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自我总结范例6篇

考研自我总结

考研自我总结范文1

【关键词】体育高考专业训练;重视;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我们文化课薄弱学校,体育高考专业训练一直受到学校的重视,也把高考体育人数看作是高考人数的增长点。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做好体育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抓好体育高考生的专业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全力提高升学率,探索新的高考增长点”,加强对体艺考生的选拔与培养。班主任对体艺生的学习时间、训练时间作明确的规定;科任教师不放松体艺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从以上可以看出我校对体育高考的重视程度,这就为我们展开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导向下我们体育教师更应该抓住这样的有利形式为我市的高考出一份力,为高校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

二、研究方案

(1)发扬研讨活动的作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研讨活动是原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开展的相当出色,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活动的内容很多,达到了多样化,如召开课题研究会议、体育高考训练研讨会、校际交流、亲临现场指导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我校训练能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强,且各项活动交替进行,每个活动都有针对性,能有目的地解决各个时段出现的问题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这些多样化、系列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训练的有效性。

(2)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一个供大家互相交流的平台,平时大家忙工作、忙训练,很难有机会聚在一起,在课题组成员的参与下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家互相交流,了解兄弟学校的科学做法以便取长补短,调整训练方法,达成共识。

三、研究计划

各种活动在课题开题之前已经开展,为课题的顺利进行与开展打下了基础,之前的工作主要是制定课题的总体计划与阶段计划,并严格执行、实施。

总体计划: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经验;开展各项活动,展开校际交流,总结经验,明确不足,改进措施,取长补短。

阶段计划:经过选题讨论,制定方案,理论学习等程序,2010年我校召_了开题现场会,各课题组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这项课题研究的价值大家一致认为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同时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愿意主动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并对研究任务进行了分工。在实施阶段,各课题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研究,抓好自己的训练队,及时总结,发现出现的问题,及时上交训练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交流,避重就轻。

四、研究过程

(1)以活动促交流。本课题开展活动形式多样,有研讨、讲座等,不同的活动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促进同行之间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经验的高三教师总结了取得的成绩,新高三教师介绍了考生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2)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事物都处于不同的变化中,及时了解其变化有助于了解身体的发展动向,及时了解训练中的发展规律,从而掌握一般规律,找出适合本地区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手段与方法。为了了解学生的体能素质训练情况,每月测试一次,及时了解训练情况,及时做出评估与调整。

(3)及时总结,形成理论。对平时实施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经检验后及时进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于科学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总结下来与大家交流或形成论文,为后续训练打下良好的经验基础。

五、研究成果

(1)提高青年教师的训练水平。青年教师训练大多没有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与各种交流活动,青年教师训练水平成长迅速,从选材、训练到加试整个过程都胸有成竹,已经能独立承担训练任务。

(2)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前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许多青年教师已逐步成长起来,许多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提高,现在已初步形成了所有教师能参与运动训练的局面。教师专业有了发展,教师的研究、训练水平、业务能力也大有提高,在各种比赛中课题组成员都能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训练论文数目有所提高,同时教学研究的理论文章越来越趋向于发表。

(3)及时参与课题,教科研有成果。因为参与课题的研究带动了许多老师参与训练、教学方面的研究,能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与反思,并与理论相结合形成论文与总结,有的已经发表。取得的成果如下:本人的论文《中学体育高考生800米的强化训练》《中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中学400米体育高考生的强化训练》在田径杂志上已发表。

六、研究反思

考研自我总结范文2

[摘要] 目的 编制适合于大学生考研复习阶段的考研焦虑量表,并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对烟台师范学院的23C名被试进行施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项目分析正示。量表中的16个项目的区分度均很好;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499,Spearnman-Brown分辨系数为0.7916;修正后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标CFI为0.988,RMSEA为0.072。结论 自编考研前焦虑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 考研焦虑;信度,结构效度;因素分析

1 前言

考研焦虑是由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一重大考试所引起的一种具体的考试焦虑形式。它不但影响大学生的考研复习效果和考场发挥,而且影响其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社会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高要求,国内掀起了一股考研热,并且在不断升温。考研热的不断升温,考研竞争的激烈使得越来越多的考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考研焦虑。考研焦虑问题已成了我国由考研所带来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然而,至今仍未见到有关考研焦虑方面的研究和测验考研焦虑的专门量表。为了使大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考研焦虑状态,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和考场发挥水平,有必要结合我国的考研实际情况,编制一份适合我国大学生考研焦虑的量表。为了对我国大学生的考研焦虑有一个全面地了解,笔者编制了两个量表,分别用于测试考研复习阶段和考中、考后阶段的考研焦虑水平。本研究是结合我国大学生考研的实际情况所编制的测试考研复习阶段的考研焦虑量表。

2 对象与方法

2.1 量表的编制 参照国内外有关考试焦虑的4个量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Spielberger考试焦虑量表(TAI)、Divine.JH&Kylen.DW考试焦虑自我检查表(SRI-TA)、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并结合本国大学生考研的实际情况初步形成考研焦虑量表,进而根据考研的不同阶段又形成了考试前阶段的考前考研前焦虑量表(量表1)和考试后阶段的考中、考后焦虑量表(量表2)两个量表。本研究主要检验的是考试前阶段的考研前焦虑量表,该量表共有16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法,1为很不符合;2为比较不符合;3为一般;4为比较符合;5为很符合。

2.2 量表的预测 随机抽取山东省烟台师范学院的大学生230名,收回有效问卷202份。以专业为单位分班做团体测试,各班的主试均为心理学研究生。测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施测前主试先给被试分发量表并宣读指导语,然后,开始正式测试。测试完后。当场收回量表。

2.3 项目分析 把测试的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5对数据进行分析。

2.3.1 项目区分度分析根据被试在各项目上的得分,计算出量表的总分,然后对总分进行排序,以总分前27%和后27%为标准划分出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各个项目在高低分组得分差异显著(P=0.00),这表明项目具有较好的鉴别度。

2.3.2 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正交旋转法进行主成分分析,KMO检验值为0.837,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954.230,P=0.000。说明该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合碎石图。共提取了4个主成分,见表1。来检验其内部一致性。结果见表2。

由表2见,各纬度及总的S-B分半佰厦・Cronbach a系数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表明该量表的信度较为理想。

3.2 效度的检验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抽取出的4个主成分以及原有的理论假设来构造因子结构的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Amos 4.0运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该量表的假设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都还可以接受。修正后的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都非常理想,这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考研自我总结范文3

历时近三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今天,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召开总结大会,回顾科考工作,交流科考成果,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非常重要,十分必要。钱正英副主席高度重视,亲自主持会议并传达了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旭日干副院长宣读了表彰通报,鄂竟平副部长代表科考领导小组做了总结报告,孙鸿烈、沈国舫和丁仲礼副院长讲了非常好的意见。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为这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付出巨大心血的钱正英副主席、孙鸿烈、沈国舫副院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受到通报表扬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各相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这次科考活动的院士、专家、科技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这次科学考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的一次水土流失科学考察活动

这次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综合性科学考察行动。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考察活动高度重视。回良玉副总理在考察活动正式启动不久就做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这次考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精心组织,充分依靠有关各方面专家,合力调研论证,提出高质量的科考成果"。以钱副主席为组长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倾注了大量心血,发挥了关键和核心作用。钱副主席先后四次主持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对科考工作思路、总体工作方案、科考重点内容、以及科考成果汇总提炼等关键环节、重大问题、重要观点进行了严格把关,并亲自指导了"水土保持水资源和水环境效应"专题研究工作;孙鸿烈副院长和沈国舫副院长多次深入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对科考的阶段性成果审查把关,亲自主持汇报稿的编写和修订。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许多院士、专家先后参与了实地考察,对总报告以及各考察组和专题研究组的报告进行认真审核,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作为这次考察活动的联合主持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科考活动的顺利开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林业局、国土资源部、环境部等中央有关部委给予了大力支持,各流域管理机构、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积极参加,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给予了密切配合。

与以往历次水土流失科学考察相比,这次考察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全局性与区域性统筹。这次考察将生产部门、科研部门、宏观决策部门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央政策研究部门、国家有关部委、科研部门、大专院校、流域机构、地方部门等各方面的优势,在从国家和战略层面研究我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问题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考察和研究水土流失对区域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二是专业性与社会性兼顾。这次考察不仅从自然科学角度系统地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生产实践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以及代表先进科技水平、符合客观规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的水土流失治理技术路线,而且从社会科学视角探索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搞好水土保持的政策建议。三是知名专家学者与基层技术人员互动。这次科考受到我国知名科学家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得到基层水利工作者的热情响应,共有86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28位院士、223位教授和研究员,以及各流域机构、各有关省(区、市)、地、县水利部门的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考察。广大科考人员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知名专家与基层技术人员并肩作战、良性互动。四是科学考察与宣传普及结合。科考人员及时与基层部门、单位交换意见,注意倾听当地干部群众对水土保持的反映和要求。同时,大力宣传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普及水土保持知识,推广水土保持技术,唤起全社会对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搭建公众参与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平台。

总之,这次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是一次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考察行动,是一次全面系统深入考察、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各方面力量的大型科研过程,必将载入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光辉史册,发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二、这次科学考察成果为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次考察重点对黄土高原、长江上游、东北黑土、北方土石山、南方红壤、西南岩溶和北方农牧交错等7个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区总面积519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12.5亿左右,范围广泛,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成果丰硕。一是准确摸清了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在第三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的基础上,这次科考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重点实地考察和核对,进一步摸清了全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强度、成因和危害。二是全面总结了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成效和经验。对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对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的成效进行了科学评价,对我国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三是深入分析了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经济建设中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对坡耕地和侵蚀沟等水土流失主要策源地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措施、投入、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摸清了问题,找准了症结。四是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和建议。在各考察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我国近期水土流失的防治目标、建设布局、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这些考察和研究成果既是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土保持工作者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院士、专家们多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特别是这次考察根据自然地理情况分为七个区域进行,各区域内又进行了细分,工作扎实深入,研究问题和提出的对策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总报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注重反映各片区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为国家生态治理与保护的宏观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必将对我国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长期而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把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次科学考察活动,是对我国水土流失问题的一次全面会诊,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坚实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科学考察成果的应用,总理对这次科学考察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果,对于坡耕地水土整治和扶贫开发工作,也有现实意义"。今年7月份,在《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一书出版前,回良玉副总理专门为此书作序,对这次科考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充分运用好这些成果,发挥科技在防治水土流失中的作用,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科学防治水平"。我们要按照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大力宣传、积极应用科考成果作为水土保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科考成果的重要作用,把科考成果转化为谋划水土保持工作的正确思路、促进水土保持事业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要主动向各级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状况,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要积极争取把科考成果报告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专题讲座,让各级党政干部了解水土保持,关心水土保持,支持水土保持。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向全社会宣传的力度,通过宣传科考成果,增强全社会的水土流失忧患意识、防治责任意识,使全社会更加重视保护水土资源,更加主动参与水土流失防治。

二要科学谋划发展。这次科学考察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土保持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和采纳这些建议,尽快修订中长期水土保持规划和近期实施方案,尤其要结合正在进行的《水土保持法》修订和即将开展的"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把科考成果作为制定水土保持发展规划、制定法律政策、进行水土保持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促进科考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要突出治理重点。这次科学考察认为,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头,同时,也是耕地的潜在资源。将坡耕地改造为基本农田,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山丘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这些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基本条件,而且也可以为国家增加宝贵的耕地。专家们建议尽快启动坡耕地与侵蚀沟水土综合整治工程,我们要把坡耕地与侵蚀沟水土综合整治作为当前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抓紧开展工作,争取资金支持,早日启动实施。

四要加快建设步伐。我们要抓住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加水利投资、拉动内需的重要机遇,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结合科考提出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议,着力做好有关项目的前期研究和规划工作,大力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开展重大水土保持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研究工作。

五要强化科技攻关。要根据本次科考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科研课题,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支持下,组织广大科技人员,紧紧围绕黄河中游、长江上游、东北黑土地保护、石漠化治理、南方崩岗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在水土保持理论和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以满足水土保持发展的需要。

考研自我总结范文4

摘 要:本文介绍了笔者自己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同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以便逐步完善和推广研究性实验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研究性教学;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架构为基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使其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使其积累知识并强调一种主动探索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传授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但是,开展研究型教学受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水平、考核改革、院校政策、教师待遇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不同院校、院系、专业、课程、年级的差异往往较大。因此,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依据课程特点开展研究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是我们高校教师值得探索的问题。

本期学校首次举行了研究性教学比赛,比赛程序是首先参赛教师上报教学实施方案;方案通过后经学校督导团教师现场听课4次;学生填写调查表;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召开教师座谈会,参赛教师进行汇报总结;最后,督导团教师汇总经综合评定给出结果。笔者是全校22名参赛教师中唯一上实验课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所上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获得了督导团和学生的好评,排名第一。下面笔者从6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借此机会与教师们共同探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同时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和推广研究性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1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体会

(1) 课前准备充足,制定详尽的教学方案

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特征是改变学习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它更多注重的是教学的组织。因此教师在开课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详尽的教学组织方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抽象、枯燥、难理解等特点,而我们开设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就是针对这些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期实验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理解CPU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牢固建立整机概念;CPU的设计调试方法;EDA工具软件的使用;软件仿真的技能;文档资料的总结及论文的写作技能。

依据教学目标,开课前我们制定了详尽的教学方案并建立了相应文档资料库,内容包括:教学大纲、课程运行图、实验项目一览表、课表、实验组织管理办法、考核方式、各模块的讲稿(部分含FLASH演示案例、PPT等)、实验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暂时空,每次实验时及时记录并整理)、每次实验总结(暂时空,每个实验完后及时总结)、测试安排、学生反馈意见调查表(全部实验完后学生填写,从中听取学生意见,以便下次改进)、教学总结(课程完后及时总结)。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只有准备充分了,我们才有可能上好一门课,特别是实验课。

(2) 改变传统实验方法,自主研发实验设备,开发实验项目,自编教材

实验方法的研究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验教师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要及时把最新技术传授给学生。先进的实验方法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最新知识。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方法是利用已经全部做好的CPU各个组成部件的计算机模型实验系统来实验的。学生只需按要求连线,拨动开关就能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方法使得很多学生对实验过程不求甚解,只求结果,缺乏对实验的主动思考的能力,这样做实验无法达到我们的预期教学目标。

随着EDA技术的发展,传统实验方法必须改进。是否可以通过数字电路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等基础硬件实验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呢?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研制并动手制作了DDA-I型实验箱,并开发了相关实验项目,编写并出版了教材。自己研制的实验箱是依据课程实验的要求而设计的,简单明了,只需花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让学生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实验的开设具有自己的特色,能吸引学生,设备维护也简单方便,总体来说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3) 实验内容安排及对学生的要求体现层次性,给通才定规则,给天才留空间

研究性教学应强调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给通才定规则,给天才留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在第一次的课堂上把实验课的相关事宜(内容、组织方法、要求、考核等)告之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掌握:一般基本要求,较高要求,以及更高要求。其中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一个简单的模型机的工作原理及设计;较高要求是实现教材中给定的模型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进(如增加指令等);更高要求是用多种方法实现并改进模型机的功能。我们会鼓励学生提前完成基本内容并依据自己能力实现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并对于这些同学有相应鼓励机制(免测试、最后实验成绩加分、推荐参加SIT、竞赛等),以此带动全班同学对该门实验课程学习的气氛。这样的安排,能让各层次的学生依据各自的兴趣与能力完成实验,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改变教学观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要挖掘其研究与创新的潜力。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尊重学生,精心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班的每位学生。可以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融洽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弄清每个班的整体差异和特点,然后才能“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例如针对不同层次的班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准备不同问题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你有信任感,并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立足于为自身的发展而学,使其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本期上了3个班的课,学生层次有很大差别。其中一个班是成教生。成教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也不是很认真。对待这样的学生一定要有耐心,适当把要求降低。特别是第一次的实验不能太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多数同学应能做出来,并让做出来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去指导其他学生。这样,对前者是鼓励而对后者来说也不会有畏惧感。完成实验后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让每位同学都有成就感,认为自己还行,不是太差,这样他们就会对以后的实验产生兴趣,以便我们能顺利指导他们完成以后的实验,达到教学目的。另外2个班是计算机通信专业的本科生,而通1班(19名同学选修此课)学习积极性高,每次实验总有6、7位同学能提前验收。对这些学生,我们在课堂上及时表扬,并要求他们最后的模型机实验中机器指令集要改,而且要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及时的表扬以及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加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余时间经常见他们泡在实验室,有时忘记了吃饭。在他们的带动下,全班同学你追我赶,学习气氛相当浓厚。最后实验中班上大多数同学达到较高要求,全班三分之一的同学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实现了CPU。这次教学给我感触很深,学生的潜力是相当大的,看我们教师怎样去挖掘,用心去教总会让你很感动。

总之,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不断体味、不断探索,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

(5) 教学过程的摸索,推行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收获更多。如何达到目标这需要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主动摸索,积累经验,找出最有效、最适用的方法。依据“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该课程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半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只是启发性的讲解组成CPU的各模快的工作原理,其余部分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要求他们把自己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解决方法及时记录在实验日志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习惯。学生每人一组独立实验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除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完成必做的14个实验项目外,还有9个实验项目可供选做,完成选做项目者可适当加分。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除上课时间外可自由来实验室做实验。任课教师除上课时间外,每周还安排了多次答疑时间。

实验中的模块我们只给出框图,其具体内容要求自己用电路图或VHDL硬件描述语言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完全抛开所给的框图全部重新设计。在编译调试过程中遇到困难尽量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己解决,并记录在实验日志中,让教师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验情况。在每个模块部分我们还安排了障碍让学生修改,提高他们的实验兴趣。实验内容的安排遵循验证与设计相结合、注重基础、突出应用的原则。实验严格遵循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准备、实验调试(实验日志记录)、验收、测试的实验环节。做到课上课下相结合,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差异较大,我们的宗旨是让所有同学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各自的实践与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不能只注重对好学生的培养,还应注重学习接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半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能顾及到各个层面的学生。课堂上我们针对多数同学讲解基本知识要点,要求多数学生完成指定任务。接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内来实验室,老师会耐心给予个别辅导,使他们能够完成实验任务,这样也会有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对于优秀学生,课余时间也可以来实验室,教师会给他们提供一个最大限度的能力发挥空间,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并在考核中给予适当加分以资鼓励,增进实验兴趣。

(6) 依据教学目的,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查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采取何种考核方式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理论教学,实验课的评价有其特殊性。对实验成绩的考核,单纯的操作考试与单纯的笔试(口试)都有其片面性。前者尽管能直接检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毕竟考试时只能涉及到一个实验内容,考核评分很难把握,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后者考试内容虽然广泛,但有可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实验原理及相关内容,达不到实验目的。因此,为了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有一个真实的评价,我们要因课制宜,依据不同实验课程的特点以及我们的教学目的制定多元化的综合考核方式。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的成绩评定贯穿于课程开始直至课程结束全过程,每个环节我们都有跟踪记录。考核成绩由每个实验项目的课堂训练(电路的软件设计及仿真)、硬件调试、实验文档(预习报告、实验日志、实验报告)、平时开放时间的实验情况和两次测试等部分组成。具体如下:

① 实验总成绩(100%)=平时成绩1{实践操作总成绩(综合考查课堂训练+实验操作验收,含验收时的答辩)40%}+平时成绩2{预习报告总成绩10%+实验日志及实验报告总成绩30%}+测试成绩(20%)

其中实践操作总成绩、预习报告总成绩、实验日志及报告总成绩(下全简写为总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总成绩= 第I次实验成绩=

说明:

:占实验总成绩的比。即“实验验收操作总成绩”为40%;“预习报告总成绩”为10%;“实验日志总成绩”为30%。

:第I次实验比重(百分比)。即:

:第I次实验成绩(百分制)。ABCD等级制需要折算成百分制。

实验考核表格中的项目设置:

课堂训练、实验验收:等级法表示,例:A等=0.9, B等=0.8,C等=0.7, D等=0.6。

预习报告、实验日志及实验报告、测试成绩:百分制。

每次实验完,我们及时将跟踪记录的各项成绩登陆到下表,图1为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成绩,各模块实验以及测试结束后得出学生最终成绩,图2为最后的总成绩:

图1

图2

② 文档资料的总结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引导学生重视写好报告,训练学生掌握论文、研究报告和写作要求,使得总结材料具有条理性和科学逻辑性。为了达到目标,我们提高了实验文档资料整理在考核中所占比例,由原来的30%提升为40%,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措施是“预习―日志―报告”三环相接。

实验预习是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我们要求学生的预习工作包括实验原理部分的叙述,要求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明原理知识的关键点,学生必须多花时间认真思考,才能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处理,写出简明扼要的原理说明。

实验日志是我们实行的新举措。记实验日志能很好地反映实验的全过程,对学生顺利完成设计任务起了很大的作用,对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有帮助。在调试中,不断地回头动手找原因并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同学的耐心和相互之间的沟通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细致、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研习惯。我们要求学生按时间顺序主要记录:实验进行中(包括课上与课后)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必做);回答实验教材中以及教师课堂上提出的思考题(必做);学生由实验中的某部分引申开去,结合背景知识提出的一些看法(选做,老师视情况给予加分);最后是实验感受和体会(必做)。实验日志是实验成功的咽喉,它将贯穿于整个实验阶段,体现学生实际实验的情况,是学生独立实验的一项重要证明。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并给出手写稿。这样,一方面,学生课内课外动手做实验,就会主动去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并经过思考,及时记录下来,有利于实验特别是大型设计的顺利完成。这一举措吸引了学生主动走入实验室,并带动了同学之间相互讨论问题的浓厚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也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每位同学的真实的实验情况,给出更加真实的考核成绩。

③ 实验测试的安排是为了督促并让全体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知识点与基本技能。其中一次测试安排在综合性实验项目微程序控制器中,要求学生写出实验中每条微指令的代码,因为代码如何形成是本次也是整个CPU实验的关键。第二次实验测试是一个综合性的测试,安排在最后的模型机实验中,具体要求如下:对每位同学给出不同的题目,学生必须依据所给题目稍稍修改电路、编写测试程序、最后下载到实验箱调试出正确的结果,演示并附加说明讲解给教师听。这种方式的测试大大减少了学生之间抄袭实验的恶习。其中对于每位同学所给的不同题目是题库自动生成的,而题库的设计者则是上届实验做得好的并推荐进行SIT计划的同学。本期实验测试正式启用,效果良好,减轻了教师出题的负担,提高了效率。

④ 对于能提前完成规定实验项目或能完成较高要求、更高要求实验内容,以及有一定创新思想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或免实验测试等鼓励措施,并以实验综合成绩作为课程学成绩。

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的实验项目环环相扣,外加严格的实验考核,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前面没做好会影响到后面的实验效果。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良好的培训和锻炼,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也有很大提高。

2 总结与改进

课程结束后,我们分发了问卷调查表,书面征求学生们的建议和想法。学生普遍认为这门实验课的内容安排由浅入深、系统性较强、各模块环环相扣,使得初学者能够

一步一步在清晰的思路下完成,同时又能吸引他们继续深入,最终完成CPU的设计与实现。当他们看到每一步指令的执行结果在数码管上显示出来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有位学生在他的实验报告中写过这样的体会: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是我进大学后做过的“最痛苦”、“最耗时”、“最快乐”、“最难忘”的实验。实验中我们采用的“预习―日志―报告”三环相接的方法以及手写日志、报告及实验测试方法便于让学生对实验理解得更加透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实验抄袭现象,实验室的开放又极大地方便了同学细心钻研实验内容。很多学生反映这门课的实验方法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地查找资料进行实验,特别是教师先让他们尝试如何设计实验,最后才为他们讲解。这种实验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大学正是要培养这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不足之处,下面对此进行总结,希望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进。

① 排课时间安排不合理:本期由于计算机通信专业实验课程较多,实验课因为是三节连上,部分班级只能安排在早上7:30-9:40,导致迟到现象常有发生;而排在中午的课12:50-15:10,学生和教师的精神都不是很好,特别是夏天;

② 有部分学生反映写报告花的时间太多;这个问题我们考虑过,鉴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实际上是完成一个大型的CPU设计实验,它的系统性、连贯性较强,因此决定下期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子模块报告可简化,即省略目的、实验器材等,原理部分用语言简单总结即可,步骤可浓缩在波形仿真说明中。最后的模型机调试实验再要求学生写份完整的报告。实验日志部分不能缺少,这样可以适当减轻学生负担。

③ 由于学院改革,部分理论课程的相关课程实验安排在实验室上,占用了较多实验室资源,使得开放的时间相对少了些。针对这个问题,实验室正在开发预约系统,希望系统运行时能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

④ 近期实验室又研制了DDA-III型实验箱,准备新安装QUARTUS软件。下期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准备让部分学生用新软件和新实验箱完成实验,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3 结束语

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促使教师主动去探索并关注教学的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实践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方法,是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我们还将继续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的研究性教学以及它的“软件、硬件”进行进一步探索,和广大的教师、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完善和推广研究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 方恺晴.关于提升“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3):97-100.

考研自我总结范文5

长期以来,“讨论法”和“研究法”经常作为两种孤立的方法在教学中运用。而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将研究和讨论两种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学生主体活动的中心性,尊重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以求知、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使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探究思维为目标,以课程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延伸学习时间和学习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是,该模式有效地利用了课外、课内两个课堂,实现了学生的探索研究在课堂之外、讨论提升在课堂之内的目的,使课内、课外成为有机结合的“大课堂”。

二、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全面深刻地认识教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全面深刻地认识教材的基本特点。古代文学不但知识丰富而且也是一门充满理性思辨的学科,其教学应包括知识积累、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等多个层次。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版块。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发展线索、时代特点以及文学流派、体制、作家、作品等,都属于知识积累。文学发生的深层原因、时代风格的归纳总结、经典作品的审美感悟等则属于思维训练。因此,文学史教学应着眼时间,重点训练学生的宏观视野;作品选则应着眼空间,重点培养学生对于作品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2]基于以上认识,古代文学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文学史以讲授为主,勾勒文学发展脉络,介绍研究方法,适当选择穿插研讨性教学。如:我们在介绍司马迁的生平经历与《史记》成书过程的有关内容时,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讲,而是重点抓住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后发愤著书的经历,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司马迁写作动机的调整,讨论《史记》这部巨著的丰富内涵以及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作品选则要求学生精读指定作品,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由于《项羽本纪》是重点研读篇目,因此,我们抓住项羽这个人物的特点展开讨论:将《史记》其他篇目中有关对项羽的评价与本篇对项羽的评价进行对比、讨论,将本篇中刘邦与它篇中刘邦形象特征进行对比、讨论;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掌握了《史记》的互见法以及塑造人物的各种方法。另外,我们还将刘邦、项羽的成败进行了对比,以让学生体会本篇中作者司马迁对悲剧人物项羽的无限感慨之情。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这种研讨式学习,拓展了阅读面,培养了思维能力,也陶冶了情操。

第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丰富,因此要合理安排,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可分解为学生自学、课堂讲解和专题研讨三个部分。自学部分,我们针对每一专题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如作者生平、作品版本及主要内容、流派构成及代表人物等,安排学生以课外自学掌握;课堂讲解部分针对重点和难点,如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重要文学思潮及成因等,在理论授课环节予以讲解,同时注意介绍基本研究方法;专题研讨部分,则围绕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专题探索,提出讨论的目标及原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组研讨和课内集体研讨。例如:讲明清文学,重点是小说,而小说的重点又是“四大名著”,因此我们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小说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文学价值等方面,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进行了研讨。

(二)合理设计教学步骤,有效控制研讨过程

第一,明确研讨内容,成立研讨小组。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研讨过程,明确研讨项目。教师提前布置好本专题的研讨题目,并进行解说,让学生明确本次研讨活动的目标、形式以及研讨的角度和方法。小组是一种高效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促进共同提高,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个小组原则上以4-6人为宜,以学生自由结合为主。以唐、宋、元、明、清诗歌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小组既要进行对唐、宋、元、明、清诗歌作横切面式的个体解剖,又要作诗歌发展演进历程纵向规律的分析。小组成员每人负责对一个朝代诗歌的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再汇总并分析诗歌的演进历程。

第二,小组课外收集资料,形成研讨观点。这一步骤是研讨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该步骤通过学生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研讨并形成观点等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我们要求各研讨小组按照研讨任务提出3-5个核心问题进行研讨,成员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资料的共享、比较各自研讨方案的优缺利弊,最终形成小组的研讨成果。比如就《三国演义》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作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先在课外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和吸收,再独立思考,写发言提纲,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参加班级讨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第三,学生课堂研讨答辩,教师总结提升。在课堂研讨阶段,各研讨小组依次陈述对研讨内容的认识与观点,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提问,研讨小组成员进行答辩。课堂答辩过程是研讨小组对整个研讨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的过程,也是各个小组展示思维方法、交流得失的过程。通过答辩和总结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获得了做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课堂研讨结束后,指导教师再对整个研讨情况进行总结,指出问题和不足。

(三)改进课程考核、考试办法

平时做一两次作业、期末一张试卷是古代文学课程常见的考核方式,这属于典型的终结考核。这种考核方式造成了大多数学生考前突击准备、考后一无所知。在古代文学研讨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的考核与考试将是具有关键引导作用的核心要素。笔者认为考核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占40%,主要包括研讨小组的课下准备情况、课上的研讨评价、自学情况、出勤等;第二部分是书面考试,占60%,考试内容应当涵盖“基础知识”、“小组研讨”、“创新思考”三部分,既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也考察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和分析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p#分页标题#e#

考研自我总结范文6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这学期是我担任历史教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首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一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向学科的前辈教师请教,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第二,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的结合新课标并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曾经对我们说:“一堂课的内容对老师来说可能要讲几遍甚至几十遍,可是对学生来说可能他这辈子就听这一次。”所以我深刻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听老教师的课,跟随老前辈学习经验也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结合着老前辈们的间接经验加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我的收获很多。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第三,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学习靠努力更靠兴趣,掌握方法历史很好学。

  第四,认真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如认真听老教师讲课,认真写教案,教学反思。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有系统的带领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迎接阶段性考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等等。

  第五,加强和各班主任的沟通交流,把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汇报给班主任最终取得他们的帮助共同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做努力。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一名新老师,经验不足是我面临的问题。我深知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谦虚谨慎”是校长告诉我的真理。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是:第一,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第二,针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阶段性复习课,力争通过阶段性复习巩固充实提高学生的成绩。第三认真的进行试题测试研究,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做到为战而练。第四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

  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通过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感悟到教和学之间的互动性的重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相长”,“我与学生共成长”,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本学期承担高一年(8)文科班和(1)班理科班历史科教学,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促进了学生发展。担任副校长,分管全校教学,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学校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兼任晋江市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协作组长,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学工作情况总结

  1、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一年(1、8)班学生基本情况是:文理分班后,理科班的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上学期历史补考的人数(1)班达到了18位,(8)班达到了11位。并且理科班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就可能对历史学科不大重视;这必定对今后的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并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网络教室上历史课,可以得到更多知识的拓展,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终于走上了正轨。到18周完成了必修I的教学任务,第20周参加了泉州市统考,(8)班各项指标都大大超过了年段平均水平,而(1)班却落后于整个年段。具体情况如下:

  2、教材与教辅使用情况

  本学期教辅采用岳麓版《学生课业》教材,本教辅融入新课改理念,着眼三维目标,立足同步课时教学,原创新颖题型,课时训练、单元检测有机结合,梯度合理,层次分明。但栏目设置偏复杂了点,难度参差不一,对理科班学生来说,难度稍大了点。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

  本学期晋江市级课题《新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高与应用的研究》已获得批准研究,并着手开展研究工作。

  2、校本教研

  积极进行校本教研,把校本教研作为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本人校本教研的重点方向还是结合本校实际,研究适合本校校情、教情与生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注重实际应用和应用效果。

  3、论文撰写

  积极撰写校本教研论文和其它教育、教学、教研论文。在《晋江课改》第75期上发表文章《教师专业的科学发展》,本学期继续参与岳麓出版社《学生课业》的编写。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

  担任晋江市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协作组组长,积极开展校际交流研讨活动,认真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履行职责,研究探讨教学中教材教法的问题,对保障晋江市今年高考取得较好成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公开教学、听课、评课

  认真完成学校公开教学的任务,积极探索,创新设计,合理组织,作为高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力争使自己的公开教学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认真执行学校的听课计划,吸取其他教师的教学长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发展自身的业务素质,积极在“晒课网”上进行评课。

  三、教师培训的计划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自我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主,校外培训为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掌握前沿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积极争取机会参加各级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管理经验。本学期参加了“福建省中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晋江市初级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还承担了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工作。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这学期即将结束,在这学期里我是担任高一(7)班至(12)班的历史老师,这是我初次执教。在这学期里让我觉得老师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不像父辈们所想的那样轻松。以下是我这学期的一些工作总结:

  一、 学情

  平山中学是二级达标校,在校学生相对一些学校而言,平山学生是向学的,素质也不错。不过,还是有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初中历史考试是开卷考,所以有些学生就不是很重视历史,认为平时听听就行了,不做复习工作,结果期中考虽然考得不错,但总体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长期下去,势必不利。另外,由于开卷考,所以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初中知识时,有些学生就很茫然。故在教学中,须注意这点,得问清,不然,自以为这些知识学生初中有学,可以不讲,结果有的学生就会听不懂。最后,就是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几次考试,发现学生在这一方面很薄弱,故平时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 教学收获

  1. 备课。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发现备课并非那么容易,要备好一堂课,不仅要备好教材,而且要备好学生。在备学生这一块,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差异,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要事先备好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问题。如果一名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会解答,这样容易使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进而难以学好,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外知识储备。

  2. 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才发现实际教学与自己所设好的课总有些出入。因为,不同班级各有特色,有的沉闷,有的活跃,而且,班级中的学生各有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教学过程要有所改变,对于沉闷的班级,在教学中有时就穿插一些趣事,而对于活跃的班级,要适可而止,免得课堂秩序失控而影响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要随时应变突发情况,从而使教学顺利进行。虽然教学中总是与事先有出入,但从中也学到不少,这就是教学相长。

  3. 听课。这学期共完成了20节听课记录,除了听历史科外,还听了其他学科的课。在听课过程中,多少有点收获,从中学了一些教学方法以补足自己,同时也见识到同一问题的不同教学。

  4. 参加教研。在教研中,交流备课、授课、评课等发面的问题,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