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文化论文范例6篇

课余文化论文

课余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余体育 体育锻炼

一、前言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适应休闲和终身需要的习惯和运动技能。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与此相适应,课余体育活动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种形式一起扩展和延伸了体育课堂教育,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由于体育课时有限运动不足的缺陷,增加学生的体育实践,也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拓展了新的广阔天地。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河北省全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27所。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学校体育方面的专著5部,各级相关体育科研文件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相关的科研论文资料10余篇,为设计调查问卷和完成论文奠定基础。(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情况,设计了《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研究调查表》,了解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锻炼发展现状特征,为论文的分析提供实证材料和数据。(3)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0统计软件对所有回收的问卷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1)早操。早操是高职院校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要的措施,也是我国大中专院校课余体育锻炼最普遍、最有保障的一种形式。调查表明:100%的河北省高职院校均能坚持,学生在校每天开展早操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早操内容主要是长跑锻炼。(2)系部体育锻炼。系部体育锻炼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之一。主要内容是:①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②练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③结合学校特点,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或组织各种小型竞赛活动。调查表明60%的河北高职院校开展系部体育锻炼,时间是40~50分钟,形式是以系为单位。(3)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一般是指将对某个体育锻炼项目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体育活动小组。26.3%的河北省高职院校有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的内容有足球、篮球、乒乓球、轮滑和健美操等。2.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体育教学和班级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对体育基础和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的专门教育过程。

在河北省高职院校中常年坚持课余训练的仅占8%。92%的河北省高职院校采用赛前中短期集训的方式,这是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经常采用的方式。一般集训时间为8~12周。通过这种赛前中短期集训,使学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好赛前准备,在比赛中发挥已有的竞技水平,取得较好的成绩。3.课余体育竞赛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竞赛是学校课余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科学组成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1)田径运动会。田径运动会是一种较大规模的比赛形式,由很多运动项目组成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比赛。100%的学校每学年在春季或秋季举行1次田径运动会。这说明以上调查学校是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相符的。同时由于田径运动会是学校检查体育教学、课余锻炼、课余训练等开展情况,进一步推动各项学校竞技运动开展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本人认为各学院应把校田径运动会放到重要位置。(2)其它竞赛活动。除了田径运动会之外,河北省高职院校中有75%的学校每年都适当开展全校性的其它体育竞赛活动,其内容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轮滑、趣味运动等。61%学校开展班级间的体育对抗赛;有65%的学校开展系与系间的体育比赛;72%的学校举行全校性的体育活动月。 4.课余体育计划方面的调查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计划是使课余体育活动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1)全校课余体育锻炼计划。在我调查的河北省高职院校中100%的学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而且全校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的内容比较全面。(2)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训练是一项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学校只有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才能抓好这项工作。调查表明: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有22%的学校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训练计划。(3)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课余体育活动要与课余体育竞赛相连接,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能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促进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调查显示: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通过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论

1.河北省100%的高职院校都能开展早操,60%的学校开展系级体育课余体育锻炼,26.3%的学校有体育兴趣小组,38%的学校有野外体育活动。2.虽然有11%的学校因为学校财力、教师数量、教师训练水平等原因没有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但89%的学校较好的开展了课余体育训练。3.河北省所有高校都有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较好的促进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道德作风;丰富、活跃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4.河北省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78%的学院有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竞赛计划。5.在河北省高职院校现有的环境和条件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还是值的肯定的。

五、建议

1.学校领导重视,各处级领导、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改革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使学校体育改革“健康第一”的思想及“阳光体育运动”在河北省高职院校普遍开花,并结出了丰硕成果。2.各学校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工作,设立体育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专题性的体育主题活动,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利环境,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校园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

[1]李相如.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10-12.

[2]李相如等.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26-27.

课余文化论文范文2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为更高一级单位输送体育人才的重任,虽然目前我国中学课余体育训练都在开展,但是都存在严重问题,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各方面应加强努力,使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实现质的提高。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对相关资料进行检索,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做深入的分析总结。

(二)专家访谈法

以电话和走访的形式对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获得相关的信息。

(三)逻辑分析法

采用逻辑分析法对搜集的内容资料进行逻辑处理,比较归纳得出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

1、课余体育训练目标模糊

中学生最重要的目标是升学,大部分中学生运动员参加体育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体育考生的优惠政策升学,但是好多学校组织课余体育训练是为了参加各级别比赛,以此来为学校争得荣誉。这就造成了许多学校只注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忽略了培养人才的基本任务。

2、教练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中学课余训练的教练员基本上由各学校的体育教师担任,学校教师由于工作有保障,而课余训练报酬基本忽略不计,所以很少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一些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缺乏训练方面的专项理论知识,另外,有些教师甚至没有训练计划,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现象,训练有很大的盲目性。

3、体育教育投入较小,场地设施落后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校补贴,经费投入较小造成了学校基本没有对运动员的训练补助,很多中学没有标准的田径场地,甚至有的还是煤渣、黄土跑道,遇到雨天、雪天等恶劣天气时,导致无法进行训练,训练经常中断。

4、奖励制度不完善,体育教师课余训练积极性低

因为负责课余训练基本都是各中学的体育教师,他们不仅要带体育队进行课余训练,还要负责学校的体育课、带早操、课间操等,工作量大而杂,同时薪酬待遇的额外补贴太低甚至没有,这些都说明了各中学的奖励制度不够合理,大大降低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领导重视程度低,缺乏领导支持

调查发现,部分中学领导关注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室为了在每年举行的各级比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与支持学校课余训练的开展,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的认识并没有大的改观。说明学校课余田径训练没有得到领导的重视。

(二)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积极参与各项赛事,提高运动员参赛次数

根据师资水平以及场地设施的情况,找出优劣,形成优势项目,积极参与各级比赛,让运动员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吸引高一级学校的注意,为运动员的升学提供机会。

2、转变对体育课余训练的认识,提高学校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

有观念才能有深层认识,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给予最大的支持,要认识到课余运动训练的开展不仅仅是为学校争得荣誉,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为学生拓宽升学的途径。

3、处理好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

在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加大对中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的约束,同时加强思想教育,让中学生运动员充分认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加快文化学习水平的提高。

4、明确体育教师分工并鼓励教师进修,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根据体育教师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教师的兴趣,把学校体育教师分为带训练队教师和上课教师,明确职责。鼓励教师进修,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教师的理论知识处于前言,更好的为训练服务。

5、加大经费投入,优化训练的场地设施

课余文化论文范文3

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

b)摘要正文;

c)关键词;

d)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

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8.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二、撰写实践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报告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大学生调查报告范本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属于大学生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了。于是,我不禁要问: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都在做些什么?他们是如何点缀和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的?学习?工作?诳街?上网?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营造一个活跃、向上、丰富的文化气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生面临着来自校园内外的多重压力,课业负担繁重。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四年的大学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技能,增长知识,修养身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圆满的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近日,针对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这个话题。了解我校同学的课余活动状况,我展开了对我校大一大二各专业的200名学生的调查(其中大一:110人,大二:90人)这次调查,我采取了任意抽样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大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现在,结合一项专项调查结果,对我校学生课余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余活动内容取向概况

根据一项专项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加课余活动方面存在内容上的不同取向。在给出课余活动的12个选项之后,大学生作出了如下的选择。

体育锻炼 11% 校系活动和工作 13%聊天、社交 19% 课余学习 21% 阅读课外书刊报纸 12.5% 勤工助学 5% 上网、打游戏 10% 活动 4% 睡懒觉 3% 无所事事1%

其他 0.5%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表现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点。课余学习、聊天、社交、阅读课外书刊报纸、 体育锻炼和上网玩游戏五项是大学课余时间参加的主要活动。而我校学生课余活动取向是以课余学习、聊天、社交、体育锻炼为主要活动。

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调查结论相比,聊天、社交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第二位。我校学生也普遍承认用在这方面的时间不少。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性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正在提高。

二、大学课余生活取向表现出年级和性别差异

各年级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适应性以及学习任务不同,在课余活动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专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各活动项目加权选择率的排序不同,课余学习被二、三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二位,而聊天、社交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而在二、三年级学生那里却退居第三位;二是年级主导取向有差异,二、三年级的主导取向为课业学习,一年级的主导取向却是聊天、社交三是各年级对课业学习、聊天、社交、上网、打游戏、校系活动和工作、勤工助学等五项的取向有明显的差异。

而我校大一大二学生课余活动的主导取向普遍是课业学习,其次为娱乐社交。这反映了我校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在与大一新生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大部分对大学生活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各种社团、交际活动。

课余文化论文范文4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对影响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得调查研究发现,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的形式和动机男女生有着很大的差别,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男女生有别,不少大学生缺乏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知识,学校缺乏安排和老师的指导,影响他们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并根据其影响因素来制定相应措施来提高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生活得积极性。

关键词 课余体育 因素 课余体育生活 动机

一、前言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1]。课余体育生活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大学生是终身体育的入门期、关键期,它是由学校体育过渡到社会体育的桥梁,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起着决定性作用[2]。由于大学生自由支配自己的空间不断扩大,怎样体验和利用课余生活已成为当前高校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探究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以及怎样促进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加课余体育生活对个体健康甚至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内容及形式

大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他因不同学生的年龄、性格和性别等特征而表现不一。男生大多喜欢球类运动,比如篮球、足球和乒乓球等,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同学还经常参加羽毛球、网球等运动;相对男生,女生则更喜欢参加一些出汗少、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例如慢跑、快走、踢毽子和扔沙包等体育活动。

大学虽说是一个半开放的小社会,但是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形式却显得相对单调些,学生主要通过体育课、班级体育活动或者学校运动会等形式来参与体育运动,尽管课下时间充裕,可大多数同学还是选择逛街和在宿舍呆着上网,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与学生的对体育的兴趣和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

三、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因素主要分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方面:在外因方面,受环境、群体(同学)影响的比率最大,说明体育环境对人有明显的影响,高校大学生交往对象主要局限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久而久之,势必产生彼此之间的影响,这可能与学生的从众心理、从众程度有关,另外,外因中还受地方区域性和地方传统性项目的制约。

(一)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生活显性因素

场地器材因素。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现象一直在不断地继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数量都直线上升,这势必造成场地器材满足不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需求。因此,各学校在完成扩招任务的同时,嗨应该考虑到,如何从硬件条件,尤其是场地器材方面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育爱好需要。

时间因素。没时间或时间不够,是制约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但真正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的却不多,许多课余时间都用到了各类社团活动、上网聊天、交结朋友等活动上,这样使得诸多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没有保障,绝大多数学生时断时续,不具备持久性,而体育锻炼要经常地、持久地进行才能有效地调节和促进机体的发展。

组织指导因素。组织力度不够或根本没人组织,是制约其课外体育活动的另一重要因素。从事体育专业的学生更乐意和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在这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大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另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怕累、懒动、没兴趣、体育环境差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3]。

(二)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隐性因素

大学生掌握科学锻炼与卫生保健知识不容乐观。由于体育知识的贫乏,导致他们在健身实践及健身习惯养成等方面缺乏正确、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目前高校体育课大都采取选项课教学形式,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高校在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上,理论课教学时数的极少(体育系除外)。由于体育理论课的不足,严重影响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与卫生保健常识,这造成部分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锻炼自觉性差甚至过量运动反而有损健康的后果。

四、促进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生活的措施

怎样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去参加课余体育生活是本文的重点,要针对其影响因素解决问题。首先,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是学生进行余暇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条件并挖掘潜力,科学合理的安排提高使用效率;搞好体育场馆、器材的规划建设,使体育场馆设施对硬件条件跟上学校的总体发展,以保障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开展。其次,学校要增加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生活中来。第三,为每项活动配对专业的老师,专门保护学生和对学生进行项目指导,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课余体育生活更加有序、和谐。第四,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理论和卫生保健知识的课堂教育,让学生增强内在理论,并逐渐运用到外在锻炼上去。

五、结束语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缺乏、时间问题、无人组织指导等问题,成为制约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最主要的显性因素。高校大学生不仅是我国体育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生力军。通过对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得因素的研究分析,可以方便从各个方面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来,使大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佩华.对体育生活化的再论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2):19-21.

课余文化论文范文5

学校座落于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区。现有沙龙、百安两个校区,占地1980亩,校舍面积4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96万余册(种),仪器设备总值近1.3亿元。现设有17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教职工1089人,专任教师851人(正教授97人,副教授246人,博士109人,硕士59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重庆市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含资助计划)24人。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73人(含校外兼职),外聘兼职教授和外教100余人。

学校紧扣“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等9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在校19500余人(含研究生近100人)。连续五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创建于1987年,现有教职工61人,教授5人(另外聘教授8人),副教授12人,硕士49人,有校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15人。有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五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00余人。2015年开始在教育硕士美术学科教育领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美术学院以当代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引领办学,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内、外部发展平台,教学管理更趋完善,教学水平快速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8部,发表美术论文120余篇,入选、省级美展作品360余件,有180幅作品获得、省级奖。获重庆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2项,“三峡民间美术”课程为重庆市级精品课程。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艺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成立了美术学院创新实践团队、时装表演模特儿队、服装与服饰创新实践工作坊、传统生活创新中国画工作坊等。近年来学生积极美术展览活动,有40余件作品获奖、有150余件作品获省级奖,发表美术作品论文130余篇,并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学院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美术人才13000余名,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美术学(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创作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技能,能在美术创作、美术编辑、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和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领域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雕塑材料学、版画、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美术教育心理学、应用美术设计、计算机应用设计等课程。

环境设计(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当代环境设计理念,现代设计思想,环境设计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设计师,能在各大装饰公司、建筑行业、中职院校、设计单位等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中外设计史、设计透视、素描、色彩、手绘表现、建筑装饰材料与概算、室内空间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展示设计与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有创新设计思想与能力,适用于时代视觉传达发展需求,有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设计技能,并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素描、色彩、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企业形象策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动画(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动画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影视知识,熟练掌握动画设计、动画制作,动画产品开发等实践技能,能在设计公司、游戏公司、传媒公司、艺术教育等单位从事动画、影视制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艺术设计史、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绘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摄影、网页设计、卡通雕塑、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后期合成技术、DV短片制作、动画造型设计、影视声音、三维动画技术、动画分镜创造等课程。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流行文化视野与民族服饰文化底蕴、兼备创新设计与工艺技能、能在服装设计、教育、研究、媒体、生产和管理等企业单位从事设计、开发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主干课程: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学、服装效果图、服装结构设计、工艺基础、服装CAD、流行成衣设计、职业装设计、创意装设计、配饰设计、形象设计等课程。

一、报考对象和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年龄不限;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课余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余体育 分析

终身体育是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而兴起的一种体育思想。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也是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终身体育将成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在大学生活中学生追求快乐、健身和文体生活,是每个学生的愿望,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和生活背景下,获得和精神享受,对于普通高校及成人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在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体育娱乐和健身活动,来丰富他们的文娱活动,发展志趣、才能和个性,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课余体育是指人们利用课余时间,为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目的进行的多种活动方式。课余体育内容十分丰富,空间范围广阔,具有丰富性、情感性、自由性和个人性的特点,课余体育并非一种新的体育形式,它是从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活动时间上进行界定的。在大学就靠每周一节的体育课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课余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结合体育的本质和功能,对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当前学校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的有关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对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

表1 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必要性调查

类别 很有必要 一般 完全没有必要

合计 88.5% 9.8% 1.7%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进行余暇体育活动很有必要的占90.8%;说明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还是看重余暇体育的,他们都普遍认为体育活动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是占很大比例的。

2.2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原因的分析

表2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和原因

主要动机 % 主要原因 %

增加知识 8.9% 自己喜欢 86.8%

消磨时间 10.4% 功课压力 7.7%

锻炼身体 69.1% 朋友推荐 8.1%

结交朋友 11.6% 媒体宣传 0.4%

由表2可见,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明确、锻炼身体较高,比较注重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原因中绝大多数选择“自己喜欢”,说明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是积极主动的,比较注重自身感受,很少受外界影响。学生认为课余体育是课余时间最好的活动方式之一,但对目前的课余体育活动安排感到悲观、失望,所以在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加强引导应引起广大体育和教育部门的重视。

2.3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伴侣情况分析

表3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伴侣调查表

主要伴侣 %

自己 16.2%

朋友 35.6%

家人 4.4%

同学 43.8%

从表3中可以看出,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伴侣较集中于同学、朋友中,这说明学生有较强的群体归属需要,同时也保持比较独立的个体性,这样对于他们走向社会和自身性格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3.4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特征

表4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每周课余时间统计表

课余时间 人数 %

16―20h 156 31.8

11―15h 234 47.8

表5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每周用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统计表

课余体育活动时间 人数 %

3―5h 197 40.2

6―10h 122 25

目前的现状是:学生也想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很多学生是因为自己的惰性和各种其他原因而放弃,体育课学校都安排,时间能够保证。在被随机抽查的学生中,学生其实有很多的课余时间可以进行合理的安排,由于网络和个人琐事占去了很多的时间导致课余时间呈逐步递减的趋势,而课余体育活动时间的递减幅度更为明显,从表4表5中不难看出,课余时间大于15h的占79.6%,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小于6h的人数占75%,可见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但是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很少。课余体育是体育运动的延伸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达到“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课余体育活动可以减缓学生因学习压力大所造成的紧张情绪,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其个性发展中的身心需要、价值取向及参与意识。调查结果还显示,部分中学生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加上课余时间和空间比较狭窄,课余活动不够丰富等原因只好选择在寝室上网、听音乐和逛街这样较简便的活动方式。

2.5部分高职院校重视课余体育的程度

每个学校基本上都安排了一定的空余时间来组织课余体育活动,有的学校也确实有课余活动安排表,规定了活动项目,有专人组织指导,但这往往流于形式,该时间大部分都被学生自己和其他老师占用,使课外活动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名存实亡。

2.6推行娱乐体育是促进和丰富大学生体育及学体育的延续和补充

通过调查走访,大部分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的兴趣选择好的较多,占65%左右,但认为教学方法“一般”(及以下)占70%左右,对体育课的内容认为一般(及以下)占86%左右,这说明当前体育课内容陈旧,教法单一,既不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推行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娱乐体育是符合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设计、推广一些集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课余体育,是促进和丰富中学体育及中学体育的延续和补充。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状况不能令人满意,课余时间狭窄,活动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群体意识较强,渴望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增进知识,发展身体。

3.1.2 目前学校体育课内容陈旧,教法单一,且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存在着不合理性,推广娱乐体育是改善中学学校体育的有效途径。

3.2建议

3.2.1加强中学生课余体育动机、行为、消费的引导,建立大学生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学校社会一体化的体育工作模式。

4.2.2 注重加强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活动的改革,通过专家讲座、课外指导、短期培训、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等多种方式,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和丰富中学生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1]杨坛.深圳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

[2]张永虎.王进吉;山东省中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