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例6篇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1

一、“微科研”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思考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微科研”的过程中,起初学生对这项活动学习方式的认识不全面,还是习惯于等待老师指定课题,等待在基地校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实验室学习,等待专家、老师的帮助,才能确定自己要研究的“微科研”选题。

为此,在每一届学生选择自己的“微科研”课题研究前,都要先观摩上一届学生的“微科研”课题报告交流会,基地指导教师再进一步带领学生参观高校重点实验室,用最直观的方式将高校实验室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介绍给学生。和我们基地校联系的高校实验室有清华大学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实验室、中国科学科院软件研究所等等,基本上可以保障对于学生选择的信息技术领域“微科研”课题的研究。

我校还组织学生在基地校开展“微科研”课题选题的交流会,学生经过一到两周的思考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在交流的过程中听取了别人的发言,又和老师交换了对课题选题的看法,这样,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选定自己喜欢、研究方向明确而且项目规模合理的课题。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微科研”课题中,涌现出很多很好的选题,比如:“物联网理想智能家居模型设计及理念构想的探究”“DTMB数字电视接收机的研究”“关于2型糖尿病风险状态判定的研究”“Kinect实现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

经过这样“微科研”课题选题的实践过程,学生不再是盲目地听老师的安排,或是由家长、朋友推荐,而是经过对自己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的认识、对高校实验室和老师的了解、观察和思考后,发现自己的“微科研”课题,锻炼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微科研”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管理信息的能力

在确定了“微科研”课题后,我们会对学生组织培训,教会学生使用中国知网等相关资源,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针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进一步确认问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学生要拟定好初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

学生将开题报告在基地校统一组织的开题会上进行展示,相互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开拓细化问题研究的思路,得到指导专家和教师的肯定,从而正式确立研究课题。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学生一方面根据已设计好的研究方案和方法,积极主动地联系大学实验室,保障固定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如实地、多种形式地记录研究实验中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获得客观的分析结果。

另一方面,学生还要及时和基地校指导老师进行联系,及时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度、遇到的困难、研究的心得体会等等。

在教师指导和规范的流程管理下,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培养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终身信息技术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学会了制订研究计划和实施计划,掌握了时间管理,学会了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

三、“微科研”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大约经过一年的“微科研”课题研究、实践工作,学生又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关于“翱翔计划”课题研究成果的书面材料和口头汇报材料,书面材料主要采取论文的形式,学生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效果不太注重,刚开始形式比较单一,文字较多,虽然内容比较翔实,但是视觉效果不够直观,交流效果比较差。

所以,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微科研”课题的总结要求。“微科研”课题的总结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字总结,要求有课题研究的论文,研究过程中的辅助说明文档、数据报告等等;另外一部分就是展示交流会,学生要准备一份PPT展示文稿并至少使用照片、动画、视频等一种或是多种形式,有助于生动、活泼、清晰地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维,也敢于和善于申辩。在每一年的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数学与信息科学领域分论坛大会上,我们基地校的学生都会有精彩的发言,多次受到高校教授、专家的表扬,荣获“优秀学员”的称号。

在“翱翔计划”提供这样的平台上,我们积极引领学生以“微科研”的形式开展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学生从选择自己的研究题目开始,锻炼提升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学习方法和过程管理,并能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精彩的展示交流,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2

一、运用地理实证材料开展地理德育的原则

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源自学生生活实践的素材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反省自身平时的行为习惯,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学生去厦门周边的生态农业园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地农作物、民居和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展地理美育,让学生感受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之美,既放松心情又提升人文素养。

2. 直观性原则。依据课标要求选材,材料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例如城市学生对河流地貌感到很抽象,教师可以剪辑来自CCTV 10《地理・中国》栏目的影视资料《“蛇曲”幻影》,选取的视频资料形象直观,能化抽象为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热情。

3. 典型性原则。材料展示的地理现象形成过程应具有探究性,能揭示地理原理与规律。原因分析应具有一定悬念,有助于开展探究。

4.新颖性原则。地理素材要有时代感,能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热点和中国当下经济建设热点和环境问题。

5.师生互动原则。材料运用过程中要避免借助多媒体技术大容量满堂灌。

二、基于网络技术收集高中地理实证材料的途径

高中地理实证材料有源自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或研究性学习成果以及社会实践的所思所感,源自热播或经典影视,源自学科专业网站、权威期刊论文或媒体文章,源自课堂、微信、QQ、微博互动交流产生的新资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手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学地理:告诉学生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微信公众号,如“中国国家地理”“旅游地理”;建立微信流地理学习心得,依据交流情况给予学生一定奖励,对提供地理信息最有用的学生授予“信息高手”称号,对善于点评、总结反思的学生授予“学习之星”称号等。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地理德育实证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三个活动任务驱动,达成本节学习目标。

活动1:新课导入。交流前置作业――“以色列水资源利用”,学生展示用手机下载的优酷视频“以色列滴灌农业”的视频剪辑。学生在了解以色列高科技农业的同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也需要科技支撑。

活动2:运用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 “湖清淤设想”启迪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学生可以上网收集湖相关资料,整合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对当地厦门岛内最大水域――湖水污染防治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并推动课外地理学习研究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学生在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学习思考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是德育的宝贵素材,源于学生,用于学生。特别是同学中的奇思妙想竟然获奖,这极大鼓舞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素材是中学地理实证教学资源的来源之一,运用这些素材有利于在课堂中导入校本化的探究性学习。

活动3:联系教材素材 “沙特拖用南极冰山解决淡水危机设想”,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课前利用微信群小组交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组际交流。学生探究该设想的可行性,如果可行,引导学生分析运输冰山之前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有哪些;运用已有的洋流相关知识,分组设计运送冰山的路线。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分析反思毁坏冰山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培养综合反思和批判能力。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缺水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设计运送冰山路线,又可以巩固洋流分布规律知识。通过该活动,学生深刻认识到合理利用水资源要因地制宜,开源节流。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3

一、微课的含义及特点

微课指教师在课堂内或课堂外就教材中的重难点、疑点或某一技能等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方式,其特点是时间短、目的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方便、教学内容容量小、教学情景化强、主题突出、反馈快。

微课既与单一资源型的传统课堂教学不同,但又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如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正确科学地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探索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更能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制作

1.制作的前期准备。

制作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确定主题、方案设计、收集素材。在录制微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的重难点、疑点,先确定好录制的主题,在确定主题的时候,要注意一节微课只能涉及一个知识点,教学内容要少而精,而不是面面俱到。选定好了主题,就要根据主题的内容设计方案,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到微课的特点、教材和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最后一步就是收集与主题和方案有关的素材,包括与教材或知识点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史史料。

2.微课的视频录制。

根据授课的类型微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讲解课、讨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几种。根据具体的微课类型可应用相异的方法进行教学,录制一节微课原则上应用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对特殊和个别微课,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无论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微课的内容。在高中历史的微课视频录制过程中,随着高中历史教师对微课录制的熟练掌握,微课内容的授课方法有了很大的创新,越来越适应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和完善微课的录制水平,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3.授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观看微课后,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情况进行询问,了解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了解到的情况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解决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写成报告,以在以后的微课制作时进行参考,便于以后录制微课时提高微课的效果和质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探索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微课的时候,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并结合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授课,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微课的应用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使用目标,而不是为了课堂热闹和仅仅为了使用而使用。教师在录制微课时,首先应掌握录制的主题与课程的整体框架。

2.注重知识细化的讲解。

在利用微课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要能够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学习和掌握。进行微课设计时,历史教师应从整体和宏观出发,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并将相关的内容录制成系列微课专题,这些专题可以以时间、事件、人物等进行细分和归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微课的内容。

3.关注微课的互动与交流。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 微机原理及应用 双语课程 立体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Bilingual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aterial

of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Microcomputer"

LIU Wei, CHEN Zhiping, ZHANG Juyo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Based on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current egneering majors' bilingual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microcomputer", analyzed thepurpose and meaning of bilingual three-dimensional textbooks construction, raises the design ideas and construction system from many aspect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troduces its research method in detail.

Key words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 bilingual course; three-dimensional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信息和运算能力的提速,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切都和计算机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微机是一个代表机型的个人计算机,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微机更是需要掌握的“第二语言”。《微机原理及应用》作为高等院校的理工科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的接收和学习的程度与教材的选取、应用案例的选取、讲解的过程联系紧密。《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是以intel公司的16位机8088/8086为例进行内容的整编和讲解的。计算机的最初发展和此十六位机的设计均起源的英文体系的国家,所以其内部结构名称、软件编程和接口命令等应用均采用英文名称或者缩写,而在我国采用英语作为除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对此课程进行立体化教材的编订,能够更好的对这门课程进行诠释,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所以《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对于推动此课程的发展和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双语课程的推广,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交流技能得到全面培养,适应国际化人才发展的需要。

1 双语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现状和建设目的

目前,在我国对于 “双语教学”的界定一般是:将学生的英语,通过教学和环境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所以双语课程的顺利开设首要条件取决于学生的外语基础。目前本科生的英语主要注重写和读的能力训练,听和说的能力不足。所以主教材的编写在采用规范英语进行编写的同时,专业词汇和重点内容要适当加以汉语注释,使学生建立起此专业的英语表述习惯和能力,教辅资源的编写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立体化教材建设对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培养关系如图1所示。

首先,主教材的双语建设解决了教师和学生在双语课程教材选择上所存在的困惑。由于原版教材和影印版教材成本较高,并且在编写上相对国情教学存在差别,不符合我校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直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并不是最佳选择方案,所以面对我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就业发展需求,确立有特色的双语教材发展思路。

图1立体化教材建设对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培养关系示意图

其次,双语立体化教材的建设要主动开发综合课程资源优势,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意识。主教材包括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全部知识点,强调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教师参考书与主教材配套,书中应含有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体现个性化教学。学习指导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体现本门课程的要求、难点和重点以及学习方法。试题库或习题集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与评价的。它们之间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有机的整体。

最后,在为教学服务方面,通过教学服务专用网站在网络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场所和交流环境,可以为教学信息交流、学术讨论、专家咨询提供服务和网络授课。对学生来说,则在教学支撑平台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来实现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在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以网络为纽带、以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为门户的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实践的体系,用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改革。

建设双语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可以克服教材形式的单一,满足现代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为双语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教学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项目,将为我校开设双语课程提供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示范和具有国外先进教学观念的主体参考教材,同时促进我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步伐。

2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和体系建设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优化和教学反思很重要,也是在教材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一方面要吸取目前普通教学中的优势,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双语教学在目前国内实施中的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求此教材的设计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和解决问题,使《微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建设成为一门切实可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2.1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

目前,《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和学习指导书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研究。以经典机型为理论基础,以应用案例为主线,并且逐渐引入目前主要应用的微机类型;(2)电子教案和CAI课件的主要内容编排。围绕主教材,在理论内容和应用案例力求具体形象的表达形式,由浅入深的讲解方法;(3)双语网站建设与利用网络的在线辅导。切实吸纳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4)应用案例、试题库和资料库的编写与利用。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回顾和反思微机的教学历程。

在主教材的内容建设上,注重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并且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既体现国外优秀教材中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又能保留国内教材的原有知识理论体系,确保专业教学大纲得到全面执行。其次,结合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特点,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供此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2.2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的体系建设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系统构成如图2所示,遵循上述的设计思路,其体系的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主教材内容。在主教材的选取上通过多方面收集教材资源,在构建起本课程教学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应用案例实现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主教材的建设仍然采用经典微机类型intel8086/8088。虽然微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经典机型是基础,此微机的内部结构、接口和命令都比较简单,便于初学者入门学习,对于初次接触微型计算机的学生起到入门、培养兴趣和循序渐进学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在主教材的后几个章节可以引出目前主要用来控制的微机类型,并且结合具体的案例来描述其技术参数和应用上的优缺点。

(2)确立辅助教材体系和内容。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CAI),电子教案(PPT),视听教材,结合教学网站与习题库,营造一个多渠道,多媒体,全方位互动式的教学环境。

(3)教材服务体系建设。基于优秀教材与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等硬件基础,设计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有机融合的课程安排。结合案例库,使得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之后都能够得到实践理论的机会。同时引入试题库,使得学生能够及时的检测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不断锤炼对理论的理解。

在经过立体化教材系统的教学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出坚实的综合应用与开发能力。

图2《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体系图

3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针对《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方法上,首先采用规范英文编写主教材。主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教学用书的专业特征,根据专业的不同,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同。其次是编写电子教案、大纲、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和习题库等教学资源。其中,进行授课课件和习题答案幻灯片的制作,其中集合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大量动画、视频模拟,寓教于乐。采用JSP开发双语课程网站,设计多个学生和教师相互交流的功能,网络教学的优点之一在于能整合多种媒体,通过超文本链接,进行有效的知识表达和信息传输,如在线作业、在线辅导、在线测试和在线试验等。

本文针对机电自动化专业的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进行了编写和建设,在突出以intel8086/8088芯片为例的微机主要结构原理和软件设计功能的基础上,在接口实现功能部分充分结合机电专业的特点,以讲解机电一体化的电路控制设计为实例,对微机应用部分的内容进行整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结合本专业的(下转第78页)(上接第39页)专业课内容,即有助于理解微机设计的基本要领又对专业课的设计内容加深了理解。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本专业的部分课程进行融会贯通,进而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和专业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4 小结

“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微机原理及应用”双语课程教材选择上的问题,并且为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全面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体系,满足了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教授和学习的需要。双语教学和立体化教学的结合充分实现了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全面培养,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促进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双语教材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作用。

注:本文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级高等教育立项课题项目(编号:YB1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柯津云.双语与双语教育:国内外发展概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8.

[2]章雁.管理会计双语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J].财会月刊,2009.5.

[3]宋云娴等.立体化教学资源模型构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4.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5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ourse-teaching mode for cultivating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s

Zhao Fuchun Liao Shuangquan Zhao Yanfang Liao Xiaoxue Wang Zhifen Yu Rentong Xu Nai

Abstract:In this paper, as for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polymer material and engineering specialized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course teaching modes of polymer material and engineering were explored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plan. The experienced teach mode included some of the new education concept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y are expected to promote effectively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 soci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polymer material and engineering excellence engineers’ class in our school an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cultivation of the high polymer material and engineering excellence engineers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Outstanding engineers;Specialty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ls;Educational idea;Educational reform

为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于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卓越计划”(全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是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培养出具有优秀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类人才,为提升国家整体核心竞争力,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充足的才智保障。2013年海南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荣幸获批为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试点专业。而专业课程的教学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和有效运用直接决定着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该文基于卓越计划和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以提升该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1建立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先进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与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和当前工程技术领域前沿紧密结合。目前,海南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是海南省的特色优势专业和高分子材料加工海南省教学示范中心,在国内本科专业教育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年来,本专业依据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和任课老师与企业合作与交流过程中的反馈情况,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结构倾向,结合本科阶段学生知识结构,围绕着高分子材料加工特色,建立了比较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针对卓越人才培养所注重的工程应用性和实践性,已在江浙、山东、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多地建立了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依据本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开设了门类比较齐全、特色突出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七大模块组成。公共课程模块主要是通过独立开设《Listening and Presentation》、《英语口语》、《实用公文写作》、《计算机公共基础》等提高学生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则注重强化数理化、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化工等方面工程基础原理知识。专业课模块则主要课程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共混原理(双语) 》、《聚合物合成原理及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天然橡胶加工学》、《胶乳制品工艺学》、《塑料制品工艺学》、《橡胶工艺原理》、《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现代测试及表征技术》、《工程训练》等,其中《高分子材料共混原理(双语) 》为海南省精品课程,《高分子物理》、《橡胶工艺原理 》、《天然橡胶加工学 》为校级精品课程,《高分子化学》为校级重点课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为校级高标准网络辅助教学课程。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模块除了《认知实习》、《专业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传统实践课程,还单独开设了《工程实践》和《工程训练》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强化适应社会和企业素养。在个性化课程模块中除了开设《胶乳制品工艺学》等众多该校特色课程,还开设《企业工程管理》、《环保与安全》《技术经济》等课程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与经济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兼具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卓越工程师。

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课程教学模式是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播和转化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近年该校卓越班课程教学主要是适应课程体系模块化要求,着力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科技竞赛相结合,提升教师执教水平,完善辅助教学与管理,在工程实践中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卓越人才培养的良好教学效果。

2.1 校内课堂教学模式

校内课堂教学需要采用灵活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程体系构建期望。在以往的校内课堂教学中,往往常采用“填鸭式”式教学,学生与教师缺乏交流互动和质疑精神,创造性培养成为一种奢求。而国外著名大学多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融合讲授、研讨、辩论、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的授课形式很值得在卓越人才培养中大力借鉴。下面就笔者运用教学中的几种教学模式实践与体验加以列举。

2.1.1研究性教学模式

对工科专业,研究性教学就是任课教师把最新的科研实践设计理念、科研方法和新的研究结果引入到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选定与专业相关的专题进行主动探索、思考和实践,并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具有个性差异性的教学实践。在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教学模式中,研究性教学被认为是提?{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研究性教学(对学生而言,应该称之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符合综合素质形成逻辑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探索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创新型设计竞赛等教学,也适用于高分子的特色专业课程教学。笔者曾将一些知识点设计成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思考,获取知识和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笔者在《现代测试与表征技术》课堂教学中,将自己科研工作中的电子扫描电镜测试结果设计成知识点问题:对于这种材料采用什么样的制样方法?制样时该注意哪些事项能得到更加高的图像衬度以及避免假象?得到的测试结果如何分析?经过设问,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查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实证结果解释,解决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际解析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2.1.2微课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微课”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曾对“微课”做了如下的定义:微课是基于一门学科/课程的某个重要专题(或某个单元、主题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微型化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程的开发有利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便于在一个学生轻松的环境下提高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传播技术,提高了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的灵活性。笔者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英语授课时,利于现在丰富的网络英语资源素材,结合专业知识点,制作了一些“微课”视频,例如“Chain Polymerization”、“Polymer Solution”等“微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知识点,对学生印象深刻。

2.1.3外延式教学模式

目前, 尽管课堂教学中已广泛采用的多媒体教学,但仍然还是教师的演示工具, 信息传递是单方向的,在有限授课时间内能够传授的内容非常有限。此外,一般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缺乏交互性、时空延续性,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选择性。本专业利用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为该校开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 将课堂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发挥主导作用, 课外学生则发挥自主作用,借助于网络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教学播客、教学邮箱、网上论坛、问卷调查这些平台栏目充分显示了网络教学的强大交互性,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新鲜感和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2.1.4前沿技术融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前沿知识的进步,工程技术的也涌现出大量的新趋势。如果将它们与现有教学模式进行融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塑料加工及模具设计课程群教师在塑料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CAD课程教学中,引入3D打印技术,让学生熟悉熔融层积型3D打印机的使用方法,制备个性化的造型塑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3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校企联合实践教学,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优势,给学生提供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际的实习实践及工程训练机会,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而企业则能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机制宣传自身形象,并依靠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高校与企业联合实践教学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该校与海南天然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紧密合作,经常与所属企业沟通,将天然橡胶生产加工实际中的需求和问题,设定专项课题,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成立针对性的技术攻关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入企业生产车间和研发中心实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而且为企业做出一定贡献,受到企业的好评。从校企合作教学现状来说,还需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工程技术授课水平两个方面努力提升,才能使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可定期派工程能力较强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工程实训交流,锻炼任课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习企业的先进工程管理模式;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只有理论上和授课水平上大幅提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和应用好自己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卓越的工程创新能力。

4辅助教学及管理

卓越人才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及其宽广的学术视野的拓展也离不开课堂辅助教学及管理。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工程能力。因此,该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通过建立起全方位开放现有专业实验室制度,基于实践课程(如创新创业课)、系列学科竞赛(如高校环保创意大赛、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如本专业提供一定额度经费为本科生专门设立的自主科研课题)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素质相比以前提升明显。同时,作为一种大学本科生非普及的管理制度――导师制对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大有裨益。该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在第一学期末,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富有工程经验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在其以后的学习生涯中,通过经常性的师生互动,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 微课 日语 教学 微课形式

一、引言

微课作为一种新形式的网络开放课程,以一种以全新的技术为背景的教学形式冲击当前中国的教育界,它代表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的发展可以使得大规模、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使不同人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微课不但带来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做出改变,要求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变。微课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传统的日语教学发展至今遇到各种问题,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等限制因素给日语教学的发展带来不少消极负面影响。由于生源、地域等实际情况的不同,具体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受实际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调查,然而一些问题是共通存在的。比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互动不活跃、班级人数设置不够灵活、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不妨思考导入微课形式开展的新型日语教学。微课的组成包括课堂教学视频,同时包含与其相关的素材课件、练习测试等辅教学资源。微课形式的日语教学可以带来的正面效果是可以预见的。

二、导入微课形式的日语教学设计

笔者对导入微课形式的日语教学进行了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的设计:

在课前阶段,使用微课视频由学生自主学习日语基础单词、句型和文法。这一方式要求教师严格挑选合适的视频材料或者以亲自录制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视频时间不宜过长,以10分钟~15分钟为佳,可以适当选取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前反复观看视频,得以对新的知识点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教师也可以减少每次课前对同一知识点的重复备课时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学生对知识点的预习所需时间有所不同是理所当然的,此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有一定要求。若学生消极对待预习内容,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新知识点的掌握状况进行确认和补充讲解,并组织上台发表、实际运用练习、角色扮演练习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具体可以以2-4人小组形式上台负责各知识点的讲解。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不仅可以锻炼到学生分工合作团队协调能力,还可以锻炼上台表达能力,使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掌握状况有充分的把握。一个小组的成员不宜过多,要确保分工明确。每次课上可以轮流两三组进行讲解。此环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对上台发表的内容进行把关,在学生讲解不充分或者有误的时候及时进行补充讲解。此外,需要密切关注其他学生在听取发表组员讲解时的学习状态,可以在组员发表结束后对其他不发表的学生进行实际运用的提问练习,以确认其他学生的实际掌握状况。这种教学方式设计了多样化的课堂环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练习的机会,教师也得到充分的时间对学生的掌握状况进行确认和进一步指导。

最后,课后阶段通过网络等方式提供多种形式的配套练习和延伸教学材料,给学生充分灵活的练习以巩固知识点。延伸的教学材料可以补充日语能力考试模拟练习题或教材相关练习题,也可以采用视频材料等轻松愉快的方式对日本社会、日本文化进行补充说明,满足对日语有不同需求的学生。练习题部分的完成状况可以通过相对应的系统或软件进行快速统计,使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时间、知识点掌握状况都可以通过强大的数据支持得以确认,对于教学内容当中的重点难点的反馈一目了然。此外,也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教师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教授日语,学生也可以按照个人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来进行调整。

三、导入微课形式的日语教学的优点与问题

微课形式的日语教学带来的优点显而易见。首先,多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其中,学生小组课堂发表、实际运用练习和角色扮演练习等形式的教学环节不仅对学生课前准备有明确要求,挑战锻炼日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刺激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始终保持较紧张的状态去学习,避免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导致课堂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

其次,学习形式灵活。学生可以使用多种终端设备有效利用碎片时间,不受场地限制地学习。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习惯于使用传统的书本、练习等纸质教材进行学习,但纸质教材存在携带不便等问题。利用多种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对知识点进行查阅复习,灵活的形式和时间的有效利用必将强化学习效果。而且这种形式下的日语学习交流更多样,传统课堂与网络交流的结合,讲授与讨论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目标更便捷地进行知识点的预习、练习和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从现实情况考虑,导入微课形式的日语教学的实施面临多种问题。

第一,日语相关微课视频目前资源良莠不齐。自行开发的日语教学视频必然会出现水平参差不平的现象。日语教学视频的制作对于一般日语教师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负担,不仅内容上需要保质保量,视频后期制作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一般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二,不同的学生对于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方式的适应能力也会不同。微课这种自由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计划性和个人自制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学习积极性高且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但对于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本来就低下的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仍是一个未知。第三,多种现实因素导致难以实施。不得不承认目前不少高校由于教学大纲、使用教材,以及班级人数和教师资源等现实因素,导入微课形式的日语教学虽然有不少优点显而易见,但实施起来难免存在一定的风险。注重应试而轻视实际运用的思维模式依然存在,在这种状况下,导入微课形式的日语教学的实施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

四、结语

作为一门外语的教学,导入微课这种形式显然更适用于中级以上的日语教学。目前,微课形式日语教学的实例依然较少。虽然依然面临多种问题,但是在大环境和大趋势的影响下,日语教学改革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微课作为一种新思维的教学方式,需要在今后继续积极探索实践,找出适应日语教学的最佳合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薄红昕.我国高校日语“微课”教学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8).

[2]莫伟.关于日语教学微课的思考[J].读与写,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