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论文范例6篇

物理说课论文

物理说课论文范文1

关键词:楞次定律,说课

 

一、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分析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楞次定律比较隐蔽,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总结出感应电流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安培定则和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基础,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不成熟。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始就演示实验(磁铁块、木块分别从铝管中下落):木块哗就掉下了,磁铁却下得很慢,好像很困难。为什么呢?新现象、新问题初中物理论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情绪高涨起来,对接下来的探究跃跃欲试。

三、设计思路

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遵循的一般规律为目标,把规律的得出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为解决每个问题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在组织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中促进意义建构、分享体会。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二字的含义。

③通过深入分析和演示实验,认识到楞次定律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收集、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提高实验能力。

②在选择“中介”(磁场),将因(原磁场磁通量变化)果(感应电流)联系起来的分析过程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提高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科学发现过程中的苦与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学会与人有效沟通的合作精神。

②体会物理规律的表达因高度抽象和概括而表现出的简洁美。

五、教学用具:

1.ppt课件、计算机、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 灵敏电流计;

3.磁铁、铝管;

4.铁架台、两个磁铁做的弹簧振子;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突出重点的策略: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探究活动加以必要的干预和引导,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让学生在规律形成过程中学习,学到形成规律所用的方法。

难点:1、得出楞次定律;

2、理解楞次定律。

突破难点的策略:1、教师要做有效的引导,步步为营:第 一,复习“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以板书的形式体现,贯穿全课。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上,这样在猜想影响感应电流的因素时,学生容易把握住关键点,从磁通量的变化角度来设计实验。对于确定的线圈,学生能够关键词表述的是同一效果初中物理论文,概括一下,升华为“阻碍”!至此,学生完成了规律的得出,并在不断的修补过程中形成了分析问题的思路,为将来正确使用定律奠定了基础。

2、也是四步:第一,弄清最基本的因果关系。这个关系是始终体现在黑板上的,探究之后我们有新的认识:结果又以“阻碍”的方式反作用于原因。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这样的回环不是很有逻辑性吗?第二,多角度理解“楞次定律”毕业论文格式。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的“增反减同”,“来拒去留”是阻碍的具体表现,可升华概括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在实际分析问题时,我们不妨还回到初级结论上:从阻碍磁通变化的角度,用“增反减同”;从阻碍相对运动的角度,用“来拒去留”。这样思路更具体。第三,重点是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如何阻碍”是学生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的。要明确:感应磁场的存在只是“延缓”了穿过电路的总磁通量的变化时间,而不会改变原磁通量变化的特征和方向。回顾开始的演示试验:磁体从铝管中下落得慢,正是受到了阻碍。学生体会到“阻碍”不是“相反”,不是“阻止”,是“延缓”。第四、为什么要阻碍?“阻碍”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此时演示弹簧振子的电磁阻尼的实验。 “看得见”的能量转化帮助学生认识到:楞次定律的实质就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七、教学过程简述

1、展示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是调动情绪的演示试验,教师指出,铝管可以看成是绕得很密的很长的线圈,磁体从中通过,其实就是上节课做过的实验:

学生已经知道这个过程有感应电流产生,这节课就要更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规律。知道这个规律,就能解释为什么磁铁下落得慢了。

2、给出线索,猜想假设

复习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把思路集中到“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重复上面的实验,有助于学生想到按ΔΦ增加和减少初中物理论文,磁极的方向不同来设计实验。

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怎样知道感应电流方向?学生应该能答出用电流计的方法,教师也可以指出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来判断,开阔学生思路。要求学生完成电流计偏转与电流方向关系的探究。教师给与实验指导:用旧电池试触。

4、制订计划,记录数据

待学生有了思路后再发实验记录表。学生根据自己线圈的饶向选择合适表格,直接画出电表的偏转。由于减低了记录难度,学生会做得很顺利,且不易出错,为后续分析打好基础。

5、分析数据,遇到困难

6、提示中介,补充记录

启发:能否利用磁场这个“中介”找到规律?设疑: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中有几个磁场?感应电流是否也要产生磁场呢?它的方向呢?学生补充原有的记录表格,将原磁场方向和感应磁场方向填出。

7、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比较“两磁场方向的关系” 后得出结论,并将结论不断简化。

8、深入交流,加深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阻碍”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

9、牛刀小试,总结方法

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总结做题步骤。

10、回顾小结

板书展示

八、板书设计

附表:

物理说课论文范文2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进化论 创生论

中图分类号C633.91

文献标识码B

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各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学科,在20世纪取得许多重大突破的基础上,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属于生物科学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条即“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对于这一课程目标,在新课标第八个主题‘生物多样性”的解读中提到“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针对生物进化理论,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往往是进化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七章针对进化论开展教学,这一章共分为两节,可是教材限于篇辐对进化理论的介绍不可能很深很广,为了实现课标中的要求,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扩充。

1 对教师备课内容的思考

本章第一节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简介了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但是作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本节内容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最新发展却是一笔带过,对于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为代表的新达尔文主义、以美籍苏联学者杜布赞斯基为代表的现代达尔文主义即综合进化论、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提出的“中性突变漂变假说”等这些进化理论的新发展则是一点都没有涉及。所以在本节内容的备课中教师可以适当准备一些进化理论当前的最新进展,否则会使学生对与进化理论的理解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同时由于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于进化论发展内容的介绍,所以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以学生上讲台做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谓是一举三得。但是课上教师要进行总结,纠正学生自学过程正的不足之处,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达到课标要求。

本章第二节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三个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这部分的内容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因与机制,涉及的生物专业知识较多较深,所以这部分内容较适合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应用讲授法教学,特别要把生物进化的内部机理解释清楚。讲授突变作为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时,除了教材中对突变概念、突变频率、突变方向的解释外,突变的类型、产生的机理、突变的表型特征等都可以介绍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对于隔离的作用,可以联系外部环境对于物种表现型的影响加以介绍,比较记忆基因型与表现型这一对遗传学中的概念。对于物种的形成,可以对比介绍一下生物多样性中涉及到了生命起源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材所给内容的基础进行扩展,如地球上原始大气组成、原始生命产生的假说等都可以介绍给学生。对于第二节的内容,虽然说主要应用讲授法授课,但这并不是说在本节中否定探究法或者说是其它教学方法,只不过对于进化理论这样难以实验的生物学知识,讲授法的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优势。要使讲授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对讲授法中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综合,即把讲授知识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突出知识的简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从而把教材讲活,把讲授法讲活。

2 在授课中增加对进化论现存问题的思考

从1859年达尔文发表名著《物种起源》,到现在的一百五十年间,进化论也在不断的进化,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尚不能用今天现有的理论解释的问题,因此从现代生命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如正下两个问题,也算是对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之后的一个知识扩充,甚至可以作为学生的暑期作业开展自学探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就有人能够解决这些困扰进化论研究者的问题。

2.1 生命肯定是偶然生成的吗

目前认为生命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但是蛋白质却不是生命。就蛋白质而言,必修一中学习了其基本内容,知道了构成它的主要元素只有碳、氢、氧、氮,同时也学习了蛋白质的空间构成,知道了其空间构成的复杂和奇妙。但就蛋白质的肽链而言,蛋白质分子是一条长链,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有20种不同的氨基酸,如果计算一个小蛋白质分子(如由100个氨基酸组成)偶然形成的概率,即1/20相乘100次≈10-130。生命的起源至少需要几百种(很可能是几千种)氨基酸数目在300个左右的蛋白质分子,地球的年龄却不过50亿年,照此计算,生命偶然生成的概率就更小了。如何解释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科学界还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2.2 怎样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寒武纪是距今5.9亿~5.1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在这段时期里,大约有50个门的大量多细胞生物产生,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也是在这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一起出现。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自己也表示无法解释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现象。因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生物是“渐进”的,地球上的物种是从无到有,从一到二这样循序渐进、缓慢演变而来,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物种多样性。如果生物的进化是渐进的,那么为什么在化石记录中总是缺少过渡性的生物化石呢?

鉴于达尔文无法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现象,美国科学家埃尔德里奇和古尔德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学说―一“间断平衡论”。该学说认为物种的演化过程不是达尔文强调的线形进化图形,而是间断平衡图形;物种演化是通过短时间内的快速变化来实现的,而这些发生快速的短暂时期又被―个个很少或者没有变化的漫长时期所分隔;新物种的形成不是缓慢变异积累的过程,而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离形成。

间断平衡学说虽然解释了寒武纪的生命大爆炸,但是生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到底是渐进的还是间断的,怎样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仍然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个难题。

3 通过对进化论与创生论辩证的思考,开展课堂辩论式教学

物理说课论文范文3

关键词:选修课;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

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美国著名教育专家、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即泰勒原理。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课程开发的核心。为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一门成熟的选修课在课程开发时必须具有科学性、互补性、文化性、立体性、适切性等特性。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也通过选修课程的开发促进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要求促进物理教师科学精神的提高

我国数学家周海中说:“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通过对课程开发过程中相关知识的查阅、确认和理解,发展、丰富自己,提高不断超越自我的学科追求意识;提谨、细致、逻辑、简洁和睿智的学科钻研态度。20世纪物理学的革命告诉我们: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上,科学家要创立一种新理论的时候,都必须要有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例如,伽利略正是因为对亚里士多德“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怀疑,才建立了正确的力和运动的关系,以至于后来牛顿运动定律的产生。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正是因为敏锐地觉察到了从未被人怀疑过的宇称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大胆提出了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才使物理学理论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在选修课开发的过程中,每次对内容的质疑与查证,都可以不断强化教师的科学精神并使之内化。

二、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互补性促进物理教师学术素养的提高

选修课的内容在选择上应该与必修课程内容有所不同,或延伸或补充,这样就能促进教师不断地学习高考要求之外的知识,增加学科知识储备。物理教师的知识构成是多元的,除了物理学科知识之外,还有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关于学生的知识等(如图1)。这些知识并非截然割裂,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交集就构成了一种教师所特有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按照美国教育研究专家舒尔曼的观点,PCK是关于教师如何针对特定的学科主题及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研究与实践表明,PCK是教师专业知识中最核心的知识。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可提高教师对学科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学科的思想方法及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的认识;提高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和钻研探究的品质。在物理与现代生活选修课航空母舰的弹射器部分内容编写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航空母舰的弹射器有弹簧复力弹射器、势能弹射器、燃气弹射器、蒸汽弹射器、火箭助推弹射器、电磁弹射器等,并对每种弹射器的原理和优缺点进行学习;在开发打印机喷墨打印内容编写时,对图2所示内容的研究等等,使教师对学科教学知识得以补充和提高。

三、课程开发的文化性原则促进物理教师物理与人文的融合

1.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对物理知识的梳理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唯物辩证关系

物理学是一门最基本的自然学科,它是探讨物质结构和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学科,而人们往往认为物理学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论公式。人们不是为了物理学而研究物理学,而是为了有助于人类、社会以及个体的发展而研究物理学,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曾指出:“为了避免出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危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消除现代文化中的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杨振宁教授说:“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理学家奥斯特接受自然力统一的哲学思想,坚信电和磁之间存在某种潜在联系,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由此开创了电磁学的新纪元,这正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特征――物质是普遍联系的。对光本质这个问题的认识,先是牛顿的微粒说;再是惠更斯的弹性波动说;接着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动说;到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说,最终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每一种理论的建立过程都体现了“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新的事实)―修正理论”,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质点”“点电荷”“光滑”等理想模型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此等等,教师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对许多物理问题的整理和思考可以认识到不论是物理文化知识本身,还是物理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方法,对人类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有重大的影响,从而促进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物理规律与社会哲学。

2.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对物理思想的梳理会更加深刻地认识物理理论的美学特征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科学的探索者们最初往往是在美的光辉照耀下,去认识和发现真理。自然现象错综复杂,物理学则力求用简单的方程或定律去概括自然规律,但其反映的内在规律却是非常深刻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真实的世界在逻辑上总是简单的。”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转化,牛顿的三大定律更是概括了宏观低速条件下各种机械运动的规律,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将复杂的电磁现象统一其中,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简单凝练,无不体现了简单深刻之美。例如,引力和斥力,“电生磁”与“磁生电”,粒子与反粒子,物质与反物质,圆孔或单缝衍射图样的对称,无限长直导线周围磁场的轴对称等等。物理定律对某种规范变换的不变性、守恒性更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一种对称形式,物理学中有许多守恒定律,如,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等,无不体现对称守恒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把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量子力学把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这些均能体现统一和谐之美与整个物质世界中的和谐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课程开发的立体性原则提高物理教师实践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而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从而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在多元智能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开发可以通过有效组织“听―说―看―做”等不同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立体化原则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媒介灵活多样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学习活动,更好地把课内和课外学习联系起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现今比较流行的教学媒介有:(1)印刷材料,如书、杂志、小册子等;(2)图示媒介,包括图表、地图、公告牌显示和投影器;(3)照片媒介,如照片、幻灯片、电影等;(4)电子媒介,包括网络、录音和录像设备。随着教育改革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信息技术将更加深入地融入课堂,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使教学内容直观、容易理解、活跃思维、增加科学信息,而教师在开发的过程中制作电子课件、多媒体的视频等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制作印刷材料、模型等提高了实践能力。

五、课程开发的适切性原则促进物理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研究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中写到“事实上,尊重每一个人的多样性和特性是一个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应摒弃任何标准化的教学形式。”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情感、社会等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因此,课程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学系统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高中学生大多在15~18岁,按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1岁以上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形式运演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已完全具备假设―演绎思维的能力,即不仅可以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能够根据可能的情境进行思维;抽象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系统思维,即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在心理上控制若干变量,同时还能考虑其他几个变量。在此阶段,认知趋于成熟的儿童逐渐摆脱了实际经验的支柱,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课程开发教师应清楚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按照这些特点开发课程,提高课程教育目标的达成度。

选修课的开发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教育者理应积极参与其中,把选修课开发作为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推动剂,通过选修课程开发推动教师学习。马卡连柯告诉我们:教师的技巧,并不是一门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因为开发物理选修课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

物理说课论文范文4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按表达方式一般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的中心和材料

记叙的详略(详写、略写)。

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理的本质)

说明的条理(总分、并列、层进的结构层次和时间、空间、逻辑的说明顺序) 说明的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等)。 议论文的一般知识:

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8.文学知识要了解:

小说的常识:小说的一般特点:

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

小说的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侧面描写)。 散文的常识:

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散文揭示中心的独特方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散文的线索(人、事物、感情、景物、时间、地点等)

诗歌的常识:诗歌的分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戏剧的常识:戏剧的分类(话剧、歌剧、舞剧;独幕剧、多幕剧;历史剧、现代剧;悲剧、喜剧、正剧)。

了解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学生日常准备的环节:

①写作的良好习惯养成:

书写的规范;文体的规范;标点的规范;成文短长的规范;开头结尾的规范;断段的规范等

②广泛阅读、厚积薄发的积淀: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语感,并能把日常所读与写作有机的集合起来,做到该精读的精读、该背诵的背诵,储备厚实,“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③观察与写作,做生活的有心人:家庭与学校、自然与社会、他人与自我、人间百态、社会风情,入眼即思考,落笔即成文。养成随时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写随笔,将好的文辞语段积累,并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内的文章即写作的好例子。时时处处是教益、课内课外皆熏陶。

④抒真情、有思想:作文最忌假大空、抄袭、讲故事、文体杂糅等等,优秀的文章来源于生活活水、来源于真诚的思考、来源于性情的表达、来源于说真话、抒真情,平时写作就要养成很好的基本功,努力形成健康积极、品位高尚的人格。 ⑤掌握作文修改技巧【附作文修改方法】,并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⑥家长参与,可给孩子推荐好的经典、时文,提供生活素材(如小时候的故事)、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写作机缘(如旅游、访友、买书等)、可以给孩子写批语、写阅读感受、共同鼓励孩子,甚至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另外,我们还会通过《绽放》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建议从第一次作文起,为每个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以便如实、全面了解学生七至九年级阶段的写作发展水平。

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它们包含六个方面:

一关于标题:拟题的好处?(悬念、线索、人物塑造、主题、结构等) 二关于文本:

写了什么?(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写了什么事?归纳梳理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写了什么人?归纳梳理人物形象的塑造;

想表达什么?(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怎么写的?(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

关于细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圈地勾画具体细节中的具体词语(可参考中考圈点勾画题的具体要求)

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社会环境(社会缩影)

物理说课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06-01

一、大学物理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以下几个方向: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单一讲授的局面,试行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例如将自学、讨论、实验、问题引导、讲授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其次,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使教与学统一起来,关键是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大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再者,注重相关课程之间的配合,强调物理学中蕴涵的科学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从各个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当代教学方法研究的特点在大学教学改革浪潮中,许多大学教师和科技专家纷纷投身于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改革之中,总结经验,构建理论,进行实验,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不断出现,对传统方法的改进与辅助也是研究的重点。与以前的改革大不相同的是,当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以现代科技革命为背景,既得益于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也得益于生理学、心理学研究的诸多成果,同时也得益于教学理论研究的科学化,己成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心理学理论成为大学教学形式与方法研究主要基础

现代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直接成为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论来源,如“认知建构说”、信息加工论、需要层次论、社会学习论、相互作用论等。这是因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师生必将以各种心理活动来沟通信息和认识事物,表现出各种形式的心理倾向性和能动性。如果将教育理解成一种有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则信息传播和控制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在这两个要素中各自有许多心理学的规律可循。可以说,在种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中,大多能找到上述心理学理论的痕迹、根源和影响。

(二)注重运用新的科学方法研究并建构教学方法

现代大学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往往运用新的科学方法和新的思维方式,如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运用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建设和实验改革之中,从而出现了教学方法研究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

二、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目的的长期制约、影响下,我国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形成僵化的单向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因为这种方法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大量信息,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则受到很大的抑制,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不会自学,不善于逻辑思维,不能独立研究问题。另外,在教学方法理论上,只重视教法,不研究学法,忽视学生如何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高分低能。本文因篇幅所制,主要研究对象为常规教学方法群中普通物理课程课堂教学的具体授课方法。为了讨论的方便,在本文的其他地方仍然简称为教学方法,在此一并说明。

三、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使用

在现代物理教学中适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不足。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中,新的方法和手段不人学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第三章物理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方法断涌现,给教学活动不断带来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结合物理学中内涵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讲授能经济、快速地系统传授物理学概念、理论,同时又能积极锻炼思维能力的优势。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利用其他不同教学方法手段的特点,有机结合使用,实现优势互补。例如灵活使用问题讨论法、模拟发现法等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或者适当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重视对学生自学的指导等等。再者,协调物理实验课与普通物理课程的关系,利用他们之间的交互性,连贯性,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弥补单纯课堂讲授不能提供感性认识的缺陷。可以说,只有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使用,才能达到现代物理教学目的,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只分析了大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其中除了实验法之外,都是适宜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具体授课方法,这主要是针对大学物理属理论性课程,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做的选择。本文将从制约大学物理的相关因素、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物理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的下,如何结合物理课程特点,着眼于现实,改进、优化传统教学方法,引进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物理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重新确立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地位。

参考文献:

物理说课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生物统计学 教学方法 实践应用 慕课平台

生物统计学是所有生命科学专业里面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它的基础是高等数学,概率论、微积分及线性代数是这门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的核心工具,学好这门课程具有相关的数学基础是基本要求。生物统计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应用,掌握相关的分析软件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另一个基本要求。如何把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学中最核心的任务。作者在多年的生物学统计教学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1.理论知识的掌握

生物统计学是统计学的手段运用到生物学研究中,因此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熟练地掌握统计学相关理论知识。一般来说,高校在学生大一大二的时候开设与数学相关的所有课程,如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为了更好地衔接,生物统计学课程就安排在大三的上学期。生物统计学很多的知识点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高度重合,很多情况下就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个回顾,这对刚刚学完这门课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相对简单。而整个理论体系里面的难点是如何把统计学知识和生物学结合起来,这需要学生从思维上真正认识到统计学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尤其在生物学领域中,统计学这个工具在具体的方案解决中的运用才是其生命力的体现。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让学生真正了解统计学是如何运用到实际应用中的,这对他们以后进行毕业论文实验结论的分析有重要的意义。

2.案例分析

上面提到理论知识的真正掌握是运用在实践中,生物统计学教材上也给予大量生物研究方面的案例,但不同的教材偏重点不同,如杜宋骞主编的教材,就是偏重于遗传学方面的知识运用。而你所面对的学生,以后进行的毕业论文研究涉及生物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你所需要进行的案例分析不要仅局限于课本上,而要在各个领域搜寻典型的案例,尽可能地涵盖生命科学的几个主要学科,使学生以后面对任何方面的问题都能够找到相关的借鉴。另外,案例分析要注重案例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尽可能地通过一个案例衍生出多种生物统计学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掌握在何种情况下运用何种分析方法,每种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各自的优缺点等。这是生物统计学最精髓的地方,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把这个工具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因此这是生物统计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只有亲身在科研领域进行多年研究的老师才能胜任。因此在选择授课老师方面,科研经验丰富,带过多届研究生的导师是最佳人选。

3.分析软件的运用

生物统计学的计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个简单的生物统计学分析要伴随大量的计算,如果仅靠人力计算,效率低不说,而且容易出错。在很多年前,统计学相关的软件就已经开始应用到生物统计学的领域。最著名的是SPSS软件,其他的像R,METLAB,ORIGIN等也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正如前面所说,生物统计学授课的最根本目的是应用,因此理论知识转化到软件的操作,是这门课程的最后一步。SPSS功能强大,可以实现绝大多数的生物统计学分析,如果完全熟练地掌握这个软件工具,所需要的时间远远大于这门课的课时;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应尽可能地把生物统计学最基本和最典型的分析教授给学生,并以此作为一个引子,在课余的时间里,让学生自学,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的作用是把这个软件介绍给他们,并且开启应用的大门,里面的“宝藏”让学生自己挖掘。

4.大学生慕课平台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