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教育论文范例6篇

南方教育论文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培养方案;全日制;教育学硕士;湖南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44-02

引言

21世纪,世界已正式迈进知识信息经济新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落到人才竞争上。为了让中国在这场新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我们势必得在人才的质量上把好关,下功夫。而培养人才的大计始终要归于教育。

一、研究意义

教育学目前在我国逐步拥有了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史、高等教育学、体育训练教育学等二级学科。我国全日制教育学硕士是从2009年开始正式招生。目的是为了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教育研究人员。高校往往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出大批的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1]。在未来,随着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的规模渐渐扩大,关于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全日制教育学硕士也显得日趋重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湖南五所具有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点的高校的培养方案,以此进行比较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1.湖南大学。湖南大学的教育学硕士点下分七个二级学科。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

2.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教育学硕士点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三个二级学科。

3.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是湖南省高校中教育学的领军者。拥有湖南省唯一的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下分十一个二级学科,分别为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史、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教育技术学。

4.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学,包括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学的硕士点。对于职业教育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独树一帜,成果颇丰。

5.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拥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全日制学术型的硕士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研究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的文献资料,阅读、收集、借鉴和分析已有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在联系各学校培养方案的视域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统计分析法。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展开研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拟用图表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对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

3.比较分析法。以客观的、系统的、统计的方法对湖南五所高校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各个高校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主要有研究方向、学制与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五所高校培养目标高度统一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经过对各校的培养目标进行总结分析,五所高校的培养目标虽描写文字不尽相同,但是其目的高度一致。均为了培养适应我国教育实情,熟练掌握系统教育学理论知识,热爱祖国,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技能,能在科研岗位做出创新研究的人才。均要求研究生掌握行业内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了解国内外教育前沿动态,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解决专业问题。

(二)五所高校主要研究方向各有所长,湖南师范大学覆盖最广

这五所高校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其中涉及最全面的是湖南师范大学,基本覆盖了教育学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除此之外,湖南大学在教育史、成人教育学和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方向上独树一帜,湖南农业大学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方向研究最为深入。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体育教育学这些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向上,五所大学基本都有覆盖。

(三)五所高校均实行弹性学制,培养方式均注重实践

湖南这五所高校对于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均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3-5年。湖南师范大学的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常规学习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在学分和分期考核制度上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情况,由导师进行具体指导,注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中南大学教育学学科实行指导教师负责的指导小组培养工作制,导师个别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选学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确定研究课题、指导科学研究等。导师对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教育应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2]。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的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均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创新能力,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对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中进行全方面地监管与评价测量,保证培养质量,并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实践教学后提交实践学结报告,做好教学结果的反馈工作。

综合五所高校的培养方式,对于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的培养,均采取学分制,中期考核制度。这些做法都很看重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体现高校都在逐渐与社会实践接轨,纯理论学习时代已经远去,导师的作用日趋重要。

(四)五所高校课程设置分布研究

教育人才的培养主要得益于学校教育,课程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五所高校的教育学硕士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是研究的重中之重[3]。分析比较湖南这五所高校的相关具体课程设置之后,可以一窥利弊,取长补短。期望能对提高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通过分析各个高校相关的课程设置,发现五所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学位课(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含限选课和任选课)、补修课等。均允许研究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均要求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加修所考取学科专业本科生阶段的专业基础课。这是提高跨专业的研究生的专业素质的必要措施。

五所高校的公共学位课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硕士生综合英语。

关于专业学位课的设置,各个学校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

其中,教育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史在五所高校均属于专业学位课,而德育专题与教育社会实践专题却仅有一所学校即湖南师范大学设置,其中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都设置了教育管理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都设置了社会调查与统计课,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都把教育名著导读设置成了专业学位课,这与这两所学校跨专业学生居多不无关系,在研究生一年级阅读多本教育名著对快速提高其专业素养有很大的益处。实际上,德育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极其重要的课程,为师者无德便教不出好学生。虽德育不是所有高校的专业必修课,但是笔者认为,德育是教育工作者一生的最重要的必修课。

关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笔者搜集了五所高校的限选课与任选课课程,总结如表1所示。

总结出五所高校都设置的选修课课程有教育哲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育经典研读、国外教育文献研读、教育质量与评价、德育理论与实践。湖南大学独特地设置了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究课,彰显出其对教育改革敏锐的嗅觉,紧靠时展的前沿。湖南师范大学作为省内师范教育的领军者,所设课程覆盖面最广。湖南农业大学在职业教育中颇有特色。但是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的选修课课程设置数量上稍稍显少,覆盖不够全面,可以适当参考其余院校的选修课程,丰富本院研究生的课程选择。

四、思考与建议

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涉及硕士生教育的各个方面,硕士生培养的行动指南应该根据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进程,在实践中不断修订。本文从湖南五所拥有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点的高校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对湖南省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发现有的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些许问题,建议各个高校多多参考其他学校的优秀之处,取长补短,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期望本文对我国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研究进程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姝明.中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探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2

学 校 简 介

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6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已形成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来源:高考GxeduW.com

艺 术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10005 网址:ysxy.ynnu.edu.cn/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美术学、书法学、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11个本科专业,以及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专业方向。有四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在校本科与硕士研究生2873人。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10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6人,外聘专家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师占总数45%,硕士生导师29人。“艺术教育”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在出版著作、作品,在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成果突出,大量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在“全国美展”、“荷花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 “艺术设计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强调全面发展和一专多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反映最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美学修养、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人才。

音乐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注重培养从事云南民族民间声乐、器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提供条件,毕业生能够在专业艺术学校、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工作。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作曲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戏曲音乐作曲、电脑音乐制作等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必备的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书法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发扬书法传统及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具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等基本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设计学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设计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学类为非师范类,该类学生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及编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专业学生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与规定专业方向舞蹈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该专业是我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方式举办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率先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空乘与礼仪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民用航空事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中、机场、高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能够适应民用航空运输服务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传 媒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12967 网址:soc.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型实体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设新闻传播学系、动画系、语言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学院现有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云南省特色专业1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3名。近年来,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云南省精品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攻关项目1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室)及影视技术、动漫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线性/非线性编辑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800余万元;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8人,助教16人,其士或在读博士15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8%,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内热播电视剧和动画作品的制作。学院与云南广播电视台、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音、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形体训练、表演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文体播音、播音主持话语表达、朗诵学、电视综艺节目主持、公共主持艺术、电视访谈节目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动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更好地从事动画相关工作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

主干学科:电影学、美术学、动画、艺术理论、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摄影基础、动画策划与剧作、动画软件基础、视听语言、分镜头剧本设计、动画后期合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插画、漫游动画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创意、制作训练,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采访、电视策划与文案写作、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文艺理论、中外影视精品解析、影视创作学、广播节目制作、影视后期特效技术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体 育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936 网址:tyw.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首席教授是马约翰先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高校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101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3人;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9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2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其次,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1人、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后备人才1人、中国杰出人文社会学家1人、裁判员3人、各类裁判员20余人。

云南师范大学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还设有2个学位授权方向(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方向和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学科教学论方向),目前,我院的体育学硕士点建设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地位。

学院设有4个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及1个艺术学舞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

此外,还拥有1门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1个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专业);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 2个省级重点专业(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 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实用型体育专业人才技能培养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教改研究项目;1个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体育学”;2014年获得了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现设有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设有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民族体质健康与高原训练生物适应重点实验室”;设有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社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两个省级专业委员会;设有云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休闲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云南—东盟国际体育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等4个校级研究机构;设有10个教研室;9个本科生教学实验室。拥有4万平方米现代化室内体育场馆和15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一个藏书近8万册的图书资料室。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获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3项;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金项目12项以及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此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7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其中规划教材1部,教育部统编教材10余部。其他科研奖励100余项。

运动竞赛方面,我院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包括奥运会、残奥会等),共获得体育竞赛奖20项,70项,省级257项。2011年,我院研究生张娴同学在排球世界杯中获第三名及运动员称号,2012年,我院11级运动训练本科班王家超同学在伦敦残奥会游泳项目中获得1金2银共三块奖牌。2013年我院学生何悦悦在匈牙利举行的听障奥运会上获得5项冠军,我校女篮在2012年全国CBO篮球联赛中获冠军,2013年又获第三名。2014年在云南省运动会中共获得了50枚金牌、26枚银牌及18枚铜牌的骄人成绩,并且在团体总分和金牌数都名列全省高校组第一名。此外,加之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等竞赛共获得近311枚金牌的优异成绩。

此外,我院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在各种赛事中获得较好成绩,其中:2011年9月云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体育舞蹈比赛,乙组拉丁A组冠军,单项恰恰冠军,校园恰恰恰冠军;2011年“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玉溪站),A组新星拉丁半决赛;2012年5云南省第三届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大学院校A组拉丁冠军,单项伦巴冠军,单项恰恰冠军;2013年4月“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上海站)暨第十二届全国城市体育舞蹈锦标赛,B组拉丁季军;2013年8月西部省、区、市体育舞蹈公开赛暨云南省第六届体育舞蹈锦标赛,A组新星拉丁第五名,成人单项A组恰恰冠军、桑巴冠军、牛仔冠军,B组拉丁冠军,B组新星拉丁亚军;2013年“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昆明站),B组拉丁冠军。2014年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体育舞蹈比赛项目中,获得两枚金牌,多枚银牌和铜牌。

截至2013年9月,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学生就业率都居西南地区高校先进行列。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3

[摘要]南国农先生不仅为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构建教育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以及确立其在教育技术学中的理论基础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老师就提出传播理论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明确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并对教育传播理论和传播要素的整体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南先生又进一步论述了教育传播学的体系问题,形成了教育传播的本体论、过程论、信息论、符号论、媒体论、主体论、环境论、效果论和方法论等“九论”框架;在信息时代,南先生积极鼓励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育传播学进行研究,并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未来充满期望。

[关键词]电化教育;传播理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时代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4-0014-05

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先生不仅对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我国教育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与李运林先生等一道,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传播学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积极推广、践行教育传播学的思想。在庆祝南先生90大寿之际,对南先生的教育传播学思想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探讨,以表达对先生的敬意。

一、传播理论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思想的确立

在我国,传播学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的,我国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对传播学的引入做出了重要贡献,南国农先生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大力支持电教工作者引进、宣传、推广传播学理论。

南先生非常重视传播学在电化教育中的理论基础地位,在他所著的电化教育著作中都特别强调传播学的重要作用。在1985年出版的《电化教育学(第一版)》第一章“第四节‘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中,他就将传播学作为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并认为教育心理学和传播学是电化教育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它们“与电化教育理论的建立,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在这部著作中,南先生还介绍了当时比较有影响的三种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模式和韦斯特莱模式。在这一节内容的最后,南先生进一步强调:“传播理论与电化教育有着广泛的联系。传播理论主要是阐明信息传递的过程与规律,而电化教育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传递教育信息的过程。在电化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建设中,常常需要传播学的理论援助。”尽管这里对传播学作为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的论述还不够全面系统,但南先生认识到传播学对于电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并及时地引入到电化教育中来,这显示了南先生的睿智与高瞻远瞩。

在1998年出版的《电化教育学(第二版)》一书中,虽然没有具体谈到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问题,但传播理论仍然出现在该书的有关章节中,如在“电化教育过程的基本模式”一节中提到,在研究建立电化教育过程模式时,以下几个传播模式值得参考:分别是香农一韦弗的传播模式、贝罗的传播模式、坂元昂的教育传播模式、海曼一弗朗克的教育传播模式。这里实际上仍然是把传播学作为建立电化教育过程的基本模式的理论基础来看待,并参照这四种传播模式,建立起来了三种电化教育过程模式:(1)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电化教育过程模式;(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电化教育模式;(3)以问题为中心的电化教育过程模式。

在2004年出版的《信息化教育概论》一书中,南先生再次明确提出传播理论是信息化教育最直接的理论基础之一的思想。他认为: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最里层、最直接的是“学与教理论和传播理论”。在这里,南先生将四种传播理论修改为:(1)贝罗的传播过程四要素理论;(2)罗米索斯基的双向传播理论;(3)宣伟伯的传播效果理论;(4)罗杰斯的创新推广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三种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模式:(1)以“教”为主的模式;(2)以“学”为主的模式;(3)以“其他要素”为主的模式,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育媒体等。在《信息化教育概论》一书中,南先生还提出了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这一概念,并将之概括为三种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理论、现代传媒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尽管在南先生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对传播学作为电化教育理论基础的思想表述略有不同,但南先生将这一思想继承下来,并不断的丰富、完善和深入。近30年的坚持与努力,显示了南先生作为电化教育事业的奠基者所具有的继承创新、严谨治学的学者品质和研究态度。

二、对教育传播学性质和研究对象的深刻论述

南先生早在1991年就在《电化教育研究》上,阐述他关于教育传播学性质、研究对象的看法。南先生指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所包含的学科有几千种,仅自然科学就有2400多种,这些学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学科,其内容只涉及一门科学的领域,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另一类是交叉学科,其内容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科学的领域。交叉学科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边缘科学,是两门学科相互交叉的产物,即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作用于同一个研究对象,其内容涉及两门科学的领域。二是综合学科,是两门以上学科相互交叉的产物,即两门以上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作用于同一个研究对象,其内容涉及两门以上科学的领域,如生物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等等。三是横断学科,这类学科具有两种特性:(1)它是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产物;(2)它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方法论功能,可以作用于多种其他学科,从横的方向上研究多个对象。如系统科学的“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它们是哲学、人类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产物;它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都具有很强的方法论功能,具有向多个领域广泛渗透的可能性。

教育传播学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实施、评价学习和教学全过程,以实现教学和教育的最优化。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就是通过对教育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传播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对象是整个传播系统和学习与教学全过程。

在谈到教育传播学和视听教育学、电化教育学、教育技

术学的关系时,南先生指出:视听教育学是以教育媒体(包括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它要探讨的是怎样运用各种视听媒体,有效地传递教育信息,以达到教育过程的优化。教育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是对所有教育资源和教育系统的所有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提高教育效果,达到教育过程的优化。它在研究中,对教育系统的所有组成要素,同等对待,一视同仁。

教育传播学和视听教育学、电化教育学的区别是:(1)在研究和应用中,视听教育学以教育媒体为核心;电化教育学以现代教育媒体为核心;教育传播学没有核心,同等重视教育系统的所有组成要素;(2)教育传播学是从整体(所有教育资源)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视听教育学和电化教育学是从局部(教育媒体或现代教育媒体)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

教育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区别在于:教育传播学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研究中“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探讨把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教育传播学和视听教育学、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相同的地方是:(1)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都是为了改进教育,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2)它们在研究中,都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这里所说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主要是指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语言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脑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和电子传播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

这里,南先生对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范围做了深刻的论证与清晰的界定,并对教育传播学与其相关的学科(视听教育学、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较全面深入地分析。

三、对教育传播理论和传播要素整体性的进一步阐释

南先生在谈到教育传播学与电化教育学等学科的区别时。曾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了论证:电化教育学是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它要探讨的是怎样运用各种现代媒体,有效地传递教育信息,以达到教育过程的优化。教育传播学是对所有教育资源和教育系统的所有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提高教育效果,达到教育过程的优化。它在研究中,对教育系统的所有组成要素,同等对待,一视同仁。它是从整体(所有教育资源)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视听教育学和电化教育学是从局部(教育媒体或现代教育媒体)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

南先生在《教育传播理论在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一文中,也再次强调教育传播的整体性:“教育传播过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最终效果是由各要素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其中某一个要素决定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均处在良好的状态,才会形成良好的传播过程,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对各要素的研究必须把它放在整体之中,不能脱离整体,自行其是。”因此,教育电视的设计与制作不能脱离教育传播整体,它是教育传播过程整体的一个环节、要素。在设计、制作教育电视节目时,必须以系统和整体的目光审视各种问题,对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传播能力与行为,以及与其他媒体的恰当结合等加以科学分析,否则难以取得成功。

四、对教育传播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

前文指出,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教育传播的概念和理论的。1982年,华南师范大学在广州举办教育传播理论讲习班,邀请美国施拉姆(宣伟伯)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教授担任主讲,内容共7讲,会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传媒・教育-现代化――教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全书共9章:(1)绪论:信息・教育・教育传播-现代化;(2)教学-新工具・人――怎样克服对新教育媒体的阻力;(3)教师・媒介・效果――怎样选择教学媒介;(4)集中・分析・实效――教学软件制作的路线;(5)实验・理论・新事物――介绍五个新事物传播的实验;(6)广播・卫星・现代化――价绍两个卫星教学实验;(7)电视・图画-新学习――电视在现代化教学中的新任务;(8)知识・媒体-大学――现代媒体教学的理论与实施;(9)传播教育・政策・评价研究――评价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电教研究室编译了英国菲利普・希尔斯(PHills)所著的《传播过程与教学》,该书共10章:(1)人类传播与教育过程;(2)教学作为传播过程;(3)传播中的心理学问题;(4)言语和非言语的传播;(5)视听传播;(6)人际和小组的传播;(7)大众传播的种类;(8)学生作为信息接收者;(9)教师作为信息发送者;(10)有效的教学。

1985年,《教育传播学》被正式列入国家教委制订的“七五”教材建设规划,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也将《教育传播学》列人教材编写计划,后又经过多次讨论,确定将《教育传播学》作为电化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制订了《教育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共11章:(1)绪论;(2)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3)教育传播系统;(4)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5)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6)教育传播信息;(7)教育传播媒体;(8)教学传播中的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9)课堂教学传播和远距离教学传播;(10)教育传播效果;(11)教育传播活动实例分析。并组织编写了《教育传播学讲义》。

南先生在《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一文中,还对教育传播学的框架体系进行了初步勾画,他指出,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研究;(3)传者――教育者的研究;(4)教育传播内容研究;(5)教育传播媒体研究;(6)受者――受教育者的研究;(7)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8)教育传播与教育环境的关系的研究。

在吸收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历经十年,1995年由南国农先生和李运林教授共同执笔的《教育传播学》一书终于出版,该书较系统地阐述了教育传播理论,也由此奠定了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全书内容共13章:(1)绪论;(2)教育传播系统;(3)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4)教育传播信息;(5)教育传播符号;(6)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7)教育传播中的教师;(8)教育传播中的学生;(9)教育传播环境;(10)教育传播效果;(11)课堂教学传播;(12)远距离教育传播;(13)自学传播。这13章可以分为三大模块:第1章绪论,阐述了传播和教育传播的概念及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第2-10章,分别论述了教育传播系统和过程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11-13章,主要是教育传播应用研究,分别探讨了教育传播理论在课

堂教学、远距离教学和自学中的应用。该书出版后,在教育技术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绝大多数高校将其确定为教材。因此,该著作实际上成了我国教育传播学课程的国家统编教材。

2005年,南国农先生和李运林教授再次携手,组织西北师大、华南师大和河南大学的部分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完善,出版了《教育传播学(第二版)》。全书共8章:(1)绪论;(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3)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4)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5)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6)教育传播环境;(7)教育传播效果;(8)教育传播研究方法。可以看出。这8章重点是介绍教育传播的理论问题,其中前两章介绍了教育传播的基本理论,第3章至第7章深入剖析了教育传播的各个要素,最后是教育传播研究方法的简介。该书结构更加清晰、紧凑,采用总――分结构并加入了研究方法简介,逻辑性更强。但因受篇幅限制,原第一版中教育传播理论的应用部分(共三章)被删除。

该书八章内容可以概括为“九论”:本体论、过程论、信息论、符号论、媒体论、主体论、环境论、效果论和方法论。

(1)本体论:是关于教育传播本体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传播的演进等等的研究。

(2)过程论:是关于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分析,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等等的研究。

(3)信息论:是关于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包括:教育信息的本质,教育信息的运动规律,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等等的研究。

(4)符号论:是关于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包括:符号的类型与本质,教育中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等等的研究、

(5)媒体论:是关于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通道及通道中的干扰,教育传播媒体的分类、特点和功能,教育传播媒体的应用等等的研究。

(6)主体论:是关于教育传播中的传播主体――传者与受者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应具备的品质,教师与学生的传播心理和行为等等的研究。

(7)环境论:是关于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与功能,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与调控等等的研究。

(8)效果论:是关于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效果的特点与表征,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与评估等等的研究。

(9)方法论:是关于教育传播研究方法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研究方法的类型,教育传播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等等的研究。

南国农、李运林先生主编的《教育传播学》确定了我国教育传播学科的理论框架,同时也带动了一批学者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热情,积极探索构建新的教育传播理论体系。但正如南先生所讲,“在我国,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离建立这门学科的完整体系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尚需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

五、对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新期望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教育传播学研究经历了蓬勃发展与实践应用高峰。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初期,教育传播学研究“却是一片冷漠”。旧针对这种情况,南先生多次对他身边的同志和他的研究生谈起要重视和加强教育传播学研究问题。为响应南先生的号召,我们几个博士研究生开始着手对教育传播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先后发表了几篇研究论文。如,李建珍在《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上发表了《教育传播理论在信息化自主学习中的运用》,王文君在《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发表了《教育传播涵义及教育传播学研究范畴分析》,旧汪基德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发表了《论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与分类》,汪颖在《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发表了《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王卫军等在《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发表了《教育传播研究的现代符号学视角》,等等。南先生的老朋友、对我国教育传播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李运林先生也在《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上发表了《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的重要论文,并组织力量对教育传播进行系统研究,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专门组织了一组教育传播学方面的文章,打破了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沉寂。

尽管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经历了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的热潮和90年代末的冷落,但教育传播学作为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地位,决定了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南先生在给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发表的一组教育传播学文章,写下了题为《教育传播学研究:一个需要关注的领域》的主持语,表达了他对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关注,论述了在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所面f临的挑战。他指出:“进入信息时代,教育传播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研究各种新型教育传播过程、分析教育传播效果、总结教育传播模式;需要研究传播学理论为教育传播学研究带来的新启示;需要研究新技术与新媒体构筑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需要认真研究教学媒体、传播通道的选择;教育传播还需要重新审视其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分众传播、小众传播、人际传播中的作用及其创新推广;教育传播更需要关注媒体对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更需要关注教育传播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如何针对教育传播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迫切。

值得欣慰的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年轻学者们已经关注到教育传播研究的新发展并开展了相关的探索。这组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传播学进行诠释,既有历史回顾,又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践研究。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也是研究的新起点,希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老师们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希望此组文章能引起国内学界对教育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关注,激发学界同仁对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兴趣,共同推动教育传播学研究在国内的发展。”

2009年11月,在无锡江南大学举办的“关注教育技术前沿,寻求教育发展新路――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高层论坛”上,南先生以《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重构:路线图》为题拉开了论坛的序幕。他提出,目前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研究的新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心理学取向的一统天下被打破,传播学研究在复苏。”12月,在云南师范大学举办的“2009昆明教育技术高峰论坛”上,南先生又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理论架构,指出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建构的理念在于“和为贵”,策略上需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其途径是分为“三重、三化与三防”,即重视“基础、前沿和特色”;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化、有关西方理论的本土化和学科本身基本理论的深化”;防止在学术上“以西方为中心”及其“理论依附”、防止不求甚解“浅尝辄止”以及防止“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要致力于对理论体系的整合和升华,在此基础上,南先生提出了以“总论、基础论、技术论、模式论、方法论和管理论”为支撑的宏观框架。

在南先生等老一辈电教工作者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教育传播研究正在渐渐复苏”。南先生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渐渐复苏”的表现:(1)对教育传播学著作的社会需求在增加;(2)教育传播学术研究队伍在扩大;(3)出现了一些部级研究课题和新的优秀研究成果。南先生还深入分析了复苏的原因:第一,实践的呼唤。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一些难题,例如,寻找把互联网与学习、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好办法,要解决这个难题,光靠借鉴心理学知识去分析了解学习者的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是不够的,还需要传播理论的支持,以掌握信息处理和媒体运作的规律。只有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才有可能找到把互联网与学习、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好办法。第二,重构的需求。重构网络时代的教育技术学,必须做好一件事:对网络文化垃圾进行批判,树立健康的价值观、道德观。这就需要传播理论,特别是批判学派传播理论的支持。

总之,南先生为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和教育传播学理论体系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在新时代,他努力拼搏,继续创新,积极为信息时代下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尽管教育传播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们坚信,在南先生的带领与谆谆教导下。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可喜的是,在南先生的带领下,西北师范大学的《教育传播学》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教育传播学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4

就云南地方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而言,应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为视角,通过解读我国普及高等教育10年以来云南10余所地方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的实践与理论个案,对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实现特色化的教育理念,以及从实施特色化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材选编、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估等诸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以求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地方高校适应和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教学特色化的新理念、方法、途径的培养模式。以期在边疆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中大力推进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育经验和理论,促进地方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与周边国家文化艺术交流的特殊需要。

探索地方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专业人才模式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为云南、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一大批各类急需的实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深刻理解地方高校所属省份的省情、州情、市情的独特文化艺术传统、独特历史渊源、独特教育优势,以及所承担的独特的教育定位,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地处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培养各类学科专业人才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有一个清晰全面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

长期以来,云南的许多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基本上都是沿用或“拷贝”“复制”中央艺术院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所学非所用,缺乏专业个性和竞争优势,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与周边国家文化艺术交流特殊需要。为此,地处边疆特殊战略地位的云南地方高校办学要紧密围绕新时期云南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和学校的学科方向、教学定位,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坚持解放思想,将培育优秀人才融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推动地方高校健康快速发展,助推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邓小平主张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来培养人才。他说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对地方高校的教育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云南地方高校中的高等艺术教育如何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应引起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l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计划的实施,以及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教学方案的制订颁发,为地方高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创新提供契机和必要的条件,激励地方高校努力提升区域教育国际竞争力。为此,基于“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法之上的优质舞蹈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既是本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舞蹈特色教育优秀成果的总体展示,又能充分满足培养合格艺术人才在教育内容上不断拓展的需要。

同志近期指出“在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我国的地方高等艺术教育承担培养人才,承担着对内对外宣传阐释中国特色,通过各类有雄厚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去传播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精神基因、精神表识和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与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健全教材开发、编写、审定、选用、更新机制,编写出版一大批符合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高质量教材,实现高等艺术教育建设机制不断创新,专业门类更加丰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规划要求。邓小平曾多次地论述“又红又专”“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有纪律”和“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社会主义教育的培训目标问题。云南多所地方高校一直坚持认真学习、积极组织实践、努力探索符合省情、州情、市情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民族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20多年前,云南个别地方高校曾一度尝试性地开设了多种符合云南专业人才特色和密切结合社会需求的各种特色课程,力求让学生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无我有”、熟悉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外事法规,具有敏锐判断力、应变能力和政治嗅觉。该高校利用外资和社会赞助带领师生到少数民族村寨学习多种传统舞蹈,聘请各族民间艺术家到学校传授舞蹈技艺。将国际国内的艺术人才培养的新经验、新信息及时输送到课堂,并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编写教材和编创舞蹈作品等教学改革。其后,此届学生毕业后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显出厚积薄发的后续功力,爆发出意想不到的创造潜力。该校民族歌舞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阶段性的贡献,亦曾一度获得对国内外教育和学术界的好评与赞誉。在此前后,国内一些高校和专家曾经在与云南地方高校的频繁交流中,社会各界均殷切企盼边疆地方高校持续充分利用当地丰厚的传统歌舞资源和地域优势,在不同的学校不断探索出一条从云南各地实际出发的舞蹈专 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创造性的新思路、新经验。 笔者就人才培养模式的所思所论,力图探求在以往云南各个地方高校尝试民族舞蹈专门人才培养不同模式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深刻思考和剖析如何解决目前尚存的边疆舞蹈专业人才急切需求凸显与复合型实用型舞蹈专门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尖锐矛盾。期待在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的新一轮教学改革和规划指导下,组织地方高校开展大量的调查问卷、多种座谈交流和个案比较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对采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现代化科学新技术展开严谨的逻辑论证。

教育是传承文明、知识创新的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支撑着国家教育创新体系的建设,培养具备优秀的政治素质、宽厚的专业学科知识、人文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视野宽广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保证教育质量,培养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平新型人才,已成为边疆地区高校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涉及面广,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意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因此,由于办学目标和定位的不同,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理当创建有各自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关注国内外一些高校根据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区位优势刻意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才能在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实践中收到明显的效果,继而在国内外教育竞争中发挥出积极作用,打造出本校的优势教育品牌。我们期望通过在深入调研云南地方高校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揭示构建具有云南地方专门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经验教训和规律,为实现新时期云南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办学理念和目标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地方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研究,务须通过宏观和微观地系统综合梳理地方院校近30年来的成功办学经验和发展的历程,全面探索地方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以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为引导,对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的科学管理、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专题活动、宣传交流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创新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得出一些有益于地方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结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论和观点,对于促进地方院校科学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供地方政府和高校管理者、教师和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思考、参考。

探索地方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所集中探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从各个地方院校各个不同的大量人才培养中积累的成功办学经验和教学实践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这也是我们力主探索和解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方法。运用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基本方法,把解决地方高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总结归纳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创新教育模式指导下设计出一整套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教育管理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制度和管理方法,使之反复运用于教学,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为实现中国教育“走出去”的目标,规划出一个可持续科学发展的优良设计方案,使之成为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运行的全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新的科学管理规则。

参考文献:

[1]马曜.云南各族古代文化史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6).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5

南京师范大学胡金平教授致开幕词,他着重介绍了陈鹤琴的一生及其对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贡献。南京市教育局周文海副局长简要介绍了陈鹤琴在南京的教育活动印迹。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作了题为“陈鹤琴的科学精神与课程思想”的报告。他认为,陈鹤琴课程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坚持科学立场、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持续的过程。陈鹤琴课程思想是基于理论又来自实践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陈鹤琴的理论和实践是注重借鉴、改造和创造的产物,是体现世界智慧又具有中国文化的成果。

香港教育学院黄树诚先生的主题报告是“从陈鹤琴教育思想看香港幼儿教育之改革”。他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介绍了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思想以及“活教育”的思想是如何影响着当今香港幼儿教育发展的。

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一见真理子女士作了“婴幼儿教育和保育的新趋势——学习陈鹤琴教育思想考察世界与东亚地区学前教育的现状”的报告。她首先回顾了陈鹤琴先生所处时代的特点及陈先生当时所掌握的世界幼儿教育的新动向。然后通过OECD的报告纵观了今日世界和东亚地区幼儿教育的新趋势。最后,用录像的形式,展现和比较了上海、台北、首尔和东京四个不同城市的幼儿家庭及幼儿的生活状况。

大会组织了三个分会场,就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与适宜性、儿童教育的科学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三个主题进行探讨。在分会场研讨中,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作了“政治改造背景下陈鹤琴的生活和思想”的报告,他首先叙述了解放后陈鹤琴和他的思想的命运,接着提出应搜集和保存陈鹤琴解放后自我批判的珍贵历史文献,最后阐述了陈鹤琴逝世前的话语及他对此的感悟。

南京师范大学张俊副教授认为陈鹤琴开创了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幼儿教育忠于事实的研究精神。鉴于此,他提出了当代幼儿教育研究者的使命:让儿童心理研究真正成为幼儿教育的基础;开展教学实验研究,尤其是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对于教育理论要做实际分析,尤其应放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分析,并保持对理论的敏感性和批判性。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沈明就活教育方法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做了阐述。他介绍了活教育之方法论的渊源、本质与内涵,提出活教育方法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则,并指出了活教育方法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及其未来。

江苏省陈研会副理事长、陈鹤琴先生的孙女陈虹老师高度评价了陈鹤琴的哲学观点。她指出,陈鹤琴的“假如我是你”的认知是把立场转变到对方的角度上看问题,这源于对每个人的尊重。因此,我们对待儿童的态度也应如此,要从儿童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和幸福出发来考虑问题。

南方教育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中越两个社会主义国家都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教育内容上,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越南化马克思主义为主体,重视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教育,强调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教育途径与载体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教学为主渠道、主阵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重视全社会的舆论宣传与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尽管中国、越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尽相同,但都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都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并加强了执政能力建设,都在走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有着相似的做法,因此,开展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比较研究(越南称为马列主义教育),不仅可以使我们加深对越南马列主义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可以从侧面加深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做指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y7}r3y。理论特别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精神武器。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并逐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越南从1985年开始革新开放,并最终定位建设“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主义事业与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它需要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指导,这就自然需要在全社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919年5月,李大钊撰写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在北京大学先后开设了《唯物史观研究》、《现代政治》、《史学思想史》等课程,还在北京大学秘密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公开组织了社会主义研究会等组织,培养教育了中国一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信奉者,如毛泽东、邓中夏、高中宇等人。可以说,李大钊是我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对广大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由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学社、书社、学校完成,如毛泽东在湖南组织的文学书社、湖南自修大学,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着党员队伍的壮大和党的事业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发展为三种:一是融合在革命实际工作中的理论宣传、理论学习;二是在职干部的读书学习;三是由党独立创办的抗大、中央党校、干部学校等所进行的比较系统的理论教育,如1938年5月创办的延安马列学院。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全党发展到全社会,从苏区发展到全国,不仅针对干部群众,还针对革命的下一代,教育形式上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即在高等学校中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1952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等学校要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6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再限于高等学校,也包括了中等学校。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化研究。今天,我们不仅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而且建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越南相当重视马列主义教育。早在胡志明时代,就指出;越南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工人运动、爱国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党的路线是马列主义路线;要把越南共产党建设成为新型原则的无产阶级政党,就要注重对党员的马列主义教育,这是越南马列主义教育的历史起点。革新开放后,越南教育法规定越南的教育是“具有人民性、民族性、科学性和现代性的以马列主义与胡志明思想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教育。”重视与开展马列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使然。为了推进马列主义教育与马列主义的研究,19%年,越共成立了中央理论委员会,参与指导全国的马列主义教育。2002年,越南教育与培训部出台了关于提高高等院校马列主义教育质量若干办法的494号决定。2006年,越南共产党又成立了新的中央理论委员会,并直接指导全国的马列主义教育,将马列主义教育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二、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必须,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必须,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方式。

中国共产党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本土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性成果,科学而清楚地回答了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策略、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问题;回答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当前,改革发展已进人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文化领域的形势更加复杂,为适应新的发展和变化,2006年,中国共产党还实施了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人研究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人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增强人们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越南共产党强调要以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与胡志明思想的基本论点和方法论来丰富自己的智慧。为进一步推进马列主义与胡志明思想的研究与创新,2006年,越共成立了新一届中央理论委员会,由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亲自挂帅,领导与组织力量开展理论创新研究,指导总结革新开放的实践经验。正是由于有这种思想支持与组织保障,近几年,越南在马列主义理论研究与创新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取得了许多新的理论成果。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越南提出了“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大胆论断。又如关于越南共产党的性质,原来党章规定为“越南共产党是越南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越共十大修改为“越南共产党是越南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越南劳动人民和各民族的先锋队”。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为越南融人世界经济体系,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三、强调教育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坚持与时俱进

(一)以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为主体内容

中国和越南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具体表述和内涵的把握及认识的程度上有所差异,但都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因此,中国和越南都先后形成了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并都在党章和宪法中确立了其指导地位。无论是中国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越南的胡志明思想,都是这种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的具体形式。

中国共产党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

越南共产党强调“马列主义原则适用于全世界,但如何结合越南的实际来运用,则是我们自己的事,因为别人不会代替我们来做这些事情。马列主义原则必须同越南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越南共产党已经意识到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为基础。此外更重要的是,要从这个国家具体的特点、条件和历史环境出发。……各国在解决关于社会主义的各种问题哪怕是非常相似的问题的时候,都不可能找到一个唯一的模式,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越南共产党注重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越南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胡志明思想便是这种结合的历史产物。“胡志明思想是关于越南革命基本问题的一套全面、深刻的理论和政治观点体系;是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优良民族传统价值观以及吸收人类文化精华的产物。我们党和人民决心沿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越南”。越南社会主义革命离不开胡志明思想,越南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胡志明思想,同样,越南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也离不开胡志明思想的教育。越南共产党将胡志明思想作为越南共产党和越南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和方向,并在全国高校开设了《胡志明思想》课程。

(二)重视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教育

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近十年里大都在实践着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政治保障、舆论支持与精神动力,加强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教育则是重要的举措。

在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并逐步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领导阶级与依靠力量的新认识,形成了党建新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具体地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在越南,1991年,越共七大提出“实行国家管理下的市场经济体制”996年,八大确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坚持革新开放,建立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九大提出“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概念,强调“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越南共产党主张符合越南条件和特点的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道路”。2006年4月,越共十大再次提出“迅猛转向市场经济,实施市场的各项原则,逐步形成并完善符合我国特点的各类市场以及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解放生产力,调动各种资源为工业化、现代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服务,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改善人民生活,实现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应当说,市场经济是“普遍的”,而“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则是越南“特有的”,越南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越南特色社会主义”,但建设“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实际地体现着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越南通过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进一步深化了全党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目标与道路、发展战略与依靠力量的认识,对于全面推进越南社会主义革新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强调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同阶级、不同性质的国家一致的教育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如此。中国注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完整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1983年7月2日,中共宣传部和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见》;1989年11月8日,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情教育的意见》,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1991年8月27日,颁发了《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对中小学的国情教育进一步规范化和系统化;1992年2月,颁布了《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试行)》 ;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8月26日,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未成年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国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爱国主义影视宣传,通过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与教学,以及各学科教学的渗透等方式,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越南注重开展以胡志明爱国主义思想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胡志明是一位坚贞的爱国主义者,一位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士。在领导越南人民进行长期的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运动中,形成了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成 为越南爱国主义教育最具感染力和最亲切的题材。为加强 爱国主义教育,越南在全国高校统一开设了《越南共产党历 史》、《胡志明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

(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加强革命传统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更加注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2006年,还在全社会开展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越南共产党提出“一个活生生的榜样的价值远远胜于一百次宣传演说。”注重将胡志明道德品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说,胡志明思想是越南制定战略和策略,把越南革命引向胜利的思想基石和行动指南的话,那么,胡志明道德则是一种巨大的政治力量和精神力量,是每个干部、党员和越南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行动指南。胡志明道德体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作风正派、生活简朴。越南通过加强以胡志明道德品质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净化了社会风气,提高了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越南建设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营造了健康的社会氛围。

四、推进教育方式方法改革,实现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一)加强主渠道、主阵地建设

中国、越南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中国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准确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努力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在课程设置上,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宜传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在高校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同时,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在教材建设上,规定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提出要认真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教材体系。在队伍建设上,提出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与兼职人员相结合。

越南重视高等学校马列主义教育课程与教学建设。在课程设置上,一年级开设(马列主义哲学》(90学时)和(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120学时),二、三年级开设(科学社会主义)(60学时)和(越南共产党历史》( 60学时),四年级开设(胡志明思想》(45学时),经济与经营管理类高校加设马列主义经济学史。教材建设方面,有专门的全国教材编写会议,统一编写全国通用教材,各高校只能编写教学参考资料并须经过教育与培训部审定。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方面,2002年颁发了494号决定,要求各高校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马列主义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革新运动,要集中各种办法把长期以来的传统被动的教与学关系转向积极的教与学关系,把以老师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每年都要对马列教师进行业务培养(一般在8月份),并对马列教师实行待遇优惠。同时,越南还相当重视马列主义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与培训部不仅经常性设有马列主义教育教学方面的部级招标课题,经常性地收集各高校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意见与建议,而且还相当注重马列主义教育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是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的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越南共产党都十分重视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了战斗力,保持了先进性,也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地位,营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社会氛围,实际地强化与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时刻注重自身建设。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建设比喻为“伟大工程”;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把党的建设比喻为“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越南共产党认为党的正确领导是保证越南革命胜利的首要因素,为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早在1988年6月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上,越南共产党就提出必须坚持“五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越共七大报告提出:“劳动人民和全民族已承认我党是领导者,是自己基本的和切身利益的真正代表者。为了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我党把自我革新、自我整顿、提高党的领导能力视为党建工作中的头等重要的要求,是保证我党始终同革命任务相称的经常性工作。”1992年3 —4月间,1993一1995年间,1999一2001年间,越南共产党先后开展过三次大规模的整党运动。2006年4月召开的越共十大重申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出要把越南共产党建设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民族的先锋队。近几年,除了加强治理、整顿之外,越南共产党还进一步加强了理论武装与素质建设,比如,政府拨出专款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再版胡志明全集,并把《关于当代马列主义的若干问题》作为全国通用读本,引导全体干部系统学习;越南还出版了越文版的《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等著作,鼓励越南人民了解和学习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事业闹。

(三)重视舆论宣传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