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心得范例6篇

勤工助学心得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1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个比例在农业院校中尤其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大的困难是经济上的,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和综合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由于生活困难而形成的挫折感,往往使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在心理上表现为自卑、孤独、无助,长期心理问题的积累可能会产生消积对待人生的态度,使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

就业竞争力差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临近毕业的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就业观念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原因,在择业与就业的过程中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他们在学习上投入了极大的努力,但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的比例仅占6 % ,他们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以及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也低于其他学生,他们的英语基本都是“哑巴英语”[ 1 ]。综合能力的欠缺也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而解决这些心理和综合能力方面的欠缺最佳的途径就是加大对这部分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他们提供较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其能够通过接触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尽快的打开心结,自我调节,适应社会。所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的能力资助问题应该成为社会、学校热点关注的问题。

一、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存在的问题

1.资助手段相对比较单一

多年来,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在重点帮助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同时,却较少关注对他们的心理解困、精神资助与健康成长的关爱,在资助模式上出现了重物质和经济资助、轻能力帮扶的倾向[2]。

而社会上各种家庭经济困难资助的基金也多是选择一定的受助群体,简单的进行经济资助,这种资助方式虽然简便而直接,也能比较快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的身心健康、能力培养作用不大。

2.勤工助学岗位少、层次低

相比较直接的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勤工助学不仅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资助,有效地帮助了他们度过生活难关,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培养、社会锻炼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帮助,是既能解困助学、又利于育人的方法之一[3]。

目前各高等学校基本都有相关的勤工助学管理和服务部门,但由于普遍只有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参与,而高校环境相对比较简单,能够提供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岗位非常有限。很多高校投入不少精力将勤工助学推向社会,但由于受社会劳动力竞争的影响,同时学生存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限制,导致在社会上形成勤工助学市场的效果并不理想。

另外,大学生勤工助学很多还仅停留在低层次的简单劳动上,很多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仅限于打扫教室卫生,管理宿舍楼等。这种助学活动虽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但对参与同学的知识应用、能力拓展帮助不大。对于提高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锻炼、综合能力锻炼效果不明显。

二、 如何通过加大勤工助学力度进行能力培养

如何改变目前资助手段相对单一,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是我们必须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1. 社会资助手段和形式多样化

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助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要求经济资助的实施主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多方位的资助活动,例如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

单纯的经济资助手段虽然能够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只是简单的授之以鱼。如何能够使资助手段更有力,内容更丰富,就要求高校、资助者或资助团体将经济资助向勤工助学的角度转变,通过勤工助学的过程来进行能力锻炼,授之以渔,使得受助群体在走入社会后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贫困学生通过诚实劳动获得报酬,对于其自信心理的培养也很重要。

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中开创出了一种新的模式,除了在经济上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外,同时又给同学们提供了勤工助学的机会。受助同学们通过在肯德基餐厅打工,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社会,主动的融入社会。

可口可乐公司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也走出了一条比较有特色的路线,为受助学生提供先进的企业文化的教育,有计划的举办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活动,并且利用植树节等机会对受助群体进行感恩和回报社会的教育。这些举措对于受助学生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很大帮助。

2. 勤工助学活动社会化

勤工助学岗位受限惟一的出路就是把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推向社会,在社会的广阔市场上去拓展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领域和岗位。

目前各高校的勤工助学主体仍然是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在勤工助学推向社会的过程中由于精力和能力有限,勤工助学社会化的效果不明显。

为使勤工助学社会化效果更明显,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来管理和发展勤工助学,由高校让位给社会力量来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参与,通过充分的社会实践锻炼解决学校和社会脱节问题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加大力度提高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

目前勤工助学的层次基本为劳动型,校内的勤工俭学曾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岗位, 因为学生一旦加人就意味着被贴上了“贫困” 的标签[4]。大学生是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如何使勤工助学更好的和学生所学知识学习结合,提高勤工助学群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勤工助学面临的问题。

提高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就需要学校教学科研实体的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实体优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参与专业相关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的机会并从中获得一定数量的报酬。受助学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提高专业能力。

提高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还需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技能培训,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高层次的岗位。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技能,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处开展针对贫困学生的英语口语培训和计算机技能训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技能提高参与勤工助学,更有利于加强信心和动力,而并非耻辱和低人一等。

4. 积极引导勤工助学向“创业型”转变

目前很多高校基本采取学校拔出部分资金用于资助勤工助学学生的报酬,但毕竟高校资金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要改变这种境况,就需要勤工助学活动在学校给予一定的“输血”和有自身的“造血”功能。学校积极引导勤工助学形成创业模式,由学生经营、管理,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再次为其它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创业型”的勤工助学活动,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参与经营,学会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在市场中竞争、如何进行管理,真实的锻炼社会能力,有更强的克服困难的能力,甚至有助于个人人生计划的形成。

5. 利用勤工助学为着力点进行感恩教育

随着勤工助学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可以将勤工助学为着力点进行思想教育和感恩教育。

勤工助学参与同学将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拿出来作为支持学弟学妹发展的基金,或者这部分同学工作后将自己的第一份工资捐给基金,通过这些感恩回馈的教育,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有善心,更懂得珍惜和感恩,能够正确对待贫困,自强自信,自立成才。

三、 关于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的压力和挑战不断增加,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一部分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就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勤工助学体系。

1. 建立独立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

我国高校一般将勤工助学管理和服务挂靠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来实施,但由于精力和时间投入的不足,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满足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勤工助学部门来专职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事务。该管理部门从贫困生的确定、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和考核、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等方面来开展工作,使勤工助学工作更有延续性,管理更科学合理。

2.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高校应以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对勤工助学管理机构的职责、岗位内容、考核标准、审批程序等给予明确的规定, 以制度来保证勤工助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制定学生申请参加勤工助学的程序、学习情况、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间、效果和奖惩等要求, 使勤工助学工作规范操作,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正当权益。既能保证勤工助学任务的完成, 又能达到培养教育的目的, 使勤工助学活动持久深入地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5]。

3. 广泛吸收资金做为勤工助学开展的基础

我国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 基金总额严重不足。高校勤工助学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与学生学杂费, 基金增值和社会捐赠相对较少。而美国的勤工助学基金则有政府强大的经济资助和政策保证,凡属于联邦勤工助学计划的工作岗位70%-75%的薪酬由联邦政府支付, 剩余薪酬由用人单位支付[6]。

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保证国家拔款和学校基金能够专款专用,独立管理。另一方面,广泛吸收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金作为勤工助学基金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直接以经济资助的方式发给受助学生。除此之外,用人单位的薪酬也是学校勤工助学也是勤工助学基金的主要来源,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来促进勤工助学的了发展。

四、 结语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证明,勤工助学不仅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寻求经济解困,也要为这部分学生提供能力培养的平台,使这部分学生成为长为坚强而自立、贫困而乐观、综合能力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勤工助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洋.中国农业大学:三种资助一个都不少[N].人民日报,2005-02-17.

[2]王宏卫.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模式转换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7).

[3]张晓琴.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J].中国林业教育,2005(06).

[4]徐真华.知识型取代劳务型:勤工助学的升级[J].中国高等教育,2006(08).

[5]袁琦. 美国高校勤工助学的特点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6(04).

[6]陶波.中美两国高校勤工助学体系比较研究[J].新西部,2007(06).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2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63-03

高校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如何构建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与现状

勤工助学活动最早在中国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而诞生的。“勤工俭学”的口号是在20世纪初期由李广安、张秀波等人总结多年经验最早提出,这一时期的勤工助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诞生与爱国救亡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勤工助学活动在我国高校全面铺开则是为了配合高校收费制度改革而实施的。1993、1994年,国家教委、财政部分别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重要性和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目的。这阶段的勤工助学的特点是从国家的层面要求高校要把勤工助学作为一项主要日常工作和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要求各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并对基金所占学费的比例也作了相应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讲这阶段的勤工助学更多承担的是“助困”的功能。

勤工助学活动现阶段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2004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将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随后,国家各部委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法规,将勤工助学纳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并使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勤工助学的特点是进一步扩充了勤工助学的内涵,将解决大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其兼具了“助困”与“育人”的两项功能。

目前,随着自立意识和广泛接触社会的要求日益强烈,自立成才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自身追求的方向。勤工助学活动也得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较为普遍的认可,勤工助学“助困”与“育人”的理念也被人们广泛接受。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很多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勤俭节约的美德、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作风得到了培养;学生的第二课堂更加丰富多彩,知识面得到扩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提高得到提高;他们“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也得到加强。

二、高校勤工助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未发挥勤工助学的全部功能

1995年前后,受到高校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全面推开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贫困学生。这一现实状况,使高校管理者往往忽略勤工助学活动兴起的大背景与其发展的内因,仅仅简单地将勤工助学作为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这就容易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把勤工助学放到应有的高度,即不能将勤工助学工作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层次上进行考虑,只是发挥其“助困”功能,而直接忽视其“育人”的功效,从而既导致实际工作不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准确吻合,也未能把握住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质性内涵,使勤工助学工作出现瓶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

(二)勤工助学渠道单一,且基本停留于劳务型

2005年,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学校鼓励大学生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但由于高校管理体制制约与思想认识不足,勤工助学岗位的社会化进程举步维艰,一方面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始终是将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而勤工助学社会化难免会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学生的安全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高校对此热情度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现行的学籍管理等制度影响,学生工作时间与社会提供的岗位的要求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导致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不够,学校也难以获得更多的适合大学生从事的工作岗位。

基于以上因素,目前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要形式依旧是在校内从事低层次的劳卫、服务型岗位,如办公室值班、收发信件、图书馆书籍整理等;少数从事校外工作的同学也基本都是自己找或同学介绍,大多为临时性或一次性的工作。这些勤工助学的岗位基本不需要发挥专业特长或运用相关技术技能,很难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成长成才需要相结合,对学习专业知识促进不大。

(三)勤工助学的体制不够健全,管理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2007年,为规范管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为高校开展勤工助学提供了相关依据。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还未形成健全的体制和规范的管理,勤工助学工作无章可循,缺少监督,失范失序。部分高校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少有高校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服务机构,岗位供需信息不能及时对接,勤工助学不能得到有效发展。

在勤工助学的管理中,各高校基本都只是针对校内勤工助学者制定实施相关规定,而对于更需要监督与管理的校外勤工助学却往往无法顾及,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使得一些雇佣者将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受到不公正对待,上当受骗甚至受到人身伤害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对部分贫困生思想意识引导不足,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有的贫困生认为参加勤工助学会影响学习,是“勤工误学”,不愿意参加。部分学生将“勤工”和“助学”分开理解,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耽误了专业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敢正视贫困,也不愿意接受资助,看不起体力劳动型的岗位。

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要形式依旧是在校内从事低层次的劳卫、服务型岗位,以致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用工单位往往不会关注与重视这些勤工助学的学生,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仅仅从事打扫卫生、端茶倒水、接送材料的工作也使他们失去存在的价值感,只将其作为赚钱的方式。

三、高校勤工助学新模式的构建

勤工助学对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针对目前勤工助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高校要正确认识勤工助学的目的和意义,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宗旨,加强组织领导和规范管理,健康、有序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使勤工助学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一)提高认识,真正将勤工助学提升到教育人、培养人的高度

勤工助学能使贫困家庭学生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困难,是关心和服务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途径,但仅仅做好资助却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要求,只有将“助困”与“育人”功效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勤工助学的最大效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与教育。

1.提高能力,将勤工助学中的“工”与“学”有机结合。“工”为大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有效发挥成才的催化功能,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同时,在“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能力、理财能力、社交能力、社会适应和竞争发展能力等,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将“学”作为勤工助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健全人格,做到“物质”与“精神”扶贫并重。高校中仍有不少贫困学生因特殊的家庭环境、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紧张的学习生活,导致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所以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就尤为重要。在勤工助学中可以让学生融入集体,对自我重新进行定位,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同时在困难面前磨练自己的意志,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健全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学以致用,将勤工助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高校贫困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将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而勤工助学应当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发展,直接将个人的实践活动融入社会现实生活中,使其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实践工作服务,强化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促进知识结构趋向合理;同时,通过勤工助学活动使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知识层次获得升华,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做好适应性训练。

(二)转变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方式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主要是由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奖助学金、学费减免与勤工助学五个部分组成,与“贷”“补”“奖”“减”这四种直接给予经济补助的补血式助困措施不同,勤工助学是一种帮助贫困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经济报酬的造血式助困。

目前高校资助体系的主导方式仍是助学贷款与困难补助,其中困难补助属于无偿的赠予性资助,在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于贫困生的补助额度后,高校贫困学生每人每年基本都能无偿获得2500-4000元的困难补助,这些补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保证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但由于困难补助是一种无偿的资助,在其评发中难免产生“不要白不要”的错误想法,甚至出现以不诚信的方式骗取资助的行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同时部分贫困学生认为获得困难补助是一种施舍而不愿意接受,这又导致部分困难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资助。

所以,我们要转变资助工作的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资助方式。逐渐将困难补助并入到勤工助学体系中,将这一部分资金应用到勤工助学项目中,进一步扩大勤工助学的规模,增加助学岗位,提高岗位酬金。让所有贫困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减轻和解除经济压力。这样首先可以进一步优化“困难补助”的功能,避免评发“困难补助”的副作用;其次,勤工助学作为一种有偿资助,既能在经济上提供资助,又能在精神上起到育人的作用;最后,投入勤工助学的资金进一步增加,不仅可以增加校内固定岗位,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勤工助学基地的建设中,解决更多的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

(三)拓宽思路,推动勤工助学的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加强学生、学校与社会的交互联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守株待兔”的勤工助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勤工助学岗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宽思路,从等待市场需要变为主动向市场提供服务,“在校内挖潜力、在校外谋合作”,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广泛开辟勤工助学岗位。

1.建立和拓展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抓住后勤社会化改革契机,一方面在校内尽可能多设立适合学生承担的勤工助学岗位,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校内一些服务类项目建设成为勤工助学基地,例如设立爱心超市、阳光洗衣房、电脑家电维修店、卫生服务队等各类实体性机构,指导他们管理与经营,这既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认同,推动勤工助学的可持续发展。

2.推动勤工助学与就业共同发展。勤工助学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总结到战略调整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结合推动勤工助学与就业共同发展:第一,将勤工助学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在勤工助学的前期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培训;在中期,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职业教育;在后期结合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获得的实践体会,进行个性化指导,查漏补缺,提出建议和帮助。第二,将勤工助学与创业相结合。在校内设立“勤工助学启动基金”鼓励并扶持贫困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小项目”的申请、策划以及执行。基金会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然后对于可操作性较高的项目进行扶持,包括提供启动资金以及相应的优惠政策,由贫困学生组成管理团队对项目进行管理。

3.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密切合作。高校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知识、科研、技术等优势,按照双向受益原则,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在企业内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推荐学生或邀请企业在校内招聘学生在企业内进行勤工助学;政府可以作为高校与企业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高校勤工助学工作。

总之,勤工助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与支持。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工作必将日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加大对高校勤工助学的工作的投入,构建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财[2007]7号)[Z].2007-06-26.

〔2〕张建锋.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自立成才的有效途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90-92.

〔3〕钱云光,马岚.高校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认识和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10):124-126.

〔4〕张陟遥.高校勤工助学的价值理念:以育人为本[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79-81.

〔5〕李国章,赵一鹏,黄东.论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育人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7(11):180-181.

〔6〕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49-50.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3

2012年勤工助学中心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上半年公司信息中心工作总结 客户服务部工作总结 干部综合科工作总结 有线电视收费工作总结 移动全业务代维检查、汇报工作总结 计划生育工作半年总结 化工厂上半年工作总结 质量监管体系工作总结

【返回 部门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2012年勤工助学中心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4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勤工助学 资助体系

勤工助学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运用科学知识、专业才能等为用工单位或个人提供智力、体力服务劳动,从而获得报酬的一种活动。作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勤工助学不仅能从物质上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有助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自立及创业能力,是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良好方式。

一、高校勤工助学在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帮助数百万高校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勤工助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有助于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勤工助学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1、锤炼贫困生的思想素养,强化自身修养

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克服自身挫折感,在逆境中图强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自我教育与提高的过程,对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劳动观念非常重要。通过勤工助学,大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苦、生活的艰辛,学会了计划开、支勤俭生活、学会理解、懂得感恩。明白了独立自强的内涵,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增强了自我约束和管理,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锻炼品格毅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增强贫困生的专业技能,提升竞争实力

勤工助学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扩展。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锻炼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合理地调整知识结构,还能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提炼心灵、锻炼能力。同时,大学生通过开展勤工助学和社会服务活动,可以检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对知识结构的完善、知识领域的拓展、知识层次的升华和个人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自主创新能力

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人际交往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开展社会活动的能力, 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价值。勤工助学能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纪律观念、劳动观念、团队观念等,使大学生活过得紧张而充实。有的大学生从事经营型、管理型勤工助学活动,还有的学生在毕业前创办了自己的品牌公司,提前走上了自主创业、自食其力的道路,为广大贫困学生提供走向自主的经济基础,促进大学生生活自立化。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回报社会”的意识,积极地结合实践来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用自己的知识为周围的人和社会服务。

4、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起到“心理解困”的功能

贫困生因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 ,使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自卑、人际交往困难、心身疾病频繁。贫困生进行勤工俭学,扩大交往圈,间接的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使他们穷而益坚,在逆境中奋发成才。另外,提高贫困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正确看待暂时的困难,并认真对待困难,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使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克服自卑心理,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自我调适,在竞争中完善和发展自己。

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现状与困境

近年来全国高校的扶贫政策正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在《关于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情况与资助政策措施》中指出,我国大学贫困生占了高校学生总数的20%,由于地区的发展不平衡、资助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仍有不少贫困生未能享受到国家的资助政策。在国家以“奖、贷、补”为主体的资助政策下,改革的勤工助学成了高校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当前的勤工助学工作仍有一些困境。

1、勤工助学岗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要参加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导致勤工助学岗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学校有能力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不到申请学生总数的25%,距离教育部提出的“用3—4年的时间,使60%以上的在校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能够兼任‘助教、助研、助管’工作岗位”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

2、勤工助学岗位层次较低,多以劳务型为主导

勤工助学岗位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然而,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均较低,多停留于低层的劳务型,如校园安全巡逻、图书馆书籍的整理、实验室打扫卫生等。这些勤工助学的岗位不需要发挥专业特长或运用相关技能,对学习专业知识促进不大,无法体现大学生的价值。

3、勤工助学渠道基本集中于校内,缺少与校外企业联盟

尽管学校鼓励大学生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工作,积极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但体制和认识上的不足,勤工助学岗位的社会化困难重重。一方面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不够,学校难以获得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高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如学籍管理、学年制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难与社会提供的岗位要求协调,因此制约了勤工助学活动的进一步拓展。

4、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体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专职老师缺乏

学校有关部门没有把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到育人成才工程的高度来认识,没能把勤工助学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紧密联起来,而只是把勤工助学作为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一种手段。学校方面没有进行比较规范的组织,单凭学生个体分散地与纷繁复杂的社会打交道。相对于社会来说,分散的学生往往成为竞争的弱者,其正当权益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使学生的安全存在隐忧。由于缺少统一的组织和培训,学生往往只能通过自我的摸

索和体会去开展工作和积累经验,难以获得比较有效的培训和较快程度的提高。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对策与建议

为保证贫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各高校初步建立了以“奖、贷、勤、助、免”为主体的多元化大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推动勤工助学政策的实施,对于促使大学生资助体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促进资助基金的可再生增长和不断优化资助体系内部结构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1、工作方式由单一型向规范化发展

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整合校内资源,规范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勤工助学基地,积极在校园内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从等待市场需要变为主动向市场提供服务,达到容纳学生数量大、渠道畅通、岗位稳定的规模效益。推动勤工助学的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产业化是指将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成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为此,高校要建立勤工助学产业,经过运作使其滚动发展不断增值,不断扩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空间,以便资助更多的贫困生。  2、工作岗位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

贫困生勤工俭学应与课余科技活动相结合,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要做好内部结构的调整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工作,努力建为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使勤工助学的组织和实践成为一个经济运作过程。目前高校和企业的联系日趋紧密,高校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为科研及新产品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企业则提供经济支持,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和智能优势,双方可达到实现互利双赢的目的。

3、工作模式由个体自发型向集体组织型发展

成立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专门的管理机构,与学校内部的教学、行政、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对勤工助学实行专项管理,从岗位设立、资金使用、奖励评定到检查监督等都要做到规范有序、准确高效,实现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自主化和规范化。

4、勤工助学基金由单一渠道向多渠道筹集转变

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基金大多从学费收入中划拨,划拨比例往往达不到国家要求,不仅总额小、缺口大,而且缺乏监管,专款专用难以保障,拓展资金筹集渠道是推进勤工助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1)从国家扶贫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从扶贫基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将其划入贫困生勤工助学基金,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扶贫基金对贫困家庭起到了扶持的作用,贫困生学成后的就业,从学识技术和经济上都能为贫困家庭解困。

(2)从教育事业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可以把原来的助学金、减免学杂费费用中的大部分经费纳入勤工助学基金,同时将该基金中的一部分用于滚动发展,另一部分用于贫困生勤工助学奖励。

(3)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采取政策措施,如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按一定标准向国家交纳高等教育成本费,用于设立或捐助勤工助学专项基金。通过高税收使其纳税不如捐赠,鼓励向贫困生提供捐赠。

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提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把它作为正规教学的有益补充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勤工助学活动的正确宣传,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确保勤工助学活动解困育人双重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月文: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

[2] 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EB/OL].2005-04-08.

[3] 张陟遥:高校勤工助学的价值理念,以育人为本[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7).

[4] 王骏、郭明、吴飞: 高校勤工助学应实现“三化”[J].中国改革,2000(11).

[5] 陈道华:论新时期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发展路径[J].高教探索,2005(4).

[6] 郝丽萍:高校贫困生消极心理现状分析及调适思路[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社科部,2000(5).

[7] 李国章、赵一鹏、黄东:论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育人功能[J].探索与交流,2007(11).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17-02[ZW(N]

[作者简介]姜扬(1982―),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助理研究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创建勤工助学育人体系新功能

自2007年始,我国高校开始推行新的资助政策,“每年投入500亿元,受助学生2000万人,基本上覆盖了90%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所以,“做好高校资助工作,对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有重大指导意义”[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勤工助学工作逐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民办高校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勤工助学,大学生寻找到了沟通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培育了自身的综合素质,磨炼了自身的毅力,打造了自身的职业道德。这既可以促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又可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二、民办高校勤工助学育人体系的现状与困境

(一)民办高校本身缺乏探索动力

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相比,职能部门精简,专职工作人员少,负责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部门和人员通常为兼职。大多数民办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只是简单地处理事务性流程:贫困学生提出申请部门审批学校提供校内、外助学岗位,同时学生申请勤工助学资金等。所以,民办高校而对勤工助学的定位往往局限在事务处理、经济助学上,忽视了勤工助学的思想育人功能,民办高校缺乏探索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动力。

(二)民办高校学生的认识片面

对于民办高校的贫困生来说,许多同学的家庭条件优越,与自己的家庭条件形成强烈反差,这些贫困生在学习、实践中往往有心理自卑感。在参与勤工助学过程中,部分贫困生心理状态存在波动,羞于告诉同学自己在勤工助学。一方面,部分贫困生只着眼于经济收益,只注重报酬的高低,不在意勤工助学的无形价值。另一方面,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综合素质的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缺乏,都使得贫困生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这些都使得民办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工作育人功能无法得到体现。

(三)社会的认识存在偏差

对于民办高校贫困生来说,勤工助学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部分家长、企业人员等对于勤工助学的功能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底子薄、基础差,长期坚持勤工助学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同时会伴随一些人身安全隐患。这些导致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育人体系发展缓慢。

三、提升民办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意义

(一)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勤工助学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实习能力;有助于锻炼大学生在工作中的心理抗压能力;[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二)满足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需求

参加过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在进入企业实践后,较容易表现出先进的理念、创业的热情。[3]勤工助学是实施创业培育的良好载体。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可以启发那些有创业意识、创业想法的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学习企业的运营、技术和发展,此外,也要积极为这些学生创造有利条件,譬如培训、指导等,逐渐形成热烈的创业氛围。[4]

(三)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贫困生经济上存在困难,部分贫困生内向、消极,害怕同学了解自己的经济情况。勤工助学为贫困生提供了自助的机会,鼓励贫困学生用劳动换取报酬。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大学生既培养了自己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勤劳节约的精神,又增进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还提升了自我意识。

四、以人为本,多渠道实现民办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勤工助学育人价值观。目前,国家、高校有很多针对贫困生的帮扶政策,贫困生需要正视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正视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关爱。民办大学的学生不仅要接受建设祖国的重任,更需要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培养自身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第二,提高高校助学层次,构筑全面负责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新框架。勤工助学让学生自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校需要全面构建勤工助学的育人体系,发挥高校在人才培育、科技研究上的优势,帮助大学生把勤工助学与自我培养结合起来,使勤工助学与科技研究相互促进,既提供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程度,又为民办高校科技研究提供更多资源和服务,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第三,增强助学渠道建设,全社会共同参与勤工助学育人体系。社会、企业的参与、媒体的关注是构建勤工助学育人体系的有益组成。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民办高校勤工助学育人体系,这样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各类媒体也应多关注勤工助学育人体系,发挥舆论的作用,宣传报道典型事例,营造全面育人的社会环境。

第四,规范法律体系,完善政府倡导的良好勤工助学育人体系。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勤工助学体系政策制定、工作执行承担监督职责。为促进勤工助学体系健康发展,政府教育部门应规范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监督企业行为,积极带领社会各界参与民办高校勤工助学育人体系的建设,关注勤工助学事业,全面构建以人为本的勤工助学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文利.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对入学机会和资源分配公平的促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2]尹吴.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研究及改进[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

勤工助学心得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43-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为规范管理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07 年6 月26 日,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目前,高职院校的各种制度都在不断完善之中,勤工助学作为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工作已经有了快速的发展。以我们对某院勤工助学的调查来看,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总体满意度占到60%以上。但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现有的勤工助学体系显现出一些问题,下面就针对这些情况谈谈看法。

一、当前勤工助学工作中的缺失与不足

当前勤工助学的困难与矛盾主要有:

(一)管理角色不明

综观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管理组织及机构,我们可以发现,勤工助学的管理隶属于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处,普遍以勤工助学办公室或勤工助学中心的形式存在,作为行政部门的专业科室,承担着行政管理的角色。由于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工作不仅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还具有管理与筹措勤工助学基金的任务,实现勤工助学基金的保值、增值,并为广大学生勤工助学与用人单位提供符合市场规范的中介服务。由于体制及机制的原因,目前勤工助学的管理组织机构很难实现经济管理功能,制约了勤工助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很难使“输血型”的勤工助学工作转变为“造血型”的勤工助学工作。因此,进一步明确勤工助学的管理角色是当务之急。

(二)功能定位不准

勤工助学又称勤工俭学,是指在校学生在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指导下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外通过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有不少同学不能准确把握勤工助学的内涵,误以为勤工助学仅仅定位于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忘记了勤工助学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通过勤工助学,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成才、成长。由于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了勤工助学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表现在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面不够广,仅仅是部分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地域也仅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参与勤工助学学生的能力、思想提高不够充分,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也不够高,离广大同学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为了更好地发挥勤工助学的功效,我们应该端正认识,准确定位,实现专业学习——勤工助学——专业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管理体制不顺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勤工助学管理体制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一个校区的勤工助学发展成多校区的勤工助学,从简单的劳务输出的勤工助学向专业技术输出的勤工助学转变。从校园内为主的勤工助学转变为以校外为主的勤工助学的变化来看,原有的体制将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加之勤工助学涉及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因此理顺体制将成为今后勤工助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学校只安排了为数很少的勤工助学的专职人员,加之缺乏专业技术,因此很难将勤工助学工作做好、做精,而院(系)一级的勤工助学工作一般由辅导员兼任,由于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繁杂、头绪多、任务重,很难将主要精力放在勤工助学工作上,院(系)勤工助学工作常常处于应付状况。除此之外,勤工助学的分散性,使勤工助学的综合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最终使勤工助学的效果得不到保证,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体制不顺所致。

二、优化勤工助学工作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

做好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工作,首先必须构建起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观念,牢固树立起勤工助学是学生成才成长的第二课堂的观念,摒弃各种错误及有害的想法。转变观念要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要求去审视,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去思考,不要把勤工助学仅仅定位于“少数人”身上,要从培养人、完善人的角度去构建勤工助学工作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时代的勤工助学工作要着眼于三个有利: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才,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壮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要从被动式的勤工助学工作转变为主动式的勤工助学工作,从关注校园逐步转向关注校外,不断拓宽勤工助学工作的新领域,让广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收获的不仅是经济与物质,更多的是精神与思想、能力的提升,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从勤工助学的品位及质量着手,逐步构建起知识型为主的勤工助学市场,使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勤工助学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理顺体制

随着大学生对勤工助学工作的高要求,转变观念、理顺体制日益成为当下的新要求。我们要研究学制弹性化、上学缴费化、后勤社会化、教育大众化下的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逐步摆脱分散的、低需求的勤工助学模式,构建起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高质量高品位的新模式。首先应成立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负责人,学生处、教务处、团委、总务处等相关部处组成的勤工助学工作委员会,将全校的勤工助学工作纳入到整体建设之中,统一内部,规化行为,一致对外,并在学生处常设秘书处,负责勤工助学的日常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研究勤工助学的各种规章制度,统一协调校内勤工助学的各种资源,达到优化组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委员会还应就勤工助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讨论。

全校要把勤工助学工作纳入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之中,强化勤工助学的教育教学意义,各院(系)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勤工助学工作,有条件的院(系)可以成立勤工助学指导小组。负责统筹所在院(系)的勤工助学工作,使勤工助学工作着眼于为院(系)教学、人才培养服务。

(三)勤工助学基地化

勤工助学面临范围偏窄、岗位匮乏、稳定性差的问题,所以应该开辟能提供长期、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勤工助学基地和实体。校内基地方面,学校通过内部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精简一些临时人员,增加工作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对较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学校提供场地和必要设施,让学生自办书报亭、自助商店、打字复印室、洗衣房等有偿服务,获得收入的大部分归学生自己,小部分重新纳入勤工助学基金, 滚动发展;校外基地方面,勤工助学中心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劳务市场加强联系,利用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与用工单位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同时,通过此举让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爱护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从单纯的经济行为变成全社会参与的道德行为。

(四)岗位供求上实行双向选择

以往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多数在校内,岗位有限, 竞争力不强,勤工助学工作覆盖面小。对于校园外的勤工助学工作,善于交际的学生能很轻松地找到一份工作,而大部分贫困生由于受心理等因素影响,在校外难以找到勤工助学工作,即使通过社会上的中介组织介绍,针对性也不强,还要交纳一定数额的中介费。而把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引进校园,与校内岗位一起与贫困生进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公开招聘, 竞争上岗”,既免去了中介,又把企业带到了校园,让学生直接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现场自我推荐。大学生通短期的勤工助学,不仅能得到经济上的收益,也可获得对企业的了解,同时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职业训练的机会和场所。通过竞聘上岗,让学生从思想上珍惜得之不易的机会,增强贫困生为同学服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总之,勤工助学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配套措施,必将有力地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社会的联系,为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开创一条新渠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