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工作经验总结范例6篇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

1结构组成

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主要由进料装置、滚筒、加热线圈、排湿装置、支撑机架、出料装置、联动装置、远红外温度感应装置、电控柜、保温外壳等部分组成,如图1、2所示。另有直流电机隐藏在杀青机底部,作为动力源一方面带动滚筒运转,另一方面通过轴承、三角带带动定位拖轮与滚筒同时运转。

2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

该设备采用电磁加热技术对滚筒进行加热作业。电磁加热主要采用磁场感应涡流原理,借助高频电流通过环行线圈,产生无数封闭磁场力,当磁场的磁力线通过导磁物,即会产生无数的小涡流,从而使导磁物自行高速发热。由于该方法是直接对滚筒加热,减少了传统电热管先加热空气,再由空气加热滚筒的两道热能传递所导致的热能损耗,能量转换率和热能利用率显著提高。在电磁加热线圈外层包裹有经特殊处理的云母板制作的保温层,热能能够尽可能消耗于滚筒,不仅可缩短预热时间,而且能够大大改善加工环境条件。以新型远红外测温仪代替传统的热电藕温度传感装置,对温度的感应和监测更为迅捷、敏感,精度范围可达±1℃便于精确控制滚筒温度,减少热能损耗。通过对整机结构及辅助装置的创新设计和运用,电磁内热滚筒杀青设备的热效率可达50%~60%,温度浮动范围可控制在±3℃之内。借助电磁加热技术,遵循“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杀青优化工艺原则[16],将整个滚筒划分成3个温度区段,并配置不同功率的电磁加热装置及温度监控反馈系统,可实现各区段杀青温度的独立调控。通过对各区段滚筒温度的精准控制以及杀青温度组合的优化,既能保证灭酶迅速、彻底,又可防止杀青叶焦化,同时促使内含物质适度转化,达到杀青叶色泽鲜活嫩绿、清香四溢、滋味醇爽的品质要求,克服传统滚筒杀青品质稳定性差、能耗高等缺陷。

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试剂

茶鲜叶:品种为福鼎大白茶,嫩度为1芽1叶1芽2叶初展,对刚采下的茶鲜叶(含水率在74%±1%)及时称量、装袋和密封保样处理。试剂:包括纯净水(分析纯)、乙酸乙酯(分析纯)、体积分数为95%乙醇、丙酮(分析纯)、氯仿(分析纯)等。

2主要设备与仪器

6CST-60D型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余姚姚江源茶叶茶机有限公司联合研制,输出功率110kW),6CST-40型滚筒杀青机(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电热式,输出功率21kW),DXCWS-15型微波杀青机(江苏省宜兴市鼎新微波设备有限公司,输出功率21kW),6CSF-500型热风杀青机(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燃煤式),6CR-35型揉捻机(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6CHZ-10型燃油式热风烘干机(余姚姚江源茶叶茶机有限公司),SartoriusBT-124S型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精度范围为±0.1mg),UV-3600型分光光度计(上海彦哲仪器设备有限公司),DHG-9123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审评茶具等。

3试验方法

以同一茶树品种、同一嫩度标准的鲜叶为试验原料,采用相同的摊放方式、时间,随后摊放叶按不同杀青工艺处理分别进行杀青作业,将杀青叶分成2份,1份用于杀青叶品质成分含量测定,重复3次,取平均值。另1份按照图3工艺流程制成绿茶样品,进行理化成分检测以及感官品质的评比与测分。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前段筒温、中段筒温、后段筒温以及杀青耗时等4个因素,每因素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及极差分析,各因素水平的试验安排见表1。通过对杀青叶、成品茶感官品质审评以及主要品质成分含量检测,筛选出最佳的电磁内热滚筒杀青工艺参数。随后将应用最佳工艺的电磁内热滚筒杀青与传统的滚筒杀青、微波杀青、热风杀青等进行比较试验,并以品质、能耗、工效为考核指标开展综合评价。本次试验以电磁内热滚筒杀青设备为载体研究了电磁内热滚筒杀青工艺对茶叶色泽、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的影响,通过杀青叶外观评审(杀青程度、色泽、香气和外形特征)、初制品感官审评以及主要品质成分的检测对杀青后的茶叶品质进行全面的试验分析,探索最佳的工艺参数;并与传统杀青工艺进行比较试验,验证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技术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先进性,从而为茶叶杀青作业提供新的技术和装备。影响绿茶滋味、香气品质的因素较多,本试验着重分析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儿茶素、芳香油等关键成分的含量,它们一方面取决于鲜叶品质(本试验采用同种原料进行比较,可排除鲜叶品质的影响),同时也受制茶工艺,尤其是杀青工艺的影响。茶多酚含量:福林酚试剂比色法(GB/8313-2008);游离氨基酸含量:茚三酮比色法(GB/T8314-2002);咖啡碱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GB/8312-2002);可溶性糖含量:硫酸-蒽酮法;叶绿素含量:分光光度法;儿茶素含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W2469高效液相色谱仪,VWD检测器,色谱柱:ZORBAXSB-C18ODS,5μm,4.6mm×150mm;流动相:A为0.5%甲酸,B为乙腈,流速1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80nm,进样量:5μL,梯度洗脱,流动相B在16min内由6.5%线性梯度变化到25%,25min回到初始状态,平衡10min。所有测定重复3次,取3次结果的平均值。品质感官审评:按GB/T13063-1992方法,取3g茶样,加入150mL沸水冲泡5min后进行密码评审。评定外形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每项满分100分,总分采用加权法,品质总分=外观×0.20+汤色×0.20+香气×0.25×+滋味×0.25+叶底×0.10。笔者结合前期研究结果以及文献资料[6,10,17],提出以下杀青工艺技术参数。电热管滚筒杀青:设置温度280~300℃,中间筒壁温度160~180℃,总耗时70s左右,投叶量50~60kg/h。微波杀青:微波频率2450MHz,微波输出功率21kW,时间160s,处理量60kg/h左右。高温热风杀青:设置温度280~320℃,中间筒壁温度180~200℃,单周期总耗时150s左右,投叶量200kg/h。

结果与分析

1电磁内热滚筒杀青适宜工艺参数确定

以前期单因素试验结果为基础,针对电磁内热杀青技术阶段温度、单周期耗时等因素的正交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本试验要求,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总糖、儿茶素、叶绿素等品质成分含量以高为好[14,18]。由表2中的Rj可知,杀青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总糖等品质成分所对应的四因素主次顺序有所不同,其中茶多酚含量的影响因子A>B>C>D,即鲜叶杀青前段温度高低对茶多酚含量影响最为重要,最佳组合为A1B2C1D1;氨基酸含量影响因子的主次顺序为A>B>D>C,同样以最初阶段的滚筒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最佳组合为A2B3C1D2;可溶性总糖、儿茶素、叶绿素等则以杀青单周期耗时为影响其含量的最关键因素,最佳组合分别为A3B3C1D1、A2B3C2D3、A2B1C1D1。因上述成分同成品茶的外观、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品质指标密切相关,本文借鉴成品茶审评指标的权重系数,提出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总糖、儿茶素、叶绿素等在正交分析中的权重系数分别是25%、25%、20%、20%、10%,经综合分析初步确定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A2B3C1D1,即前段筒温270℃、中段筒温280℃、后段筒温190℃,总杀青耗时控制为90s。然而该组合中段与后段筒温的温差过大,因热胀冷缩原理易导致滚筒变形,进而影响温控均匀性和设备使用年限。为有效兼顾杀青叶感官品质和设备机械性能,对最佳组合进行微调,提出A2B2C1D2的因素水平组合,并开展对比试验(2种组合均未出现在正交试验中)。试验结果显示(见表3),相比较A2B2C1D2因素水平组合,A2B3C1D1参数组合杀青叶的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总糖等含量均稍高(仅咖啡碱略低),但杀青叶感官审评差异不大,仅在香型上略有不同,A2B3C1D1组合偏重于高香,A2B2C1D2组合则侧重于清香。通过对茶叶杀青效果(理化成分含量)、作业效率(杀青耗时)及经济效益等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电磁内热滚筒杀青的适宜因素水平组合为A2B2C1D2。

2同传统杀青方式技术特征及效果的比较

以目前生产上常用的电加热滚筒杀青、微波杀青、燃煤式高温热风杀青等方式及其工艺参数为对照,电磁内热杀青采用上述最佳技术参数,所开展的不同杀青方式效果比较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电磁内热滚筒杀青处理在制品色泽嫩绿、鲜活,清香四溢,较电加热滚筒和高温热风杀青具有更好的外观色泽和鲜活度,香气品质则明显好于微波杀青处理。化学成分检测结果显示,电磁内热滚筒杀青叶的氨基酸、叶绿素含量在4种杀青处理中最高,茶多酚、可溶性总糖的含量略低于微波杀青处理,较电热管滚筒杀青和热风杀青显著要高,为后续作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进而保证了成茶香气、色泽等品质的优异。设备性能和能耗成本方面,传统滚筒杀青设备采用电热管二次制热,先加热空气,再由热空气加热滚筒的作业方式,热效率仅为20%~30%。电磁内热杀青因采用了磁场涡流感应技术,由加热线圈直接对滚筒进行加热,热效率有较大提升。据检测,电磁内热杀青作业单位产能约为146kg/h(1芽1叶~1芽2叶初展鲜叶原料),平均耗电55.5kW•h,即每公斤杀青叶耗电约为0.38kW•h,作业耗能成本大抵与燃煤相当(0.38元/kg),略低于微波杀青,显著低于电热管滚筒杀青。此外,与其他杀青技术相比,电磁内热滚筒杀青预热时间短,热能外耗小,可有效改善作业环境。不同杀青处理绿茶感官品质审评结果如表5所示。由于电磁内热杀青技术对杀青温度、作业过程的调控更为精准、精细,在后续工艺相同的条件下,其试验茶样的感官得分明显高于其他杀青方式。外观色泽和汤色明显好于电热管滚筒和高温热风杀青,香气、滋味等内质风味方面则与高温热风杀青相当,显著要好于微波和电热管滚筒杀青。

讨论

杀青是通过高温作用钝化鲜叶酶活,制止多酚类的酶促氧化,并促使蛋白质、可溶性总糖等品质成分进行有益转变[19]。理化成分的差异是决定不同杀青工艺处理样品质特色的内在影响因素,如陈玉琼通过杀青工艺比较制得低氟青砖茶[20],白喜婷等利用微波杀青获得高绿原酸含量的杜仲绿茶[21];其对传统绿茶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尤为显著,如蒸汽、汽热杀青因蒸汽的穿透力强,杀青时间短,茶多酚保留较多,水解产物增加较少,滋味爽口而欠醇厚;微波杀青同样具有较强穿透力,灭酶迅速,叶绿素破坏少,色泽绿,且由于其热传递的方向和水分散失方向一致,物质转化相对较蒸汽、汽热杀青充分,口感也相对较醇[6-8,18,22-24]。从本试验结果看,采用滚筒模式作业的电磁内热杀青通过创新性分段处理,前段先以高温快速灭酶,制止鲜叶内的酶促氧化作用,随后逐步降低后段的筒温,不仅可防止持续高温杀青造成焦边焦叶和苦涩口感(可溶性黄烷醇增多[25]),而且有利于氨基酸、可溶性糖、芳香物质等色香味品质成分的形成,使得杀青叶色泽嫩绿、鲜活,清香四溢,所制绿茶色泽绿润、香气清高、滋味鲜爽,内质风味好于微波杀青,外观色泽好于高温热风和电管热滚筒杀青。

相比较已有杀青技术,电磁内热滚筒杀青的特点在于一方面较好地保持了传统滚筒杀青在品质上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有机整合电磁加热和红外控温等现代技术,使得热效率较传统电加热滚筒杀青提高50%以上,温度浮动控制在±3℃之内,达到缩短预热时间、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此外,电磁内热杀青采用数字化控制系统,不仅杀青均匀、稳定,且可实现自动上叶、连续化生产,可有效减少劳动用工。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不断在杀青工艺中融入高频电磁波、红外光波[13]等高新制热技术外,运用现代控制技术,引入PLC和模糊控制相接合的智能控制设计思想,使整个操控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作业也将是杀青工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26-27]。

结论

1)由正交试验与极差分析结果可知,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技术影响杀青叶品质成分含量的因素以前段滚筒温度和单周期总耗时较为重要。经过对茶叶杀青效果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提出电磁内热滚筒杀青在投叶量约为150kg/h时的适宜工艺参数为:前段筒温270℃、中段筒温250℃、后段筒温190℃,总杀青耗时控制为105s。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 通丰植物营养液;茶叶;施用效果;安徽太湖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016-01

目前,由于化学肥料的大量和不科学地施用,以及生长激素等化学物质的无序使用,进一步恶化了茶园生态环境,以致茶叶品质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到茶农经济收入的增长[1-2]。因此,大量推广科学施肥新品种、新方法势在必行[3]。茶树叶面肥具有利用率高、见效快、成本低、工效高、操作方便的特点,不受茶园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的限制,是茶树根部营养的重要补充[4-5]。茶叶是太湖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全县现有茶叶面积5 500 hm2,为了大面积、无公害茶叶生产的需要,特安排通丰植物营养液在茶叶上的施用对比试验,以期为全县茶叶优质高产生产提供第一手技术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通丰植物营养液由太湖县土肥站提供,该产品生产厂家为四川通丰科技有限公司,通丰植物营养液原名通丰20有机络合液肥,是一种富含植物必需的中微量元素及植物活性成分的有机络合营养液。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主要有:微量元素总量≥6%,活性物质总量≥4%,中微量元素总量≥4%。其作用是能平衡植物营养,有效防治植物生理病害,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改善农产品品质,促进作物增产等。

1.2 试验地概况

2.2 茶叶产量和经济效益

将调查各点鲜叶产量按配对设计方案,利用Excel进行方差统计分析,计算得出t值为3.04,因其t值介于t0.05(2.776)与t0.01(4.604)之间,说明茶叶叶面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与叶面喷清水相比增产效果达显著水平。调查的各点鲜叶计产考察和数据分析表明,处理A单株平均采摘新鲜茶叶达到203.64 g,比CK增加19.40 g,折算成单位产量平均增产达10.53%,比对照平均增加茶叶174.6 kg/hm2(鲜叶)(表2)。

按照通丰植物营养液成本225元/hm2;喷施用工成本150元/hm2;茶叶价格50元/kg(鲜叶)的成本测算,统计出处理A与CK经济效益和产投比,处理A与清水对照区相比,产值可达9.16万元/hm2,新增产值8 730元/hm2,新增纯收入达8 355元/hm2,增长10.08%,投入产出比高达1.00∶22.28。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茶叶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的增产效果(下转第18页)

达显著水平,比对照平均增加茶叶(鲜叶)174.6 kg/hm2,增产

达10.53%。新增纯收入达8 355元/hm2,增长10.08%,投入产出比1.00∶22.28。通丰植物营养液可全面改善茶叶农艺性状和提高茶叶产量,其营养全面,含量均衡,对提高茶叶内在品质也有一定的效果,可以在茶叶生产上大面积使用。

采摘茶园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的液肥量一般为每次900~1 000 kg/hm2,密度大或覆盖宽的可增加液量,反之应减少液量,以喷湿茶丛叶片为度,以喷洒在叶背为主。通常应于茶叶采摘前30 d喷施第1次,间隔15 d后喷施第2次。喷施具体时间因早上有露水,中午有烈日,喷洒时易使浓度改变,应安排在傍晚喷施,阴天则不限。下雨天和刮大风时不能喷施,喷后6 h遇雨应及时进行补喷。

由于目前多数茶叶企业和规模种植户以生产名优茶为主,对茶树鲜叶的要求很高,芽叶肥壮、发芽早、白毫多、育芽能力强、持嫩性好是普遍标准。实践证明坚持长期在茶园中喷施通丰植物营养液既可保证达到该目的,也可改变茶区只注重施化肥,轻视施有机肥,不施叶面肥现象。建议在多种作物上进行通丰植物营养液试验示范,以进一步校验其在大田中的应用肥效和经济效益,为该肥料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4 参考文献

[1] 徐玉琴.“致富泉”茶叶特效营养液在茶树上的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1998,14(1):57.

[2] 凌光汉,孙孟选.茶叶特效营养液和生根营养液的试验[J].福建茶叶,2000(4):21-22.

[3] 陈玲英.棵特湃植物营养液对茶叶增产的效应[J].茶叶科学技术,2008(3):51-53.

[4] 彭海峰,严学成.植物多功能营养液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3(1):53-54.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1)取青钱柳茶1.00g,加入到顶空萃取瓶中,加入10mL沸蒸馏水,四氟乙烯封口,60℃恒温20min,插入装有萃取头的固相微萃取手动进样器,吸附30min后,取出萃取头后立即插入气相色谱进样口中,解析4min,进行测定。(2)GC条件:HP-5MS石英毛细管柱(60m×0.32mm×0.25μm),载气为高纯氦气,纯度>99.999%,流速1mL/min,进样口温度为230℃,色谱柱起始温度为40℃,保持3min,以5℃/min升至160℃,再以10℃/min升至240℃,保持1min,不分流进样。(3)MS条件:电子轰击(E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00℃,电子能量70eV,接口温度280℃,电子倍增器电压1280V,扫描质量范围为35~500amu。1.4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以3次平行试验的平均值±标准偏差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青钱柳茶的主要成分分析

据报道[9],黄酮、多糖和三萜是使青钱柳具有降血糖、降血压等活的重要作用物质。因此在评价青钱柳茶的品质时,该三类物质也是重要的考察指标,其含量可作为控制产品质量的依据。此外,结合普通茶叶的一般评判指标,还对青钱柳茶的水分、水浸出物和灰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青钱柳茶水分含量在7.93%,相比一般茶叶的含水量该结果较高,是由于其原料自身叶片的特性,在制茶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碎茶现象,因此青钱柳茶需保持相对较高的含水量。青钱柳中黄酮成分有着重要的生理活性,因此在确定青钱柳茶的标准时,也要考虑其黄酮含量的多少,测定结果表明该青钱柳茶中总黄酮含量为0.73%,有学者[10]对不同产地青钱柳叶的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江西修水以及福建永春两地的青钱柳含量分别为0.65%和0.64%,与本试验结果相近。此外,青钱柳叶中含有丰富的活性多糖,已有研究表明该活性多糖具有降低血糖[1]、抗肿瘤[5]等功能,本研究测得的青钱柳茶中总多糖含量为2.53%,这也与文献[7]报道的青钱柳叶中活性多糖含量相符。三萜作为青钱柳叶中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其含量也是重点测定指标,本研究采用香草醛—冰醋酸显色法测定其含量为0.88%。本试验测定的青钱柳茶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与文献[8]报道的原料青钱柳叶中的含量差异不大,表明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对青钱柳茶中的活性成分造成较大影响。

2.2青钱柳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检测

农药残留超标是目前茶叶市场中最常见的问题,因此在评价茶叶品质时,有关卫生安全性的农药残留指标也属于常规检测项目。青钱柳茶的原料取自于青钱柳树的叶子,青钱柳树目前有人工种植和天然林中野生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均无需人为的喷洒农药,但由于周边生长环境可能存在背景值的影响,因此作为直接泡饮的茶叶形式,青钱柳茶中的农药残留也需进行检测,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在所检测的25项常见农药残留指标中,23项指标均在检出限以下,该检出限为采用本试验所用设备和方法所能测定出的最低值。联苯菊酯和草甘膦两项检出,含量分别为0.01,0.23mg/kg,其值均远远低于GB2673—2012《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相比其他茶叶,青钱柳茶的原料在生长过程中不易出现病虫害现象,一般无需人为喷洒农药,食用比较安全,试验测定结果也验证了这一情况。茶叶的重金属指标也是衡量其卫生安全性的必检指标,青钱柳茶的重金属检测结果见表2,其三项重金属指标均符合NY659—2003《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以及GB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的要求,但本课题组在长期监测中发现,青钱柳叶中的铅含量会呈现随着生长季节的延长而积累的趋势,9月份采摘的叶子中铅含量会达到5.40mg/kg,要远高于5月份采摘的叶子2.27mg/kg,因此铅含量应该作为青钱柳茶质量标准中最重要的控制指标之一,而且为了保证青钱柳茶叶的品质在叶子采摘时要选择好叶子采摘月份。2.3青钱柳茶的挥发性成分检测结果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青钱柳茶挥发性成分,其总离子图见图1,总离子图各峰经质谱扫描所得质谱图,与质谱数据库(NIST和Wiley标准谱库)相匹配,确定出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并通过面积归一法计算出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鉴定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在青钱柳茶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30种化学物质,包含6种醇类、5种酮类、4种醛类、3种烃类、4种酯类、2种酸类以及杂环类化合物3种,以及数据库中无匹配的未知物质3种。其中醇类化合物总含量为21.63%,酮类为12.90%,醛类为23.89%,烃类为2.78%,酯类为14.54%,酸类为7.32%,杂环类为14.52%。除去3种未知物外,含量最高的为醛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中主要的呈香物质为2-甲基-2-丁烯醛和反式2-己烯醛,这两种物质主要呈现出绿叶青香和水果香气,其他两种醛类物质中乙醛具有生的油脂和青草气及苹果香味,反,反-2,4-庚二烯醛则是典型的茶叶挥发性成分,略带青臭,尤其在陈茶和发酵茶中含量较高。醇类化合物对青钱柳茶的风味贡献也比较大,以苯甲醇和顺-3-己烯-1-醇为主,含量分别为13.10%和3.62%,顺-3-己烯-1-醇具有典型的青草气味,其他的醇类物质中α-甲基苯甲醇呈现出淡栀子花香味,2-己烯-1-醇具有强烈末成熟果实气味,1-辛烯-3-醇具有青香、壤香和果香香气,虽然这些物质占挥发性成分含量不高,但均组成了青钱柳茶的典型呈香物质。酯类化合物中的水杨酸甲酯、甲酸己酯和乙酸苄酯分别具有冬青叶香味、甜的果香以及茉莉花香,其中水杨酸甲酯含量最高,为8.08%。此外,酮类物质也是青钱柳茶气味的重要组成之一,其中的β-紫罗兰酮呈现典型的紫罗兰花香,香叶基丙酮表现出青香、果香、蜡香和木香,1-苯基乙酮则带有水果香味。其余2类化合物的香气特征不明显。综合分析青钱柳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香气表现,主要呈现出青香、花香、果香和木香,虽然不同物质嗅觉阈值不同,但在人工感官评价时青钱柳茶呈现出的主要是特殊的青涩气味,这与GC—MS分析所得的香气物质中呈现青草气的物质种类最多相吻合,这些物质构成了青钱柳茶的主体香气。此外,虽然大量组分的香气特征已知,但是仍有未知香气特征的组分和未知物,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结论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4

为进一步发挥茶叶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扎实推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巩固主导产业地位,现就加快发展茶叶产业、建设茶业强县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茶业强县建设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县茶叶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茶业发展,制订实施《新昌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紧紧围绕建设“茶业强县”这一目标,全面实施茶叶产业提升战略,着力推进茶叶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努力把新昌茶业的先发优势转变为可持续发展优势,将新昌打造成为全国龙井茶生产、加工、贸易、文化中心和茶产品集散中心。

二、加大茶业强县建设投入

从今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600万元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现代茶园建设、茶叶品牌建设、市场开拓、龙头企业培育和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等项目。广泛动员社会资金投入茶叶产业,鼓励茶叶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通过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扩大规模,提升茶叶经营主体实力。

三、完善茶业强县建设扶持政策

(一)扎实推进现代茶园建设

1.加快现代茶叶园区建设。结合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计划建设10个核心基地面积500亩以上、辐射带动3000亩以上的现代茶叶园区,要求基地内路沟渠配套,生产加工设施齐全,具有自主品牌,茶叶生产安全、优质、高效。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予以项目扶持,经验收合格,每个园区以奖代补15万元。

2.加快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鼓励老茶园改种换植,优先扶持连片规模经营茶园。对老茶园改种换植或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连片面积10亩以上,每亩补助500元;对连片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再给予每亩100元的奖励。

(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生产经营主体

3.深化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建设。继续抓好10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进一步完善区域布局,对新建3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名茶加工厂,经验收合格的给予每家5万元的补助,并挂“新昌县标准化名茶加工厂”牌匾。开展示范性茶厂创建,计划到2015年建成10家示范性茶厂,对新建500~1000平方米、1000平方米以上的示范性茶厂,经验收合格的分别给予每家10万元、15万元的补助,并挂“新昌县示范茶厂”牌匾。以上二项不重复补助。

4.鼓励开发多茶类名茶和茶产品。对茶叶企业新购置名茶加工设备和包装设备一次性投资10万元以上,按当年新增设备投资总额的30%给予补助,已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范围的茶机不再重复给予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补助额不超过10万元。同时,对创新型名茶和茶产品给予一定的研发经费补助。

5.鼓励开发使用大佛龙井品牌包装。对使用礼品包装茶叶(袋包装除外)包装款达到10万元以上、大佛龙井销售额100万元以上且符合龙井茶包装使用管理办法的企业给予包装款10%的补助(以茶叶销售发票和包装印刷发票为准,包装款额度按占茶叶销售款10%的比例核定,不到10%的按实计算,包装生产、销售企业除外),每个企业每年度包装补助款不超过5万元。

6.鼓励名茶专业化加工。积极鼓励以标准化名茶加工厂为龙头,组建规范性茶叶合作社,通过扩大收青加工,逐步引导产业分工,提高标准化名茶加工厂的生产量。对茶叶生产季节(2~10月份)加工用电量达到3万度以上的标准化名茶厂,结合自有基地面积及收青台账,给予总用电量每度0.30元的补贴。

7.鼓励名优茶出口。对企业当年自营出口名优茶(限本县生产的大佛龙井、望海云雾等名优茶)10万美元以上的(以海关报关单为准)奖励1万元;当年自营出口30万美元以上的奖励2万元;50万美元以上的奖励3万元。

(三)大力加强茶叶品牌和茶文化建设

8.加大大佛龙井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每年组织举办大佛龙井品牌节会活动。有计划地在全国重点城市和著名媒体开展大佛龙井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增加对全国重点茶叶市场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由所在市场的大佛龙井茶商上报方案,经审核批准后给予广告费用40%~60%的补贴。有重点地安排高速公路等特殊地段的公益性广告。

9.进一步扩大大佛龙井品牌经营网络。继续实施大佛龙井专卖店建设,经验收合格,每家专卖店给予一次性补助3万元,并挂“大佛龙井专卖店”标志牌。对在境外开办大佛龙井专卖店、茶叶贸易公司或销售窗口视投入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新实施大佛龙井品牌形象店和大佛龙井品牌茶楼建设,按每家形象店和茶楼投入总额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10.鼓励企业参加茶叶展示展销活动。对企业参加由县政府有关部门重点组织的县外境内展销(广交会、华交会除外),享受县出台其他有关展位补助政策。鼓励茶叶企业在境外开拓茶叶市场。鼓励企业参加国外展销。对已获进出口权的企业参加由县政府有关部门重点组织的境外展销,享受县出台的其他有关展位补助政策,并可视情再给予参展企业一定的交通费补助。

11.加强与全国著名茶叶企业的战略合作。争取用3~4年时间,在天福茗茶及全国著名茶叶企业连锁店中开设大佛龙井销售专柜,每只专柜给予3000元补助。支持天福集团等茶叶名企开发使用大佛龙井包装,补助办法参照本文第5条执行。

12.鼓励培育企业品牌。被确认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出口名牌”、“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名牌”、“浙江出口名牌”、“绍兴市著名商标”、“绍兴名牌”、“绍兴出口名牌”的企业,享受县出台的其他有关奖励政策。对获得全国农博会、浙江省农博会、浙江省茶博会及其它国际茶博会金奖产品的给予每只5000元的奖励,同一企业同类产品同一等级不重复计奖。

(四)进一步强化茶叶质量安全管理

13.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凡通过茶叶无公害、绿色、有机或QS、ISO9000认证的,按县出台的有关加快新农村建设政策文件给予奖励。对新获得HACCP认证、GAP认证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鼓励开设茶叶专用农资商店,对开展统防统治的合作社,给予低毒、高效农药及机动喷雾机等方面的资助。

14.加强茶叶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培训和赛事活动,通过举办“大佛龙井茶王赛”等途径不断提高茶农质量意识。

(五)加强中国茶市的培育与管理

15.落实优惠措施,强化协调管理,加大招商力度,尽快建立中国国际茶叶拍卖市场分中心,积极搭建茶叶价格平台,建设中国茶叶市场价格指数,努力打造全国绿茶集散中心,成为五星级市场和AAAA级旅游区。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5

关键词:茶叶;出口;引力模型

1 引言

浙江是一个经济外向型省份,外贸依存度较高;而茶叶作为浙江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其出口的持续发展也受到广泛关注。近几年浙江茶叶出口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以2008年为例,浙江省茶叶出口量和金额分别为16.7万吨和3.64亿美元,数量和金额分别占当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总金额的56%和53%。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浙江茶叶出口也面临挑战,以2009年为例,1-2月份浙江省累计出口茶叶2.4万吨,比08年同期下降7.8%,金额5121.2万美元,增长2.4%,比08年全年增长率低13.1个百分点,出口额占同期全国茶叶出口总额的54.2%。其中,2月份浙江省出口茶叶2207.8万美元,增加14.5%,但是较1月份环比下降24.2%。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浙江茶叶出口增速有所放缓,因此研究茶叶出口环境,提升茶叶出口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国内专家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大多数集中于一般性的描述,实证研究不多,为此本文拟通过构建、扩展浙江对日茶叶出口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模型中各自变量和浙江与日本之间茶叶贸易流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从而判断各自变量对浙江茶叶出口的影响程度,由此分析浙江对日本茶叶贸易的应对之策。

2 浙江对日本茶叶贸易概述

由图1可以看出,2008年上半年浙江茶叶主要出口市场为非洲的摩洛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共计9323万美元,占同期浙江茶叶出口总金额的47.65%,其中日本市场约占4%,位列第三。可见目前日本仍然是浙江主要的茶叶贸易伙伴国家。另外由表2可知,自2003年至2008年浙江对日出口茶叶的数量和金额均有大幅下降,出口数量由2004年的18000吨下降为2008年的6400吨,出口金额由2004年的3810万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1405万美元。由此可见,浙江对日茶叶出口有所放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日本近年来实施的苛刻的技术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浙江对日茶叶出口。

3 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贸易的引力模型的建立

(1)引力模型概述。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为研究贸易流量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起源于牛顿力学中的“引力法则”认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与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Poyhonen(1963),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呈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比,这就是贸易引力模型理论。

贸易引力模型的具体表达式如下(对数形式):

ln(Tij) =a+a1ln(GDPi)+a2ln(GDPi)+ a3ln(GDPj)+a4ln(Dij)……

其中Tij是双边贸易总额;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

(2)浙江对日茶叶出口模型构建。

本文在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的虚拟变量即技术壁垒,并且构建了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的引力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ln(Tij)=C+a1lnGi+ a2lnGj+a3lnE+ + D+Uij

其中Tij是双边贸易总额;Gi是国家i的GDP;Gj是国家j的GDP;D是虚拟变量,表示技术壁垒对浙江对日本出口茶叶的影响,当年没有影响取值“0”,有影响且根据影响程度分别取值“1、2、3……”;E是浙江茶叶对日出口价格;C、a1、a2、a3为回归系数;Uij为标准随机误差。

(3)变量说明(模型待检验假设)。

变量含义预期符号

Gi反映了出口国的出口供给能力,在本文中指浙江茶叶生产总值,表示生产总量越大,潜在的出口能力越大,进而双边的贸易流量也越大。+

Gj反映了进口国的进口能力,在本文中指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生产总值越大,潜在的进口能力越大,进而双边的贸易流量也越大。+

E表示出口价格,用来检验出口价格高低对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的影响。待定

D用来检验技术壁垒对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的影响。-

(4)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日本作为考察对象,以2003年至2008年作为样本跨越区间,2003年至2008年日本以美元计价的GDP数据来自www.worldbank.org,浙江与日本之间的地理距离用杭州至日本的直线距离近似代替,数据来自www.indo.com

。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的数量和金额来自杭州海关统计数据。

4 模型分析

(1)模型回归。

利用收集到的2003年至2008年浙江与日本的各项所需统计数据,通过计量软件eviews5.0软件对模型做最小二乘估计,得出表1的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方程中每个变量的系数符号都与预期相同;F值统计值较大,说明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显著成立的;决定系数和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均接近于1,表明回归直线有较高的拟合度;德宾—沃森统计值DW约等于2,表明不存在自相关性;但并不是每个T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需要剔除次要变量,对方程进行重新回归,结果见表2:

回归结果显示:方程中每个变量的系数符号都与预期相同;F值统计值较大,说明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显著成立的;决定系数和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均接近于1,表明回归直线有较高的拟合度;德宾—沃森统计值DW表明基本不存在自相关性;而且每个T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回归后的方程为:

ln(Tij)=-2.091574+3.92E-05lnGj+1.235386lnE-0.624784D

(2)模型分析。

①从增减变量角度分析。

首先T值显示虚拟变量检验显著,说明增加的技术壁垒这一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在本模型中效果显著,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以美、日、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技术标准,对浙江茶叶出口造成较大的影响,以2006年正式实施的日本《肯定列表》法案为例,其对2006、2007、2008各年浙江对日茶叶出口均可避免地造成了影响,因此可见实际中技术壁垒确实对茶叶出口起到了阻碍作用,并且影响显著。通过第一次的回归分析得出,茶叶生产总值这一变量的T值很小,即表明其对茶叶出口的影响较小。

②从各变量系数符号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进口国日本的GDP与浙江茶叶出口成正相关,而技术壁垒与浙江茶叶出口成负相关,两变量符号均与预期符号一致。另外经由回归检验得出出口价格这一变量的符号为正,说明出口价格与出口量成正相关,对于这一结果,本人认为有一些偶然因素使然,08年印度、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等世界茶叶主产国和地区发生干旱从而导致茶叶大幅减产,浙江茶叶出口价格为此也水涨船高。

③模型的不足之处。

从回归结果看,杜宾值为3.092466,该值介于2和4之间,说明该回归方程可能存在一定的自相性,这也就意味着该回归方程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变量,这将有待今后此类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检验。

5 浙江对日本茶叶出口贸易对策研究

(1)出口企业应该密切关注日本标准,及时调整生产。根据模型分析,技术壁垒确实对浙江对日茶叶出口造成了阻碍影响,因此一方面要仔细研究如《肯定列表制度》等法律法规,根据不同农药限量的设定水平对农药的使用进行取舍选择。另一方面要强化国内农药使用管理,如积极实施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做好各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农做好病虫测报工作,掌握用药的合理时期,同时喷药后也要经过规定的安全间隔期方能采摘,从而使农药可以自然降解。

(2)政府部门应完善制度、法规,引导茶叶科学生产。如完善与世界标准接轨的国内茶叶标准、完善替代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建立完善质量可追溯制度、实施实施茶叶质量例行检测制度,对茶叶质量进行定期普查或不定期抽查等。

(3)加强品牌建设。借鉴国外品牌茶商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加强对茶叶精加工研究的投入,注重推广和维护浙江现有知名茶叶品牌;深度挖掘中国传统茶文化,增强国际市场对浙江茶叶产品的认同和认知,使浙江茶叶品牌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成长为国际品牌。

6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引力模型来论证影响浙江对日茶叶出口的各要素,并由此判断浙江对日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目前模型的构建还不完善,对问题的分析也不全面,有待今后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许咏梅,高启杰.技术壁垒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

[2]顾国达,等.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日茶叶贸易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7,(5).

[3]曾国平,申海成.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许咏梅,高启杰.技术壁垒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6

(一)茶叶出口总体增速放缓

中国茶叶出口量,2008-2011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8%左右。2012年,因受绿色壁垒限制,欧盟与日本市场份额萎缩,导致茶叶出口总量下降,打破了历年来递增的趋势。2013年1-11月,茶叶出口量29.4万吨,同比有所回升,增长率3.0%。中国茶叶出口额一直逐年增长,2008年6.8亿美元,2012年10.4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11.3%。其间,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2008-2009年,茶叶出口额仅增长3.3%,增长率为近几年的最低。危机过后茶叶出口额增长放缓,2013年1-11月,茶叶出口额11.1亿美元,同比仅增长6.1%,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总之,后危机时期中国茶叶出口呈现总量回落,而总额依旧缓升的态势。这与国际市场上茶叶单价震荡上涨的背景不无关系,2013年1-11月,中国茶叶出口平均单价涨幅14.8%。

(二)茶叶出口结构不合理

1.国别结构

从商务部统计报告来看,中国茶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非洲、亚洲和欧洲,其中非洲是中国最主要的茶叶出口市场,出口额占比一直维持在45%以上。2013年1-11月,中国出口非洲的茶叶15.4万吨,5.39亿美元,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额的48.6%。中国茶叶出口国家或地区的数量达120个以上,在所有出口国家或地区中,摩洛哥、日本、中国香港、美国和阿尔及利亚近年来基本占据出口额的前五名,其中摩洛哥是中国茶叶最大出口国。2013年1-11月,共进口中国茶叶19160.7万美元,占中国茶叶出口17.3%的比例。中东国家占中国茶叶出口比例较小,这跟这些国家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习惯消费红茶有关。后危机时期,中国茶叶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增量减小,这主要体现在出口到欧洲、北美洲等地区的比重降低。中国茶叶出口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占比有限,主要源于欧盟对中国茶叶出口设置高标准,形成中国茶叶出口的最厚壁垒,2005年8月1日起,欧盟将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检测标准严格了3000倍;另外,发达国家有着较高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更倾向于名牌茶叶且顾客忠诚度较高,而中国茶叶产品整体上较为低端,因此中国并未占据发达国家的广大市场。相反是一些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对农药残余等技术标准不那么严苛的国家,如东盟、非洲的一些国家对中国茶叶有较大的进口需求,出口到这些国家的中国茶叶总额年年增长。

2.产品类型

在中国出口的茶叶种类中,绿茶是最大出口茶类,占比遥遥领先。2013年1-11月绿茶出口量占茶叶总出口的81%,出口额占茶叶出口总额的74.8%,近年来的趋势基本如此。红茶和特种茶在茶叶出口中的比重紧随其后,不管是金额还是数量都占比相当。国际市场中,中国当属第一大绿茶出口国。但是由于东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中国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相比于茶的种类,外国消费者更关注茶叶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哪怕是乌龙茶、普洱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中国茶叶品种,出口消费更多的仍为人数较少的海外华人群体,国际市场极为有限。中国出口的茶叶大多属于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多是充当外国品牌的原料形成外国的自有品牌。因此茶叶出口单价总体水平较低,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斯里兰卡、肯尼亚等比中国更不发达的国家。

二、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绿色壁垒的内涵

上世纪80年代,绿色壁垒被某些国家用于国际贸易政策中,到9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兴起。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各国更加关注进口产品的质量问题。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制定严苛的技术标准,限制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国外产品的进口。这些国家一般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志等非关税壁垒,对外国商品实行进口准入限制。目前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运用最频繁的贸易壁垒,作为贸易竞争中有利的限制措施,绿色壁垒实际上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的有利手段。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壁垒是我国学者提出的概念,在国际中基本等同于“环境壁垒”。在实践中,绿色壁垒主要包括绿色包装与标签要求、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国际或区域性的环保公约、生产和加工方法或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众多类型。

(二)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消极影响

1.降低茶叶出口增长

发达国家对外设置的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最直接的负面影响为茶叶出口受阻,这不仅表现为中国茶叶出口增量下降,也表现为中国茶叶出口到高标准的发达国家的总量减少,这影响了中国茶叶对全球的出口总量,也影响了中国茶叶出口的国别结构,出口更集中于绿色壁垒不那么严苛的非洲等低端市场。中国在日益严格的外国市场环境中,竞争力明显下降。进入欧盟的中国茶叶可被任意抽检,只要超过限量标准都会被全部退回或者销毁。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近年来也纷纷效仿欧盟,提高了茶叶进口标准,中国面临的茶叶出口环境日益严峻。

2.增加贸易成本

美国曾经对绿色壁垒的施行所造成的贸易成本进行测算,结果发现由于绿色壁垒在产品检验等方面的严苛要求,相关的贸易成本会增加15%左右。为达到相关国家对中国茶叶所规定的卫生检验检疫标准或者其他环保标准,中国企业需探索改进生产方式或工艺的手段,创新更高效率的生产方法,这需要资金和人员的加大投入,进而增加了茶叶生产成本;另外,企业也要投入成本于茶叶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这无疑提高了产品出口的价格,削弱茶叶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促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设立绿色壁垒的发达国家都声称出自于保护自身国民健康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看似公平公正,但其实这种壁垒有着严重的歧视性。发达国家往往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容易达到绿色壁垒的高要求,国家之间对绿色壁垒的要求有贸易利益的冲突,实践中容易发生贸易摩擦,不排除有些国家用这样的理由制定高标准,限制其他国家茶叶的出口,引发国际贸易保护。在国际争端中,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技术性壁垒时有发生,且呈现年年增加态势。

(三)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积极影响

1.健全我国茶叶行业标准

过去中国的茶叶标准与国际上其他进口国家有较大差距。有些在欧盟或者日本禁用的农药而中国农业部并没有禁用,卫生部制定的部分茶叶卫生指标高于外国标准,这些随时都会成为外国实行贸易壁垒的借口。这些年中国茶叶行业标准的制定尽量做到和国际接轨,消除二级市场对中国茶叶出口的不利影响;另外,面对国际上日益严峻的绿色壁垒的出口限制,为扩大中国茶叶的出口,实现出口创汇和保证社会就业水平,各级政府也正抓紧时间制定符合国外高技术标准的行业准则,以提高中国茶叶的产品质量。各单位也在思考、探索和执行茶叶生产环节中的各项质量控制体系,在保证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促进茶叶的出口和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我国茶叶产品出口质量

随着各国纷纷加入WTO,国家贸易间的关税壁垒逐渐被消除,紧接着是诸如绿色壁垒之类的无形的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保护浪潮中不断涌现。但不管进口国是为维护本国国民的生命健康还是环境保护,执行严格的绿色壁垒实际上也能使国际竞争中的中国企业加大对茶叶生产环节中茶叶质量的控制,提高出口茶叶的质量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叶质量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国人也更加青睐绿色茶叶、有机茶叶,壁垒的设置给了我国提高茶叶质量的压力和动力。广泛成立的茶叶研发中心为有机茶的生产提供质量认证,尽量减少或防止人为大量使用人工合成农药、化肥等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为促进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3.促进科技进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绿色壁垒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茶叶生产的技术要求,是全球技术进步所需的必然过程。面对这些无形的贸易壁垒,我国除了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加工方式或设备外,更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加强自主研发,创造适合茶叶生产的更高技术,提高我国茶叶生产效率,实现茶叶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精细化的技术标准的施行,对出口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压力,迫使企业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对原有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改进,革新生产工艺和方法,促进茶叶产品的升级换代,优化产品出口结构。

三、面对绿色壁垒,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面对后危机时期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和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为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齐力合作,探索并实施促进中国茶叶出口对策。

(一)政府方面

1.构建我国绿色壁垒的法律体系

中国是茶叶出口大国,特别是绿茶的出口,基本年年占据世界绿茶总出口额的首位,如此大的贸易量,行业标准却掌握在他人手里,着实吃亏。中国在面对绿色壁垒时,不仅要设法规避,还需尽可能制定本国的环境与贸易准则,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保障我国的茶叶贸易。即为尽量减少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绿色壁垒上的冲突,需要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以提高我国环保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中国还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在茶行业标准的制定上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可借鉴他们在立法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可通过积极参与,影响其他国家制定出适合我国茶叶出口的标准。

2.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农药残留检测

政府应该加大对茶叶农药残留检测的投入力度,保证从源头上减少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加大对科研院所等的资金、设备和人才投入,大力研制生物农药。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保护环境以及促进出口,生物农药的研制十分关键。但不管是生物农药的研发还是提高农药残留检测水平,资金、人力的投入都是相当大的,政府的扶持力度显得非常关键。

3.加强对茶叶产业的补贴和茶农的培训力度

一方面,政府应该提高茶叶生产方面的农业补贴水平,包括“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以降低企业和农户生产成本。“绿箱补贴”是不要求各成员方作削减承诺的补贴,而“黄箱补贴”则相反。发达国家都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对本国茶叶生产进行“绿箱补贴”,而中国的补贴则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开通各种可能渠道对茶农进行免费培训,指导茶农科学用药,帮助企业从生产的第一步便控制农药残留。

4.建立绿色预警机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毒性大、农药残留程度高的茶叶必将被市场淘汰。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也使得农残指标变化迅速,特别是欧盟等发达国家。中国商务部在绿色预警机制的建立上日益完善,未来应更全面而及时地通报茶叶出口国家绿色壁垒的监控、评估信息,让出口企业在第一时间可进行生产和出口调整,以规避绿色壁垒。

(二)企业方面

1.鼓励有机茶的开发和规模化生产

有机茶的开发生产,是从根本上解决农药超标问题、突破绿色壁垒的良好途径。每年的有机茶市场世界总销量达6000吨左右,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是主要市场。由于其科技含量高,价格高,市场认同度高,目前其生产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市场潜力巨大。要寻求茶叶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有机茶“公司+基地+茶农”的生产模式,加强产茶区农药的使用管理,引导茶农使用有机肥等环保农药,控制茶叶中的农药残留。

2.加强生产加工过程管理,提高茶叶质量和附加值

企业为成功突破绿色壁垒,需要在生产加工环节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农药采购、管理上慎重选择来源,做到对施药时间有记录,掌握茶叶安全间隔期,保证茶叶生产环节安全环保。生产企业也应该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增加科技、人才投入,尽量对茶叶进行深加工,提高茶叶出厂时的附加值。这可提高茶叶出口价格,提高出口效益。

3.努力创建茶叶国际品牌

目前来看,中国茶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非洲等一些欠发达国家和与中国有着相似茶文化的亚洲地区,要扩大中国茶叶的出口市场,需要中国企业在创建茶叶品牌上倾注更多努力。目前中国几乎没有国际公认的品牌茶,中国茶叶出口更多为原材料出口,深加工环节基本被国外大企业垄断。中国企业应在包装、茶产品加工、茶保健品等领域进行创新,从精神、文化和情感上充分挖掘茶文化的内涵,规范企业生产制度,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创立国际市场大品牌。

(三)行业协会方面

目前,中国茶叶生产的集约程度较低,散户、私企进行茶叶种植的比重较大。在行业协会的作用下,几个茶叶出口大国在茶叶生产加工的集约化程度较高,如印度的60个茶叶种植场便占了全部茶叶产量的60%;日本的茶叶种植在农协的组织下统一购置农业机械,连防治病虫害、加工等环节也进行了统一,尽管其茶叶种植以农户经营为主,但农协的存在有力地把资源的配置优化了。中国的茶叶协会或商会应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联手茶叶生产知名公司、集团公司或龙头企业进行茶产业战略布局,减少茶企之间的恶性竞争,为增强茶叶生产质量、提高茶叶出口经济效益提供推动作用,制定茶叶出口行业标识,向外国客商推荐获得行业标识的出口企业。此外,茶叶协会还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做到生产、销售、市场预警信息的及时沟通,帮助企业在成功突破绿色壁垒的同时扩大茶叶出口。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