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自我总结范例6篇

画图自我总结

画图自我总结范文1

第一大要素:图是高中数学的生命线

图是初等数学的生命线,能不能用图支撑思维活动是能否学好初等数学的关键。无论是几何还是代数,拿到题的第一件事都应该是画图。有的时候,一些简单题只要把图画出来,答案就直接出来了。遇到难题时就更应该画图,图可以清楚地呈现出已知条件。而且解难题时至少一问画一个图,这样看起来清晰,做题的时候也好捋顺思路。

首先要在脑中有画图的意识,形成条件反射,拿到一道数学题就先画图。而且要有用图的意识,画了图而不用,等于没画。

有了画图、用图的意识后,要具备画图的技能。有人说,画图还不简单啊,学数学有谁不会画图啊。还真不要小看这一点。很多同学画图没有好习惯,不会用画图工具。圆规、尺子不会用,画出图来非常难看。不是要求大家把图画的多漂亮,而是清晰、干净、准确,这样才会对做题有帮助。改正一下自己在画图时的一些坏习惯,就能提高画图的能力。

最重要的,也是高中生最需要培养的就是解图能力。就是根据给定图形能否提炼出更多有用信息;反之亦然,根据已知条件能否画出准确图形。

现在高考中会出现数学实验题,这是新课标的产物,就是为了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题虽然新,但只要细心分析就会发现,其实解题运用的知识都是你学过的。高考题是非常严谨的,出题不可能超出教学大纲。

第二大要素:考后总结

老师、家长在学生考试后总是关注学生成绩于上一次考试比有怎样的区别。学生们也总是在没考好时找各种理由,无论是为了安慰自己还是安慰老师和家长。家长们在看到孩子成绩下降后不要过分紧张,只要让学生养成一个很好的考试习惯,不愁成绩上不去。

学生在考试后应该总结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次考试中有什么优点值得表扬。这是自我肯定的过程,太多的人让学生总结丢分原因了,却忽略了除了丢的分,学生还得到了很多分呢。学生要客观分析得分情况,哪些分是靠自己扎实的知识和解题的技巧轻松拿到手的;哪些分是脑中有大概印象再加一点运气成分拿到手的。不管是怎样拿到的,只要是得分了,就值得表扬。

第二,自己还有哪方面问题。在肯定自己优点的时候要客观,分析问题的时候更要客观。很多学生喜欢说一句话“我马虎了,不小心算错了。”我相信,这是实话,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马虎?其实究其根源是计算能力不过关。这是小学算术没学好,我没有办法。计算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学生反复训练才能得到的一种能力。发现问题,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相应训练,防止下一次考试时再在同一个问题上丢分。

画图自我总结范文2

一、从学生学习需要来激发学生画线段图之欲

所有的复杂问题都可细分为若干个小问题,每个细小的问题都可采用简单的线段图来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所以,从简单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既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又可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教学画线段图的真正原因源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想寻求突破时,当学生对获得的结果心存疑虑想进行验证时都是好时机,对学生来说是自己需要而画,由“要我画”变成“我要画”,而于教师则是学生需要而教,“生需故我需”。

二、从简单题型入手来培养学生画线段图方法

线段图教学要从低年级抓起,从简单题型入手、从意识习惯渗透、从画简易图出发,从小养成画图意识,形成技能技巧,到高年级才能运用自如。

1.题意到实物图,初步渗透线段图。低段学生年龄小,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师先用简单的实物或几何图形代替文字或有各种干扰因素的繁杂画面来分析基本数量关系,以激发兴趣、体会妙用,逐步认识实物与线段图的关系。

2.实物图到线段图,明确线段图特点。线段图是把实物图中的多少体现到线段的长短中,并把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形象地体现在图中。

(1)由实物图慢慢地过渡到线段图。让学生从画情节,到不画情节只画数量关系,进而会画线段图,要经历:实物图――读题后,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实物并分析相应的数量关系;替代图――用、、代替题中的实物情节;线段图――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在实物下画线段,并标上大括号和数量,从本质上把握数量关系。

(2)填写或选择线段图。根据已知题目,将线段图画好,具体数据让学生填写;或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线段图,以搞清数量关系,熟悉线段图。

(3)据图说意或编题列式。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段图说出表示的实际意思,并进行编题训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发展联想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编题后列式,从而更快、更准确地解答应用题,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从教师引导示范来指导学生画线段图之重

培养小学生画线段图能力的关键是教师耐心的指导、细心的示范。指导画线段图中,要明白根据题中重点句来画,过程的指导要“循序渐进”“千方百计”,帮助学生获得画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1.看着画。在典型的问题中,教师示范画。学生刚学习画线段图时,教师可一边说出自己画该图道理和产生思考的过程,一边画出表示题目里数量关系的线段图。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感悟画图的过程和道理。画好后,让学生看着图,跟着教师边说边重复一遍,从中让学生逐步掌握作图的基本要领。

2.跟着画。教师引领学生,和学生一起画。二三年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笔一笔跟着教师来尝试与体验,边画边分析问题。学生进入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及策略初步运用的阶段,在活动中获得画图辅助解题的初步活动经验。

3.说着画。学生独立尝试,教师随时指导画。这一阶段可以是教师画出线段图,学生看线段图说出线段图所表示的意义,或让学生读题后说说怎么画线段图。学生说,教师或学生画。

4.放手画。学生脱离教师完全独立画。当学生获得经验后就可以独立运用画线段图辅助解题,当然此时教师也要给予适时的点拨,注意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画”,积累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经验。

四、从找准数量关系来把握学生画线段图重点

找准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也是画好线段图的重点。随着年级的升高,解决问题的情境越来越复杂,除要抓住关键句、全面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外,还要注意图中线段的长短要和数值的大小基本一致,逐步注重图的美观、大方、结构合理,具有艺术性。而对于双线段并列图和多线段并列图一定要分清先后的顺序,找准数量间的对应关系。用线段图来表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大类。

1.部份数与总数的关系。部份数+部份数=总数;总数-部份数=部份数,首次渗透在一年级就可呈现。

2.相差关系。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相差数=较小数。第二册求相关数时可呈现,二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时继续了解。

3.份总关系。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第四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可运用,了解份总关系基本模型。

4.倍数关系。倍数÷因数= x倍;因数× x =倍数;因数÷1/ x =倍数;倍数÷ x =因数;倍数×1/ x =因数。第五册刚学倍数时可用,当五年级学习因数倍数后要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两者间关系,学分数应用题时应充分加强。

线段图便于判断及确定计算方法,便于一清二楚从整体上显示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同时有利于将隐含的中间问题显露出来,架起了条件及问题间的桥梁。

五、从拓展迁移知识来推广学生用线段图

解决问题时可以应用线段图帮助分析题意,还可以迁移到其他类型的问题,让线段图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或者利用线段图对比找规律。

如,“倍数”应用题,对中段学生而言,知识容易混淆。采取画线段图的方法讲解,对比讲清概念,寻找规律,效果较好。到高段分数应用题中,更需要利用线段图来寻找单位“1”,寻找“量”“率”对应关系。类似“整体与部分”题型的解题,联系线段图来帮助解题是很好的方法,通过这一形式也解决了一类题的解题方法。

六、从形成教学体系来分段寻找用线段图的时机

线段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寻找机会充分利用。尽管教材对用线段图的编排零散,没有承上启下做好衔接,但通过结合具体内容的有机渗透,形成安排有效的、较为系统的线段图学习板块。

一二年级的学习中,线段图应用以形象展示为主,帮助学生获得画线段图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指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并会利用线段图寻找解题思路。三四年级的学习中,线段图应用以辅助探究为主,画线段图应由教师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并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画线段图,提高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运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五六年级的学习中,线段图应用以直观验证为主,这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时会跃过线段图这一桥梁,直接通过抽象的分析、推理来解决问题。这时线段图主要用在对解决问题的结果心存疑虑时,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来进行验证。

掌握一种解题方法,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在尊重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敢于超出教材,以理智的“扬弃”态度,去挖掘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精华,在低段创造性地开展线段图渗透教学,中高段合理选择并使用线段图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画图自我总结范文3

教学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2.会画对称轴;

3.能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感悟到数学中蕴涵着的美。

教学准备:

蝴蝶的半边图、美术字“美”、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悟美

1.画蝴蝶

出示半张蝴蝶图,师:老师本来要送你们每人一张美丽的图画,可是因为忙,只来得及画了一半,你们能自己将它们画完吗?

学生拿出老师发的半只蝴蝶图,自己画。

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是怎样画的,展示学生画得蝴蝶图,比一比,谁画得蝴蝶漂亮,为什么漂亮?再请画得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画得更好。

2.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用剪刀剪下来,再把纸打开,就可以得到一副美丽的图画了。

3.学生用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图形,并将做好的图展示出来。

4.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这样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都有一条折痕)

这样的图形我们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呢?请大家看看书上给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

学生自学课本,并说一说通过阅读书本知道了什么。

5.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画对称轴。

6.师:你们能指出你刚才画的图形的对称轴吗?指给同桌看看。

7.电脑出示一幅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头像拼成的图形。

让学生判断这幅图是轴对称图形吗?

8.猜一猜:老师出示“美”的对折图,让学生猜猜这个轴对称的字是什么?“古人当初造字时是否就已经发现对称就是一种美呢?”

9.生说一说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转贴于

10.介绍数学的对称美。

(1)师: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对称图形。自然界中冬有漫天飞舞的雪花,春有竞相开放的鲜花,动物、植物中也都有对称图形,你们看——

学生欣赏电脑出示的蜜蜂、花、雪花、松树……图。

(2)师:对称是一种美,对称美又是数学美的一种,它能使物体具有饱满、平衡、匀称、圆满的感觉,人们利用事物的对称美,创造了许多美丽而壮观的奇迹,请看——

学生欣赏电脑出示的人类创造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天安门、埃菲尔铁塔、宫殿、隐形飞机、赵洲桥……

二、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信封中的平面图形,同学合作将不是轴对称的图形的去掉。

再每人任选一个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能画几条就画几条。

2.学生汇报:你们是怎样找出它们的对称轴的?分别有几条?

三、练习强化

学生做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把你的收获在这里交流一下吗?

你能用你的认识说一说轴对称图形为什么是美的吗?

对称是美的,但并不是只有对称才美,有时不对称也是一种美,就看你有没有用心出发现美、创造美。

五、实际应用,创造美

师:既然轴对称图形是如此美丽,我们何不用它们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呢?想一想,你打算设计怎样的图形来美化教室呢?

画图自我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机械制图》课程 教学方法 平面投影图 实体模型

《机械制图》以是图为研究对象,用图形来表达设计思维的一门工科类基础学科。是机械类和机电类学生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对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由于《机械制图》主要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由物―图、由图―物的思维流程,并着重培养学生的三维形状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形象思维能力,这都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当前的一些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五种教学方法。

一、引导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学习中,学生由“疑”到“悟”,无限循环往复,每次循环都螺旋式地上升一个层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由不会发问到会发问,由提出一般性问题到提出经过自己思考的有质量的问题,并由此逐步培养出一种探究的氛围和学风。例如:在讲授剖视这一章节时,我首先用幻灯投影映出一个内部形状较复杂(含孔和槽)的机件,要求学生画出该机件的三视图。结果学生们画出的三视图上出现虚线较多、虚实交叉重叠的现象,视图尺寸也很难标出。这时有些学生发问:遇到这样内部形状较复杂的机件该如何把它的内部结构表达清楚呢?这时我结合投影画面介绍剖视这一内容。当学完这一章后,又有学生提问:全剖视图和半剖视图有什么区别?一个机件用全剖视图表达后,能否再用半剖视图表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结合投影画面进行分析、讲解,并要求学生积极发言。这样教学课堂学习气氛热烈,学习效果也很好。

二、实体模型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拿实物模型画图和根据投影三视图做模型实物,它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这种方法主要有两个环节:(1)先发给学生实物模型让学生照实物画平面三视图,然后收起实物模型,让学生根据所画图想模型;(2)给学生指定投影图形让学生自己用橡皮泥、胶泥、萝卜等辅助材料做出实体模型,之后相互交换实物分别再画出投影图形。通过大量的由图―物和由物―图转换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读图、绘图能力。

三、直观演示教学法

制图课的学习基本分为两点:(1)由物―图,由空间实体―平面图形转换,即运用投影原理和投影规律绘制平面三视图。(2)由图―物,由平面图形―空间实体转换,即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把实体从图中抽象出来,确定空间实体形状。

在课堂上运用直观演示教学,可以使图物对照,以“物”代“言”,生动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它直接从实物模型入手,由表及里,从整体到局部,最后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表象,建立起具体的“实物”,然后按照投影规律绘制出平面图形。在课堂上适时使用实物、挂图、教具,并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所讲的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以机械制图中重要的组合体为例:在讲到组合体组合形式及表面连接关系时,利用轴承座模型如图(a),在课堂上先演示模型,把模型拆开成五部分:底板1、支撑板2、加强肋板3、圆筒4、圆凸台5,再组合到一起,让学生观察各部分与各部分之间组合形式及各基本体表面间连接关系。这样叠加、挖切、综合三种组合形式与相切、相交两种表面位置关系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四、多种教学手段结合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不要局限于使用一种手段来进行教学。灵活地对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往往比单一方法使用更加理想,还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我在机械制图课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内容需要出发,充分运用幻灯投影等电教媒体,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机械制图》的兴趣。如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先做好幻灯片,上课时利用幻灯投影,再用教鞭指点投影画面,进行讲解、分析,并指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带着疑问,对着投影画面进一步询问,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明显。

五、归纳总结教学法

对一些实践性强的问题还可以总结画图和看图的规律。比如:(1)由立体图画三视图,初学者在画图时,一般都是先画主视图,再画俯视图,最后画左视圈,其弊端是画比较复杂的物体时,会出现画到一半画不下去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通过具体实例给学生讲解:我们所画的三视图是一个整体的不同的三个侧面,而这个整体可看成是由若干个基本形体或基本形体的一部分组成的,而这些基本形体或部分基本形体的三视图我们已经会画了,基本形体之间的组合方式及投影特点也已掌握,所以在画图时,应一块一块地画,就是说要画哪一部分,应三个视图一起画,这样可省去很多量尺寸的时间,提高画图速度及画图质量。(2)由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其难度要比由立体图画三视图大得多。这是因为要画出所缺的视图,必须根据已知的视图想象出该物体的立体形状。可按形体分析法把形体假想分成若干个基本体,再按基本形体之间的结合方式组合在一起。复杂的地方用线面分析法来画。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在授课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空间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邹宜侯.窦墨林.机械制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谢宝锋.谈机械制图的教学[J].教师论坛,2002,(8).

[3]毕广兰.机械制图课的教法探讨[J].教师论坛,2002,(5).

画图自我总结范文5

中国画有图式吗?国式是什么?风格不同就是国式吗?造型就是图式吗?……这些都不是图式。那么,构图是不是图式?构图的意义相对接近了一点图式,但我的理解构图还算不上是完全意义上的图式。图式应当是画面总体结构所呈现的形式美感和形式语言的明确表达。

千百年来,中国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构图规律与方法。如:“计白当黑”、“金边银角”、“疏可走马”、“密不插针”等等。但这一固有的构图方法,但是对“目之所见”的自然现象的撷取,缺少人主观构图意识的参与。在清代以前的中国画家那里,是连构图这两个字的名称也没有的。通常在创作中处理构图上一是参自然,二是沿前人,三是主谢赫的“经营位置”说。

中国是农业国,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了依赖自然。同样中国画创作也不例外,除了描绘自然外,主观自创性相对缺乏。中国画构图的习惯是撷取大自然的某一点,略加变动或一点不变地移到纸上,所以前人十分强调写生的作用,甚至到了以写生代替创作的程度。这一点,可以在上一辈的中国画家那里得到印证。

中国的古代艺术家,不仅在题材,画面结构等方面依赖自然,而且在技法创立上也大多源于自然,一切遵循了源于自然这个法则。

纵观整个中国美术史,能够在中国画图式语言上有所创造的画家仅有宋代的马远,晚清的吴昌硕及现代的潘天寿三人。

马远的山水画创作,把他独有的审美视角,锁定在画面的某一角上并以此来创造别有意趣的视觉美感,由此形成他自己的图式语言。遗憾的是虽然早在宋代中国画坛就出现了独创图式语言的艺术家马远,但在尔后漫长的岁月中,几乎没有人去接近与研究这种可贵的创造。在当时乃至今天,马远被人们称之为“马一角”,这一称呼是褒义还是贬义呢?是认可还是否定呢?马远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的确立,是因为他的“一角”之举吗?不管怎样,中国美术史把马远留下,是为人类文明留下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自此以后,中国画图式语言的创造仍然是后继无人,或者说人们从来也没有在马远的成功经验上记取过什么。一直到清代晚期,吴昌硕的出现,这一情况才又有所改观。

吴昌硕的绘画作风,六十岁以前仍延续习前人的法则,但他在六十岁以后便着意发挥他书法的优势,在技巧上进一步使绘画书法化,并加重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从而在绘画技术层面上加快了革新步伐。更为可贵的是,当他意识到纵、横相扶相破所产生出来的美感时,他便大胆地将这种纵、横关系夸张到极致。

从马远到吴昌硕,其间经历了几百年,值得庆幸的是接吴昌硕之后出现的潘天寿,却只间隔了几十年。中国画图式建立的步伐似乎越走越快。

潘天寿先生的图式创造虽晚于马远、吴昌硕,但他在图式独创性上的主动性、方向性、认识性、目标性上却远远超过了马远与吴昌硕。

潘天寿先生作品图式的建立,就在他敢于一开始就把作品构图推入绝境,尔后又机智地在绝境中重新求得生还。他把自己的这种图式方法叫作“造险破险”。造险:把巨石(或大树干)一下子占掉画面的百分之七、八十,甚至更多;破险:即在已就巨石之上,以藤蔓,花木延出巨石,与所剩无几的空白处贯通衔接,又以题字的小块面与花石组成的大块面相呼相应,使得本来陷于绝境的画面瞬间又充满了诡谲奇异的生机,这简直是一出不破不立、起死回生的奇招、绝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人类的聪慧与发明创造,往往就产生在形象思维和发现平常事物特点的偶然契机之中。今天如果我们仍旧留恋和依赖于大自然给予我们太多的“粉本”之中,如果我们仍然漠视和缺少自主意识参与中国画图式创建的话,再去提图式二字,我觉得毫无意义。

我坚持认为:技法的变化与图式无关!局部造型的变化与图式无关!画多了或画少了与图式无关!颜色用多了用少了与图式无关!纯水墨不用颜色了与图式无关!画抽象了画具象了与图式无关!题满字,打满印章了与图式无关!凡此一切的一切都是技巧层面上的局部改造。图式的建立,是画面总体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美感和文化意义,是画家从意识到画面总体创造的同步表达。

生香活色 趣尽天然――吴冠南艺术的笔墨化 贾德江

记得有位学人评述中国画有两个表现系统,一个是线条化,一个是笔墨化。以此理论纵观中国绘画史,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宋以前的中国画是线条化阶段,其突出点在于以线造型:宋元以后是笔墨化阶断,其突出点在于笔墨是中国画的筋骨、血肉。

显然,吴冠南这匹“黑马”是沿着笔墨化传统,闯进中国写意花鸟画坛的。他以率性濡染,笔意纵横,飞扬道丽的色彩,抒发他那“开天合地之间”的激情。他笔下“不求形似求气韵”的古拙乖戾的花卉造型,远远超越传统文人清逸、散淡、冷寂的孤芳自赏。其形其质,写出了大自然的干情万种,他出神入化的画风,向观者展现了一个“花香活色,趣近天然”的审美境界。

吴冠南作品的“笔墨化”, 以不定于某家某派的固定模式、笔法、墨法为特点,不墨守前人的笔墨成规,也不遵循一成不变的创作方法,而代之以无法而法、任性而为、不拘一格,随心所欲的天真本色。

他的《花卉构成系列》,如《石隙生春》、《岁寒风骨》、《花竹近况》,《老菊缀秋》、《石畔杜鹃次第开》等作品,将花鸟与山水融合,以湿笔入画。恰到好处地在墨中用水,在水中用墨,在水中着色,山石、树干线条笔力爽劲,或粗或细、或浓或淡,错落狂舞,洋洋洒酒,一气呵成,恰如气势通贯、变幻陆离又憾人心魄的水墨色彩交响曲。其画中对西方现代构成不露痕迹的运用以及点、线、面所造成的黑白灰的层次感,尽显出晶莹剔透的墨韵与色泽。如此生动地再现自然之美,不能说不是吴冠南的一种创造。

吴冠南确实有水墨色彩的天赋,他灵活的地综合了古今艺术之长,独出机杼地领悟出了自我艺术表现形态,形成了他“苍秀隽逸、自然明快”的艺术风格。正如一位评论家对他的称赞: “多么活活的天机,在这些淋漓的水墨画里;多么微妙的和谐,在这些如此密致的色彩中。”

总而言之,吴冠南以自己感性生命入画,因而最少逻辑规范与约束及理法限定。他的形式、笔墨与最终完成的作品也因此最自由、最开放,也最富于生命的豪气。这里,让我们产生极大兴趣的是,画面中源于传统的澄怀畅游的古典美感气息被作了析解,与意识流动、时空交错的现代融为一体,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含量,留给人们不尽的回味与思索。

人物名片

画图自我总结范文6

【关键词】图画书阅读 幼儿 亲社会行为

一、问题提出

相关研究表明,图画书对幼儿的心理、情感、审美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产生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己在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图画书中主人公的种种表现和行为方式会给予幼儿一个很好的参考范式,在一页一页看似简单的画面和故事之中,却蕴藏着很深刻的教育含义,提升幼儿的道德感悟,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社会性发展的程度,尤其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因此,探究图画书阅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影响,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该研究选取了一系列适合3~6岁幼儿阅读的优秀图画书,并将其投放到某幼儿园中班的阅读区。在观察1周后,确定了四名幼儿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男女各半),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略低于同年龄段幼儿。主要方法是问卷法,在研究的开始阶段使用问卷(由20道试题组成,它们涵盖了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四个方面:帮助行为、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安慰行为。每个方面5道题),对四名研究对象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做了一个前测;在2个月实验结束阶段,对这四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做了一个后测,目的是将后测和前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辅助观察法,以在自然情境中了解孩子们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三、结果分析

(一)帮助行为。

帮助行为一般可分为非紧急情境下的帮助行为和紧急情境下的帮助行为。这里的帮助行为主要是指幼儿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户外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即非紧急情境下的帮助行为。通过图画书阅读活动的开展,图画书中的内容潜移默化的对幼儿有明显地影响,从中可以发现,幼儿的帮助意识日渐提高,并开始影响其帮助行为的发生,帮助行为的主动性也有所提高,帮助行为发生的频率也不断增加。

结合下列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伴随着图画书阅读的深入,小A渐渐地告别了哭泣,开始懂得助人和自助,脸上的笑容多了,性格也更开朗了。她的助人意识不断加强,助人行为也越发的频繁。

“没关系,我来帮你吧!”

小A是一个比较孤僻的女孩,遇到困难总是哭。在开展图画书阅读活动中经常鼓励她:“以后遇到困难,要像弗洛格一样勇敢、坚强,自己先努力解决,解决不了再去找别人帮助,好吗?”她非常认真的点点头。在我们的引导下,她开始自己“穿衣服”“涂颜色”……一段时间后,她己不再是那个“小鼻涕虫”了。她还会高兴的告诉我们:“我自己倒牛奶了!”“我画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小孩!”“我帮豆豆拖地了!”看到别人遇到困难,她总是会笑着说:“没关系,我来帮你吧!”

(二)合作行为。

合作行为更侧重于人际交往间为共同目标而表现的行为,在幼儿期主要表现为共同游戏、一起活动、制作作品等走向合作行为的体现。经过图画书阅读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对象的合作意识正渐渐提高,并开始影响着他们合作行为的发生。在合作行为观测中,惊喜地发现4位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能与小朋友达成一致意见、能与不同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和小朋友游戏时能遵守规则、能主动邀请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能与小朋友合作完成各种作品。

小B是一名维吾尔族小朋友,因为汉语不好,不爱说话也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但通过图画书活动的开展,这位“孤单”的维吾尔族小朋友渐渐走向了同伴,越来越喜欢互动和表达,在集体交往中也发现他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他的合作意识不断加强,合作行为也越发的频繁。同时,原来的沉默、内向、拘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快乐、自信和成长。

“这是我们一起弄的!”

小B在活动时总是游离在课堂之外,却在阅读活动中非常地喜欢听故事,经常让我给他讲故事,我也有意识地引导他来讲故事,鼓励他和小朋友们一起看书。虽然他还是比较安静,但不再像先前那样孤僻,脸上的笑容多了,活动时也更加积极了,合作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有天,他兴奋地把我拉到建构区,看到地上复杂的火车轨道,我问他:“这是你拼的吗?”他笑着摇摇头,指着身边的孩子说:“这是我们一起弄的!”

(三)分享行为。

分享行为更侧重于人际交往间的互惠性,分享意识和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是影响着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经过图画书阅读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主动性都有所提高,也越来越乐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拥有的玩具、作品甚至还包括自己的情绪情感。说明图画书阅读活动的开展,对幼儿分享意识的形成和分享行为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伴随着图画书阅读活动的深入,幼儿会不断的迁移阅读内容到实际的行为中,其中小c就是一位很具有代表性的幼儿,他从非常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到主动和他人分享,分享行为也不断的增多。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要真正的建立起他们的分享意识并不容易,但对他来说确实发生了转变!

“我们几个一块儿看!”

小C是一个不喜欢说话的男孩,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们分享――不管是玩具、图书,还是其它的东西。在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活动后,他说特别喜欢弗洛格和他的朋友们。我问原因,他说:“因为他们是好朋友,总是一起帮助!”……一天,几个小朋友抢着要看一本书,而这本书正在他的手里,当我想稍稍的引导一下他时,他却说:“我们几个一起看,不就可以了嘛!”。于是他们就几个人凑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看的可有滋味了。

(四)安慰行为。

幼儿的安慰行为主要依赖于其自身对情绪的理解,并与他们的移情能力发展有着直接关系。经过图画书阅读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安慰意识的明显形成,安慰行为的主动性也有所提高,并能够开始体验他人心情给予安慰。具体行为表现为小朋友身体不舒服时,能给予关心;小朋友不开心时,能给予安慰;老师累了或不开心时,能主动给予关心和问候;小朋友摔倒或受伤时,能给予安慰。此外,个别幼儿出现了自我安慰。例如,当搭建积木失败时,会对自己说“没有关系,我再搭一次。”

班里的小D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比起以往她现在会主动去关心小朋友和老师,当同伴遇到伤心、困难时他会有安慰行为的表现,她的这种友爱善意的行为也赢得了班里小朋友对她的喜爱。这一切与故事“小弗洛格”所传递的社会经验是分不开的,这样宝贵的经验一定是她孩童时

期所获得无价财富。

别难受了,我和你一起玩吧!”

小D和小朋友交往时,总喜欢以自己为中心,若和小朋友有了矛盾,她就会说:“不玩就不玩,我还不和你玩呢”、“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不让他们和你玩呢!”……

有天甜甜跑过来说:“他们都不和我玩了!”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小D就说:“不能这样对自己的好朋友,你别难受了,我和你一起玩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2个多月图画书阅读活动的开展,表明幼儿在帮助、合作、分享和安慰等亲社会行为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地发展:

1.图画书阅读能增强幼儿的帮助意识,在图画书阅读的过程中易让幼儿和故事的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渐渐地树立起帮助意识,促进幼儿帮助行为的形成。

2.图画书阅读能促进幼儿的合作行为,在阅读中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形成合作意识,这对于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有很大的帮助。

3.图画书阅读能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幼儿在掌握图画书阅读经验和策略的同时,他们的社会经验和交往技能也在随之进步,也能逐渐地理解和领会分享的意义,提高分享意识。

4.图画书阅读能促进幼儿的安慰行为,图画书不仅能带给幼儿积极的、快乐的情绪体验,还能激发并树立幼儿的安慰意识,以促进幼儿安慰行为的发生。

(二)建议。

为有效地利用图画书阅读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