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选自范例6篇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范文1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欣喜若狂,欢呼雀跃。他们眼望着于勒,仔细观察他的容貌,从上往下打量了一番,然后急忙跑去,和船长了解这个百万富翁的底细。

  他们客气地与船长搭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他的事业和家庭背景。船长面带微笑说:他从前是一个法国老流氓,被带到美洲去,阔绰了一段时间,成了一个百万富翁,他可真是一个赚钱能手。据说,这次他回来是看望自己的亲戚,他的名字叫于勒还没等船长把话说完,他们便飞奔过去,抱住了那位百万富翁。于勒一下愣了,随后大声说:谁呀?我是你的哥哥呀!

  于勒回过头,望着哥哥的脸,一下紧紧拥抱在一起,痛哭了起来。旁人感到非常惊讶,纷纷把目光投向他们,心想:一个富翁,怎么会有这么贫穷的哥哥呢?可事实就是这样啊!

  菲利普夫妇从哲尔赛岛回来以后,有了哥哥百万富翁的帮助,在哈佛尔买了一幢别墅,把以前的旧房子卖了,一家人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读了这篇莫泊桑写的文章《我的叔叔于勒》,感慨良多。

  在这篇文章中,“我的叔叔”于勒有了钱,我们全家人都盼望他早日归来,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奢华的生活。

  但是一次旅行,当“我们”在船上看见了他,他并没有发什么财,而是又老又穷苦的卖牡蛎的老水手时。“父亲”和“母亲”却像遇到瘟神一样,尽量躲着他。原因是什么?因为他没有钱。

  换个角度想想。难道于勒真的没有认出自己的侄子么?难道真的没有认出买自己牡蛎的是自己的哥哥么?答案是否定的,他肯定认出了。因为他明白自己以前犯下许多错,不好意思和他相认。

  再想想,为什么于勒没有回自己的家乡呢?答案能够从船长口里得知:“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但是他不愿意回到他们的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这样说来,于勒已经从以前的“流氓”变成此刻明白钱来之不易历尽沧桑的“卖牡蛎的老人”了,他最起码也明白了要自力更生。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物形象;解读;赏析能力;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76-01

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对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我的叔叔于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可谓精彩绝伦,每个人物的个性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文章就此展开讨论,解读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和特点。

一、人物形象塑造技巧的解析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以文章中的句子与表达形式为基础进行赏析理解,并进行深层次的情感解读。其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对语言的分析,学生要通过解析句子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赏析,并最终内化到自己的写作体系中。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进行刻画,包括人物的穿着、仪态等,以此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对刻画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语言描写是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其独特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动态。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作者通常会用语言描写代替心理描写对人物性格进行生动的刻画。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对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渲染氛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动作描写是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处境、状态等。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句描述:“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从这句人物外貌描写中,读者可直观感受到小说中父母强烈的虚荣心,体会到一种市井小民对生活的浮华态度,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刻画叔叔于勒的形象时,作者的描述不仅显示了叔叔的窘困处境,也从菲利普夫妇对叔叔的态度变化中体现出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期待及向往。

二、次要人物作用的解析

作者刻画主人公时,通常会为文章增添一些鲜活的次要人物形象,并通过其与主人公的互动进一步表现主人公的特点,或通过侧面衬托的手法对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次要人物是写作中的重要部分,对次要人物的设计和分析是作者和读者应关注的重要内容。次要人物通常能将文章的组织脉络连接起来,推进剧情发展,引出主人公下一步的行动,或对主人公进行侧面评价。作者常借用次要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达自己对主人公的情感和态度。次要人物可以不与主人公直接互动,但对主人公形象的烘托能起到侧面映衬的作用。人物描写中,次要人物的言行会影响主人公的言行,而主人公的言行又进一步展现出主人公性格、塑造主人公形象。此外,次要人物还能为文章埋下伏笔,控制文章的节奏流程,次要人物的出现通常标志着文章内容将拓展到新的脉络和交际体系中,为文章层次的丰富打下基础。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个未出现但对文章走向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女婿。叔叔于勒的来信促使菲利普夫妇的女婿做出向菲利普夫妇女儿求婚的决定,并促成了哲尔塞岛之行。后来菲利普夫妇发现叔叔于勒时,产生的恐慌羞愧的情感和一系列荒唐举动,也都源于他向女婿展示财力、施加压力的虚荣心。作者通过对次要人物女婿的描写,进一步将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

三、文章所表达情感的解析

作者通过使用各种表达技巧和描法刻画人物,其最终目标是进行情感上的表达。通常作者在选择表达技巧和描写重点时,会受到对所描写人物怀有的情感的影响。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性格上的塑造来构建人物形象,借助对人物的语言、外貌等进行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表达对人物或肯定或否定的情感态度,并最终将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对一类人或一种群体、一种现象的好恶情感,对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发挥自己的影响,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文章价值的升华。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的话,“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后来,菲利浦夫人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这一对比,表现出菲利浦夫妇对叔叔于勒态度的转变。而这一态度的转变,正展现出菲利普夫妇向往浮华生活、贪图利益、爱慕虚荣的市井小民形象,表达出作者对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贪图虚名和利益的不满。

四、结束语

总之,人物形象分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提升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形象的解析,以小见大,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学生对文章内涵有更深层的理解和体验,并对写作表达技巧进行赏析,提高学生赏析解读和写作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说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08).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范文3

下面这个场景也许比1000句关于纳达尔的评论更能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4年前的巴黎街头,纳达尔第一次赢得法国公开赛后,叔叔托尼走在他的一边,前职业网球手卡洛斯・科斯塔在他的另一边。托尼对侄子耳语:为了表示对科斯塔的尊敬,你应该走在人行道的最外边。新科冠军立刻听从了叔叔的建议,瞅准机会很快和科斯塔交换了位置。

如今,纳达尔名下有30个冠军头衔和6个大满贯的战绩,总共获得了8000多万美元的比赛奖金。可名利没有给纳达尔带来任何改变。

有免疫力的明星

虽然纳达尔凭借过硬的实力,击败众多对手,坐上网球界的头把交椅,但仍然有一些人讥讽他不过是拥有一只“粗壮的胳膊”。而对于他夺去了费德勒占据4年半之久的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更有人认为此举犹如打碎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他们觉得纳达尔的比赛只是力量的对决、生硬的表演,毫无技术含量可言。但他们忽视了他极具杀伤力的反手击球、让对手不寒而栗的正手进攻,以及在关键球处理上所表现出的敏锐天赋。

在纳达尔所具备的所有优势中,最重要的不是他的速度、力度或“左撇子”打法,而是他总能打出让对手无法提前准备的球。这才是纳达尔真正的刀锋――异常沉稳的心理素质,让他在比赛的每个瞬间都思维敏捷,快速打出想要的球。

纳达尔身上有许多让人记忆深刻的“个性”。领奖台上,他从不亲吻奖杯,而是用嘴巴咬;他从不愤怒地摔拍子;如果比赛过程中需要换掉被汗水浸湿的衣服,他会静静地坐下来,完全不理会周围此起彼伏的起哄声。这一切虽然听上去微不足道,但这就是纳达尔――与那些集大众宠爱于一身而极度自恋的体育明星完全不一样!

纳达尔虽然早已名声在外,但他对“名利”有一种免疫力。和西方大多数渴望早早独立的年轻人不同,23岁的纳达尔仍然和家人住在一起,被妈妈训斥着收拾自己的房间;他的放松方式就是和高中同学去钓鱼;女友是他19岁时遇到的、相恋4年的初恋对象;他还会聆听来自叔叔兼教练托尼的警告,“叔叔警告我,我开始沾沾自喜之时,也就是我寻找新教练之日。”纳达尔说,“从小叔叔就不允许我摔球拍,他常说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打网球,所以你应该珍惜这副拍子。我从没有摔过球拍,我逐渐懂得,你糟糕的表现和球拍无关。”

从单纯男孩到冷面杀手

我曾和纳达尔打过一次球。由于他几个球没接住,我狂喜地说没想到自己的球技居然这么棒。可他突然加快了节奏,我只能频频失误。我每接住一次球,他都会说:“不错,不错!”我在接连数次失利后,放下了球拍,不想再打了,“失败时绝不能撂拍!”纳达尔坚定地说,“我终于在一次漂亮的回击后才得以下场。”

在职业生涯早期,纳达尔自称是一名“单纯的男孩”。最近的一次比赛前,他曾和自己的兼职教练弗朗西斯科・罗伊格共进午餐。他们一同观看电视转播的高尔夫球比赛,谈笑风生。可罗伊格清楚,再有半个小时,纳达尔就要换上行头,整装待发。刚才还是孩童般天真的笑脸,转眼间就变成一个让对手畏惧的“冷面杀手”。难怪纳达尔的母亲说,她从来都认不出比赛时的儿子。

不过,就算纳达尔表现出强势的攻击力,他的内心依然很平静。纳达尔知道自己的平静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他曾经为了庆祝一次15比0的得分而攥紧拳头,疯狂跳跃。“他必须学会镇定”,罗伊格说,“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保持冷静。”是的,在保持了3年世界排名第二的纪录后,他必须学会平静,寻找契机,成为世界头号种子选手。

传统世界里的男人

纳达尔成长在一个传统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中,男人是一家之主,家庭重于一切。纳达尔周围的男人都带给他一定的影响。爱子心切的父亲塞巴斯蒂安经常指导儿子的行为:“你这么做不对!”他的叔叔兼教练托尼曾是一名职业网球手,是他把纳达尔带入网球世界,并帮助他在这个世界里一点点成长。

纳达尔14岁时,西班牙网球联盟邀请他去巴塞罗那训练。父母不同意他去,“他们担心我的文化课教育就此荒废。”纳达尔说,托尼也这么认为,所以纳达尔只得留在家中。

事实证明,和家人在一起让纳达尔的运动生涯和人生道路都走得更坚实。2001年,15岁的纳达尔在塞维尔网球挑战赛中,用强壮的臂力打出漂亮的上旋球,震惊全场。据统计,费德勒打出的球每分钟旋转2500次,阿加西为1800次,而纳达尔为3200次。并且纳达尔打出的球几乎完美落地,然后弹跳到你不能预料的高度,十分诡异。两年后,他轻松跻身世界前50强。但纳达尔表示,网球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他来说,家人的健康和幸福胜过一切。

随着纳达尔在网坛冉冉升起,叔叔托尼对他的要求更加严格。他一定要让侄子汲取必要的教训。2005年,19岁的纳达尔赢得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大满贯,卡洛斯・科斯塔发现托尼在宾馆的餐厅里仔细研究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

“那是什么?”科斯塔问。

“我在总结纳达尔所犯的错误。”托尼说。

“没必要今天和他说这个吧。”

“不!”托尼说,“必须今天说。”

瑜亮之争

既生瑜,何生亮。但因为有了一个费德勒,就必须诞生一个纳达尔。这也是为了给费德勒一个超越自我的机会。于是,2004年迈阿密大师赛上,22岁正如日中天的费德勒和17岁还有点婴儿肥的纳达尔站到了面对面。仅用了70分钟,纳达尔就大获全胜。赛后费德勒评价他说:“纳达尔将成为最厉害的左撇子网球手。”

孩提时,纳达尔从来没有梦想着做世界第一。他只想赢得温网比赛,这对他和他的祖国西班牙来说比任何事情都有意义。西班牙历史上只出过一个温网冠军马努埃尔・桑塔纳。不过那是1966年的事情,比纳达尔出生还早20年。

2006年,纳达尔终于打进温网决赛,2007年,他又一次杀进温网决赛。但费德勒拒绝让出宝座。据说,赛后纳达尔坐在浴室里哭了一个小时。清楚地知道自己惟一的对手正逐渐强大起来的费德勒评价说:“他是个了不起的球员。在他夺走我的地位之前,我会珍惜我的每一项胜利。”

2008年,纳达尔再次打进温网决赛。比赛最终在天黑前结束,人们看到一个身披西班牙国旗的青年人缓缓走来,纳达尔终于获得了温网冠军!

此后两人的每一次对决,当费德勒穿着亮丽的短袖运动T恤、带着微笑优雅亮相时,纳达尔却身着宽松的超长短裤、无袖T恤衫,带着他的香蕉步入场内。前者散发的是王者和巨星的风范,而后者却凭自己的个性吸引了全球时尚人士和无数疯狂粉丝的目光。如今,无论官方网球机构还是网球赞助商都心知肚明,纳达尔是帮助他们向全世界兜售和推广网球运动的不二人选,有他参加的比赛不仅是比赛精彩程度的保证,更是电视转播收视率的保证。各个顶尖品牌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有专业人士表示,纳达尔的商业价值目前根本无法估量。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范文4

一、引起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思维

矛盾是引起质疑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略之一。教学环境在由矛盾引导冲突的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只有在一个平等、民主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勇于将自己的矛盾表达出来,继而引发思考。因此,在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上,教师首先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还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甚至可以故意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与此同时,教师要仔细分析初中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根据这些心理倾向和心理需求去引导他们积极质疑。最后,教师对学生认知冲突的引发,可以通过设置阶段性的问题情境,并且逐步点出“疑点”,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矛盾的知识点进行质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思维的敏感性。

例如,在初中语文《风筝》的课堂学习中,围绕题目“风筝”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第二,“讨厌”和“嫌恶”是同义词吗?这两个词存在什么样的区别?那么,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讨厌”一词来代替“嫌恶”呢?

在这样的层层设问下,能够引发学生进行质疑,首先从语文词语的本意出发,“讨厌”与“嫌恶”都表示不喜欢,两个词语在某些语境下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在语气以及情感表达上,“嫌恶”一词的态度更加严重,并且更具有情绪性。在初中生的认知中,“讨厌”与“嫌恶”是能够相互置换的,但为什么文中没有用这个词呢?在质疑的推动下,引发学生的思维扩散,从而起到了激发思维的目的。

二、设计针对性的思维训练

针对不同的思维品质,教师应该区分语文教学内容,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

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让学生去探究“我”“叔叔于勒”的内心想法,设置情境,假定“于勒”后来又给“我”写过几次信,并且信中都是在倾诉现状的不幸,那么作为“我”还会以什么心态来表现我对“于勒”叔叔的看法?在这个情境设置中,教师可以选择几组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文中要将“于勒”以插叙的方式进行?为什么看似全文并没有过多描写叔叔“于勒”,篇名却叫《我的叔叔于勒》呢?这样的用意是什么?

在这样的探究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在情境设定中得到了发散,通过模拟情境,能够让学生更投入地去思考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讽刺,为了突出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的学生则认为这是作者所设置的伏笔,来营造全文紧凑的氛围。

总的来说,在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中,采取相对宽泛的问题,结合相关的语文素材,能够更好地对学生思维进行定向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与之对应的思维方法,形成更系统的思维方式。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一种非智力能力,它不具备特定的学习特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往往是广大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容易忽视的地方。实际上,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特别重视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因此,在每次课堂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思维方式和方法等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内在思考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范文5

1、有效引导是课本剧编演的关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多数学生对课本剧编演有着较高热情与兴趣,然而编演课本剧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因而不少同学会出现畏难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有效引导,让学生明确编演难点,做足思想准备,消除畏难情绪心理,如可引导同学们回想自己所观看的一些电视、戏剧、小品等,然后借鉴方法,模仿表演,并注意创新。如学习《节选》(剧本)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有关长征的影视作品,并抽出一定的时间播放相关电视、电影片段,使其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为编演奠定基础。

2、优选课本是课本剧编演的基础

在课本剧编演中,文本的选择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并非所有课文都适合进行编演,还需要优化选择。这既可以是教师指定文本,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商定文本,以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一般而言,编演的文本应具有较强的故事情节,有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激烈的矛盾冲突等,如记叙文、小说类、童话类课文等都可选作为剧本,譬如学习《父母的心》、《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编演,加深文本理解。

3、认真研读是课本剧编演的核心

在课本剧编演中,若想有效改编文本,则需进一步了解文本,了解一定的戏剧常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首先,研读教材中适合编演的戏剧,丰富文学常识。其次,研读需改编的文章,梳理课文内容,了解文章背景,把握文本主题。同时,抓住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以及导致这一性格的环境因素,由人物形象入手发掘作者的创作目的,把握文本思想情感。如编演《我的叔叔于勒》之前,学生需要了解小说三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变”字来勾勒主人公的形象,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在研读时,学生可注意如下方面:①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②由不同称呼上,体现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其原因又是什么?③从中可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是怎样的?④文章是如何展开故事情节的?

4、指导改编,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课本剧编写时,并非直接抄写课文中的舞台说明、人物对话等内容。事实上,编写服务于实际表演主题,我们需要依照人物形象需要、剧情发展以及舞台演出来适当增添与删减对话内容,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假设在船上,于勒发现了我们一行,并追了上来,那么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呢?请改编《我的叔叔于勒》的高潮与结局。

5、课堂表演,调动学生表演积极性

在表演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如下工作:简单布置舞台,降低表演难度;注意表演重点在于人物对话,注意把握对话的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以突显人物形象特征,促进故事情节发展;小组表演,让每位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注意表演方式多样化,如竞赛表演、汇演、交流表演等,从而调动学生表演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表演能力、创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6、表演点评,将学生思维引向更高层次

当学生表演之后,师生可进入点评环节。①评价课文。在编演过程中,学生更进一步地研读了文本,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内容,这时,若教师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则可将学生思维引向更高层次。②评价编演。如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析评论编演的成败之处、创新之处以及需要努力与完善的地方。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范文6

教学改革绝对不可忽视教师的导学作用,要将教师的导学作用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虽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教师的导学作用绝对不可忽视,相反导学的好坏决定着学生学习是否有成效。因为如果学生脱离了老师的导学,那他们在学习时就不能够抓住学习的重点,甚至只能浮光掠影的学习新知识,让学习任务大打折扣。所以要将教师的导学作用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自学: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预习、课中的自主学习。在此阶段教师的导学作用非常重要。在课前预习时,教师要精心编制导学案。导学案内容应该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问题思考、检测反馈等。导学案让学生自学时有目标,有方法,有检测。课中的自主学习依然离不开教师的导学作用。此时教师重点通过导学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习在预习阶段忽略的知识,而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互学:以“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为学习形式,通过生生互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此阶段学生的活动很多,教师的导学要起到串珠连线、起承转合的作用。将学生的活动引导到课文学习的关节点上来。比如余映潮老师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实录节选部分师:接下来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先齐读屏幕上的内容,让我们讨论八个小话题:1.于勒的“称呼”欣赏2.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说”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8.船长形象欣赏。

师:活动方式: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生1:我欣赏的是文中关于“于勒”的称呼。课文前部分写了对于勒的称呼,他有钱时,“我”的父母对他的称呼非常亲密,后部分称他“贼”、“流氓”,是因为他穷了,形象不好,让他们丢脸。唯一没有改变于勒称呼的是若瑟夫,他是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他并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他只知道亲情是多么美好!他一直称呼于勒“亲叔叔”。

师: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为人,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生2:我欣赏景物描写。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心理。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

在讨论互学时,余老师始终注意引导和深化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学得深入。

问学:以提问、质疑的方式,探讨学习问题,拓展学习内容,达成举一反三。在此阶段教师的导学作用是引导学生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大多能找出有助于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词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文中开头部分‘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一句有什么作用?其中‘衣冠整齐’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远不变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此句表明什么?为什么这样来写?”“‘父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带着这些问题研读,人物形象就能凸显。

悟学:以自主总结、交流体会的形式,感悟学习成果。在此环节教师的导学更是锦上添花,又将课堂教学延引到课外。如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的结尾部分。师:好。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三个任务: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以“课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说文章的生活是多么的有趣。(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请同学们寻读课文,以“课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我说是最和谐的场面。第四段里构造出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在那种环境里,赶马女孩子发哑带沙的声音也具有淳朴本色的美;而且大白天十分沉默的戴胜鸟,也在晨光熹微中,看到这环境的美丽,也“郭公郭公”反复地叫个不停。可以这样理解:在那种环境下,无论什么样的声音都可称为歌,都是和谐的。

师:因此是最和谐的美好的生活。

生2:我认为是最热闹的场面。在第五段写道: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可看出人很多,很热闹,而且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最好听的曲子,体现了热闹的场面,更极力渲染了当时淳朴的风情和风俗。

师:是啊,风土人情。尤其是这一句话写得真漂亮: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师:有那么多的“最”,咱们再回头看开头的话题“特色”,反映了云南地区有特色的生活,这种特色的生活成就了这篇有特色的文章。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篇课文是节选,有空同学们可以看看《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