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范例6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1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取、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红楼梦读书心得1“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

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

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书心得2本来以为可以写很多文采飞扬的文字要述说我多红楼的感慨,可是细细想来却也有些迷茫,迷茫这亘古不变的历史,也迷茫这千言万语的爱情故事。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女人的血泪史,更是对清王朝衰落的见证。但还是有很多人值得我们去深究。比如荣国府的贾宝玉。

宝玉,这个出生便咬着一块玉,并且深受贾母疼爱。但是他人关于他的说法很多有人说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有人说他是“乖僻邪谬,不近人情”;有人说他是“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然而我说他是多情的。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就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其父贾政认为其必是“淫魔色鬼”“酒色之徒”。其实不然,他对薄命司令青春守寡的李纨、“枕霞旧友”的湘云、远嫁的“蕉下客”探春、悲观绝完后青春出家的“藕榭”惜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儿、含泪而死的可卿……他无不痛心疾首黯然悲叹。“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岁月貌为谁颜?”

说宝玉是个情圣,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如此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他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他的生命所系。只是,这个世界不符合他的梦想。他对林黛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他们爱情又是经历着风吹浪打,始终分隔的。在那样的环境里,其痛苦可知。

并且文章不仅反映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最终未修成正果的悲惨故事,也反映了新世界必将冲破旧世界的束 缚,暗示着清朝的衰落。

红楼梦读书心得3《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我早就心向往之,尤其是耳畔响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佛柳”那悠扬的越剧时,我更是读之入神。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而我也是众多痴人中的一个,也曾偷偷地为宝黛抹了不少眼泪,暗恨自己不在小说的章节中,不能帮他们一把。有时会为了它坐在角落里暗自伤神,因为,大观园里有在我心中留下抹不去痕迹的人。

此人便是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是美的。她原是三生河畔的一株仙草,集天地之灵气,下世为人,故,她是有灵性的,她的诗也是有灵性的。然而,她的身世却让她的性格十分敏感,有些偏颇,旁人叹她尖刻,而我却觉得恰是如此,她才能诗风玉琢,因为敏感是诗人的神经。“质本洁来还洁去”道尽心中无限事,在我心中,她是纤尘不染的仙子。

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花儿那曾经的清香,也没有了。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但是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的血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感怀不已。一部红楼梦,它是声声控诉,封建思想毁了多少有情之人。可冷静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结果自然是注定的。想到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大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

红楼梦读书心得4“红楼梦,半夜做。只从此迷上石头记,恋上红楼梦。”——题记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你一个女子,深受曹雪芹的怜爱,“两弯罥眼眉,一双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拂风。”任谁见你都会夸你标志,只可惜身世异常凄凉,但好在你来到外祖母身边。我想在别人眼里你是幸福的,你深受贾母喜爱,宝玉和宝钗对你又十分关心。可什么都不缺的背后,你的痛苦,又有谁理解你呢?

宝玉失玉变痴呆而你在重病中。当你听到珍珠妹妹说宝玉娶宝钗时,你内心绞痛,变得神情呆滞,直接去找宝玉,你们俩的对话多么让人心疼啊!“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着说到:我为林姑娘病的。”你回到屋后,贾母来看你,你气喘吁吁的说道“老太太,你白疼我了。“这一句字字戳中我泪点,你可知,如果我在当时,一定会把你拉住,不让你去,不让你走,只恨这时空之差。在宝玉误娶宝钗拜堂成亲时,你两眼一翻,一缕香魂就此归天了。这是你不知道的,紫鹃想说话却未成,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直流,李纨探春为你痛哭时有一阵奇妙的音乐之声,这是上天痛苦的表现啊!“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溅泪,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你在金陵之地,绚丽的绽放,可又无声的凋谢,为何上帝偏就要你离开,你不过只是一株绛珠仙草罢了。但我不知你是否愿意离开,其实走了也好,腐朽的贾府已不再是属于你的地方,倒不如回到太虚幻境。继续做你的绛珠仙子。

总是会想若没有那仙石的传说,你离去时,是否还会那么痛苦,爱是一种缘分,若你可以再来一声,请不要再陷入那无法挽回的缘分之中。

一本厚厚的红楼梦,浸在醉人的花香最早在红楼梦里,不愿起来,只想永远沉睡下去。

红楼梦读书心得5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着,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迎春大丫环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爱恋,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宝贵的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后导致了这场悲壮的爱情悲剧,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2

《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家务事、儿女情的描写,向世人展示了封建礼仪及等级制度,揭示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不平等关系。今天小编整理了2021红楼梦初二读书笔记启示五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2021红楼梦读书笔记1自从在电视上看了《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剧情也是非常的精彩!

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的逆子;所同情怜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因为和尚的一句话使黛玉和宝玉无法在一起”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2021红楼梦读书笔记2柔情似水、泪眼朦胧、红颜命薄,乃林黛玉也。《红楼梦》这一本书中一共写了九百多个人物,而我最喜欢的,便是林黛玉。

她是一个身世坎坷、寄人篱下的女子。她六岁丧母,后又离开父亲,来到了贾府。她是一个多心小心、多愁善感的人。说她多心小心,那是因为她想的事要比别人多,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词,也要细细地咬文嚼字一番。因此,宝玉便说她:“那是你多心,才染出一身病来。”

但是,她又是那么倾国倾城,那么才华横溢呀!美在两弯似蹙非蹙笼眼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就拿“元妃省亲”来说,她作的诗与众不同,当宝玉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最后一首诗时,她快速地写了一首律诗,帮宝玉解围。和宝玉相互赠帕时,一口气写了三首诗。

我有时恨过曹雪芹:为什么把黛玉的生活写得那么悲凉,又为什么硬把他们的爱情拆散?现在想想,才知道作者的用意。作者这样写既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的人们,特别是女孩子追求自己的生活和幸福是多么的困难,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了古代的社会生活。

像黛玉这等才女,如果在今天,也许她会成为一位名扬天下的文学青年,比如会成为诗人或作家,也许她还能享受荣誉所带来的富贵、地位。但是,在旧时封建社会中,总是重男轻女,封锁了多少才女的才华!像林黛玉一样,一生只能呆在那极为渺小的大观园里,没有一点独立自主的机会。最后,随着家族的衰落而走向悲剧、走向灭亡,像一朵婀娜多姿的花,无声地开,悄悄地走……

2021红楼梦读书笔记3今年断断续续的又读完了一遍《红楼梦》,掩卷而思,真有一种“云深不知处”之感,红楼中那些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儿,牵动着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独具人性,千人千面,没有丝毫的雷同首先要说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身世孤单,精神压抑,加上寄人篱下而又性情高傲敏感,使得自己十分脆弱。黛玉初进贾府时,时时小心,事事谨慎,言谈举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别人耻笑。

第一次见到宝玉其人时,油然而生了一种亲切感。而宝玉眼中的黛玉,自然与众人眼中的不同,“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所以当发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时,竟摘下自己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我也佩服黛玉的美丽才情,但总觉得大家闺秀就应该如宝钗般大度有气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鸡肠、尖酸刻薄。宝钗博学多识,深沉理智,端庄贤淑,然而也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实更多的是遵从母亲之命,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亦不被自己所爱的丈夫。

贾母说她的一段话我很喜欢;“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富贵耐得贫贱才好。头里他家这样好,他也一点儿不骄傲,后来他家坏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样安顿,一时待他不好,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气的。”做人就应该这样,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红楼女儿们个个个性鲜明、美丽可爱,《红楼梦》这本书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读的好书。

2021红楼梦读书笔记4或许,人生是如诗一般的美好;或许,人生是跌宕起伏一般的有悲有喜;或许,人生如戏剧一般精彩;如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一般,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让人荡气回肠。

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它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人生如戏,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

《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完《红楼梦》这部历史名着,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更多,正因为有了这些让人震撼内心的经典名着,才会让这华彩美文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想必经典诵读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咱们国家这些古典文学,也让人为之赞叹,耳熟能样的四大名着,四书五经…都在人生长河里,如宝石般栩栩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远行在如戏般的道路上。

人生如戏。曾几何时,那些古时的文学大师们,把满腔热血,把人生感触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我们跟前,名着让人慢慢感悟,经典让人回望过去…就让我们在如戏般的人生中,尽情感受中国古典文学。

2021红楼梦读书笔记5《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3

2、一日到了京都,街市的繁华,人烟的昌盛,自非别处可比。那贾府更是气度非凡:街东的宁国府与街西的荣国府,两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3、只见已进来了一位年轻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脖子上挂着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4、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娴静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拂风。

5、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了多少,但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都说黛玉不及。而且宝钗做事豁达,待人随和,不像黛玉孤高自许,所以深得下人之心。

6、只见宝钗正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发髻,身上蜜合色的棉袄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

7、黛玉用手轻轻地笼住束发冠儿,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把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

8、路旁彩棚高塔,设席张筵,和音奏乐,居是各家路祭。

9、宝玉举目望去,见北静王面如美玉,目似明星,好个秀丽人物。宝玉忙抢着上来参见。北静王从轿内伸手搀住,见宝玉面若春花,目如点漆。

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4

说来惭愧,这一扔就是十几年。直到病了,闲下来了,才有时间和欲望去读一读那些经典,补一补功课。其中首先要读的自然还是《红楼梦》。中国近代的文人志士,似乎没有一个不推崇《红楼梦》的。王蒙最爱读的就是《红楼梦》,说《红楼梦》是需要反复读的。张爱玲称人生三大遗憾之一就是“曹本红楼恨不全”。

于是春节前先是细细读了周汝昌精校的八十回本《红楼梦》,后来觉得不过瘾,又找同事借来高鹗续的后四十回,前几日才总算是全部看完。

对于《红楼梦》,已有无数大家撰文评论,更有大批的红学家在为之毕生研究,我实在不敢妄加点评。不过谈点自己的感受也未为不可。

首先一点,《红楼梦》确实是值得一读,不,值得反复读的一部好书。这有些废话了,但的确如此。曹公的语言精美且到位,把每个人物都塑造的惟妙惟肖。比较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可以发现曹公笔下人物的语言都个性十足,寥寥数笔便将一个人的性格刻画得格外鲜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写凤姐出场那段。而高鹗续的则显得文字太过平实,人物语言缺乏个性和差异。此外,书中还有大量的诗词楹联。单从语言上来讲,《红楼梦》就值得好好地读。

其次,曹公的写作手法耐人回味。文中处处设伏,前后呼应。后人云,全书没有一处闲笔,皆有蕴意。书中又用谐音做了很多“假笔”,例如用所谓的“贾雨村言”借指“假语村言”,由此虚实结合,既使艺术升华,又针砭了世事。

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5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花袭人;春秋笔法

中图分类号:I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099-02

一、是手倦拢书,还是手倦抛书

《红楼梦》在第一回中描写甄士隐在书房闲坐看书,因困意袭来,随手整理了所读的书,在这一动作的主要动词使用上,现存的十二个版本出现两种情况,即“手倦拢书”和“手倦抛书”。具体为:

庚辰本:“至于手倦抛书”,己卯本:“至倦时拢书”,甲戌本:“至倦抛书”,蒙府本:“至倦拢书”,戚序本:“至倦抛书”,戚宁本:“至倦抛书”,列藏本:“至倦抛书”,杨藏本:“至倦时拢书”,舒序本:“至手倦抛书”,甲辰本:“至手倦抛书”,程甲本:“手倦抛书”,卞藏本:“将手卷拢书”[1]。

人民文学出版社对《红楼梦》整理校勘后,在1957年10月第1版、1959年11月第2版、1964年2月第3版均定作“手倦抛书”。改革开放以后,多家出版社均出版了《红楼梦》,但均采用了这一成果。以至于“手倦抛书”流行天下。笔者以为,用“抛”或者用“拢”,大意不得,因为文意会因主要动词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趣味。

《红楼梦》版本众多,胡适先生认为自己所藏的甲戌本是最古的本子,并在其著作《考证的新材料》一文中“深信此本是海内最古的《石头记》抄本”[2]。但是并没有做详细的考证。从事《红楼梦》版本研究多年的学者杨传镛声援这一观点[3],因为证据欠缺,所以争议比较大。郑庆山通过多年研究,给目前版本源流排出了序列,即己卯本、庚辰本、甲戌本、列藏本、舒序本、程甲本、王府本、杨藏本、甲辰本、戚序本、戚宁本、卞藏本[4]。学界十分重视这一成果,笔者也赞同这一说法。

从目前所存最早的版本(己卯本)看,原“倦时拢书”,从庚辰本做“手倦抛书”开始,现存版本便“拢”是一个支流,“抛”是一个支流,己卯本、蒙府本、杨藏本、卞藏均作“拢”,而其他版本均做“抛”。己卯本是最早的抄本,当然最接近曹雪芹的原意,“抛”字和“拢”字差别很大,抄书人在抄书过程中因为下笔误抄的可能性很小。《红楼梦》抄本繁多,而且抄书者凭本意篡改的例子不胜枚举,笔者认为,“拢”字变为“抛”字乃是抄书人所为。理由如下:

《红楼梦》与《千家诗》关系密切,红学家蔡义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做《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时发现,“《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夜宴中行酒令时所玩的象牙花名签子所镌刻的诗句,极大部分均可在旧时十分流行的《千家诗》中找到”[5]。这一发现对解读《红楼梦》极为重要。《千家诗》是古代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是明清两代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儿童普及读物。康熙四十五年,曹寅刊行的《楝亭十二种》中收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署作“后村先生编集”。“后村先生”即南宋刘克庄,字潜夫,自称后村居士(有人认为诗集为坊间选家假名而作)。后来坊间出现了两种千家诗,即署作宋谢枋得选、明王相注的《复位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王相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后来书坊将两者合刊,即通行版本的《千家诗》了。

曹雪芹祖父如此看重《千家诗》,自然看到其多年对儿童良好的启蒙效果。《千家诗》作为家学的一种,曹雪芹必然烂熟于心,自然知道《千家诗》所录的宋代诗人蔡确的《夏日登车盖亭》,诗曰:“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手倦抛书午梦长”一句表达了诗人闲适安逸的心情和一种悠闲自乐的读书心态。曹雪芹必然熟知,但是曹雪芹偏偏用了“拢”字,其用意很明显。众所周知,曹雪芹为了全身避祸,故意将《红楼梦》里的时间、地点、朝代通过杂糅,使读者知道故事,却无法查处故事的具体朝代,这种做法使得《红楼梦》扑朔迷离,但明眼读者一看即知作者之巧妙与其用意所在。熟悉我国书籍发展演变史的人都知道,我国书籍最先是竹简,后来发明纸张以后,书的装帧形式为卷轴装,所以一部书往往分为若干卷,现在仍然使用“卷”字,即是古代文化现象的遗留。甄士隐在书房所读的书为何书,装帧形式如何?作者均隐去不写,为了混淆视听,作者刻意说士隐“手倦拢书”,这个拢字只适卷轴装的书籍,作者用“拢”字正是作者不“拘于朝代年纪”的表现,也是曹雪芹的本意。

抄书者熟悉《千家诗》,自然熟悉蔡确的诗歌,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手倦抛书”是现成的典故,且用此不但表达了士隐闲适安逸的心情和一种悠闲自乐的读书心态,而且用的是现成熟语,且典雅,用在这里自然是十分精当,便想当然地改为“抛”字了,这种做法违背了曹雪芹的本意。笔者认为,“拢”字更为恰当,它不但与曹雪芹不“拘于朝代年纪”相契合,而且符合甄士隐的身份和恬淡的情趣。

二、“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试谈花袭人之“破”

袭人是《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的极为成功和十分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第三回出场,在第一百二十回里最后一个谢幕,她贯穿《红楼梦》故事的始终。袭人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她曾经是贾母的得力丫鬟之一,因为体贴,贾母便把她送给了珍贵如眼珠子一般的孙子贾宝玉。从此,她成了宝玉的第一丫鬟,也与贾宝玉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她与王夫人关系特殊,袭人向王夫人报告了宝玉在大观园与众姐妹的亲昵状况后,王夫人就视她为宝玉的第一准姨娘,并给了她姨娘的待遇;管家奶奶王熙凤可以对长辈赵姨娘、周姨娘不敬,甚至瞧不上眼,但是对袭人却不敢掉以轻心,袭人回家给母亲奔丧,穿戴、铺盖、礼物均由王熙凤亲自操办即是明证。袭人很会服侍贾家的这个宝贝疙瘩,晴雯说:“自古就只有你(袭人)一个人会服侍。”她因此得了一个“贤袭人”的名号,这也是作者对袭人的评价。又因为袭人和“抄检大观园”以及晴雯的死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并且在众芳均境遇悲惨的背景下,她嫁到蒋玉菡家做了少奶奶,有一个良好的归宿,她也因此成了一个备受广大读者争议的人物。

从《红楼梦》诞生至今,广大学者和读者对袭人的研究与评价主要集中在袭人的性格方面。传统红学学者对袭人是贬多褒少,贬之者认为袭人奸诈阴险,生性妒忌势利,看似痴,实则狡黠,好名利、守旧,没有骨气,愚蠢的时候也不少;褒之者认为袭人温顺贤淑,也有美好的一面。20世纪上半叶和新时期以来,在褒贬上有了更多更为成熟的争论,但也有比较客观的看法,认为袭人只是一个温驯的奴才,她也有诸多的不得已,不能把她定性为居心叵测、道德败坏的奸人和坏人[6]。时代需要不同的人物,关于袭人的评价与研究自然还会有新的更适合时代所需的成果。但是就当下研究看,袭人的研究与评价主要材料为作者的判词和花袭人的行为以及《红楼梦》中其他人物对她的评价。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对关于袭人的材料就被研究、分析、评价不已,尤其是对曹雪芹给袭人的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更是研究得十分透彻。但是对于象征袭人命运的画的描述则被忽略掉了,小说描述道“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笔者认为,这短短四个字中曹雪芹有深意存焉。

如果说:“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只是为了语言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的话,那一定是在自欺欺人。因为“一床破席”完全可以写作“一床席子”、“一床竹席”、“一床新席”或者“一床苇席”等等。同样可以完成小说的形式需求,又何必着一“破”字呢?笔者认为曹雪芹故意用一个“破”字,是曹雪芹的春秋笔法所在。曹雪芹的一个“破”字用在这里至少有两层含义:第一,暗喻袭人卑贱的出身,她是被以死契的方式卖给贾家为奴的,原因是父母当时没有饭吃,把她卖给贾府可以换点钱吃饭。《红楼梦》第十九回袭人听到母兄要赎她回去时,哭闹中的言语注解了袭人的出身,小说道:“当日原是你们没有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第二,袭人是个十分复杂的人物,因为她是个很重要的人物,袭人的“贤”在《红楼梦》是出了名的,可称道的地方不胜枚举,但是袭人的行为又确确实实有许多无法抹去的污点,比如与宝玉“偷试”“云雨情”、抄检大观园事件、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晴雯的悲惨遭遇,这些悲剧总能找到袭人的影子,作者不好直接否定袭人,这样做容易使人物脸谱化和缺少含蓄,直接降低《红楼梦》的艺术性。尤其让读者不能接受的是在众芳命运惨凄的背景下,袭人想为宝玉守节,但没有名分,所以不合适,想死在贾家,怕对不起贾家,就想死在家里,后来又觉得死在家里对不起父兄,就想死在夫家,后来发现死在夫家又辜负了夫家的盛情,为了不辜负所有人,只好嫁给蒋玉菡,老老实实地做起蒋家的少奶奶来。

综上,笔者以为曹雪芹的“一床破席”的“破”字大有深意,即这是曹雪芹对花袭人的巧妙评价,也是曹雪芹春秋笔法之所在。一个字恰如文眼,饱含了作者对袭人在表面看似平实的叙述实则充满了辛辣的讽刺。

参考文献:

[1]冯其庸.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71-72.

[2]胡适文集:第5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15.

[3]杨传镛.红楼梦版本辨源・甲戌本“最古”的证明[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10.

[4]郑庆山.红楼梦版本源流概说[J].红楼梦学刊,1998(4).

[5]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7:200.

[6]金蓉.清代对袭人形象的阐释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6

关键词:王国维;美学;哲学;艺术;欲望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产生于18世纪中叶乾隆年间,初以《石头记》八十回的手稿本传抄的《红楼梦》,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至今仍旧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从乾隆五十六年的木活字排印本到嘉庆年间的评点本,《红楼梦》的流传从来没有偃旗息鼓过。不仅有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作序中所言的:“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几廿余年。”为证,更有次年程伟元、高鹗作《红楼梦》引言:“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矣。”生动地反映了《红楼梦》抄本流传的情况。

一、动荡年代中的独树一帜

自乾隆五十六年以后,《红楼梦》刻本开始广泛流传。乾嘉年间,它不但为赋予“小说中无上上品”的桂冠,还得到了“真天地间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之作”的盛誉。对《红楼梦》之喜爱者,轻则“爱玩鼓掌”,“读而艳之”,重则“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即使清代统治者利用政治权力对《红楼梦》的严加禁毁,也未曾浇灭民间大众对这本所谓“”的喜爱。清代毛庆臻云:“莫若聚此,移送海外,以答其鸦片流毒之意,庶合古人屏诸远方,似亦阴符长策也。”咸丰、同治年间,政府明令收毁的116种书目中,《红楼梦》名列前茅,在同治七年江苏《抚丁日昌》所列的190种禁书中,《红楼梦》与《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等名列其中。1868年《江苏省例》规定:“巡抚部院丁札开:淫词小说,向干例禁……进来兵戈浩劫,未尝非此等u闲荡检之说默酿其殃。若不严行禁毁,流毒伊于胡底……计开应禁书目:……《红楼梦》……同治七年四月十五日通饬。”然而在这样多遭禁毁的情况下,民间却仍旧流传这“开口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社会民谣。咸丰十年,李慈铭在日记中记《红楼梦》道:“甫出即名噪一时,至今百余年,风流不绝,群履少年,以不知道此者为不韵。”正是这样一部永垂不朽的著作,吸引了庞大的研究者蜂拥而至,在对红学的研究中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让后人对这部奇书的探索有了愈发宽广的视野和路径。清代乾隆以来到“五四”运动以前这100多年的《红楼梦》研究被成为旧红学,其中代表性的有评点派与索隐派。起源于明代中叶的小说评点以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和《西厢记》、毛宗岗批《三国演义》、张竹批《西游记》等为滥觞。以至于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固定模式,卷首有批序、题词、读法、问答、图说、论赞等,每回有回前回后批的眉批、夹批、批注等。

鲁迅在《谈金圣叹》一文中说:“经他一批,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这余萌,就使有一批人,堕入了对于《红楼梦》之类,总在寻找伏线,挑剔破绽的泥塘。”鲁迅先生认为“旧红学”的评点派只不过是继承金圣叹的笔法来解释《红楼梦》。

从道光年间到光绪末年活跃在评点派中的三家分别为:“护花主人”王雪香,“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人”姚燮,统称评点派红学。基于他们主要把《红楼梦》贴上“情书”、“经书”的标签,所以往往是沉溺于文本中就事论事,却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框架。

乾嘉时期经学考据风为旧红学中主要流派的索隐派提供了温床,透过字面意思探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索隐派认为作者真正所指是作品故事人物背后隐藏着的真实事件。他们对《红楼梦》人物的研究,则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探寻书中人物时间与历史真实人物时间的“关合”之处。

王国维作为旧红学家中一位既不属于评点派,也不能划归为索隐派的重要人物,堪称20世纪的一位奇人。王国维,字静安,浙江海宁人,少以文名。在1903年,差不多就是章太炎在监狱里读佛经的时候,王国维正在通州师范学校的某盏灯下读叔本华。也许就是这样的一次机缘巧合,在叔本华理论思想的浇灌下,不久之后的王国维挥笔写下了《红楼梦评论》。刘再复先生曾经在《红楼梦悟》中说道:“两百多年来《红楼梦》的阅读与探讨,有三种形态:一是《红楼梦》论;二是《红楼梦》辨;三是《红楼梦》悟。严格地说,直到王国维才有第一种形态,才称得上论。《红楼梦评论》有观点,有逻辑,有分析,有论证,一出手就如空谷足音,自创一格。可惜百年来‘论’虽日益丰富,但受政治意识形态侵染太甚,影响了收获。”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给予《红楼梦评论》一些“第一个将西方美学引进中国”,“第一个用西方美学方法研究古典名著”,“第一次对《红楼梦》的精神和美学上之价值作了系统的探讨和评价”这样的称号。我们不能不承认,《红楼梦评论》在具体的《红楼梦》研究上取得了较之先前旧红学派的明显学术成就。而其更大的价值在于,王国维借助文章,说了些他想说的话。在《红楼梦评论》第一章中先确立了哲学与美学的双重理论基础,然后在第二章进而配合前面的理论来说明《红楼梦》一书的哲理精神之所在,再以第三章、第四章对此书美学与伦理学之价值,分别予以理论上的评价。因此,一本《红楼梦评论》,我们读的是王国维当时的思想,读的是20世纪那个那个人心动荡、社会躁动的年代。

二、指“玉”为“欲”的是非定度

对于王国维在书中指“玉”为“欲”的问题,学术界已经探讨过很多次。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通过欲望的故事以寻找解脱之道的观点,借了贾宝玉名字上的“玉”,是欲望之“欲”的谐音作为佐证。书中所说的:“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显然太过牵强。叶嘉莹认为,《红楼梦评论》的“第一个最明显的错误那是他完全以‘生活之欲’之‘痛苦’与‘示人以解脱之道’作为批评《红楼梦》一书之一句,甚至对‘宝玉’之名加以附会。”

她认为:“这种说法从《红楼梦》本身来看,实在有着许多矛盾不和合之处。”因为“《红楼梦》中的‘宝玉’决非‘欲’之代表。”而王国维指“玉”为“欲”,则“犯了中国旧文学批评传统之比附字义勉强立说的通病。”国内的近代文学史也多指出其论述“多有牵强之处”。

但是,我们同时也无法忽视,作为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密不可分。那么,他对人生问题的关注是否应该从他哲学思想层面来寻求原因呢?

纵观王国维的人生,无论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方面,欲望都作为一个人生问题困扰着这位大学者。青年时期的贫病交加,为求“新学”的奔波流离,脚气病的常年困扰,为治病而不得不中断学业从日本回国的无奈,这些都可以归结为王国维在回忆时说自己“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事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的原因。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叔本华进入了他的视野。也许是叔本华的理论与王国维对人生的感受与思考有了契合之处,他们的缘分就此蔓延。王国维不受到那个浮躁年代的影响,从叔本华关于欲望、痛苦、解脱的观点中吸取养分,对《红楼梦》的解析也便是从人生谈起。

书中,王国维把个体人生、群体大众、民族社会等一切的本质都归结为人的欲望。基于人对欲望的“无厌”,对满足的有限,欲望无穷尽,痛苦便也无绝期。欲望偶尔被满足,却“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人生快乐之时固然有,但转瞬即逝的快乐又怎能与永恒绵延的痛苦相较。因此,“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为了寻求解脱痛苦之法,王国维从叔本华那里取经。解脱痛苦知识做不到,因为知识“无往而不与生活之欲相关系,即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就其实而言之,则知识者,固生于此欲,而示此欲以我与外界之关系,使之趋利而避害者也。”因此,只是不仅不能减少人的痛苦,反而增加了人的痛苦,“文化愈进,其只是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能够做到的,只有文艺,因为它“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

另外,对于美为什么能够超然于利害、忘却与物我的问题,王国维则把康德与叔本华剪接到一起。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认为,审美判断是无利害关系的愉悦。审美判断与知识判断是完全不同的。一是在判断中产生和不,另一是要在判断中求得知识。一是感情的,一是逻辑的。然而,王国维的落脚点却不是康德的审美判断,而是叔本华的“欲望――解脱”,美、艺术成为摆脱人生痛苦的避风港。

正是在这样的视野中,王国维看到了《红楼梦》。“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男女之欲望作为人欲的重中之重,被《红楼梦》展现开来――由生活之欲产生的痛苦和解脱之途。王国维把解脱痛苦的方法分为两种,“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一存于觉自己之苦痛。”观他人的苦痛,得到关于苦痛的知识,用于解脱自己,这个常人很难做到。更方便快捷的是体验自己的痛苦,欲望越是强烈,要求未能够被满足的心也越是强烈。而愈烈则愈是不得满足,愈不得满足便愈是痛苦。对痛苦的反复体验最终造成对满足的绝望。通过这样的恶性循环,人便“疲于生活之欲”,“故其生活之欲,不能复起而为之幻影”。最终达到在失望中“悟宇宙人生之真相,遽而求其息肩之所。”的结局。贾宝玉便是第二种方法的典型代表。他在追求中反复地体验着痛苦,终于在失望中开悟,出家以离开生活之欲,人生之欲。

三、现代性与人生问题的契合之处

常说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确,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这一段时期是中国现代性处于紧锣密鼓的孕育时期。中国现代性的个性主义与民族主义在梁启超先生那里已经具有雏形,启蒙理性已经呼之欲出,只能“五四”一声春雷。

叔本华作为一个发现古典哲学误区的最早觉醒者,从古典哲学的迷失处开辟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他在模仿康德的同时反叛康德,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认为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欲望和感情――即人的意志。意志给了主体“一把揭明自己存在的钥匙,使它领会了自己的本质、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活动的意义,向它指明了这一切的内在结构”。

在这样的语境环境中,中国人这里其实拥有这一个两面的“西方”。除了一个追求现代性的西方,还有一个反抗现代性的西方。叔本华则是反抗现代性的先锋,现代主义的源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国维开始关注叔本华。他其实并没有完全把握叔本华在西方哲学领域的位置及其对20世纪的中国的真正价值,而是基于对人生问题的关注让他自然地接近了人本主义。王国维对哲学的起始与目的不是为了探讨外界,而是为了反思人自身。于是王国维给予了文艺以特别的重视,认为除了文艺,再没有可以直指人生,真正表现世界的东西。因为文艺是直观的,无杂质的。而科学虽然存于直观却表于概念。“既成一科学以后,则必有整然之系统,必就天下之物分其不相类者,而合其相类者,而合其相类者,以排列之于一概念之下。”甚至连历史,也不如文艺可爱,“诗歌之所写者,人生之实念,故吾人于诗歌中,可得人生完全之知识。故诗歌之所写者,人及其动作而已,而历史之所述,非此人即彼人,非此动作即彼动作,其数虽巧历不能计也。然此等事实,不过同一生活之欲之发现,故吾人欲知人生之为何物,则读诗歌贤于历史远矣。”所以说,只有在文艺里,人才还原为完全的人,本真的人,而不被理性所扭曲。

然而在文艺中,王国维又特别重视悲剧精神。他以叔本华的思想观照《红楼梦》,从中国传统民族心理特点和古代审美理想出发,归纳出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戏曲亦或小说,总是以大团圆结局为艺术的结局,缺乏悲剧精神。“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李泽厚也认为用“乐感文化”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较为确切,他说:“中国人很少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王国维认为,到了《红楼梦》,乐感文化退隐而去,悲剧注意彰显出来。王国维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是叔本华三类悲剧之说的第三类悲剧:“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这一创造性的论断无疑给后人读《红楼梦》开辟了一条新的视野。“由此观之,王国维研究《红楼梦》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中相反而适相成,”

王国维正是这样遵循着辨妄求真的考证道路,使得他对红学的探讨脱离了打谜语式的附会。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谈到: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光读之。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中之主人公为谁,此又甚不可解也。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之。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红楼梦》中的主人公是艺术形象,艺术家创作的结果,而并不是生活中真实人物的所指。所以《红楼梦》一书的价值,并不在其故事所指的为何人何事,而在于它展现的美学与伦理学上的价值。

总而言之,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首先确立了以哲学和美学双重理论为基础的文学批评体系,在晚清时代,能够具有如此眼光与识见,实属不易。因为在传统的观点中,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小说为视为小道末流,全无学术上研讨之价值,更没有以哲学和美学的观点来研究文学、研究小说、进而研究《红楼梦》的。虽然其指“玉”为“欲”的说法还有待商榷,再加上“王国维说读书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他是出乎其外地领略到《红楼梦》的宇宙境界了,但他似乎未经历“生命进入大观园女儿国”和“女儿国进入阅读者自身”的阶段,所以在《红楼梦评论》中也未能开掘宝玉和其他少女的生命内涵。”但这些瑕疵都掩盖不了其光辉的哲学思想至今仍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留下了极富色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杨恩寿.词余丛话[A].栗编,.红楼梦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64.

[2] 杨懋建.梦华琐簿[A].栗编,.红楼梦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64.

[3] 邹|.三借庐笔谈[A].栗编,.红楼梦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64.

[4] 鲁迅.谈金圣叹[A].鲁迅作品全编(杂文卷下)[C].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5] 刘再复.红楼梦悟[M].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6] 王国维.静安文集续编・自序[A].王国维遗书(第三册) [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7] 康德.判断力批判[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 叔本华.世界之为意志与表象[A].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9]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