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转正总结范例6篇

设计转正总结

设计转正总结范文1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试用期已接近尾声。这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接下来我要对这段时间做一份广告公司设计师试用期工作总结。在这段时间里感谢领导和各位同事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以及足够的宽容,让我感受到了领导们“海纳百川”的胸襟,体会到了广告从业人员作的艰难和坚定,感受到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对领导和各位同事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为我有机会成为一份子而惊喜万分。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和关怀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进步。

记得应聘时,我对设计师一职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从事相对单纯的广告创意和美术执行工作,对公司的认识仅仅局限于重庆几家顶级的广告公司之一。所以,试用期中如何去认识,并熟悉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成了我的当务之急。

一、认真学习岗位职能,工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我的工作任务是(1)参与相关广告创意的讨论;(2)负责完成组长分配下来的设计工作指令;(3)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通过完成上述工作,我认识到一个称职的设计师应当在熟悉的设计软件操作能力、具有相当的美术功底的同时,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设计心态,敢于创新!目前我在创意想法方面存在不足,还需要多向组里的各位资深领导和同事多学习。为了让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广告美术设计人员,阅读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并争取在工作中有所帮助和提高。

二、通过理论学习和日常工作积累使我对公司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初到公司时,交到我手里的第一份工作是修改一张企业贺卡,然而惭愧的是,由于对对方企业整体形象包装的不熟悉,导致这修改任务就让我在公司的第一天工作从下午5:00左右持续到深夜12:00,反复的修改和漫长的等待客户的回复,对我来说,既新鲜又富有挑战性。不懂就学,是一切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在这段时间里我认真学习了公司各相关资料,并且对公司客户的资料有了比较初步的了解,再加上日常工作的积累使我对公司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意识到了公司在重庆广告业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广告业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同时,公司拥有企业化标准运作的行政机构和比较先进的管理体制。这一切都让我对公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

转眼前我已经来公司三个月了,试用期一转眼就过去了,回想初入公司,曾经很担心不知如何做好工作,但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使我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也系统的熟悉了整个操作流程,在此十分感谢公司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照。这三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对公司和部门的认识。

来到xx公司,那是我一直向往的一个公司,真没想到自己居然能够进入这家企业,来到这里等于完全接触了一个全新的行业,一切从零开始。通过公司培训部人员的培训,以及三个月在公司的慢慢学习,使我对公司和部门的产品和企业文化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越来越让我觉的进入这里是我的荣幸,因为这里是我们所属行业的佼佼者。

二、 对工作的认识。

这三个月里,我学到了之前没有学到的知识,也对自己的工作和操作流程有了比较熟悉的认识。我的本职工作是xx,我的工作随着订单来开展工作,需要面对相应的供应商和公司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同时起到介于销售人员和项目进程的纽带作用。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的服务品质和企业形象,是一项非常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工作。

我的工作同时也是非常严谨的。从确认订单开始,到合同评审,到与相应供应商进行采买和生产的追踪,到与中试厂生产状态的确认,到追踪项目的到货情况,到相关的费用结算等,环环相扣,都需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来开展。这三个月的工作我了解了整个流程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该跟那些人沟通,也了解了哪些环节比较困难,需要特别注意。

三、工作遇到的困难。

当然,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甚至还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小的失误,可是身边的同事和领导总是耐心的为我简答,而且还总是安慰我,下次注意就好,正是因为他们这种的宽容,我下定决心要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的避免这些由于粗心而导致的失误。

这三个月面临了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面对一个全新的行业和工作模式,需要从新熟悉产品和新的工作制度。遇到工作流程和产品方面的难点和问题,我经常需要请教公司领导和其他有经验的同事。通过不断的学习产品知识,现在我逐渐对部门和公司的产品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我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设计转正总结范文2

关键词:基础设置 日常处理 期末处理 UFO报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206-02

目前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是各高校非常重视的课程,促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采用用友ERP-U8.61软件进行上机操作,教师根据操作步骤和原理要求对学生进行演示,之后学生根据演示情况自己上机练习。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掌握步骤不正确以及对会计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等原因,会出现很多问题。出现错误不一定是坏事,通过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们更灵活掌握软件应用和理清原理。该文就会计电算化上机中常见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1 系统管理及基础设置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在系统管理中已设置用户和权限,但用003进入企业应用平台进行基础设置时无法进入企业门户。

分析原因:操作员编号错误。用admin或账套主管进入系统管理-权限-用户,发现,操作员姓名正确,但是编号并不是003,则用003不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用操作员的编号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必须保证该操作员编号存在并且正确。用户编号在系统中必须唯一。

更正:用admin或账套主管进入系统管理,增加003用户,并赋予相应权限。

问题2:已建立完账套,在基础设置中增加“供应商分类”时,无法增加。

分析原因:在建立账套过程中,并未选择供应商分类。在建账过程中,选择供应商分类,在基础设置中才能增加供应商分类,然后再增加供应商名称。相反地,如果要求没有供应商分类,直接增加供应商名称,那么在建立账套时不能选择供应商分类,如果选择了,则不能直接增加供应商名称,因为只有增加供应商分类才能增加供应商名称。注意软件系统中的前后关系。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登陆系统管理,点击账套-修改,打开修改账套对话框,点击下一步,出现供应商分类一栏时,在供应商分类前方框内单击左键,出现“√”标示以示选择。

问题3:在基础设置中,增加部门档案时,一级分类编码和二级分类编码与教材不同,不能按要求增加正确的编码。

分析原因:在账套建立过程中,编码方案设置有误,或者直接按默认编码并未修改。

更正:方法一: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选择“账套-修改”,找到编码方案,修改相应分类编码方案中的信息,修改结束后点击确认保存。

方法二: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基本信息-编码方案”,双击修改分类编码方案信息。

问题4:用账套主管身份注册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础档案,基础档案展开没有客商、存货等信息。

分析原因:在建立账套时,没有启用总账系统。

更正:用账套主管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本信息-系统启用”选项,打开“系统启用”对话框,启用总账,并选择启用日期为某期期初。

问题5:已通过“系统管理-账套-输出”功能进行账套备份,但原备份的目标文件夹中没有所备份文件Uferpact。

分析原因:备份步骤不完整,备份时只选中了目标文件夹,没有双击打开,备份文件没有装入目标文件夹,而是存放于目标文件夹的上一级文件夹中。

更正:可以在目标文件夹的上一级目录下找到丢失备份。正确备份方法是,在备份时要选定目标文件夹并双击打开,再点击确定。

2 日常业务处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填制凭证时,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科目输入凭证点击回车,系统并未弹出“现金流量表”对话框。

分析原因:没有将现金、银行存款科目指定为现金流量科目。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单击“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出现会计科目对话框,点击菜单中“编辑-指定科目”,选择“现金流量科目”单选按钮,将现金、银行存款选入。

问题2:出纳执行现金日记账查询时,没有查询权限。

分析原因:出纳没有现金日记账的查询权限。

更正:方法一:如果在选项中设置了“明细账查询权限控制到科目”,取消。

方法二:如果不取消“明细账查询权限控制到科目”,则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赋予出纳现金、银行存款科目的查询权限。

方法三:数据权限控制设置中,对出纳进行了权限控制,则在科目前取消科目控制。

问题3:出纳有了查询日记账权限,但不能双击查询凭证。

分析原因:出纳没有查询总账的权限。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系统管理,赋予出纳“科目账”权限。点击权限-权限,选中出纳,点击修改权限,单击“账表-科目账-总账”权限选择。

问题4:以账套主管身份填制凭证,导致不能审核凭证。

分析原因:应以会计身份填制凭证,账套主管审核凭证,填制和审核凭证不能为同一人即职务不相容原则。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将所填制凭证作废,并整理凭证,则没有账套主管填制过得凭证,再以会计身份重注册进入企业应用平台填制凭证。

问题5:出纳执行出纳签字时,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

分析原因:出纳签字必须符合四个条件:(1)出纳具有出纳签字的权限;

(2)现金、银行存款科目分别指定为现金总账科目、银行总账科目;

(3)“业务-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总账控制参数中选择出纳凭证必须经由出纳签字;

(4)会计科目修改中,现金科目选择日记账、银行存款科目选择日记账、银行账。出现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从以上四个条件中分析原因,查看四个条件是否同时具备。另外有可能会出现该操作员没有出纳签字的权限而导致无法执行出纳签字,这是因为没有具备条件1,则应以账套主管身份登录系统管理,执行“权限-权限”,赋予出纳人员出纳签字权限。

更正:经过分析以上四种原因发现出现错误在于没有指定科目,则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指定科目。

问题6:填制凭证保存时,出现“凭证不满足借贷必无”无法保存凭证。

分析原因:凭证类别选择了转账凭证,类别选择错误。该凭证不是转账凭证所以选择转账凭证时无法正确保存。

更正:将凭证类别一栏中选择相应的凭证类别,收款凭证或付款凭证。

问题7:填制凭证时,输完银行科目,并填写完辅助项对话框,凭证输入完成后,没有弹出“此支票尚未登记,是否登记”的窗口。

分析原因:没有进行支票控制设置。没有设置支票控制,则在银行存款科目是支票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支票登记。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应用平台,打开“业务-财务会计-总账-设置-选项”,选择支票控制。

问题8:填制凭证时,出现科目不合法。

分析原因:填制凭证所填科目编码与设置会计科目时科目编码不一致。前后不一致时,系统不能正确匹配编码,则科目不合法而无法使用。

更正:查找会计科目,找到相应的会计科目编码填写正确。

3 期末会计处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在期末对账过程中,单位日记账的记录为空。

分析原因:没有记账则不会产生企业的日记账信息。

更正:以账套主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打开总账系统下凭证-记账,完成记账。

问题2:银行对账时,出现检查不平衡。

分析原因:本单位存在未达账项。银行对账通过自动对账和手工对账两种途径进行,之后发现检查不平衡,则可能存在未达账项,此项不平衡不影响后续操作。

更正:通过手工对账仔细检查,仍然不平衡,则在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中不予考虑。

问题3:进行期末结账时,出现“存在未记账凭证”,无法结账。

分析原因:期末结转生成凭证并保存后,单位出现新的转账凭证,需要进行凭证审核和记账后才能结账。学生经常忘记审核、记账的环节直接进行结账,这样无法进行结账。

更正:期末处理的顺序是:转账-凭证生成-审核凭证-记账(-按前序循环)-结账以账套主管的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审核凭证,然后执行记账功能。

问题4:期末转账时,生成凭证,点击保存出现“日期不能滞后系统日期”而无法保存。

分析原因:实验课不是实际操作,所以必须要分清系统启用日期和操作日期的关系,上机实验一般以一个月的账务处理为对象,启用日期一般是某月月初。操作时一般把电脑的系统时间调整为对应某月的月末,这样,可以处理处于月初至月末间任意一天的业务。出现日期不能之后系统日期的原因是转账应于月末进行,而电脑系统日期提前甚至提前了日常业务处理的日期。

更正:修改电脑系统日期,将其改为月末,转账生成凭证的时间选择月末。

问题5:期末损益结转转账生成凭证时,执行“转账生成-损益结转”,右边没有相应需要结转的项目。

分析原因:在转账生成之前需要进行损益结转的设置,没有需要结转的项目是因为没有进行损益结转。

更正:进行期末损益结转的设置,具体操作:以会计身份进入企业门户,执行“业务-财务会计-总账-期末-转账定义-期间损益-期间损益结转设置”,选择本年利润科目编码,确定。

4 UFO报表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利用UFO表编制会计报表时,报表格式、公式全部成功设置,但运算后没有产生数据。

分析原因:(1)总账系统还没有记账;(2)录入的关键字(如年、月、日)与总账系统不符或者公式中会计科目代码与总账系统设置的会计科目代码不一致,则公式运行时没有正确数据所以不会产生数据。

更正:(1)记账后再编制报表;(2)进入总账系统确认正确的年月日或者会计科目代码,再在会计报表中录入正确的关键字和会计科目代码。

参考文献

[1] 陈雪芬.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中学生常见问题浅析[J].现代会计,2006(5).

设计转正总结范文3

关键词:PKPM;设计;学习;应用

Abstract: a series of PKPM developed by the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Analysis hospital software is now the most widely used domestic structure calculation software one, most domestic design institute structural design is completed after the software has become a structural designer must correctly grasp the skilledapplication of basic skills. But when in actual applications, ofte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practice and practice, resulting in a lot of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 leakage brought trouble to the engineering parameters and quality of the project, this article on PKPM Series software learning the essentials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sis, intended to illustrate the engineering staff to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constantly test exercises based on learning, and the gradual consolidation of the learning content and make good use of what they learn.Keywords: PKPM; design; learn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J9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PKPM是一套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及概预算、施工软件等于一体的大型建筑工程综合CAD系统,这个系统的特点就是不断根据专业和实际需要进行取舍,因此没有必要介绍PKPM所有的功能和命令。

一、回顾PKPM课程的学习

1. PKPM课程的针对性

针对建筑工程设计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四大课程教学内容是:(1):结构平面计算机帮助设计(PMCAD);(2):框排架计算机帮助设计(PK);(3):结构空间有限元研究设计软件(SAT-8);(4):基础工程计算机帮助设计(JCCAD)。在PKPM实践教学这一阶段,可以以不一样种类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学习应用PMCAD进行结建立模,然后接力SAT-8进行有限元计算,再把上部结构模型数据传到JCCAD进行基础设计,最后采用施工图设计模块对智能化生成的施工图进行后处理并转换为AutoCAD图形进行编辑,从而完成一套工程项目的结构施工图。

2. PKPM课程的实践练习性

在学习过程中,参照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以实际数据为依据来对本身所做项目的设计参数进行选取,如对结构的抗震等级、结构体系的部署方式、不一样用途房间的活荷载、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的强度等级、钢筋的强度等级和采用的直径等的选取。并采用正确的检查方法以包管结构设计信息、计算信息等输入的正确性。如经过对整楼模型的仔细观察,检查构件部署是否正确;经过平面荷载表现校核这一模块中的荷载图,来研究荷载输入的正确性等。验证这些提前定的参数经过计算后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和经济。

经过这个反复试算的整个过程,掌握模型优化的具体方法和操纵本领。结构模型优化完成后,在进行施工图绘图的时候,正确选择和应用结构施工图的绘图软件,可以快速准确地绘出施工图。并强调施工图绘制与结构制图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联合,避免在绘制结构施工图时出现很多不规范绘图难题,从而包管施工图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和图面质量。在这个实践教学整个过程中会全面运用到大量以前所学的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地基基础、工程制图等知识,处理实际难题的本领,都会觉得本身的专业技能。

3. PKPM课程的有效考核

我们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完成相应的结构施工图的绘制。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能比力客观的考查总体知识和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的掌握情况,能更好地刺激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平时作业的要求方面,可适当放宽时间,但一定要求本人动手去做,不可以眼高手低,真正应用时才发现不会操纵。并且在今后的课程里面要增设计算机帮助设计(PKPM)的课程设计(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也作为整个课程考核中的一部分。

二、PKPM结构设计软件应用

1.抗震分析

抗震分析,更是作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设计人员在运用软件进行结构计算时,对软的功能要有切实的了解,才能正确运用,并且对计算结果要进行判别,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能在设计中使用,千万不可盲目依赖于计算软件。随着软件功能的日益完善,相当一部分结构设计人员应用软件时不够重视其技术条件与相关规范、标准规定的相符性。PKPM 系软件在结构设计中应用较广泛。

2.结构计算振型数的确定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 《抗规》 第 5. 2. 2 条规定: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确定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可只取前2~3 个振型,当基本自振周期大于115 s 或房屋高宽比大于 5 时,振型个数应适当增加。《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以下简称《高规》 )第 3. 3. 10 条规定:对于不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结构,结构计算振型数规则结构可取 3 ;当建筑较高、结构沿竖向刚度不均匀时,可取 5~6。上述规范的条文说明均要求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 90 %所需的振型数。

结构抗震计算时,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 15 ;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 9 倍 ,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 90 %。TAT 在 TAT -4. out 文件、SATWE 在WZQ. out 文件、PMSAP 在工程名- TB. RPT 文件中查看 X , Y 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我们都知道,结构计算振型数增加,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增大,即内力和变形增大;振型数如取少了,后续振型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未能计入,导致计算结果不安全,所以,振型数要尽量取得多。但对大型结构,过多的振型数,导致运算时间过长,并对计算机的内存也要求大,而最后的那些高振型对结构地震作用贡献也不大,因此,也不必所有的振型都计算,当有效质量系数超过 0. 9,就意味着计算振型数够了;如果小于0. 9,说明后续振型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不能忽略,应增加振型数重算。需要注意的是,振型数也不能超过结构固有振型总数,否则,会引起计算的混乱,以致造成严重的分析错误。结构固有振型总个数等于结构自由度总数。对于有 n 个独立的水平块刚性楼板的结构,独立于刚性楼板的弹性节点数为m ,则结构的自由度数为(3 n + 2 m)。所以,当结构存在大量弹性楼板、越层柱、大开洞错层时如空旷的错层工业厂房、体育馆等 ,按常规的以楼层数为基数来确定振型数 ,有时很可能远不够。所以,检查计算结果时,有效质量系数是否超过 0. 9,是必须检查项目之一。

3.周期比控制及调整方法

《高规》 第 4. 3. 5 条对结构位移比、 周期比作出了具体控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 位移比可以从输出文件中直接检查,而周期比需要先根据振型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区分各振型是平动振型还是扭转振型 ,然后从中分别找出周期最长的扭转振振型,得到对应的第一扭转周期Tt,第一侧振周期 T1,计算出 Tt/ T1,看其是否符合规程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周期比针对的是高层建筑整体振动效应,要在“刚性楼板假定”前提下来分析,多层建筑不必控制周期比。多塔结构验算周期比时,不是在同一结构中定义多塔,而是按塔分成多个结构分别验算。周期比主要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相对关系,即抗侧力构件平面布置的合理性 ,避免结构出现过大的扭转效应。当周期比不满足求时,说明结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偏小,这时单纯增加结构尺寸,往往收效甚微,通应通过整体调整结构布置,来获取良好的改善效果。如加强外圈结构刚度、增设抗震墙、增加连梁的高度、削弱内筒的刚度等措施。

4.进行位移比、位移角验算时关联选项的确定

判断结构是否属扭转不规则时,楼盖计算,即对结构位移比、位移角的控制要求均为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的计算值。《抗规》第 3. 4. 2 条的条文说明已明确应按刚性《抗规》表 3. 4. 2 -1 规定: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 ,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112 倍为扭转不规则。扭转不规则结构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应计及扭转影响。《高规》第3. 3. 3 条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抗规》第 5. 2. 3 条第 1 款规定:“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 2 个边榀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因此,在应用软件验算位移比时,总是要考虑偶然偏心。一般偶偏心对位移比的影响还比较明显。《高规》第 4. 6. 3 条规定:层间位移角的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因此,程序操作时应分 2 次进行。

5.结构整体性能控制

1)位移控制: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3倍。

2)周期控制:新高规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0。

3)层刚度比控制:新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新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新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新高规的10.2.6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D的规定。

4)、框剪结构中框架承担的倾覆力矩计算;新抗震规范第6.1.3条、高规8.1.3条规定,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采用。

6.结构构件设计计算

1)柱轴压比计算:新抗震规范6.3.7条、高规的6.4.2条和混凝土规范的11.4.16条,都规定了柱轴压比的限值,并规定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降低。柱轴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可不进行地震计算的结构,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

2)剪力墙轴压比计算:新抗震规范6.4.6条、高规的7.2.14条和混凝土规范的11.7.13条,都规定了剪力墙轴压比的限值。目前新规范程序给出各个墙肢的轴压比。

3)剪力墙强区:底部加新抗震规范和新高规对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定义略有不同,分别定义如下:新抗震规范6.1.10条规定,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l/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它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高度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新高规的7.1.9条规定,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l/8和底部二层高度二者的较大值,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时,其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10。新高规的10.2.5条规定,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4)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新高规的7.2.15条规定,抗震设计时,一、二级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的墙肢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剪力墙的其它部位以及三、四级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均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5结论

相比操纵性强的PKPM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合理的选择教学主要内容,运用综合的考试考核方式,掌握计算机帮助设计的真本事,努力应用好PKPM结构设计,协助工程建设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靳元峻.PKPM建筑结构设计软件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46—47.

设计转正总结范文4

一、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应予规范的基本会计问题

(一)对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标准作出规定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关键环节在于“真实出售”,即证券化发起人将经过组合的贷款卖给特设机构(SPV),从而将贷款回报风险同贷款发起人自身的风险相隔离。对“真实出售”的认定涉及到证券化在财务报表上的列报方式,如果贷款转让是一项融资,则转让人所获得的资金被当作负债处理,贷款仍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如果转让被看作是出售,则贷款账面价值将从资产负债表上划去。证券化作为一项创新金融工具,在贷款转移过程中,发起人银行可能仍以各种方式与已转移的贷款或受让人发生关联,该贷款组合的转移能否被确认为销售,从而在资产负债表上终止确认?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第125号财务会计准则报告均认同“金融合成法”,即当不再“控制”已转让的金融资产时,应将相应的转让交易核算为一项“销售交易”;反之,则应核算为一项“融资交易”。我国是否认同“金融合成分析法”,对于“控制权”转移如何把握,会计准则应给出比较易于操作的、具体的标准,以便于尽早帮助准则使用者判别证券化交易的实质及规范会计处理、报表编制。

(二)对贷款转移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

目前贷款转移在国内已经出现,但对其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会计准则尚未规范。这里涉及的一个会计问题是贷款公允价值确认问题,公允价值是市场条件下贷款买卖双方公平交易自愿达成的价格。在现行剥离不良资产实务中,银行将已发生事实减值的贷款按账面价值确认长期债券投资成本,按期结计投资收益,这种处理尽管操作简单,但高额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有悖于稳健原则,对于银行来说,贷款剥离损益即转让日贷款公允价值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予以体现。

对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来说,在我国金融工具市场不活跃的国情下,可以研究采用国外金融市场中已比较成熟的技术棗折现现金流分析和期权定价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在买卖双方协商基础上确定贷款出售价格并结计损益。同时,建议对损益表目前的栏目和进行改进,单独设置反映贷款转移或处置损益的项目,以便于增强损益表可理解性和有用性。

(三)对证券化带来的会计报表合并问题予以规范

为证券化交易而建立的特设机构(SPV),其作用在于破产风险隔离,存在形式多样,与发起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比较典型的情况是在高级一次级证券发行方式下,发行人/特设机构发行两类资产支持证券棗高级证券和次级证券。高级证券优先享有相关贷款的现金收入,所有的损失将首先由次级证券承担,当高级证券持有人得到完全支付的情况下,次级证券才能被支付,发起人通常通过保留次级证券(低信用证券)来承担信用风险。由贷款组合产生的现金流量在偿还高级证券固定数额的本息后,剩余利润全部归属次级证券持有者。这时发起人就通过承担风险成本和接受方案的剩余利益而获得交易的剩余风险和报酬。根据现行以控制权作为判断合并与否的会计标准,对于证券化结构下如何判定发起人与发行人/特设机构的关系,以正确判定特设机构应否并入发起人会计报表内,会计准则应给出操作性强的、具体的判断标准。

(四)规范证券化结构下会计信息披露

建议会计准则对住房抵押证券化结构下会计信息披露作出规范。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披露贷款转让的金额及转让目的、转让所产生的损益,有否回购协议及条款,以使证券化从一开始就走入比较规范的轨道。

二、对商业银行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会计问题的思考

从会计实务角度对商业银行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行设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考虑:

(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会计处理方案设计原则

由于证券化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的推进还难以做到一步到位。商业银行在特设机构(SPV)难以在短期内建立起来的宏观背景下,在其内部尝试这一创新金融工具,从会计处理角度面临的两个现实问题首先是如何对待“真实出售”问题,其次是如何在避免混合收账的前提下,确保收款程序迅速而高效。

1.关于“真实出售”,笔者建议在现行实务下,核算处理宜绕过贷款出售带来的损益确认问题。理由如下:首先,如果商业银行是在其内部尝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并承担最终风险,由于其几乎不存在破产风险,虚拟特设机构不论在形式上成立与否,都不会是准证券化结构意义下具备资格的特设机构,因此“真实出售”也就不再具有存在的基础;其次,从技术处理角度看,在证券化较普遍的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化是一种市场行为,对贷款转移的判定和交易损益的确认计量,具有较为客观的基础。在我国商业银行总分行体制下,即便在总行设立虚拟SPV或类似机构,由于总分行之间不是一种公开市场环境下的平等交易关系,因此其贷款转移价格只能是“非正常交易”价格,其实质是总分行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其确认的技术难度很大,并且在相关税收政策不明朗的环境下,还会带来税收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会计准则尚未出台等现实条件下,人为对贷款转让按出售进行处理,即难以体现“真实出售”在证券化结构下所起到的作用,又人为加大证券化交易成本,意义不大。

2.在避免混合收账的前提下,确保收款程序迅速而高效,这是与证券化结构下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同时作为服务商所承担的操作风险相联系的。在证券化过程中,发起人要不间断地对所转让的贷款提供服务。借款人按期向发起人支付贷款本息,发起人须将所收得的款项及时正确入账,将收到的资金定期交给发行人,对于不能按期支付本息的借款人努力寻求补救措施。发行人与发起人通过契约达成此种责权关系,发起人为此获得服务费。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总分行制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结合我国现实,总分行制下如何避免混合收账,及迅速有效地集中贷款库本息以偿还债券本息,是一项崭新而有意义的课题。笔者认为在此上,我们应与提高处理含量相结合,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和技术手段为贷款库收贷收息及上划提供保障。

(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贷款库账务处理方案及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会计核算面临的难点问题是如何进行贷款库的核算,以避免混合收账,确保贷款库收回本息及时正确集中于总行。结合上文,笔者就贷款库核算提出两种账务处理方案:

方案一:(入选贷款库)贷款账保留在分行。贷款账仍然保留在经办行,总行不建立贷款账,经办行定期将收得的贷款本息以借款(或其他)方式转入总行专设存款账户,用于偿还债券本息或进行投资运作,同时,由总行对贷款库所涉及的分行依据其贷款本息实收情况进行单独考核并支付服务费。对涉及到的与披露有关的会计信息专设科目,由总行通过行内信息系统予以掌握。

此方式适应“分步尝试,逐步到位”的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业务特点,对贷款库本息收回情况通过财务手段进行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账务处理结果的真实性,同时由于不存在对账环节,降低了会计操作成本。

方案二:(入选贷款库)贷款账集中到总行,经办行辅之以表外账,总分行之间定期对账。在总行设立(入选贷款库)贷款账,总行和经办行之间建立委托关系,总行以账面价值转入(入库)贷款,在账务处理上表现为分行在总行存款增加,总行住房抵押贷款增加,经办行负责收取贷款本息、登记表外账并按期上划总行,由总行记入相应账户,总行和经办行定期对账,以保证双方账务处理准确一致。此方式下,对贷款库专设一级科目以满足披露需要。

此方式在形式上将证券化结构的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但在贷款转移环节,由于总行将发债所得资金用于弥补相关分行,从而限制了调度发债资金的自由度,并且传统方式下对账环节的存在,加大了会计处理的繁琐程度。

在我国商业银行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会计处理问题上,笔者认为应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满足“分步尝试,逐步到位”的业务现状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核算成本。在不设立具备资格的特设机构(SPV),由商业银行内部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情况下,要求贷款库账务处理取得准证券化结构下的隔离效果是不现实的。

设计转正总结范文5

关键词:回转窑 设备基础 结构设计

一、前言

回转窑(又称旋窑)在水泥厂中是煅烧物料的主要设备,但其基础设计在《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中无专门篇幅,也无详细的计算方法。本文根据我在从事水泥厂工业结构专业设计中所接触到的回转窑基础及我院相关资料对回转窑基础设计进行归纳总结。

二、设计资料

回转窑基础设计时,除应取得《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中第3.1.1条规定的有关资料外,尚应由机器制造厂提供下列资料:

回转窑、电机和减速器的相互位置及传动方式,

回转窑内的物料总重,

回转窑筒体中心线距基础面的距离。

三、设计原则

1.基础形式:回转窑基础的结构形式,根据工艺需要并结合技术经济效果,采用一个机器基础用几个独立的基础块体所组成的形式。因其工程量较大,故在设计时对基础的构造力求经济合理,方便施工。

1.动力荷载:由于回转窑筒体转得缓慢,回转窑的物料在筒体内不形成圆周运动,不产生简谐离心力,因此在动转时的动力影响较小,故回转窑基础一般不做动力计算。

2.设计标准:回转窑基础振动的正常极限状况,即基础的振动(振幅)应满足《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中所规定的限值,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四、静力计算要点:

地基承载力验算

回转窑基础应按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计算地基承载力,分别按轴压和偏压验算。

轴压 p≤f

偏压 Pmax≤1.2f

其中P、Pmax―地基平均压应力和最大压应力

f―经宽度和深度修正后的地基土容许承载力

(1)竖向荷载:

托轮传递的垂直荷载Wm1及托轮底座Wma

电动机及减速机重Wmb

基础自重Wj及回填土重为WS

工作走道传至基础的荷载Wp

(2)水平荷载

托轮传递的水平荷载

①窑体正常动转时

托轮与轮带间产生的纵向水平力H1

H1=±f1[Wm1/COSθ]

式中Wm1―托轮传递的垂直荷载

f1―摩擦系数取0.2

θ―托轮中心与窑体中心连线和垂直线夹角,一直取用30。

②窑体发生纵向变形时(即轮带不圆或窑体稍有弯曲变形)纵向水平力为H 1a

H 1a=±f2[Wm1/COSθ]

式中f2―动摩擦系数,取0.1

Wm2=1.5 Wm1 垂直荷载考虑不均匀系数1.5

③当窑体或轮带发生较大变形,致使一个托轮脱空,此时垂直荷载考虑不均匀系数1.3

a.垂直荷载Wm3=1.3×1/2 Wm1=0.65 Wm1

纵向水平力 H 1b=±f2[Wm3/COSθ]

横向水平力 H 2= Wm3tgθ

b.窑体传递的水平荷载

窑体纵向推力H 3=±sinβΣWm1

β―窑体斜率

ΣWm1―所有托轮承受垂直荷载总和

c.牙轮传递的水平荷载

H 4=2Ncosa 式中H 4―牙对轮对小牙轮作用力的水平分力

WH=2Nsina WH―大牙轮对小牙轮作用力的垂直分力

H 5= H 4 L 1/L H 5―窑体对传动基础托轮上的水平力

H 6= H 4(L- L1)/LH 6―窑体对与牙轮相邻的基础托轮上的水平力

d.根据托轮传递荷载的三种情况分别进行组合,得出设计荷载进行计算。

强度和抗裂性计算

大块式机器基础,一般不验算混凝土的强度,但重量大而底座支承面积小的机器,应验算支承处凝土基础表面的压应力,不超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回转窑基础的抗裂性由构造钢筋来保证,具体详基础构造要求。

基组偏心的调整及限制

为了防止机器基础偏沉,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基组的总重心应尽量与基础底面形成心在同一铅线上。如偏心不可避免时,其偏心距与偏心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之比不得大于下列限值:

fk≤150kpa时,不超过3%

fk>150kpa时,不超过5%

fk―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基组为机器、基础和基础上回填土的总称,机器及设备的重量及重心由机器生产厂家提供。

五、基础材料及构造:

为保证基础的整体刚度,防止过大的变形和裂缝出现,加转窑基础必须满足一定的构造要求:

1.电动机与传动装置宜设置在同一基础上,基础埋深考虑冻结深度和工艺要求,一般不小于1.0m.

2.基础材料

1)砼:大块式基础C10,并可掺入20-25%的毛石,

2)钢筋:构造钢筋采用I级钢筋,受力钢筋采用II级钢筋,不得使用冷轧钢筋,采用搭接接头避免焊接接头。

3)二次浇注层采用C20细石砼。

3.构造尺寸

1)基础上予留孔洞边距基础边不小于100mm,

2)予留孔洞底距基础边不小于150mm,

3)二次浇注层不小于50mm.

4.基础配筋

1)体积为20―40m3的大块式基础,应在基础顶面配置直径10mm,间距200mm的钢筋网,

2)体积大40m3的大块式基础,应沿四周和顶、底面配置直径10―14mm,间距200-300mm的钢筋网,

3)基础底板悬臂部分的钢筋配置,应按强度计算确定,并应上下配筋,

4)当基础上的开孔或切口尺寸大于600mm时,应沿孔或切口周围配置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大于200mm的钢筋。

参考文献:

(1)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

设计转正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四相差分相位键控;QuartusⅡ;FPGA;调制解调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662-04

QDPSK是四进制差分移相键控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在QuartusⅡ环境下对QDPSK系统进行了设计仿真。

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本设计采用的QDPSK调制解调方案为:采用选相法进行调制,采用波形译码进行解调。

系统整体设计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1-2]。

调制时首先将得到的基带原始码序列x经过串并转换得到绝对码[AKBK],再对其进行差分编码,得到相对码[akbk]。用所得的相对码去调制载波,就得到了已调信号。解调时:根据调制的载波信号翻译出相对码组。相对码经过差分反变换,得到绝对码。将所得到的绝对码经过并/串转换,就可恢复出原始信号x。

2 在QuartusⅡ下QDPSK调制解调系统各模块设计

2.1 信号发生模块设计

该模块产生一串数字序列作为系统基带码。通常可采用M序列发生器或PN码发生器。此次设计采用直接赋值的方法,即在给定频率clk4下,计数器每计一次,给定一个值,此值作为一个码元输出。计数器总共计16次,计够次数后进行循环,产生有16个码元的循环序列。

在QuartusⅡ下进行信号发生模块的设计仿真,得到其封装图如图2所示,时序仿真图如图3所示。

2.2 串/并转换模块设计

根据串/并转换原理,该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如图4所示。同时输入串行序列X和clk8。先对clk8进行判定,当其为高电平时,就将此时刻所对应的X赋给a,若为低电平,就将对应的X赋给b。根据流程图编写串/并转换模块程序,并在QuartusⅡ环境下编译,通过后对其进行封装,得到该模块封装图如图5所示[3]。

将信号发生模块和串/并转换模块进行连接。其中信号发生模块所用时钟为clk4,其输出信号x作为串/并转换模块的输入。串/并转换模块采用时钟clk8,并将输入端信号x转换为两路并行信号A和B。其时序仿真如图6所示。

2.3 系统分频电路

该系统中采用三个时钟以保证信号同步:clk2、clk4、clk8,可利用D触发器和非门组成逻辑电路进行时钟分频[4]。将clk接入D触发器时钟输入端,其输出经过一个非门再反接回触发器D输入端,此时经过非门的输出信号就是clk的二分频clk2;同理可得到clk4和clk8。分频电路图如2.4 并/串转换模块设计

并/串模块原理图如图9所示:并/串转换是将反码变换后的双比特码元恢复成基带序列。选用周期为码元宽度1/2的时钟(码元宽度为一个clk8周期,故此时所选时钟为clk4);定义一个计数次数为2的计数器q,当q计‘0’时,提取a路信号并进行存储;当q计‘1’时提取b路信号并进行存储。时钟周期为码元宽度的1/2,故当在第二个时钟周期内(q=‘1’)所提取的b路信号仍然是与a路同时刻的信号。根据图9所示原理进行并/串转换程序设计,并在QuartusⅡ环境下进行编译、封装得到该模块封装图如图10所示。

给出a、b两路信号,码元宽度均为时钟周期的2倍,a路信号为00110011,b路为101010。将使能端“enable”置为1,对程序进行结果仿真,仿真时序如图11所示。

2.5 差分编码模块设计

进行软件仿真时,在QuartusⅡ环境下,先进行模二加电路、一码元延迟电路和交叉直流电路三个部分的程序编译。程序编译通过后将各个电路封装。在图形编辑器中连接模二加电路、一码元延迟电路和交叉直流电路。其顶层模块如图12所示[4]。

将图12所示电路编译后对其结果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如图13所示。

2.6码反变换模块设计

码反变换模块电路图如图13所示:两路信号c和d经过xor模块异或后将其得出的结果[ak]经过EX3延迟一个码元宽度后成为[ak-1],再将其送入EX1的A1端口,同时信号c和d经过xor模块异或后将其得出的另一个结果[bk-1]也经过EX3延迟一个码元宽度,再送入EX1的B1端口。aor模块将cd进行同或,得出的结果送入EX1模块的Z端口。EX1根据z的值判定:当z为0时,就将A1端口输入的[ak-1]赋给C1,同时将B1端口输入的[bk-1]赋给D1。此时c1端口输出的值就是[ak-1],D1端口的值为[bk-1]。再将[ak-1]反送到xor模块的A端口,[bk-1]反送到xor模块的B端口。则[ak-1]与B端口输入的值(此时为[ak])进行异或即可得到绝相对码[AK],[bk-1]与B端口输入的值(此时为[bk])进行异或即可得到绝相对码[BK]。当Z为1时,EX1就将A1端口输入的[ak-1]赋给D1,将B1端口输入的[bk-1]赋给C1,此时C1端口输出的值就是[bk-1],D1端口的值为[ak-1]。再将[bk-1]反送到xor模块的B端口,[ak-1]反送到xor模块的A端口。则[bk-1]与A端口输入的值(此时为[ak])进行异或即可得到绝对码[AK],[ak-1]与B端口输入的值(此时为[bk])进行异或即可得到绝对码[BK][5]。

将图14所示电路编译后对其结果进行仿真,得到码反变换时序仿真如图15所示。

3 QuartusⅡ下QDPSK调制解调系统总体设计及仿真

3.1 QuartusⅡ下QDPSK调制解调系统总图连接

QuartusⅡ下系统总图如图16所示:各模块编译通过后,在原路图编辑器中进行总图连接。

3.2 QDPSK调制解调系统时序仿真

在QuartusⅡ环境下,在波形编辑器中新建波形文件对系统总电路进行结果仿真。其仿真时序如图17所示。图上可以读出A0为01011011110011110.B0为0101010001010100010.通过图上比较发现,A0序列与A序列相同,同时B0序列与B序列相同。这是因为A和B序列经过差分编码、调制,再解调、差分解码,这样就将其恢复出来了,但从图17上看,恢复出的A0和B0有一定的延迟。

4 系统测试与分析

对总图进行仿真后,将其下载在FPGA芯片上,用示波器测试系统输入输出点,如图18所示:第一行波形为输入数据波形data,第二行波形为通过过所设计的QDPSK系统后输出的波形out;out输出波形相对data波形经过6个码元周期的延迟后完全相同,说明所设计的系统对信号经过QDPSK调制解调后能够恢复原信号。

5 结束语

本次设计根据QDPSK调制解调系统基本原理在QuartusⅡ下进行系统的设计,首先对系统设计所需的各模块进行设计及仿真。在得到正确仿真结果后将各模块在原理图编辑器中进行拼装,构成系统总图。对总图进行仿真后,将其下载在FPGA芯片上,用示波器测试输入输出管脚。示波器所测结果显示,输出波形相对输入波形经过6个码元周期的延迟后完全相同,说明设计的系统能正确工作。

参考文献:

[1] 樊昌信.通信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2] 喻应芝.QDPSK调制解调的FPGA实现[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2

[3] 冯璐.QDPSK信号的数字化生成及解调方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