加本研究成果对比分析数据,增强学生节水意识。

五、结果讨论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信息化手段;BOPPPS课堂教学模型

1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通识阶段的必修课程,我院将该课程开设于第3学期或第4学期,共40学时(理论20学时、实践20学时),教材为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主编的《C语言程序设计》(第4版).课程教学目标在总体目标下包含若干分类目标.总体目标围绕计算思维,培养信息、科学2个素养和提高认知、实践、逻辑和表达4个能力,具体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角度,培养求真务实作风和科学探索精神,会运用计算思维、动手实践,具备信息软件应用能力[9].根据开课前的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经统计分析,发现我院学员普遍具有以下特点:①数字时代特点鲜明、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工具,知识面广、认知力强;②部分学员自学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计算机课程,具有一定信息理论基础;③对软件感性认识多、理性认识少,不会运用计算思维分析实际问题,动手编程解决问题能力弱.该课程的重点是掌握语法语用、思路算法和编程调试;课程的难点是活学活用计算思维、动手编程,做到知行合一.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抽象与直观并存,教学难度大,表现为“三难”:①从教学内容看,在40学时内,完成10个章节112个知识点的教学,知识内容多、学时少,深研细究难;②从学习效果看,学员难以认清理论全貌,吃不透内在逻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员照抄书本多,灵活运用计算思维能力不足;③从考核评价看,目前该课程教学考核多采取终结性考核,考核手段单一,运用过程性考核结果及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不够.

2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2.1教学思路

为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设计吸收了荀子“学至于行而止”的传统教育思想精华,结合思维导图,体现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教学理念,采用“一核心、二注重、三结合”教学策略,即以计算思维为核心,注重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结合理论自学、精讲多练和综合评价.1)教学内容.结合教材,区分学员对知识的不同认知阶段,以知识主题和关系隶属的形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图文并茂地展现数组、函数、指针等基础知识.2)教学过程.融合信息化资源,创新北美BOPPPS课堂教学模型.结合本课程特点和规律,运用信息化手段将“目标-前测”拓展至课前自学自测,将“引入-参与式学习-后测-归纳”环节聚焦在课中精讲多练,将经典BOPPPS课堂教学模型演变为“目标-前测-引入-参与式学习-后测-归纳”(OPBPPS)模型,将基础知识向学员课前自学延展,教员聚焦课中解疑释惑,学员聚焦多思多练.3)教学方法.教员采取任务驱动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充分体现课前教员课堂教学设计思想.4)学习方式.学员采取O2O(线上线下)学习方式,自我完成知识点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多人互相讨论交流,利用问题牵引和案例剖析,互助提高.5)教学评价.引入综合评价机制,依托信息化手段,数字量化各阶段学员学习和教员授课质量,综合检验“学、讲、研、练、评”的教学成效.

2.2信息资源

课程教学中使用的信息资源主要有蓝天邮箱、梦课平台、教学实训软件、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考试系统,如表1所示.其中,蓝天邮箱和梦课平台用于学员课前自学自测和课后巩固拓展,有利于教员根据自测成绩,了解学员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实训软件采用VisualC++6.0集成开发环境,便于学员上机操作、实编实调程序.课堂教学管理平台集中统管学员电子终端,突出信息化“键对键”互动交流,增加课中参与式学习效果.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将数组、函数、结构体、指针等教学重难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网络考试系统对基础理论、实践编程等环节进行考核,量化评价学员学习效果,生成数字档案,实现考核结果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和规范化,为教学过程优化实施提供数据参考.

2.3教学实施

采用OPBPPS模型的信息化教学过程强调学员主体、教员主导,按照理实一体的设计思想,实施过程可归纳为课前自学自测、课中精讲多练、课后巩固拓展和综合过程评价4个阶段.下面以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第4章中循环程序设计为例,说明各种信息化资源的具体运用以及特色效果.在课前自学自测阶段,学员登录蓝天邮箱,下载学习循环程序的任务清单和思维导图,知道“学什么、做什么,会什么”,明确本次课教学目标和自学任务.通过观看梦课平台的循环程序设计教学视频,结合思维导图,学员自学自测循环程序设计的基础理论,了解循环语法语用.教员根据学员自测情况,结合循环程序设计教学目标,围绕自测共性问题,设计若干个循环程序的课中任务,破解循环程序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同时,根据自测成绩高低搭配、优化组合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方式开展组内互助学习,加深对本次课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在课中精讲多练阶段,强调任务牵引、难点剖析,聚焦学员动脑思考和动手编程.整个阶段由引入、参与式学习、后测、归纳小结4个环节组成.1)引入环节.通过游戏、故事或视频引入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不紧密、理论学习兴趣不浓厚的问题.2)参与式学习环节.教员运用课堂教学管理平台“教员演示”功能,集中控制学员计算机,瞄准循环程序设计语法教学难点和学员自测的循环语用共性问题,精讲循环程序理论,帮助学员理解循环语句作用和运用方法,理清循环设计程序的学习思路.然后,教员运用课堂教学管理平台“文件传输”功能,分发课前设计好的循环程序任务到每个学员计算机上.围绕任务目标要求,教员启发学员,学员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合作探究等方式共同学习,提出解决方案,设计程序流程.每个学员依据程序流程,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在调试程序过程中,学员可以运用“电子举手”向教员点对点提问,教员运用“遥控辅导”向学员键对键答疑,帮助学员解决程序设计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教员在答疑过程中,不断收集和汇总学员循环程序调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运用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学员演示”功能,将共性问题投屏到所有终端,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同时,先完成任务的学员帮助未完成任务的组员调试程序,展开组内互助、携手通关.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有代表性地展示学员的循环程序设计成果,通过教员点评、学员互评等方式,师生全员参与,实现教学相长.3)后测环节.充分发挥网络考试系统的抽题随机和评判客观的优势,现场实测实评,检验学员学习效果.4)归纳小结环节.教员运用思维导图,精炼、梳理循环程序设计的知识要点,加深学员对知识点理解和消化.在课后巩固拓展阶段,教员引导学员完成O2O网上练习自测和论坛答疑,研讨交流本次课中循环程序设计的内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组建兴趣小组,鼓励学员参加各类计算机竞赛活动,拓展学习广度和深度,促进学习成果内化思维理念.在综合过程评价阶段,聚焦本次课教学目标,将理论测试、能力测评、态度评估有机融合,综合评价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过程学习成果,形成最终成绩.其中,课外自学测试成绩占15%,课中小组成果展示成绩占10%,课中测试成绩占20%,课后实验报告占5%,课程结束考试成绩占50%.课程围绕“一核心、二注重、三结合”教学策略,依托信息化平台,综合施策,破解教学难点.网络课程破解“深研细究难”;思维导图、课前自学自测、课中精讲多练、课后巩固拓展,多措并举破解“计算思维入脑入心难”;综合过程评价破解“以考促教难”.通过师生携手解决教学困难,最终实现“一张图、两个平台、三个转变”.一张图是思维导图,实现了捋顺关系和理清思路.两个平台是网络学习平台和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实现课上集中讲与网上跟进讲、课上重点讲与网上延伸讲、课上教员讲与网上大家讲.三个转变分别是理论学习由教员“课内讲”向学员“课外自学”转变;教学方法由教员讲理论多、学员练编程少向教员精讲理论、学员多练编程转变;评价方式由“终结评”向“过程评”转变,考核评价分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最终成绩由课前自学测试成绩、小组成果展示、课中测试成绩、课后作业成绩、实验报告和期末考核成绩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