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征文范例6篇

勤工助学征文

勤工助学征文范文1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创新 创业 勤工助学

1.引言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勤工助学是我国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唯一的一个非直接给予型的资助。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学费逐年递增,加之各地区(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一些潜在问题逐渐凸显。尤其在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大学生就业严峻、创业已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的情形下,如何让勤工助学成为第二课堂、怎样引导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经历改变“眼高手低”的不良就业心态、如何能够利用勤工助学来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技能等,这些均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拟从创业视角探讨高校勤工助学所应具备的新型功能及其引导策略。首先综合考虑在校大学生心理特征因素,选定资、育人性、经济性和维护性四个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工作体系的结构分析框架;然后从整个人才输送供应链所涉的高校、学生、政府和企业四方面提出合理可行的实施建议。研究结论不仅为完善高校资助管理体系提供参考建议,还有利于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实践。

2.勤工助学与创业教育相关研究

(1)国外研究

国外不少高等院校都注重发挥勤工助学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勤工助学政策均值得借鉴。美国提倡“混合资助模式”,把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与国家人才需求相结合,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资助对象和资助额度,尤其重视加强社区和学校间的联系,鼓励各社区为学校提供丰富的勤工助学岗位[1]。英国将大学的收费标准划分为依赖家长和独立生活两类,特别针对大学生创业热情专设了大学生创业机构,并将助学贷款向大学生创业者给予一定倾斜[2]。德国则构建了较完备的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大学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对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进行资助和指导,使基于勤工助学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活动高效进行。

从国外高校勤工助学的工作经验中,可总结出一个成功的勤工助学体系具备三个特点:①资助形式多样,资助政策灵活;②设立专门机构实施管理,完善资助信用体系,构建合理的奖罚机制;③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创业的扶持。

(2)国内研究

关于高校勤工助学的理论探讨,在国内也获得众多学者的青睐,杨红波和林西平[3]认为大学生勤工助学具有经济活动的内涵,即在使学生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以获得长远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姚圣梅指出我国学生勤工助学的发展进入到济困与成才相结合的社会实践阶段[4]。孙秀丽和夏春雨指出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仅把创业看作一种尝试是由于经验不足或受环境因素阻碍导致缺乏长期规划,并讨论实现校园创业和社会创业的对接策略[5]。郝菲菲提出高校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挖掘其育人性,尤其应拓展勤工助学在辅助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新功能[6]。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高校不应仅仅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上的资助,还需强调勤工助学对于大学生创业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面对当前创业热潮,如何联系当代大学生具体的创业需求和心理特征,寻找创业教育与勤工助学相结合的可行路径需要深入思考。

3.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功能及其引导策略的层次分析结构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新型大学生勤工助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要完善勤工助学绩效考核制度,健全勤工助学评价与反馈监督机制,以达到对高校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管理水平、助学育人等全方位检查评价的目的。(2)要立足当下创业形势,结合校内外市场需求,拓宽勤工助学的岗位来源及资助款项来源,多增加一些“技能型”或“管理型”勤工助学岗位来替代过去纯体力型劳动,从而推动勤工助学载体平台的创新。(3)要构建具有勤工助学功能的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与课程体系,注重对具有不同需求特征的贫困大学生提供机动灵活的创业指导与心理教育,真正实现勤工助学与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和促进。

面对我国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中部分功能缺失及实施策略不健全的现状,综合考虑以上几个关键要点,本文构建一个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体系的层次分析结构,以讨论为实现具有创新创业功能的勤工助学体系需要采取哪些引导策略。由于勤工助学体系中各影响因素和判断准则大多难以量化,单纯依靠决策者的逻辑判断来评价体系方案的优劣又有失客观性,故而选择层次分析法实施辅助决策,能够为准确定位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所应具备的功能及其引导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勤工助学体系特征属性的分析,本文将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体系所应具备的功能分为四类:资、育人性、经济性和维护性。并且基于这些属性提出五种引导策略方案:开设并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校企合作,增设创业类助学岗位;建立健全勤工助学考核机制;构建勤工助学反馈监督机制;设立专门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如此,便形成如图1所示的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体系的三层结构:Z为总目标层,建立一个顺应创业需求的有效勤工助学体系;中间A■,A■,是方案层的五个引导策略。

最终计算出方案层对目标层的组合权重向量w[3]=(0.1801,0.3563,0.1346,0.1346,0.1943)。根据此例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显示:(1)w[1]表明属性层中资与育人性所占权重最大,其次是维护性,相对来说,经济性在四种属性中所占权重比较小。换句话说,此例数据说明在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勤工助学体系构建中,资与育人性两个属性有较强的重要性,维护性占其次,经济性属性对整个体系的影响较小。(2)w[3]表明面对实施引导策略的方案层,校企合作以增设创业类助学岗位可作为重点考虑方案,其他策略选择依次为健全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开设并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勤工助学反馈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勤工助学考核机制。

4.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体系构建的建议

从上述运用层次分析法演绎如何构造具有创新功能的勤工助学体系及怎样选择引导策略可看出,创业视角下的勤工助学教育体系是复杂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必要子系统,它并非游离于原有教育体系之外,而是与原有教育完美融合进而提升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创新型教育模式之一。在构建勤工助学体系过程中,基于四大功能属性和五类引导策略方案,应倡导所涉主体――高校、学生、政府和企业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创新人才输送供应链集成管理平台的顺利运转(见图2)。

(1)高校方面

高校在人才供应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仅因其身兼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共享市场需求信息等多方面职能,而且与学生、政府和企业均紧密关联。①在培养人才方面,一则高校可尝试聘请在人才教育和企业管理方面均有出色表现的“双师型”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这些优秀教师的职责是搭建高校、学生和身为需求市场的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开设并完善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师资力量;二则高校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例如对学生可开辟创业实践折抵少量学分的绿色通道,对教师可提出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折抵部分工作量等政策。②在面向市场输送人才时,高校需关注学生的求职表现,以及学生进入人才需求市场、参与工作后所面临的问题等,随时进行教育成果的监督和反馈,以便在后续人才输送循环中更好地自我改进和提高效率。③所谓共享信息,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和企业在人才需求过程中担当信息和资金提供者的角色,高校需实时关注政府政策和企业市场需求,将搜集的多方动向汇总反馈给创新人才输送供应链集成管理平台,以做出正确且有前瞻性的决策。另一方面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各高校之间均要加强分工合作,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及能力,各自明确在创新人才输送供应链中的职能,量体裁衣式地共同进行创新教育研发,在实现勤工助学创业教育功能的各类实践中形成校企之间、校校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

(2)学生方面

借鉴文献[8]的观点,笔者也赞成作为勤工助学资助的对象学生而言,可以通过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因人而异地分为普遍勤工助学类、实践行动类和创业发展类三类不同的群体[8]。学生自身可从提高自我认知的层面,通过积极参与创业教育课程、努力尝试各创业类勤工助学岗位,全面激发自我创新能力和未来企业家潜能。具体来说,可以从心理素质、行为技能、社会活动能力等发面予以提升,充分体现勤工助学体系的育人性。①笔者设计问卷调查结合走访反馈发现,70%以上因家庭贫困而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都有轻微的抑郁倾向和自卑心理,这是阻碍大学生走向创新创业的关键潜在因素。因此,学生通过选修创业心理指导课程来培养健康自信的心态很有必要。②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岗位的实践,不仅要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良好行为规范,而且要注意积累相关职业和创新创业的技能。③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社会活动能力的锻炼,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责任心等。

(3)政府方面

①政府方面的力量一方面体现在资和经济性的功能上。可参考美国政府实行的策略,在全国范围推行“联邦勤工助学计划”:由联邦政府提供勤工助学基金用以支付学生的工资(其中70%~75%的薪水由美国联邦政府提供,剩余酬劳由各用人企业单位支付),并授权纳入该计划的高校实施具体的基金管理运作[1]。可倡导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设立统一的勤工助学基金,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基金进行调配并出台相应管理办法。根据各高校参加勤工助学学生人数、岗位数量、创业教育经费预算等因素,确定勤工助学基金调拨的金额,完善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基金管理制度,避免不合理的浪费,降低成本,在完成资的同时实现经济性指标。②政府在推动高校与企业加强合作方面应承担主导力量,出台科学合理的政策鼓励高校寻找与适合自身特长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企业为高校提供创业类勤工助学岗位、高校为企业提供就业人才服务的良性互动局面。③从健全考核和反馈监督机制层面来讲,政府仍需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可对受资助创业项目的经济效益实施周期性检查,可对勤工助学创业实践成绩突出的高校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加大扶持力度,以增强创业功能勤工助学体系的可实施性,使其进入良性循环。

(4)企业方面

企业力量主要体现在岗位、资助的供给和培训等方面。①企业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增设创业类勤工助学岗位,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共同建立模拟创业园,即为学生提供虚拟智能化的创业园,选择学生担任园区管理员,通过智能模拟平台,进行创业前期准备及模拟运营;再如协作研发网上店铺的运营模式,即企业负责网店的开设和维护,由参与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从事网店经营管理,盈利按一定比例返给学生,以形成积极的反馈激励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②针对勤工助学岗位提供部分资助,比如选择高校建立企业创业实践平台,即划拨一定数量资金,以企业实际运营中的问题作为命题,面对勤工助学的学生开放项目申报,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进行创新和创造。③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也需企业的鼎力相助,尤其在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中,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岗位培训使学生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形成很好对接,利用岗位培训与高校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平台,凭借岗位培训让勤工助学这一原本特殊的校内实践方式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实施手段。

5.研究结论及展望

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勤工助学与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创业视角下勤工助学体系的功能属性层与引导策略层,为实现这些功能和方案提出构建人才输送供应链集成管理平台,并依托此平台分别对高校、学生、政府和企业四方主体给出相应建议。

需要指出的是,勤工助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坚持济困育人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同时,人才输送供应链集成管理平台可能还会需要其他主体的辅助力量,这将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予以完善。另外,如何由过去单纯将高校视为教育培训主体转变为学生从事创业运营的载体,逐步将高校发展成为人才实验工厂,为有创新思想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同时使新型勤工助学体系更加完善化、多元化和系统化地实施,这些均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庄丽君.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91-95.

[2]邹树梁,黄建美.中英大学生资助体系比较与借鉴[J].湖南社会科学,2010(1):164-166.

[3]杨红波,林西平.从输血到造血关于高校勤工助学市场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211(1):131-132.

[4]姚圣梅,肖莉.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青年探索,2010,159(4):93-96.

[5]孙秀丽,夏春雨.解析大学生校园创业与社会创业的错位与对接[J].高教探索,2011(4):134-137.

[6]郝菲菲.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及功能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3):12-14.

[7]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勤工助学征文范文2

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

为践行建设特色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改革目标,必须首先明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规划与设计工作细节,从而使后勤管理改革与完善工作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性原则。后勤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与教学设施,为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从根本上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后勤管理工作高质与高效、服务态度的真诚与真挚等等是维持师生良好心情的基本保障。总的来说,后勤管理工作是保证高职院校正常运作的关键与核心。

2、安全至上原则。从本质上来讲,后勤管理属于服务类工作,其工作宗旨与最终目标是实现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先进化与科学化,也就是说服务性是后勤管理工作的本质属性。同时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还要在秉承“安全至上”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工作方式与工作计划,为师生生活、学习提供必要的物力条件与安全保障,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是后勤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后勤管理工作其他职能的前提。

3、教育性原则。为凸显后勤管理工作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深入挖掘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教育功能已成为构建现代化后勤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可以立足于本职岗位,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高尚的行为素质影响与教育学生,用积极奋斗、不怕艰难、执着奉献的精神品质感染学生,真正促使“管理育人”后勤管理工作模式的推广与全面实现。

二、构建特色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有效策略

在加强与推进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现实问题严重阻碍现代化、科学化后勤管理模式的发展进程,我们必须要找到改革与完善后勤管理模式的“钥匙”,并以建设特色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模式为契机,实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规划化与先进化。

(一)构建完善、标准的后勤管理工作制度

为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与统一化,必须构建完善的后勤管理工作体系,严格工作流程与工作,确保后勤管理各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加强对基础服务工作以及安保工作的监管,责任到人,责任到组,以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逐渐推进宿舍、食堂、实验室等等管理与卫生服务工作;其次,对于重要岗位必须保证24小时有人值班(比如保卫科、变电室、医务室等等)以便于应对突发状况,决不能出现无故离岗、空岗的现象;最后,要明晰学校设备更换与维修标准,以经济化原则使用与购置学校物资,严厉惩处拿回扣、降标准、提价格的违规行为,树立高效、高质、节俭的后勤管理工作理念。

(二)注重专业后勤管理人员的引进、教育与培训

特色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高水平化、高层次化,既能运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师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缓解师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为后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积极要求上进并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储备。为满足工作人员的学习需求与构建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员工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与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其次,要开展工作能力评比,以选择“优秀员工”,“最佳贡献奖”等等方式鼓励员工树立学习榜样,并严格要求与自检自身行为,全面提升后勤管理部门职工的整体素质;最后,加强不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经验交流大会,既为员工提供互相学习与沟通的机会,同时也激发员工创新与改革工作方式的潜能与热情,推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实现健康、可持续、与时俱进的发展与进步。

(三)树立社会化、和谐化的后勤管理理念

勤工助学征文范文3

____同志1985年参加税务工作,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税收管理科科长、金陵寺女子征收局局长、直属征收局局长。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她始终默默奉献,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不计名利,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先后荣获峄城区十大杰出青年、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枣庄市优秀青年工作者、优秀妈妈,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等荣誉称号,多次荣记“三等功”。

扎根基层,无私奉献。20__年,她带着创业的激情、不服输的韧劲,通过竞争上岗,从众多竞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请记住我站域名/

工作中,她忠实地履行“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职责,坚持做到秉公执法,从严治税。她有锲而不舍的拼劲,更有百折不挠的韧劲,她始终坚信一句话:“有作为才有地位”。为了征收税款,遭到“白眼”和“冷面”是常事,也碰过不少软硬“钉子”。 20__年,在清理个体业户的工作中,一家餐馆的老板不愿缴纳核定的税款,并挥舞着菜刀威胁征收人员。面对纳税人的过激反应,她坚持有理有据地说服对方,认真地向对方宣传解释税收法规,在纳税人采取暴力手段拒不执行税法的情况下,她果断采取措施,根据税法规定依法申请拘留了抗税分子,严格履行税法赋予的工作职责,坚决维护税法尊严。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她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压力,积极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建成集办税服务厅、宿舍、菜园、伙房、活动室、图书室为一体的花园式办公楼,购买了交通工具和通信器材,解决了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付出的汗水没有被忘记,出色的成绩换来了丰厚回报,金陵寺征收局先后被授予全省“三八红旗集体”和“青年文明号”,20__年又以出色的工作成绩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省市区各级领导到此调研指导工作时,都对____同志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务实的工作作风,勤奋的汗水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扬,也得到了上级局的认可,20__年,____被任命为直属征收局局长。在直属征收局局长6年的时间里,她大胆管理,勇于创新,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勤奋的工作态度、扎实求新的工作作风,积极探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新途径。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她对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采取“税源监控卡”和“征管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税源同期对比分析;在服务环境上,设立“网上申报自助区”、休息区等基础设施,为纳税人创造了良好的纳税环境;在服务手段上,整合服务岗位职责,增设咨询电话,制作“纳税服务手册”,倡导一岗多能,建立起“缺人不缺岗”的征管人员互动机制;在服务方式上,推行和落实文明办税八公开、首问责任制、限时服务制,积极开展争创“最佳办税服务明星”、“征纳共赢”、“我为纳税服务献计策”等富有特色的活动,形成了“比正气、比业绩、比奉献”的良好氛围,使直属局保持了良好的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连年超额完成收入任务。税收收入从20__年的9188万元跃升到20__年的2.8亿元,直属征收局组织的税收收入占到了全局收入的82%,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她的带领下,直属征收局先后荣获全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和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等荣誉称号,并被枣庄市地税局授予“优秀基层单位”。

率先垂范,廉洁奉公。____同志从事税务工作二十多年来,她始终坚持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宁可伤感情,也不让国家税款受损失。作为单位负责人,经常遇到一些求情的,把好“权力关、人情关、金钱关”并非易事。但她始终做到心不贪,嘴不馋,手不伸,有几次,纳税人为了少缴税款,给她送去几千元的购物卡,但是都被严辞拒绝了,她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勤政廉洁的地税形象。

勤工助学征文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勤工助学;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79-02

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健康良好成长和发展。勤工助学的资助方式对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独特的作用。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

“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在学校通过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服务,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从而缓解一定的自身经济困难。它是属于国家高校资助体系的一部分,是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

二、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育人功能

高校勤工助学活动是在特定领域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平台中运用知识,检验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自己其他各个方面的能力。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劳动的苦与累、收获与喜悦,感受到社会生活其实是这样的充实和精彩,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的基本规则也会有些许体会,认识到团队合作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对友情友谊要珍惜珍爱,对父母的供养之恩要铭记于心,形成勤劳节俭的品格、吃苦耐劳的作风及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2.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检验并巩固知识。勤工助学的过程,是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吸取营养、补充学识的过程。这种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的纵向完善和知识领域的横向拓展[1]。例如,在承担家教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从而使理论知识得到丰富和提高,自发拓展知识领域,体现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使所学知识在运用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3.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贫困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承担一定的工作,处理各种琐碎的、复杂的工作事务,扮演着一个社会工作人员,和各形各色的人打交道。因此,能够客观地、全面地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面貌。在这个过程中,对原先的社会认识、自我价值的了解不断进行更改、修缮,以冷静、乐观、宽容和多样的角度和眼光,认识和评价社会和生活。

4.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人只有在具体的、众多的创新活动和实践中,才会激发出潜在能力,主动思考,大胆探索。大学生独当一面地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需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对新问题的探索研究和不断实践,创新意识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创新能力才会在不断实践中得到提高。

三、当前高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

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1.高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成效和现实意义。第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可以用来支付一半以上的月销。另外,学生对用劳动换取的工酬金格外珍惜,在用钱方面懂得计划、节俭。第二,学生把勤工助学活动当作成功的敲门砖。过去,学生只把勤工助学当作解决经济困难的一个办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把这种活动当作一种自我锻炼、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好机会。他们感受到靠自身诚实劳动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第三,在缓解部门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清洁卫生,收发报纸信件,饲养实验小动物等日常工作,事情虽小,但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亲历亲为。在这一方面,勤工助学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手不足的压力,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高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一,勤工助学发放的工酬金没有呈现出上下、高低之分,除了缺勤扣除相应工酬金外,学生从事勤工助学活动的大部分岗位所得到的工酬金只有单一的发放标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差别,阻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第二,勤工助学岗位设立供不应求。高校能提供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较少,既不能覆盖全部贫困生,也欠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锻炼的机会。第三,勤工助学岗位有限,与学生专业度相符度弱。校内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与大学生心理、专业和年龄特点脱节,服务形式单一,大多是“劳务型”岗位,如办公室助理、图书管理、实验室值班、分发报刊等。这种“大材小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促进和个人能力的提高,收效甚微。

4.对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亟待加强。一方面,校内没有成立独立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相关管理制度、人员配备、考核体系不健全。另一方面,校内管理及服务触及不到校外勤工助学活动,学生权益得不到保护,比如拖欠工资、扣留证件、被非法中介所骗等现象时有发生。

5.教师和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方面,学校和教师没有对勤工助学活动给予足够重视,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勤工助学有失身份,地位低下,或会影响学习,不重视其他素质的培养。

四、高校勤工助学活动“实践育人”途径的思考

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虽然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得到较好体现,但仍然存在要改善和完善的地方。广开思路,积极探索发展道路和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转变观念,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前提。从学校层面上,深刻领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精神。该《意见》认为:“倡导和组织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获得合法报酬,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2]勤工助学是和课堂学习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勤工助学是一种重要学习,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重要实践训练厂,可使学生摆脱对社会、对生活的象牙塔般的幻想,从思想意识方面自觉加强社会责任感及肩负重任的使命感,从宏观认识层面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意图和社会机制的运转模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应该提倡和鼓励的。从学生个人层面上,学校可以从宏观制度上,改变学生对勤工助学活动的不正确或不完整的认识。

2.完善高校勤工助学活动工作职能。第一,建立健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制度。高校成立独立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设立各职能部门,配备专职教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勤工助学管理机构的职责、岗位内容、考核标准、审批程序等给予细致的规定,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又周到的服务,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勤工助学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二,开展勤工助学岗前培训。为了让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规范上岗,增强他们在勤工助学工作中的保护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组织进行“勤工助学岗前培训”,使每位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都能明确管理规定、工作内容、时间安排、劳动报酬及各项程序和规定,在上岗工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高勤工助学的工作质量。第三,组织开展用工反馈会。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定期开展用工反馈会,听取雇用单位或用人部门的用工反馈信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激励的平台。

3.挖掘高校中的勤工助学途径,拓展宽广的社会实践平台。一方面,岗位的设置上,注重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另一方面,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统筹好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高校的实践活动空间是有限的,要实现高校勤工助学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好社会的丰富资源,寻找实践项目,创立实践基地。学校应加强与对口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开拓勤工助学岗位,积极开辟校外长期、稳定的勤工助学基地,由学校专门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统一组织和管理。这样的话,学校不仅定期给社会单位输送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知识型人才,学生也能够实实在在地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多赢。

4.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做好勤工助学“实践育人”的宣传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和校外“勤工助学实践基地”,让勤工助学的实践精神广为颂扬;开展主题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征文表达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幸福感”,记录自己成长成才历程。通过这些励志典型的宣传和分享,达到“鼓励育人”、“榜样带动”的作用。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勤工助学的工作成效,充分展示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所得的成就,传递青春正能量。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去,积极实践,增长技能,拓展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以勤工助学活动为依托,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效用,是新形势下真正适合大学生的,集解困、锻炼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于一体的成才道路。对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增强工作实效,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陟遥.高校勤工助学的价值理念:以育人为本[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7):79-81.

勤工助学征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纳税筹划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01-02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经济活动除了高校内部之间的往来,其他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高校后勤市场主体逐步成熟,纳税成为后勤企业的一项重要成本支出,后勤企业开始关心成本核算,纳税观念已有了较大提高。国家在政策鼓励的同时,也加强了税收管理,对高校后勤企业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越来越少,高校后勤企业的税负不断增加。所以怎样保证合理合法纳税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校后勤纳税筹划的必要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高校的管理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由此而引发的税收问题成为高校和税务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从税收角度来说,高校后勤成立经济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享受和承担税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1.高校后勤税收优惠政策逐渐发生变化。从高校后勤税负演变和发展分析,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基本没有经营行为,税收处于免税期。2000年以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后勤服务领域逐步扩大,经营活动内容日益丰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后勤税收优惠政策,财税[2000]25号文、财税[2002]147号文,财税[2003]152号文,对高校后勤企业服务性经营的相关税种明确了征税范围,财税[2006]100号文,取消了高校后勤法人企业享受的免征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2006—2008年的优惠政策仅是学生公寓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按国家规定收取的住宿费、为学生服务的食堂餐饮营业税,为校内学生服务的食堂原材料的增值税。财税[2009]155号文,财税[2011]78号文,进一步重申了只有对学生、对教职工的服务,免征营业税、房产税等。这两个文件的主体内容没有变化,只是将执行日期往后延续到2012年12月31日。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社会化,税收优惠政策将有逐步取消的趋势,同时为了适应新的税制环境,高校后勤开展和重视税收筹划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纳税筹划是高校后勤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纳税筹划是一种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有效手段,税收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必要成本。高校后勤企业经营的范围较广,涵盖了商业、交通运输业、住宿服务业、饮食服务业等各个行业,它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企业在合法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负担,将会使税后利润大大提高,为企业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高校后勤本身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微利性的特点,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后勤实体的服务价格是有限制的,如学生公寓住宿费,严格按照物价局文件规定,不能多收。在比如近几年,粮食价格飞涨,教育部从稳定学校的大局出发,明文规定各高校食堂不能上涨价格。因此高校的服务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价格收费,后勤企业的微利性及所处的环境,合理运用税收筹划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并为自身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3.纳税筹划是高校后勤规范化管理及提高竞争力的保证。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纳税筹划可以极大的提高高校后勤的管理水平。高校后勤作为高校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模拟企业化管理,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目标。而一定的纳税筹划,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有助于实现企业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后勤制定相关政策,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理顺经营方向及经营思路,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使高校后勤纳税筹划显得尤其重要。

二、高校后勤主要涉税税种纳税筹划分析

1.营业税的纳税筹划:营业税是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行为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根据国家对高校后勤服务现行税法来看,国家为了扶持高校后勤的发展,从2000—2011年,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并且随着国家对高校后勤的优惠政策逐渐减少,财税[2011]78号文只规定对按照国家规定收费标准向学生收取的高校学生公寓住宿费收入、高校食堂为高校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因此营业税纳税筹划时,要充分关注国家制定的相关优惠政策的时限性,做到知法用法。

勤工助学征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刍议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高校后勤企业通过科学与规范化的管理,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并且通过市场的开拓,参与社会竞争,逐步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双效益的同步发展。文化是一个组织存在的灵魂,高校后勤企业市场化的运作,要获得可持续的长远稳定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必然成为最为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模块构成的系统结构体。

(一)良好的精神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用以指导后勤企业开展各种经营活动的精神力量,是后勤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经营服务过程中形成的,经过后勤领导集体有意识的科学升华、提炼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思想、道德标准、团体意识等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或物质文化都是精神文化的客观体现,也是高校后勤整体风貌的体现。

(二)制度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中间层,它是后期企业在经营服务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包括与后勤服务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行为规范等等。高校后勤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落实的保证。后勤制度的存在能够促进后勤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员工的价值观念形成高度统一,制度文化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后勤企业得以有序地组织起各种资源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三)行为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表现层,它是后勤企业实体和全体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学习、娱乐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的总和,它是后勤企业经营理念、制度规范、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其中包括了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企业行为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为,企业与顾客之间行为,企业与员工之间行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行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行为等,员工行为包括员工与顾客之间的行为,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行为等。如后勤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态度、质量直接反映了该企业员工管理、培训、激励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折射该企业的经营理念。

(四)物质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显现层,它是后勤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以及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后勤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具体外在表现,是广大师生最直接感知的实体文化。后勤企业除了要重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新产品的开发之外,还应该重视标识化的外部表现形态比如校园、食堂、宿舍环境,后勤网站、后勤标志、后勤橱窗、统一服装、徽章等等。

二、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作用

(一)引领高校后勤企业发展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高校后勤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的体现,它决定了后勤企业追求的目标、价值取向和经营的思维方式与处理问题的原则,这些方式和原则指导着后勤企业经营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指导着员工采用科学的方式和正确的态度从事服务活动,进而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师生的满意度。优秀的后勤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有着崇高的理想与追求,总能引导企业往更健康,更积极方向可持续发展。美国学者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追求卓越》一书中指出“我们研究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他们的主张是什么,并认真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价值准则。事实上,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正确,我们则怀疑它是否有可能获得经营上的成功。

(二)增强高校后勤企业凝聚力

由于高校后勤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了餐饮、公寓、校园、物业、水电、运输管理等诸多方面,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品种众多且复杂,同时后勤员工队伍根据岗位的需要存在着学历、年龄、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的问题,这就使得整个高校后勤企业的在管理与协调上容易出现较大的困难,而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给员工带来了,明确的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想与目标,使企业与员工的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友爱互助的和睦氛围,强化团体意识,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够降低管理熵值增加效应。

(三)提高高校后勤企业环境育人水平

高校后勤是高校的一个子系统,那么高校后勤文化也是高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文化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后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其服务对象――广大学生的接触是最为广泛的,高校后勤文化已经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不同程度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处世原则。因此,塑造高校后勤文化,就是要树立一种后勤企业的优秀精神,并以这种精神作为后勤企业员工的行为指南,实现后勤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此外,通过对后勤员工行为及形象的规范设计、后勤服务模式设计、后勤服务网络宣传等方式营造出一种团结向上、科学规范、服务育人的内部公众心理环境和氛围,高校后勤企业文化通过管理、服务、环境等方式感染和熏陶学生,实现了对学生教育培养上的积极影响,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四)建立高校后勤企业良好的形象

高校后勤企业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实体,在市场中运营,必然与各类社会公众比如消费对象、供应商、政府、合作伙伴等产生各种联系,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后勤企业形象是后勤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广大师生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塑造与培养,有助于高校后勤企业良好形象的建立。良好的高校后勤企业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有效转化为有形财富,推动高校后勤企业全面发展。

三、构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科学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是塑造后勤企业文化体系的首要任务。高校后勤企业文化要保有持久的生命力,应该找准高校后勤的特殊性和优势所在,弄清楚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哪些是其所特有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直以来是以实现企业化、社会化和经营化为目标,但它有着不同于现代企业的特点,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一切经营行为的首要考虑目标,而高校后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两种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社会效益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因为“三服务,两育人”始终高校后勤服务的宗旨,即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因此,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建立在全心全意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基础上,提供丰富的全面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诚信为本,以人为本,为高校的稳定与安全,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后勤管理服务保障体系。

(二)整体塑造、系统设计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结构体系

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构建中,明确了科学的核心价值观之后,首先围绕着该目标,需进一步提炼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精神、使命、远景、宗旨、定位、服务观、经营观、人才观等全面的精神文化理念;其次根据已提炼的精神层文化和企业实际需要,建立和健全高校后勤系统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操作规范、考核激励、监督评估等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再次在精神文化的引导与制度文化的保障中,大力推进智能化管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管理信息化、便捷化,大力引进国际通用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标准体系,使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最后在以上部分设计规划完成之后,聘请专业设计机构进行后勤企业视觉形象系统规划,通过视觉形象系统的实施,以直观的方式可以使企业形象和文化内涵在企业员工与公众心中产生较大的反响。

(三)强化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渗透与实施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落实过程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把企业文化体系的内容编制成手册,让全体员工认识,了解,感知自己的企业文化内涵,可通过考核的方式组织员工初步掌握本企业的文化体系,对其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通过宣讲、培训或研讨的方式,借助一些知识竞赛、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心得交流会等活动激发员工个人的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吸收与消化,使员工认可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理性的认识。再次,通过开展工作计划、总结,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宣传报道,有奖征文、演讲,外出参观学习、文体活动等使员工获得更多体验与交流的机会,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进一步认同。最后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工作技能比赛、主体活动月等实践环节,让员工自觉将企业文化理念变成行为养成习惯融于后勤服务工作之中,在实践中,工作中展现企业文化。

(四)重视高校后勤网站的建设与丰富

传统的高校后勤服务基本上是面对面的服务模式,服务琐碎且效率低,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和师生人数的增加,高效、优质的服务需求对后勤原有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充分运用高校后勤网站,改进后勤服务方法,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建设现代化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已是大势所趋。在信息迅速传播与交融的网络时代,特别是高校后勤服务的主要群体大学生与教师,其年轻化、知识化的特征,决定了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高校后勤网站的推动,网站已经成为后勤企业形象展示,信息,商业拓展,内部沟通交流的重要阵地。高校后勤网站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高校后勤新闻网,高校后勤电子商务网,高校后勤BBS三大模块。鲜活、丰富的新闻信息平台,快捷、便利的电子商务平台,平等、自由的BBS交流平台,全面的、快捷的、动态的信息宣传和渗透,对高校后勤企业塑造形象,传播文化,扩展服务,扩大知名度与美誉度有着良好的帮助。

优秀、健康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精心的塑造、长期的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更新,需要高校后勤企业管理层与企业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优秀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将是一笔无形资产,对高校后勤往高层次发展,竞争力的提升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曙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企业文化重塑[ 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 5) .

[2] 杨安, 石琴.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文化的特点[ J] .高等建筑教育, 2003( 3) .

[3] 黄睿.浅析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及其塑造[ 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3(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