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例6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策略

古代诗歌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近几年在高考(全国卷)中的分值也一直保持在11分以上(诗歌鉴赏11分,默写不确定)。尽管其地位如此重要,老师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却常常只是依据参考书结合高考要求进行串讲,最后以学生能背诵会默写作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标准。在经历这样的浅层教学后,学生在考试中面对诗歌鉴赏题目时仍然是无从下手。

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对古代诗歌进行“深度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盲目学习的局面有所改观。现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对这一模式作简要介绍。

一、知人论世,让学生知道诗歌背景

一般来说,教师对背景的介绍常常是言简意赅、点到为止,然而那些选入教材的诗歌,其作者大都是文学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家。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遇到这些作家,对其生平却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这样一来,既不能更深层次地解读诗歌,遇到诗人的其他作品也不能快速切入。

以对苏轼的介绍为例,至少应该明确他生命每个时期的大致经历,并列举一定的代表作品。这样的介绍也许要持续一节课的时间,但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后再来解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就要容易得多。针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尤其要重点介绍“乌台诗案”对他的影响,并结合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使学生对苏轼有更深的了解。

背景的介绍还包括对诗人所处时代的大致了解。苏轼的一生与“王安石变法”紧密相关,教师对于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应该有一定的介绍,客观上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

知人论世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是基础性的工作,它考验的是语文老师综合各种信息的能力,对于重要作家及其所处的时代,语文老师应该有全面的了解并能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

二、注重训诂,全方位解读诗歌

教材的注释能帮助学生基本读懂诗歌,但教师要串讲诗歌,必须结合多种注解进行研读,同时,还要阅读历代重要评论家对于诗歌的评论,综合鉴赏诗歌的精神内涵。

《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训诂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正史中的周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像学生一样只是粗浅的了解《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是无法把握诗歌的真实精神的。此外,对于真实的赤壁之战,以及“酹”这种风俗也应有一定的了解。

有了对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还应该从写作手法,抒情艺术等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这种分析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去理解诗歌,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分析诗歌的模式。

较敏锐的训诂鉴赏嗅觉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使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批判性地解读诗歌。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透彻了,对诗歌的解读才不至于仅仅停留在粗浅欣赏的层面。

三、群文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以教材作品为出发点,让学生拓展阅读一些重要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阅读的经验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自然会更深刻。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重要作品,他在黄州还写了另外一些重要作品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临江仙・夜归临皋》等,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解读,对于苏轼这一时期的心境应该会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同时,学生还学过苏轼另外一些著名作品如《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将这些作品结合起来,从而对大量的作品集中阅读,学生心中自会生成一个较立体的苏轼形象。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推荐阅读苏轼的诗文选集、林语堂《坡传》、梁启超《王安石传》等。

群文阅读涉及语文教学中很要的目的――让学生读书。我们一直都在呼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群文阅读其实就是桥梁,连接教材与课外书。总会有学生通过教师架设的桥梁去往更辽阔的天地,这也是语文教学最可贵的作用之一。

四、诵写结合,吸取诗歌精华

一首诗讲授完成,意味着学生有了将诗歌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坚实基础。

首先,反复诵读是领会诗歌精神的必要条件。只有熟读成诵,学生才能搞明白诗歌节奏的起承转合、作者情感的抑扬顿挫。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2

一、诵读式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式复习的作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复习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多背诵教材中学过的古典诗词名篇名句。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因为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学生要广泛“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还因为学生通过对已经学过的古诗词的诵读、背诵,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古典诗词文本中,重新与文本的作者展开近距离的心灵对话,重温蕴含在古典诗词中的情感,再次感悟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反复获得作者美好情感的熏陶。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古典诗词名篇名句,考试时,不需要对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现象以及各种特殊句式等多加分析,就能感知和理解古典诗词文本,得出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典诗词文本,心中积累了大量的名言名句,既涵养了学生的人文气息,又提高了古典诗词素养,传承了民族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为提高综合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诵读式复习中的指导方法。在古典诗词诵读式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本的情感与意境等内涵。要引导学生边诵读读边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典诗词文本,使之记忆深刻,不易遗忘。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关键字词和语句入手,深刻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词的下阕,作者用“人生如梦”抑郁沉痛地表达了自己对坎坷命运的诸多感慨,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怀,思接千载,感情沉郁,使全词余音袅袅。指导学生运用诵读式复习这首诗时,应该引导学生紧扣上述“人生如梦”和“一尊还酹江月”重点语句进行体味和感悟全诗的感情基调与主题。

二、品鉴式复习:局部鉴赏与整体鉴赏相结合

采用品鉴式复习古典诗词,首先我们要指导学生重点关注古典诗词中的动词,特别是可以给古典诗词文本增添鲜活、生动、形象等美学意蕴的动词。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上阕写景中通过巧妙运用“乱”“穿”“惊”“拍”“卷”等动词,独到精妙地勾画了古战场赤壁的险要形势,描绘了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三国周郎等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可见,上述动词具有鲜活文本、生动文本、形象文本的功能,是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品鉴式复习时应该关注、品析的重点字词。其次,指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修饰语在文本中的作用。古典诗词的修饰语大多由形容词担任。例如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危”字和“难”字,形象地写出了蜀道的艰难与难以攀登。

再次,特别关注叠词在古典诗词中的作用:既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又可以起强调作用。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其中“寻寻觅觅”写出了诗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强调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凄凉,“凄凄惨惨戚戚”道出了诗人心灵中巨大的伤痛。可以说,这首词仅凭上述几个叠词就已经概括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与主旨。所以,采用品鉴式复习古典诗词时,应抓住文本中最能表现情感色彩的诗眼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与主题。

三、探究性复习:探究表现手法与思想情感

第一,探究表达方式。指导学生复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古典诗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四种: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其中最常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方式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间接抒情和直抒胸臆等。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通过描绘月夜江上的壮美景色,通过借凭吊古代战场和追念三国风流人物周瑜的才略、气度和功业等,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忧愤之情和关注历史、人生的旷达之心的。

第二,探究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很多,比如开门见山式、先景后情式、卒章显志式、过渡铺垫式等,但是在很多古典诗词中,其结构并非单一的,而是相互重叠的。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开篇就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全词豪壮的感情基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典型的开门见山式结构。但是,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写人和抒发忧愤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是典型的先景后情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导语

语文是一门集知识与艺术融入一体的学科。教师如果想达到一种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就要在课堂导语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课堂导语要突出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课堂导语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语文情境的创设。创设语文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利用课堂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如果我们把第一节语文课当作是一场演出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导演只能把精彩的“台词”提供给学生,学生才能带有激情的投入“演出”,才能获得全新体验和,同时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演员”的角色定位。

例如,在讲解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语文教师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不妨尝试通过以下课堂导语实现“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再看《再别康桥》的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同样,如果在课堂教学伊始,通过设计精彩的导语就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我先是向学生提供以下两则材料:美国学者采访过许多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这一切都忘掉”;巴金虽然多次建议建造“”博物馆,但是他也多次表示不愿意回忆“”经历。正是对于这些人的回忆和人类对于牺牲者长期所怀的负罪感,使一种无压抑的文明的前景暗淡下来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要忍受两次悲愤,经受了一次又再来一次?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文章对于作者的这种心情是如何叙述和表达的?

通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把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探究问题答案的兴趣,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三、有得于知识前后衔接,便于学生总体把握知识脉落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在上的词《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第三册)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如何妙用导语,它让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创设情境,巧提问题,前后联系,而后最终成功的完成教学,而不是机械的照抄教案中的“专家答案”,拾人牙慧。上课时导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课后却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巧妙的安排和设计。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它能使我们的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秀花.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当代教育发展学刊》2010年第9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4

【关键词】温故知新;情境导入;巧设悬念;趣味导入

悦耳的歌曲必须拥有优美的前奏,一台好戏必须配备响亮的金锣;高中语文新课导入恰似一首歌曲的前奏,又像好戏开台前震天的锣鼓,它能一下子震撼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的进入到激情洋溢的境界。笔者驾驭改革之祥云,就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导入作了大胆尝试。

一、温故知新,触类旁通

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知识,一般都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规律。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可见,高中语文学科中的新知识也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因此,温故知新式导入既巩固了已学旧知识,又达到承上启下的功效。我在执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课时,就开门见山的提问学生:“晋宋时期著名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陶渊明我们都是知晓的,你们在初中阶段学过《桃花源记》中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图景呢?”通过简要讨论、分析,许多学生答出了诸如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纯朴自然和其乐融融等情境。此时,我继续设问:“陶渊明为何要描绘这样的生活画面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就能从中去找寻答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求知欲猛增,都渴望找出相应的答案。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指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或其它手段把某个场合的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真挚的情感。《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科学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弘、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并非易事。我在导入时坦言:“许多古人,每逢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学生在上述情境的熏陶下,通过默读课文,初步感悟在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瞭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回忆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疾书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类似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观赏东坡先生的赤壁,仔细聆听苏轼心灵的独白,有利于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跃时空的隧道,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假如我们通过创设悬念性提问方式导入新课,那就引人入胜,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譬如,我在执教鲁迅的《阿Q正传》时,通过设置如下两个悬念来导入新课的:其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人笑中带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阿Q的“精神胜利法”到底为何物?阿Q是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给予“精神胜利法”以具体、生动的诠释的?其二,有人认为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作品中描写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作品则体现社会问题的悲剧,那《阿Q正传》描绘了阿Q的悲剧遭遇,究竟是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大部分学生急于想找到正确的解答,自主探究的情绪高涨。

四、趣味导入,诱发好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高中语文新课导入时营造趣味盎然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正如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因此,我们只有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饶有兴趣的走进课文,才能为提高课堂效率夯实基础。譬如,我在执教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副对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许多学生被这幅对联所吸引,不仅对对联中所描绘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而且学习兴趣更浓厚。接着我点拨道:“此联是周作人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而作的对联,周作人对两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针对两人的不幸遭遇,鲁迅先生挥舞手中那匕首般的笔,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即出现各学习小组热烈讨论的场景,从而顺利的进入了师生互动的探究过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5

【关键词】苏轼;政治;思想;人格

我读苏轼的作品,研究他的思想,越来越为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越发觉得他的一些品质和修养是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的作品之所以传诵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我想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语言艺术,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大都透射极强的人格力量,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分析苏轼的人格魅力,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政治上正直果敢,思想上博大精深,艺术上才华横溢,感情上丰富浓烈。

关于苏轼的文学才华和从他作品中表达出来的丰富炽热的感情已是妇孺皆知,这里我就苏轼政治上的表现和思想上的特点作一点论述。

1. 苏轼在政治上有独到的政治主张,正直、果敢,不趋炎附苏轼二十一岁考取进士,开始从政,虽然只做了一些地方官,但却有激进的政治思想。在他二十六岁时《进策》和稍后二年的《思治论》中分析了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各方面危机四伏的形势,提出了革新弊政的要求,而且对于具体措施也作了一些探索,大胆议论“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初步显示出他的政治才能。

王安石变法时,官场上追求高官厚禄的投机者越来越多地混入变法派,而苏轼却对新法弊端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和谴责,他或在《商鞅论》中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或在《拟进士廷试策》中借题发挥,旁敲侧击,而在《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和《再论时政书中》则是全面攻击了。他指出:“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熙宁四年从汴京外调做过杭州通判,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这时他看到新法实际推行过程中的不少流弊,由于对人民的同情加强了他反对新法的决心,他写了《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等文章继续展开攻击。由于他不同于当时一些官僚的阳奉阴违,直言敢谏,元丰二年由于“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经受了残酷的折磨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王安石罢相后,司马光旧党上台,苏轼被招回京都。司马光等人从极端顽固的豪族地主阶层立场出发,把新法一律加以废除。而这时苏轼看到十多年的变法改革裁抑了少数豪族兼并者的利益,对巩固整个地主阶级的却有更多的好处,因而他虽未完全消除对王安石变法的敌意,但又不满于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集团的倒行逆施,政治态度有所转变。如对免役法,他指斥司马光“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的蛮横无理,认为免役法有“万世之利”;当司马光不理时,他气愤地痛骂“司马牛,司马牛!”他后来继续上书,说恢复差役法“天下以为未便”。苏轼的这种表现,使一些人把他看成是第二个王安石,并要求“以安石为戒“。又由于当时朝廷洛蜀二党之间封建地方性排挤和学术论争,他在旧党中无法容身,因此苏轼请求外调。

宋哲宗亲政,新党再度上台后,对“元祐党人”进行报复迫害,苏轼又成了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从惠州直到遥远偏僻的儋州(今海南)。

苏轼从主张改革、反对改革到维护某些新法的变化使他得不到新旧两党任何一方面的同情和支持,仕途坎坷和悲剧命运便不可避免。

但他在长期的地方官任上,能按照社会下层的情况和需要认真地为人民作了些好事:救灾、治水、请免赋税、整顿军纪等。差不多每地都有卓著的政绩,得到人民的普遍好感,这在北宋文人中是很突出的。

也许官场上有人认为苏轼政治上不够成熟,不能顺应形势,凭他的才能完全可以仕途通达。当然,苏轼在政治上带有浓重的知识分子色彩,也不免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在北宋那个积弱积贫的朝代他不能象王安石等人那样建功立业,被历史记上浓重的一笔。但他的正直、果敢,有着自己的政治主张,不盲从于新旧两党的政治势力,的确是值得称道的。如果为官者都能象苏轼那样不顾及自己的官场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那么社会一定会风清气正。

2. 苏轼的思想融合佛、道、儒等各家思想之精髓,博大精深他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以外儒内道的形式表现出来。

苏轼一生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非常大,他倾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奋厉有当世志”。“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和子由苦寒见寄》)正是他志向的表露。但险恶的政治环境和坎坷的政治命运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打击后,他一度悲观、消沉。这种悲观的情绪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流露。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苏轼借缅怀周瑜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从历史缅怀中回到冷酷现实的一种深沉思绪,他自笑多情,慨叹光阴虚度,便觉人生如梦。在他的散文《赤壁赋》中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歌声和箫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何其悲苦,何其失望。苏轼认为连曹操这样“一世枭雄”“而今安在”?何况“吾与子”不过是“天地间之蜉游、沧海之一粟”!因此更是悲从中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面对悠远的历史,无限的江山,作者向我们倾诉:人生是多么短暂,是多么可悲。

然而另一方面,道家的“出世”思想对他的影响比较大,他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生活,并热衷于道教的养生之术,想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练”。特别是“乌台诗案”以后,佛老思想成为他处世哲学的主导思想,也是他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没有囿于自己的困境,而是登临山水,寄情于大自然,寻求到精神上的解脱。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创造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在这种“江山如画”的雄伟、奇特的艺术境界中,更有豪杰人物周瑜的英姿、风度和才能让人追慕、缅怀。因此这首词虽有悲观情绪,但总体上洋溢着词人的逸气豪情,显示出一泻千里的奔放气势,抒发了自己不重得失的宽阔胸襟和达观的情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宏大气势和广阔境界不知唤起多少仁人志士激情满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文6

一、 怀古咏史诗特点

(一) 形式标志。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有“咏”“怀古”“咏怀”等字眼。

(二) 表现手法。常用典故、写景、对比、衬托、抑扬、讽刺等。

(三) 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写眼前衰败、荒凉、萧条,也写历史事件经过,抒发感慨。

(四) 艺术特征。

1. “诗”与“史”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统一;

2. “史”与“志”结合:对现实政治强烈关注;

3. “古”与“今”结合:多维时空组合。

二、 怀古咏史诗常用典故(部分)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此后“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此后,“万里长城”即指守边将领。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 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 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碧玉。后人就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之人为正义事业蒙冤受屈。

三、 怀古咏史诗思想内容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最深处,具有很高鉴赏价值。思想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一) 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作者身世际遇与古人有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分两种。

1. 对比失落型

有的着眼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感慨自己。古人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却被朝廷冷落,不能才尽其用,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观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观照,才使这首词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多少人共同心理感受,这首赤壁怀古词也因此才有了长久的生命。鉴赏这类诗词要抓住历史人物、事件和诗人身世联接点,找出共通之处,就能理解作品深刻寓意。

2. 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不得意,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感伤怀才不遇(怀古伤己)的心境。

如杜甫的《蜀相》,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礼贤下士、诸葛亮雄才大略、君臣相契。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有统一中国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对此诗人充满哀思与痛惜之情。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英雄平定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二) 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大多为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诗人们常借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时就是怀古最有理由时。分以下几类:

1. 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不尽人意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感伤,思古幽情;抒发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感慨,暗含对现实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疾苦,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

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金陵是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触发了无数诗人怀古幽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一个专题。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座荒凉古墓。

2. 物是人非型

昔日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感觉,让人作冷静思考。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全诗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融合诗人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三) 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感慨;此类诗作,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高度,独抒机杼,表达对历史事实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

1. 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寄警世伤时之意,实际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覆辙。

又如杜牧的《赤壁》,此诗变换视角,讥讽周瑜侥幸成功。开头两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两句议论了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写。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论调,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四、 鉴赏方法指津

(一) 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我们对作品涉及的史实、人物一定要了解,这要求我们一定要积累相关历史知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弄不清诗中“朱雀桥”“乌衣巷”“王谢堂”典故内容,这诗便没法理解。

(二) 找准接点,体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借古讽今;另一种是感慨个人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表达自己欲建功立业的心情,对现实委婉批评,情感成分较浓。

鉴赏怀古诗词要抓住历史人物、事件、时局和诗人身世之间联接点。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二者的联接点一是在王昭君出塞与杜甫“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悲剧命运。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明妃。抓住联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三) 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怀古咏史诗一般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也有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空间,引发读者思考的。不同写法,由不同主题决定。

怀古咏史诗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有用典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结:鉴赏怀古咏史诗三步曲:

1. 所写历史的人、事、物、象是怎样的(弄清史实,通解文字);

2.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事、物、象(找准联接点,体悟感情);

3. 诗人态度感情是运用什么方法表达的(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现场练兵

1. 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盾中间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1) 上阕“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 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已嘶鸣起来,奔赴战场;黑夜里,狂风呼啸,怒涛奔腾,高大战船正在抢渡。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