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教育课程总结范例6篇

微型教育课程总结

微型教育课程总结范文1

一、明确把握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关系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主要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强调以校为本,立足课堂,围绕学科,关注的是教学中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校本教研和微型课题研究的内涵不难看出,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共通之处。一是研究的对象相同,都是立足于学校实际,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二是研究的主体基本相同,都是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三是从研究定位看,都侧重于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和自主研究。可见,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是相辅相成的一种教研形式。把微型课题研究融入到校本教研中,有利于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优势互补,有利于减负增效,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二、依托微型课题研究,逐步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

微型课题研究融入校本教研中,就是把研究植根于课堂,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明确一个中心、遵循两个原则、实施三条策略”的研究基本思路,丰富了校本教研内涵,发挥了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强调教师要树立三种意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和问题意识。在常态课教学中,要通过课堂观察,察觉问题、记录问题、科学地整理问题。这样,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提炼成微型课题,在校本教研中与同伴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增强教师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遵循教研主题科研化,科研过程教研化和坚持研、学、训、教有机结合的原则。

(1)遵循教研主题科研化,科研过程教研化原则。

我们提倡教师把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用教科研的视角从多角度寻找要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搭建多种平台,进行深入研究。一是以微型课题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就是根据年级学科组或个人遇到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思考,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在校本教研中解决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探究。二是以细化分解学校主课题为方向的校本教研。就是将学校的主打课题细化分解为若干子课题,让各个学科小组认领子课题进行研究。如北辰区实验小学围绕学校主课题“小学生适合教育模式研究”设立9项子课题,分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及学分制评价体系的研究。这样,不仅使学校主课题研究更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还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2)坚持研、学、训、教有机结合的原则。

一是把研究与学习相结合。在校本教研中,各学科组结合研究主题查阅文献,寻找理论支撑,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在研究中学习思考,在学习思考中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把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第一,加强对实验学校明确操作路径的培训;第二,深入实验学校加强选题指导和课题论证与设计指导的培训;第三,在实验校开展微型课题专题培训;第四,利用QQ群进行系列科研知识培训;第五,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运用教科研方法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三是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通过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通过研究记录个人的教学经历,便于日后进行总结、提升。四是把研究、学习、培训、教学融为一体。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研究、学习和培训。通过把研、学、训、教有机结合,教师带着问题思考研究,精心备课、上课,捕捉教学研究中成功的做法与经验。

3.实施区域推动,学校整体实施、学科组具体落实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策略。

(1)实施区域推动策略。

由区教科室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布置工作流程,把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

一是申报实验学校。2011年至2012年,北辰区教科室确定首批实验学校7所,在经过2个学期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扩大实验学校参与范围,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2013年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自愿申报实验学校,实验学校由原来的7所发展到30所,占学校总数的47.6%。

二是培训实验学校。区教科室每学期在开学第二周,对实验学校进行《北辰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微型课题实施、管理及规程》和阶段工作流程解读培训。各实验学校按教科室制定校本教研整体实施计划、各学科组按学校整体实施计划制定学科组计划,并落实到校本教研中。

三是由自上而下变自下而上形成课题指南。为了给实验学校教师提供选题参考,我们本着解决学校自身的实际问题、学科教研组或教师个人的实际问题,面向实验学校,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拟研究的问题并形成研究课题,进行征集、汇总,编制成微型课题指南。

四是区教科室牵头与实验学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区教科室为了引领基层学校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开展好微型课题研究,与北仓小学等3所小学共同开展了“小学教师有效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加强教学反思、突出教案研究,以“同课异构”为主题,开展听课、评课、研讨交流;聘请特级教师做引领课。同时,我们按计划有序开展主题交流,撰写教学反思,收集整理研究资料。这样,不仅辅助实验学校督促检查,还指导实验学校规范了过程管理。

五是区教科室定期评选研究成果和组织成果交流。按照区教科室总体工作要求,每学期末对各实验学校备案的微型课题进行研究成果征集、评选。同时,评选优秀组织奖,定期组织成果交流活动。

(2)学校整体实施、学科组具体落实策略。

一是学校整体实施策略。实验学校根据区教科室的部署,一是由实验学校负责向本校征集年级学科组或个人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要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二是各实验学校负责分类汇总;三是各实验学校把分类汇总征集的课题上报区教科室;四是各实验学校根据区教科室下发的课题指南选定课题或根据个人需要自定课题,组织本校教师申报微型课题,并上报区教科室备案;五是强化学校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申报、立项、论证、过程管理(包括填写研究手册)和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鉴定;六是根据区教科室要求上报参评研究成果。

二是学科组具体落实策略。以学科组为基本单位,按照“选择课题围绕课题选择材料(文献学习)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开展行动研究反思研究成果改进研究方案再进行行动研究总结研究成果”的操作路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逐步形成研究、学习、培训、教学融为一体的校本教研。

(3)寻求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策略。

为发挥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作用,区教科室为实验学校提供理论书籍、典型案例,组织现场科研交流、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和网络培训等。通过多种方式让教师学习先进的教科研理论,接触更多的典型案例,吸收借鉴成功的经验,运用科研方法,结合教学进行实践。如北辰区华辰学校一位英语教师研究的微型课题“小学英语教学中借助简笔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依据心理学相关理论,按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大体要经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三个阶段。在词汇教学、对话教学、故事教学中,借助简笔画为抽象的语言材料提供了具体表象,使之产生联想,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参评的“小学英语简笔画情境教学法”在北辰区优秀教法学法评选中获二等奖,并做了区级展示课。

三、实践取得的效果

1.教师自觉地进入研究状态。

以往在访谈、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课题研究。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研究。即使参加课题研究,解决的不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或困惑,而是学校的宏观问题。在开展“依托微型课题研究,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行动研究”过程中,区教科室下发了“北辰区教师微型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对30所实验学校的862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认为需要和愿意参加微型课题研究,参加微型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在参与研究过程中,态度认真,教师对这样的教研形式有较好评价。因为这样的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使教师自觉地进入研究状态,而且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2.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在常态课教学中,贯穿了“问题―主题―课题”的研究思路,在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做到边教、边研、边思,逐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了研究为教学服务。如,通过开展“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高中物理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具体策略的研究”等微型课题研究,将微型课题研究指向课堂教学,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进了课堂教学,优化了教与学的方法,使师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教师发现问题、生成主题、提炼成课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些教师虽然能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提炼成课题,但对课题名称的表述和控制大小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

2.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有待加强。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虽然能结合微型课题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但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还不够灵活有效,需要加强理论支撑的指导。

3.科研方法的运用还不到位。

教师虽然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了一些科研方法,但针对研究的课题,在选择适合的科研方法上还把握不好。需要加强科研方法运用的指导。

4.成果表述上还不规范。

微型教育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微课程 信息化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微时代的到来,让微课程教学实践成为可能,将微课程成功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条理分明、清晰有效地将教学重难点生动呈现出来,以此从根本上增强教学效果。微课程实践有效弥补了国家精品课程在实践中的不足,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有效汇总,从根本上增进学生对内容和知识的归类和反思,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微课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1.微课程概念的兴起与成熟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类型,是时代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微课最早起源于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主要以主题形式呈现出来课程单元;随后由美国教授艾伦提出微格教学方式,提倡将教学过程分散成为若干小环节,成为微课教学的雏形。直到2008年美国教授彭罗斯正式提出微课程概念,提倡借助互联网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精简,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国内,爱陶、田秋华、胡铁生、焦建利等诸多大学教授对微课程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倡导这一教学形式在日常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微课程充分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内容的设定,反映了教学生动、灵活、高效的特点,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了教学效果。

2.微课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微课程教学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发展依旧不够成熟。首先,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提升和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微课程开发备受高校教学的重视,通过与慕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不断创新,既能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又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推进素质教学改革。微课程教学的优点是对教学资源优化整合,使教学目标更加突出、计划性更强、资源整合效果更明显、教学实效性更强,从而不断增强教学效果,推进大众化学习时代到来,从根本上增强微课程教学效果。然而,目前我国微课程教学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微课程开发还不够成熟,资源整合效果不够突出,无法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可控的学习资源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课程教学效果,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二、微课程发展趋势研究

1.微课程是新型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微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有助于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实现,以学生为核心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与互动,通过微型教学视频为支点模拟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从根本上实现课程教学创新,让这种教学方式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总而言之,微课程教学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牢牢把握住有效的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微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微课程朝着远程教育方式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实现,微课程教学以其高效、短小、易控等优势,在目前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微课程教学,突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本质内容,以此从根本上实现个性化教学。由于微课程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通过营造虚拟的网络教学环境,实现大量信息传输,同时保证多终端学习模式,为实现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促进远程教育方式实践和应用,对增强教学效果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

3.微课程由微型教育向大规模方向发展

微课程教学势必会由微型教育向大规模方向发展,成为微课程未来发展趋势所在。在为高校教育提供便捷方式的同时,丰富体验式学习内涵,通过微课程创设情境,学员通过微课程获得内心体验,教师、学习者、课程和技术四个实体要素构成了一个动态交互网络。全民教育背景下,知识时代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全民学习必定会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微课程必然会由微型教育向大规模方向发展,大量微课程公开课、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开设和兴起,在很大程度上让微课程向大规模方向发展,从而为全民教育创造良好条件。需要设计者和开发者对微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此为大规模微课程开发创造有效条件,全面增强微课程教学效果。

4.微课程成为提升教师技能的手段

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微课程设计的参考框架,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和技术手段的共同提升,实现微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对老师来说,进行教学资源整合的同时,应该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制作出完整、精短的微课程内容,以此不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教学效果。此外,微课程教学过程和传播过程,其实是教师思想和能力得以固化和提升的过程,实现自身知识和学习经验传达,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指导。

三、结语

微课程教学已经成为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水平进步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对教学资源和内容进行整合,突出其信息化教学特色,对不断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微课程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实现新型教育资源整合、远程教育方式发展、由微型教育向大规模方向过渡、提升教师技能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从根本上加快高校教学改革历程。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2]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84.

微型教育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小学;微型;课题

“微型课题研究”是指把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微型课题要立足学校实际,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

一、微型课题的特点

1.小,即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问题小。微型课题研究主要聚焦于学校教育教学某方面的一两个因素的实质或关系的矛盾和疑难,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小”还表现在研究的规模上,微型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人员少、时间短,因而规模小、投资少。

2.活,即灵活。首先,实施流程没有规划课题那么复杂。其次,组织形式上,可以单独,也可以合作研究,它不需要严格按照“选题论证—设计方案—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结果分析—鉴定推广”等环节,可以说微型课题研究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

3.实,即实在。首先是选题“务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师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其次,研究过程“踏实”,源自于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微型课题研究在教中研、研中教。再次,研究结果“真实”,微型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述不同于科研课题,强调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

4.短,即周期短。微型课题研究的时间视研究的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的两至三周就可以解决问题,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

5.平,即符合当地、当时教师的研究水平。微型课题对研究技术水平、理论水平要求不高,教师学得懂、做得会、用得上。

6.快,即见效快。由于研究的周期短且基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因而速度快、效率高,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

二、校本微型课题设计方案的基本要点

在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确定后,就要着手设计研究方案或研究计划。(1)问题描述。即描述遇到的问题及课题产生的过程,并由问题提炼出课题名称。在描述时,一般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叙述此课题产生的过程,阐述问题时观点简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2)明确研究的目的。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是围绕学科、立足课堂,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3)研究的基本内容。根据微型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确定研究的内容:一是问题的现状与归因;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4)研究方法。方法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没有方法就没有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一般有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等。(5)实施步骤。即本课题研究计划分几步完成,每一步做些什么。一般都分为课题准备阶段、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结题阶段。每一阶段所做事项和科研课题的相似。(6)预期成果。即该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研究成果涵盖着教学案例设计稿、听、评课稿、教育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及报告、沙龙材料、学生作品,还可以是音像作品(课件、光盘)、图表、教具等各种资料。

三、微型课题实施阶段操作步骤

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制订完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之后,课题研究就进入到实质性的研究阶段。(1)调查与分析。研究前要有摸底调查(前测),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情况,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策略。(2)研究与策划。根据所制订的阶段性研究计划,认真完成每月及每周的研究活动,并注意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3)反思与调整。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总结,否定不合理部分,肯定成功经验,并修订、完善方案。(4)收集与整理。收集各类数据和资料,并对资料和数据加以整理。

四、微型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微型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微型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报告的呈现形式除了前面所讲的课题结题的基本格式外,还可以是课题预期成果中列举的要素。

五、微型课题研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做好课题首先要严格执行课题研究计划,认真实施课题研究的步骤,避免课题研究的随意性及前紧后松、虎头蛇尾的现象。其次,课题组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最后,收集保存好研究资料,妥善保管。

微型教育课程总结范文4

一、微型课题从何产生?

1.事件发生――课题产生的触发点。课题一定是问题,但问题未必都是课题。课题一定要体现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今天有多少位教师未参加培训呢?――此乃问题,但非课题。今天为什么有5位教师未参加培训呢?――此问题就可以是课题,就可以研究。是培训通知没有到位?还是教师学习意识淡薄?是会议制度不够健全?还是培训内容不受欢迎?是培训者水平太低?还是培训时间不够合理?是教师工作量太重,还是什么特殊原因?等等,值得进行分析与研究。

2.教师个体从自身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中发掘问题。如:一数学教师发现,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比较困难,每次考试分数都比较低。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考试分数呢?最初教师是让学生准备一个日记本将“我做错的题目”,“我不会的题目”写在本上,让这些学困生记数学日记,借助数学日记这个平台,让学生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总结学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也可以把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写下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坚持了一段时间他感受到,这个方法对一部分学生有一定效果,于是产生了“利用数学日记转化后进生个案的研究”。

3.来自同伴的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的研究。

4.教师自身在读书、学习后的对某种新理念、新方法在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嫁接、应用。如:赏识教育在改变与转化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的应用

5.教师围绕学校主课题研究,结合自身实际,确立的具体可行的子课题研究,进行建构性试验。

二、微型课题的基本理念:

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微型课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为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

问题即课题。倡导每一位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这也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要求按照切口要小、选题要准、研究要实的指导思想,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从一个个实际的教学实例出发,认真解析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自我诊断,然后在若干问题中筛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

对策即研究。确立问题后,作为研究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将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微型课题研究的一般思路是: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填写方案(教师个人)――课题立项(教科室确认)――交流展示(科研论坛)――课题结题(教科室确认)――成果展示。

收获即成果。微型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为“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要求教师把研究过程中的感悟、体会记录下来,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

三、微型课题研究“四特点”

微型课题研究具有“短、平、快、活”的特点:

短,即周期短。不需要固守三、五年的研究周期,什么时候想研究了就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什么时候结题。

平,即平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针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微型课题研究抓住一个“实”字就能出成果:课题源于教学“实际”,放在教学活动中去“实践”,研究活动要“真实”,研究过程要“踏实”,研究结果要“务实“。

快,即收效快。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它不需要触及该问题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也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关键是要让自己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

活,即灵活。“微型课题”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在选题及管理上,它不需要局限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也不需要申报、审批、立项,发现问题就可以确立选题,有了选题就可以研究;它存活于教师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中,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

四、微型课题应“四宜”

选题是微型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那么,选题如何进行呢?

选题宜新。如果选择的题目只是在前人的圈子里“原地踏步”,缺少新认识、新角度和新材料,是很难写出新意的。因此,题目必须新颖。这里的新颖一是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关注主流教育媒体的新动向,把握新热点,选准新角度,此谓“锦上添花”。二是针对原有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解决之道,即“旧瓶装新酒”。选题宜小。微型课题题目一般不宜大,即切口要小。选题过大,一是受到时间、精力、资金等限制,短期内很难取得具体成果。二是容易写得空泛,研究得不深不透,对自己专业成长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帮助。选择一个恰如其分的小题目去研究,方向就会看得准确,问题可以说得深刻,结论可能下得透彻。

选题宜实。选题要注意实用价值,要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大致有四个来源:一是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带普遍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客观课题;三是带局部性、具体性的微观课题;四是教育实践中的新发现、新创造,包括空白的填补,“通说”纠正,“前说”的补充。总之,教师要多结合本职工作,多研究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选题宜熟。立足本职工作,选择熟悉的、主观上有利于开展的课题,这是教师科研应坚持的原则。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专业工作熟悉,有浓厚的兴趣,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获取资料相当方便,能得到同行的指导和帮助,能发挥自己的专长。

五、微型课题的五个一般性属性:

1.研究对象: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找出问题,然后确定研究对象。一般都是从教师身边的、引起教者持续关注(研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细小问题。

2.研究主体:教师,往往是个体,而且研究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不是外在的要求,很多是源自于教师的突发其想,有一定的情境性和个性化色彩,当离开了这个情境,离开了某个个人,就会有不同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在有的人眼中可能会成为有价值的微型课题,在有些人面前可以就不成为问题或者是课题。

3.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

微型教育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教学;课后评价

一、完善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模式

据笔者统计分析,在微课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九龙微课学习中心三个资源平台中,有一部分初中语文微课程极度不规范,除时间上符合标准外,课程内容的组织和编排毫无逻辑,教学主线混乱。换句话说,这些不足以称为语文微课程。

目前,很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已经建立了不同的微课程设计模式,但这种模式几乎都是建立在全部学科基础上,没有从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建设语文微课程设计模式。因此,笔者尝试在已有研究者的基础上,完善初中语文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从初中语文微课程设模式来看,语文微n程的设计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前期分析、微课程要素设计、评价反馈。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再在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并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辅助工具以及学习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实施,分析学习效果,并做出相应的反思,再将教师反思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总结分析后,再次应用到新一轮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整个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循环过程。

这个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为设计的理念基础。在前期分析部分,强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并掌握学习者学习特点和学情状况,力图在前期分析中,准确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教学。中期的课程要素设计,强调对微课程设计者即教师的专业要求。“微课程只是一种载体、一种技术,本身不会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技术背后教师的专业素养。”初中语文在知识量上的要求不多。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中期的要素设计,除了教学目标、学习策略、知识点的分析和讲授,还设置了反思环节。教师通过对课程的反思、对问题的反思,在情感上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评价反馈,有教师教学反思,学习情况分析,也有相关学习资源的拓展。

二、完善课后评价和反馈

通对微课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九龙微课学习中心这三个微课程资源平台中教材同步型、知识考点型、拓展提高型三种类型的初中语文微课程的分析,笔者发现这三个平台和每种类型的微课程,它的课后评价和学情反馈都形同虚设。微课程页面中大多有“随堂练习”和“反馈”栏,但是“随堂练习”中全都没有练习题,“反馈”栏中也没有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情况反馈和经验分享。

据笔者研究统计,目前的初中语文微课程,绝大多数是以知识点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点是语文“工具性”的一个表现。鉴于微课程的特殊性,即它完全依托于网络平台,没有师生间、生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检验,微课程的课后评价和学情反馈显得格外重要,它是一个课程完整性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

微课程资源平台需强化初中语文微课程的学习自测功能。初中语文知识点繁多而复杂,课后的“随堂练习”成为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阵地。随堂练习的练习题范围可以很广,可以是诗歌默写的检查、文言文翻译的考查、考点的例题练习、重点词句的诵记等,也可以是开放性问题的思考、课程内容的总结、课外资料的查阅等。只有通过学习的自测,学习者才能发现自己课程学习的不足和缺点,学习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微课程资源平台需强化教师的指导功能。学生的学习自测,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和知识的局限,测试必然会出现种种困难,因此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随堂练习”的答案,可以同步也可以异步呈现。对相关知识点或答案设置链接,方便学习者进行拓展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异步或同步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反馈,这样形成有机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初中语文微课程平衡发展

对上述三个微课程资源平台中初中语文微课程三个类型课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微课程发展不平衡。笔者发现初中语文微课程中,教材同步型微课程最多,知识考点型课程次之,拓展提高型的课程少得可怜。

教材同步型和知识考点型的课程,着重于语文知识点的教授,是知识的积累和丰富过程,强调的是记忆、理解、应用。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理论,这是“低级思维”。拓展提高型的课程,从课内出发,引申到课外,由一点入手,发展成整体,强调分析、评价、创造、多元思考和学以致用,是属于“高级思维”。但目前真正应该提升和发展的“高级思维”的微课程却没有得到重视。当然,拓展提高型的微课程在知识的细化和课程的设计方面都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是推动微课程设计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设计与应用中,应该有意识地平衡好初中语文微课程的三种类型所占比例,将拓展提高型微课程作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辅助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微课程类型的平衡发展,特别是拓展提高型课程的重点发展,是促进初中语文微课程良性发展的关键。

另外就是微课程区域的平衡发展。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国内微课程资源平台的建立重在东部地区。近两年,中部地区加入建设微课程资源平台的队伍,而西部地区还处在滞后阶段。从目前举办的各种“微课大赛”的参赛单位来看,东部地区的参与学校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华东师大慕课中心C20中,绝大部分是东部沿海学校,西部只有成都、兰州、重庆参与。

要促进微课程区域的平衡发展,首先各个区域的教师要增强认可和接受微课程这一新兴的教学形式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微课程设计制作的热情,积极参与每年组织的各种微课大赛,展现区域教学特色。各个区域可以以市教育局或省教育厅为单位,建立微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学习华东师大慕课中心和微课网,举办“微课大赛”,调动当地一线教师开发和设计微课程的积极性,有规模有组织地整合地区课程资源,形成每个区域的教学资源特色和风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个区域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自行组建云平台,建立各个学科的微课程资源库。

总之,微课程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已有的研究成果较少,针对具体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的研究少之又少,这个领域还有着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等着我们去研究。笔者期待有更多的人去开展有关初中语文微课程相关的探讨和实验,设计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微课程模式,将微课程应用到初中语文的教学实战中。

【参考文献】

[1]戴清贵.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7):173.

微型教育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重难点 初中数学 学习模式 微课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是黎加厚教授根据国外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微课的内涵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微型课堂”,故也称为“微课堂”,是不同于传统课堂的一种特殊课堂,具有自身的特点:

1.教学时间短。微课时长一般为5分钟~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2.教学内容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

3.主题突出。一个微课就一个主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4.资源容量较小。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及下载到终端设备离线观看。

二、微课的分类

微课分类依据不同,就有不同类型。按最佳传递方式划分,可以分为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活动型等。讲授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讲授为主;解题型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答疑型针对学科教学中疑难性的、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或解答;实验型针对典型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活动型针对某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任务等进行的操作活动。按微课使用的职能分类,可分为事实型、情景型、示范型、原理型、探究型等。事实型是媒体提供有关科学现象、形态、结构或者史料、文献等客观、真实的事实,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事实性材料,便于识记;情景型是根据学习内容,媒体提供一些有关情节、景色、现象的真实或模拟相近的画面;示范型是媒体提供一系列标准的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或操作行为),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进行技能学习;原理型是媒体提供某一典型事物的运动、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并借助语言的描述,帮助学生对典型事物的特性、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有所了解;探究性是媒体提供某一些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和问题,作为学生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

三、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制作及运用

新课标提出:“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动态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的活动,设计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升华,使知识精确并有所发展。在现今信息网络技术普遍发展的时代,微课在数学教学中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制作

数学学科知识点更加明确,重难点更加清晰,每一个知识点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制作要注意结合学科特点进行。

首先,要选定微课内容。展开调查研究,充分摸清学情,确定重、难点,所有出发点都必须是学生;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设计每个微课前,根据所要讲解的知识点选择适当的微课类型,有助于增强微课堂教学效果;再次,要构建完整精炼的教学过程。微课的教学设计因为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所以所有语言都要求简明扼要,直入主题,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结尾要科学、快捷。

(二)数学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微课都是教师精心选材、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出来的,微课相对于传统45分钟课堂,虽然时间“微”,但是质量却不“微”,承载的都是数学知识的精华。微课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利资源,还是教师教学的有利“法宝”。

1.课前预习使用微课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搜集或创建相关微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等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完成知识的传输,课上教师为学生构建的个性化与协作化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内化。

2.课上教学使用微课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模拟再现生活,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教材中的重难点常常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障碍,教师将重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教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轻易突破重难点。

3.复习巩固使用微课

教师只要能持之以恒,合理分工,用不了多久,教材上所有的重要知识点就可以都做成微课,除了预习时使用外,学生还可以在复习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微课”,再次观看巩固或温习,而不需要教师重新讲授,省去很多教学时间。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微课学习模式致力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需要,致力于改变低效的学习模式,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微课,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倪牟双,王平.从难点到亮点―有效学习微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4]康红娜,冯军,姚奇志.“微时代”下的“微课”艺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