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辅导总结范例6篇

学困生辅导总结

学困生辅导总结范文1

关键词:B/S架构;高校资助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如各种形式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生活补助等,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金额庞大,牵涉的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面临的困难很多。为此,有必要通过信息技术,设计出一套功能完善、易于操作、运作精确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高效化,使资助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和助困作用。

一、系统的需求分析

传统的资助管理方式基本上都是以书面形式进行流转,效率较低,耗时较多。确定高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目的在于实现资助管理的无纸化、信息化、高效化、透明化。通过在网站资助信息,学生登录网站,根据资助条件判断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在网上填写相关资料进行申报,数据提交后保存在数据库;然后由学院相关人员提取数据库保存的申报数据,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提交给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审批,符合的进行公示,并办理相关手续。学生可登录网站随时查询审批过程及结果。根据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需要,系统主要应实现以下功能:贫困生管理、勤工助学管理、助学贷款管理、奖助学金管理、系统后台管理五大部分。系统总体功能如图1所示。(图1)

(一)贫困生管理。贫困生数据库是整套资助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因为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都是针对贫困生开展的资助项目。此功能中的贫困生申请和审核工作是各项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均有权申请进入贫困生库,系统可以实现学生注册登录提交数据,学院及学校分级审核,自动生成学生的贫困等级。

(二)勤工助学管理。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岗位的信息查询、申请、审核等功能。所有贫困生在规定时间内均有权进行勤工助学金申请,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然后学院、学校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审核,最后会自动生成批准或未获批准的信息,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三)助学贷款管理,主要包括助学贷款的申请与查询、审核等功能。学生登录后可以进行助学贷款的申请及查询,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然后学院、学校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审核,最后会自动生成批准或未获批准的信息,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四)奖助学金管理,主要包括奖助学金的申请与查询、审核、发放等功能。学生登录后可以进行奖助学金的申请及查询,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然后学院、学校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审核,最后会自动生成批准或未获批准的信息,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五)系统管理。系统管理的功能较多,包括学生信息管理、资助学生信息管理、角色及权限管理、用户管理、信息审核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用户管理、权限分配、资助项目、数据安全等的重要管理模块。其中,学生信息管理主要进行在校学生信息导入、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形成资助管理系统的初始数据。

系统用户主要有:(1)学生(贫困生),可以查看资助通知,申请资助项目,查看申请状态等;(2)辅导员,可以查看贫困生信息,对提交申请的学生资助项目进行审核,查看审核历史数据等;(3)学院审核人员,可以查看贫困生信息,对辅导员审核通过的学生资助申请项目进行复审,查看审核历史数据等;(4)学校审核人员,可以查看、审核学院审核通过的学生资助申请项目及贫困生信息,查看资助项目审核历史数据等;(5)管理人员,可以对系统初始数据进行处理,审核资助信息,分析统计资助信息并生成报表,对系统用户及权限进行管理等。

二、系统的总体设计

根据高校资助管理的政策规定,结合当前传统管理方式的运作过程,通过系统分析,理清了高校资助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数据库的概念模型。

(一)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1、贫困生管理子系统。学生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系统后进入贫困生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信息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审核学生填写信息和上交的证明文件是否相符,若信息不属实或不符合条件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确定信息真实有效且符合贫困生条件,审核修改系统判定的贫困等级,然后点击确定按钮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审核工作结束后,依次由学院审核人员和学校审核人员对贫困生认定申请进行复核和终审,批准则将贫困生信息保存至数据库;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2、勤工助学管理子系统。首先由学院相关人员录入岗位信息,再由学校系统管理人员审核后。接下来,贫困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系统,选择勤工助学管理,进入勤工助学申请页面,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并将申请表提交,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后进入勤工助学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信息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审核学生的申请信息,若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批准则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审核结束后,由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登录系统,系统自动将辅导员审核通过的学生的申请信息按照院、校级别显示给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若批准申请则将勤工助学信息保存至数据库,并返回工作通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3、助学贷款管理子系统。贫困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系统后,选择助学贷款申请,进入助学贷款申请页面,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并将申请表提交,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系统后进入助学贷款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审核学生的申请信息,若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批准则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的审核工作结束后,由学院审核人员进行复审,最后由学校审核人员进行终审,若批准申请则将助学贷款信息保存至数据库同时发送给相关银行系统,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4、奖助学金管理子系统。贫困生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系统后进入助学金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信息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依次进行审核,若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批准则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审核结束后,由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登录系统,系统自动将辅导员审核通过的学生的申请信息按照院、校级别显示给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若批准申请则将奖助学金信息保存至数据库,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5、系统管理子系统。管理员登录后,通过学生信息管理导入学生数据;通过用户管理可以实现系统角色的管理及权限分配,对用户信息进行添加、查询、修改和删除等操作;通过信息审核与,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向所有用户相关的资助信息,以便贫困生申请,同时控制审核工作的及时进行;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可以对资助项目、资助学生、资助金额等进行汇总统计,跟踪执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其他用户登录后,通过系统管理子系统只能修改自己的密码。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2所示。(图2)

(二)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主要通过E-R图来表示,根据E-R图进行表的设计,然后选择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表的物理结构。通过前面的分析,系统所涉及的实体集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贫困生、辅导员、学院审核人员、学校审核人员、管理人员、资助项目。系统的E-R图如图3所示。(图3)

数据表的设计要体现冗余少、灵活、有必要的约束规范等原则。主要的数据表(贫困生基本信息表)的逻辑结构设计如下:贫困生基本信息表(学号、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出生日期、学院编号、专业编号、班级号、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寝室地址、月生活费、密码、是否贫困生、家庭户口、家庭人口数、家庭人均收入、家庭联系地址、家庭邮政编码、家庭固定联系电话、家庭移动联系电话、家庭经济来源、家庭欠债情况、是否有经济情况调查表、自然灾害情况、意外事件情况、是否低保户、家庭失业情况、其他情况说明、已获资助情况、是否获得助学金、是否助学贷款、是否勤工助学、申请认定理由、辅导员意见、贫困等级、学院审核人员意见、学校审核人员意见)。其他数据表可根据E-R图进行相应的设计。

三、系统开发

(一)采用B/S架构。由于资助管理系统需要满足学生、审核人员等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进行访问,实现资助信息的查询、资助项目的申请、审核等工作,因此有必要采用B/S架构来进行开发设计。B/S(Browser/Server)架构即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是当前主流的信息系统实施模式。它是一种三层结构,即所谓的“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用户程序,用户只要能上网,就可以通过WWW浏览器随时随地去访问Web上的页面,而页面数据主要由Web服务器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与数据库服务器链接,并从中提取需要的数据由Web服务器生成,数据主要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B/S结构的优点主要就是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原因就在于客户机把事务逻辑大部分都给了应用服务器,不再负责处理复杂计算和数据访问等关键事务,只负责显示部分,所以维护人员不再为程序的维护工作奔波于每个客户机之间,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应用服务器的程序更新上。

(二)选用数据库。可根据情况选用Access、SQL Server2000、Oracle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议选用SQL Server2000来进行数据存储。

(三)选用开发环境。可用ASP、Java、C#等进行代码设计,最终实现高校资助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结束语

高校资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面临的学生众多,需要提交及审核的数据庞大,传统的纸质材料申报及审核方式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因此高校资助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项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对高校资助管理的需求进行认真梳理,对其流程进行规范,并采用适合各高校自身实际的开发技术,特别是通过B/S架构,实现高校资助管理的网络化、透明化、规范化及高效化。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西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学困生辅导总结范文2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治疗性元素

1.“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效果展示

对贫困大学生而言,贫困是否会导致心理障碍取决于他们的自我概念具备什么样的特征,要维护心理健康就需要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笔者根据自我概念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的结构,设计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加深自我认识、提升自我接纳、改善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方案,并在西部地区某高校大一贫困生中开展实务,对促进贫困生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次团体辅导研究中,采用《自我接纳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进行等组前后测。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证明: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自我接纳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p

2.团体辅导的效果产生机制

“治疗性元素”是团体辅导与咨询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决定团体是否有必要存在的关键,是取得团体效果的保证。这个概念是由Irvin Yalom提出,Bloch和Crouch给治疗性元素制定了一个目前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概念和体系。他们认为治疗性元素是能改善团体成员的一种治疗成分,也是团体领导者、其他成员和被治疗成员间互动所产生的一种功能元素。并总结出以下治疗性元素:植入希望、普遍性、辅导、利他主义、社交行为中的学习、替代学习、洞察、接纳、情绪宣泄和自我表露等。笔者分析总结出本次团体辅导治疗性元素形成和辅导效果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2.1良好的团体辅导氛围是效果产生的奠基

该团体注意培养平等、尊重、接纳、相互支持、对外保密等环境特质,还结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营造“家”的理念,比如在一些细节上的注意,每次都在辅导室烧好开水,准备好纸杯、纸巾等。又如准备一些小点心、水果等供大家活动中途放松时享用。成员可以摆脱团体外顾虑重重的状态,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放松地宣泄自己的消极认知和情绪,并得到他人的谅解和帮助。在这样的环境里,成员会更愿意表达自己,探索自己,逐渐洞察以前不曾认识或不能接纳的自我成分。同时成员们在他人的反馈中能更加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他们也在坦诚的互动中发现了普遍性,感到自己并不孤独,从而产生归属感,也减轻了心理压力。生活中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觉得受到别人的歧视,从而不能勇敢地面对挑战,恰巧团体辅导提供了一个模拟的社会环境,但又有着更安全和轻松、包容的氛围,成员可以在这里无所顾忌地观察、学习、交流、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而不必担心受到伤害。参加团体这个事实本身对贫困生成员来说就是一种资源,团体中能学到心理知识、能体验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能与咨询员、同学们亲密接触等等能给他们带来一种优越感,和其他没参加团体的人比,有一段特殊而具有意义的经历,自己是勇于探索的、追求成长的,这些都能加深成员的自我肯定。总之,团体良好的氛围和团体辅导的特点奠定了团体效果的基础,能促使“自我表露”、“洞察”、“情绪宣泄”、“接纳”、“普遍性”、“学习”、“植入希望”等治疗性元素的产生。

2.2丰富而有效的团体活动是效果产生的载体

本次实务充分地运用了自我概念和自我接纳的理论知识,比如自我概念的含义、形成、结构、内容、影响等,设计了一套有针对性、有步骤和层次的团体辅导方案,这是本次辅导产生有效性的必要保障。针对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的一些主题活动,如“成人仪式”、“心灵之窗”、“我的自画像”、“我爱我自己”、“天生我才”、“逆风飞扬”、“构筑愿望”等等能引导成员们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洞察和表露,活动分享环节则有助于成员之间互相反馈和帮助,促使团体成员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了调动团体成员的参与兴趣、建立开放式的沟通模式,培养团员之间的默契,开展了一系列的辅活动,比如“力顶千斤”、“盲人旅行”、“‘筷’乐乒乓”、“巧解千千结”等。成员们积极的参与,获得了在团体外难得的快乐和感动,体会了团队的魅力与潜力,加深了对团体成员信任,也加深了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每一节活动中都配有与主题相符合的歌曲,如《爱,因为在心中》、《阳光总在风雨后》、《朋友别哭》等等,让团体更加温馨,从歌声中获得感悟与力量。工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影音文件,如《感受幸福》、《说话的温度》、《成功需要努力》等,成员们细细体味其中的哲理,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学习其中的沟通技巧、处事理念。总之,这些团体活动内容是团体效果产生的载体,有利于“辅导”、“洞察”、“自我表露”、“利他主义”、“接纳”、“植入希望”、“学习”等治疗性元素的产生。

2.3团体领导者的素质与工作方式是效果产生的关键

笔者作为团体领导者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心理学教育,热爱自己的助人事业,有不少参与团体辅导的体验和带领团体辅导的经验,在学习和实务中逐渐内化了尊重、平等、真诚、接纳等理念,并不断地探索自我和完善自我。严谨细致地做好辅导规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弹性的调整。在带领团体的过程中能够摆正自己在团体不同阶段的角色位置,努力调动成员的参与,发挥成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愿意做典范,乐意进行适度的有益于成员成长的自我坦露。每次活动后及时记录和反思,工作者始终以成员们的利益和需要为重,而不是以自身的利益和成就感为重。具有克服重重困难和不断解清疑惑的勇气,在每次团体后如果对某些问题确实存在困惑,就会在注意保密的基础上去寻求同行的督导,工作者自身也获得了极大的成长。笔者在带领辅导的过程中,不摆权威的姿态,不刻意使用技术,只是真心的投入,把一些技巧的东西淡化了。更多的精力用在于考虑团体成员是什么特点、有什么具体的需要,发自内心的接纳和鼓励每一位成员。即使团体碰到障碍也对团体和成员怀有信心。引导公平和爱的理念,引导交流和仔细的倾听。笔者除了做好团体的安排和带领工作,也自发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放下自我防卫和优越感,与成员一起探索和成长。总之,团体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和带领理念与方式是团体取得效果的关键,促进了“接纳”、“辅导”、“自我表露”、“利他主义”、“植入希望”、“替代学习”等各项治疗性元素的形成。 [科]

【参考文献】

[1]王金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硕士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学困生辅导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学困生 转化 习惯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学生英语成绩跟不上,成为学习英语的“学困生”,也就出现个体和群体的问题,这一直困扰着广大初中英语教师,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但教育工作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但是在实践中,往往会由于个体差异与个人努力的程度不同会在这个群体中出现不同类型的“学困生”。他们是群体中的个体,组成群体的个体都会对群体产生影响,个体之间是一种平衡状态,其中一个个体发生变化,会对整个群体产生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要达到良好的群体实效, 我们必须把脉这些“学困生”, 转化这些“学困生”。那么如何去转化这些“学困生”,使他们主动认真地学英语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精心设计教案,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困生”由于基础差,很多时候都听不懂,对英语学习会产生惧怕抵触的心理。如果这时我们还用一些枯燥乏味,陈旧的方式教学,只会使这群孩子更加厌学,甚至会扩大“学困生”的队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精心设计每节课,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卡片、头饰、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把教学内容安排在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中,并根据需要给教学内容配上音乐,动作,还可以自己编歌谣,歌曲,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进行操练巩固。让所有的学生在教中乐,乐中学,学中玩。在无形之中掌握当天的内容。

二、降低要求,让“学困生”不放弃希望

许多学生成为“学困生”后,总是容易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教师瞧不起,同学瞧不起,就破罐子破摔。其实,他们的心理是脆弱的,也有上进心。在平时,我就找到他们,帮他们分析成绩差的原因,一部分是在村小学时就没有教师教英语,到了初中,自己就认为英语已经赶不上了,还有一部分是平时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做作业,慢慢就掉队了。找到症结所在,就能对症下药。平时课堂上,对他们的要求就降低了,对那些对话,短文要求别人会背的,只要求他们会读就行,并且,每个人都安排一个小组长来进行一帮一活动。作业也要求低了,书写正确,先做简单的即可,评讲作业时,以他们为起点逐题讲解,难题多讲几遍,到他们听懂为止,渐渐地他们获得了一定的基础,不会再掉队了。

三、体验成功,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有许多让学生表现的机会。比如课堂上,一些校园晚会上,校内的比赛中等等。但是许多教师为了省事或是害怕出问题,每次选拔总是选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视那些非常有表演欲望和才能的“学困生”。而我则作了大胆的尝试,在遇到一些表演机会时,选择了班里的“学困生”。他们虽然成绩不好,但是非常有表演才能,经常被人忽视的他们,得到这样的机会显得格外的珍惜。训练时他们非常认真,因为基础不好,背起台词来特别辛苦。他们用最“古老”的方式给英语注汉语,背时很吃力,辅导起来也很费时,但是他们很用心。从这件事上我知道,虽然这些学生成绩不够好,但他们有上进心,有班级荣誉感,在一点一点的进步。因为体验到了成功,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他们对自己学好英语很有信心。

四、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学生的行为很容易受情感的影响。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许多情感是外显的,但是更多的情感是内在的,所以教师更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后进生”的内心世界。“想其所想,乐其所乐,忧其所忧”,他会因为喜欢你而喜欢英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思想,导致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呈现的症状也形象各异。因此,针对不同的“学困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他们。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加以表扬,以鼓励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在平时的作业中多给几个“A”或“Good”或是“Wonderful”等词语,以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平时,教师要放下架子去接近学生,从学习上,生活上去帮助和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心,从而重拾自信心,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五、给学困生"加餐",丰富的营养使他们不断成长

所谓的“加餐”就是在课后给学生进行额外的辅导。要辅导首先要明确对象,明确告诉他们辅导中要完成的任务,明确他们的学习责任,对他们全面关心,全程关注。其次辅导要有明确的方法。很多学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很大程度上是思想不够重视。所以教师要选择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辅导。渐渐改善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再次辅导要有明确的目标。辅导是长期的,而不是三两天的事。教师应为这些“学困生”设立进步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励他们达成目标,而且,辅导要有明确的要求,要帮助“学困生”制定辅导计划,有步骤地帮助他们打好基础,逐渐提高他们的答题及应试能力;另外,要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时,要求小组长给他们安排一些角色表演,优秀生必须要帮助学困生,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课后也要进行一帮一活动,辅导他们的功课,负责讲解他们作业的难题。时间久了,他们的学习习惯慢慢养成,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最后,要在辅导过程中让他们在错题中总结知识,积累知识,并做好笔记,总结做题方法。探索解题的思维过程,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对于容易错的知识点,教师要善于为他们“搭桥铺路”做好变式训练。经过这样长期、系统、合理,有效的辅导,这些“学困生”的综合能力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一定可以在丰富的营养中不断成长。

六、结束语

我们的教学工作还在继续,学困生的转化仍在进行。对于教学中这些特殊群体,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时时关注他们,牵手他们,把他们放在重要位置,而不是遗忘在角落,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滋润他们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潜在的力量,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相信这群特别的孩子们也会变得品学兼优,让他们也一样能体会到在知识的学海里遨游的快乐。

[参 考 文 献]

学困生辅导总结范文4

论文摘要: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是新形势下贫困生工作的重点,辅导员是实际从事贫困生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针对目前贫困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辅导员角度,探讨如何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据统计,目前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大学生的20%~30%。如此庞大数量的高校贫困生,他们的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着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贫困生德育工作的质量高低是贫困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国家高素质公民的关键因素。衡量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标准是:能否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是顺利完成学业而已。因而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是新形势下贫困生资助管理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国家有关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高校,贫困生的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之一。虽然随着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各个高校普遍都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资助管理部门。但总的来说,这些部门人员偏少,而且缺乏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各种贫困生资助项目及经费的汇总和发放上,根本无暇顾及对贫困生的德育工作,对贫困生实际的德育工作就落到了贫困生所在年级的辅导员身上。因而从辅导员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贫困生德育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的贫困生德育工作,总的来说只注重近期的显性效果,忽视了贫困生长远的思想品格和能力培养;即重视经济扶贫,忽视了精神上培育贫困生,能力上锻炼贫困生,贫困生离高素质公民的距离还很远。

面对贫困,部分贫困生怨天尤人、内向自卑;面对周围经济宽裕同学的日常消费,心理上不平衡;有的贫困生无心学习,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透支消费,或产生一些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合的行为;或自我封闭,冷漠对待集体活动。等、靠、要助学金的思想严重,不积极找寻勤工助学岗位自救,“想尽办法,积极争取”各类助学金。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影响了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可以从贫困生自己及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来考虑其原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贫困生个性的养成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及长期的家庭教育分不开。同时由于目前依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对学生品格及公民教育不够重视。加之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不能期望贫困生在大学阶段就能完全消除影响,立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公民。我们要对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反复性、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

然而,正是因为人,以及由人本身构成的社会的不完美,才使教育、尤其是德育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

二、从辅导员角度对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建议

1.遵循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思想认识上产生的问题往往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关心人们的实际生活,从解决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才能收到解决思想问题的实效。

对于贫困生而言,首要的实际问题就是经济困难问题。在实际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各种具体的资助项目实际上都是由辅导员经手的。因而,在如何使这些种类繁多的资助款项公正、合理地用在真正需要的贫困生身上,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方面,辅导员是有很大工作空间的。

因此,辅导员要真正熟悉自己所带贫困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贫困生的实际需求变化,在贫困生的认定、减免学费的确定和实施、助学贷款发放及还款的相关宣传教育跟进、各类助学金的评定和后期跟进管理教育、勤工助学岗位分配以及奖学金的评定中,合理化、人性化地使各类资助项目最大可能地发挥其助学育人功能。同时,密切观察贫困生受助前后的表现,建立贫困生德育档案。

在处理这些具体事务的过程中,辅导员应坚持合理公平和整体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同时也要明确,贫困生资助项目是为贫困生而设的,因而,贫困生应是资助项目的重要参照计量单位和具体项目的管理参与者之一。

在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经济困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善于引导贫困生了解、感受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帮助,体验并相信公正的存在,以及自立自强精神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明白:不仅要为谋生而努力,还应为今后幸福生活而努力,更应当对社会感恩,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和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同时也要教会贫困生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培养贫困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智慧和能力。贫困生问题的形成与其家庭教育及成长经历有关。因而辅导员要定期与其家长联系沟通,取得其父母的支持配合。

2.帮助贫困生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增强就业竞争力及职业发展能力

大一阶段的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对大学生活以及未来充满了好奇和困惑。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帮助贫困生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深入到他们中间,了解和理解他们,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贫困,将贫困化作不断努力奋进的动力。

面对激烈的就业和发展压力,辅导员要经常主动与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沟通,了解自己所带贫困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具体问题,配合专业教师强化对他们的职业素质训练与考核。同时开展一些相关能力素质拓展训练和活动,如团队合作训练、人际沟通训练、演讲比赛、模拟招聘会等以增强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并将这些训练、活动与开阔贫困生视野、提高其心理境界联系起来。

在贫困生毕业的那一年,辅导员应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一起,及时为贫困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同时,对已经毕业的贫困生进行追踪调查,为今后进一步做好贫困生工作提供依据。

3.开放心态,在具体生活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

目前高校的贫困生德育工作,一方面,忽视了贫困生德育教育的现实基础,忽略了道德规范的“底线”强调,片面强调德育超物质、超功利的一面,以崇高至善的理想来进行德育教育。这就导致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高尚的德育理想和任务因被贫困生认为无法实现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解。现在的大学生讲实利、重实惠。单凭没有多大意义和不切实际的将来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那么德育自然是苍白无力的。另一方面,实际的德育活动很大程度上只是相关领导借以提升政绩的手段、工具,相当多组织者并非为了让学生受到教育,而是对上级负责,或是为了应付某种评估、检查而组织开展活动。这些形式主义、政绩主义、功利主义的德育活动不可能承载德育本身所要表达的社会共同认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化的润物无声只能归于空想。

加之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贫困生在学校获得的道德知识和教育使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碰壁,这就造成了贫困生的价值困惑和冲突。脱离现实生活实践的德育,质量必然低下。

实际上,道德是分层次的,低一层次的是社会允许的,较高层次的是社会要求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再高一层次的是社会提倡的。学校德育应定位于“社会要求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这一层次。这是因为学校教育阶段的特点是全民性、非终结性。学校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要进行的是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恰当地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才能真正打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说过:“直接决定人们行为的是(物质和观念的)利益。但是,观念所创造的‘世界观’往往像扳道工规定着利益驱动行为前进的轨道。”毛泽东同志也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因此,辅导员必须学会把自己放在与贫困生相同的位置来思考问题,善于将德育的宏观抽象理论结合高校和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将社会和将来职业对贫困生的伦理要求转换为大学生活中的具体操作规范。用贫困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引领他们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理性地重新审视自身和社会。以开放的心态,从互利的角度出发培养他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从尊重他们的多元价值观出发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遵循以学生和社会的整体长远健康发展为活动目的的价值取向,努力去除形式主义和政绩主义的德育活动。从具体生活实践入手、坚持贫困生的权利和责任相统一、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角度进行德育教育,支持他们参与各种适宜的社会活动,通过活动提高他们对具体事务的反思、批判和选择、建构能力,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能力,是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重点所在。

具体而言,辅导员要结合贫困生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深入了解贫困生在大学阶段的需求。对其合理需求要尽可能地满足和支持,并尽力引导其和社会需要相一致。对贫困生不合理的需求,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疏导和转化,将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贫困生的具体生活实践。不能因为顾忌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和影响,或拘泥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口号,而简单地去迎合贫困生的不合理需求,忘记了辅导员的启迪、教育、引导职责。

西方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论家纽曼曾这样说过:年轻人敏锐、开放、富有同情心、观察力强;当他们走到一起、自由交往的时候,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他们肯定也会互相学习的。所有人的谈话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系列演讲,他们天天都获得新的观念和见解,新的思考对象,不同以往的判断原则和行动原则。

因此,辅导员要尽己所能为贫困生搭建与外界交往的平台,在交往中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逐步改变因贫困而敏感焦躁的性格,接纳自己和家人;减少对他人和社会的抵触情绪,接纳并融入到他人、集体和社会中去。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贫困生中的优秀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学生干部或者相关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发挥朋辈示范作用,促进整个贫困生群体的健康发展。

而要做到这些,辅导员必须和贫困生之间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不应该只是一种理性的、为了获得知识或便于管理而建立的关系、或单纯的朋友关系,而应该具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启迪的意义。这就意味着,辅导员应该以国家对辅导员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来约束、引导自己的言行,塑造自己在相关方面的能力和品行,以获得贫困生的信任和理解。

4.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学生人数增加,在高校,几乎所有与学生有关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能推给辅导员做的都推给辅导员做了。辅导员的中心工作——德育工作,在大量的日常琐事中被消解。贫困生德育工作的质量如何,贫困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对大多数辅导员而言,已不重要。

按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而实际上,双重身份只是给辅导员增加了双重的工作量。而且,大到学校的职称评定、职务升迁,小到二级学院的具体福利待遇,辅导员的实际权益都因为双重身份而被边缘化,被相关有话语权人士有意无意地忽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在各方面的改革意识不断加强,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在热衷于依据数量和指标体系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管理的同时,却忽略了是否相应健全了有关的文化和道德制约、激励机制。因此,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是落实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具体而言,首先,高校要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落实中央[2004]16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要改变目前许多班主任形同虚设的情况,同时把部分本不属于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分离出来归还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使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对贫困生的德育工作。

学困生辅导总结范文5

一、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贫困生为高职院校中的特殊群体,这类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比较低,受此影响,其求学的道路可能随时被迫中止。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实施了贫困生资助政策。高职院校在落实此项政策时,将其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以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在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高校辅导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施该项工作时,辅导员要能够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以真正实现资助育人。

具体说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重点任务为教育,教育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在实施贫困生资助工作时,基本内容即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为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各项工作的基础为管理工作,辅导员管理工作中,一项基础内容即学生日常管理,包含奖励惩罚、寝室管理、家庭情况审核等,比较零碎,辅导员应抓住重点,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第三,必须深化辅导职能,辅导职能为辅导员的重要职能之一,该项职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在开展资助育人过程中,必须深化自身的辅导职能,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资助育人能力评价标准

评价是指客观地描述客体的行为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行为价值进行进一步的评判。评价辅导员的资助育人能力时,评价人员既包含高职院校主管部门,同时也包含教师、学生,因此,在确定评r标准时,必须全面考虑。

1.评价维度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辅导员的任务与角色相对具有特殊性,应以此为依据,结合调查方法,筛选评价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本文中,划分一级指标时,采取属性大类相似剥离方法,而划分二级指标时,则以一级指标为基础,经细化分类后,按照“具象化”“具体化”的要求确定。在辅导员资助育人能力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共包含5项。

第一,个人情况,即任职资格、背景。二级指标共设置3个,分别为学历学位、专业背景、相关工作年限。辅导员要想担任资助育人的角色,基本条件为学历学位水平,原则上,本科学历以上可以担任辅导员;任职时,支撑条件为专业背景,通常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为教育类、思想政治类、管理类时,更为适合担任此角色;相关工作年限与任职后的工作技巧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第二,政策把握,即业务能力。二级指标共设置3个,分别为掌握国家政策情况、熟悉学校制度情况、知晓资助育人流程程度。国家政策为高职院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政策依据,而学校制定的相关制度则为辅导员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制度约束,辅导员只有牢牢掌握国家政策、学校制度,并熟知工作流程时,方具备资助育人能力。

第三,资助对象,即贫困学生。二级指标共设置3个,分别为学生年级、学生人数、关注并熟知贫困生。学生年级的高低、人数的多少、对贫困生状况的掌握情况等均会影响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四,工作效果,即资助育人能力。二级指标共设置5个,分别为学生满意度、资助覆盖面、资助学生追踪、资助后教育开展、领导评价。

第五,职业发展,属于辅导员在工作之余拓展自身能力的范畴。二级指标共设置3个,分别为相关情况、参与培训情况、获奖情况。辅导员在研究资助育人工作时,根据课题研究结果,撰写相关论文,数量与其能力之间存在关联;培训则是提升辅导员资助育人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体现出其能力状况。

2.评价原则

在评价体系中,一级与二级指标的数量比较多,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还需要在评价时坚持相应的原则:第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该项原则属于基础性的原则,可有效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确定评价指标后,即应建立与资助育人工作相适应的考核标准,便于考核人员参考;第二,导向性原则,资助育人能力评价标准的构建可促使辅导员对自身的能力、工作水平等进行充分认知,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促使辅导员改进,提升自身的整体能力水平;第三,定性考核结合定量考核,定性考核是指概括性地描述辅导员的德、能、勤、绩,侧重点为行为性质,而定量考核则是量化考核各方面的行为,通过两种考核相结合,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3.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本文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时,采取的方法为层次分析法(AHP),此种方法以层次模型为基础,将复杂的问题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体现出来,便于计算的开展。计算辅导员资助育人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时,共需5个步骤。

第一步,以具体的内容、要实现的总目标为依据,层次化需分析的问题,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呈现为递阶分布式,形成框架图;第二步,收集专家意见,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通过九分位比例标度法,将各层因素判断标度确定出来,并将判断矩阵构造出来;第三步,判断矩阵求解,计算出特征向量后,即为权重,同时计算最大特征值,根据相应的公式,计算出C.I.,修正后,开始一致性检验;第四步,传递权重,将权值计算出来;第五步,经计算、比较后,形成最终的评价结果。

利用层次分析法,按照上述步骤,经过计算及分析之后发现,在5个一级指标中,占据总权重中大部分比重的指标为政策把握、工作效果,因此,这两个一级指标属于评价辅导员资助育人能力时的主要因素。随后,通过分析各二级指标可知,相关工作年限、知晓资助育人流程程度、关注并熟知贫困生、学生满意度、领导评价、获奖情况为主要因素。

辅导员的资助育人能力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该项工作的开展效果,通过本文中所构建的评价标准,可客观评价辅导员的资助育人能力,促进其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龙 军.高职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及其能力提升途径[J].才智,2016(20).

学困生辅导总结范文6

一、引言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24号令先后发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不断创新、务实的指示和号召。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利用学校寒暑假期,深入学生家庭,与学生及家长“同吃、同住、同劳动”展开的“三进三同”活动,对于创新开展学生工作模式、拓展学生工作视野、加强学生工作针对性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如何高效务实地开展“三进三同”工作是每个高校辅导员应当积极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命题。

二、高校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的意义分析

(一)“三进三同”是践行国家青少年培养战略的具体体现

关心、爱护、培养青少年,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一直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战略方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明确要求,各院校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长才干。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考核体系,要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对于“三下乡”、“四进社区”、西部支教等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支持。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二)“三进三同”是辅导员工作高效优质开展的现实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青少年教育培养战略实施的主要对象,他们思潮前卫、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社会阅历浅、价值观不够成熟,抵御腐朽思想和不良诱惑的能力弱,要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需要学校、社会为他们提供理解、支持和必要的扶助导引。

高校辅导员“三进三同”活动以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方式,深入学生家庭面对面、点对点的与学生及其家长无障碍交流沟通,知悉学生思想动态、家庭情况,通过零距离的体验学生的生活,增强师生沟通有效性,使得辅导员工作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学生,为今后工作开展寻找源自实践支点、贴近实际思路,对今后高效优质的开展学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石。

三、“三进三同”工作高效开展与效用实现的路径分析

高效开展“三进三同”工作,实现“三进三同”工作的实践意义和现实功用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策划活动实施方案,打好“三进三同”工作的提前量

理念指导行动,“三进三同”工作开展的方法论决定了工作的实效性。要实现“三进三同”工作功效,促使“三进三同”工作的开展结果对今后学生工作具有长远而现实的指导意义,前提是充分认识到高校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重点是带着学习、锻炼的态度用心感悟、体会,关键是选取好具有典型性和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作为活动的目标对象。基于此,辅导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三类“贫困生”,即心理贫困、家庭贫困、学业贫困。通过对其所带班级学生的档案查看、日常行为表现、班级学生干部的反映、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以及学生家庭所在地域等情况的综合考量后,选择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三类学生的代表作为活动对象。

选定对象学生后,辅导员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积极联系学生家长,知悉当地天气、环境、风俗,安排活动开展时间等相关事宜,做到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熟稔于胸,做好针对学生个性情况、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后,制定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贴近学生心灵的个性化辅导方案。

(二)贯彻落实工作部署,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模式

根据事前准备的活动方案,辅导员要严格按照“三进三同”的工作精神,与学生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用体验、感悟、学习的心态与学生促膝长谈,与家长全面交流沟通,在田间地头聆听学生、家长的想法、期望,在厨房和餐桌架设沟通的桥梁,在游戏娱乐中打开心房,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家庭的困难,与学生及其家长一道分析学生的问题,为学生及其家庭遭遇的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困境。

在执行既定计划的同时,要根据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方案,重新明确工作目标和实践路径,要以为学生及家庭提供务实、现实、真实的帮助为指导思想,适时调整主观判断,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中心”的开展“三进三同”工作。

(三)是要及时、全面的总结“三进三同”工作的功效与经验

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可以贴近学生真实生活、拉近老师与家长距离,辅导员能更加真实、完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体会学生家长的艰辛、理解学生行为的合理性,为今后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开拓工作视野、丰富工作方法。

但由于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开展的范围有限、时间较短、参与面不够深入等诸多不利因素,及时总结、全面思考“三进三同”工作带给辅导员工作的经验教训、实际效用及改进办法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辅导员开展“三进三同”工作要做好笔记、日记,勤于思考、乐于总结、擅于反思,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交流、田间地头劳作体会、厨房餐桌参与体验等细节捕捉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动态、社会环境等相关信息,做到能够理解学生的行为、掌握学生的思想、预判学生的行动、知悉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上述信息制定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帮扶措施。通过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制定学生工作新方案、新举措,做到了解一类学生、新增一类措施、服务一类学生 。

四、结语

在高校辅导员中开展“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深入学生家中以“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题的“三进三同”工作是如今电讯方式逐渐取代实地式工作模式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学生工作的创新之举,是开拓学生工作视野的重要之举,是深入实地、立足实践的务实之举。作为承担着辅助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辅导员,有必要身体力行地将“三进三同”工作持续、深入的开展下去;有必要积极思考探索辅导员如何创新务实的开展”三进三同“工作;有必要为 “三进三同”工作的不断完善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