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自我总结范例6篇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范文1

【摘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选取2006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问,我院老年呼吸内科患者137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病例,探讨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在老年患者中主要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也存在其他感染情况,如消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主要影响因素有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结论:必须认真对待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呼吸内科管理,尽量避免药物滥用,对抗菌素的应用进行严格控制,加强医疗和护理管理水平,以减少感染发生率,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近年来,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医院感染问题也引起了医疗界的极大关注。由于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样、严重,呼吸道抗病能力差,其呼吸道发病率最高。同时,随着社会老龄化日趋明显,老年人群已成为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为探讨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现选取2006―2011年期间我院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06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我院老年呼吸内科收治患者13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7例,女50例,年龄63―81岁,平均年龄(70.12±6.12)岁。

1.2 方法: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5年来关于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通过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之间进行共同讨论病例,分析影响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感染情况:研究表明,在老年患者中主要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也存在其他感染情况,如消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详见下图。

2.2 影响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分析

2.2.1 生理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上呼吸道带真菌率在15%左右。由于老年患者大多年龄较大,体质虚弱且有多种疾病并存,极易反复发病,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功能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减退,与其他人群相比,真菌更易侵入下呼吸道而引起肺部感染;同时许多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其体内的敏感菌株被抗生素杀死、抑制,并且存在直接促进真菌不断生长繁殖和毒性增加的作用,进一步诱发全身性真菌感染。

2.2.2 心理因素:呼吸内科感染后,老年患者常会伴随反复咳痰、咳嗽、气促、胸痛、咯血等症状,长期饱受这种状态的折磨,多数老年人都会产生很多不良的情绪,如烦恼、焦虑、恐惧、失眠、紧张、情绪低落,在长期反复住院的过程中,老年患者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部分老年患者还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这些都会造成老年患者抑郁情绪。在这种情绪下,老年患者会对临床的治疗和其预防工作产生抗拒心理,而不能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以至直接影响预防的效果,这也加大了呼吸内科感染发生的概率。

2.2.3 环境因素:老年人住院患者探视多、陪护多,导致空气污染重;同时同一病房的患者室内飞沫间的传播也往往难以控制,造成反复感染;医护人员实施了不适当的医源性治疗,导致患者的气道失去了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使真菌定植感染的机会增加;护理措施和病房管理不到位,食物、呼吸器械污染、手的污染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

3 讨论

针对本次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效控制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强呼吸内科管理。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要完善呼吸内科质量管理,做好患者以及陪护人员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陪护制度,对病房出入人员要进行严格管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做好通风和空气消毒工作以达到预防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目的。②尽量避免药物滥用,对抗菌素的应用迸行严格控制。抗菌素的过多使用是导致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医院管理中必须严格控制抗菌素的应用范围和用量,要严格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展开病原学检查,从而依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滥用抗生素而导致患者菌群失调;对于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应尽量缩短用药时间,避免扰乱和破坏患者的正常防御机制,防止和减少耐药菌感染,以增强老年患者的免疫力。③加强医疗和护理管理水平。在临床治疗中,首先应加强老年患者的全身支持治疗,提高其机体抵抗力,此外要严格掌握各种侵袭性操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尽量减少因医护操作而带来的感染。心理护理必须认真落实,对老年患者主诉都应关心,做到及时处理。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要尊重患者。对反应迟钝、言语罗嗦的老年患者不能性急,必须耐心对待,应耐心静听,不要任意打断其话题,在其叙述完之后,耐心解答问题,并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重新树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以更好的状态接受治疗,以积极主动配合感染的预防。总之,必须认真对待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从上述三方面入手,以减少感染发生率,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腾维亚,宁昌,章涛,等.呼吸内科患者呼吸道带真菌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1123―1124.

[2] 孙阳,张友玲。林萍,等.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茵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33(1):97―99.

[3] 许颖颖,张春红,李文峰,等.呼吸内科330份病历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分析[J].海峡药学,2004,(4):53.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范文2

1护理风险与呼吸内科护理风险

1.1护理风险管理

所谓的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医疗单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有序的护理过程之中对护理所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为了进一步降低因护理带来的事故和差错,从而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不受客观因数所威胁,因此必须对护理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出台相应的防范手段,将护理风险降到最低。

1.2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

常见的护理系统疾病主要有呼吸道感染、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还有病发较急的疾病,诸如气胸、胸腔积液等。由于呼吸类疾病直接与人们的呼吸系统相连,因此呼吸疾病对人身有着较大的危害,也就对护理疾病的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也就意味着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伴随着较大的风险,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就是需要将护理工作的整个流程看成一个整体,进而对可能产生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与评估,从而根据结果制定科学的对策,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发生。

2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种类

通常情况下呼吸疾病较为容易复发,并且患者呈现较强的痛苦感,尤其是在老年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在老年患者的治疗之中,往往会伴随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伴随着呼吸衰竭而死亡。所以呼吸疾病不但要求有针对性的治疗,患者还应当得到良好的护理,而护理本身就是一个伴随着一定风险的过程。

2.1护理人员存在的风险

在护理人员方面,主要存在三种风险:既护理人员自身职业、护理人员业务不专、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较差。

2.1.1护理人员自身职业因素

在呼吸内科之中,很多护理人员要参与到各类呼吸疾病的治疗之中,尤其是重症呼吸患者,一些重症呼吸患者可能患有一些传染性疾病,尤其是一些疾病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例如肝炎等。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之中,护理人员也难免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以及分泌物等,如果护理人员对自身的保护不好,那么很容易受到感染,而自身感染后如在去护理其他呼吸患者,那么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2.1.2护理人员业务不专

从护理工作的角度来说,护理本身是一项充满着实践性与科学性的工作,而护理对象又是患者这类特殊群体,因此在护理之中难免会因一些因素需要采用医疗紧急措施,如果护理人员对护理相关业务不熟悉,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相关仪器操作不当等行为,很可能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尤其是呼吸内科。例如在呼吸疾病的护理之中,口腔吸痰是一种常见的护理工作,如果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之中没有进行无菌处理,没有及时更换吸痰管,那么就很容易给患者的呼吸道带来一定的隐患。

2.1.3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差

呼吸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因此患者也就相对较多,较多的患者带来的是较多的护理工作,这时由于大量的护理工作,很容易造成护理人员忽视风险的存在。例如,在对病人的护理过程之中,对护理记录不全面等。

2.2护理制度的不完善

在呼吸疾病之中,患者对空气有较高的要求,新鲜的空气对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病房的空气流通状况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但在多数护理人员的思想之中,窗户的开关以及室内的卫生状况是需要患者亲属进行处理的,而不是护理人员的工作,这种护理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产生风险的因素所在。另外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的繁忙,这也决定了护理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时间,一些呼吸内科护理新人通常没有经过培训,只是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在工作中进行学习,这种制度不但增加了老人的工作量,同时由于缺少良好的教学氛围,新人也缺少学习环境,进而造成护理工作形成风险。

3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风险管理对策

3.1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医疗单位应当针对护理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课通过聘请知名医师进行讲座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树立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另外医疗单位还应当开设一对一的带新活动,通过老人护理经验的传输,进一步提升新人的护理能力以及风险意识。

3.2建立有效的科室护理制度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范文3

关键词: 细胞呼吸 新授课 一轮复习 二轮复习

新授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新授课教学应注意:

(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现实情景中学习;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3)重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以《细胞呼吸》为例,谈谈这节新授课的总体原则:

1.注意知识的未知性

依学生特点,合理设置思考题,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内容,如在总结细胞呼吸概念时,让学生比较有机物在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的区别,引导学生总结和掌握细胞呼吸的概念。

2.注意知识的直观性

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发生在线粒体,结合线粒体结构特点,将有氧呼吸过程以动画形式在细胞内播放出来,同时让学生根据注意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从而完成比较项目和思考问题。

3.注意知识的归类性

因为有氧呼吸是分阶段进行的,所以用表格比较三个阶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同时根据有氧和无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又以表格形式把有氧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联系呈现出来,这样表格归纳易于学生准确掌握两种呼吸。

4.注意要有课堂小结

通过学生总结,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重、难点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注意习题的基础性

通过对本节重难点内容进行设置相关练习,如CO2和水产生的阶段和场所分别是哪里?通过这样的检测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一轮复习课:把目标定在梳理课本知识、加强和巩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及时解决疑难知识点,帮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网;通过阶段测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每个考点过关。

一轮复习中,多数教师只强调记忆知识,不能依学科特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不能锻炼学生的学科能力。我认为:复习课应根据学生实际对知识进行再加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下面以“细胞呼吸”为例,谈谈这节的一轮复习设想。

1.重知识的条理性

复习中突出知识的层次性,为学生提供一条清晰的思维主线,帮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我确立本节主线是“能量与物质的变化”,并将复习内容分为“细胞呼吸的意义和实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细胞呼吸在实践中应用”四块内容。

2.重知识的基础性

基础知识是高考重点的考察对象,因此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加深学生记忆的同时,有必要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例:为帮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意义,我设置问题:“所有生物都存在呼吸作用吗?所有生物都需要呼吸作用供能吗?”为帮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实质,我设置问题:“如何从物质和能量两方面理解有氧呼吸中有机物被彻底氧化的‘彻底’二字?”等等。

3.重知识的综合性

考纲要求学生有“能把握所学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教师依这一能力,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整合,使学生加强知识库的构建,提高解综合题能力。注重一节内知识综合,如:有氧呼吸第一、二、三阶段的比较;两种无氧呼吸的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等等。

4.重知识的应用性

“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是考纲的要求,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目标。本节联系生产的问题有:①为什么陆生植物一般不能长久耐受无氧呼吸?水稻根为什么能在水田中正常生长?②如何解决贮存蔬菜、水果、种子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③人在不同形式的运动中,供能方式有何不同?④结合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知识,分析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⑤结合实际以曲线的形式分析影响有氧呼吸的因素,并总结出分析曲线问题的方法。

5.重网络的构建性

把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以葡萄糖为中心构建本节知识网,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综合把握。

二轮复习课:注重解决好知识综合、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适应高考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考察。根据第一轮复习后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相应的复习策略。在二轮复习中,复习专题网络的构建、习题的精选、解题技巧的培养是工作重点。

1.网络构建

通过知识网的构建,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巩固,加强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建立较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疏理课本知识和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专题建网注意:(1)网络的整体性。(2)联系的多维性。(3)网络的开放性。

2.习题训练安排

二轮复习中,习题的选择对学生得分能力的提高十分关键。在每个专题中,选历年高考题中综合性强、易答错的试题,集中分析评讲;针对学生答题不规范现状,组织学生分析、解答高考题,依高考题的标准答案,分析自己答案的差距,自己漏答、错答的原因,纠正自己的答案,规范表达。通过有目的地训练、分析,逐步提高答题得分能力。

3.解题技巧的培养

(1)审题能力:弄清题意、明确指向的前提。

(2)分析、综合能力――发展思维、活化知识的关键。

①讲透例题,注重思维过程;②建模,总结解题规律;③变式训练,培养应变能力。

(3)表述能力――对应得分点、拿高分的保障。

①加强双基,提高生物学素养;②加强规范性训练,培养生物语言的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打题海战术是无效的,必须通过“记忆基本知识―应用训练―综合巩固提高―总结反思”进行训练,该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审题、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范文4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45例,肺结核患者4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45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别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COPD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6个月后FEV1、FEV1%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中的应用广泛,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有疗效提升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肾上腺皮质激素 呼吸内科 应用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1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89-02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近年发现具有较高的呼吸内科应用价值,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式提升基础疗效[1]。本文分析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45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别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在17-80岁,平均年龄(48.6±11.2)岁;对照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在18-80岁,平均年龄(48.7±11.1)岁;肺结核患者45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别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在18-77岁,平均年龄(48.9±11.4)岁;对照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在18-79岁,平均年龄(48.8±11.3)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45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别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在18-79岁,平均年龄(48.7±11.3)岁;对照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在19-79岁,平均年龄(48.6±11.3)岁;三种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方面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支气管哮喘。对照组采取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治疗,观察组则按照病情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类,轻度患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125μg,重度患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250μg,重度患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375μg,每天2次,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剂量,并给予氟替卡松吸入治疗[2]。

1.2.2 肺结核。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30-45mg/d治疗,分早晚口服用药,根据患者血清胆红素下降情况,调整剂量用药。

1.2.3 COPD。对照组给予患者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治疗,吸入激素后采取清水漱口,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250μg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吸入治疗,每天3次[3]。

1.3 观察指标。显著:临床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均有明显改善;有效:临床、体征及检查结果均改善;无效:不符合上述情况;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X2进行检验,组间t检验,平均值以X±S表示,并且P

2 结果

2.1 两组COPD患者的肺功能情况。COPD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FEV1、FEV1%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6个月后FEV1、FEV1%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肺结核患者肺功能情况。肺结核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总有效率40.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情况。支气管哮喘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脂溶性,可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中,并与激素受体进行结合,形成激素-激素受体复合物,进而对促炎基因转录产生影响,进而抑制炎性介质产生,导致多种炎性介质的减少。因此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确切的在机体中发挥抗炎作用[4]。并且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减少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的数目,并抑制细胞促纤维化因子的分泌,从而延缓肺纤维化,因此其具有抗纤维化机制。近年,肾上腺皮质激素已被广泛运用与呼吸内科中。

本研究结果显示,COPD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FEV1、FEV1%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6个月后FEV1、FEV1%均优于治疗前。说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COPD的治疗有疗效提升作用。主要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帮助抵抗抗炎症,可减少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的发作次数。而本研究另一组结果显示,肺结核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肾上腺素在结核病的治疗辅助机制主要为减轻过敏反应,减退感染性高热,改善病情,起到结核的辅助治疗目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还可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中,通过有效的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提升患者肺功能。本研究结果中显示,支气管哮喘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 李荃.呼吸内科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03):360-360

[2] 刘金萍,王学胜.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02):263-263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范文5

关键词:肺内源性 肺外源性ARDS 死亡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严重感染、严重多发创伤等的病程中所发生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在肺部的表现,ARDS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中最早或最常出现的器官功能障碍,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病情发展迅猛,预后差,病死率可高达50%,为了解我科目前对ARDS的诊疗现状,总结分析诊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其预后之因素,作者收集本院ICU在2008-01—2012-12间收治的ARDS患者共62例,特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以2008-01—2012-12入住我科的62例ARDS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ARDS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34例,年龄15-74岁,女28例16-70岁,平均年龄为56.2岁;原发基础疾病主要为重症肺炎、羊水栓塞、特重型颅脑外伤,COPD并多脏衰、脑血管疾病、重症胰腺炎、腹腔间隙综合症、体外循环术后、心梗介入术后、中毒等。

1.2治疗方法

A、积极治疗原发病,抗感染,营养和脏器功能支持治疗;B、机械通气主要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经鼻气管插管约占60%,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均按肺保护通气策略实施通气,即小潮气量6-8ml/kg适当选择呼气末正压,PEEP设定在iPEEP的75%,大多在6-15cmH2O,气道峰压低于40 cmH2O,气道平均压低于35 cmH2O,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维持PH值>7.20-7.25的二氧化碳分压水平,部分患者急性加重期氧合指数

1.3预后评价指标

包括呼吸机使用时间,住ICU时间、7天死亡率、住院死亡率。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标准差表示,率的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为了使两组患者有可比性,本组剔除入科前已并发肺外脏器衰竭、败血症和/或年龄≥

75岁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差,感染原发病难控制,中途放弃治疗多)。

2.1从病因学方面总结分析

将患者分为肺源性和肺外源性两组,原发肺部感染患者归为肺源性ARDS患者,总死亡率为30.3%,两组内再分出亚组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在使用呼吸机时间及住ICU时间方面,肺源性组时间明显长于肺外源性组,而肺源性ARDS患者氧合指数较差,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由于入科时剔除了并发有其它脏器功能衰竭患者,两组7天死亡率并不高,入科7天内新出现脏器功能衰竭者也不多见,从表1中可看出,入科后新出现脏器衰竭或败血症者死亡率明显增加。

2.2表1两组患者入科时基线情况、治疗和预后指标比较

入科后新出现脏器衰竭或败血症:A组,入科后无新出现脏器衰竭或败血症:B组

死因:本组死亡者无一以ARDS、严重低氧血症为主要死因。最后因原发病治疗失败死亡者17例。

3讨论

一般认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及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发展迅猛,预后差。但由于目前尚缺乏早期、敏感的诊断指标,且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措施,ARDS的病死率仍高达30%-70%[2]。本组有选择地通过剔除部分入科时已出现脏器功能衰竭原发病难以控制的患者,高龄>75岁(自身免疫功能差原发感染难控制,中途放弃治疗多,影响对比)后,发现入科后新出现脏器衰竭或败血症:A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入科后无新出现脏器衰竭或败血症):B组,P

临床上常见的SIRS、ALI、ARDS以及MODS均不是孤立、相互分割的疾病,而是严重损伤引起的全身炎症瀑布反应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全身炎症反应始终贯穿这一过程;肺脏是这一连贯的病理过程中最易受损伤的靶器官,而MODS是这一病理过程的严重后果,ALI或ARDS不过是最早出现的MODS在肺部的表现而已。临床上大多数ARDS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合并有肺外器官功能障碍。在MO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ALI出现最早,发生率最高[2]

临床上能诱发ARDS的病因繁多,发病机制错综复杂 ,而ARDS又是启动序贯性脏器功能衰竭最关键的一环,因此,研究探讨ARDS诊断、疗效及影响其预后之因素为热门课题,但因各课题研究观察的角度、方法不同,结论众说纷纭,难以达成共识,如庄海舟[3]认为年龄影响预后,赖军华[4]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发现年龄,基础疾病、感染原因导致的ARDS合并MODS,确诊时APACHEⅡ评分等可能是影响ARD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了更好地评估我科目前对ARDS的诊疗水平,初步探讨并分析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本组1剔除入科时原发病情危重已并发其它脏器功能衰竭者,2剔除高龄>75岁(自身免疫功能差原发感染难控制,中途放弃治疗多,影响对比),作者认为入科时APACHEⅡ评分高低与受损器官多少正相关,APACHEⅡ评分越高,原发病越重,APACHEⅡ评分高的患者其死因主要与原发病治疗失败有关,不能作为评价ARDS治疗水平的依据。既往研究已发现肺内源性ARDS早期病变以肺泡为主,而肺外源性ARDS早期病变以肺间质为主,目前临床上作出ARDS诊断的病例大多已发展到中、晚期,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合并有肺外器官功能障碍,目前国内外大多研究发现ARDS总体预后不良,死亡率仍然较高;有作者认为若临床上能早期识别和诊断ARDS,就可尽早对ARDS患者进行干预,从而延缓、阻断病情的继续进展,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2];由于入科时剔除了并发有其它脏器功能衰竭患者,两组7天死亡率并不高,入科7天内新出现脏器功能衰竭者也不多见,从表1中可看出,入科后新出现脏器衰竭或败血症者死亡率明显增加, 有研究发现[5],ARDS死亡病例中,34%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只有16%死于呼吸衰竭。与本组观察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在使用呼吸机时间及住ICU时间方面,肺源性组时间长于肺外源性ARDS组,

肺源性、肺外源性ARDS患者总的住院死亡率相近,但入科后新出现脏器功能衰竭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组观察的ARDS死亡病例中,82.35%合并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因

考虑与原发病治疗失败有关,治疗重点为原发病的控制和脏器功能的支持,提高早期确诊率并实施及时准确的挽救性治疗,可以改善ARDS的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工作组.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4):243-349.

[2] 蒋文芳.CT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兔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学位论文],2010-江苏大学:内科学.

[3]庄海舟,段美丽.ICU中肺源性及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治疗和预后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8,7(6):468-470,474.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范文6

关键词:重症哮喘;呼吸内科;综合治疗;临床结果

【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67-02

哮喘为临床常见性疾病,患者大多表现为支气管痉挛,严重者诱发各种危险性病症,危害生命健康[1]。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疾病病发率持续上涨,俨然成为临床危险性疾病。因此,必须探讨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2]。下面,本文将我院接收患者作为研究成员,分别实施不同临床方法治疗,旨在探讨综合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抽选2012年6月-2014年7月,我院呼吸内科接收重症哮喘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40例,包括: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位于18-70岁阶段内,平均(26.6±2.6)岁;病程位于1-10年阶段内,平均(3.2±0.2)年;对照组患者40例,包括: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位于20-72岁阶段内,平均(27.9±2.9)岁;病程位于2-12年阶段内,平均(4.5±0.5)年。两组重症哮喘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不鲜明,可进行针对性比对(P>0.05)。

1.2临床诊断 (1)患者均符合哮喘疾病诊断,均表现为喘息、意识不清等临床特征;(2)排除精神异常、药物过敏等患者;(3)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组研究实验,且签署临床意向书。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性治疗,包括:给予患者气道护理,确保呼吸道畅通。借助吸氧面罩吸氧,将氧气流量控制在每分钟2.0L左右,使用氧化可的松药物,第1-3天将药物剂量控制在每天100.0-200.0mg之间,随后逐渐减少药物剂量,连续性使用1周后停用。另外,还可静脉滴注多索茶碱药物,即将多索茶碱药物放于葡萄糖液体中静脉注射,药物剂量为200.0mg,每天注射1次,时间在20分钟以上;实验组患者在该基础上加用雾化吸入疗法,药物为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将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药物放于生理盐水中,布地奈德剂量为2.0mg,异丙托溴铵剂量为500.0μg,生理盐水剂量为4.0ml,雾化吸入,每天吸入2次。此外,针对意识不清患者,还可借助呼吸机通气治疗,呼吸机临床参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

1.4观察项目 (1)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结果,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血气指标、呼吸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转变,血气指标、呼吸功能逐渐恢复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未转变,血气指标、呼吸功能均未变化为无效;(2)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等;(3)比对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

1.5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x±s对结果中相关计量数据进行表示,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量数据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若结果显示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结果比对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治疗后症状、血气指标均转变,实验组患者治疗好转率(95.0%)和对照组(77.5%)相比,差异性鲜明(P

2.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对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治疗前期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等血气指标差异性不鲜明(P>0.05),治疗后明显转变,实验组患者转变程度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性鲜明(P

2.3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比对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治疗过程中均出现并发症,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1例,猝死0例,呼吸衰竭1例,并发症总率为5.0%;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4例,猝死2例,呼吸衰竭2例,并发症总率为20.0%,差异性鲜明(X2=4.114,P=0.043)。

3讨论

哮喘为临床常见病,炎性反应相对较多,包括: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等。临床资料显示,重症哮喘时患者呼吸急促,并出现咳嗽、胸闷等临床特征,如不及时治疗,将危害生命健康。目前,临床治疗重症哮喘患者主要以控制疾病临床症状、保护患者肺功能、降低不良反应为主,然由于传统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多,致使临床效果不明显,被患者所抛弃[3]。因此,必须探讨安全、有效方法治疗。

近年来,随着对呼吸内科重症哮喘疾病的研究发现,综合疗法效果突出。综合疗法中的吸氧操作,可从根本上减少患者过敏率;让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起到消炎、抗菌作用,增加受体总量,提高受体反应性能,控制前列腺素合成量,实现治疗目的[4]。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药物,抗炎、解除痉挛作用更佳,可从某种程度上减少患者气道阻力,提高肺部功能,提高抗炎活性。根据患者情况借助呼吸机通气治疗,可改善患者呼吸现状,减少呼吸负荷量,缩短通气时间[5]。从本组研究结果得知:综合治疗组患者好转率、并发症总率和基础治疗组相比,差异性鲜明(P

综上,临床治疗重症哮喘患者期间给予呼吸内科综合治疗方法,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临床体征,提高好转率,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参考文献

[1] 朱学艳,刘坤.急性重症哮喘呼吸内科治疗效果探讨[J].吉林医学,2014,28(35):7861-7862.

[2] 韩松兰.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4(01):24-26.

[3] 王顺梅.急性重症哮喘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8(06):183-184.

[4] 张海锋,杜幼芹.急性重症哮喘呼吸内科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4,26(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