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本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范文1

【关键词】绘本作品;文本分析;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1-0030-03

【作者简介】华希颖(1972-),女,上海人,南京晓庄学院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

在幼儿园早期阅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使用绘本进行教学。当前,有关绘本教学的研究正逐步深入,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开始浮现。在一些公开课的观摩活动中,执教者往往对绘本作品内容的阅读一带而过,而更热衷于表现作品附带的“多元发展价值”。于是,让很多教师困惑不解的是,绘本的教学有点像“美术活动”,有点像“社会活动”,甚至还有点像“科学活动”,但好像已经不是“阅读活动”了。

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样式,绘本能表现广泛的人类文化活动,它对儿童(包括成人)的确有着多元发展价值。就文学的价值和功能而言,公元前六世纪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认为文学可以使人的精神感动奋发、了解社会生活、增进社会交往、怨刺上政。西方文论也认为文学可以净化、愉悦人的心灵,介入社会生活、实现精神的替代性满足等。在当代文论中,通常把文学的这些价值和功能概括为审美、认识、教育及娱乐功能。[1]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绘本同样具备文学的这四种功能,对儿童成长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幼小的孩子通过阅读感到心情愉悦、身体舒适快乐、精神自由,这体现了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而当他们带着这些身心的感受去认识天地万物、生活世界,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发展和成长时,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也随之实现。

因此,儿童文学的各项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以整体的方式综合发挥作用。其中,认识和教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儿童的审美感受和阅读体验。换言之,文学乃至儿童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的达成有其特殊性,必须建立在审美或娱乐功能的基础之上。

在幼儿园教育领域,教育者的身份使得我们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和绘本教育功能的实现,但是对教育功能如何实现却仍需尊重文学活动自身的规律。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在《艺术论》中谈到,文学艺术活动通过作品唤醒读者体验过的情感,而读者可以在文学活动中用动作、线条、色彩、音响和语言传递并表达出来。[2]在幼儿园文学活动及绘本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激活幼儿已有的情感体验,并鼓励幼儿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声音、涂画等方式欣赏或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在当前幼儿园绘本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一线教师存在着教育目标(功能)优先、认知目标(功能)优先的思维定势,不尊重文学活动开展的特殊规律。表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就是忽略对绘本作品基本内容的阅读,淡化或无视幼儿的审美体验,急于实现绘本作品中附带的“多元发展价值”。 诚然,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早期阅读材料,可以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也可以引发生成主题活动,它的确具有多元价值。但是作为幼儿园语言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应该尊重作品、尊重文学艺术活动自身的规律,以真正实现绘本对儿童的多元发展价值。

尊重作品,意味着教师带着孩子初次接触绘本时,要让幼儿充分与文本内容沟通、对话,唤醒、激发幼儿已有的审美体验,从而自然实现绘本的认识及教育功能。

对绘本教学活动的设计而言,尊重作品意味着教师在设计之前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充分理解作品内容,对文本的各个要素,如作品主题、画面特征、人物形象、语言特征、情节结构等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文本要素的分析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均密切相关。在下文中,我们就来详细论述文本分析与教学的关系。

一、作品主题的分析

对绘本主题的把握决定了一个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向。通过多次绘本教研我们发现,一些教学活动的严重失误往往是由于对作品主题的误读引起的,而幼儿教师文学素养的欠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意义的呈现,需要读者通过文学接受过程加以具体填充和再建,而这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能力和经验对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选择、填充、提炼和重组。[3]如果读者的文学能力有限,那么他们对文本的接受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阻隔,作品主题的解读就会出现问题。

例如在绘本《第五个》中,作品通过五个残缺不全的玩具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等待看病的经历,表现了一种克服恐惧和焦虑情绪、最终战胜自己的勇气。但是如果有些教师把作品的主题误读为教育孩子看病的时候要排队,做一个遵守秩序的好孩子,那么在他们的教学活动中自然就会往道德教化的方向上走。

我们在教学研讨中还发现,不仅文学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幼儿教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一些教师还会故意无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随意放大或利用作品的某一段细节,而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例如同样在绘本《第五个》中,有的教师发现作品中有“进去一个,还剩四个……进去一个,还剩三个……”的语句,就认为可以利用其进行数学活动,根本不理会作品自身想要表达的含义。

二、画面特征的分析

绘本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学艺术样式,是由图画和文字共同来完成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的。绘本中画面前后页之间的关联及其叙事性特征,使得幼儿可以通过对画面的直接观察来理解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活动及审美情感的表现等。仍然以绘本《第五个》为例,其画面的基本特征是:随着人物心情的变化,作品画面的色调从昏暗转向明朗,并用环境中吊灯灯光的移动衬托作品人物的心态。画面中玩具的表情刻画细腻传神,逼真地表现了玩具们就医时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注意引导幼儿从画面色调转换及细节刻画中去观察、预测人物的情绪变化。

而在绘本《我的连衣裙》中,其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通过朗读的音韵节奏感与画面相结合,构成音画相映成趣的节拍,使得画面呈现出奇妙的音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朗读作品和翻书的动作配合起来,尤其那些无需发出声音的画面,静静地和幼儿一起体验音乐中休止符的美妙。

三、人物形象的分析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由于目前很多幼儿园使用的绘本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我们会发现其中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例如爸爸妈妈的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父母形象有不少差异。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传统的勤劳、善良、甘于奉献的母亲形象,与国外众多绘本中会大叫、发脾气、赌气,有自己的乐趣和爱好的妈妈形象相差甚远。如何理解这样颇具挑战的人物形象,如何通过这些丰富、饱满、立体的圆形人物向儿童还原生活和人性的立体与真实,是值得我们每位绘本执教者深思的。

当然,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自己准确把握作品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感受、体会人物形象的所思所做所想。例如绘本《第五个》中受伤的小玩具们一开始沉浸在害怕与恐惧之中,但最终都凭勇气战胜了自己。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角色转换,适时地从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作品中的玩具形象,和幼儿一起体验小玩具们紧张、害怕的情绪,并分享最终战胜自己的快乐。

四、语言风格的分析

幼儿园语言教育十分重视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也试图通过绘本教学让幼儿想说、敢说,激发他们丰富的语言表达。然而,对于不同语言风格的绘本而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以及教师自身语言表达的要求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在语文教育中,大致把语言表达的风格划分为叙事、说明、抒情、议论四种。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大都具有鲜明的叙事性特征,所以教师常常注意培养幼儿描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以帮助他们慢慢形成一种叙事的结构。在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也高度关注幼儿描述事情发生状况及过程的语言表达,并尽量鼓励幼儿用丰富而有想象力的语言进行描述。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绘本的语言风格以说明性的表达方式为主,常表现一些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或社会生活现象,如《昆虫躲猫猫》《小痂》等。那么,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特点就应进行转换,以简洁、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为主,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也不宜过多鼓励表达的丰富性和想象力。而在一些长于抒情的儿童散文、诗歌类绘本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染力,以契合作品特有的语言艺术风格。

此外,当绘本作品的内容可以激发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放下心中固有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幼儿用议论性的表达方式去质疑、反思作品的内容,让孩子们想说、敢说。同时,教师自己也可以作为读者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激发儿童更深入的议论和讨论。

五、情节结构的分析

对故事性作品情节结构的分析,深深影响着绘本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还是以《第五个》为例,这个绘本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推进式以人物心理变化为线索,作品中小玩具们波动起伏的情绪变化推动着情节的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现场就可以通过营造人物形象情绪起伏变化的心理氛围,来推动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有些绘本的情节结构复杂,有多条叙事线索,那么教师有时就要舍得放弃一些叙事情节,在一次活动中以一条叙事线索为主展开教学活动。典型的案例是《我砍倒了一棵山樱花》的教学活动。由于作者同时在作品中叙述了和童年伙伴在乡村山野的游戏、砍倒山樱花树的来由、童年禁忌、山民捕猎等多条线索,教师就不必急于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把作品所有的内容都传递给孩子,以免使幼儿产生杂乱纷呈的阅读体验。而且,作品中消极灰暗的叙事情节(如山民猎杀野生动物)也不宜向孩子充分展示。

总之,当教师拿到一个绘本时,先不要急于进行活动设计,首先应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对作品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主题、画面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及情节结构进行深入剖析。这是尊重作品,组织和开展绘本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一名幼儿园语言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文本分析范文2

《新德语文学学导论》与“文学学”

德语文论教材是这一辑的首要关切。“文学学”正是发源于德国。

在当代国外文论教材的汉译中,德语文论教材的引进可谓是一块短板。主要有沃尔夫冈・凯塞尔的《语言的艺术作品》(1948年在伯尔尼初版,后多次再版)和埃米尔・施塔格尔的《诗学的基本概念》(1946年在苏黎世初版,后重版多次)。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它们一直是德语国家“文学学”入门的必读书目。然而,这两部著作的成书年代毕竟是在上世纪前半叶,距今已有70多年。而在凯塞尔与施塔格尔之后,德语文论教材建设方面自然会有新的进展。

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新文学理论:西欧文学学导论》(西德出版社,1997)。该书是德国著名学者克劳斯-米歇尔・波哥达主编的《新文学理论―――导论》第2版。这部导论聚焦于20世纪70年代以降的西欧文学学,简明而清晰地介绍了10个主要流派,除了具有德国传统优势的理论介绍,如接受理论、阐释学,特别关注20世纪后半叶法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其实是当代德国学者视野中的“欧陆文论”,包含了德语文论,但尚不是我们所要引进的“当代德语文论”。不久,我们发现一部《今日德国哲学文学学(文选)》(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2001)。这部德国文论选,由著名的康斯坦茨大学两位青年学者―――迪克・乌菲利曼和卡罗琳・施拉姆编选。这部文论选收当代德国人文学界最为著名的学者的16篇文章,对当代德国文学学的发展倾向做了相当全面的展示:对精神分析、互文性、互媒体性、女性主义文学学、解构主义、文学社会学、哲学美学等一一做了介绍,对德国文学学的历史、体裁理论、功能理论、虚构理论、系统理论以及“记忆”“神秘”“圣像”等一一加以概述。这部文选,定位于高校语文系、哲学系学生和教师,是一部高校文科教材。可是,这部德国文论选是专门为俄罗斯读者编选且翻译成俄文,而我们一向坚持国外文论教材的翻译最好自源语种译出。

后来,我们请北京大学德语文论专家王建博士出马,终于找到《新德语文学学导论》(EinführungindieNeueredeutscheLiteraturwissenschaft,Stuttgart&Weimar:VerlagJ.B.Metzler,2007)。这部“文学学导论”由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德语系的两位教授贝内迪克特・耶辛(BenediktJeing)和拉尔夫・克南(RalphKhnen)联袂撰写。这两位德语系教授以导论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文学学这门以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学科,介绍文学学的各种研究角度和各个理论方向,介绍文学的各类体裁,描述修辞学、风格学和诗学的基本理论,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造型艺术、音乐、电影、广播)的关系,阐释20世纪的各种文学理论与方法。这部导论全书的分章结构按照对象、程序、方法和术语诸方面再现了新德语文学学的轮廓,在方法和切入方式上它并不显现自己的立场,而是力求中立地展现文学学反思对象本身的全部景象。叙述的系统性与表述的精细性,使得这部“文学学导论”不仅可以被看作是当代德语文学学著作的一个代表;而且可以说是德国学者之绘出的一幅当代德语文论流变全景图。面对这幅全景图,我们可以看到德语文学学“方法趋势”的丰富多彩:1965年起的接受史和接受美学,同时期开始的文学社会史;结构主义的开端;70年代下半期的心理分析文学学;80年代初话语分析。90年代初以尼克拉斯・卢曼为代表的系统论;最晚于90年代末发现的文化研究/文化学、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性别研究和新历史主义。作为大学文学类专业的文学学教材,此书在德语国家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属于同类书籍的佼佼者。

这部《新德语文学学导论》不仅提供出一个关于新德语“文学学基本知识的概览”,“按照对象、程序、方法和术语诸方面再现了新德语文学学的轮廓”,而且还“中立地展现文学学反思对象本身的全部景象”,对“文学学”的起源与发展、“文学学”的对象与手段、“文学学”的方法与技术,均有清晰的论述。《导论》告诉我们,Literaturwissenschaft的字面含义是文学科学,这个术语是地地道道的德语概念。“文学学”既不是指具体的文学个案研究,也有别于文学理论(Literaturtheorie)和文学批评(Literaturkritik)。文学学研究的是社会交流中的特殊情况:甲写作,乙印刷和传播,最终由丙来阅读。那个写作者是谁?他写作时想些什么?他写的东西有什么特殊之处,以至于可称作“文学”?传播的程序和技巧是什么?使用的是什么媒介?写出的东西传播给谁?谁在读?或者谁在听?如何读和在怎样的情景下读?阅读、理解和阐释究竟是什么?

“文学学”正是聚焦于这些问题而考察其演变。譬如,“作者”“文本”和“读者”并不具有绝对的含义。概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长,它们是可变的。譬如,“读者”一词源于拉丁语legere,在这一词源中已具有今天依旧常用的两个基本含义:捡拾东西(果实、葡萄或者“采摘葡萄”),即从大量的一般性物品中挑选出特殊的物品,形成特定的秩序,可以视作区分和整理。“阅读”在今天更为常用的含义就是是将字母合成词语,从文本中读出各种含义。阅读过程本身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浪漫派的兴起形成了积极读者的构想:读者被看作是作者的继承者和续写者,成为交流的伙伴,读者自己也成为艺术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来的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文本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可以说,当代德国的文学学首先是“读者文学学”。德国的“读者文学学”对当代世界文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德国文学学何以能在“读者文学学”上有如此丰厚的建树?这与德国人文学术中素有极为丰厚的哲学―――阐释学的涵养紧密相关。

《文学世界共和国》与“文学地理学”

一心要“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作家、批评家以及理论家们,总在追问“世界文学”是如何形成的?总要探讨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近些年来,传统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二元对立问题已获得新的话语表述:“本土化”与“全球化”。一些人坚守“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另一些人则主张必须实现对“民族性的”的超越,必须实现“身份转换”,才能跻身于“世界文学”。在各种各样对“世界文学”的生成方式与发育机制的理论思考中,法国当代批评家巴斯卡尔・卡萨诺瓦(Pascale Casanova,1959―),可谓独辟蹊径:将她对“世界文学”的考量转换成对“文学世界”的勘察。在她于2000年获“法兰西人文协会”奖且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的力作《文学世界共和国》(LaRépubliquemondiale deslettres,Paris:EditionduSeuil,1999)一书中,她将“世界文学”看成是一个整一的、在时间中流变发展着的文学空间,拥有自己的“首都”与“边疆”,“中心”与“边缘”。这些“中心”与“边缘”并不总是与世界政治版图相吻合,而是犹如一个以其自身体制与机制在运作的“共和国”。

基于这样一种相当新颖的“世界文学”观,卡萨诺瓦沉潜于充满竞争、博弈的“文学共和国”,细致地考察一些作家与流派进入“世界文学”的路径与模式,分析“文学资本”的积累过程与方式。这位法国学者以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贝克特、易卜生、米肖、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等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精华”的大作家的创作为例,探讨一些民族(“大民族”与“小民族的”)文学在“文学共和国”里的身份认同问题,探讨民族文学与民族之外的文学语境、世界文学语境之间复杂的互动机制,建构其“民族文学的文化空间”理论:一种旨在探索“世界文学空间生成机制与运作机理”的“文学地理学”。

作者认为,应将文学空间作为一个总体现实来理解。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本身说明事实上已出现了一个跨民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要讨论文学的“跨文化性”。正是文学的“跨文化性”在建构“文学世界共和国”。文学世界的现实运行有自己的机制,对经济空间、政治空间而言具备相对的独立性。譬如,在18世纪,伦敦成为世界的中心,但占据文化霸权地位的却是巴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上,法国在欧洲经济中排名靠后,但却不容置疑地成为西方文学中心;后来,美国经济上的巨大成功并没能让美国成为文学霸主。

卡萨诺瓦倾心于世界文学空间运行相对自主自律的机制之考察。她以动态模式挑战“全球化”的平静模式。这一视界,对于动辄套用经济全球化的模式来考察“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学之简单化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种警醒。文学资本的积累与经济资本的积累自有关联,但并不能直接画等号。

卡萨诺瓦在其“文学地理学”的勘察中,关注“中心”与“边缘”的互动。所有“远离中心”的作家并不是“注定”一定会落后,所有中心地区的作家也不一定必然是“现代的”。文学世界的特殊逻辑,忽略了普通的地理因素,建立了与政治标记完全不同的领土和边界。将文学定义为统一的世界领域(或者正在走向统一的世界领域),人们就再也不能借用“影响”,也不能借用“接受”的语言来描述特殊的重大革命在世界上的流通和输出(比如自然主义,或者浪漫主义)。卡萨诺瓦对文学世界之特殊逻辑的这种厘清,对那些执着于梳理某些大国文学对小国文学、某些大作家对小作家之创作的“影响轨迹”的比较文学者的思维定势,也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

身处“边缘”的“民族文学”要走向“中心”,自然要借助于翻译。然而,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翻译并不是中性的。在卡萨诺瓦看来:翻译不是一种简单的“入籍”(国籍意义上的改变),或者是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而是更加专业,是一种“文学化”。代表拉丁美洲“爆炸文学”的作家们,通过他们的翻译和法语书写的正面评论,开始在世界文学中获得存在空间。同样,博尔赫斯说自己曾是一个法国制造。卡萨诺瓦强调,翻译在民族文学的跨文化运作中具有“工程师”地位。

卡萨诺瓦认为,由“边缘”走向“中心”是要讲究策略的。实际上,世界文学领域形成和统一的四个世纪中,各国作家为了创造和收集各自的文学资源,或多或少都是根据相同的逻辑进行斗争和采取策略的。两大策略是各民族文学中所有争斗的根基,一种是同化,也就是说通过对一切原初差异的淡化或抹煞达至融合;另一种是分化或差异化,也就是说根据民族性的要求肯定各自的差异。卡萨诺瓦对“同化”与“分化”这两大策略的分新,对于我们多年习惯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论断,显然是一种补充,甚至是一种超越。

《文学世界共和国》在其“文学地理学”的建构中,将“世界文学”的探讨转换成对“文学世界”的勘察,力图“解决内批评―――只在文本内部寻找意义要素―――和外批评―――只描述文本生产的历史条件―――之间被认为是不可解决的自相矛盾”,尝试在文学的跨文化空间中来定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提出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新说,有助于开阔我们观察“世界文学”的视野,可以作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的一部教材。

《艺术话语・艺术分析》与“文学文本分析学”

《艺术话语・文学理论导论》(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дискурс・Введениев теориюлитературы,Тверь:Твер.гос.унт,2002)系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理论诗学与历史诗学教研室主任、叙事学与比较诗学研究中心主任瓦列里・秋帕教授(ВалерийТюпа,1945―)的一部讲稿,其授课对象为高校文科教师和研究生。这部讲稿以其理论视界上别具一格而颇受好评。讲稿的主题是“文学何谓?”作者在这里致力于克服文论教材中围绕这一论题而常常高头讲章的通病,选取简约而不简单的入思路径,深入浅出地阐述文学“三性”:符号性、审美性、交际性。如果说,文学的“符号性”要旨在于文学是一门派生符号系统的话语艺术,在于艺术文本的结构,文学的“审美性”要旨在于文学是一门情感反射的话语艺术,在于艺术性的模式;那么,文学的“交际性”要旨则在于艺术书写的策略,在于艺术性的范式。

多年在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一线耕耘的瓦列里・秋帕力图建构一种独具一格的“文学文本分析学”。在《艺术分析・文学学分析导论》中,作者以“科学性”为文学文本分析的旨趣,将文学看成艺术现实,来具体地解读文本的意义与含义。文学学领域的“科学性”有何特点?文学文本分析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能否兼容?该书以其目标明确、理路一贯、多层次多维度的阐释和分析,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启迪。作者致力于阐明“科学性”与艺术性、文本与意蕴、分析与阐释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记录、体系化、同一化、解释、观念化”5个逐渐递进的分析层级,且以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阿赫玛托娃的名篇《缪斯》为例,用清晰的语言详加分析,有理据地演绎自己的理论,其解读紧扣文本,其论述深入浅出,其路径令人耳目一新,深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瓦列里・秋帕的力作《艺术话语・文学理论导论》与《艺术分析・文学学分析导论》,篇幅不大但内涵丰厚,既以新视界阐述“文学原理”,也以新维度展示文本分析,彼此有内在关联,堪称相得益彰的姊妹篇,在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上具有开拓精神与创新锐气,值得引进。

文本分析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价值引导

众所周知,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为了其可以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就要对他们的价值做有效的引导,点亮学生内心深处的指明灯。因此,在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以教而教,要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价值探究,从而为祖国培养良好的接班人。

一、通过语文阅读,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

小学生正处于幼年时期,正处于性格的培养时期,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从语文阅读中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不惧怕艰辛、勇往直前的魄力,以及对待艰难困苦充满信心的奋斗目标。

事例一,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的《大禹治水》中:

教师:“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他两条小腿上的毛全部磨光了。小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得了严重的腿病,……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即使是这么艰难,他还是拄着拐棍……坚持走遍了这千山万水”。

教师:请同学们再仔细地去朗读这一段话,看看从这些文字中读到了什么?难道禹不想念他的家人吗?

学生:我从他身上学到他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我觉得他为了治水,可以忍受想念家人的煎熬,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向他学习。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挺好,而且也说到了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我们都要从大禹治水这件事中,学习他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怕艰辛,不怕磨难,勇于同苦难作斗争的精神。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应该有这种精神,遇到困难,不可以立即退缩,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通过语文阅读,引导学生的保家卫国情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怀的价值引导,由于小学生受阅历、知识所限,很难体会到应该保家卫国那种崇高的精神。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用经典的保家卫国的小故事,培养学生的保家卫国的精神。

事例二,仍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的《大禹治水》为例:

教师:“……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同学们仔细品读一下这个句子,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A:他三十岁结婚不晚吧?

教师:古代男子一般结婚较早,十三、四岁就结婚了,禹为了治水,耽误了结婚的岁数。

学生B:那他为什么路过家门口,就不回家看一看呢?

教师:有哪位热血男儿不想家啊,他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可以有效地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处于苦难中的贫苦百姓,为了保卫家乡百姓的安稳生活,所以才不回家的。我们同学们都要学习他这种热爱祖国、舍己为公的伟大精神。

事例三,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木兰从军》为例:

教师:“……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同学们感觉你们十三岁可以做什么?假如你们生活在那个时代,有那勇气替父从军,保家卫国吗?

学生:我是男孩子,要爱自己的国家,保卫自己的家园不受外界的侵扰。

教师总结:两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希望全班其他同学可以向他们学习,爱护自己的国家,当民族收到侵犯时,要勇于站出去,去捍卫国家的尊严。

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传统美德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在小学生之间,这种传统美德渐渐缺失。近几年中,一些零零后中,出现了许多叛逆的现象,使得这些孩童从小就缺失了中华的传统美德。因此,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价值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

事例四,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探母》为例:

“一进家门,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你不知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我给你洗衣服是应该的”。

教师:同学们认识吗?从他为母亲洗衣服,以及当母亲发现他为自己洗衣服后的对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学生A:是一位伟大的军人,我觉得他虽然是一位首长,但是从他的身上没有忘记自己也是一位儿子,要孝敬自己的母亲,尽管不能长时间地陪伴在母亲身边,但是他没有缺失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值得我学习。

教师:同学说的真好,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小孩、大人、首长,都不可以以任何理由丧失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我们学生,不可以以自己还小为由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价值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吃苦耐劳、不怕艰难,以及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祖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千卉.《养成教育理念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6).

[2]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5).

文本分析范文4

【摘要】在新时期的对外传播活动的框架之下,新疆的对外传播活动是我国对外形象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疆的对外传播活动中,命名关乎新疆形象是否能够准确深刻地表达新疆。“美丽新疆”是新疆主流媒体使用频度较高的一个对新疆形象的命名,本文将对“美丽新疆”进行文本分析和命名解构,为新疆形象传播提出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 形象传播;美丽新疆;文本

媒介化时代,区域形象传播最重要的载体是大众传媒,尤其是区域主流媒体。大众媒介所建构的区域形象即区域的媒介形象直接作用于区内外受众,影响其对区域的认知、态度、评价。“美丽新疆”是新疆主流媒体在传播新疆发展中使用频度较高的一个对新疆形象的命名,这样一个新疆形象的媒介称谓即“美丽新疆”,新疆主流媒体借此是否能够建构一个完整客观且可以影响受众的新疆形象呢?

一、“美丽新疆”的话语与新疆形象

总体看来,“美丽新疆”在新疆的各大小媒体都被高频率提到,在2013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外宣办与《北京周报》合作制作,用中、英、法、德、日五种语言的电子画册名称为《美丽新疆》,可见新疆的对外形象传播既是新疆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工作,更是新疆主流媒体自觉的媒体行为。

(一)“美丽新疆”文本分析

在中国知网输入“美丽新疆”,最早使用的是1999年第38期《晾望新闻周刊》中收录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坚持民族团结共建美丽新疆》,文章概述了新疆发展历史、现状,并倡导民族团结。此阶段,用“美丽的新疆”或以“美丽”表述新疆的新闻报道开始出现。2010年“美丽新疆”频繁出现在大众传播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媒体报道中也大量出现有“美丽新疆”的新闻标题,报道内容愈加多元和丰富。如今,“美丽新疆”成了一个新时期的“热词”,新疆的主流媒体以此作为新疆对外传播的命名,并大篇幅地进行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

本文以新疆主流媒体中的新疆日报网、天山网、新疆电视台(虎鱼网)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3月21日至2014年5月26日期间,新闻报道标题中出现“美丽新疆”为文本分析对象,探究“美丽新疆”命名下新疆主流媒体建构了一个怎样的新疆形象即新疆的媒介形象。(见表1)

1.“美丽新疆”文本的议题

由表1的研究分析看来,“美丽新疆”的建构解释主要指向三大议题:自然风光和人文精神、生态文明。数据显示,“美丽新疆”的议题近50%在报道生态文明、环保建设。在文化活动中,近三分之二是在报道“美丽新疆”的文艺演出活动或以“美丽新疆”为主题的文艺比赛。

第一,“美丽新疆”作为新疆自然风光的展现,包括新疆的雪山、羊群、草地等。草原上,身着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自由驰骋,与自然融为一体。第二,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聚焦典型人物、展现基层人物的奉献、友爱精神,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主题在“美丽新疆”中有较多体现。第三,新疆自提出“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报道主要集中在对自然风景区保护、工业的环保理念、以及人们的环保作为,展现了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2.传播“美丽新疆”的感情属性

第一,“自家人”心态。作为新疆的主流媒体必然是站在新疆本土的立场来以“主人翁”或“自家人”的心态报道新疆。由传播内容的感情基调判断,多包含着对新疆自然风光的自豪,还有对多民族文化的理解。报道多以正面报道为主,感情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第二,官方立场。新疆主流媒体多是作为对外传播的主体依照既定的对外宣传策略传播新疆形象的。而新疆形象是中国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美丽中国”为背景的“美丽新疆”,从官方立场出发,其报道政治倾向较为强烈,多是四平八稳,如“美丽新疆环保优先生态立区” “美丽新疆生态立区,铺陈绿色画卷”等等。

(二)“美丽新疆”的话语思考

由样本分析得出, “美丽新疆”的话语议题主要指向新疆的自然风光、人文精神内涵和生态环保等多重理念,建构的新疆形象基本要素是涵盖的,但对新疆的形象建构各要素并不均衡,有待进一步分配传播资源和突出重点。

1.模式化的传播图式使新疆形象片面化

传播图式即传播模式, “美丽新疆”的传播图式主要有:对自然风景、历史渊源以及人文景观等的介绍,突出少数民族的饮食和民俗;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报道,则引用会议决定的相关条例,绿色发展所要注意的事项;人文精神方面,主要是典型人物的报道,讲述其相关事迹,并升华为“新疆精神”。碎片、单一化的新疆形象就是一般传播图式形成的结果,如新疆人就是少数民族甚至维吾尔族,新疆的自然景观都是骆驼、沙漠、雪山等。

2.官方话语使新疆形象缺乏生动性

为响应“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报道多以“实施重大环保项目建设”等为标题、内容,报道视角单一,缺乏创新。官方色彩较浓,以新闻的外形填充会议内容。因此,容易“不接地气”,也有悖于“三贴近”原则。

3.“美丽新疆”的话语解构

“美丽新疆”这一词汇是新疆主流媒体给新疆的自我命名。这一命名从对外传播新疆形象的层面看来,体现了传播者以“自我为中心”为出发点的理念。对外传播是从“自我”传向“他者”,传媒易将自己的主观认知和经验认识等同于区域形象的客观存在,以“自家人”的心态和情感来向他者介绍新疆。设置“美丽新疆”的议题,这种视角是亲切的、美丽的,美中不足是缺少了受众的视角。

二、话语实践层面的“美丽新疆”

话语实践即“美丽新疆”产生和实践的语境。话语实践深刻地影响并制约着媒介的内容生产、传播效果。以下主要从时代背景、媒介语境、文本形成和传播机制几大方面来分析“美丽新疆”的话语实践。

(一)新时期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战略,旨在把握重要的历史战略机遇,加大对外传播的力度、加强对外交流,塑造文化大国形象,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新疆作为中国的边疆地区,其重要的区位地缘关系,使得新疆的形象不仅仅是代表新疆,还代表着中国。新疆对外传播主要是面向内地、中亚和欧美。因此,新疆对外传播工作亦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宏大构想,这是新疆主流媒体报道“美丽新疆”的话语背景。

(二)新疆形象传播的媒介语境

区域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具体体现,新疆区域形象的传播具有战略意义。随着国家形象软实力的建设和发展,区域媒体也在宏观传播理念的指引下增强了区域形象传播的自觉性,新疆主流媒体强化了区域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在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大格局之下,因时因势形成了本地区对外形象传播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使命。新疆的对外形象传播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皆要以国家利益为首要任务,要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建设,并维护国家和新疆的文化安全。这是新疆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美丽新疆”的媒介语境。

(三)文本形成

依据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理论,话语实践分为文本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层面。由于媒体是内容的生产者和“把关人”,是将新疆区域传播策略付诸传播实践的组织机构,直接决定着话语文本的生产。在媒介传播活动中,稿件内容来源从一个层面能够集中体现媒体文本生产形成的组织内影响因素。因此,以下主要从所选媒体的稿件内容来源统计结果来分析“美丽新疆”文本形成。

所选样本稿件主要来源是:天山网、新疆日报、新疆日报网、新疆电视台、新疆网。其中,天山网36%的稿件来源于本网,20%来源于新疆日报;新疆日报网40.7%的稿件来源于新疆日报网,42.9%来源于新疆日报;虎鱼网的稿件75%来源于新疆电视台。总体看来,新疆日报、新疆日报网、天山网、新疆电视台是新疆主流媒体的主要供稿来源。以上媒体的主管部门是新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是舆论引导的主要阵地,拥有广泛受众,媒体信度高。

(四)“美丽新疆”的传播机制

新疆的形象传播主要是对国内其他省份和周边国家的受众。关于话语实践层面的分配和消费,首先应考量新疆的媒介到达情况。以往新疆的地理原因造成了传播的障碍,近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新疆对外传播的媒介种类呈现全面多样,结构符合对外传播要求的特点。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广播、网络与电视的传播更为便利。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新疆的对外传播媒介所占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较多省份,但也呈现出媒介结构单一、受众诉求较弱的问题。经调查,新疆的对外形象传播活动中,以天山网代表的网络传播效果要优于纸媒的传播效果。网络传播具有快捷、便利和低成本的优点,因此,网络可作为新疆形象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

三、改善新疆形象传播策略

(一)厘清传播和宣传的关系

传播不等于宣传。由“传播是共享和互动”的话语理论看来,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宣传是一个单向的,有目的地运用各种符号来影响对象的意识和行为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于我国媒体传播的目标须与国家政治目标一致,实践中传播与宣传很难明确界定。新的传播策略,须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传播新疆的社会经济快速和谐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繁荣的形象。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思想保证。

(二)去“自我中心化”

去“自我中心化”,是指媒体在进行新疆形象的对外传播过程中,既要重“传”更要重“收”。要对受众进行调查、细分,建立长足的反馈机制。新疆形象的对外传播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疆文化的“自我推介”过程,但“自我推介”需要他者的视角,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内容的片面化和重复性。对外传播新疆形象应当是“美”的,但“美”的层面是要界定和全面涵盖的。要体现在全面、立体、多面,消除落后、低效和闭塞等早已过时的新疆形象。了解受众的需求,使“美丽新疆”传播内容能够不仅能够入耳、入眼,还要人心。

(三)不回避负面信息

“趋利避害”是人作为主体的社会活动的本能反应。作为由人构成的传播主体的媒介组织亦是如此。在传播新疆形象时理应以正面消息为主,但也不可一味宣传好的一面。“美丽新疆”遭遇危机事件,使受众的新疆印象落差巨大。受众希望看到美丽的新疆形象,但更想看到一个真实、客观、现代化的新疆。这样的新疆更具真实魅力,更有安全感。

(四)打造品牌栏目

新疆位居边疆,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是媒介创作的“富矿”。在构建区域形象的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一定要明了,栏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新疆主流媒体应当扬长避短,充分挖掘新疆多元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进行节目创新,打造品牌栏目和节目,塑造一批有特点的品牌栏目与主持人;提高节目制作和包装水平。正值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战略时机,新疆的媒体可与中央、其他省份的媒体联合建立共同的传播平台,“借力”传播。

四、新疆形象命名的话语重构

(一)调整命名的现实意义

媒介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在受众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一个媒介建构的象征符环境——拟态环境。因此,主流媒体的区域形象建构和传播具有议程设置的作用,能够广泛影响受众认知。

新疆形象建构的基础是新疆的实体形象,即通过政府的宏观政策引导,经济实力、文化和生态、人文环境等多重方面践行打造一个具有个性、又具有多元、包容、现代化的新疆形象,转变公众对新疆一贯的认知和刻板印象,使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达到统一。美丽新疆、魅力新疆、大美新疆等等,这几个命名主要都是站在新疆的主观视角上来看其值得推介之处,却未能全面突出新疆的历史、民族、文化等特点。

(二)力求命名与实际相统一

在传播新疆形象时,需要将命名建立在新疆的实体形象基础之上。所谓新疆的实体形象,就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在以往新疆形象的传播活动中,“典型”的形象传播已然泛滥。媒体曾一味强调新疆自然景观与文化独特、原生态及多元,而忽略了新疆文化的一体特征。

当下,媒体需要传播的新疆形象是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农业和工业等,在新疆对外传播的人物形象选择上,要突出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不能过于突出某一民族的某一特点。

(三)“丝路新新疆”传达的新疆之美

新疆的美不仅在于自然风光,更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现实发展的内涵。“美丽新疆”,顾名思义,其符号在受众头脑中所形成的反应侧重于新疆的自然景观之美,而不能完全地呈现新疆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在《新疆对外传播影响力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丝路新新疆”就恰如其分地给新疆进行了命名。这一命名不仅严谨、立体地表达了新疆的历史传统和现代文化,同时还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更能唤起周边国家基于共同的“丝路”历史的记忆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期许。

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新疆备受瞩目。新疆的媒体应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唤起更多传播对象脑海中关于新疆的记忆,将新疆的形象有力地传播出去。

结语

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一个涵盖了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还包括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之美,团结友善的人性之美的命名,与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亦是基于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建立的人们所向往的大同世界,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

文本分析范文5

作者简介:张文英,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

王中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

摘要:科技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可根据其文本功能采用对应的翻译方法,对于其信息功能的部分采用对等翻译完整无误的传达信息即可,而对于呼唤功能部分则可采用等效创造的方法,使其译文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最终促使译语文化中的受众获得准确信息并受到译文的吸引和感染,从而购买和使用该商品。科技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是一项责任性很强的工作,译者必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精通英汉语言的结构和表达的特点,熟悉英汉产品说明书规范,通过句法和词义分析,准确无误的充分理解原说明书所要表达的意义,再转换成符合中文产品说明书规范的通顺畅达的等效的科技产品说明书。

关键词:文本分析;理论视角;科技产品说明书;翻译

1 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背景介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涉外产品说明书。科技产品说明书也是其中一种,其翻译的目的是让译入语阅读涉及方了解产品的组成材料、性能、存贮方式、注意事项、主要用途等的介绍。译本一般采用说明性文字,使用规范的译语文本格式和专业术语,流畅通顺、忠实无误地传达科技产品说明书原文的内容。对于译者来说,最基本、最重要,也最难的是准确无误的理解科技产品说明书源文本的含义。翻译成汉语的第一步是从句法和词汇的角度搞好文本分析,准确理解科技产品说明书的内涵。

科技产品说明书的基本作用是解释说明,兼具传播知识、指导消费、宣传企业的作用。科技产品说明书要详细地阐明产品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和注意事项。通常来说,科技产品说明书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产品概况,产品的性能和特点,产品的使用方法,产品的保养与维修,其他事项。其主要功能是向用户介绍产品的用途、性能、构造、使用和维护方法,以增进用户对产品的认识,掌握操作程序、使用和维护方法。所以,其在生产者和用户之间起到的是桥梁作用。

2 从文本分析理论视角看科技产品说明书的翻译

纽马克根据文本功能将原语文本分为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三类,科技产品说明书就属于信息功能文本。纽马克认为,信息功能类文本的翻译应采用以译语为文本重点的等效翻译;翻译单位大小居于表达功能文本和呼唤功能文本的翻译单位之间,最大的是句子,最小是词组。根据国内学者王宏印对文体类型划分和翻译手法的分类,科技产品说明书属应用文体,其译本要采用规范的译语文本格式和专业术语,流畅通顺、忠实无误地传达科技产品说明书原文的内容,其翻译单位和对应层次主要是在句子层面和词组层面。本文就着重讨论如何从句子层面和词组层面完成翻译的第一步――对原文本的准确理解,然后再转换成符合规范的通顺畅达的科技产品说明书。

汉英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用汉语造句时,中国人在复句中惯用意合法(parataxis),即主句和从句不用连接词的排列。而英语作为一种形合语(hypotaxis),主要靠连词、介词和曲折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义结构。为了表达准确、严密和符合逻辑,英文产品说明书往往充斥着复杂的长句。长句包含的信息量大,其结构和逻辑关系也较复杂,因此需要细致地分析,理清其层次关系,充分理解其中包含的信息,再图翻译。对于长句的分析,可遵循一定的步骤:a) 通过寻找谓语动词和关联词确定主谓结构的数目。若只有一个主谓结构 ,即为简单句;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谓结构,每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成分完整且为并列关系则为并列句,否则为主从句。然后分析每个主谓结构的主、谓、宾和定、状、补成分。b) 确定多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找出并列连词和主从连词,根据这些连词、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确定各个分句是主从关系还是并列关系。c) 确定从句类型和说明关系,如为主从句,确定主句然后分析多个从句的类型(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补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找出所修饰的词,确定各个从句和主句的关系。d) 然后分析每个主谓结构内部的关系。根据主谓结构中动词词组(谓语)的不同结构形式,英语单句可分为七种最基本的结构:主――动――补(SVC),主――动(SV),主――动――宾(SVO),主――动――宾――宾(SvoO),主――动――宾――补(SVOC),主――动――状(SVA),主――动――宾――状(SVOC)。实质上,所有的主从复合句和简单句都可以简化成这七种基本句型结构之一。

通过解析,句子结构了然于心之后,就可以翻译了。这是正确理解原文的最基本的要求,分不清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则会导致误解,就不能完成其应有的信息功能,也就更谈不上等效,即便翻译得通顺流畅也于事无补。通过语法分析和逻辑推理分清了句子结构,了解了大致语义,下一步就要正确理解和翻译词和词组。

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语言有一定的专业性,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有些常用词在科技产品说明书中被赋予了专业含义,有些是科技产品特有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如遇到不熟悉的内容,切不可马虎猜测,应尽可能地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内行请教。这样才能保证忠实传达原文信息,使一本科技产品说明书达到功能等效。

译者应掌握科技产品说明书翻译中常见的一些固定词组和缩略语。固定词组一般都有规范固定的汉语对应语,不能望文生义,自造表达方式。缩略词可能根据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必须根据科技产品说明书涉及内容和上下文确定在科技产品说明书中的具体含义。以下列缩略词为例:FAS在现代商务英汉大词典中=free along side(船边交货价),而在航空英语缩写词典里=Federal Aviation Services(联邦航空服务),在英汉综合大词典中=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在英汉地质大词典中=(芬兰科学院或佛罗里达科学院)。

理清了句子结构,又对原文词义有了准确理解与翻译,还得认真校对,切不可有漏译现象,就是一个介词或者副词也不可漏译。因为科技产品说明书中每一个字都有其作用,一旦漏译,可能会丢失或歪曲原义。最后,通读全文,在确保原文内容被准确无误的翻译成汉语之后,看所翻译的科技产品说明书是否符合中文语言规范,是否流畅通顺,是否符合中文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规范与格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可根据其文本功能采用对应的翻译方法,对于其信息功能的部分采用对等翻译完整无误的传达信息即可,而对于呼唤功能部分则可采用等效创造的方法,使其译文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最终促使译语文化中的受众获得准确信息并受到译文的吸引和感染,从而购买和使用该商品。科技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是一项责任性很强的工作,译者必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精通英汉语言的结构和表达的特点,熟悉英汉产品说明书规范,通过句法和词义分析,准确无误的充分理解原说明书所要表达的意义,再转换成符合中文产品说明书规范的通顺畅达的等效的科技产品说明书。

参考文献

[1] Christiane Nord, C. 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第二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8

[2] 华有杰:《功能翻译理论历史综述》,《大家》,2010年第17 期。

[3] Newmark, Peter. 198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4]王宏印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M ]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8.

[5]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M ]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208.

文本分析范文6

关键词: 作文文本 英语专业学生 二语心理词库 心理词库提取 发展模式

1.引言

双语心理词库是心理词库领域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关注双语心理词库的概念形式表征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之前关于心理词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词库存储的异质性研究方面,其核心思想是概念和单词存储于双语者的记忆的不同部位。而且二语学习者的母语词汇与二语词汇的存储也是分开的。Weinreich(1953)按形式表征和概念表征的关系,将心理词库分为三类:合成型、并列型和附属型。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心理词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心理词汇存储的同质性。在中国,桂诗春和董燕萍(2002)调查了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揭示了七种表征模型。肖旭月(2001)认为语言错误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依据。70年代兴起的口误研究入手对心理词库及言语产出等心理语言学领域的研究。闫嵘(2007)采用英语语音意识、假词拼读、听觉言语工作记忆测验和词汇量及篇章阅读理解测验,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音信息加工能力与词汇量和篇章阅读理解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英语语音意识、假词拼读、听觉言语工作记忆与词汇量和篇章阅读理解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以上对于心理词汇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词汇联想研究存储模型和理论研究上,很少将心理词汇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本文旨以写作为基础对心理词汇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于实践,提出提高写作能力的策略。

2.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选取某外语院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及二年级学生的作文为研究对象。作文题目统一,是2006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原题。根据学生年级及作文水平等各方面因素,每个年级选取25名受试,将其分成较高水平二语学习者和较低水平二语学习者两个组别。通过分析一年级(较低水平组)与二年级(较高水平组)学生作文中所运用的词汇的难度,准确度、多样性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对受试者进行关于词汇学习及写作中词汇应用等方面问题的随机一对一访问和一项根据作文反馈针对低水平学习者的简单词汇测试,来了解分析学生心理词库的发展,找出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库的发展对英语写作造成的影响。

3.从心理词库提取方面看二语心理词库发展

影响心理词库提取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词频(lexical frequency)、词素结构(morphological complexity)、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词汇性(lexicality)和语义启动(semantic priming)。本研究主要考察前两种因素对二语心理词库提取的影响,并通过对高低两个年级组的作文文本词汇错误分析进行对比,试图总结出二语心理词库的发展模式。

3.1词频因素

因词频而引起的不同反应就是文献中常提到的词频效应(frequency effect)。词频效应是指受试对高频词的反应快于对低频词的反应。本研究在对高低年级组作文文本中出现的词汇错误进行分析时发现,受试作文中的许多词汇拼写错误与词频有关,其中高低年级组对高低词频的应用存在差异。

在词汇拼写错误中,受试对于低频词的拼写相对错误很多,而对高频词的拼写则很少出错。例如:embrassment(正:embarrassment),guarantte(正:guarantee),extravagent(正:extravagant),mickle(正:miracle)等。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对词频的统计,以上词汇均属于低频词。

其中,高低水平二语学习者因词频导致的词汇拼写错误存在差异。低水平组比高水平组更容易出现词汇拼写错误,而且出现的拼写错误集中在高频词上,例如:ablity(ability),anther(another),accoarding/accoading(according);ecnomic(economic);porpose(propose);persude(persuade);earthquick(earthquake)等,这是因为低水平组受试本身的英语水平有限决定了他们对低频词的有意回避或缺乏掌握。而高水平组的受试相对掌握了一些低频词的语义和用法知识,因此他们有意识地尝试使用一些低频词来表达概念和思想,故错误出现的概率要高于低水平组的受试。

除词汇拼写错误外,高低词频对词汇多样性的提取也存在一定影响。低水平组的受试往往运用一个或几个最常接触的高频词去表达不同的意思,而高水平组的受试则选择运用多个语义相近的低频词去表达同一个概念意义,以突出英语语言的多样性特点。

以上例子显示了高低水平组在词汇运用方面的巨大差异。低水平组的受试词汇表达比较单一,往往用一个或两个固定的高频词去表达相近的语义概念,忽略或没有掌握这些相近语义概念的差异性,从而造成语言表达单一、笼统,缺乏生动和细致。例如:

Saving money is a good habit.

It is a good way for our better life.

People wan to have a good living condition.

Shopping list is good for saving money.

高水平组则相对高一个层次。他们会用一些低频词去表达一些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语义概念,体现其中的细微语义和语境差别。例如:

It is really enjoyable to spend tomorrow’s money.

Many students have an advanced idea that using tomorrow’s money is better.

Saving money is an excellent tradition in Chinese culture.

As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comes more frequent,lots of Chinese stufents begin to change our tradition of being a brilliant saver.

3.2词素结构

一个词可能是由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如unhappily由三个词素组成,其中un和ly是词缀(affix),一个为前缀,一个为后缀,happy是词根(root/base)。在对高低水平组受试的作文文本分析中发现,受试趋向于使用不带词缀的词,用句法形式去代替词缀意义的表达,如:用“not likely”代替“unlikely”,用“not practical”代替“unpractical”,用“not acceptable”代替“unacceptable”,等等。这种趋势在低水平组更明显。

在高低水平两组受试中,词缀用法错误在词汇错误类型中占有一定比例,其中低水平的词缀错误有20处,高水平有9处。下面表格中列举了文本分析中的一些词缀用法错误。这说明受试在对词素结构词的提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英语词素结构的特点和规律,只是凭个人感觉和经验去向词干添加一些词缀,从而犯了过分规则化(overgeneralization)的错误。例如worthly这个词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受试想要表达的是“有价值的,值得重视的”语义概念,英文中对应的词应该是worthy。受试受一些以往经验和构词规律的影响,认为添加词缀ly到词根上可以构成形容词,表示“像什么那样的,有什么特性的”的意思。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3 高低水平学习者词缀错误对比

研究发现,受试对带有词缀的词的反应慢于对没有带有词缀的词的反应(Snodgrass&Jarvella,1972),这说明受试可能是先将带词缀的词进行分析后分别提取了词根和词缀,然后进行比较才作出的决定,而不带词缀的词是直接提取的,所以时间快。从词汇存储的角度看,这说明词缀和词根可能是独立存储的。有些研究(Rubin,Becker&Freeman,1979)则表明在词汇判断的任务中,并不是所有带有词缀的词都经过了这样一个分解并分别提取的过程。Carroll指出词素结构词的存储和提取与词频有关,他认为高频词(impossible)一般是整词存储,整词替提取的,而低频词(imperceptible)可能是以词根和词缀分别存储的(Carroll,2000:122)。本研究中的词缀错误分析进一步证明了Carroll的观点。在受试的文本中,低水平受试大都用高频词去表达概念。作者将这些低水平受试出现用法错误的词素结构词总结在一起,并对一部分受试进行一对一的采访,了解受试对词缀和英语构词法的掌握情况。在受试的回馈中我们发现,他们在学习和记忆这些带有词缀结构的高频词时,并没有将词根和词缀分开存储和提取,相反,他们将这些词看做一个整体来记忆和存储的。这可能和他们对英语构词法知识的掌握有限相关联。同时,由于这些高频词经常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予以强调,受试一般不会自行将其拆分,而是整体存储。例如,happiness这个词,受试反应在平时学习时就是将它与中文“幸福”这个概念对等的,并没有将它分解为“happy+ness”。而高水平因为已经掌握了较系统的构词法知识,其对低频词的存储则大都采用分解的方式,即词根和词缀分别存储和记忆。这也就对过分规则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4.对英语学习的启示及策略

我们对于二语学习者的作文的分析主要从心理词库提取方面进行,发现二语学习者心理词库的发展。从心理词库提取角度看,不难发现高水平学习者在使用低频词,对于复杂性词缀掌握等方面有较大提高。这证明经过专门的语言学习和培训,二语学习者可以不断扩充二语心理词库量,掌握二语心理词库的某些特征而简化词汇记忆和词汇使用。从以上分析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心理词汇提取方面问题主要限制低水平学习者作文水平。针对低水平学习者多使用高频词,低频词和复杂词形使用易出现错误,就要人为提高低频词出现的频率,也就是词汇的近现率。提高词汇近现率就要求学生多读多听,更多接触低频词,这样低频词就会成为二语学习者心理词库中的高频词。

参考文献:

[1]Bonin,P.(Ed.)Mental Lexicon:Some Words to Talk about Word. Nova Science Publisher,2003.

[2]Hino,Y.,Lupker,S.J.Effects of polysemy in lexical decision and naming:An alternative to lexical access accoun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2,1996:1331-1356.

[3]Meara,P.The Rediscovery of Vocabulary.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8/4,2000:393-407.

[4]Michael Garman.Psycholinguis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Singleton,D.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6]Wesche,M.B.,Paribakht,T.S.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Knowledge:Depth versus Breadth.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6.53:13-40.

[7]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学习态度

下一篇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