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堂论文范例6篇

思品课堂论文

思品课堂论文范文1

1.认清思品课教学的基本结构

思品课既遵循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小学德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德智双重性。因此,思品课教学的外延更广,思品课课堂教学结构显得非常灵活,我们把这种灵活的课堂教学结构归纳为“两点双线圆圈式”。“两点”为知行两点,即任何一堂思品课都必须落实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两个内容;“双线”为情意双线,即激发道德情感和磨炼道德意志要始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它们不单独组成一个教学环节;“圆圈”表明知情行意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多端性,任何一种心理成分都可以做教学的开头,也可以是教学的结尾。当前思品教学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品教学结构,它明显地体现了知行两点,但要注意:千万不可忽视激发情感和磨炼意志的有机渗透,否则,上课就会枯燥无味。

2.把准教学重点一般说来,知和行是思品课教学的重点。

就知和行比较,如何确定谁是一堂课中的教学重点?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思品课教学重点的确定和语数课教学重点确定是有区别的,语数课教学重点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而思品课的教学重点则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决定的,因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源除学校之外,还有社会和家庭。因此,每次思品课教学之前,学生对将要接受训练的道德观念既不是完全掌握,也不是完全陌生,而是处于一种知行矛盾阶段。这种知行矛盾有时表现为有知无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有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无行。因此,思品课教师在备课阶段,通过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进而确定教学重点。若学生是有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导行上;若学生是无知有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明理上;若学生是无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知行并重。

3.创造性使用教材

省编思品教材一般都是由课文、“想和做”两部分组成,课文是教学的基本载体,“想和做”是用来巩固练习,反馈检测用的。

使用思品教材和使用语文课文是有区别的。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知情行意的综合训练。思品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道德事例和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去进行内心对比,进而帮助学生归纳出道德观念的基本要求。所以语文课教学重在分析,思品课教学重在比较;语文课教学重在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思品课教学重在归纳道德观点的基本要求。

思品教材中好的“想和做”,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有强烈的针对性;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思品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想和做”,可以掀起教学高潮。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思维价值,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或怎么样,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不能只简单地进行判断和选择处理。如果教材中的“想和做”和自己教育对象的知行实际还不够接近,则教师要重新设计,好的设计是能针对学生对一些现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看法,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创设出一种在明辨是非时能刻骨铭心的教学情境。

4.把住延伸的度

不同的道德观点,彼此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但思品课教学要保证一课一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大纲,把住延伸的度,不宜无限扩展。

把住延伸的度,指的是有时可以自然延伸,比如:和好书交朋友,可以自然延伸到和好报交朋友;从小要敬爱父母,可以自然延伸到长大后有责任供养年老的父母。但这种延伸是有一定限度的,即要控制在同一个道德范畴和同一个教育层次之内,决不能无限扩展。比如:从小学好各门功课就不宜向德智体全面发展扩展;热心为集体服务就不宜向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扩展。

5.学生的思维参与是教好教活思品课的根本途径

思品课堂论文范文2

然而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并揣摩了所听取的一些优秀的公开课,对思想品德课课堂活动做了以下思考:

不能为了课堂有活动而去刻意设计活动。部分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为了体现自己新教师的新,就努力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添加各类型的活动,表演、竞赛、谈论充满了整个课堂。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一节课看着确实是有说有笑,热热闹闹,但是等到结束了,学生们谈论最多的也只是谁的表演逼真、谁不会表演,哪个组得分多,很少去在意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意义所在。有些学生也做了总结、发言,但思维却不深刻。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抓紧时间,没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这样的教学活动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就算达到了,那也只能是认识目标,能力目标又怎么能达到呢?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所以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活动的成败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来评价,不能仅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课程的实质性的内容,这样才是活动教学开展才有意义,活动教学也才能够有意义。否则就活动就会变成表演,表演也就变成追求表面形式,这样做反而会对教学造成干扰,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为此,我们在教学预案设计过程中,要先明确一节的课的教学目标,弄清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和意义,再根据课堂学生学习学习惯和生活实际去决定是否需要活动和需要什么形式的活动。同时,还必须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课堂活动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教育的功效。

活动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关注学生生活实际。重新阅读教学设计,我发现上一学年中大多数失败的课堂,主要的问题都出在课堂活动没办法有效展开,而活动没办法深入深刻地展开的原因又在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或者有时候参与进来了,但没有自己的理解。在仔细去思考了这些失败的活动设计时,我发现,不管表演,还是辩论,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少从学生的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情感体验考虑,设计时无意识地远离了学生,让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感觉举步艰难,思考的过程中往往会凭空想象,所以这样的活动就很难达到我预定的目标。 比如,让学生去扮演一个父亲的角色,而学生的生活角色仅仅是个孩子,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就没有“父亲”这个角色的亲身体验,他如何去理解“父亲”这个角色的真正意义呢,那他又如何去扮演好父亲这个角色,并从重的出真实的情感体验呢?如何去让学生理解父亲,体验“父亲”,根据我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果针对父母工作较辛苦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去观察父母的工作,或者体验父母的工作。如果父母工作环境好的,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再让学生去观察和体验父母的工作和生活,那可能就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了,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或者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针对父母工作生活优越的这样一群孩子时,体验的角色的目标和活动设计就要转向父母抚养自己的良苦用心和细心地关怀,以及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与担忧角度。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们只有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情境的创设如果缺乏真实性,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

同时,关注学生实际还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课堂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不能“有时把学生当着幼儿看,有时又被作成人当着看”。

思品课堂论文范文3

关键词:影视作品 思想政治理论课 应用 对策

     影视作品,特别是弘扬主旋律题材的影视作品因其在塑造国家精神、民族认同、伦理道德方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致性,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较为常用的课堂多媒体教学资源。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这种教学手段虽乐于为教师、学生所接受,但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却不理想。笔者尝试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供有益思考。

一、影视作品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影视”源于英文“movie and television”一词的直译,内容不但包括了电影和电视剧,还有动画等通过拍摄,绘画,等手段制作出来的,带有故事性的影片。我国1987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提出作品创作要反映社会进步总潮流的时代精神。“同时会议还提出了影视主旋律要坚持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的统一”。[1]与此同时,适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倡优化教学过程和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变革时期,影视作品逐渐进入课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笔者认为影视作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应用价值:

1、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偏重于灌输式教学法,教学内容多是理论知识。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激增,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信息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播放影视作品配合课堂讲授,可以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吸引力。列宁曾指出“影视作品是最能教育人的艺术”。因而,影视作品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内容丰富、制作精良,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课堂得到延申,同时还拓展了学生视野。例如在讲授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笔者播放了近期几部建国题材影视作品片段,意图重现当年的革命氛围,拉近了学生同革命年代的距离,使学生感同身受。在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章节,笔者截取播放了有关青少年犯罪题材的电影片段,配合课堂讲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强调情绪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受教育者知、情、意、行有机整合的过程,而情绪体验是刺激学习的直接动力。影视作品将深刻的理性内涵用直观的影像、声音反应,运用影视作品创作手段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强调的抽象要求通过影视作品具体表现。将说教式的思想理论教育表象化、通俗化,可以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影视作品通过对重大历史题材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再现、对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弘扬、对各种英模或者普通人物的精神发掘,激发学生对道德模范、英雄人物的敬佩和对犯罪分子的愤恨,这样的情绪体验过去很难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

3、活跃课堂气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借助某些形式的教学行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信息形式传播给大学生的过程。其中受教育者自主选择信息的能力是影响其课堂信息的接受程度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一言堂”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可以打破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较为封闭的语言环境,通过观看主旋律影视,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性,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过去说教式的道德要求被形象化为真实的生活实例,条文式的法律规章变成了身边鲜活的案例,学生同教材,学生同教师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思想政治教育变的更乐于为学生所接受。

二、影视作品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为了了解影视作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应用效果如何,笔者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研究环境,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6份。调查对象全部为大一学生,涉及物理、计算机、中文、英语等专业。从调查数据以及统计结果看,影视作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并不理想。

调查中,在问及是否喜欢观看影视作品时,有66.1%的学生选择了“喜欢”,选择“不喜欢”的占总人数的22.5%,选择“说不清”占总人数的11.4%。关于“是否乐于接受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的问题,选择“乐于接受”占88.5%,选择“不喜欢上课播放”占9.4%,选择“无所谓”占2.1%。关于“你是否会在课下自主选择主旋律影视作品观赏”的问题,选择“会主动选择观看”占37.2%,选择“接受别人推荐观看”的占33.8%,选择“不会主动观看”占29.0%。由此可见,在大一学生群体中虽然有较高比例学生喜欢影视作品,但主动观看比例却相对较少,在课堂播放影视作品受到学生欢迎。在关于“影视作品中你最关注什么”的问题,选择“故事内容”的占35.2%,选择“演员阵容”占39.3%,选择“作品的深层寓意”占25.5%。大学生对于“主旋律影视作品对自身和影响”问题,选择“丰富知识”为17.2%,选择“激发爱国情怀”为31.5%,选择“提升思想认识”为39.5%,选择“无影响”占11.8%。关于“教师播放的主旋律影片是否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相联系”问题,选择“紧密联系”的为35.5%,“有相互联系”的为41.8%,认为“无联系”的为22.7%。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受到学生欢迎,对丰富知识、激发爱国情怀、提升思想认识都有显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虽然有较多的学生认为影视作品对其有影响,但影响力并不大。同时,学生们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播放影视作品与课程联系紧密度不高,他们更容易被影视作品中的演员阵容、故事情节等因素吸引。这反映出,学生对教师运用影视作品的教学方法、手段并不十分满意,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影视作品在思政课教学中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1、高校审美教育缺位

   “一个人的审美素质是其文化修养、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的集中体现”。[2]为培养、提升人的审美能力而采取的教育措施称之为审美教育。大学生虽可以通过各种课程获取专业知 识与技能,但对于真善美的内在认识上缺乏自我接受的能动过程,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播放影视作品时,学生更关注于故事情节、演员阵容、制作水准等表象因素,却不乐意思考其中与德育的相关性,不能很好的从观赏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审美实践中捕捉到德育的信息,难以感受美、体验美,进而在内心产生情感共鸣。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基础,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时,学生不能产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非但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会引起学生审美疲劳和心理逆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2、观影的娱乐化倾向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课堂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喜爱程度远高于课下自主观看。很多学生把课堂放映主旋律影视作品视作是一种课堂小憩,将课堂视作电影院。同时笔者注意到,影视作品的演员阵容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主要因素。以《建国大业》和《开国大典》为例,同样是是建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学生更乐于接受有着众多明星参演的前者。这种有娱乐化倾向的观影有悖于课堂播放主旋律影片的初衷,甚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严肃感消退。另一方面,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忽视影视作品本身的德育功能,把放映影视作品作为填补课时空白的手段。进一步造成学生对观赏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课堂放松与休闲。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灌输为主,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问卷调查发现,有68%的学生表示思政课教师在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之后没有设置讨论环节,42.1%的学生表示教师播放的主旋律作品与课程结合不紧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听课的大一学生面临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生活阅历、思想理论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不能很好的理解主旋律影视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教师若未设置讨论环节,往往使学生对于影视作品的理解停留于表面,不能很好的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加之,主旋律影视作品播放时间较长,其中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只占整个影视作品的一小部分,如果不加剪辑的播放会占用大量教学时间,使教学失去内容的连贯性,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

4、影视作品题材、内容和制作水平参差不齐

影视作品作为大众传媒,其生动形象的影视艺术在大学生过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需求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不能忽视大众传媒具有一定的内容复杂性,需要加以甄别和选择。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播放影视作品处于教师自由掌握状态,缺乏统一的选择标准。加之影视作品的题材、内容和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完全保证内容与课程衔接,一些影片中不适合的情节、镜头运用和对白也并不适合在课堂播放。某些国外影片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偏见,很容易误导学生。如果不加选择与审查,势必会造成与思想政治教育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提升影视作品在思政课教学中实效性的对策

1、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影视作品结合的紧密性,应首先把其视为一种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笔者认为,首先要审慎选择在课堂播放的影视作品。教师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而选取一些时下热播的商业大片,要围绕教学中心恰当选择能够将教学中的重难点与主旋律影视作品较好结合,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识记与掌握。其次,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收集、整理影视作品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师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广泛收集教学资源。同时,要积极学习影视编辑技术,对于过长的影视作品要进行剪辑,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最后在课堂运用时,尽量控制影视作品的播放时间、频率。教学实践表明,过多的播放视频资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视作品终归只是教学辅助内容,不可取代讲授教学。

2、科学规范教学行为

目前,影视作品在课堂运用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教师对于如何选材、整理、运用这种教学资源还没有形成共识。部分教师认为在课上播放影视作品是娱乐学生,另一种观点认为影视作品是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用分一半的讲课时间来放映。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播放影视作品提出指导性建议,这种观念上分歧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播放影视作品缺乏统一管理。笔者认为,学校教务部门应出台相应规章制度,对教师课堂播放影视作品提出具体要求。对于需要占用整节课时进行放映的,要提前申请,并将其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指导与服务。期末,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作为教学效果考评的一项指标予以考核。学校教学技术部门应开展教师视频处理培训班,专题培训教师利用网络获取影视作品的能力和视频剪辑能力,列入教师培训计划。通过这些制度,来约束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在运用影视作品授课的能力。

3、着力营造审美氛围

黑格尔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培育学生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审美取向是促进影视作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是具有审美特性的,是需要教师用心去思考和营造”。[3]影视作品将深层次的理论思想、道德要求寓于美的形式、艺术形象之中,营造赏心悦目的心境,目的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在播放这些影视作品时应协助学生理解作品背后所要表达的深层意境。在观影后开展小型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讨论。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种那些情与美结合的鲜活形象,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冲动,产生共鸣。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审美实践,在现实中寻找道德模范并加以学习,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4、课堂教学与课下观影相协调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利用课堂完整播放影视作品并不现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教师可以将要求学生观看的影视作品列出清单,作为课程作为布置给学生观看,再利用上课进行观后感交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些影视作品可以为学生轻易获得。这种“轻松”的作业形式即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也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同时,学校主管部门还可以将观看影视作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主题观影活动、组织学 生撰写影视作品观后感、开展演讲比赛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惠林.国产主旋律电视剧的主题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1(3)

[2] 刘思智.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4)

[3] 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8

---------------

------------------------------------------------------------

思品课堂论文范文4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和对策;时效性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效性的重要意义

1.促进初中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因此对其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有效为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初中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2.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毛病,其中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缺乏时效性,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学能够从局部改变这个弊端,应用的好的话就会得到借鉴,届时就会促进整个课堂教学的改革。

3.保证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

初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在国家民族发展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今后国家民族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实施时效性教学,为学生们传播一些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知识,让学生们了解当今时事,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方向确立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的是“注入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批评的:这好比是“在岸上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学生缺少真实的体验,所掌握的也不过就是空洞的理论。学生自然对思想品德课提不起兴趣。为此,要在教学策略上创新。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转变。

2.教师缺乏课堂情趣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无意识和有意识是不可分割的,当它们处在最和谐的状态时,也是人的心理活动最有效的时刻。因此,当学生们处于一种严肃的课堂氛围中,课堂知识的接受性是不理想的,这样的话课堂教学再有时效性也没用了,因此老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和感情,给予课堂轻松、生动的气氛。

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效性内容单一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不仅要体现其与时俱进,更要注重内容的新颖和丰富。但是目前许多初中思想品德老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体现时效性,却存在内容的单一性,例如,有的老师传授的内容只是一味的国际新闻,这样会使得教学的内容存在乏味单调。因此,老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要具有时效性和丰富俱全。

三、如何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1.内容新颖,丰富齐全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和加强其时效性的一个教学方式就是教学内容新颖,种类丰富齐全。例如,可以通过国内和国际的事实新闻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鼓励他们发表看法,但是在内容上要新颖。

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也是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效性的一种方式。例如,可以以最近最火的话题“老人摔倒是否应该扶”来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学,让他们能够对发生在生活,甚至发生在自己旁边的事进行思想考验,最后再联系课文的知识对他们进行知识的传授。

3.对话教学,体验教学

所谓对话教学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发言者,通过讨论的教学方式再加上老师的最后总结和传授,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体验教学就是设立课堂情景教学,例如,模仿“老人摔倒”来看看学生们的反应,然后再进行讨论,最后再结合思想品德中的知识对学生们进行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能够帮助青少年在成长期间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给学生传授更多的关于思想品德的新知识,丰富初中学生的思想知识。

参考文献:

[1]徐朋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架构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5).

[2]周恩林.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设计初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

思品课堂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关注个性;情境创设;点化思维;多元课堂“生长课堂”是从学生的生命高度来认识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倡导教师在课堂研究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学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生命的个体。教师要还课堂于学生,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对话、合作,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发展本能和生命潜能。

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也是非常有思辨性的学问。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这门课失去了魅力,学生“被学”“跟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思维上的惰性,哲学对他们而言只是枯燥、抽象、空洞的概念和原理,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离“生长课堂”相距甚远。如何真正还课堂于学生,让课堂彰显学生的情感、智慧和创造性,凸显人的价值呢?这是每位政治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下面笔者结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一课谈谈“生长课堂”的实践。

一、感悟情境,追求“有境”课堂

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营造出某种教学情境与氛围,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哲学课理论性较强,哲学智慧又源于生活,因此,哲学课更需要也更容易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哲学课的课堂魅力。

课堂导入情境的选择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笔者所在的城市――无锡有着丰富的生活化事例和文化资源,学生对身边的城市地理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有亲切感与归属感。

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先播放一段“太湖美”MTV视频,展示无锡美丽的风景和现代城市风貌,展示无锡的城市标识“玉飞凤”,玉在古代寓意着高贵的品格,从而引发学生对成语“瑕不掩瑜”的哲学思考,在分析学生的回答中很自然地引入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点,以学生身边的本土文化作为教学情境,拉近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更加自然、亲切,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同时又从哲学的视角审视生活。

二、关注生活,呈现“有我”课堂

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道:“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所有人都能打开自己,让个性差异都能得到关注,因为‘在教室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个性发展,尤其在哲学课堂,只有将抽象的哲学道理同学生生活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时代生活紧密结合是政治课教学的鲜明特征。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开展合作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从而增强他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矛盾的主次方面是非常抽象且极易混淆的概念,笔者在设计过程中选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使抽象的哲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也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思维发展,关注课堂的生成。笔者结合寄宿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寄宿制学校使用手机的利弊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认为,应该允许高中寄宿生使用手机,因为利大于弊;有人认为,应该禁止高中寄宿生使用手机,因为弊大于利;作为一名学生代表,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这类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大多数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展开辩论,但也有学生提出了个性化的思考,指出寄宿生使用手机的利弊问题要因人而异,对于自制力强的学生,手机可以发挥它的积极功效,利大于弊;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则弊大于利。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首先要予以肯定评价,鼓励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个性化思维的发展,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高效。

三、c化思维,探寻“有思”课堂

哲学是一门充满思辨性和思想性的学科,它能够帮助人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认知事物背后的本质,引发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一堂优秀的哲学课能够提高人的思维品质,给人以启迪,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基于哲学学科的特点,主要提升以下思维品质:归纳思维品质,从具体到抽象,个性与共性达到具体、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品质,系统思考与问题解决;批判和创新思维品质,打破心智枷锁,获得突破性解决方案。

在“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比如在分析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两个知识点时,笔者呈现了两个生活情境:对寄宿生使用手机利弊分析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主次矛盾,而具体知识的呈现则由学生在理解情境材料的基础上自主归纳,从而提高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课堂也应该是充满思辨的课堂,是生成智慧的课堂。在本课教学中贯穿着两条教学主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条以玉文化为主线,以成语“瑕不掩瑜”启示学生学会辩证思考问题,课堂结尾处联系现实问题,辩证地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分清主流与支流;一条以生活为主线,由微观到宏观,由关注自我发展到关注国家、社会发展,进而升华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整堂课充满着哲学智慧,教导学生如何全面认识世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实现自身的全面成长。

四、展示天性,打造“多元”课堂

课堂教学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与他们对话、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才是成长的课堂。

传统政治课以“灌输”为主要授课方式,但这一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思想、心理成长需求,也不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政治课教学应更加多元化,形式更加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问题导学、课堂辩论、课题研究、分组合作等活动,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在“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这一课中,笔者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如“问辩人生”,以辩论的方式探讨高中寄宿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情系祖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矛盾;课堂结尾处以学生诗朗诵的形式展开,同时以诗歌的形式串联整堂课的内容,将课堂气氛又一次提升到高潮,使课堂充满诗意和哲学智慧。这样的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实现生生、师生的共同成长。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场所,优秀的课堂应该如诗似景,丰富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地方,是观察意义世界和感悟生命之美的场所。让课堂拥有“炉边谈话”般的温馨与真诚,洋溢着生命的温暖。“生长课堂”就是要回归生命的课堂,师生、生生自由交流,激发学生的发展本能和生命潜能,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这也是每位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思品课堂论文范文6

关键词:思品教学 主体 教学模式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50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老师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因此,构建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思品课堂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成为思品课堂教学的主体呢?

1 以学生为主体的思品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型课堂模式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更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老师的互动者。在我们思品课堂的教学中,不能出现以老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而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在思品教学过程中,老师不管是制定教学目标还是实施教学任务,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可接受程度。此外,老师应当积极地转变课堂角色,由“管理者、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促进者”,摆正自己的学生观。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学生主动参与的课才算好课。只有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思品课堂,才是尊重学生主体的课堂,才是新型的课堂。

2 如何让学生成为思品教学的主体

在明确了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品教学模式之后,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思品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谈谈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思品课堂的主体。以下便是笔者的个人观点:

2.1 转变教学观念与模式

在思品教学中,老师应当首先明确课堂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充分转变教学观念,在制定教学任务时,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例如,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应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在课堂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只有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才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学习到相应的课程知识,并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此外,对一些凸显学科特点、贴近学生认知、值得探究的内容,还应当设置一些课堂讨论或辩论的环节,以使学生有真正的收获。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做诚信的人》一课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辨析题: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说谎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进而通过分析讨论,有助于帮助学生避免对诚信的单一认识,理解“善意的谎言”,讲究诚信的智慧,从而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明确教学观念后,老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以方法为重心,以提高能力为目标,而非以知识为中心。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不可能终身教授学生。在思品教学中,应当着重教给学生方法论的指导,以便让学生在课下更好地自主学习。[1]

2.2 营造良好的思品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向来都是学习取胜之法宝,而思品课也不例外。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积极互动。思品课上,老师应当多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好的意见与建议,鼓励学生质疑,增加学生参与程度。例如,可以创设情境问题,通过启发点拨,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再如,师生可以互换角色,学生主导相关话题,而老师接受学生的提问。只有真正地与学生深入交流,老师才能把握学生真实思想,创造富于实效的思品课堂,实现教学相长。

要达到以上要求,老师应当课前充分准备,并在课堂中将预设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常做课堂札记,记录课堂教学的一点一滴,如学生的疑难点、关注点等,以此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水平,打造高效课堂。

2.3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思品教学中亦是如此,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才能激活学生思维,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在选择教学资源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因为思品课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思品课教学如果脱离了学生生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理论知识会失去感性认识的支撑。如学习苏教版八上《磨砺坚强意志》一课时,运用15岁的“世界最年轻记忆大师”倪梓强成长的故事,就有利于吸引八年级学生从同龄人倪梓强身上总结出磨砺坚强意志的途径,而不是把坚强意志看得离自己很远。

在教学方式上,老师可以在面对不同内容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学习《孝敬父母长辈》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每天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后算出每年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从而引导学生从现在起积极行孝,以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此外,还有漫画、视频、课堂辩论赛、小品表演、游戏体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2.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

思品课是为学生参加社会公共生活做准备的,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思品教学课堂中,学生应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将思品课学习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体验和实践。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多关注时事报刊新闻节目,既关心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大事,也关心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甚至将课堂搬到社区甚至更广的范围,使思品课接地气、具体化、形象化。而老师在此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自主的动手查资料,实地做调研走访,真正地付出劳动,真正地在实践和学习中收获自己学生主体的自豪感与成就感。[2]

参考文献:

[1]李洪森.论政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