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读后感范例6篇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范文1

读完《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和父亲在小岛上钓鱼,在离鲈鱼捕捞的时间仅剩两个小时的时间,作者钓到了一条又漂亮、又肥美的大鲈鱼,他又兴奋、又得意。可父亲看了看时间,豪无商量地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去。“我”只好依依不舍地跟大鲈鱼道别。但是,这件事使“我”受益匪浅,因为这是一份金钱买不到的人生财富。

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了一件事。那次,因为一个男孩在学校走廊上玩耍,在进行跳远的动作时,口袋里突然跑出五元钱,他还没有发现,就上课了。我捡起五元钱,得意地想着,这五元钱,对于我来说可不少啊!我可以用它买五十根棒棒糖或是五十支铅笔,我的文具盒就都要塞满了!可是我又想,用这五元钱,我会很快乐吗?不知什么力量鼓励着我,让我迅速地把钱还给那个男孩。虽然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个男孩,也没有得到一句表扬,可我,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感到自豪。

现在的社会五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只要克制自己,就不会被物质财富所诱惑。要从小受到严格的训练,才能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范文2

今天,我们学完了《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文章写得很生动,让我非常喜欢读。

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捕捉了一条又打又漂亮的鲈鱼。父亲让作者把这条鲈鱼给放了,作者不肯放,但最后还是把这条大鱼给放了。三四十年过去了,作者觉得当时父亲说的是对的。

作者在三四十年后又对父亲的选择有所启发: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父亲虽然对作者很严格,但是父亲做的是对的。道德这两个字写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难度非常大。如果我们做了一件把钓到的鱼放回湖中这样的事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作者得到的启示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五年级:玩了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范文3

一、精设问题,把握内容

略读课文的课时大多是一课时。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必须快速准确地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之与该单元其他课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教学合力,有效发挥阅读训练的功能。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一段连接语,它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同时提示了学习的要求及学习的重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略读课文,编排在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之后,其导读提示是:读读课文,说说“我”是怎样克服遇到的困难的,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怎样把导读提示中的问题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是需要每位执教者精心设计的。

起初,教者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快速浏览课文,数数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哪些自然段介绍了作者获得了启示?其他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解决这些问题后,教者又抛出问题: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几件事来写?再次引导学生归纳提炼事件。显然,教者是想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但是,教者的重复设问导致了学生回答的话语不断交叉,不仅费时,而且费力。因此,问题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反复研讨和课堂实践,最后将四个设问整合成两个:A. 作者获得了什么启示?B. 围绕启示,作者写了哪两件事?这样的问题设计既简洁明了,又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有效地感知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出示导学提纲:作者为何不能达到目的路?怎么解决?结果如何?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自学并交流汇报。而后,结合作者获得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教师通过导学提纲或问题生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使精力花在刀刃上。

二、对比阅读,感悟写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的,单元的训练点不太明显。教师应根据教材实际进行挖掘,力求突出某一方面的训练。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整组的教材进行优化整合,进而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写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与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在写法上有着相同之处。两篇课文都是通过事例和启示两个要素来组织内容的。但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先写作者和父亲钓鱼的经过,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则先写作者回忆小时候随父亲登罗马教堂塔时的教导,而后记叙了作者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时,父亲的教诲使“我”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例。对于《钓鱼的启示》一文的写法,学生比较常见,也容易模仿。而对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的写法,学生由于受思维惯性和生活阅历的影响,较少能模仿习作。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比较,发现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获得新知。教学中,可以通过线索图(《钓鱼的启示》先写事例后写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先写启示后写事例)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文章的路也不止一l,可以殊途同归。

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文章,既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它们看似不同,却作为一个整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学中,教师应该敏锐地认识教材的单元特点,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拓展训练,巩固运用

拓展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是由读到写,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和运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引导学生应用精读中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是略读教学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时,一定要有机地进行拓展,让学生迁移内化在精读中所领悟的表达方法,从而增大教学的宽度。

在对比阅读《钓鱼的启示》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两篇课文后,教者精心挑选同类题材的短文《战胜命运的孩子》,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后写启示。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教者出示名言警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并出示提示: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再次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事例畅所欲言。由于有了前面课文教学的铺垫,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学骑自行车、学乐器、做奥数题、上学遇到堵车……此时,往事的回忆带给学生的是思维的碰撞、心灵的启迪。拓展阅读,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迁移写法,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新知。学生在读说写的拓展训练中,不知不觉迁移内化了所领悟的两种文本不同的表达方法,既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又习得了不同的写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此项教学策略可谓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一大重要举措。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范文4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教材

读写整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同时,在作文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因此,我觉得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在习作教学时也要将教材中的例子为我所用,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根植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从“阅读”中学“写作”,从“写作”中更好地凸显“阅读”的魅力,使学生读写并行,而文道自得其中。下面,我就《小儿垂钓》这首古诗如何进行空白点读写整合,将精炼的古诗丰满化,成为一幅幅孩子感兴趣的连环画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理解古诗

1.出示古字,左边是半年成熟的禾苗,右边是短尾巴鸟“隹”。整个字的意思是幼鸟出生不到半年,表示幼小。现在的楷书中,它就是(稚)。

2.出示“稚子”猜意思。诗题中有歌词和“稚子”的意思差不多(出示:小儿)。

3.出示“纶”的图片。把钓鱼用的丝线垂下是在干吗呢?也叫做(垂钓)。

4.齐读诗题。学生读一读这首诗,读准生字的字音,读准七言古诗的节奏。

5.学生先读读诗句,再联系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两个画面?

二、读写整合

画面一:小儿垂钓

1.(1)第一个画面是“小儿垂钓”,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蓬头稚子学垂纶)

(2)出示图片。指名说说这小孩的外貌、穿着。

(3)出示:老人蓄着一撮……还记得《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吗?作者只写了胡子、眼睛、头发就将爱因斯坦不拘生活小节的样子描绘了出来。可见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不一定要每个细节都刻画出来。

(4)还有谁能抓住这个稚子的特点介绍一下他的外貌、穿着。

(5)你觉得他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小孩?(质朴、纯真、无忧无虑、天真可爱、无拘无束)

(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喜欢面面俱到,而教师列举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的外貌写作方法后,学生再介绍这质朴的乡村小儿时就学会抓住了特点,没有眼、耳、口、鼻等进行一一介绍。学生顿悟了描写任何事物都应抓住特点,还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了一个丰满的乡村小孩形象。)

2.(1)垂钓的环境如何?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板书:环境)(出示:侧坐莓苔草映身)

(2)你从“草映身”这个词读出了什么?(夏天,草很茂盛;怕鱼儿见到人的倒影;不想被人发现、打扰;这是个鱼不受惊、人不曝晒的理想钓鱼处)

(3)你还看到野草以外的美景了吗?出示图片(柳树、野草、小河等)(出示:《三顾茅庐》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还记得《三顾茅庐》中这段秀丽的环境描写吗?其中,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那小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调皮)那你能说出柳树、野草、小河的调皮样子吗?

(环境描写一向在习作教学中是被忽视的,而这首诗中环境描写和《三顾茅庐》中的景色描写相结合,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按顺序观察景物,而且学会了用景物来衬托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方法。请看学生的习作。

那男孩斜着身子坐在一块石头上。石头旁是一丛丛青翠欲滴的野草。在微风的吹拂中,那一株株野草摇曳着,多像一双双小手,调皮地挠着那小孩的脚丫,跟他闹着玩儿。身后的大柳树舒展着鹅黄色的嫩叶,仿佛一把绿伞为他遮挡毒辣的阳光。小河清澈见底,蓝宝石般的天空倒映其中。它哗啦啦地流着,仿佛在为小男孩鼓劲:“加油呀!”一阵风吹过,野草和柳枝伴舞,河水与风声齐奏。这真是一块钓鱼的好地方。)

(4)可小孩子为什么要侧坐?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调皮、随性)

(5)现在,你就是那调皮的稚子了,侧身坐在河边,赤着双脚悠闲地坐在茂盛的野草丛中,你会怎样学垂纶呢?(板书:动作)出示:《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齐读。有谁受到启示,能把稚子垂纶的动作说得更清楚。

(小儿动作描写与《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相整合。让学生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学会钓鱼的准确动作。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触摸词句的温度。在习作教学时,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范例,学以致用,才能算是真正运用了语文这个工具,由间接吸收到直接表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同时,能与先前的课文形成一个回环往复,前后照应,再让学生有提升的

空间。)

画面二:借问不应

1.谁来说说第二个画面?出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请你做一下“遥招手”的动作。(和“遥摇手”作比较)

3.当路人看到“遥招手”的动作来到小孩身旁时,小孩会怎样和路人低声耳语呢?(板书:语言)和同桌演一演第二个画面吧。

三、拓展延伸,丰满古诗

1.能读懂古诗的意思很了不起,如果你能把诗中的语言变成一幅幅画面才算真本事,你能展开想象,用文字把古诗的情境描述出来吗?

2.充满稚趣的儿童诗还有很多。学生回忆:《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所见》《村居》……

启迪:教师合理引导学生研究、化用(能动模仿)范文,可以不断从“原型”中获得启发,掌握写作技能和方法,积淀语言,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提供帮助。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话很好地诠释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写作的素材很多来源于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阅读是收集信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既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个体,又有紧密的关联性。因此,教师更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读写并行,而文道自得。“读写整合”就是为了这样一个任重道远的目标,尽可能多地把语文学习从“掌

握一种交际工具”的目的转移到“丰富人的生命活动、情感活动和心灵活动”上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8.

[2]赵振民.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协同关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7).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范文5

——读后感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这句话不仅给了作者终生的启示,也给了我深刻的启发。

我相信大家一定也有和作者一样的经历,在我们人声的旅途中,会遇到一些与作者34年前钓的“鱼”。然而,有些贪心的人偏偏要那些“鱼”。这些金钱、地位、荣誉、权利是我们不应得到的,得到一份东西,就要付出一份心血!

张海迪说过,“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就要面临道德抉择,就只需选择是与非。

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心里想:离开放捕捞鲈鱼只差两个小时,完全可以不遵守,况且还没有人知情。而父亲却严格地要求“我”、教导“我”要遵守道德。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范文6

我们常会从生活中获得启示,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作文。

1.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以启发?从中选择一件,想一想获得了什么启示,把它写下来。

2.从平时收集的名言警句中,选择对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事例写一写对自己的启发或帮助。

3.写一幅漫画故事对你的启示。

一、抓整体,寻找启示

在学习完本单元的4篇课文后,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关于做人、做事的名言警句。

2.整理材料,思考后填充下列表格。(准备时间一周)

(注:后面三行填写优选的本次习作的素材。)

二、抓联系,提炼启示

课前,我检查了学生所填的表格,发现有的学生事件与启示联系不紧,是两张皮;有的学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启示也很肤浅。这是小学生认识能力还不成熟造成的。为此我做了如下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一周的准备,你们收集了哪些材料,获得了哪些启示,谁能谈谈?

生:上星期二,下午写字课,老师叫我把生字抄到黑板上,我想这也太简单了。于是,我走到黑板边,拿起粉笔,很快把生字抄完。下来后,我的同座凑了过来,告诉我柜子的“柜”字写错了。我翻开课本看了看,果真把“柜”字右边的“巨”字写成了“臣”字。想趁老师不注意,把字修改好,却被老师拦住了,要我把抄错的字讲给同学听。我的启示是知错能改。

师:从你的材料中,我感觉启示“骄傲自满要不得”似乎更恰当。

生:我有两个表哥:一个大学毕业后,在家里玩,除了打游戏就是睡觉,没有赚一点钱;一个高中毕业后就去打工,现在赚了不少钱,日子过得很好。我的启示是:读书没用,还是打工好。

师:这不是读书多少的问题,而是肯不肯努力的问题。

生:要过上好日子就要努力。这样可以吗?

生:我搜集了一些名言警句,觉得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幸福要靠自己双手来创造。

三、抓构思,写顺启示

作文的构思,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为什么写(主题);分几部分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哪儿详细写,哪儿简略写。

师:课文《落花生》写了几件事,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启示是什么;重点又写了什么;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我们通过列提纲的方法就可以明白。

主题: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详略?

生:因为父亲说的话最直接揭示主题,所以要详细写。

师:同学们可以参照《落花生》的思路来写。

生:我写春天养蚕的事。好朋友送我几条蚕,我辛辛苦苦地为它安置了一个新家,到处采桑叶,细心地喂蚕,清理蚕沙,搭架子让它做茧子。我很想看到蛾子产卵出来,就早早把茧子剪开,没想到不久里面的蚕蛹就死了。我的启示是心急会坏事。

师:万事万物都有规律,不按规律办事会坏事的。你准备分几步来写,按怎样的顺序写,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生:我想分为五步来写,蚕安家,喂桑叶,清理蚕沙,搭架子,剪蚕茧。就按我做事情的顺序来写。把体现中心的“剪蚕茧”重点写,其他的略写。

《剪蚕茧》提纲:

主题:要遵循事物的规律

四、抓重点,写好启示

师:《钓鱼的启示》一文,作者是怎样来写出启示的?请读下面的片段。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一)抓细节,写活启示

师:这是《钓鱼的启示》片段,写了在父亲的要求下,我把鱼放了。父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要求很严格。从父亲的神态“平静地说”可以看出,他的话是不容争辩的,是个对子女要求严格的父亲。

生:“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这动作描写中,说明父亲也喜欢这些鱼,但他更注重孩子的教育。

师:对,这是一位有远见的父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出父亲的这些特点的?

生:写了他的动作、神态、语言。

师:对,作者就是抓住了父亲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来写,让父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抓心路,写深启示

师:这段话中,作者还写到了另一个人物就是“我”,那么作者写了“我”的哪些方面呢?

生:写了“我”的语言、动作、心理变化等。重点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师:“我”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生:“急切”“委屈”“乞求”“依依不舍”。

师:要写好“启示”最好也要能写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特别是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下面开始习作。

附:学生作文

写字的启示

星期三下午的写字课上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真让我太难堪了。

下午第一节是写字课,同学们都在教室里认真写字。我也聚精会神地练习着。不一会儿,老师来了,他走到我身边轻声说:“你去把生字抄写在黑板上。”我拿起语文书走向讲台,看着上面的生字用粉笔写了起来:“窃”“锅”……最后一个“柜”字写完了,我拍拍手上的粉尘,大步流星地走回座位,心想多么小儿科的一件事啊。

当我正沉醉在我的书法技艺里时,突然,同桌用手捅了我一下,悄悄说:“张菱,你写错字了。”“笑话,我怎么可能写错字呢?不要开这种愚不可及的玩笑。”我头也不抬冷笑道。“不相信你用书本对照一下!”同桌急了。我猛地一抬头,拿起书本一一对照起黑板上的生字。顿时我的脑袋“轰”的一声,脸“腾”的一下全红了,由于一时的疏忽,我把“柜”字后面的“巨”写成了“臣”字。

唉!太粗心了,照着书本写都会写错,真是笨啊!我怎么犯下了一个这么低级的错误?这可怎么办、怎么办啊?此刻我心急如焚,不停地抱怨自己,心不在焉地在写字本子上胡乱划着。这时我的耳畔又响起平时妈妈讲过的话:“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于是,我站了起来,走上讲台,想把写错的字改过来,老师看见了,示意我别着急,让我先回到座位上。这时,我环视了一下四周,仿佛同学们都用一种嘲笑的目光看着我,我恨不能找个地缝钻下去。我回到座位,头也不敢抬起来,只伏在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