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水电站专业技术总结

水电站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站内监控功能 通信规约 设备选型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042-0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电力行业中的热点之一。近年来,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无论是从国外引进的,还是国内自行开发研制的系统,在技术和数量上都有显著的发展。但在工程实际中,部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存在问题较多,缺陷率很高,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值班,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标准问题,以及运行和检修的管理体制等问题。基于运行经验,笔者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并从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技术标准问题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标准问题(其中包括技术标准、自动化系统模式、管理标准等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题。

1.生产厂家的问题。目前,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选型当中,存在着如所选系统功能不够全面,产品质量不过关,系统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等情况,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由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用户又过分追求技术含量,而不重视产品的性能及实用性,因而一批技术含量虽较高,但产品并不过关,甚至结构、可靠性很差的所谓高技术产品不断被使用。二是生产厂家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作用、结构及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宣传和介绍不够,导致电力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对系统认识不透彻,造成设计漏洞较多。

2.不同产品的接口问题。接口是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非常重要而又长期以来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包括RTU、保护、小电流接地装置、故障录波、无功装置等与通信控制器、通信控制器与主站、通信控制器与模拟盘等设备之间的通信。这些不同厂家的产品要在数据接口方面沟通,需花费软件人员很大精力去协调数据格式、通信规约等问题。当不同厂家的产品、种类很多时,问题会很严重。如果所有厂家的自动化产品的数据接口遵循统一的、开放的数据接口标准,则上述问题可得到圆满解决.用户可以根据各种产品的特点进行选择,以满足自身的使用要求。

3.抗干扰问题。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问题,亦即所谓的电磁兼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然而却常常被忽视的方面。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措施是保证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和稳定运行的基础,选择时应注意合格的自动化产品,除满足一般检验项目外,主要还应通过高低温试验、耐湿热试验、雷电冲击电压试验、动模试验,而且还要重点通过四项电磁兼容试验,分别是:1MHz脉冲干扰、静电放电干扰、辐射电磁场干扰、快速瞬变干扰。

4.传输规约和传输网络的选择问题。对于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传输规约,目前,在国内各个地方情况不统一,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采用各种形式的规约,如部颁CDT、SC?-18?01、DNP3.0等。

二、组织模式选择的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的方案随着变电站的规模和复杂性、变电站在电力系统的重要地位、所要求的可靠性以及变电层和过程层总线的数据流率的不同而变化。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形式主要有集中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和全分散式3种类型。

1.集中式。集中式结构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指采用不同档次的计算机,扩展其接口电路,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开关量和数字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与处理,分别完成微机控制、微机保护和一些自动控制等功能。

2.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将配电线路的保护和测控单元分散安装在开关柜内,而高压线路和主变压器保护装置等采用集中组屏的系统结构。

3.全分散式。全分散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以一次主设备如开关、变压器、母线等为安装单位,将控制、I/O、闭锁、保护等单元分散,就地安装在一次主设备屏(柜)上。站控单元通过串行口与各一次设备相连,并与管理机和远方调度中心通信。

上述3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推出,虽有时间先后,但并不存在前后替代的情况。变电站结构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各种系统特点和变电站的实际情况,予以选配。

三、电力管理体制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关系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使得继电保护、远动、计量、变电运行等各专业相互渗透。传统的技术分工、专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远动与保护专业虽然有明确的专业设备划分,但其内部联系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旦有设备缺陷均需要两个专业同时到达现场检查分析,有时会发生推诿责任的情况,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而且两专业衔接部分的许多缺陷问题成为“两不管地带”,不利于开展工作。在专业管理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运行、检修、检测,尤其是远动系统的实时性、遥测精度、遥信变位响应速度、信号复归和事故总信号等问题仍需要规范和加强;而传动实验及通道联测的实现、软件资料备份等问题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内容。

四、运行维护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

解决好现行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管理体制和技术标准等问题的同时,还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绝大部分设备的维护依靠厂家,在专业管理上几乎没有专业队伍,出了设备缺陷即通知相应的厂家来处理,从而造成缺陷处理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要想维护、管理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首先要成立一只专业化的队伍,培养出一批能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宽相关专业之间的了解和学习。其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划分应尽快明确,杜绝各基层单位“谁都管但谁都不管”的现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明确,对于加强电网管理水平,防止电网事故具有重大意义。

五、结束语

近年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正在朝着网络化、综合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鉴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当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这就需要与之相关的各岗位的电力工作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其规律性,不能因循守旧,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循科学、严谨的工作原则,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以保证电网安全、经济、优质地运行。

参考文献

水电站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关键词:现场总线技术;水电自动化;应用分析

水电自动化是指水电站的一些机械设备按照预先设置好的程序自动进行操作和运行,当前,我国的水电自动化水平还主要处在DCS系统阶段水平。这种自动化水平装置主要是采用了封闭式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现场总线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技术不断成熟。现场总线技术具有一系列的优势,相比传统的自动化技术,它具有精度高、可靠性高、性能好的优点。在实际的案例中,三峡水电自动化技术就是充分应用了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在水电厂的应用,很大程度上解决水电站存在的问题,使水电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更高。

1.现场总线技术

1.1.现场总线

现场总线实现了低层通讯网络和自动化系统中控制系统的结合,目的是为了解决了现场被控装置和设备的通讯问题以及计算机监控系统的通讯问题,进一步实现通讯的数字化和仪表的智能化,最后形成一个真正的、完全的开放系统。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1.通讯方式方面:

现场总线一般采用的是双向串行的通讯方式,通讯的接口一般是RS-485,这种接口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结构,传送过程中可以充分适应多种介质的传送,一般具有距离传送远、信号精确度高、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等特点。

1.1.2.与局域网的通信:

现场总线能够传送较少的数据报文,这种形式适合与局域网的通信,为实现通信架设了很好的通道。

1.1.3.开放性以及互操作性:

现场总线按照ISO指定的系统协议制定自己的通信协议,这种协议具有很好的相互操作性,在任何网络上都可以互联使用,真正实现了自由通信。

1.1.4.较强的智能化功能

现场总线不仅可以采集数据,还可以进行介质访问、冗余校验CRC等,具有很强的智能能力。

1.2.现场总线的种类

CAN总线目前是国际市场上唯一的国际标准的现场总线,分为三层结构,主要是由物理层、应用层和链路层组成,传输介质主要是光纤和双绞线,传输过程中抗干扰能力非常强,一旦某个节点出现错误,该现场总线能够自动关闭,切断和主线的联系。

LON总线属于局部系统,传输介质种类较多,通信速率较快,网络节点较多,总线的结构也比较多样,能够实现自由组成和总线的互联。

2.现场总线在水电自动化中的应用

2.1.采用CAN总线技术系统

从技术上来说,水电站自动化要实现的最高目标是少人值班或者是无人值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水电自动化的操作系统就需要综合采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一些列的先进科技。通过采用CAN总线技术系统,精简了系统,改变了比较陈旧的监控连接方式,使整个系统层次更加清晰,并且各个系统相互独立,防止了数据的丢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2.配备专业型人才进行管理

水电自动化技术的更新,自然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随着水电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更新,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控制逐渐被自动控制所取代。对于水电自动化管理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因此,需要一支专业性的队伍进行管理。企业在选拔专业性人才的时候,应当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人员,才有资格成为水电自动化管理的一员。作为水电自动化管理的一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2.1.所有的管理人员对自动化设备的原理、功能以及使用要求等充分了解,掌握它们的具体操作,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及时进行判断,并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

2.2.2.工作人员对现场总线中的PLC,要准确掌握开入量和开出量的指示,监控好PLC的状态显示,这样就能在故障出现的时候,准确定位故障。工作人员还应当对自动化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洗,以防止设备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必要的时候要进行更换。

2.2.3.工作人员还要熟悉掌握和了解后台的监控仪器,一旦发现问题发生时,工作人员要迅速作出反应。

3.现场总线技术与水电自动化结合的前景

3.1.成本与效益实现有机统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的技术成本不断加大。在水电自动化技术中引入现场总线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效益。

3.2.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要因地制宜

目前,在国内市场,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企业要想引入这项技术,就必须充分了解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条件,可以适当对现场总线技术进行一些改进,在改进技术的同时,保护好自身的资源。

结语:

现场总线技术与水电站的工作相结合,现场总线技术在水电厂的应用,很大程度上解决水电站存在的问题,使水电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更高。系统的运行结构模式变得更加的简单、方便,层次变得更加清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故障的发生率,减少了相应的技术成本,对水电站稳定、安全、长期运行提供了保障。但是,在水电站的技术更新过程中,一定要量体裁衣,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不能照搬照用,不加区分,造成企业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罗家元.加强水电站运行及技术管理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2)

[2]严加强.现场总线技术和水电自动化[J].技术与市场・经营与管理,2011(218)

水电站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专业技术年度工作总结

本人于20xx年6月毕业于xx大学工程力学系,于2006年7月在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国际事业部工作报到,同时被安排在国内事业部上海分公司第一工程管理部委托培养。至今一直在上海分公司第一工程管理部所属上海中核浦原科研产业综合楼项目,担任技术员一职。当初到此项目的时候,正处于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目前进行室内装修的收尾工作。

由于一年来一直从事技术工作,所以现将我目前对工程技术的了解情况进行总结。

一、 已掌握的技术工作

1、 桩基工程。通过在别的工地参观学习,对此部分知识亦有一定程度了解。熟悉桩的类型,熟悉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工艺,熟悉方桩和预应力管桩的施工过程。

2、 钢筋工程。对钢筋平法施工图,钢筋的加工和安装,钢筋焊接、机械连接、绑扎搭接,以及植筋施工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独立编制钢筋工程施工方案,以及相关技术交底工作。以后需加强钢筋算量的相关技术工作。

3、 模板工程。对模板的施工工艺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独立编制模板施工方案和现浇混凝土结构模板的计算工作,以及相关技术交底工作。目前缺少对爬模、滑模、飞模施工的了解。

4、 混凝土工程。对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养护和混凝土质量检验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独立编制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以及相关技术交底工作。目前缺少对混凝土配合比和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深入了解,也缺少对大体积混凝土和特殊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等)施工的了解。

5、 脚手架工程。对脚手架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梁、板、柱模板支撑架)的构造和计算有所掌握(包括卸料平台等悬挑结构)。熟悉各种扣件形式和脚手架搭设的安全规范要求。能够独立编制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以及相关技术交底工作。缺少对碗扣式钢管施工和附着升降脚手架施工的了解。需要深化对脚手架整体稳定性验算的掌握。

6、 砌体工程。熟悉混凝土多孔砖的砌筑形式(包括构造柱、圈梁、过梁的设置要求),熟悉混凝土多孔砖强度和砌筑砂浆强度,熟悉砌体结构的质量要求和验收规范。能够独立编制砌体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以及相关技术交底工作。

7、 装饰工程。熟悉地面工程、涂饰工程、抹灰工程、吊顶工程、门窗工程、隔断工程、楼梯扶手和护栏工程等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流程。可以完成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作,以及相关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工作。

8、 屋面工程。熟悉正置式屋面和倒置式屋面的具体构造。熟悉屋面找平层、防水层、保温层和保护层施工流程。熟悉屋面卷材防水和涂膜防水的相关质量规范要求。能够独立编制屋面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工作。目前对屋面分部工程已经有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9、 幕墙工程。对玻璃幕墙、金属幕墙和石材幕墙的构造、安装以及质量要求比较了解。熟悉幕墙工程材料的见证取样检测规定,熟悉幕墙的四性检测和现场淋水试验。

10、 塔吊基础的计算。对塔吊基础的两种承台类型(四桩承台和十字梁基础)的计算基本掌握,熟悉计算内容和计算方法。

11、 竣工资料的编制工作。已经完全掌握竣工资料的编制工作。掌握了资料报验的流程, A、B、C、D四册资料的划分,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内容和检验批的划分。整套竣工资料按不同单体分别划分为A、B、C、D共四册。其中A册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质量计划资料;B册为施工技术管理资料,包括工程开工、复工、竣工报告,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单,建筑物测量记录,隐蔽工程验收单,以及相关性能检查记录等资料;C册为工程质量保证资料,主要包括工程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和检验报告;D册为工程质量验收资料,包括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检验批验收记录表等资料。

二、 待学习的技术工作

1、由于在现在项目的施工中未接触到以下专项工程,所以在以后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以下分项工程的学习。

1) 测量工程

2) 土方工程

3) 基坑支护工程

4) 地下防水工程

5) 预应力工程

6) 钢结构工程

2、需要深化和提高的工作

1) 近期参与了两项工程的投标工作,对技术标书的撰写有大体上的认识和了解,但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对此项工作更加深入的掌握和提高。

2) 在图纸的理解和深化方面需要加强。

3) 对AutoCAD软件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运用。

4) 期待对PKPM软件的了解。

3、对安装部分技术知识的学习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自己只是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对土建方面知识的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对安装部分(消防、给排水、强电、弱电等)的技术工作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

三、对本工程的几点认识

1、在抹灰工程中出现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大面积空鼓和裂缝,据工人反映如此严重情况比较罕见。原因分析:

1)砂浆质量存在问题。由于处于冬季施工,工人工作时间(早上5点开始上班)与混凝土搅拌站工作时间(早上8点开始上班)存在偏差。使用凝固时间为12小时的缓凝砂浆(怀疑质量存在问题),怀疑砂浆在使用时已经超过凝结时间(出现过施工时砂浆已经完全凝固的情况)。

2)施工过程存在问题。抹灰打底前未先湿润墙面;对于抹灰较厚部位未分层施工,是一次成型;隐蔽验收不到位,对网布加强部位应先验收后施工。

2、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对楼梯踏步尺寸未严格控制,导致在地砖施工时花费大量人工进行凿除和修补。

3、本工程的结构刚性防水做的很到位。屋面顶板和地下室顶板未有任何渗漏情况发生;地下室外墙冷缝处出现局部渗漏,通过压力注浆法堵漏以后,未再发生渗漏现象。只要混凝土浇筑质量良好,就可以在根源上杜绝渗漏情况的发生。

4、本工程内隔墙施工采用的是ZM轻集料隔墙板,施工工艺简单、速度快,值得推广。

专业技术年度工作总结

本人于xx年6月毕业于..电力学校,所学专业为发电厂及电力自动化。后分配至..市供电公司,于xx年12月7日在公司人力资源部报到至今,已年满四年,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电力专业技术个人年度总结。

通过公司组织安排进行了入局教育培训,后工区组织进行二级教育培训,在xxxx年3月进入电气修试工区继电保护班,在班组进行了班组教育培训,这几年来在身边师傅同事及领导的帮助下做了一些专业技术工作。

xxxx年期间:第一次跟随师傅参加现场实践工作,参加了110kv高崖变电站、110kv新添变电站春季检修工作;参加了新建110kv安定变电站的安装调试工作,安定变电站110kv部分采用先进gis室内一次设备,全站实现无人值班站;参加了110kv新添变电站技改工程工作,实现保护微机化改造;参加了35kv内官变电站、宁远变电站、阳坡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站的改造工作;期间,一直参加其他各变电站的消缺工作。在期间工作中逐步熟悉设备和工作程序,熟悉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中有关条文;在这一年工作中,对变电站、继电保护工作有了系统地初步认识,会合理使用常用工具和专业工具,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正确选用测量仪表、仪器,做好维护保养工作,能正确执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及继电保护有关规程,会按整定值通知单整定各种继电器,能正确执行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整定通知单中的跨线连接和连片投切等各项要求措施。

xxxx年期间正值非典:我随工区师傅及工区领导、公司领导参加了110kv变电站新增#2主变、四条110kv线路保护装置、10kv线路保护、母差装置、低周减载装置、35kv和10kv母联备投装置安装调试工作,期间,现场有新旧设备并存现象,对保护知识有机会全方位认识。在工程验收阶段,遇到了暴雨遭遇洪水,我施工人员在公司领导带领下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抢险工作,使电力设备完好无损,本人也受到公司表扬;参加了新建110kv洮阳变电站综自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参加了各变电站消缺工作;在这一年中,对继电保护知识有了更进一步掌握,能进行简单的继电保护整定值计算和变比计算,能看懂控制信号、测量、以及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等二次回路图,并能熟练地按图查线,判断其回路接线的正确性,能核查继电保护装置检验报告填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能正确执行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反事故措施内容,处理回路缺陷,对发生的一般故障能调查、分析和处理。

水电站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论文关键词:勘察设计科研;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发展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1 勘察设计科研工作概况

通过50年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昆明院”)完成了云南省水力资源普查和复查工作,进行了谰沧江、金沙江中游等十多条大中型河流(段)的水能开发规划;勘测设计的国内外水电站300多座,其中,已建水电站200余座。总装机16400MW;正在进行勘察设计的大中型水电站60余座.总装机约45000MW;为我国的水电技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五”期间,昆明院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机会,密切结合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科研工作,勇敢地承担起了攻克诸多世界水电技术难题的重任。提出了建设“红色企业、银色企业、诚信企业、和谐企业”的目标,井以“以人为本、厚德诚信、科学求实、开拓创新”作为企业精神,承担了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小湾水电站、糯扎渡水电站等世界著名工程的勘察设计科研工作。天生桥一级水电站(装机容量120万KW,水库总库容102.56亿m3,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78m)招标及施工详图设计阶段的全部设计工作已顺利完成.工程于2002年底全部竣工。小湾水电站(装机容量420万KW,水库总库容149.14亿m,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292m)正在进行招标及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勘察设计科研工作,2001年2月工程开始兴建,2005年9月工程截流,预计2009年底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糯扎渡水电站(装机容量585万KW,水库总库容237.03亿m.心墙堆石坝坝最大坝高261.5m)2000年5月开始启动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设计科研工作.2003年6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10月通过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的审查,2005年8月通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评估,计划2007年11月工程截流。2012年年底前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十五”期间。昆明院还承担了澜沧江景洪水电站(装机容量175万KW,水库总库容10.34亿m3,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7m)招标及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古水水电站(装机容量260万KW,水库总库容39.14亿m,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305m)、黄登水电站(装机容量220万KW,水库总库容15.07亿m,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89m)预可行性研究阶段,金沙江金安桥水电站(装机容量240万Kw,水库总库容7.42亿m,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60m)可行性研究、招标及施工详图设计阶段,观音岩水电站(装机容量300万KW,水库总库容21.75亿m.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59m)预可研和可研设计阶段.怒江鹿马登水电站(装机容量180万KW。水库总库容21.75亿m,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7m)、泸水水电站(装机容量260万KW。水库总库容12.88亿m.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77m)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等水电站勘察设计科研工作。此外,还完成了龙马、居甫渡、那兰、崖羊山、云鹏、阿鸠田等一批大Ⅱ型及中型水电站项目可研、招标和施工详图设计阶段的勘察设计科研工作。同时承担了巴基斯坦巴罗塔、缅甸邦朗水电站等国际工程的勘测设计科研工作。

“十五”期间,昆明院从所承担的工程实际需要出发,科学求实,勇于探索,结合所承担工程项目的特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紧密结合工程需要,科技创新来源于实际工程,最终服务于实际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科技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促进技术创新,规范科技项目管理,提高科技成果的水平和质量,解决生产、经营和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十五”期间昆明院制定了一系列科技管理办法,对规范科技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制定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规定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现科技奖励政策的国家奖、省部级奖的评审条例、评审办法、评审细则等也在不断制定或修订。昆明院及时学习并掌握这些评审条例、评审办法和评审细则,调整相关的奖励政策、评奖条例、评奖办法,努力做好科技奖励的评审和授奖、推荐工作,制定了《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规定(试行)》,建立了更为科学的科技奖励体系及公平、公正的评审规则和评审办法。

2.2制定科技项目管理规定

为了进一步规范科技项目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实施成效,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根据有关规定,昆明院制定了《科技项目管理规定(试行)》,着力解决经济和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科技问题。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水电建设技术的整体水平2.3制定科技项目经费管理规定为规范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优化科技经费配置,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昆明院制定了《科技项目

经费管理规定(试行)》。《科技项目管理规定(试行)》和《科技项目经费管理规定(试行)》构成了昆明院科技项目管理体系的基础,保证了科技项目自主立项和组织向上申报立项的运作。

2.4制定科技成果奖励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申报各类奖项的质量.并指导做好各类奖项的审查、鉴定、推荐、推广应用工作。做到科学、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成果的评审.昆明院制定了以下5项奖励规定。

(1)《优秀工程勘察、优秀工程设计、优秀工程标准设计、优秀工程设计计算机软件奖励规定(试行)》。

(2)4城乡建设优秀勘察设计奖奖励规定(试行)》。

(3)《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奖励规定(试行)》。

(4)《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优秀期刊、优秀编辑奖励规定(试行)》。

(5)《优秀学术论文奖励规定(试行)》。

3 主要科技创新成果

3.1原国家电力公司科学技术项目

3.1.1糯扎渡水电站高心墙堆石坝关键技术研究

糯扎渡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261.5m,比国内已建成最高的小浪底水电站大坝(160in)高约100m。昆明院于2002年3月启动并组织了原国家电力公司科学技术项目

开展研究的5个专题为:①《心墙堆石坝坝料试验及坝料特性研究》。②《土石坝计算分析理论及抗裂措施研究》。③《心墙堆石坝坝料分区及结构优化研究》。④《心墙堆石坝动力反应分析计算理论及抗震措施研究》。⑤《心墙堆石坝渗流分析及渗控措施研究》。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坝高261.5m的糯扎渡心墙堆石坝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得以解决。研究工作密切结合科研和招标设计.研究成果纳入设计,从而使工程按计划有序实施。招标设计报告已于2006年11月通过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审查,采用直心墙堆石坝坝型和坝体分区结构优化可使糯扎渡水电站工程至少节省投资3.3亿元。糯扎渡心墙堆石坝研究成果对我国拟建的两河口、双江口、古水等300m级高心墙堆石坝工程的设计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1.2小湾水电站拱坝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昆明院于2000年7月启动并组织了原国家电力公司科学技术项目《小湾高拱坝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攻关工作,于2005年12月完成研究,提交了《小湾电站高拱坝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和《小湾电站高拱坝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报告》及四个专题报告及27个子题报告。2006年8月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委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组织的验收。

开展研究的4个专题为:①《小湾高拱坝结构及工程措施深化研究》。②《拱坝坝肩(基)稳定工程措施研究》。③《小湾高拱坝泄洪消能与雾化深入研究》④《小湾高拱坝安全监测系统研究》。课题研究的各项内容均为当今高地震烈度区高拱坝设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其研究成果对小湾拱坝抗震设计及我国在建的溪洛渡、锦屏一级等高拱坝工程的设计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2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

昆明院按照《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积极开展了院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结合工程需要。先后立项的项目有7项,分别是《堆积体的综合物理探测方法研究与应用》、《连续式光纤传感技术在水工混凝土裂缝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指标体系研究》和《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实物指标调查技术导则》,2005年度立项的3个项目《云南水电开发及外送规划研究》、《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和《集团公司智能化财务分析系统开发与应用》,目前.以上科技项目正按照合同要求开展工作。

3.3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

昆明院承担的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科技攻关)项目《昆明市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山区长距离输水工程技术难题研究》,不仅为昆明市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使设计与施工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确保工程设计建设质量和安全运行.节省了投资,而且在宁波市白溪水库引水工程、南水北调石家庄至北京段应急供水工程以及南水北调天津段引水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3.4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学科特点与创新

“十五”期间,昆明院结合所承担的工程项目,在水资源工程及动能经济科学、环境工程科学、工程测绘技术、工程勘察技术、工程地质、水电工程建设用地和移民安置、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土石坝工程、混凝土坝工程、结构工程、地下空间工程、工程水力学、基础处理及边坡工程、施工规划技术、施工仿真科学、工程安全监测、机电及金属结构工程、工程建设管理及信息工程科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大部分转化为工程勘察设计实践。其中.不少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 科技成果获奖情况

2001年至2o06年,昆明院科技成果获奖的情况如表1所示

5“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重点研究课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十一五”期间。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繁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学习型、创新型企业作为昆明院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必须清醒地看到,昆明院科技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在科技及专业工作中。我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学习风气不浓,对新技术、学科动态掌握不够,对国家、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把握不到位;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技术掌握不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投入不足,技术管理水平、工程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制度不够完善,贯彻力度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不同工程之间沟通不够畅通等。昆明院作为一个不断前进中的大型甲级勘察设计科研单位。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勇敢地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需要脚踏实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从企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十一五”,兼顾中长期发展,按照以人为本、科学求实的原则,注重新材料与新工艺研究、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研究、信息化技术综合利用研究,制定了“十一五”科技发展的规划。拟开展的重点研究课题是:

(1)低纬高原地区小流域径流洪水适用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可能最大降水和可能最大洪水研究;坝前冲沙漏斗三维数值模拟:水电工程建设水环境模型预测研究;云南水电CDM开发机制可行性研究;高原山区风力发电技术研究;抽水蓄能电站在云南电网中作用与效益研究:3S技术在水电工程水库移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水电工程生态恢复技术和方法研究;流域梯级电站工程移民安置总体方案研究: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指标体系研究。

(2)变形监测技术整合集成研究;工程物探及

检测与试验技术研究:水电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技术研究;大、中型水电站工程地质数据库:数码成像技术在高陡边坡及大型地下洞室边墙的地质资料编录的应用研究;复杂岩体高坝坝基(多成因岩体构成的坝基、软硬相间层状岩体坝基、原位碎裂或似完整岩体坝基、各类蚀变岩体坝基等)的有效勘察及合理、科学的工程地质评价体系及建基面的选择利用研究。

(3)300m级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研究:土石坝枢纽布置三维可视化设计研究;土石坝设计、建设、运行数据管理及安全评价系统研究;超高(200m以上)堆石坝工程设计方法与安全标准体系研究。

(4)300m级高拱坝的关键技术整合集成研究;100~200m级碾压混凝土坝的关键技术整合集成研究;混凝土坝坝后背管及蜗壳结构整合集成研究l混凝土坝枢纽布置三维可视化设计研究;混凝土熏力坝设计、建设、运行数据管理及安全评价系统研究;混凝土拱坝设计、建设、运行数据管理及安全评价系统研究。

(5)水力浮动式升船机结构设计研究:刚构桥、斜拉桥、悬索桥结构工程用研究;大型水工隧洞设计整合集成研究;地下厂房洞室群设计整合集成研究;岩质边坡及支护型式数据库。

(6)泄水建筑物的高速水流掺气设施体型研究:水垫塘(消力池)取消抽排系统的研究;100m水头台阶型溢洪道泄洪消能研究。

(7)深厚复杂地基围堰防渗结构形式研究:施工交通设计整合集成研究;地下洞室群施工仿真研究;土石坝三维动态施工仿真研究;混凝土坝三维动态施工仿真研究。施工导流标准风险决策分析研究:大型人工砂石系统动态模拟研究;混凝土温控仿真研究。

(8)高土石坝安全监测系统及自动化研究。

(9)高拱坝安全监测系统及自动化研究。

(10)水电站电气主接线方式及继电保护配置可靠性定量评估研究;水力机械施工图模块化制图软件系统开发;金属结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的设计研究。远程监控系统研究。

(11)水电工程枢纽布置三维设计研究;贯流式机组厂房机电布置三维设计研究:混流式机组厂房机电布置三维设计研究;轴流转浆式机组厂房机电布置三维设计研究。

水电站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论文摘要:为了提高水电站设备检修的专业化、产业化以及检修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保证设备检修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在总结当前设备检修情况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将水电站检修培训与业务管理结合起来,按照专业检修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流程的要求,设计开发了水电站设备检修仿真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通用程度高、培训效果生动具体、实用性强等优点,为设备检修培训和专业检修管理提供了一套高效、实用的辅助工具。 

    1 引言 

    水电站设备检修是保证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提高设备可用系数,提高电站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设备全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电力设备的生产制造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大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设备、新产品不断地在发电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对水电站设备的检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水电站设备检修来说,由于不同电站的设计水头有所差异,其电设备类型、布置方式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设备检修复杂程度相对较高。目前,水电站设备检修的总体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水电站设备检修的专业化、产业化。为了提高检修效率、效果与技术水平,建立专业化的检修团队是非常必要的。从资源节约的发展方向考虑,要求各行业有明确的专业分工,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行管理、检修管理也是如此。专业化的检修团队能够在提高设备检修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检修成本。(2)检修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随着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管理科学的发展,其相关理论与技术逐渐在水电站设备检修中得到逐步应用,形成了设备检修相关的仿真培训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化辅助工具,给设备检修的信息化、标准化管理带来便利,提高设备检修的质量控制水平与效率。然而,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这些专业化辅助工具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在实际设备检修工作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应用,实施效果也不尽理想。 

    根据目前设备检修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专业检修产业等发展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检修人员培训周期长:设备检修是一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对检修人员专业素质要求也较高,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才能保证检修工作的质量和要求。目前,检修人员一般只能在项目检修过程中长时间的现场培训才能独立开展检修工作,缺乏有效的培训手段。 

    1.2 专业检修单位的标准化管理程度不高: 标准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节约企业运行成本,对于专业的检修单位来说也尤为重要。然而,国内许多专业检修团队还未引入标准化管理的思想,影响了单位的管理水平。 

    1.3 水电站设备相关资料的管理不完善:设备的基本参数、运行状态、检修历史记录等相关资料是设备检修的最重要的信息,对设备检修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是设备检修人员需要参考的第一手资料。然而,由于电站的运行周期较长,上述资料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或无法得以完整的保存,其调取过程也相对繁琐。此外,对于发电设备的专业检修单位来说,需要同时对多个工程的大量设备相关资料进行有效管理。 

    2 系统设计思想 

    针对目前设备检修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本系统采用如下的设计思想。 

    2.1 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服务器上存储设备检修记录等重要信息,客户端存储电站基本资料、机组技术参数、规范规程等公共数据信息。 

    2.2 用户权限分级控制,针对不同的用户等级设定不同的权限。如临时用户对系统资源仅具有访问权限;检修员用户可以添加检修记录;审核员用户对检修员的检修计划进行跟踪审核;管理员用户可以添加、修改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资料。 

    2.3 将检修人员培训与业务管理结合起来,形成相对较完整的检修管理信息系统。 

    2.4 将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检修培训中,直观、生动的展现关键检修技术。 

    2.5 同时对任意多个水电站的检修信息进行单独管理,使系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2.6 系统能够使专业检修单位进行检修项目的标准化管理。 

    2.7 系统针对检修业务的管理应覆盖检修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3 系统的主要功能 

    用户按照系统管理员设定的不同权限进入系统后,可以对任意检修项目相关信息进行管理。系统共包括九大功能模块,相关功能说明如下。 

    3.1 电站基本概况:通过文本、图片和影音文件对电站概况进行说明。 

    3.2 设备检修仿真多媒体培训:通过3D动画和虚拟互动展示,将发电设备的结构特点、安装过程、拆卸过程、检修要点等信息真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用户快速的了解和掌握发电设备的检修技能。 

    3.3 检修规范标准:该功能模块用来存储检修相关的规范标准信息等文档资料,包括规程规范、公司制度、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检修模板、常用标准表格等,用户可以根据标准和需求自定义文档结构。

    3.4 检修准备:该模块主要对检修项目的基本信息、工作计划、机组状态、施工计划组织(包括组织机构、施工方案、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图纸资料、施工网络图等、验收清单、特殊项目验收标准;专用工器具及设备、备品备件、消耗性材料和办公用品生活设施、车辆)、管理制度、现场准备、检修费用申请、合同文件等内容进行管理,采用标准业务管理流程,具有新增、修改、提交、审核、退回、删除检修项目等功能,按照用户在检修项目中的职能采用按流程控制,达到检修项目管理的要求。 

    3.5 检修过程管理:该模块主要应用于已经启动检修项目的管理,包括出勤管理、物资管理、工作安排、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工期管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检修记录分析、检修启动、工程竣工交接、大修简报等内容。 

    3.6 检修记录及总结:该模块对任意工程的设备检修记录、检修项目竣工报告等信息内容进行管理,包括工程项目检修的历史缺陷记录、文档、图片等重要资料,作为项目检修的重要参考。 

    3.7 检修评价:包括职工评价、管理者评价、顾客评价、综合评价等。 

    3.8 资料统计打印:系统提供的一个单独的模块,可以按照本企业的情况定制的工程及检修资料的汇总,用于保存和打印所需的文档资料。 

    3.9 条目管理以及用户管理:该模块属于定制模块,管理员用户可以按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管理系统中标准文档分类、检修项目流程、文档模版等内容;此外,还可以按照不同检修人员在检修项目中的具体职能分配和调整不同的系统操作权限。 

    4 系统特点开发完成的水电站设备检修仿真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4.1 可系统地反映某一固定区域发电企业典型建筑物及发电设备的分布情况、基本信息。 

    4.2 为区域发电设备检修标准化、规范化检修管理提供了平台;实现了发电设备检修的全过程管理。即含检修准备、检修过程管理、检修记录与总结、检修评价四大模块。 

    4.3 典型发电设备检修仿真多媒体动画,随时为检修或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学习。 

    4.4 开放的模块化结构设计,适应性强;各用户根据自身情况,由其管理者自由进行权限管理。 

    4.5 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4.6 可方便地进行网络化使用和管理;管理者不必亲临现场,由点检人员上传各种信息到系统,管理者便可及时掌控现场情况,对事故抢修决策赢得宝贵时间。 

    4.7 用户、现场作业人员、管理者三个层次的综合评价,可客观、准确地反映项目管理水平。 

    5 结语 

    水电站设备检修仿真管理信息系统是为推进检修项目的信息化、专业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多媒体仿真和虚拟技术应用到检修技术培训之中,大大提高了检修人员的培训效果。此外,将该系统与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实现了检修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自系统投入实用化运行以来,检修项目的业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项目检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和节省。 

水电站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站内监控功能;通信规约;设备选型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电力行业中的热点之一。它既是电力建设的需要也是市场的需要,我国每年变电站的数量以3%~5%的速度增长,每年有千百座新建变电站投入运行;同时根据电网的要求,每年又有不少变电站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自动化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无论从国外引进的,还是国内自行开发研制的系统,在技术和数量上都有显著的发展。

但工程实际当中,部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存在问题较多,缺陷率很高,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值班。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标准问题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标准问题(其中包括技术标准、自动化系统模式、管理标准等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1 生产厂家的问题

目前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选型当中存在着如所选系统功能不够全面,产品质量不过关,系统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等情况,主要有以下问题:

由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用户又过分追求技术含量,而不重视产品的性能及实用性,因而一批技术含量虽较高,但产品并不过关,甚至结构、可靠性很差的所谓高技术产品不断被使用。厂家只要有人买就生产,改进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起码的质量保证措施,有些外购部件更是缺乏管理,因而导致部分投产的变电站问题较多;

有些厂家就某产品只搞技术鉴定,没搞产品鉴定;

另外,生产厂家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作用、结构及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宣传和介绍不够,导致电力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对系统认识不透彻,造成设计漏洞较多。

1.1.2 不同产品的接口问题

接口是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非常重要而又长期以来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包括RTU、保护、小电流接地装置、故障录波、无功装置等与通信控制器、通信控制器与主站、通信控制器与模拟盘等设备之间的通信。这些不同厂家的产品要在数据接口方面沟通,需花费软件人员很大精力去协调数据格式、通信规约等问题。当不同厂家的产品、种类很多时,问题会很严重。

如果所有厂家的自动化产品的数据接口遵循统一的、开放的数据接口标准,则上述问题可得到圆满解决,用户可以根据各种产品的特点进行选择,以满足自身的使用要求。

1.1.3 抗干扰问题

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问题,亦即所谓的电磁兼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然而却常常被忽视的方面。传统上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出厂时抗干扰试验手段相当原始,仅仅做一些开关、电焊机、风扇、手提电话等定性实验,到现场后往往也只加上开合断路器的试验,一直没有一个定量的指标,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措施是保证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和稳定运行的基础,选择时应注意, 合格的自动化产品,除满足一般检验项目外,主要还应通过高低温试验、耐湿热试验、雷电冲击电压试验、动模试验,而且还要重点通过四项电磁兼容试验,分别是:1 MHz脉冲干扰试验、静电放电干扰试验、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快速瞬变干扰试验。

1.1.4 传输规约和传输网络的选择问题

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传输规约。目前国内各个地方情况不统一,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采用各种形式的规约,如部颁CDT、SC-1801、DNP3.0等。

1995年IEC为了在兼容的设备之间达到互换的目的,颁布了IEC 60870-5-101传输规约,为了使我国尽快采用远动传输的国际标准,1997年原电力部颁布了国际101规约的国内版本DL/T 634-1997,并在1998年的桂林会议上进行了。该规约为调度端和站端之间的信息传输制定了标准,今后站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与远方调度传输协议应采用101规约。

站内局域网的通信规约。目前许多生产厂家各自为政,造成不同厂家设备通信连接的困难和以后维护的隐患。

1997年IEC颁布了IEC 60870-5-103规约,国家经贸委在1999年颁布了国际103规约的国内版本DL/T 667-1999,并在2000年的南昌会议上进行了,103规约为继电保护和间隔层(IED)设备与变电站层设备间 的数据通信传输规定了标准,今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站内协议要求采用103规约。

电力系统的电能计量传输规约。对于电能计量采集传输系统,IEC在1996年颁布的IEC 60870-5-102标准,即我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719-2000,是我们在实施变电站电能计量系统时需要遵守的。

上述的三个标准即常说的101、102、103协议,运用于三层参考模型(EPA)即物理层、链路层、应用层结构之上,是相当一段时间里指导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标准。这些国际标准是按照非平衡式和平衡式传输远动信息的需要制定的,完全能满足电力系统中各种网络拓扑结构,将得到广泛应用。

IECTC57即将制定无缝远动通信体系结构,具有应用开放和网络开放统一的传输协议 IEC 61850。该协议将是变电站(RTU或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到控制中心的唯一通信协议,也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甚至控制中心的唯一的通信协议。目前各个公司使用的标准尚不统一,系统互联和互操作性差,因此,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和设备选型上应考虑传输规约问题,即在变电站和控制中心之间应使用101规约,在变电站内部应使用103规约,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应使用102规约。新的国际标准IEC 61850颁布之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从过程层到控制中心将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

1.1.5 开放性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的互操作性(互换性);系统应能包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新的发展要求;还必须考虑和支持变电站运行功能的要求。而现有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却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各厂家的设备之间接口困难,甚至不能连接,从而造成各厂家各自为政,重复开发,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另外,各种屏体及设备的组织方式不尽相同,给维护和管理带来许多问题。

在我们现有的综合自动化设备中,厂家数量较多,各厂不同系列的产品造成产品型号复杂,备品备件难以实现,设备运行率低的问题。

1.2 组织模式选择的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的方案随着变电站的规模、复杂性、变电站在电力系统的重要地位、所要求的可靠性以及变电层和过程层总线的数据流率的不同而变化。如果一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模式选择合适的话,不仅可以节省投资、节约材料,而且由于系统功能全、质量高、其可靠性高、可信度大,更便于运行操作。因此,把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择关,意义十分重大。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形式主要有集中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和全分散式三种类型。现将三种结构形式的特点简述如下。

集中式:集中式结构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指采用不同档次的计算机,扩展其接口电路,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开关量和数字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与处理,分别完成微机控制、微机保护和一些自动控制等功能。这种系统结构紧凑、体积小、可减少占地面积、造价低,适用于对35 kV或规模较小的变电站,但运行可靠性较差,组态不灵活。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将配电线路的保护和测控单元分散安装在开关柜内,而高压线路和主变压器保护装置等采用集中组屏的系统结构。此结构形式较常用,它有如下特点:

10~35 kV 馈线保护采用分散式结构,就地安装,可节约控制电缆,通过现场总线与保护管理机交换信息。

高压线路保护和变压器保护采用集中组屏结构,保护屏安装在控制室或保护室中,同样通过现场总线与保护管理机通信,使这些重要的保护装置处于比较好的工作环境,对可靠性较为有利。

其他自动装置中,如备用电源自投控制装置和电压、无功综合控制装置采用集中组屏结构,安装于控制室或保护室中。

全分散式:全分散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以一次主设备如开关、变压器、母线等为安装单位,将控制、I/O、闭锁、保护等单元分散,就地安装在一次主设备屏(柜)上。站控单元通过串行口与各一次设备相连,并与管理机和远方调度中心通信。它有如下特点:

简化了变电站二次部分的配置,大大缩小了控制室的面积。

减少了施工和设备安装工程量。由于安装在开关柜的保护和测控单元在开关柜出厂前已由厂家安装和调试完毕,再加上铺设电缆的数量大大减少,因此现场施工、安装和调试的工期随之缩短。

简化了变电站二次设备之间的互连线,节省了大量连接电缆。

全分散式结构可靠性高,组态灵活,检修方便,且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

上述三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推出,虽有时间先后,但并不存在前后替代的情况,变电站结构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各种系统特点和变电站的实际情况,予以选配。如以RTU为基础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用于已建变电站的自动化改造,而分散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更适用于新建变电站。

由于微处理器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结构体系不断完善,全分散式自动化系统的出现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选择余地。伴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增多,无论是新建、扩建或技改工程,其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都应该严格执行有关选型规定,力求做到选型规范化。经选用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不仅要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能价格比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适用性好,而且要求生产厂家具有相当技术实力,有一定运行业绩和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1.3 电力管理体制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关系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使得继电保护、远动、计量、变电运行等各专业相互渗透,传统的技术分工、专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远动与保护专业虽然有明确的专业设备划分,但其内部联系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旦有设备缺陷均需要两个专业同时到达现场检查分析,有时会发生推诿责任的情况,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而且两专业衔接部分的许多缺陷问题成为“两不管地带”,不利于开展工作。

在专业管理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运行、检修、检测,尤其是远动系统的实时性、遥测精度、遥信变位响应速度、信号复归和事故总信号等问题仍需要规范和加强;对传动实验及通道联测的实现、软件资料备份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内容。

1.4 运行维护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

解决好现行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管理体制和技术标准等问题的同时,还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绝大部分设备的维护依靠厂家,在专业管理上几乎没有专业队伍,出了设备缺陷即通知相应的厂家来处理,从而造成缺陷处理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

要想维护、管理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首先要成立一只专业化的队伍,培养出一批能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宽相关专业之间的了解和学习。

其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划分应尽快明确,杜绝各基层单位“谁都管但谁都不管”的现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明确,对于加强电网管理水平,防止电网事故具有重大意义。

2 结束语

近年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正在朝着网络化、综合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鉴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当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这就需要与之相关的各岗位的电力工作者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其规律性,不能因循守旧,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循科学、严谨的工作原则,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以保证电网安全、经济、优质地运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