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教学论文范例6篇

传染病教学论文

传染病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传染病学;见习教学;模式

Think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 Internship Teaching in New Times

CHENG Ling, HUANG Fu-li, ZOU Yong-sheng, ZHONG Li

(Luzhou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Hospital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Luzhou Sichuan, 646000, China)

Abstract:Lemology is a synthetic science with prevention,treatment and health care to cultivate physician.Internship teach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furthermore,it is useful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have learnt.Therefore,the modes of clinical teaching should be improved with the discipline's development.This paper think of the present features of lemology,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nternship teaching and the internship teaching mode.

Key words:Sci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ternship teaching; Mode

见习教学是在临床课程实施过程中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为主要目的的临床观察和初步操作实践的一种教学形式。传染病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培养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传染病见习教学是传染病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疾病特征的能力,对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时期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学见习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新时期传染病学学科特点

传染病有特异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及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国家经济、社会生活水平等密切相关[2]。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传染病的疾病谱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使许多经典传染病病例数急剧下降,并将逐年减少,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麻疹、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儿破伤风等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其中脊髓灰质炎已接近被消灭;自然条件的变化、社会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使一些新发传染病应运而生,如新发传染病艾滋病(AIDS)、疯牛病等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并使某些旧传染病死灰复燃,曾经有效控制的梅毒、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等再度泛滥,使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3-6]。新时期传染病特点致使我们面临着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此外,由于现代交通的便捷亦非常有利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快速传播。

目前,新时期我国传染病格局的特点是:①传染病总体发病率明显降低,经典传染病呈显著减少趋势;②部分传染病发生“回潮”,包括结核病(tuberculosis,TB)、伤寒、脊髓灰质炎等;③性传播疾病(sex transmitted disease,STD)呈增加趋势;④发现较多新传染病,如AIDS、军团病及莱姆病等;⑤由于儿童疫苗预防接种的普及,部分传染病如麻疹等发病年龄上移[7-9]。因此需根据新时期传染病的特点,重新认识传染病防治的具有重要意义。

2传染病见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许多传染病存在季节性和地区性等不同,如疯牛病、埃博拉出血热等疾病在我国尚未发现病例,而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等疾病在我国时有发生,一些经典的传染病以及地方疫源性疾病正在逐渐减少,部分疾病已属罕见[5],可用于临床教学的典型病例越来越少,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临床见习中未必能见到相应的患者。因此导致传染病教学存在不少内容属"纸上谈兵",在教学见习和实习期间能为学生提供的常见病例,除肝炎、结核、AIDS、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少数几种外,几乎见不到其他经典病种,致使有病难寻,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及主动性。

2.2学生重视不够 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传染性。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见习或实习时通常数个或更多的学生同时进入病房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学生们对相关的消毒隔离措施掌握不熟练,担心有被传染的风险,从而使学生对传染性疾病有了根深蒂固的恐惧感,不愿意参加此专业的见习或实习,更不愿主动选择该专业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传染病学习缺乏兴趣及重视。

2.3见习教学师资力量年轻化 由于传染病疾病谱的变迁,目前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的新一批教员真正诊治过的传染病病种受到限制,目前或今后亦不可能通过实践来积累临床经验,导致临床经验的相对不足;且传染病知识的日新月异,现有教科书甚至有关参考书籍很难全面反映传染病发展的实际情况等,亦是目前传染病见习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3传染病见习教学思考

3.1改变观念,提高重视 许多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也不会从事传染病方面的工作,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传染病的学习缺乏兴趣,不够重视。因此需改变观念,改变对传染病的认识。感染病在临床各科室中均常见且是一棘手的问题,"传染病"是"感染病"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强调"感染病"但不排斥"经典传染病",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各种感染病,其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病原体和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把握感染的某些共性特征和某些感染病的特殊问题,就可以在临床工作中融会贯通。应当从学生今后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大胆地把"传染病学"和"感染病学"相互融合,使传染病学的教学更符合实际需要。

3.2优化见习内容 见习内容要求紧贴传染病见纲要求,力求尽可能包含全部大课内容,突出现阶段重点病种。①对一些经典传染病和多发传染病重点讲授,比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②淡化那些少见传染病,采用自学或集体讨论的方式,给学生一些基本概念及印象。③对新发传染病,将有关权威杂志的研究进展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④对临床少见的症状和体征以多媒体课件来补充等,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制作内容完整,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使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理论学说变得较为形象生动。

3.3探索见习教学模式 见习应贴近临床。临床上患者多以不同的症状就医,因此见习可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如发热、出疹、腹泻等为主线讲解感染病学的临床表现,采用串联的方式讲授,便于理解及更贴近于临床。同时在见习过程中复习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如诊断中的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以及鉴别诊断中的内、外、妇、儿科等内容。

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医师角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及理解。教师从病房中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知识面覆盖在教材内容内的病例,提出所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及要讨论的问题,运用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及查找的相关资料,在见习后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解释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诊断依据,并依据诊断的结论进行防治,让学生以医师的角色参与全过程。

见习教学需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由于教师的年轻化,对缺乏病例的经典或新发传染病临床经验不足,见习教师及学生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相关传染病文献,并以文献为导向,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交流、讨论等。在教给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追踪学科前沿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临床学习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使教师亦得到相应的提高。

面对新时期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学见习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对疾病的认知和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经过临床见习后,既加深了对传染病学理论的理解,又初步具备了运用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孙丽华,张韬.浅谈新时期传染病教学的问题及措施[J].新疆医学,2011,41:138-140.

[3]张世斌,郭新会,梁连春,等.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模式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211-213.

[4]戴虹,范晶华,李鲜丽,等.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传染病学教学质量[J].综合医学,2012,8:374.

[5]杨江华,杨进孙,侯为顺.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438.

[6]杨海红,曾文铤,朱科伦,等.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60-161.

[7]郭俊卿,杨越楠.传染病学见习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6):78-79.

传染病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传染病护理 多元性教学 “2+3”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61-03

多元性教学是以多元性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其针对学生智力多元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采用灵活性、多样性、应变性教学,使得学生认知过程的思维多样性、教学评价多样性。多元性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在多元性教学过程中,不但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而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这个过程体现学生之间合作,教学相长。传染病学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也是许多专业医学院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传染病护理学是传染病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是研究传染病病人发病后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健康问题的发展规律,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使病人恢复健康的一门学科,也属于临床护理学中的专业课程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预防接种面积扩大,卫生宣教得到推广,传染病总体发病水平降低,但是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30 多年来,增加了 40 多种新发传染病,如禽流感、非典、甲型 H1N1 流感;而肺结核、艾滋病等传染病呈扩散趋势,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传染病疾病谱的改变对传染病护理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2 年开始,广西医科大学与玉林市卫生学校进行联合办学,实行“2 + 3”中高职分段教学,即学生在玉林市卫生学校完成 2 年学业,成绩达到广西医科大学规定者可进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 3 年,学习成绩合格者毕业时将获得广西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及玉林市卫生学校毕业证。笔者长期担任中职卫生传染病护理的教学工作,2016 年担任玉林市卫生学校第一届“2+3”护理专业的传染病护理教学。该届学生入学时成绩并未经过筛选,多数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惰性较强。为了提高高职传染病护理教学的效果,也为了让护生在今后的传染病护理实践工作中更快适应岗位,笔者在传染病护理实践教学中进行多元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趣味,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现将方法与结果介绍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选取广西医科大学 2014 级“2+3”高职护理专科护生 236 名,实验组为 2014 级高护 1、3 班护生共 142 名,对照组为 2014 级高护 2 班护生共 94 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年龄、基本能力、教材、教学进度、教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选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出版,曾志励、石海兰主编的《传染病护理》(第三版)。

(二)方法。具体包括教学方法、问卷调查、统计学方法三个方面。

1.教学方法。传染病护理理论教学 36 学时,实验学时 6学时。所学章节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护士资格考试要求等选学:总论、传染病护理的内容和要求、艾滋病患者的护理、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狂犬病患者的护理、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患者的护理、禽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痢疾的护理、蛔虫病患者的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实验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情况采用多元性教学法教学。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创立的,是指学习者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照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思维导图把中心概念与各层概念,用图形的关联表现出来,能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点的联系,有利于记忆。传染病护理总论部分是传染病护理的重要章节,需要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病程发展的基本规律、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在这部分知识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思维导图能体现重点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其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魅驹础⒋播途径、易感人群尤其重要,将这三个概念讲解清楚、讲透,从而强调学生自学或复习传染病护理的具体疾病时把握这三个环节,通过思维导图从三个环节展开学习和记忆,既能把握该病的三个重要环节,也不容易遗漏需要记忆的关键点。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传染病具有发病季节性、地方性差异。经典传统病发病率明显减少,但未消失,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白喉。新发的传染病时有发生,如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甲型 H1N1 流感。可用于教学的典型病例及相关资料难以满足临床教学需要。因此对于少见的、新发病例及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Flash 动画来弥补。并将这些教学资料建成多媒体素材库供老师教学及学生学习使用。

传染病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微课程;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对于流行病学等公共卫生核心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尚不完善[1]。为适应当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对核心课程的知识需求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中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依托辽宁省精品课程平台和辽宁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平台,构建了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本文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的课程模块建设及应用策略的实践过程进行梳理,进而完善一流本科课程的品牌建设,并为同行开展公共卫生专业相关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1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的课程特色

1.1注重多元知识融会贯通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方法学课程。医学领域的诸多问题都需要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流行病学因在医学科学领域的最高视野处被称作“医学之母”[2]。但流行病学专业性强,相应课程复杂枯燥、数学化、难理解,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全景性的知识架构。传染病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理论在传染病中的应用,其教学内容需要融合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两大学科的知识点,既要关注传染病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强调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在传染病病因研究中的交叉应用。因此在设计系列微课程时,教师组以核心知识点为主干,不断寻求与其他章节知识点的结合点,实现多元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围绕流行曲线知识点为核心,融合疾病三间分布、潜伏期、流行病学观点等其他单元的知识点形成全景性、条理化的知识架构,引导学生宏观流行病学思维的构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也是系列微课程高阶性的体现。

1.2着力有效教学不落窠臼

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难以克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固化等问题,而在网络视域下的线上教学面临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两大挑战。因此系列微课程对导课和知识布局都做了精心设计。一方面在进行系列微课程教学设计时,主动顺应网络碎片化信息环境,积极探索益于教、利于学的知识布局和教学方式。如探索了教学引导语的设计策略,确定教学引导语的设计原则,从熟悉当下大学生的观念形态、思想潮流入手,积累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知识媒介,从中找到有助于开展师生对话、有助于传播教育教学理念的碎片化知识素材,并形成一系列课程推广文案和教学引导语,提高了在线课堂出勤率[3,4]。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也充分发挥知识碎片化的即时、新鲜的优点,对知识架构进行模块化处理,以核心知识为主干设计知识架构,并进一步填充包括碎片化知识信息在内的教学素材,客观上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5]。如以当前热点新闻事件充实知识框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突出教师作为信息引导者的角色开展浸入式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主动分析,努力实现教学优势最大化。

1.3重组经典案例旁征博引

流行病学是一门现场的科学,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史上有许多经典的现场流行病学案例。这些案例体现了学者们的流行病学思维和智慧,也是教学实践中宝贵的案例素材。尽管案例教学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已广为应用,但案例内容在整体设计上仍缺乏统一的逻辑思维。如果仅孤立地按照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匹配案例,则极易忽视知识体系间的内在关联。因此在系列微课程设计时,我们对流行病学经典案例进行系统整理,梳理每个案例蕴含的流行病学思维和方法与对应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更宏观的思维和更广阔的视角进行案例重组,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带来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进行课堂渲染。此外,教师团队在重温经典案例时也注重开展引入文科元素的探索和实践,在利用鼠疫防控案例时从地缘文化中提炼文科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国士无双伍连德在东北地区防控鼠疫的精神和智慧。通过介绍我国学者何观清教授利用黑热病分布与白蛉分布的空间联系以及婴儿发病时间特点,进而明确黑热病只有白蛉叮咬一种传播途径的科学论证的全局思维策略[6],一方面实现了对于三间分布、流行过程和虫媒传染病等知识点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系列微课程在传递“新医科”的时代内涵、逐步培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的积极探索。

2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流行病学》第8版[7],传染病流行病学课程内容包括概述、传染过程、流行过程、预防策略与措施、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五个部分。以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传染病预防策略及措施、免疫规划的内容为知识点的重点难点。为实现更好的课堂效果,系列微课程打破原有章节顺序,对知识点进行了重新排布,同时引入思维导图教学策略,使知识点的梳理、提炼和扩展更加高效。

2.1传染病流行过程

核心知识点为传染病流行过程。以“人类的历史就是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作引导语引出历史上几次大瘟疫,用震撼的图片和惊人的数字激发学生对传染病的主动认知。以典型疾病传播途径调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展开暴发调查,利用疾病三间分布(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的分布)的信息,追踪传染源探寻传播途径,即使在病原体和状况不明时,也能够利用传染病防控的“眼镜”模式为迅速准确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线索。

2.2传染病暴发调查中的流行曲线应用

核心知识点为流行曲线的应用。流行曲线是传染病暴发调查中描述疾病时间分布的主要形式。课程以《孙膑兵法·月战》中“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做开篇,引导学生理解与传染病斗争中三间分布的重要意义。进而以典型的流行曲线为主线展开对比性教学,并自创顺口溜“一点一峰一来源,同源传染山连山,环境因素多变换,周期增殖人人传”,形象生动地总结流行曲线所能揭示的疾病传播特征,进一步引导学生模拟现场展开追踪传染源探寻传播途径的实操训练。

2.3舌尖上的危机-粪口传播模式

核心知识点为粪口传播模式。以此为载体展开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接触传播等)及流行特征的讲解。微课内容从《舌尖上的中国》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台词-“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出发,引出加工不当导致食源性传染病的暴发案例,以医院人满为患的图片和感染的大数据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借助不同途径的同一疾病爆发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三间分布的剖析。

2.4舌灿莲花-危险的唾沫星子

核心知识点为空气传播方式及流行特征。以高速相机下拍摄的喷嚏飞沫图片开场,围绕传染病空气传播方式展开讲解。分别以典型传播案例中的病例三间分布数据说明飞沫、飞沫核/气溶胶、尘埃传播方式在流行病学特征上的差别,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多元化数据信息开展研判练习。利用热点新闻传播事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传染病传播模式、防护措施建议、健康提示、媒体沟通等方面展开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头脑风暴。

2.5疫苗的前世今生

核心知识点为疫苗的种类及效果评价,并以此展开对人群易感性、免疫屏障、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等知识点的讲解。在知识架构上,同时融合疾病分布频率测量指标、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知识点。以1700多年前东晋葛洪编写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原始疫苗开篇,以爱德华医生为自己的儿子接种牛痘测试疫苗效果的案例介绍大医精诚,以天花的控制案例介绍免疫屏障的构建和群体预防策略的实施条件,并结合当前疫苗的研制和接种展开对疫苗种类、临床试验和防治效果的介绍。

3系列微课程的应用策略

3.1基于思维导图视域下提高微课程传达率

思维导图是围绕某一主题,逐步向外发散思路的一种工具,是大脑进行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外部表现形式。利用思维导图能够聚焦课程中的核心问题激发创意,进行头脑风暴,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进而与知识框架产生互动。为引导学生对于微课程多元知识点的理解,教师组将流行病学课程内容进行整体分解,打破原有总论分论内容框架的局限,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各知识点之间内在逻辑关系,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8]。

3.2基于微课程进行课内翻转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度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改革模式[9]。在流行病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利用系列微课程进行学科知识预习,进而参与课内的翻转教学活动。一方面微课程短小精悍,学生可以从微课程中迅速获取课程内容的核心知识,无需教师占用课内时间进行讲授,使学生能够更专注于高阶认知的主动学习,使教师能够更专注于师生互动中的发散引导。另一方面,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有利于使教师从知识灌输者的身份中解脱出来,变成课堂的管理者,而学生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更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

3.3利用微课程导学模拟现场实践提升思维能力

我国目前公共卫生本科专业的流行病学课程设置往往过多注重理论而缺少实践,导致公共卫生岗位能力需要与公共卫生人才教育匹配度不高[10]。因此,系列微课程在设计时一方面突出核心知识点教学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与重组;另一方面,也务实于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与操作。利用微课程进行导学,利用实习课模拟传染病的发生现场,将微课程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包装复现,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对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以微课程为载体践行师者之传道

授业解惑在微课程中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是流行病学课程团队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系列微课程在设计时精心选择那些既能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传染病流行时的社会背景,又能体现微观情境下具体细节的典型案例,让故事中既有传染病流行病学概念、理论等高辨识度的角色,又有简短、精彩、连贯的故事情节,实现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陪伴学生在不同的时代空间和学科体系内体会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连接,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国家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传染病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领域的核心课程之一,积极开展针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的教学创新改革,对于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教师团队开发了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将其投入教学实践。微课程内的部分模块不仅获得了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也入选了首批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即学堂在线,积极推动中国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课程团队将继续充分利用微课程的教学优势,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志趣和潜能,旨在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问题,补齐短板,培养与现代化疾病防控体系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人才。同时,传染病流行的防控需要全民参与,后续课程团队也将积极梳理系列微课程中的健康科普资源,积极开发并对公众开放预防传染病相关的健康教育视频资源,切实履行高等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冯安萍,詹岳伟,梁博文,等.公共卫生相关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和高校培养方案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42(3):555-561.

[2]曾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1.

[3]李范,关鹏,周宝森,等.网络视域下流行病学教学引导语的设计原则和技巧[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5):465-469.

[4]薛晓霞,任仰武,李雪莲,等.流行病学线上直播授课前的课程推广文案创作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6):436-438.

[5]汪注.网络信息碎片化环境中高校教师信息运用观念与实践革新刍议[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4):31-34,42.

[6]廖苏苏.何观清:新中国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不可忘却的先生[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9):1161-1164.

[7]詹思延.流行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90.

[8]王宁,郭娜,胡志芳,等.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法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6):432-434.

[9]彭慧琴,危晓莉,毛峥嵘,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人体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2):976-978.

传染病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传染病学 感染病学 教学改革 对策

    传染病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绝大多数医院的传染病科也处于病员不足、人才匮乏、学科萎缩、发展受限的尴尬局面。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路还将越走越窄。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传染病科及其配套的传染病学教研室更是困难重重。笔者任传染病科主任兼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时间不长,但在短短几年的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面临的困难,以及为抗衡这些压力和解决这些困难所付出的艰辛和劳动,时常让我产生一种无助的感觉。不改革,我们将无法生存!不改革,我们将误人子弟!不改革,我们将愧对后代!

困境之一:经典传染病的病例数急剧减少,并将逐年减少。教学医院的教研室,没有相应的病人,让学生看什么?让学生学什么?起码,在学员见习和实习期间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常见”病例。可是今天,除了每天和大量肝炎病人打交道外,我们能见到几个“常见”传染病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防疫、保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许多传染病的减少乃至绝迹,这本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是一件幸事,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追求目标。但是,传染病的发病有地区、季节、人种等差别,和受自然灾害、战乱以及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传染病没有绝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可能绝迹,何况还在出现更多的新的传染病种。因此,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传染病专科医生,医科大学也就不可能不设传染病学课程。目前尴尬的处境表现在不是无病可教和无病可学,而是有病难寻,教、学脱节。我们教研室每年都安排学员去上海郊县椖匣阆啬匣静∫皆杭吧鲎酆险鞒鲅龋⒃诮萄奔涞陌才派峡桃獾乜拷⒉「叻寮窘诘?/font>10月份前后。今年我们从10月初开始等待,直到11月中旬,才被告之有5名出血热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而且大多没有典型的? 俅脖硐帧5?998年的9-11份之间,该院却曾收治过150余名出血热病人,两年的差别已如此明显,再过两年、五年、十年……,将是什么样的局面呢?传染病教学将成为典型的“纸上谈兵”。

困境之二:新一代教员无传染病的实践经验。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实践经验性很强的科学,名医、名教员一定是在长期的医疗和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目前年龄在40岁左右、从事传染病临床的新一代教员(包括本人)真正诊治过的传染病病种大概不会超出20种,与已经明确病因的、和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散在流行的数百个传染病病种相比,显然谈不上“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而年龄在30岁左右的教员更是无经验可谈。然而我们现在都是一线工作人员,或助教,或讲师,或教授,是承担大学本科学员教学的主要力量。今年我教研室承担着军、海医系两个班级250多名学员和50余名护理大专生的传染病学教学任务,其负担之重前所未有,我们不得不倾巢而出,老、中、青教员人人上阵。当然出此“下策”还不仅仅是因为教学任务重,让年轻教员上讲台也是培养后续师资队伍所作的必要举措。但是让这些既少有教学经验,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新一代年轻教员上讲台,难免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更严峻的是目前或今后已不可能通过实践来积累临床经验。

困境之三: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员无所适从。编写医学教材难,编写传染病学教材更难,难还是难在“尴尬”二字。一方面经典传染病发病率急剧减少,政府投资不足,研究人员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兴趣减弱,病原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其他疾病相比显得落后;另一方面新现传染病在不断增加,但成熟的东西不多。如何在一本负责任的教科书中既简明扼要又面面俱到;既介绍定性定论的学术问题又要兼顾当前发展动态,这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我们军医大学传染病学教材的最新版本出自1994年,按照编写著作的一般规律,所介绍的内容大概不会晚于1993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霍乱一章中,这本教材对霍乱弧菌o139只字未提,这样一本教材用于2000年的教学显然已经很不合适。我们在备课时不得不基本脱离原教材,大量参阅一些新的大型专著和学术资料,并尽量吸收一些重要的已定论的内容。但是,学员意见很大,他们不反对接受新的东西,但他们需要有与教员授课内容基本一致的教材。在应试教学模式下的医科大学的学员不仅负担重,而且十分看重考分,基本无暇看更多的课本外书籍,尤其是传染病学参考书。对教研室而言,新编教材或发放补充教材,不仅有一个工作量的问题,还牵涉到一些“规章 ”、“规矩”的问题。可谓“难”!

困境之四:教员梯队不稳定,师资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文革造成了人才梯队断层,以及学科的萎缩使得传染病学学科缺乏吸引力,导致从事传染病教学和医疗的师资队伍趋于衰弱。教学医院的人员配备是一种双轨模式:医师兼教员。而求职者首先考虑的是做什么科的医生,真正乐于献身传染病医、教者为数不多。这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扩大和师资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否认这一点是不实事求是的。不仅如此,部分学员也或多或少地对传染病学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有人在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了毕业后的求职方向。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学员大多把做外科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师、肿瘤科医师作为首选,问津传染科者几乎为零。这必然影响到教员和学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面对学而无欲的学员,再加上前面谈到的种种困难和实际情况,教员感到“没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困境之五:教学手段混乱,学员好恶不一,影响教学效果。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冲击力和影响力都很大,其总体效果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不同教员、不同教研室、不同学校,在教学器材的配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一堂课上,板书、挂图、实物、幻灯、普通投影仪、多媒体投影仪、录像,要么五花八门,什么都用,令学员眼花缭乱;要么形式单一,使人乏味。但这些年来,争议颇多的,或可称之为焦点话题的仍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与多媒体教学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作用,并提高它的使用效果,的确是一门艺术,对这个问题我们曾作过探讨。总体看来,多媒体手段使用不当是当前的主要问题,而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教员。要么完全依赖,要么使用不熟练,要么干脆不用,这种现象已经在学员中产生很大反响。我们对去年传染病教学效果做过调查,其中针对教学手段的问题,学员反映的几点意见值得重视:第一、用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不受欢迎;相反,powerpoint下的多媒体幻灯却大受青睐;第二、个别教员用的手写薄膜视觉效果太差,令学员不满;第三、使用机械幻灯时明暗切换显得杂乱。

困境之六:医学院校所在地区的差别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别。第二军医大学地处上海市,本地区常见传染病以病毒性肝炎为主,伤寒、细菌性痢疾、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等均不多见。我科在近三年内只收治过一例恶性疟;没有诊治过一例乙脑。而其他三所军医大学分别在广州、重庆、西安,传染病谱和病种比例各不相同,与上海比较差异更大。比如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经常诊治到疟疾、立克次体感染等;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员经常接触到肾综合征出血热。同样是军医大学,由于地区差别,见到的病种不同,培养出来的学员所掌握的疾病知识肯定有差异或多寡之别。但对于部队医学院校的学员来说,为适应将来的工作,似应当在传染病学这门课程中见到更多病种。可是,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的学员怎么办?

困境之七:“感染”与“传染”的争论扩大到校园,教、学员均不知所措。迄今,国内没有感染病学教研室,但有感染病科,如我们科室就叫“感染科”,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也设感染科,而且都名副其实;也有大型著作名为“现代感染病学”、“感染病手册”。更有大型的、取名时采取折中方法的专著叫“现代感染病学和传染病学”。从事传染病专业的医、教人员,都明了“感染”与“传染”之争的原委,但绝大多数学员却不知争论的起因。问题是,“感染”与“传染”之争何时休止?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是否和何时干预这场争论?争论的结果将给教学产生什么影响?今后的课程设置向哪个方向发展?如果学术界能够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认为“感染病学”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当前转型期的“传染病学”或“感染病学”的教学计划如何制订和实施?可谓“惑”!

    传染病学教学的确困难重重。出路只有一条:改革。我校今年将吸取地方医科大学的经验和参照他们的一些成功做法,组建临床医学院。未雨绸缪,前两年为这一改革已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多次组织校内各教研室的教员座谈讨论。但是即将实施的这一重大改革措施还是在全校教员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最强烈的不是反对改革,而是害怕失败。无论是校、院领导,还是教员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教学改革牵涉到一代人的问题,不可简单化和粗线条,只许成功不能失败。针对传染病教学改革的问题,在教员中也产生过不少疑虑和争论,对有些问题的争论甚至是尖锐和针锋相对的,焦点问题是课程设置:教“感染病学”还是“传染病学”?

    走出困境,最关键的一步是改变观念,观念是问题的源头。第一,应该明确本专业的教学方向和授课目的是什么?要求学员在完成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后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标准?我们为什么要抱着“传染病”这个老框框不放?是不可为,还是不敢为?“感染病”不论是名称还是内涵,从来就不排斥“传染病”,“传染病”是小概念,是传播能力较强和具有流行特征的那一部分“感染性疾病”;第二,我们并不是试图通过有限的课时,培养从事感染病或传染病工作的专科医师,即使将来学员毕业后从事感染病专业,那么他必须在工作中逐步积累,没有必要在本科学习阶段全面掌握传染病所有病种的知识;第三,无论从事哪一个专业,“感染”这一问题都是十分棘手和常见的。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各种感染病,其共同特点就是有明确的病原体和有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把握感染的某些共同特征和某些感染病的特殊问题,就可以在临床工作中融会贯通,至于是否见过某一个具体传染病可能不成为理解和处理疾病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从学生今后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应当大胆地把“传染病学”改为“感染病学”,并对课程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

    走出困境的第二步就是教材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观念变了,改革的具体问题就容易解决。建设临床医学院有这样一个整体思路:学员尽早深入病房、接触病人,实现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的医学教学策略。要大幅度减少课堂授课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员自学和接触临床。但是,“放羊”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引路的过程。据此,我校给各教研室安排了临床前期的总论课程和进入医院后的有限的大班课程。课程内容由各教研室自行商定,但总体方针是少而精,并体现一个“引”字。

    传染病学的课程内容如何设置?有人提出把绝大多数经典传染病按发病率高低和所谓重要性分别在总论、大班课、小班课依次排列。这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没有改革的实质性动作,不符合临床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思路。经过激烈讨论和充分酝酿之后,最后形成的课程设计方案不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比较符合改革方向。具体思路是:①强调感染病但不排斥经典传染病,因此总论部分以“感染病总论”为题,内容包括经典传染病的共性问题。②以症状为主线讲解感染病学的临床问题,比如发热、出疹、腹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是许多病原体感染的共性问题,采取串联的方式讲授,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也更贴近临床。③用典型的病例和教员的实践经验去引导学员进入医生的角色,这是最需要的也肯定是最受欢迎的授课方式。④授课的侧重点放在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正确处理上;强调横向联系,启发学员的主动思考;不同的授课方式突出不同的侧重面,例如:临床综合课和大班课侧重于某些重要的系统性疾病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大组课侧重于一些常见的、危害较大的感染性疾病;小组课及床边教学则主要是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一些少见病则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员辅导。⑤对临床少见的症状和体征以多媒体课件来补偿。

    我们在2000年本科传染病教学中,在课程设置上作了一次初步尝试,即增设了“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这一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学员极高的评价。本课程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课堂上教员讲解得如何出色,更重要的是这一教学模式更易被学生接受;更贴近学员们的需要。课后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今后多开类似的课程。他们表示这样的程课才真正是为培养临床医生而开设的,“听完课之后有一种马上就想做医生的冲动”。

    我们要高度重视传染病教学,要认真地下一番功夫,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具体工作,才能使传染病学教学真正告别困境。其中,临床上改“传染”为“感染”是最艰难的工作,涉及的问题包括如何取得上级医疗管理部门对传染科转型的正面干预;其他学科对感染病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原传染病科医师如何提高诊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疑难感染病的水平;怎样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的感染病分病区管理;如何让老百姓和病员了解感染病科在医院中的职能和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去感染病科就诊,等等。只有在完全理顺或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感染科的地位才能得以确立;感染病学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取代传染病学。我科更名为感染科已有10余年的历史,其间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实现了科名与内涵的真正统一,形成了目前的局面:除了有肝炎门诊和肠道感染门诊外,还有一个“感染与发热门诊”;病区划分为肝病病区和感染病病区(收治非传染性的感染病);承担院内和部分院外各种难治性感染和长期发热的会诊;主治医师以上者具有独立处理、住院医师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处理各种常见内科急、重症的能力。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临床工作基础,我们对感染病学教学模式在今后教学中的顺利运行充满了信心。

传染病教学论文范文5

传染科;护理带教

医院是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环境,由于近年艾滋病的蔓延和病毒性肝炎的高发,传染科护士成为经血液传播的高危人群,我院是一所传染病医院,护士每天的护理对象是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工作风险大,危险性高,尤其是新护士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缺乏实践经验及防护知识,并且对传染病有一定的恐惧,对消毒隔离无法理论联系实际,因此高度重视消毒隔离制度和掌握职业防护知识是传染科带教的关键,针对新学员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能够帮助她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尽快地担起传染科病房护士的角色,充分激发新学员的积极性,培养其专科护理的能力,我们采用了多形式的临床带教。

1 带教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业务水平的高低均可影响学生。因此我院从提高科室整体水平入手,不断派人员外出学习及参加各类相关培训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1.1 带教教师应有较强的职业素质、正确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工作作风,首先带教教师的言谈举止要充分体现对专业的热爱、对所在集体的维护,以便在新学员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带教教师应具有严谨、认真、求实、勤奋、慎独、责任心强的工作作风,和蔼端庄、乐观、开朗及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 态度。是使学员体会到可信、可靠和安全的感觉。

1.2 带教教师应有正规的操作、扎实的理论为基础,让学员在理论、实践中学到准确性高的知识。并能充分利用时间在理论上指导学员,如抢救、危重及特殊病例时带着学员结合理论知识护理患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 带教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了解学员的个体差异,帮助消除不良情绪,并最大限度地欣赏学员,身为带教教师,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具有朋友的义务,要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鼓励她们大胆说出心里话,帮助她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帮助学员认识传染病房与普通病房的区别,指导学员适应新的环境,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建立真诚、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 传染科新护士的培训目标和内容

传染病医院教学与其他综合医院教学有所不同,因每种传染性疾病传染性不同且传播途径也不相同,这是传染病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使每个新学员最大限度地学习到相关的传染病知识,我院采取轮转教学,并且制定了具体的培训目标及要求。

2.1 熟悉工作环境,须对新护士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方法等岗前培训,告知本专业的危险性、增强安全观念和按规定操作的自觉性,准确掌握消毒隔离制度。

2.2 掌握传染科护士的基本要求与素质,包括思想工作作风、业务能力及身体条件,要求服从分配,不私自换班,熟悉传染病病房的工作环境及流程,各类人员职责,各班次的工作程序。

2.3 掌握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及不同传染性疾病并发症的处理,能独立胜任护理工作。

2.4 适时到其他科室轮转,进一步了解其他传染性疾病的隔离类型、方法、措施、各种操作规程以及终末消毒的内容。

2.5 掌握各种护理文书的书写,并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症状、体征,提出问题和有效的护理措施。

3 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1 首先要认真地组织岗前培训,包括基本素质要求、护士礼仪等,要尽快熟悉医院工作环境,消除心理压力,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了解三区的划分。明确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概念。 讲解传染病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特点,同时指定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素质高的带教教师,介绍本科的工作环境,加强学员的消毒隔离观念和自我防护意识,突出本科的专业特点,由于新学员对环境都有陌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尤其对“传染”二字更有些不知所措,作为教师,首先向学员讲解传染病的特征、治疗、护理及消毒隔离、自我防护知识等,如:进入污染区或接触患者均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每个患者及处置患者用物后均应消毒、洗手,避免交差感染;当接触患者分泌物、血液或有可能接触的时候,要戴手套。另外,还要让学员了解消毒的相关内容,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终末消毒。应用含氯浓度为2000 mg/L的消毒剂擦拭消毒,而普通污染物用含氯浓度为1000 mg/L的消毒剂消毒等。从而使学员把在校所学的消毒隔离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病房的实际工作环境结合起来,即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又加强了学员的隔离观念,还能使学员较快地适应传染科这个特定环境,进入护士角色。

3.2 因材施教,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由于学员的个体差异较大,学历层次不同,所以带教教师要对新学员的个性特征有一定的认识,并能根据其特定实施教育。对于学习积极主动者,以“导”为主;对于学习能力较差者,以“教”为主;对于那些有一定学习能力,但主动性较差的学员,则以“督促”为主。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工作中,鼓励学生做到大胆、细心。要求学员学会三动,即动脑:学会观察病情,分析病情;动手:掌握专科护理和各种技能操作及各种标本的采集;动口:学会与患者沟通,学会心护理和健康教育。新学员对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和疾病的护理常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带教教师一定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并且还要进行计划性考核。对于专科护理技术性较强的操作,例如:心电监护仪的操作,输液泵的使用等,教师要先演示操作、讲解,展示的示范化和规范化操作后,再让新学员操作、熟练后,进行考核。使学员从心理上消除紧张情绪,让学员找到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感觉,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新学员尽快掌握传染病护理操作和护理常规。

3.3 按护理程序进行查房,如在结核科选择结核病的典型病例,由带教教师主讲,按照护理程序先对患者进行评估,侧重评估与该病相关的症状和特征,找出护理问题,与学员一起讨论护理措施,以实例帮助她们复习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指导其如何观察危重患者的身心及整体的临床表现,发现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讨论中教师穿插提问,引导讨论,努力使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最后概括和强调该病例的护理要点,指导书写护理病历。

3.4 加强应急训练 在对待危重患者抢救时,要求学员沉着冷静,反应敏捷,快而不慌的应对能力,能熟练地配合抢救工作的进行。

3.5 加强新学员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护士的服务理念,要以患者为中心,尽心尽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使之成为具有较高护理专业素质,富有爱心,热爱护理专业的人才。

传染病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传染病;护理教学;临床见习;标准化患者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6(a)-133-02

标准化患者即经过标准化、系统化训练后能以复制的方式准确表达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患者,同时起到患者、教师和评估者的多重作用[1]。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标准化患者这种医学教育模式,国内一些院校也陆续将标准化患者应用于临床专业教学中,但标准化患者在护理教育领域,尤其是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传染病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传染病的发病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为探索标准化患者在《传染病护理学》临床见习教学效果,在本校护理系2008级专科护理专业1~2班《传染病护理学》临床见习教学中采用随机分组法,实验组采用标准化患者的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床边见习教学法的教学模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护理系2008级专科层次1~2班学生6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参加高考正式录取的大专生。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4例,对照组33例。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考试成绩、公共基础课成绩和专业基础课成绩经统计学软件处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学生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将2008级护理专业专科1~2班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学生《传染病护理学》理论课教学在同一阶梯教室,以同一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而临床见习课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法,即接受传统的以示教为主的门诊见习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验组则采用标准化患者来训练学生,引导学生询问患者、评估患者情况,做出护理计划。最后采用操作考试、护理病历书写、理论考试和教学情况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

1.2.1 标准化患者在见习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2.1.1 教学内容 以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染病护理学》为基础,按照教学大纲需要掌握的内容,挑选出传染病护理学当中常见疾病,结合护理程序,教师编写了四个典型病案(病毒性肝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非典型性肺炎),其内容、场景描写真实可信。

1.2.1.2标准化患者的挑选挑选2008级本院音乐系表演专业本科班中选取10名具备标准化患者选择条件的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集中进行标准化患者的培训。选取标准:①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②体力、记忆力、注意力好,具备充足的精力和时间。③标准化患者是角色扮演,既要熟悉所扮演的角色,还要能演好该患者的表情、声音与动作。

1.2.1.3标准化患者的培训 对标准化患者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训(利用空闲时间)。①利用空闲时间上理论课,学习标准化患者的特点和职责,强调他们将来起到是扮演患者的作用。②“脚本”剧情的演练:强化护理健康史的采集方法和内容,依照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和“脚本”,标准化患者扮演其角色,重点模拟相应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情绪变化。

1.2.1.4 教学方法 在传染病护理见习教学过程中,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SP组)和对照组(传统见习组),其中实验组34例,对照组33例。实验组在每个传染病病种护理见习中分为3小组,均采用培训合格的标准化患者扮演模拟病例中的患者角色,每小组先集体问诊,学生提出护理诊断,接着教师在每小组中选取1名学生针对具体的护理问题完成相关护理操作,其他学生观摩并进行讨论和补充。对照组在每个传染病病种护理见习中也分为3小组,由教师应用传统床边教学方式进行指导。每小组只能安排1名学生问诊,往往患者会拒绝学生查体和操作,只能由护理示范查体和护理操作,全体学生观摩。

1.2.2 评价方法

1.2.2.1 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在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表用以了解教学的效果,包括教学的满意度、传染病理论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的掌握、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共五个方面的内容,评价分为好、一般、差。

1.2.2.2 操作考试课程结束1周内,两组学生统一进行操作考试。操作考试包括操作技能考核和完整护理病例书写。操作技能考试前先设计2个模拟病例,考试前由学生随机抽签,抽取1个模拟病例,并完成该病例中涉及到的护理操作。在完整护理病例书写考试中,教师提供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的典型病历,学生在90 min内书写完整的护理病例并上交。其评价标准参考教学大纲。

1.2.2.3 理论考试 课程结束1周后,两组学生统一进行理论考试。

1.3 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 结果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考试成绩采用x±s表示,两组间成绩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教学评价调查问卷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即当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平均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的理论成绩和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学生教学评价调查问卷比较

见表2。

3 讨论

传染病因其特殊性,容易流行甚至是爆发,其发病又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或地域性,另外,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在临床见习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到病例缺乏的情况。现代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临床应变思维能力[2]。本研究表明,标准化患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对于临床一线的护士来说,又是最重要的。

3.1 标准化患者的优势

把标准化患者应用于《传染病护理学》临床见习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标准化患者克服了以往临床见习教学中难以找到典型病例以及患者拒绝接受学生问诊的情况,缓解了临床教学资源不足[3]。另外标准化患者的应用可以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且有利于患者的安心静养。通过学生对标准化患者的评估,使之熟悉临床护理资料采集的基本内容和技巧,强化了临床基本技能的运用[4]。

3.2 见习教学效果提高

提高见习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3.2.1 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本研究表明标准化教学法较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在标准化患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与患者交流,从而使其沟通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做好铺垫。

3.2.2 培养临床应变思维能力

本研究表明标准化教学法较传统的床边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在《传染病护理学》临床见习中采用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模式,学生面临设定的病例情景,学生需根据标准化患者的实时表现展开思维,将其与理论课程学习的内容相联系,及时发现护理问题,独立分析其产生根源,并实施合理的护理操作。这个过程强化了学生临床思维过程[5]。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标准化患者在《传染病护理学》临床见习突破了传统临床带教的瓶颈。有助于护生全面掌握《传染病护理学》中常见病的护理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沟通能力,符合现代护理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潘欣,金瑞华,郑洁.教师标准化患者在本科护生健康评估教学中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8,12(6A):3190-3192.

[2]庄淑梅.标准化患者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8A):1978-1980.

[3]吴丽萍,张建军.标准化患者在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4):441-442.

[4]左川,曾静,等.临床医学教学中标准化患者的应用和实践[J].西部医学,2008,20(6):1344-1346.

[5]胡加鹏,刘月明.SP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9):659-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