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管理工作计划范例6篇

皮肤管理工作计划

皮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胃管固定;倒Y形固定法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50-01

由于肠内营养和胃肠减压等各种治疗的需要,临床上留置胃管是一项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但如何使留置胃管在长时间内不发生计划外脱管,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增加病人的舒适度,固定是关键。留置胃管的固定是一直困扰临床的一个难题,近年来,许多护理文献也报道过各种尝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胃管固定不牢,或固定方法复杂等不足[1]。用传统鸡肠带方法固定胃管,易致胃管松动脱出,且鸡肠带易污染,病人呼吸不畅,脸颊及耳后皮肤长期受压。为探讨一种更为有效的固定胃管的方法,近1年我们采用3M弹力胶布倒Y形固定的方法,经临床反复应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1月~2009年9月食道癌、食管破裂等手术前后需要胃管留置者。按病房责任组分为两组,实验组25例,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50.7岁。对照组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5.8岁,其余治疗,护理措施无差异。纳入标准:意识清晰、配合治疗、留置胃管时间3天以上。

1.2 方法 对照组用鸡肠带在鼻孔处打结固定胃管,顺脸颊至耳后环绕枕部环形固定一圈。实验组根据患者情况准备2条3M弹力胶布,其中一条长5-8cm,宽2-4cm,顺长轴对半剪开至二分之一处;另备一条长3 cm,宽2 cm,可修剪成心形,菱形、花瓣形等。 固定前先用棉签擦去鼻孔内分泌物及鼻尖、鼻翼旁皮脂腺等,再按倒Y形无张力贴上第一条胶布,从鼻背部起轻捏至鼻翼,注意一定要紧贴皮肤,然后将剪开的两边交叉缠绕胃管,固定于鼻梁。最后用第二条胶布固定胃管于下颌角处。

1.3 调查方法 在留置胃管期间,责任护士采用与病人及家属面对面的访谈方式,了解并记录患者和家属对两种固定法的感受和固定效果。

1.4 评价指标[2](1)意外脱管;(2)固定胃管处皮肤异常(发红、破损、过敏);(3)需再次固定或改用其他方法;(4)病人舒适度。

2 结果

两组病人的胃管脱出、皮肤压痕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计划外脱管发生率为0.04%,皮肤压痕发生率0%,0.08%病人感觉鼻根部有紧绷感(跟护士固定胶布时太紧,未实行无张力粘贴有关)其余病人无不适感。对照组计划外脱管发生率0.12%,皮肤压痕发生率92%,72%病人感觉呼吸不畅,耳后皮肤疼痛。由此可见3M弹力胶布倒Y形固定法明显优于传统固定法。

3 讨论

传统的胃管固定常用鸡肠带或普通胶布,牢固性、透气性差,容易移位甚至脱落。胃管非计划外滑脱则影响胃肠功能恢复及切口愈合,并发切口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3M弹力胶布牢固、透气性好。胃管不易移位或脱出,保证了病人的安全,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鸡肠带固定绳易污染,不易更换,鼻孔处打结导致病人呼吸不畅,脸颊及耳后皮肤长期受压,此法操作复杂、护士完成所需时间长, 不但增加了工作量,而且既不美观又不舒适。而新型的倒Y形固定法无需鸡肠带或者普通胶布加强固定,减少了对患者皮肤的刺激而引起的湿疹、水泡、压痕、疼痛等。既舒适又美观,而且操作简单,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4 结论

3M弹力胶布倒Y形固定法增加了可操作性、牢固性、美观性、舒适性,降低了胃管脱出、皮肤压痕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护士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了病人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皮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2

通讯作者:朱菊娥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颈内静脉行CVC的固定方法。方法 40例恶性肿瘤并行颈内静脉置入CVC患者的导管固定采用“施乐扣”固定方法(研究组),选择同期恶性肿瘤行颈内静脉置入CVC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导管采用免缝胶带固定方法)。结果 研究组导管静脉炎、非计划拔管、皮肤压痕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CVC; 施乐扣固定; 免缝胶带固定

CVC(central venous catheten)是经颈内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也是肿瘤患者无法置PICC时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1]。因为导管需要长期使用,所以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对长期置管患者非常重要。笔者分析比较了经CVC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对置管过程中静脉炎、非计划拔管、皮肤压痕情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组选择2010年1月~2011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肿瘤一科确诊为恶性肿瘤并行颈内静脉置管患者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9~85岁;对照组选择同期本院肿瘤二科确诊为恶性肿瘤行颈内静脉置管患者40例,其中男34例,女6例,年龄51~7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导管固定方法 对照组采用免缝胶带固定方法,即取出第一根无菌免缝胶带,固定连接器或连接翼,然后用透明敷料覆盖,再用第二根免缝胶带交叉固定,第三根在第二根上再贴好加强固定;研究组采用“施乐扣”固定法,即将“施乐扣”中央2个蓝色突起点置于连接器翼型部分两侧小孔中,并扣紧两边锁扣,确定“施乐扣”在皮肤上的位置,撤下底部防贴纸膜,固定“施乐扣”装置,3 M透明贴膜贴于“施乐扣”边缘[2]。

1.3 统计学处理 观察两组导管静脉炎发生率、非计划拔管及皮肤压痕情况,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种固定方法静脉炎发生率、非计划拔管及皮肤压痕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固定效果好,减少静脉炎发生 肿瘤患者由于上肢血管条件差、经济条件限制、终末期姑息治疗等,需要补液但无

表1 两种固定方法效果比较(n)

法行外周静脉穿刺而给予CVC。由于颈部皮肤褶皱较多,解剖部位不平坦,对照组固定方法将敷贴覆盖导管直接贴于皮肤上,洗头洗脸时如弄湿敷贴或换脱衣服时牵拉导管易使贴膜边缘翘起或松动,容易造成导管移位,而导管的微小移动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部分老年患者自护能力较差,甚至会造成导管脱出和暴力拔管。“施乐扣”固定法增加了缓冲作用,因此,牵拉导管时不会使贴膜翘边或松动,进一步增加了导管的固定作用,有效避免了非计划拔管[3,4]。

3.2 减轻了对皮肤的压迫 对照组固定方法将敷贴覆盖导管直接贴于皮肤上,长期压力和摩擦力不可避免会在皮肤上造成压痕。经颈内静脉置入CVC导管大多为恶性肿瘤患者,这类人群全身营养状况较差,化疗时间较长,导管长期压迫皮肤会不同程度地压伤皮肤,甚至造成破溃。“施乐扣”固定法可避免导管与皮肤直接接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导管对皮肤的压迫。

3.3 颈部活动自如,舒适度提高 对照组固定方法采用大贴膜加贴胶布,这都增加了贴膜直接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使患者感觉颈部有异物感,颈部活动受限[5];“施乐扣”固定法相对减少了贴膜、导管直接与皮肤接触的面积,改善了患者颈部活动的自由度,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6]。

3.4 节省护士每次更换透明贴膜的时间,明显降低护理人力成本 对照组固定CVC,在更换敷料时导管与透明贴膜结合紧密,护士为避免分离过程的不慎导致导管的脱出,需要耗费较长时间谨慎操作。而使用“施乐扣”固定法更换时则避免了此类情况的发生,护士操作极为简便,工作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极大地降低了护理人力成本。

3.5 “施乐扣”安装的操作步骤:皮肤处理、按压、撕开、贴放。“施乐扣”拆除的操作步骤:卸除、脱离。使用“施乐扣”还应注意:(1)“施乐扣”上的蓝色箭头一定要朝向穿刺点的方向。(2)正确使用皮肤黏膜保护剂,可以保护皮肤,减少皮肤在受到由于粘合摩擦、汗液浸渍时带来的损伤,增加“施乐扣”的粘合性。(3)消毒剂、皮肤黏膜保护剂均需完全待干。(4)切忌强行揭除“施乐扣”固定垫。

“施乐扣”是近年来开始在国内使用的一种新型固定装置,“施乐扣”遵循OSHA(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推荐的无缝和固定的建议,为导管固定提供了临床解决方案,可以用于固定所有连接于体内的导管[7]。笔者所在医院还将“施乐扣”用于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的固定,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李青兆,方海棠.CVC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实用肿瘤学杂志,2009,23(6):571-572.

[2] 林静,马珊.施乐扣固定PICC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10,5(25):13-14.

[3] 安世兴.施乐扣固定装置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应用.Aerospace Medicine,2010,1(21):918.

[4] 潘丽花,于兰贞.PICC常见并发症产生原因及护理.护理研究,2006,20(10):2633-2634.

[5] 张雪花,王秀芬.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现代护理,2006,12(3):274-275.

[6] 林成娟,孙代艳,丁国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前瞻性调查及护理对策.护理学杂志,2007,6(22):44-46.

皮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儿童;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护理

整体化护理是目前国际普遍开展,我国正在推行的先进护理模式,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以护理程序全面收集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资料,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并对病人实施身心整体护理。我们病房于2002年3月收治1例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患儿,此病在临床不常见,现以整体护理的形势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儿,男,9岁,因出现皮疹、发热2天,于2002年3月29日收入院,平素身体健康,无住院、过敏及其他遗传及传染病史。追问病史:曾于10天前患上呼吸道感染,服过消炎药,入院后查体:T39.4℃、P92次/min、P26次/min、BP12/8kPa(1kPa=7.5mmHg)、体重26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急性病容、呼吸略促、查体合作;全身皮肤散在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融合成片红斑,不高起皮面,压之退色,以双耳、背部、双下肢伸侧面为著,足双踝背面略呈淡紫色,压之部分退色,疹间皮肤颜色正常,不干燥。入院后给予抗生素及脱敏药物治疗,住院16天,康复出院。

2实施方法

2.1收集资料,详细了解患儿病情,进行评估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他们的专业护士,主管医生,介绍病区环境,医院及科室规章制度,检查个人卫生状况,使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在尊重关心他,并取得积极配合。

2.2明确问题,确定护理诊断(1)体温的改变:体温过高与皮疹有关。(2)皮肤完整性受损:皮疹与过敏、免疫有关。

2.3护理计划、措施、预期结果

2.3.1及时监测体温,并进行相应处理体温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36℃~37℃)。及时观察体温的热型,每4h测体温一次,并记录。T38℃时,多饮水,头部放置湿毛巾(温或凉)或冰袋可降低体温。超过38.5℃时,给予药物降温,如口服复方阿司匹林(APC)。酒精擦浴,多饮水,温盐水灌肠,有利于毒素排泄。遵医嘱及时补充生理需要量,保证热量供给,提供富有营养,多种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床单,保持患儿舒适,防止受凉。保持口腔卫生,防止口腔感染,增加患儿食欲,保持环境安静,有足够的休息。通过实施,体温稳定,保持在36℃~37℃之间

2.3.2皮肤完整性受损得到恢复及时观察全身红斑的情况,详细记录皮肤受损程度。如范围大小,进行各种操作时,动作轻柔,帮助患儿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每日擦身2次,每周洗澡1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爽。每日涂擦外用皮肤药,衣服、床单清洁、柔软无刺激。避免吃易过敏的食物,如鱼虾等。严密执行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皮肤无破损、完整恢复。

2.3.3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心理反应患儿及其家长对此疾病知识缺乏,家长对患儿得病非常着急,希望准确了解疾病发生过程及其预后等情况。患儿,9岁,已上小学三年级,表现为害怕住院,怕陌生人和医生护士,害怕疼痛、打针、耽误功课。通过专业护士的正确指导及详细介绍此病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给予解释和安慰,并补习功课。解除了家长及患儿的焦虑感、恐惧心理,增加了护患交流。

2.4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每24h得到继续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5观察病情变化每日做护理记录,详细观察病情变化。

2.6给予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患儿住院16天,通过整体化护理,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皮肤散在红斑完全消失。此病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表现为皮肤黏膜多样化,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于有过敏体质的患儿。反应原为支原体、病毒、细菌、真菌感染、药物(磺胺类、抗生素、抗惊厥、镇静剂)及食物等。约半数病人在发病前1~3周有原发病史和服药史。感染引起发病的潜伏期较药物引起的潜伏期长。学龄前儿童发病者多。指导家长,避免感染、避免到人群密集处去。减少过敏食物摄入,慎用过敏药物,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皮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外周浅静脉穿刺法;持针柄法;穿刺角度;穿刺成功率;疼痛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b)-138-03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eripheral superficialvenepuncture

ZENG Ying MO Wenjuan HUANG Yanjin ZHAO Ling ZHAO Hong DUAN Gongxiang

Department of Fundamentals of Nursing, School of Nursi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u′nan Province,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 wield and satisfactory method of peripheral superficial venepuncture for nursing stu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ne-time achievement ratio of venepuncturerelieve and relieve patients′ pai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Methods 120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in 2008 in our schoo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60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60 cases). The conventional needle holding method (hold the needle horizontally with skin using thumb and forefinger) and the conventional pricking angle (insert the needle at the angle of 20°-30°) were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big angle needle holding method (hold the needle holder at the angle of 45° with skin using thumb and forefinger) and the big angle pricking method (insert the needle at the angle of 30°-45°, lower the needle horizontally with the skin and push it for 0.5-1.0 cm following the vein direction) were us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in response and achievement ratio of venepuncture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the degree of pain was less (P < 0.01) and the achievement ratio of venepuncture was greater (P <0.01) by using the modified method of peripheral superficial venepuncture. Conclusion The modified peripheral superficial venepuncture method (the big angle needle holding and the big angle pricking method) has good practicality and feasibility, which can improve the achievement ratio of venepuncture and alleviate the pain of skin tissue injury.

[Key words] Peripheral superficial venepuncture; Needle holding method; Puncture angle; Achievement ratio of venepuncture; Pain

外周浅静脉穿刺输液术是临床治疗的基本措施,也是护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基本护理操作之一。临床上,护士外周浅静脉穿刺水平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护生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水平较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低,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如何提高护生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水平,是护理教学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显示,增大角度外周浅静脉穿刺法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1-2]。前后持针柄法在静脉穿刺时针头稳定性好,进针角度调整灵活,学生易掌握[3]。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对浅静脉穿刺法不断改进,取得较好的效果[4-5]。为探索护生易于掌握且患者满意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法,为临床推广提供论证依据,本课题组于2011年6月在护理学基础外周浅静脉穿刺输液术实验强化训练课中,随机将我校2008级120名护理本科生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传统的和改进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法示教,并观察护生相互进行外周浅静脉穿刺的效果。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08级护理本科学生120名,男生8名,女生112名,年龄21~24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名护生。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生年龄、性别、技术熟练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按心理学家威斯顿的人体触觉二点阈值[6]筛选护生,纳入标准为护生手背皮肤感觉阈值为(11±2)mm,排除有药物、食物等过敏史及过敏体质者。

1.2 方法

1.2.1 药液器材 静脉输液液体使用的是哈药有限公司生产的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批号:10060523);输液器选用湖南平安医用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7号针头的一次性输液器及5~7号的一次性输液针头。

1.2.2 操作方法 所有护生由同一个人统一带教培训,穿刺技术培训合格后,指导护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行外周浅静脉穿刺输液术操作。使用统一评估标准对护生进行疼痛评估,避免技术误差。两组护生外周浅静脉输液前均不介绍另一种外周浅静脉穿刺法,均不暗示心理准备,操作时观察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后征询疼痛程度。

1.2.3 实验分组 观察组采用改良法,即增大角度持针柄法(拇指上、示指下,针柄与手背皮肤呈45°角)与增大角度进针法(针头与皮肤呈30°~45°角,并保持该角度将整个针尖斜面快速穿刺入血管、进针深度为2~3 mm,然后放平针头沿血管走向平行进针0.5~1.0 cm)。对照组采用传统法,即传统持针柄法(拇指上、示指下,针柄与手背皮肤平行的持针柄法)与传统进针角度(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度进针)。

1.3 评价标准

疼痛评价使用国际常用的疼痛评分法“马克盖尔法”,将疼痛分为6个等级:不痛、有疼痛感、轻微疼痛、疼痛、疼痛较剧、剧痛。将不痛、有疼痛感、轻微疼痛划分为无痛或微痛,将疼痛划分为较痛,将疼痛较剧、剧痛划分为疼痛。马克盖尔疼痛问卷调查表(MPQ)有44个描述各种疼痛的词汇,这些疼痛描绘词汇分散在三大组中:感觉的、情感的和评价的。评级不分类,供患者选择合适的描绘词汇。该工具每个指示打分标准为5、4、3、2、1分,总分越高表示患者所受疼痛冲击越严重[7]。以此来得到以下结果:疼痛分级指数(PRI)、选择的词IC数量(NMC)、目前疼痛强度(PPI)、6个词描述目前的疼痛(0表示无痛,5表示十分疼痛)让患者以自己的疼痛经验,按以上6个等级作出穿刺后的疼痛评价。本量表通俗易懂,一般患者能较正确地回答问题,可为统计学分析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外周浅静脉输液流程按基础护理学实验教程标准执行,护生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采用观察法。采用调查、询问、观察方式收集两组护生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穿刺疼痛程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疼痛率采用构成比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

两组护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84,P < 0.01)。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增大角度的穿刺法优于传统法。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

2.2 两组护生穿刺疼痛程度比较

结合“马克盖尔法“疼痛的6个等级评价,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两组护生疼痛率比较,经Mann-Whitney U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Z=-5.342,P < 0.01)。提示观察组有明显的减轻疼痛效果,改良法优于传统法。

3 讨论

3.1 增大角度外周浅静脉穿刺法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增大角度外周浅静脉穿刺法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2]。由于表层皮肤致密,以20°~30°角度进针,进针阻力大,进针时针头与皮肤的角度不易掌握。如进针过浅会穿透皮肤而未进入血管,针头滞留在皮下组织,引起皮下出血与疼痛;如进针过深穿透血管,导致局部出血,穿刺失败。增大角度进针可减少阻力,针头与皮肤呈30°~45°角,并保持该角度将整个针尖斜面快速穿刺入血管、进针深度2~3 mm,然后放平针头沿血管走向平行进针0.5~1.0 cm。此法针头穿刺深度不会过深或过浅,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本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3.2 增大角度外周浅静脉穿刺法可减轻患者疼痛反应

增大角度外周浅静脉穿刺法可减轻患者疼痛反应[1-2]。由于皮肤的上皮组织游离神经末梢丰富[8],感觉敏锐,易产生烧灼样疼痛。疼痛程度与刺激强度、作用面积及作用时间有关。采用传统的静脉穿刺角度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由于进针角度较小,针头与皮肤接触的面积较大,针头穿过的皮肤组织较多,牵涉组织及神经末梢较多,穿过表皮达血管的距离较长,刺激神经末梢的时间较长,表皮受损范围较大,因此患者感觉明显疼痛[7]。本实验采用增大角度穿刺法,以30°~45°角进针,相对减少了针头与皮肤接触的面积,减少了皮肤受损范围,缩短了刺入皮肤的时间及距离,减轻了刺激强度,因此减轻了疼痛。本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外周浅静脉穿刺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3.3 增大角度持针柄法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护理学教材上没有明确说明外周浅静脉穿刺的持针柄法,教师们在实验课示教时也没统一持针柄法,且未给护生进行具体的讲解。护生练习时常按自己的用手习惯持针柄,在临床工作中积累操作经验并不断改进,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临床上外周浅静脉穿刺持针柄法有多种,如前后持针柄法、上下针柄法等。

前后持针柄法是拇指、示指捏住针柄前后侧缘,此法优点是操作依靠的是手指关节活动,手指操作比手腕灵活,准确性相对较高[3],且手指持针柄易把握穿刺力度及调整进针角度。缺点是手指与针柄接触面较小,针头易晃动,稳定性较差。此法对于操作娴熟、心理素质好的护士较适合,因此,临床应用较多。然而,对于初学者首先要求的是持针头稳定,护生穿刺技术不娴熟,用此法针头易上下晃动,同时这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持针头不稳定与心理压力可直接影响护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因此,此法对初学者不合适。

在传统的带教中老师示教常采用上下持针柄法,此法优点是手指腹指与针柄的接触面较大,手持针头较稳固,但此法也存在许多缺点,如针头刺入皮肤后必须更换持针柄的方法再前行进入血管,即换成拇指、示指前后持针柄法,以调整进针角度,换手时如衔接不好,会导致针头摆动,造成针头进入血管较浅,或针头滑出血管;如不换手,示指会垫在针柄下从而增大进针角度,不能调整灵活进针角度,易刺破浅表血管;另一方面,由于针尖斜面缺口大,穿刺时对皮肤及血管壁的切割性损伤面积较大,肌纤维断裂后碎块会堵塞针孔,从而使静脉穿刺失败。此法穿刺成功率较低,给患者造成的疼痛较大。本实验结果显示,传统持针柄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低。

增大角度上下持针柄法是改进的上下持针柄法,即用拇指、示指指腹持针柄上、下面,并持针柄与手背皮肤呈45°角。此法在针头进入皮肤后不需更换持针柄方法再进血管,示指没有垫在针柄下不影响进针角度,穿刺过程中不需要换手,操作连贯,穿刺力度、进针深度可以灵活控制,既具有上下持针柄法的稳定性特点,又有前后持针柄法灵活调整进针角度把握穿刺力度的特点。本实验结果显示,改良的上下持针柄法适合于初学者,护生易于掌握,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了穿刺疼痛。

综上所述,改良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法,即增大角度持针柄法与增大角度进针法,可提高护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有效降低了疼痛发生率,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此法值得在护理实践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欣.两种不同静脉穿刺角度对病人疼痛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3(8):599-600.

[2] 席冠华.采用不同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04,18(7):1290-1291.

[3] 席亚林,牛亚玲,席睿.不同持针柄法在静脉穿刺教学中的应用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9):772-773.

[4] 傅月珍.肢体浅静脉穿刺法的改进[J].护理与康复,2008,12(7):930-931.

[5] 李丽林,邢淑文.手背静脉穿刺教学方法的改进[J].护理教育,2004,12(19):1856-1857.

[6] 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198-201.

[7] 赵俊,张立生.疼痛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32-34.

皮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5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发生的让患者直接或者间接受到伤害的风险[1]。急诊监护病房属于非封闭式的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病种复杂、病情危重且允许家属陪护,存在着诸多风险。

1 护理风险及原因分析

1.1 感染 ①患者病情危重,体质虚弱,机体抵抗力降低,家属陪护,各种病毒、细菌便随人流进入病室侵入人体。②患者管路多,如尿管、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处理不当极易发生管路相关性感染。③部分医护人员消毒隔离观念不强,洗手不规范易致交叉感染。

1.2 纠纷 ①医务人员的急诊护理风险意识缺乏,使其未较好地对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和评估[2],易引起纠纷。②患者病情危重,急诊入院,家属心情急躁,也是引起纠纷的原因。③年轻护士技术不过硬,言行不得当,与家属沟通不到位,易致纠纷。④住院时间长,花费大,家属经济负担重,对治疗失去信心也可成为纠纷的导火索。

1.3 压疮 ①患者病情重,无自理能力或自理缺陷,不能或限制翻身,易致压疮。②患者营养差,大小便失禁,极易导致皮肤受损。③部分护士巡视不及时,翻身不到位,未给予气垫床或棉圈保护,导致皮肤受压时间过长,易致压疮。

1.4 非计划性拔管 急诊监护病房患者身上管道多,各种管道可能出现意外脱管,在胃管、气管导管、静脉置管、导尿管、引流管中,以气管导管脱落至或自动拔除的风险性最大[3]。主要原因是患者耐受性差,固定方式欠妥,护士对患者拔管风险评估不到位,镇静镇痛不到位,未给予适当约束,对患者及家属宣教不到位等。

2 防范措施

2.1 预防感染措施 ①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患者体质,尽量减少家属陪护,教会家属六步洗手法,有呼吸道感染的家属禁止探视和陪护。②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③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避免交叉感染。

2.2 预防护患纠纷措施 ①患者入院时要积极迎接迅速处理,设身处地的为患者和家属着想。②重视对急诊护士专科急救技能的培训,老护士要做好传、帮、带工作,不断提高年轻护士技术水平,使年轻护士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学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③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严格履行告知义务[4],做好危重患者的风险评估,包括坠床、跌倒、压疮、营养、尿路感染、静脉血栓、脱管等危险因素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告知医生及家属,共同采取措施预防风险的发生。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为患者提供高质优效的护理服务。⑤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预防压疮措施 ①按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按摩皮肤,刺激血液循环。②及时为患者擦浴、更衣,减少汗液及大小便对皮肤的刺激。③通过静脉营养、胃肠道营养,改善患者机体状况,增加皮肤弹性。④根据情况给予铺气垫床、垫棉圈、贴透明贴等保护受压皮肤。

2.4 预防非计划性拔管措施 ①加强脱管因素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告知医生及家属,引起重视。②必要时与家属沟通,给予镇静,给予适当约束。③加强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由此可见,护理风险存在于急诊监护病房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护理人员培训,重视对风险的评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3536.

[2] 姚玉蓉.护理风险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9):1090-1091.

皮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循证护理;压疮;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89-01

2007年美国全国压力溃疡顾问小组更新压疮的定义:压疮指皮肤或皮下组织由于压力,或复合有剪切力或摩擦力作用而发生在骨隆处的局限性损伤。压疮本身不是原发疾病,它大多是随着其它的原发疾病未能经很好地护理而造成的损伤。一但发生压疮,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情,延长康复的时间,严重时可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1)。因此,预防压疮的发生对病人的健康尤为重要。为了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对本院2010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经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分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0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braden压疮危险评因素估分值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53例均进行常规压疮护理,包括定时协助翻变换、睡海绵床、骨骼凸出部位垫气圈、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等。观察组53例患者采用压疮循证护理:(1)高危压疮患者面临的护理问题,如何处理易发生压疮部位皮肤护理及被动翻身等(2)根据问题寻找文献证据。计算机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NKI原始文献数据库,检索范围包括国内外关于压疮预防护理的系统评价,检索内容为目前对压疮预防护理的非传统措施,检索主题词压疮预防护理,并对查阅到的护理文献证据进行可靠性真实性等评估,最终提出护理计划:(3)实施护理计划:1护理:通过循证研究及总结既往护理经验,病人侧卧时,在患者背部放一通风透气、不易变型的侧卧位多功能护理垫(3),保持身体30度倾斜,尽量避免90度角侧位(4)。半卧位时抬高患者床头不应超过30°,半卧位时间不能超过30min。2皮肤护理:清洁皮肤后在经常受压的部位喷赛肤轻轻按摩1分钟后贴安普贴,边给予3M透明敷贴加固固定。3有效的大小便管理 患者大小便失禁,皮肤浸渍后,在受到摩擦力和剪切力时更易受到伤害面导致压疮发生。大便失禁时有更多的细菌及毒素,比尿失禁更危险。因此对压疮高危患者保持肛周皮肤干燥是重要环节。频繁腹泻及大便失禁患者使用带囊气管导管代替肛管。4翻身时机 对肢体活动障碍且卧床患者,多数需每2小时翻身1次,必要者可每0.5小时翻身1次,对病情尚不平稳患者,不宜在其躁动不安,循环不稳等时候进行翻身,对翻身较困难患者,应使用气垫床,或在患者臀部放水袋4根据护理情况进行护理计划调整与修正,随时观察患者应用效果,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与修正护理计划,对新发现的问题再次通过循证程序进行护理干预。

1.3 判断标准

压疮分期的更新。 国内常用的压疮分期标准将压疮分为4期(5)I期为淤血红润期,压疮皮肤完整,但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解除压力30min后,皮肤颜色不能恢复正常;II期为炎性浸润期,压疮已损伤表皮层和真皮层,受压部位呈紫红色,皮下产生硬结,常有水泡形成;III期为浅度溃疡期,全层皮肤破坏,可深及皮下组织直达肌层,可伴有感染的混合伤口;IV期为坏死溃疡期,此期压疮是在上述基础上广泛累及肌肉、肌腔及骨质;2007年美国国家压疮专家组将压疮的分期更新为6期(5)怀疑深层组织损伤皮和难于分期的压疮。怀疑深层组织损伤是指皮下软组织受压力或剪切力损伤,局部肤色变成紫色或褐紫色;需在完成清创后才能准确分期.难以分期的压疮全皮层缺失,但溃疡基底被黄色,棕褐色、灰色、绿色或棕色的腐肉掩盖或有棕色、褐色、黑色的焦痂在溃疡底部。只有腐痂皮充分去除,才能确定真正的深度和分期。

2 结果

观察组53例患者中发生I期压疮者1例,未见II期及以上压疮患者,压疮发生率为1.88%,对照组53例患者中发生I期压疮者6例,发生II期压疮者3例,无发生III期及以上压疮患者,压疮发生率为16.98%。2组压疮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长期以来,经验护理和直觉护理是护理的主要模式,使护理工作容易带有盲目性和主观性,循证护理是“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是护理人员在制定护理计划时,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即最可靠的科学证据, 与临床经验 、 患者需求相结合,制订完整的护理方案(7)。故循证护理又被叫做实证护理,其从患者实际面临的护理问题出发,实施针对性护理计划,将护理从被动转为主动,避免了临床护理的主观性盲目性,使临床护理有证可循,因而备受临床护理工作者及患者欢迎。定时翻身,交换,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传统护理方法是,患者交换时,后背和胸前使用软枕固定,多达3-4个,并且易变形,身体感觉不舒服,翻身用物过多,床铺不整洁,护士搬动病人身体时费力,翻身动作繁锁、费力、且不到位。循证后,知道身体侧卧与床成30°时,有利于人体骨突起部位压力的分散和血液流动,有效减少压疮的发生,使用普通软枕因易变形而达不到翻身要求,循证护理的病人侧卧位时使用特征为三角形结构垫,具有稳固性和不变形特点的侧卧位多功能护理垫,很好地解决了病人卧位问题,降低压疮发生率。循证后还知道,半卧位时如果床头抬高45°,患者易滑动,增加骶尾部的剪切力,形成压疮.,同时足跟处垫软枕或脚圈,避免足跟与床垫直接接触而达到有效减压。通过对文献的可靠性真实性等评估后,观察组所有患者护理过程中半卧位床头抬高不超过45度,严格避免90度翻身,降低压疮的风险。通过循证研究发现,赛肤润含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植物固醇和茴香.可在皮肤局部形成脂质保护透明膜,增加局部组织抵抗力,绶冲摩擦力,限制皮下水份的流失,加速表皮细胞的更新,实现预防红斑的发生(8)。。安普贴薄膜敷料,柔软舒适,可减少摩力:柔软的水胶成分有减压作用,有效减轻患者局部皮肤受压,使局部皮肤更加光滑、耐磨,从而减轻局部皮肤所受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能有效消除引起压疮的主要因素,有效预放压疮的发生,因此,清洁皮肤后,在经常受压的部位喷赛肤轻轻按摩1分钟后贴安普贴,边给予3M透明敷贴加固固定,就能很好地达到预防压疮发生的效果。按摩能减少局部血流降低局部皮温(9) ,故对受压部位软组织应避免按摩,多数受压部位在压力解除后在半小时内能恢复正常肤色,如受压部位持续发红,进行按摩将造成或加重局部损伤,本研究主要探讨循证护理对高危压疮患者预防的应用研究,结果证明循证护理显著降低了压疮发生率,是一种预防压疮的有效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殷 磊.护理学基础[M] .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7-221.

[2] 王全燕.Braden评分法在老年科长期卧床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J],2011,9(11):93-94.

[3] 黄小梅 ,占克斌 .预防压疮侧卧位多功能护理垫的制作与临床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9(24):20-21.

[4] 陈茜,成翼娟,王晋等. 循证护理在压疮护理中的临床实践.护士进修杂志[J],2002,17(11):846-847.

[5]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1-82.

[6] 彭雪娟,崔妙玲等.压疮伤口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26(2):23-25.

[7] 黄柳青,曾夏杏.循证护理在糖尿病皮肤损害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4,10(11);1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