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技术论文范例6篇

编辑技术论文

编辑技术论文范文1

计算机毕业论文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学术科技期刊实现全程电脑化的时机已逐渐趋向成熟。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使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简单的键盘输入和排版。目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各种手段运用于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不久将会全面而深入地展开。

【关键词】学术性期刊/编辑出版/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正文】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的几年中,各种计算机相关技术都会得到飞速发展和应用,使计算机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势头对传统学术科技期刊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目前,学术科技期刊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纸介学术科技期刊,以传统的方式办刊,不仅难以在市场经济潮流中站稳脚跟,而且也正受到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报刊和电子出版物的挑战。学术科技期刊必须面对社会发展的现实,转变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模式,迅速实施期刊编辑出版的计算机化,并逐步实现向多媒体、网络化编辑的转变和过渡。使学术科技期刊所承载的信息更加高速、全面、方便、准确地传至读者手中。按照常规的期刊出版流程,作者的稿件经编辑加工后,由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校样,经过数次校对,然后制版印刷。如果利用作者的磁盘文件,在电脑上编辑加工,则可省去排版输入程序,编辑人员坐在计算机前改稿把关,减少了校对次数,却又同时减少出错的概率,并且大大减轻由重复输入造成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缩短出版周期。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作者已不满足于稿件软盘的寄递,而是希望用电子邮件把自己的稿件发送到编辑部的电子信箱中,出版部门只要运行电脑中设置的e—mail程序,就可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看到作者的来稿。在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又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处理器速度不断得到提高,硬盘的容量也正以每年60%的幅度在增长,但是价格却在持续下降。1994年1兆字节的价格为1美元,到1998年1兆字节就只值5美分了。如果说,以前阻滞我国学术科技期刊电脑化进程的多为财经方面的原因,今天已经不成为太大的障碍。问题主要在于,由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和发行的配套运作已相对成熟,整个流通程序比较固定和规范,而采用一种新的编辑形态,就意味要有相应的人员管理及工作运作方式的变更。有些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因此宁愿稳妥地在其固有领域及方式上保持观望,而不愿在这方面进行人员、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反映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应该看到,学术期刊实现全程电脑化已逐渐趋向成熟。而且,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还表明: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目前较为普遍的简单的键盘输入和排版。多媒体和网络的各种技术手段全面运用于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的前景必将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予我们一个发挥创造力和提升人本身智慧能力的机会。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改变着人类传统的时空观念,社会运动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环境。这场席卷全球的革命刚刚从改变我们的行知模式开始,正以坚定的步伐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侧面,改造行业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改造着人们认识生活,思考世界的观点、方法。二多媒体技术是指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数字化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于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通信、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近期以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对学术科技期刊进行编辑加工、行政管理和发行宣传,也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结合后,将给未来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带来全新的变化。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结合,使期刊出版工作过程和学术科研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环境等影响,这将有利于提高世界信息的流通速度,促进远隔重洋的各民族文化科技的及时交流。多媒体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功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要素结合起来,这一结合也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发行的一种全新形式,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光纤通道将电视网、电话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使三大传统媒介开始走向高度的综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的优势,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和刊物质量,促进电脑多媒体编辑技术的有的放矢地发展,并为今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繁荣打下良好基础。多媒体编辑要处理大量的3d图形、数字音频和视频信息,还有从web网络传来的高带宽信息。加速图形端口(agp)即将大量投入应用,这是一种用来连接cpu和图形加速器、比pci更快的总线,agp同时还提供图形适配器与系统内存之间的连接,有了这种连接,在3d应用程序中就可以将大量的纹理贴图保存在系统内存中。到2000年,所有的图形都将是3维,使用字处理或者电子表格软件的人将不会觉察到有什么不同。近期出版的一些专业电子排版系统,已集文字处理与图形图像处理功能于一身。不仅大大降低了此前许多排版软件在文稿中植入特定图像时的繁琐操作和不便,而且可以利用软件提供的多种绘图、制图功能,使非美工专业人员也能方便地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图形图像,并通过手写板或扫描仪顺利实现图文混排。使数学、化学、物理等科学公式的排版简便规范,同时提供各种流程图、电子电路以及各类图库。近日,ibm公司分别推出中、英文语音识别系统的语音录入软件,它们以声音接收装置为媒介,将阅读文稿的语音直接转化成计算机上文本的版面,尽管目前此类软件在配置、环境、程序设计等方面有不少尚待完善之处,但随着新的优化软件的不断问世,它必将极大地提高文字输入的速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期刊计算机排版采用键盘输入的格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谈,正如一些科幻电影中描述的一样,计算机可以听懂我们话语,并按我们所说的去做。多媒体技术的发明,终于使人和机器从原来的对立中摆脱出来,人性化的局面、虚拟现实的出现,直到人工智能的进步,语音的输入使我们刹时感到pc已不再冰冷,芯片上已能出现人的情感,而且是高智能的集成。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邮件中可视图像和活动声像传输的成为现实,将进一步产生期刊在稿件传递、审稿阅稿、修改校对、联系沟通、装帧质量、出刊速度全方位的突破。三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传统的期刊编辑的工作过程由单向的封闭流程,转变成一种带有显著的交互性特征的双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编辑、作者乃至读者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流,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特色使期刊编辑流程成为极具开放性的人际传播。网络社会和网络文明的到来,宣告高度而枯燥的技术文明将被充分共享的信息文明所取代。编辑部的全程电脑化和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将在以下几方面产生重要作用:1.编辑出版流程高效化通过网络,可以对整个编辑流程实施网络化管理,从选题登记、审批、组稿、编校、发稿、付印、稿酬、文稿档案等均可在网络上对其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对已发稿件也可建立起详尽的分类、统计、查询数据。同时,还可以建立作者库对作者队伍进行网络化管理,以便随时掌握作者履历、学术科研成果、个人专长、微机通信设施等情况,并由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更可以通过网络的电子公告或电子邮件接触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研人员,为某一选题物色到最佳作者。在网络通信中,还可快速直截双向传递、显示编者和作者在组写稿件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和细节,即使是远地相隔,通过网络也可就稿件的修改、校对、定稿等事宜,在两地边议边改,其速度和效率都是传统出版方式所不敢想象的。在广开稿源的同时,提高稿件质量也有了更可靠的保证。作者通过磁盘或电子邮件所投的稿件经转化为统一格式的文件后,直接存入稿件库,在进行编辑加工时,可以从中调出已排版的稿件,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编校。在审稿过程中,编辑一方面随时可与作者通过网上交谈,对稿件的有疑问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征求作者意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编辑可利用网上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对文稿中的资料数据等关键性内容进行查询和确认。还可经电子公告板或电子邮件征求专家意见,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2.数据库管理系统化在编辑部内部,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和光盘建立选题库、书稿库、以及诸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专题目录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等光盘数据库,了解某一选题的有关情况,以避免选题的重复。通过网络,编辑人员可以方便地搜索到新资料、新成果、新知识,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等,从而根据这些信息策划出最新的选题。同时,内部网络的建立以及与外部的联网,使得编辑人员对资料的查询、检索变得更为方便快速。联网后各学术期刊传统的学术资料和信息的交流可通过网际交流更高效地实施,彻底改变以往此项工作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收效甚微的弊端,使编辑工作者得以随时从网络查找、浏览、下载所需资料,再将编辑部的报刊、书籍、文件等资料以扫描录入的手段存入资料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超高容量的储存介质,不仅解除了编辑部因书面资料的不间断增长而蚕食工作空间的麻烦,同时,资料库中所包括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其他超文本的多媒体文件,由于具备功能强大的检索工具和方法,足以快速而准确地满足编辑部人员各种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的需求。3.行政管理自动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引发学术期刊编辑办公模式和观念的变革。全天候、全方位的国际互联网和局域网的崛起,以及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编辑人员主要通过传真机、调制解调器连线和计算机网络实现同编辑部局域网的互联,在家中接收领导下达的指令从事工作并同编辑部保持联系,并将处理完毕的任务经由图文传真、e—mail等技术手段迅速反馈编辑部。编辑部的内部局域网的建立,为实现办公和决策的无纸化和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内部网费用低廉,功能强大,采用后即不需要纸张。编辑人员通过运行浏览器,可看到任何相关的电子信息。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为期刊发行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和发行方式。利用网络的电子公告板,编辑部可以期刊发行和征订广告,也可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寄发订单,读者可通过网络向编辑部订购期刊。当实现了网上的线出版后,读者还可以要求阅读网上的电子期刊,并通过网络向编辑部承付一定的费用。目前的学术科技期刊已经出现纸质版、电子版、网络板三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虽然尚难以估计新的出版形式对传统期刊的冲击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计算机的大量出版物的出现将会大大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活方式,也对纸质期刊的出版造成一定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日趋丰富成熟,使传统的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传播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全新变化,改变了延续数百年的编辑方式、阅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的观念。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期刊出版业只有勤于探索和实践,勤于改造自身的人力和技术结构,并且有一套与之适应的新的编辑理论,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中的学术科技期刊编辑的特征、模式、结构、效果等进行科学研究,并作出总结性、指导性的说明。

编辑技术论文范文2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编辑学的学科边界是编辑学同其他学科接触的前沿,圈定了编辑学的研究场域。对编辑学的学科边界进行科学划分,是构筑编辑学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事实上,编辑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并非没有被提及。恰恰相反,这个问题始终贯穿于编辑学理论的研究过程。因为,编辑学的研究无法脱离它的研究对象,而这个对象,正包括在编辑学学科边界所圈定的内涵之中。早期的编辑学研究,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学术探索过程,学者们从最基本的“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入手,构建了编辑学理论——“编辑两体论”;在教学方面,早期的编辑学专业挂靠于新闻学、汉语言文学等一级学科之下,负责培养以文字工作为主的编辑从业人员。这使得其时编辑学研究被不科学地圈定在“编辑两体论”和文字编辑研究这个范围里。

编辑学理论研究目前正朝着多样化、创新化的模式发展,构建编辑学学科体系需要更多不同理论的充实。多方位、多层次地发掘编辑学内涵,展开编辑学学、术、史的研究,从编辑学学科边界着手,由外向内作深入探究,或许能让编辑学研究得到新的收获。这便是笔者撰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尽可能接近实际地界定编辑学学科边界,探寻编辑学学科边界变化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以抛砖引玉。

作为编辑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编辑学学科边界的界定受到编辑学理论研究水平的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编辑学学科体系的完善。出于对学科自身的需要与其发展前景的考虑,编辑学的研究必将走上广义(普通)编辑学的这条路,这个发展趋势毋庸置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地圈定编辑学的学科边界,才能使它不仅符合“广义”的标准,还能在学科“泛化”与“狭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呢?

首先,在编辑学理论和实践领域,编辑学的学科边界应该并且确实圈定了由编辑五体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编辑活动。我们可以这样对编辑活动进行简要描述:编辑源体应编辑主体所请或自发地创造出编辑客体,经编辑主体、编辑辅体的优化加工,再经编辑辅体传播销售,最后编辑用体对编辑客体进行使用和反馈,这些环节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编辑活动过程。“这五体中的任何一体,都是编辑活动所不可或缺的,也是我们作编辑学整体性研究时所不可忽视的。……它的内涵,几乎囊括整个编辑活动而无所遗漏。”[1]2编辑五体是编辑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五个部分,它们共同组成了编辑活动这个整体,涵盖了编辑活动的所有环节,随编辑活动产生而产生(由于编辑活动各环节存在时序先后问题,五体并非同时产生),贯穿编辑活动的发展历程,符合圈定编辑学学科边界的原则和标准。

其次,在编辑技术领域,编辑学的学科范围更是复杂多变:从编辑技术的对象上看,有符号、文字、图像、声音、计算机语言,等等;从编辑客体曾有和现有的载体上看,有骨、青铜、莎草纸、泥板、竹帛、纸、磁带、光盘、芯片,等等;从辅助编辑的手段上看,又有各种印刷术、计算机编辑排版软件、网络技术,等等。尽管种类繁杂且日新月异,但那些客观存在的编辑技术是随着编辑活动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发展,也随着编辑客体的变化而改进。正是因为它们的不断创新,才拓展了编辑活动范围,推进了编辑发展历史,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很明显,无论编辑技术如何变化,它总是承担着对人类精神文化原创型产品进行加工、整理、优化以适宜传播的任务。因此,在“术”这个领域,编辑学的学科边界圈定了所有对人类精神文化原创型产品进行加工、整理、优化以适宜传播的实际操作技术。

最后,在编辑史领域,编辑学的学科边界应该是以编辑活动产生至今的时间跨度来界定的,并且还包含着编辑五体各自的发展历史。编辑活动是何时产生的呢?过去,有些学者认为编辑活动是在文字出现后产生的。笔者提出几个疑问:既然认定了有文字才有编辑,那么文字是如何经过整理优化产生的?文字产生之前的文化又是如何整理优化传播的呢?这些整理优化的过程浸透的不是实实在在的编辑活动,那又是什么呢?只要我们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何科学严谨地追溯编辑史的源头,才能使广义(普通)编辑学在“史”这个领域拥有更丰富的内容,更广阔的边界呢?其实编辑活动在远古造符与文字草创时期便已产生,并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文明的进步。“编辑活动的产生,距今至少已有一万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石器时代。”[2]24靳青万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编辑史论稿》一书中,采用溯因推理的方法,以符号文字编辑为主线,将编辑活动产生的时间向前推进了6?000年——公元前8?000多年的编创文字时期,又在《编辑五体研究》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编辑五体各自的产生发展历史,并用大量的考古实物、文献资料论证了这些结论的正确性。编辑五体先后伴随着编辑活动产生,它们共同作用,一方面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方面又紧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延续至今。无论是造符时代,文字时代,还是今天的信息时代,都从未中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编辑活动自产生起,便同人类文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由此可见,从距今一万年前的编创文字时期直至今天,由编辑五体构成的编辑活动一直持续进行着,编辑历史也从未中断,这就是编辑学在编辑史领域的学科边界。

编辑技术论文范文3

生物医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创造、更新和传播,这对医学期刊编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电子网络技术是这种现象的缔造者之一,然而高度发展的文献信息网络技术也给作为知识生产的组织者和传播者的编辑评价文献科学性创新、掌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的脉搏、传播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文献信息情报研究已经渗透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现将文献信息情报研究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1 稿件评价及修改

稿件的评价和编辑修改加工是期刊编辑基本的日常工作[1]。杂志的来稿专业范围很广,反映各个专业领域比较新的科学或技术研究进展。而编辑人员来自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不可能在来稿涉及的每个领域和每个方向有深入的研究,能直接对稿件进行评价和编辑修改。大型专业信息数据库为编辑全面、客观地评价大部分的来稿提供了重要工具,在整个稿件的评价和修改过程中,数据库起到了重要的信息辅助的作用。

1.1 普通来稿查重与查新来稿初步的查重和查新是编辑工

作的基础,是编辑掌握关于该稿件评价的第一手资料,也是进行后续编辑修改加工的重要参考[2]。通过初步的检索,编辑可了解已在其他杂志上发表的与本篇相关、类似、相同的论文,进而评价文章的新颖性、同行研究进展、是否抄袭等。国内文摘型数据库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国外医学专业数据库如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爱思维尔(日svier)的EMbase等收录范围较广且全面,在查找同类论文方面很有优势。

1.2 掌握研究方向较新颖的稿件编辑工作中常遇到同类研究较少的来稿,这种稿件是最得杂志编辑青睐的,但对这种稿件进行评价和编辑加工,对编辑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引文链接知识网络型的全文数据库在辅助编辑评价这类稿件方面,优势比较明显。国内的国家教育部、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知网(CNKI),国外的如汤姆森科技的IS1 web of knowledge[含有著名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引文分析],引文和知识单元链接丰富。编辑可以通过引文一方面了解这个研究的整个历史:过去、现在、将来,相关的研究,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相关链接弥补检索人口时选词和检索策略的不足。经引文和知识单元链接等调整检索策略后可能找到比较多的同类研究,与待审论文进行比对。如没有同类研究,同一主题的不同方向的研究也对稿件的修改和审核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1.3 稿件背景、前沿与讨论部分的编辑加工论文背景、前沿与讨论的质量是文章的可读性的关键,因此是文章的编辑修改的重点和难点。论文的前言及讨论中涉及到研究的背景、前沿问题、相关研究、同类研究等经常需要引用文献,对此部分的编辑修改,编辑需要用上述查找到的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对来稿进行审核、比对和补充,使研究思路更加清晰明了,增加文章的信息含量,增强其严谨性和可读性[3] 。

1.4 突出来稿的特色 在编辑加工中凸显来稿的特色、新颖性,充分挖掘来稿的学术价值,对杂志编辑及来说至关重要。而特色需通过比对才能明确。通过检索相关文献,与相近、相关或相同文献的比对,明确文章的特色,突出描述和充分讨论的问题、重点、文章的新颖处,在随后的编辑修改中将其凸显和补充,可以很大地增强文章应有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理有据。

1.5 词语规范词语规范是编辑的重要任务,也是编辑快速

查找专业文献的好帮手。CBM 和PubMed是权威专业信息研究机构的产品,在词语控制和定义方面最为先进和规范,是各个期刊编辑部首选的专业词汇规范来源。PubMed里提供了主题词树状结构表,主题词注释,同义词/曾用词,参照相关等词类的服务,给编辑全面系统地了解专业名词提供了快捷的工具,也为编辑过程中的词语规范打下基础。CBM则与PubMed有很好的兼容性,数据库的设计理念如出一辙,其中英文医学主题词的对照是沟通中英文医学科技文献检索的桥梁。

2 关注学科进展

学术期刊编辑的另一个重要的日常工作是追踪并评价所关注的学科或专题,特别是对各个学科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公共的关键基础研究和技术的跟踪[3]。而且编辑工作除了基本的论文的评价及编辑修改,很多时候如新开栏目或专题常需要编辑撰写关于栏目开辟的短小精干的文章。要达到开篇前的抛砖引玉和篇尾的高度概括、浓缩精华的作用,就需要对某个专题或主题的发展动态比较熟悉。熟悉国内外的重要的专业信息数据库,熟练掌握相关的引文分析型的大型专业信息全文数据库及其文献计量技术,对编辑掌握学科的整体的进展,撰写编辑评论至关重要。

2.1 重视阅读基础和临床综合的国际著名生物医学刊物 医学编辑要把握各个主要生物医学的主题及专题的脉动,需要定期搜索和阅读这些领域主要的期刊和报纸。基础和临床综合的国际著名生物医学刊物的长期定期阅读尤为重要,是形成编辑人员良好的科技新闻敏感性的好读物。这些优秀刊物的文章大都思路清晰、角度和方法独到、信息丰富,尤其问题的背景和前沿的讨论和撰写,通常能让同行全面理解该研究的思想及技术线路,启发同行进一步研究的灵感,也给期刊编辑对期刊栏目的策划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展望。这些都是其他普通刊物难以企及的。文献评价型数据库可提供很好的数据统计资料,帮助编辑科学地选择自己的主要信息来源。比如通过汤姆森科技的分析工具数据库《期刊引用报告(JCR)》,我们可以比对各种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科学地选定需要长期跟踪阅读的优秀刊物范围,再通过结合专家推荐和自己的经验,最终确定跟踪阅读的优秀刊物。比如生物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可以选择Science、Nature 、C日l、Annu Rev Immunol和Annu Rev Biochem等,而临床研究类的则可以选择N Engl J Med、Lancet、BMJ和JAMA等。

2.2 跟踪阅读国内主要同行优秀品牌杂志 国内优秀同行品牌杂志通常能比较全面、及时地反映国内各个学科的发展现状。编辑对此类杂志的跟踪,能够捕捉国内的最新进展,尤其是有别与其他国家的主要的研究方向。编辑同时把握主要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国际和国内的新进展,对编辑准确评价杂志的来稿的水平有重要的作用。编辑可以通过国内的引文数据库如CNKI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选出优秀专业刊物,也可以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确定定期阅读跟踪的核心品牌期刊。

2.3 关注有特色杂志和新兴杂志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杂志和老杂志新的专题栏目不断出现,编辑保持对这些新事物的关注,及时了解同行的各种新的创意,才能更好地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几乎所有的大型专业数据库都能提供良好的整刊浏览的功能,甚至可以提供出版集团的检索项目,有些还有新刊出版提醒功能。这些都为编辑定期跟踪研究同行刊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

2.4 关注学科基本科学指标学科基本科学指标(ESI)是编辑掌握学科热点发展动态的理性指标,同时也可以纠正减少经验性阅读范围所致的偏差,辅助编辑对学科热点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JCR具有优秀信息统计功能,经常就各大学科的主要科学指标的统计情况进行报告。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题,研究潜在课题的ESI,并根据这些统计指标进行选题策划。

转贴于 3 专家或核心作者研究

研究专业领域内专家和潜在核心作者的动态变化研究也是学术期刊编辑很重要的工作,对提高期刊的审稿质量,从根本上改善期刊的稿源质量,密切与编委作者读者的联系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的文献信息调查在跟踪研究优秀专家和作者中起核心作用。

3.1 确定研究策略 编辑根据杂志的专业和区域性质,确定调查研究的预方案,初步检索某一领域的专家和核心作者,与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联系提供的文献信息比对,明确各个专业本区域专家作者的水平是国际、国内领先还是区内领先。以此来明确查找主要的文献信息检索源是国外数据库还是国内数据库,甚至明确检索的主要刊物级别。最后根据检索结果评价本区域的某专业专家,作者在国际、部级优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及其研究方向。

3.2 信息数据库选择PubMed提供的检索项目比较多,在著者、科研机构研究方面提供的检索项目比较完善。汤姆森科技的JCR则能提供更准确的著者、科研机构评价信息。CNKI是国.内能够提供著者科研机构和来源文献等组合检索比较方便的全文数据库。可以选择CNKI的专业数据子库,其检索项比综合跨库检索界面齐全,导航功能非常好,比较适合进行一定目的的情报搜索工作,尤其是核心作者、科研机构的确定。也可以选择综合跨库检索,其特点是链接非常丰富,检索结果全面准确可靠。国内外的专利和科技成果数据库则能提供关于研究对象的实用技术和成果的资料,是评价研究对象的很重要的方面。

3.3 信息综合与评价综合检索结果,明确核心专家和作者,进一步阅读和分析他们的文献材料,从中挑选论文总体选题结构合理完善、写作水平高的专家和作者,作为编辑跟踪、联系的重点。我们在实际联系中也证实了我们的专家作者的调查分析的结果,这些专家作者对杂志的发展很有兴趣和见地,是编辑部最重要的审稿、咨询力量,编辑部也借此掌握了比较优秀的稿源[4]。

4 栏目策划

新栏目的组织和策划是体现杂志整体编辑水平的重要指标,需要编辑长期跟踪专业各种文献信息的发展动态,从中捕捉整体重要学科的主题或专题,并进行深入的文献专题调查,咨询调查相关专家的意见,讨论可行性后,再进行具体的策划、组织和约稿[5]。

4.1 选题酝酿综合的文献信息调查研究贯穿整个栏目的策划过程中,是编辑自始至终的主要的技术和知识的信息来源。

国际会议的综合报道、各大核心报刊的述评文章和年度约稿、卫生管理类的主题述评、专业情报类杂志、JCR的专题追踪服务在选题中通常起比较大的作用。

4.2 获取专家支持与合作编辑在酝酿和充分准备资料和选题后,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定下目标主题,策划、组织和实施栏目写作的内容、风格和体裁。专家的咨询和支持在杂志栏目策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这些栏目的策划者,也是栏目论文的具体撰写者。编辑需要与专家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才可能把栏目的宗旨和意图实现得充分与完美。

4.3 听取广泛的反馈好的栏目拥有较多的忠实读者,这些读者往往对栏目关注度较高。编辑在栏目出版的初期广泛征求读者的意见,对进一步提高栏目的水平,完善栏目的主题非常重要。优秀栏目的策划、实施和出版,通常可以很好地突出杂志的品位与主题,拓宽和吸纳优秀稿源,同时增进与专家、优秀作者和读者的互动联系 。

5 会议组织

学术会议是专家云集、各种学术思想碰撞交流、最新研究进展的平台。越来越多的杂志积极地参与到学术会议的报道和组织中。期刊编辑的文献信息情报研究,尤其是会议论文研究在其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5.1 跟踪各大专业国际会议报道大部分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和全国会议都定期举行,而且都有了比较长的历史,研究相关专业领域的国际会议论文和全国会议论文,是编辑快捷地掌握某个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全面而系统的动态发展历程的好办法。ISI Proceeding、万方数据的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库等是比较常用的国际会议和国内会议论文检索数据库。

5.2 直接参与和报道学术会议选择性地直接参加主要的学术会议能获取更多全面的相关学科的动态信息。对编辑而言,是更直接获取会议专题讨论的良好机会,同时也能广交学术界的朋友,联系更多、更新、更好的稿源,扩大杂志的影响力。Medicalconference.com是预告全球范围内的医学会议的信息网站,通用的信息搜索引擎如google也可以很方便地检索到相关会议的信息。

5.3 组织学术会议组织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是品牌杂志很重要的竞争策略,也是一个杂志综合影响力的标志。成功的会议组织往往更需要杂志较强的影响力和与著名专家学者的密切联系。常规综合的情报分析技术则可以为编辑提供关于会议主题、背景信息资料、专家的组织等的重要的信息辅助。

6 读者研究

最终评价和检验杂志的质量和价值的是杂志的读者,加强读者研究,同时也能让编辑及时地掌握杂志的论文质量和影响。引文研究、点击和下载统计等网络信息技术和情报分析功能较好的大型信息数据库让编辑更好、更快地了解读者使用本刊的情况。传统的方法,比如相同或不同领域专家座谈,在校博、硕士研究生调查,基层读者调查等,能调查研究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读者对杂志论文不同的需求。杂志可以据此增加和调整栏目和专题,更好地服务于读者的信息和知识更新需求。

7 结语

文献信息情报分析已经渗透在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每一天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充分运用广泛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各种不同文献信息情报分析技术,能让科技期刊编辑获取广泛和最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支持,也能让编辑出版的期刊在种类和数量众多的期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品位和特色。

参 考文献

1 刘东信.养成能提高编辑技能的一种好习惯:文献检索与查阅[J].编辑学报,2007,19(3):231~232

2 朱红梅,张大志,游苏宁,等.医学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素质及其培养[J].编辑学报,2007,19(3):228~229

3 Bruce PS,刘季蓉.医学期刊编辑的全球网络[J].编辑学报,1997,9(3):184~185

编辑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数字出版;科技期刊;工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14-02

自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后,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现阶段,我国在发展中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数字出版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但是在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其发展速度较快,与传统出版业相比较,数字出版的增长率明显提高。就当前发展形式看来,数字出版已经逐渐成为本行业的领头羊,并成为未来科技期刊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研究中,针对当前科技期刊编辑发展现状,对编辑智能、工作方式以及自我调整方法等展开研究,能够为日后促进科技期刊编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价值和意义。

1 数字出版视角下科技期刊编辑职能的转变现状

1.1 内容提供者转为信息的服务者

通过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能工作分析能够发现,在传统编辑出版模式下,科技期刊编辑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对相关科技论文进行加工,是科技期刊内容的提供者[1]。而在数字出版视觉下,通过对数字信息的利用,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能,逐渐向信息资源服务方面转化和延伸。在数字出版视觉下,编辑可以通过对知名网站导读、手机播报以及微博等诸多功能,充分实现对读者的引导。同时,编辑也可以充分利用数字信息资源优势,对所获得的相应资源内容加以整合,从而提升科技期刊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在传统编辑出版模式下,由于编辑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对相关科技论文的加工与整合,因此对于传统编辑的要求较少,具有一定的文字编辑能力就能够实现对期刊的出版。数字出版的出现,逐渐提升了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要求,此种环境下的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文字编辑能力,同时也要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协科技期刊办刊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及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占比83.6%[2]。由此能蚩闯觯我国科技期刊对编辑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数字出版时代霞,传统的文字编辑者逐渐向综合性编辑转变。

2 数字出版视角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方式的转变现状

数字出版视觉下,不仅转变了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能,同时也极大程度上转变了科技期刊的工作方式。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方式的转变,首先体现在编辑流程的转变。在传统编辑出版模式下,编辑出版的流程一般为对题目的选择、稿件的组建、稿件的审核、编辑的文字加工、以及排版和校对等,各环节具有相对独立性。而在数字出版的新环境下,上述各独立环节之间的明显界限日益呈现相对弱化性,逐渐形成各环节的一体化,并将作者的校对融入到稿件的编辑流程中,提升了作者的责任意识。

数字出版视觉下编辑工作方式的转变,不仅体现在编辑流程的转变,同时也体现在编辑手段的转变[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日益应用于社会各行业中,期刊编辑工作中的文字处理和信息反馈速度日益提升,在传统编辑出版模式中常用的手抄笔录编辑手段,逐渐转为现阶段的电子文档编辑。此种编辑手段的创新,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手抄的失误率,同时也提高了稿件的处理效率。

3 数字出版视角下科技期刊编辑自我调整的方法

3.1 利用数字资源提升自身知识能力

由于数字出版环境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应充分加强对自我的调整,首先要利用数字资源,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科技期刊编辑在利用数字资源时,要加强对现有数字资源的收集和分析,明确数字资源对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性,通过专业知识的再教育,不断更新自身所了解的专业知识,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同时,科技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培训的方式,了解相关领域的科学发展动态和趋势,占到科学技术的前沿。

3.2 充分加强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

科技期刊编辑在自我调整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数字资源的利用,同时也要加强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数字出版环境下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并建立独立的网站[4]。科技期刊编辑在自我调整过程中,要明确数字媒体技术对数字出版的重要性,并加强对数字媒体技术当前发展现状的了解,为日后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利用奠定基础。此外,科技期刊编辑要加强对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学习和利用,加强自身的网络语言组织能力,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常识和相关知识。同时,科技期刊编辑也要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期刊网页的优化。

3.3 提高对数字版权的保护能力

数字出版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也要充分提高对数字版权的保护能力。对于数字版权的最好保护,便是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在自我调整过程中,要加强对数字版权的认识,明确数字版权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的重要性,根据对数字版权的了解,充分提升自身的数字版权意识。此外,要明确当前关于数字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情况,并主动学习法律法规中的内容,关注相类似案例的进展,并通过对国外数字版权保护经验的学习与借鉴,避免数字版权的纠纷发生,从根本上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对数字版权的保护能力。

4 结论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下,数字出版逐渐成为出版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数字出版的特点和特性,数字化出版在应用和发展中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能和工作方式等均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明确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对科技期刊编辑的新要求,促进科技期刊编辑的全面发展,本文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从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以及自我调整转变等方面,展开对数字出版视觉下,科技期刊编辑发展的具体转变情况。期望通过本文关于数字出版和科技期刊编辑的相关研究,为日后促进科技期刊编辑的全面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晓燕,刘秀娟,刘珊珊.站在作者立场做好编辑工作――由科技论文作者向科技期刊编辑角色转变的体会[J].编辑学报,2015,1(4):398-400.

[2]王福军,冷怀明,郭建秀.新媒体环境中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模式的转变[J].编辑学报,2015,2(5):464-467.

编辑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电视节目质量;画面编辑;技术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5-0003-02

事实上,电视节目画面编辑是一项极具艺术性的创作方式,要实现电视节目的完美效果,就需要对此创作手法深入研究,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相互结合与作用,充分发挥画面编辑人员的艺术素养,将其艺术性与技术性完美融合,使得电视节目首先在视觉上夺人眼球。本文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并就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艺术性做出自己的思考。

广义的电视编辑指的是对电视画面进行编辑的工作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在电视制作过程中,节目画面的组接常常的是通过电子编辑器来完成编辑任务的,首先将画面素材传送到编辑带上面,通过新的技术,过往“剪”的过程则需要电视编辑工作者来完成。其实“编辑”在电视业内不同的部门也有着不同的定义,专题片编辑与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实际上,在进行电视画面组接工作的时候,执行剪辑工作不仅需要剪辑师,同时也需要画面编辑根据自身的艺术触觉并利用独特的组接技巧将节目的完美效果表现出来,这些工作中都离不开编辑的大量劳动。因而,可以说,电视节目编辑不仅仅是担任着技术工作的剪辑师,同时也是电视作品中艺术效果的创作者。因而可以说,电视编辑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技术处理将独立的画面有效、完整的组接起来,使得电视节目极具艺术性,体现电视作品的艺术价值[1]。

2.1影视作品的艺术性体现—蒙太奇

电视节目的艺术性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有蒙太奇,它是由画面组成和画面剪辑构成的。主要分为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主要是叙述事情的情节,将事件真实的展现给观众。因而需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切分镜头,因而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用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交代事件经过。叙事蒙太奇可以通过几个技巧来强化其叙事的效用,例如,应用十分广泛的平行蒙太奇,它常常对发生在不同地方的几条情节线索同时进行表现,使其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结构,因为这种方式可以节省篇幅而扩大片子的信息含量,因而通常编辑们会把它用来进行剧情处理,加快影片的叙事节奏。交叉蒙太奇则是频繁的切换和交接在不同情境下同时发生的几条线索,其他线索往往围绕着主线所并随着主线索的发展而交汇到一起。这种方式很能感染观众,在营造紧张、激烈气氛上效果显著。颠倒蒙太奇则打破传统的叙述方式,往往运用倒叙的手法对事情展开描述,先展现事情的结果,在向观众呈现事情发生的原因。节奏性、逻辑性同样非常强的表现技巧还有连续蒙太奇,它自然朴实,沿着一条线索对事情展开描述。

表现蒙太奇往往通过连续的镜头的表现形式,使得影片无论在内容上或是形式上都能相互冲击,以此来体现单一镜头中表现不出的丰富内涵,强化作品需要向观众表达的情绪和感受,这种强化,能有效的引导观众对影片进行思考和回味。

2.2画面组合合理化

首先,在进行画面处理时,应牢牢把握住事件叙述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既要考虑到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或者逻辑顺序,也要保证画面播放要符合观众的思维情感顺序,总之,在对画面进行组合时,充分体现其逻辑性是十分必要的。若是画面效果毫无章法、顺序凌乱, 会让观众因为无法理解影片内容而失去观看耐心。其实,在画面组合中,如何充分体现人的思维的逻辑性,是画面编辑的核心工作。在进行画面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好观众的思维习惯,加强对多组画面的理解。

其次,对影片画面的剪辑点进行准确处理和把握。在电视剪辑中,有许多需要处理的剪辑点,像是动作、声音或者情感的剪接点[2]。

3关于画面剪辑的若干艺术分析

3.1画面的剪接点

剪接点就是画面与画面之间所需要的能够确定其连接的点。制作优秀的电视节目或影片,往往能够将画面及时有效地传递给观众,使得画面之间能够被准确的切换,并且富有连贯性节奏性及整体性。

3.2静态画面与动态画面间的剪接

对于静态画面的表现,应注意静态与动态画面组合的前后顺序,不同的组接方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表现效果,而无论是两者间的前后顺序还是差别各异的组接方法,都需要剪接者时刻注意静态画面与运动画面是否能有效衔接,二者是否能够适应彼此而不显突兀。

对于动态画面而言,当动态画面是以移动的角度来拍摄的时候,往往可以与静态动画直接连接,但需要动态画面在前,静态画面衔接在后。因为如果动态画面放在后面,剪辑时,静态画面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合理的衔接上动态画面。

3.3特效技巧的灵活运用

根据不同画面灵活选择不同的特技技巧,可以使得画面更具流畅性及自然性。在对电视节目的制作中,通过画面的特效编辑,可以给观众视觉上带来极强的新鲜感[3]。

4结论

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对于画面编辑不仅需要编辑工作者拥有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对他们得艺术修养有一定的要求。因而业内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技术的锻炼程度,学习和总结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强自身艺术素养建设,将艺术性及技术性完美的结合到电视节目画面编辑工作中,使得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得到极大的推动。

参考文献

[1]温布仁,白岩.关于电视节目画面编辑后期制作的讨论[J].河南科技,2012(20):82.

编辑技术论文范文6

第一条为了贯彻职称改革精神,规范和完善上海市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申报、审定工作,根据《上海市实施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的暂行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结合本市出版系列专业技术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设立的本市图书出版社、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期刊社(编辑部)中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含办理了《上海市引进人才工作证》1年以上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出版系列实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重点考察申报对象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工作业绩,注重专业技术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第四条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为副编审编审。其中:编辑(含美术编辑,下同)专业设副编审、编审;技术编辑、校对专业设副编审。

第五条申报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学历、资历

一、副编审

l、获博士学位,任职中级(编辑、技术编辑、一级校对,下同)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

2、获硕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学历、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

3、大学普通班、大学专科毕业学历,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7年以上。

二、编审

l、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学历,取得副编审任职资格后任职副编审职务5年以上;

2、大学普通班、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取得副编审任职资格后任职副编审职务7年以上。

第七条专业技术条件考试

一、职称外语、古汉语考试

申报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参加国家人事部组织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或参加市职改办组织的职称古汉语等级考试(古汉语考试仅适用于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汉语、中医等相近、相关专业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的具体要求按市职改办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要求按市职改办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继续教育

申报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任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须至少参加一次编辑出版业务学习培训,取得规定的编辑出版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合格证书。

第三章审定标准

第九条副编审

一、专业技术能力

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期间,具备下列专业技术能力之一的:

1、参与出版社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2、担任编辑部(室)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3、担任重点、专业性或学术性强的图书的策划、组织。

4、担任书稿的复审或决审及重要书稿的责任编辑,能解决审稿或编辑中的疑难问题。

5、负责重要图书的形式结构设计,能对形成图书装帧特色、诠释图书内容、提升图书品质起重要作用。

6、负责重要图书的技术编辑或校对工作,能对提高图书质量起关键作用。

7、担任期刊的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负责期刊的复审工作,或担任重要栏目的责任编辑(主持人)。

二、专业理论水平

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期间,独立撰写2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重点图书的选题报告或审读意见,或2篇有较高水平的总结技术编辑、校对专业工作的工作报告,并在论(译)著方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在省市(部)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独立或为主(第一作者,下同)发表2篇论文,或在省市(部)级单位主办的学术会议上独立或为主发表、宣读2篇论文。

2、在全国专业性科普图书评奖、省市(部)级科普图书评奖中有1种获奖的本人著作,或在省市(部)级专业性科普图书评奖中有2种获奖的本人著作。

3、正式出版5万字以上(技术编辑、校对专业人员3万字以上)的学术论著或7万字以上(技术编辑、校对专业人员5万字以上)的译著。

三、专业工作业绩

1、能完成单位规定的工作任务,在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成绩优异,经考察表明,能履行副编审职责。

2、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期间,在编辑出版专业岗位上成绩突出,取得下列成绩之一的:

(1)主要参与策划或组织市级以上重点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有1部获国家图书奖(含提名奖)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或2部获全国专项优秀图书奖(一、二等奖)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二等奖)。

(2)主要参与策划、组织编辑的期刊获市级及以上优秀期刊奖;或策划、组织编辑的期刊(专栏)已形成明显的自身特色和风格,并获专家认可。

(3)主要参与策划或组织出版的多种图书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使用价值、文化积累价值或文献资料价值,并获专家认可。

(4)书刊装帧作品或美术作品有l项获全国书刊装帧艺术奖或全国美术作品奖,或2项获上海市优秀书刊装帧设计奖(一、二等奖);或多种书刊装帧设计在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并获专家认可。

(5)能研究解决技术编辑或校对中的重大技术疑难问题,在提高图书质量和指导培养技术编辑、校对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第十条编审

一、专业技术能力

任职副编审职务期间,具备下列专业技术能力之一的:

1、担任出版社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2、负责编辑部(室)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3、负责重点、专业性与学术性强的图书的策划、组织。

4、担任重要书稿的决审,能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5、负责重要图书的形式结构设计,能对形成图书装帧特色,诠释图书内容,提升图书品质起决定作用。

6、担任在全国同类期刊中有重大影响的期刊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负责期刊的决审工作。

二、专业理论水平

任职副编审职务期间,独立撰写2篇有较高学术水平、观点论证有深度的市级及以上重点图书的选题报告或审读意见,并在论(译)著方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l、在省市(部)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独立或为主发表2篇论文,或在国际(地区)、全国性相关专业学术会议上独立或为主发表、宣读2篇论文。

2、在全国性优秀科普图书评奖中有1种获奖的本人著作,或在全国专业性优秀科普图书评奖中有2种获奖的本人著作。

3、正式出版8万字以上的学术论著或10万字以上的译著。

三、专业工作业绩

1、能正确地履行副编审职责,完成单位规定的工作任务,在任职副编审专业技术人员中,成绩优异,经考察表明,能履行编审职责。

2、任职副编审职务期间,在编辑专业岗位上成绩显著,取得下列成绩之一的:

(1)策划或组织市级及以上重点图书的编辑工作,并有1部获国家图书奖(含提名奖)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或2部获全国专项优秀图书奖(一等奖)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2)策划或组织编辑的期刊获1次国家优秀期刊奖或2次省市(部)级优秀期刊奖。

(3)策划或组织出版的多种书刊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使用价值、文化积累价值或文献资料价值,并获专家公认。

(4)书刊装帧作品或独立创作的美术作品有2项获全国书刊装帧艺术奖或全国美术作品奖,或2项以上获上海市优秀书刊装帧设计奖(一等奖);或多种书刊装帧设计在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等方面,有很高的水平,并获专家认可。

第四章审定组织

第十一条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由上海市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委员会(简称“出版高审委”)审定。

第十二条“出版高审委”下设文学、社科、科技、美术4个专业学科组,负责对申报对象按专业学科进行审议,对申报对象提交的学术论文(著)等进行评议鉴定,并按需要组织业务答辩。

技术编辑、校对专业的申报对象按所在单位和本人工作的性质,列入相关专业学科组进行审议。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三条未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申报对象,须通过学科组业务答辩后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第十四条出版系列一般不越级审定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对未达到大专毕业学历或规定任职资历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不再进行审定,极少数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或特殊人才),须经系列主管部门并经上级职改部门同意后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第十五条近两年内严重违反出版规定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受到有关部门查处的直接责任者,或正在查办中涉及的人员,暂不受理申报。

第十六条在申报过程中,伪造学历、资历等弄虚作假者,或隐瞒第十五条情况者,将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或取消申报资格,对已审定通过的,将取消其相应的任职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