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实训总结范例6篇

摄影实训总结

摄影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摄影 课程改革

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高校对摄影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它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类课程广泛存在于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等专业,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有些学校开设了与摄影相关的公共选修课,还有的将摄影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课程。

摄影课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摄影行业的发展,但摄影教学存在的问题却影响了摄影发展的进度。笔者就目前已有的摄影课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摄影课,所采用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都大同小异,没有专业和学情的针对性,没有体现摄影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特点。要想发挥摄影课的作用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针对课程存在的环境,开发满足学校性质、适应专业需求、适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本次研究是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为例,对高职教育体系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摄影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针对目前该校本专业的特征,研究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

一、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的特色

近年来,高职一直在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工作,可以说各院校的改革百花齐放,各不相同,研究学校高职专业下的课程改革,要明确学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这样才能与学校高职教育的整体思路吻合。

高职教育建设与改革的重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新办学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双证融合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重视岗位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

在教学中弱化专业研究,突出强化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这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点。所以对摄影课进行课程改革的核心点是要以满足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

二、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的作用

设计类专业中的摄影课不同于摄影专业中的摄影课,所以要明确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开发适合本专业需求的摄影课。

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是随处可见的,我们身边许多包装、海报、型录等设计作品,都是通过摄影的手段记录下图像,然后进行再设计。摄影课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从学科性质上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是集营销、摄影、设计、印刷、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所以,摄影目前已经成为支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摄影课是一门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的课程,对于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执行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感受能力等综合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开设摄影课有助于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对摄影感兴趣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摄影学习的机会。

三、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存在的问题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高职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全新的专业开发,并对其中的拓展课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效果显著,而作为基础课的摄影课一直沿用本科的上课模式,没有凸显学校高职教学的特色。摄影课在整个专业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就目前的授课内容和形式来说,难以满足专业学习的需求,存在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教学目标没有针对性

目前学校所有设计类专业中摄影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是大同小异,没有专业和学情的针对性,不管哪个专业下的摄影课,教学目标一般都设定为以一定的摄影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指导,去介绍摄影的发展、原理、器材、冲洗等,重点讲授摄影用光、曝光、构图等。但这样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准确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应该是为培养平面设计师服务的。

(二)实训项目设计不系统

项目的设计不系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时间有限,多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的上课时间短,一般为2―3周,30―50学时不等,从时间上看,有限的时间里无法进行系统的摄影学习。其次是实训内容设计不系统,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教学目标的偏离,导致实训项目的设计忽视了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的最终作用和意义。

(三)考核单一

传统的考核单一,基本上是学生做、教师评,学生最终成绩由任课教师定。高职教育是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学要以实训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深度结合,应更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设计和制作能力。而考核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不应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要发挥学生自主考核的主观能动性,借鉴企业考核员工的制度,使课程考核行业化,考核应由学生、教师、企业教师三者共同完成。

四、摄影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目前,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抛开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做课程,这样导致高职学生毕业后没有任何优势,相比本科学生来说,没有足够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相比中专技校的学生来说,没有更早地进入社会,积累经验。所以必须进行开发校本特色的课程改革,才能促进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

在对摄影课程进行改革前,首先要了解学校本专业的特点,分析专业课程开发思路。本专业的课程开发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业、市场为依据进行的课程开发(见表1):

根据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确定8门职业基础课程,如表1中的艺术造型训练、设计造型基础、视觉传达设计原理、设计思维训练、设计策划与管理、摄影基础、丝网印刷技能、印刷实务、计算机辅助设计。

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人员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确定7门职业岗位课程,如表1中的设计策划与管理、设计草图表现、图形(像)处理与制作、文字信息处理与制作、图文信息处理与制作、输出技能实训、印刷装订与制作。

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程序,充分考虑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确定6门职业拓展课程,如表1中的标志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VI设计与制作、型录设计与制作、书籍装帧设计与制作、海报设计与制作。

通过目前行业反馈的信息,上述以就业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开发模式,适合本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而本专业下的课程也应该以行业为指导进行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才能将这一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摄影课是本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只有进行适当的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以下是根据近年来对学校本专业摄影课的授课经验归纳的摄影课需要改革的内容:

(一)以行业为指导、就业为导向确定适合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求的教学目标

高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以能够顺利从事助理级平面设计师工作为目标的,所以本专业中所开设的课程都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本专业中的摄影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摄影师助理,而是为培养具备摄影技能和修图技巧的平面设计师(助理级)做准备。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才能使课程效果最大化,更大程度地发挥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

高职课堂教学的任务包括两部分:一是学习做人;二是学习做事。做人是要做一个具备岗位工作基本素质的人;做事是要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为了满足高职课堂的两点任务,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和岗位能力对接。

通过对同类院校同专业和行业企业的调研,总结与本专业摄影课相关的岗位包括:摄影师助理、初级修图师、平面设计师(助理级)。参考国家摄影师初级资格证书和平面设计师(助理级)资格证书的内容,分析行业中岗位的工作任务,对三个岗位能力进行归纳,结果如表2显示分别为助理级平面设计师对应的能力、初级摄影师对应的能力、初级修图师对应的能力。通过对三个岗位能力的分析归纳,将摄影课的课程目标初定为:掌握摄影器材的基本操作能力(相机操作、灯光控制等)、创新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审美能力、图像摄取能力、图像筛选能力、后期处理图片能力、发散思考能力、执行能力、色彩搭配能力、辅助摄影师拍摄能力等。

检验初定的摄影课的课程目标是否准确,是否能够满足后期专业课学习的需求,要通过后期职业岗位课和职业拓展课的学习才能得到验证。

通过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摄影课的学习可以完成《图形(像)信息处理与制作》《图文组织处理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型录设计与制作》《海报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中相关能力的培养。例如摄影课可以解决《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图像摄取、筛选与处理、执行能力、发散思考的能力、辅助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后期处理图片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表3)。

所以我们初步确定的以行业为指导、就业为导向的摄影课的课程能力目标,定位合理,能够满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需求,能为后续课程做好服务工作。

(二)设计系统化的实训项目,以工作室为依托,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驱动实训项目的实施

为了发挥摄影课在本专业中的作用,必须做好学时的分配,通过多方面调研比较,学习周设计为4周,总学时为60学时,确保完成系统化实训的时间。

项目化教学现在已经不是新鲜的名称,很多学校的课程都采用项目化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盲目的项目教学会使教学程式化,所以课程设计也要因材施教,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本专业学生的情况,设计满足课堂教学需求的实训项目。

针对近年来教学的积累和行业调研走访的分析,笔者设计了四个实训项目,项目设计的内容是以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作为主线进行开发的,符合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认知顺序:先了解设计中的照片;再去认识拍摄照片的器材,进行模仿拍摄;然后明确摄影作品在设计作品中的处理,全面了解和认识摄影作品在设计中的获取和使用。通过有序的实训,将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揉碎分解,融入到具体的实训项目中,学生能够掌握设计作品中摄影作品的获取、筛选和后期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表4是摄影课设计的四个实训项目,其中上课地点的变更是我们课程实施中的亮点,根据项目的教学需求调整上课地点,营造项目实施的氛围。以学校现有图文工作室、影像工作室为支撑,利用我们现有的校企合作单位,将企业中的项目引入课题中,以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为参考对课程进行设计。

项目一的实训目的是认识照片在设计中的作用,实训地点选择在图文工作室。图文工作室承担的工作是图片的设计、处理、输出、打印,在这里学生可以得到图像筛选能力、后期处理图片能力、审美能力等训练。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学生能够明确设计、打印、印刷、制作对摄影作品的要求。

项目二的实训是走进相机开始了解拍摄的过程,实训地点是在影像工作室。影像工作室有影棚、灯光器材、摄影器材等设备,学生通过模仿优秀摄影作品,进行拍摄练习,熟悉摄影器材。

项目三需要借助校企合作单位来完成实训,教师要联系足够的企业,协助教学,企业在哪里进行拍摄,哪里就是项目实施的地点。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学生分组对实际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拍摄,做好摄影师助理的工作。

项目四是将实训过程中拍摄的作品进行筛选,并进行后期设计。通过该项目掌握后期设计对摄影作品的要求,掌握摄影作品删选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结合课程性质和行业工作的特点,课程设计采用项目单的形式执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项目开始前,给学生发放项目单,根据项目单教师引导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项目单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项目单的内容包括:项目目的、项目内容、项目要求、项目步骤、项目向导和项目体会。

(三)结合行业考核的特点,以任务单的形式进行项目过程的考核,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项目考核形式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考核模式,将考核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测评,教师只需归纳出实训项目中的每个任务点,设计项目任务单,发放给学生。任务单对项目执行起到督促的作用,检查学生能完成每个环节实训的,任务执行的程度包括四个等级:完成、基本完成、部分完成、不能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对相应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勾选,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训考核。教师和企业一线的老师参与考核,对每个项目考核的结果进行不同等级的随机抽查,对学生自我考核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解决实训中遗留的问题。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训过程中反复灌输岗位职责和职业道德,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转第页)

(接第页)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导,教师发放实训项目单学生执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解答问题根据任务单自我考核教师和企业教师分析考核结果总结归纳。

结语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开发和改革有其独特的地方,此次专业摄影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与学习,突出摄影课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改革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课程标准行业化。课程标准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以行业作为指导,及时更新并融入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数年甚至数十年不变的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内容要以职业技能技术培养和文化育人为主线,双管齐下。所以,摄影课的课程标准要和所在专业的行业结合,找到专业和摄影课的结合点。

其次是课程设计职业化。课堂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的,所以课程设计需要以相关岗位工作的过程作为参考。这种职业化的课程设计是将岗位工作任务融入课堂,需要学生做到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手脑都动起来。通过实际项目案例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行业工作的能力,从而稳步地过渡到就业。但是要做好课堂职业化,需要学校加大与校企的合作,及时更新从企业中引入的设计项目,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同时,这样的课程设计也对专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是能讲、会做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职业化的课程设计。

最后是课程考核专业化。课程要改革,课程的考核必定要相应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考核形式,参考行业考核任务的标准,制定相应的考核任务单,使课程考核更加专业化。

摄影课改革的思路清晰,特征明显,改革是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能够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满足相应专业发展的需求。此次改革的方法可以普及到开设摄影课的相关其他专业中,一定会使相应专业的发展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凡.数码相机在非专业摄影教学中的众多优势[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

[2]张晓凯.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03(8).

[3]王晓娜,王彦霞,赵宇,等.建设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

[4]崔聪.数字时代高校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3).

[5]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6]杨国祥,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马必学,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职业与教育,2005.

[9]刘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5).

[10]官宏云,王立霞.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11]万剑,李兴远.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

[12]陶红林,王作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13]刘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2009(22).

[14]林路.关于高等摄影教育的几点思考――全国高校摄影教育论文集[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夏峰,姜林.中国摄影教育任重而道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

[16]林燕.“行为导向型”教学法在摄影摄像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07(10).

摄影实训总结范文2

1.师资力量的“多元化”建设

高校的师资历来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摄影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高校师资力量短缺的现象已逐渐显现。“高、精、深”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院校。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的教学模式,偏重于实践教学,故而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量较大。高职院校要实现健康的发展,人才引进、师资建设乃重中之重。需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力度和对师资建设的维度,在发展中植入“多元化”的发展理念。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规模有意识地培养、引进或聘用一批与网络产品摄影以及广告摄影有关的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使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双师”素质等方面形成合理的科研、教学梯队。要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多参与行业培训、交流,实现行业内师资资源的“网络”化辐射的有效交流,带动人才的合理流动。

2.进行实践基地建设改造,多元投入,达到资源多元配置

专业的商业摄影器材设备价格偏高,技术更新较快,投入巨大且相对使用期短,性价比低且易损易耗,故而部分高校存在着摄影器材与学生需求间的严重不平衡,摄影专业设备只是停留在适应教学的程度。进行市场化教学,需加大设备多元投入,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实践基地建设改造。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商业摄影设备器材的投入,扩大实训场所,达到商业摄影运作的标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要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开展网络产品实训室建设,尝试区域性的设备共享,将新的实践方式充实到传统的投入模式中去。通过以上两个方面,能初步做到资源优化配置,避免传统单一封闭式课堂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继而和市场进一步接轨,形成资源优势互补,达到自给自足的盈利模式,形成教学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3.建设完善的课程网络,多元拓宽学生知识面

目前,多数艺术类高职院校摄影专业的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践三大主体部分。“完善的课程网络”是指在以上三个主体课程体系中加入延伸课程,将这些课程合理地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网络。课程网络既可以避免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过渡的生硬,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行业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好,开发出学生真正需要、真正喜欢的专业。以广告摄影专业为例,商业摄影基本技巧课程在整个课程网络体系中起着基础作用。课程网络中以商业摄影基本技巧课程为入手点,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网络产品摄影、创意摄影、人像摄影美姿等辅助课程,以及网络营销、广告工作室管理、人像摄影工作室管理等分支课程,从而形成广告摄影专业的整体课程网络,以便于多元拓宽学生知识面。

(二)网络产品时代下的高职摄影专业改革要凸显“市场化”的理念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市场化”作为目标和导向进行人才培养,使得人才培养有针对性,这也是高职摄影专业改革的切入点和创新点。

1.要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市场化”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多设置和市场有密切接触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涵盖基础的艺术理论和技能理论,更要从学生从业角度出发,考虑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课程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设置为专业选修课或者公共选修课。如人像摄影方向的学生可将网络市场营销、广告工作室管理、人像摄影工作室管理等与市场结合紧密的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让学生从理论上提早熟悉市场。其次,要根据专业、师资情况适当改变教学模式,以方便学生及时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可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模块式教学”:集中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模块学习结束后针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专业实践。

2.在实践教学中体现“市场化”的专业实践

摄影实训总结范文3

2012年4月,湖北第二届跨国界摄影培训班在赤壁举行。威斯敏斯特大学摄影与电影系主任Andy Golding(安迪·格丁),《金融时报》图片总监Jamie Han(杰米·汉),英国自由摄影师及电影工作者Boris Austin(伯里斯·奥斯汀)前来授课。

2012年8月,经湖北传媒摄影职业培训中心精心策划、筹备,由省博物馆和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瞬间·甲子”——湖北摄影家60年优秀作品展开展,这是省博物馆首次收藏摄影家的摄影作品。

2012年8月,全省第一个以国际化新理念为主题的高端摄影俱乐部——楚天精英摄影俱乐部成立。由湖北传媒摄影职业培训中心具体运作的精英摄影俱乐部,按国际化标准的图片交易市场运行规则,对摄影人进行系统的培训、打磨和包装,成为湖北探索摄影前沿理念和进军全球图片市场的先锋。

2012年 10月,湖北省首次摄影家摄影作品拍卖活动成功举办,现场成交额达70万元,摄影作品真正如书画、美术等艺术作品一样,昂首阔步地迈入以经济价值体现艺术价值的交易市场。《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网等媒体广为传播,此举被列为中国摄影界当年10大新闻之一。

2013年2月,湖北摄影家协会主席杨发维个人摄影作品成功登陆大不列颠,在英国伦敦展出。这是中国内陆省份首个在欧洲开办个人影展,尝试国际展览与销售同步。

2013年4月,第三届跨国界摄影培训班在随州举办,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高琴专程与会,全省各地市州摄协主席及百名摄影家参加,Andy golding、旅加摄影师胡杨、著名策展人那日松等带来世界最前沿的摄影理念,讲解国外图片市场的运作与销售。

2013年5月,湖北省摄影家摄影作品春季拍卖会如期举办。从这一年开始,湖北省将每年举办春秋两季摄影作品拍卖会,推动摄影作品市场之路的常态化。

2013年8月,以楚天传媒摄影职业培训中心为基础打造的国内首家摄影技师类专业学院获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复,将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培训规模。技师学院集合摄影的优势资源,拓展并延伸摄影资源及市场,倾力建造摄影业界集教学、实训、产业、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航母集群。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摄影事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并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一方面,是大众对摄影文化的强烈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对摄影产生浓厚兴趣,各个阶层对摄影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摄影艺术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和艺术修养。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我们的摄影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还是摄影文化的公益事业的普及推广力度,与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摄影艺术的频繁交流,改革传统的摄影观念,激活摄影人的思维,拓展摄影资源服务民众、服务社会的空间已是势不可挡的发展潮流。摄影不仅是摄影人的摄影,而是大众的摄影。作为一种被大众所需所享的资源,要以开放的胸襟推动摄影资源的公共化。只有资源的大众化、共享,才会有资源的扩大和边界的延伸。

摄影多元化发展主要有三个层面:

一是数字化集成。数字化集成是摄影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长期需要,是一种必然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的摄影转型和探索已经证实了这一点。1993年,我国最早的图片机构——黑星图片社在北京成立。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China Foto Press)、亚洲新闻图片网、人民视线、新华图片频道、中新图片频道、新经济图片在线、图片库·中国等图片网站和图片机构。这些网站和机构,成为国内图片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第一个10年,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覆盖,以图片影像资源为开发源泉的专门网站暨数码图片库更是风起云涌。国家投入数十亿元依托新华社打造拥有图片数千万张级别的国家图片库,各省市则依托权威纸媒或网站打造区域性的图片库。2008年创办的视界网就是省委宣传部外宣办、湖北日报摄影部与荆楚网合作打造的中部六省首家网络数码图片库。2010年新华社湖北分社整合成立专门的图片采集部。这些项目的实施,都体现了各层次对这一方向的决心。图片库(图片机构)是促进湖北摄影发展,推动湖北摄影走上专业化、市场化的催化剂。

二是摄影资源的结构调整。这是就目前摄影资源现状的优化整合而言。湖北有深厚的摄影资源,包括人才、作品、氛围、队伍以及市场,按新形势的要求重新调整结构,优化资源,激发活力,是推进多元化发展的根本出路。俗话说专业人做专业事,通过调整资源的结构,健全完善摄影各个门类的发展体系,形成一个有利于聚集专业力量、有利于打造行业领先品牌、有利于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有利于壮大摄影队伍和发展摄影市场的大环境。摄影随时代进步,与国际接轨,迈进的步子很大,取得的成效明显。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的种种原因,摄影还没有真正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面对大海般的摄影爱好者,真正进行摄影专业创作的人还太少,在摄影界有影响、有权威的专家还是凤毛麟角,能形成称其为摄影流派的几乎是空白,业态良好、品种丰富、蓬勃发展的图片市场还只是蓝图。近一两年,我省不断有摄影人或在全国影展中摘得金奖,或在华赛(中国国际摄影比赛)屡屡得奖,甚至多个地方举办承办冠名国际的摄影比赛或展览,这些专业领域的突破正是资源结构调整的发展需求,是建构湖北摄影新体系的呼唤。

三是坚定信心闯市场。摄影师的创作价值、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最终是通过经济价值来显现,让湖北摄影为大众提供丰富的、符合需求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是多元化发展的唯一目标,而市场之路是实现多元化发展格局的最有效途径。

摄影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摄影教育改革 教法 学法创新

一、摄影专业就业

从全球发达国家的趋势看,摄影仍然是一门时尚的具有魅力的艺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摄影的需求也在增长。在中国摄影师得到普遍尊重的同时,摄影又是作为一门技术出现的。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这门技术,摄影的高技术人才就会有机会将摄影引向更高的艺术层面。

据有关调查显示,摄影专业高职高专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3.5%。就业分布最多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

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大致为:专业摄影公司、各大媒体广告宣传部门、图片制作部门、婚纱影楼、媒体广告宣传部门、电影制品厂、电视剧制作部门、音像出版、教学和研究等部门。

二、高职高专院校课堂教学现状

(一)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状况复杂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普高类大专生,二是中学毕业的高职生。高职高专学生年龄不一致,五年制高职学生十五六岁到二十一二岁,三年制高专学生十七八岁到二十二三岁。他们思想单纯,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生理发育成熟,但心理还不成熟。因而不能把他们完全当做是成人的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部分高职学生基础差,叛逆思想强,高中部分的基础课知识掌握太少,学习高职专业课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也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摄影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活,学生的自我修养,对民俗、宗教、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历史的了解将有助于他们拍出更有深度的摄影作品。

此外,同一班级的学生往往来自全国的不同地区,由于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的地区差异,以及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同,造成不同地区的学生,摄影水平相差悬殊,理解程度参差不齐。

(二)教材选用不够规范

目前部分高职专业的教材内容跟不上市场和社会的发展,校本教材同一专业内的专业课课程内容前后重复比较突出;公共基础课内容常年不变,选修课得不到落实;实践性课程教材匮乏。

(三)教学方法手段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向学生灌输,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死气沉沉。这种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这个中心环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捆在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太小,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比较差,经常拿自己和本科生相比,缺乏自信,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生使命感和自信心,把技能学习与学生日后的就业和生活结合起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意识到今天学习的技能就是明天竞争的基础。高职生动手能力强,所以在考核上,强化多元化,不能仅用一张试卷考核,增加技能考核,笔试、口试、平时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教材的实用性

1.树立新的教材观,了解教材的实质意义,灵活运用教材。

2.更多选用高职高专类的教材:(1)此类教材更贴近生活,更具指导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分析。(2)此类教材的“体验”味更浓,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

3.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的需求自编教材,特别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具体遇到的问题来编订更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另外,也可以采取补充讲义的方式,弥补教材过时的问题,及时把摄影专业领域里应用的最新技术纳入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专业的职业性原则来编写教材,强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知识的递增性,专业方向知识更具体细化。

(三)加强师资力量

首先学院必须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进行学历层次、双师素质的提升。其次要鼓励教师多出去培训,多到一线实际操作,多和行业专家进行研讨交流,了解最新的专业资讯。要求教师对参加培训、交流的实际收获进行总结、研究,这样对教学的提高会非常有效。专业摄影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双证型、企业培训、国内院校研修、核心课程开发、兼职教师聘任培训等)。最后要多鼓励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参与政府、基金会、非政府机构的项目,打出自己的名片,不断提高和推广自我。

(四)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除了提高教师水平,还要改革教学方法,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自制力差的特点,采用适合课题化教学法、讲练一体化、案例、探究和讨论等教学方法,减少抽象思维,强化动手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旁指导。把教师从主讲转变成主导,教学方法根据摄影课程的特点创新。引进国外的摄影教育注重教师启发式教学理念,提倡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1.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摄影创作中有各种技能和技巧,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够真正、熟练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这是摄影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最基本的要求,它将为整个摄影专业的教学计划实施打好基础。

2.注重引导学生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中进行合作学习,使用“课题化”教学。

(1)“课题化”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课题设计”就是对研究的课题进行详细规划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老师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制定命题,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联想。

(2)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有优势的拍摄题材,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在每组里细分摄影师、助理摄影师、策划、后期制作,让学生进入到摄影师、策划等角色当中。

(3)利用课题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命题拍摄,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拍摄的可行性和拍摄的技巧细节,完成拍摄计划,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拍摄前放映一些不同摄影者从不同角度关注拍摄的相关题材,并分析其出发点和作品的拍摄角度。每个拍摄阶段结束后,通过共同欣赏拍摄成片来讨论,要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拍摄,检验所拍作品是否和自己的命题相契合并达到预期目的。强调学生对自己的命题创意采取多样的拍摄手法和表现方式。

(5)每一阶段拍摄结束后作总结和点评,并与前一阶段的拍摄目标相对照,总结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两个阶段下来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师需要跟组进行现场拍摄指导,必要的话要实例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运用摄影知识达到自己的命题拍摄效果。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

(6)课题化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是对世界了解的表达;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学会变通。他们眼中的工作和实际上的工作会有所不同,只有学会变通才能行得通,要注重创新思维和创作意识培养训练,例如,商业摄影与艺术摄影也是可以完美结合的。

(7)在编辑梳理拍摄意图、拍摄方式、拍摄内容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形成自己独立和特别的审美方式与观察视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经过“课题化”教学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3.数码时代摄影艺术创作手法再发展必须与其他艺术媒介相联结。

注重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摄影行当里有一句话:摄影的功力在摄影之外。要多领域涉足人文社会学科,对民俗、宗教、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历史的了解,将更助于他们拍出更有深度的摄影作品。摄影师不仅要多参与艺术创作,还要增加与相关艺术门类如设计、绘画、雕塑、建筑、电影等行业的广泛接触,对于新的观念和形式要不断予以接受和尝试,尝试不同的视觉感受,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作为摄影人更要主动地吸取新的知识养料。

(五)注重改革课程体系,侧重实践课程的设置,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要注重改革课程体系,不要让一些不相关的课程占用大量教学时间。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在课程安排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特点,按学制长短来合理分配。突出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构建以实际专业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同时,继续开设一些选修课,使学生能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选修课来学习。让学生在本专业上能够得到长足和深入的学习探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特别注重职业能力测评。除了学历证书外,还应要求他们努力获得上岗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推行国家职业技能双证对接,根据《国家摄影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确定课程体系大纲和评估标准,并在江苏省职鉴中心领导下建立《高级摄影师》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想方设法为学生考取各种资格证提供便利条件。

3.先进、开发的实验、实训基地创办原则。完善完全开放性的摄影实训工作室,建设学生实践训练场所。走产学结合之路,开办证件照、艺术照、人像照甚至婚纱照拍摄实体,既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又可以成为一定的收入来源。

4.学校相对是比较闭塞的,这就要求与外界建立更多联系,给学生更多压力,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专业工作实践当中,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当中,成为行业的一分子。这样使学生了解岗位技能要求,明确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不仅能学到实践技能,还能熟悉工作环境,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5.通过举办各种专业主题大赛,使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获得荣誉,激发学习热情。不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重要展事、赛事,提升规格档次,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渴求成功,将自己的作品推广出去。学会推广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为自己的创业铺平道路。

(六)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摄影观念

1.熟练掌握拍摄技术。尽量减少后期PS处理,利用熟练的技术创造最佳拍摄效果。

2.要尊重拍摄对象。摄影者不能偷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拍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

3.培养摄影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要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

职业教育的大趋势是职业化和实践化,摄影课程是一门生命力旺盛、新兴的学科,有着巨大的前景。摄影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必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它的生命在于创新。可以说,摄影教育的发展过程便是不断创新教法、学法的过程。任何墨守成规的摄影教育方法,只能使摄影艺术终止,并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宋乃庆,徐伸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教育部高教司.育才通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曾颖.高等教育高等化与高等教育职业化探讨[D].广西水利水电,2005(增刊).

摄影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影视摄影与制作;教学体系;网络化

201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增艺术学门类;开设特设专业154种。”这其中影视摄影与制作为艺术学门类下戏剧与影视学类的特设专业,专业代码:130311T。为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教育部规划,南京艺术学院于2013年在江苏高校率先创建影视摄影与制作系,完成了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于2014年开始第一批学生的招生工作。应该说新设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其教学工作早已展开,课程曾广泛分布在导演、摄影、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中。随着影视业的高速发展,这个强调实践性的专业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201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器材的普及与网络平台的形成,使得大批影视作品涌现。因此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在其诞生伊始,便是一个技术上依托于传统影视摄制,却又有着互联网基因的新专业。与此同时,2010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在全国高校推行精品课程建设,汇聚“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在互联网+时代,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影视摄影与制作一方面作为一种技术,是精品课程网络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作为专业本身,也需要完成自身的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早在专业形成之前便存在,影视摄制技术一直是精品课程建设重要的实现手段。今天,微课、翻转课堂等建设更是对影视摄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于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而言,技术手段上的探讨并不属于其自身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在教学体系完成基础上开展的,其核心是教学体系改革。由于本专业刚刚建立,教学改革更多体现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因此探讨影视摄影与制作精品课程建设,重在构建专业教学体系。

一、全国高校本专业教学体系概况

全国高校本专业教学体系不尽相同,这是由于各高校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不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开设该专业,有的从传播学转型而来,有的从汉语言文学衍变而来,有的是结合教育技术学发展而来,还有的则是在艺术学下开设的。不同的历史变化导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都有所差异。1.以电影方向为主的教学体系北京电影学院开设的专业最大特色在于“电影数字化技术”。依托“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六十余年建设,突出电影化是水到渠成的。其课程体系中《数字中间片技术》、《影像修复与存储技术》等带有浓重的电影特色。上海戏剧学院的专业,强调与国际接轨,参照美国电影教育体系,将摄制流程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总体的教学体系。2.以电视方向为主的教学体系山西传媒学院开设的专业,由于学校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体现了鲜明的电视特色。教学体系中有《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片创作》、《电视剧摄像创作》等体现电视特色的课程。3.兼顾电影、电视的教学体系中国传媒大学的专业,同时面向电影、电视、图片三个领域,特色在于学生在大三可进入各个工作室,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培养。课程中《曝光控制与影调调节》、《多机制作》等彰显了中传关注细节的培养理念。4.强调传统影视的同时,面向新媒体的教学体系浙江传媒学院的专业,时代特色鲜明,强调互联网概念,《影视心理学》、《高清节目制作》、《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制作》等课程设置就是典型的代表。南京艺术学院开设的专业,融入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研究,拓展专业发展的新空间。着力培养在传统影视及互联网等领域,尤其是数字电影摄影、视觉特效制作中,熟悉媒体传播特性,艺术直觉敏锐、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过硬的创新型艺术人才。面向新媒体的教学体系本身就与精品课程建设,特别是网络化建设天然契合。

二、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本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1.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更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系,是依照电影、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领域中对影像制作人才的需求而新建的特色系科。教学内容体系涵盖影视拍摄中摄影和照明技术以及影像后期制作等重要内容。(1)全面性遵循影视创作的流程,突出多学科联合。通过成立跨学科的团队导师队伍,开展多学科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学生第一学年先进行理论学习,通过《中外影视简史》、《视听语言》等课程引导学生熟悉影视理论。在此基础上突出实践,一系列专业基础课开始展开:《素描》、《影像技术基础》、《影视剪辑基础》、《音频音效基础》、《三维专业软件》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一便让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虽然师生都会比较辛苦,但能够尽快让学生进入专业。第二学年,课程体系紧密衔接。如《素描》的深入课程《影视分镜头设计》、《影像技术基础》的深入课程《特技摄影》、《影视剪辑基础》的深入课程《影视特效》等。在此阶段不要求学生能独立成片,而是注重学生能掌握不同情境下影视前、后期摄制的知识点。第三学年,学生开始独立成片,强调多学科联合,与广编电视编导、录音艺术等专业联合。采用课堂授课并结合外出采风等形式,在《影视创作1》课堂上完成对纪录片的摄制训练;《宣传片创作》完成对广告片、宣传片的摄制训练等。同时开设《影视美学》等理论课程,要求学生再次从实践回归理论。第四学年,继续加大实践训练,依然结合外出采风的形式,完成对剧情片、实验片的摄制训练。在完成各种片种的详尽训练后,着重带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2)实践性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由公共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与艺术实践三大板块组成。在此基础上以M+大师工作坊的形式,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影视专家团队指导学生创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邀请了瑞士著名导演多米尼克、荷兰资深导演、独立制作人彼得•弗拉里、香港著名动效师程小龙等开设M+大师工作坊。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加入到工作坊中,在实践中结合大师的要求完成自己的作品。并聘请意大利籍电影摄影师马丁•西普里亚尼开设《影像技术基础》、《影视创作》等双语课程。(3)融合性为了适应当下“媒介融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专业以技术为主,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重,按照不同媒介的需求,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模式,扩展学生就业的渠道。依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并先后与龙虎网微电影平台、优酷土豆、二更视频等知名新媒体平台合作,为学生构建新媒体教学实践平台。其次开设《微电影作品赏析》、《网络文学与影视改编》、《虚拟现实技术运用》等专业任选课,让学生对于最新互联网视频概念能及时掌握。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新媒体视频大赛,近年来学生作品先后在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中国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江苏省网络短片大赛、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中国梦•我心中的梦“微电影征集评选大赛等国内新媒体视频大赛取得好成绩。2.教学方法的建设教学方法是教授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在教学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对于互联网+时代影视摄影与制作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1)立足前沿,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由于中国影视产业高速发展,促使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因此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教师需要吸收学科最新成果,结合自己的研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比如无人机航拍技术、VR技术下的影视摄制等等。从教师做起,使学生了解学科动态和发展趋势,拓宽视野。(2)鼓励动手,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强调实践,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不要说给我听,要拍给我看”,学生在知道和会做之间,其实有相当的距离。根据这一学科特点,教学上注重分解训练,分情境、分动作训练;注重学生基础能力训练,以摄制周记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不断巩固基础知识点;此外注重以创意风暴的形式,就一个知识点进行若干种尝试,引导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和创新能力。(3)与时俱进,运用最新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在本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无论是影视范例、操作讲解都需要运用到。除此之外,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最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在专业内收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翻转课堂,很多实践课采用这种形式既节省时间又能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3.教学平台的建设教学平台建设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并未被刻意强调,却是当下影视摄影与制作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目前,全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中,“教学资源的上网得到了较多关注,而网上教学活动与网上教学资源的结合、在线开展讨论、答疑、作业、考核、评价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也是如此,虽然专业的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刚刚起步,但是专业成立之前相关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络化却早已开始。我们看到北京电影学院2004年部级精品课程《电影摄影创作》、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部级精品课程《电视摄影构图》等,省级、校级的精品课程更是相对较多。这些课程已经实现教学资源上网。目前在线开展教学活动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精品课程网络化的关键所在,需要构建双向互动的教学平台。因为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通过互动的网络平台加以实现,以改变原本的单向教学。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推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视听语言》网站,网址:。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及时与更新教学资源信息,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和批改作业;开展在线答疑、讨论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上传作业、表述疑问、提出课程改善意见等等。在此基础上专业核心课程《影像表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即将上线。这种强调互动的教学平台建设,将使精品课程真正用于教学,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教学改革,并彰显其教学效果及特色。”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上来看,无论是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平台,都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积极构建属于自身的特色。当然整体工作目前才刚刚起步,还有这诸多的不足之处,今后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教学平台的不断搭建,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Z].教高[2012]9号文件

[2]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文件

[3]蔡光裕,罗怀良“综合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

摄影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商业摄影;教学模式;科学性;有用性;丰富性;针对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93-3

用真实项目作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基于商业摄影师的工作过程,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以项目贯穿课程的整个教学,用项目把过去静态的单体课程“激活”,让原来的孤立的课程知识与技能在项目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课程知识与技能学习系统化,形成一个为完成项目任务而教,为完成项目中的工作而学习的氛围。在商业摄影教学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该课程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体、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融合、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训练相联系、课程内容与项目任务相一致的“工学结合”的课程。

一、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摄影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是单元制的授课方式,一个章节接一个章节完成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较强的系统性,条理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教材,课堂讲解,习题练习,综合复习,然后考试考查。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学中有明显的优势,它是对现成知识的传授,考试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与复查,考查考试的答案基本上是统一划定。如果把这一套模式贯穿于商业摄影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明显的弊端。商业摄影课程有在以下几个鲜明特点,1、目的性明确,2、重视实践技能。3、知识面要广。4、密切关注市场。5、与基础专业课程之间联系密切。6、对商业,摄影师本身要求有较高的综合素质。7、专业理论与技能,要灵活运用。概括起来就是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在教学中可以是项目(实际商业摄影项目)或练习(非实际项目),当然任务的确立也要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来完成。

商业摄影课程有必要把它分为数个商业摄影任务来完成。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商业摄影任务的科学性,有用性,丰富性,针对性。如果沿用传统的老一套的课堂教学方法,一味地照搬照抄教材讲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进行逐条逐行的讲解分析,那将会把生动有趣的商业摄影创作过程变成枯燥乏味的图解,而使鲜活的商业摄影作品成为僵死和教条。长期以来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变化不大,大、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大同小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认真记笔记。近年来,课程的设置也是越来越细致。有时虽是同一门课程也会分成多个阶段完成,授课教师也在不断的更替中。这几年从大的发展趋势看,国内的一些重点美术设计院校都在强调课程的综合而不是分散,能合的尽量合起来,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商业摄影师要面对市场解决问题,时代在变化,观念在变化,对商业摄影师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商业摄影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二、课改后商业摄影课程教学的特点

根据摄影师工作岗位的实际和市场的需求状况,本课程以商业人像摄影与商业产品摄影二类主题进行教学与技能训练,商业摄影按照项目的难易度,选择多个层次的实际项目,以完成商业摄影任务、以商业摄影任务为教学载体,采取“教、学、做”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法施教。在教学实施中,按照商业摄影教学流程,以任务项目贯穿整个课程。在完成任务项目工作过程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通过完成多项工作任务,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得到了全面训练。

课堂教学流程图:

通过教师布置任务项目并就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商业摄影小组进行资料收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与任务项目分析实地调研与调研报告撰写学生根据任务项目要求进行方案的初步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小组初审任务方案修改与深化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方案复审摄影任务效果表现方案文件汇集、商业摄影项目报告与答辩。现代商业摄影尤其强调人的思维观念创意,创意是第一位的,许多涉及纯技巧性的表达已让位于电脑了,如传统的暗房技术让位于电脑软件操作。包豪斯的著名教学家画家克利先生就提倡理论课、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理论提供发展方向和创作依据,理论可以提高摄影者的眼光,丰富摄影的表达。美术基础解决形式美感表达,摄影技术解决摄影问题本身,摄影又可以反过来检验理论,曾至创立而影响理论。社会对于好的商业摄影的要求是一样的,但好的商业摄影作品的样式是不一样的。

三、商业摄影课程教学的现状

我们都知道商业摄影是针对市场的服务活动,商业摄影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现阶段我们发现有些课程的设置分明是理论为了理论,以基础论基础,而与后面的具体专业课如何有成效联系起来,可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表面上看起来课程多而广,而真正能够使学生有时间学透学精的课程不多。事实上这种现象并不少见,由于不同专业课教师自身审美、眼光和修养不同,对一些作品有可能形成完全大相径庭的看法,反而使学生有不知所措之举,对商业摄影与后续课程的联系达不成共识。商业摄影创作强调个性发挥,商业摄影师实际上受多方因素制约,商业摄影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商业摄影有明确的目的性,不是作者的自我陶醉。这几年互联网的发展,信息量的剧增,都使得商业摄影信息交流大为方便,因此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不是在唯一的课堂上获得。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角色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者,课题内容的设计者,学生作品的建设者,最后是学生习作的欣赏者而不是唯一的评判者。商业摄影的任务确立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也显示出专业教师的水平,教学能力和责任心,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就在于指导教师设计确立一个或数个商业摄影任务。

四、商业摄影项目任务设计应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每门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如商业摄影,是视觉传达艺术。其目的是能有效地传播信息,信息是文字、是图形、是声音、是色彩或者某种行为。商业摄影是为平面设计服务,与印刷有密切的关系。做好平面设计,就要了解印刷,虽然商业摄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商业摄影作为平面设计的元素必然要影响印刷的开本,规格,档次,用纸,印刷工艺等众多环节。了解不同的印刷设备可以产生不同的印刷效果,印刷物质量的优劣又与材料有很大的关系,好材料的使用又与成本成正比,版面设计的合理又与消耗材料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在环保,可持续发展呼声高涨的今天,数码摄影是节约能源的首选,树立正确的商业摄影方向,避免走弯路或者是钻进象牙之塔,脱离现实,无视社会的发展,无视社会的需要脱离市场,不能完全以个人的喜好来搞商业摄影。从经济学原理看具有实用性和商业性的摄影,在商业摄影师和商家之间存在无法回避的矛盾――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成功的商业摄影应该是能够为客户带来效益的作品,同时也能促进人类的文明,倡导优良健康的社会风尚。

(二)有用性,在教学上有些任课教师也是比较容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尤其在美术教学上,美术教学自身的重要特点是它的积累性,技巧性。不是说教师讲过了,学生理解了,马上就能表现出来。心里想的东西,能优美的表达出来,仍是离不开心、手、眼的和谐统一。虽然数码摄影使得纯技巧性的因素有所降低,商业摄影师的审美眼光也是一种技巧。美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罗伯特文丘里先生说过一句话:“创造就是选择。”挑选是需要眼光的,眼光也不是三两下就能促成。教师在这方面,需要做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优秀商业摄影作品。这些作品要尽可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商业摄影师的思想,并且给予必要的点评。通过大量的作品介绍,使学生对商业摄影任务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虽然优秀商业摄影师的作品犹如耸立在眼前的座座高山。有一句嬉言叫爬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创造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一开始商业摄影任务不应该太难,要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符合商业摄影的基本精神和本质内涵。对学生要求不应太高,如果让学生做他们无法做到的事情,会很快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也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自尊性,可能与任课教师产生明显对立情绪。人不论年龄大小,都有被激励和鼓舞的愿望。不但是小学生喜欢表扬,大学生也是,商业摄影任务要合理,难易程度如何,工作量如何,教师都要做认真的研究调查,不能太难,太难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太易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有用性是使学生能按时完成课题的必要保证。

(三)丰富性,好的商业摄影任务本身就注重幽默感,情调,趣味。尽量考虑到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表达的方式,手法。商业摄影任务在内容的安排上也能征求学生的意见。一个商业摄影任务确立以后,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尤其在低年级阶段,相对来说大部分的课题都是虚拟性质的,所以带有明显的探索性和游戏性,在拍摄这些作品的时候能尽可能的把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出来,因此让每个人都是带着轻松娱悦的心情从事创作。通过“教、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目的性,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创立多种教学方法:1、项目任务法;商业摄影教学是围绕真实项目完成一系列具体任务进行的,在工作任务书中明确了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程序、完成时间,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有序的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能力培养”的原则。2、分组学习法;在组织教学时我们先将班级分成为若干商业摄影工作小组,每组5人,推荐商业摄影总监一名,教师既是项目的指导者,也是客户的代表者,教师下达商业摄影任务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形成了“组内协作,组际竞争”的气氛。营造出与公司一样的工作氛围。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工作,既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3、现场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去实地考察调研。我们组织学生去美术馆商业摄影公司参观,看成品,询价格,要求学生搜集各种样照,在现场学习,直接感受,教学效果好。4、示范教学法;在技法教学环节中,教师先做示范,学生看老师的整个拍摄过程,印象深刻,方便学习与模仿。5、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搜集商业摄影的经典案例,通过案例搜集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商业摄影灵感,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商业摄影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6、启发引导法;在知识性教学环节中,教师不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将知识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给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的思考或不完整的答案进行归纳,培养学生勤思考的习惯。7、预约指导法;根据商业摄影专业的特点,教师采取一对一的指导与交流是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教师针对学生方案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提出建议。由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指导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执行过程中,采取交替预约形式,教师、学生可以有效地使用时间,不会因为排队等候而浪费时间。

(四)针对性,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做到如下“六个一致”:

1、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在目标设定上,根据国家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制定课程目标,并且将资格考证直接纳入到课程教学计划中。通过学习,掌握摄影师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达到国家中级摄影师资格所具备的能力要求。

2、基础训练与职业技能训练相一致――在课程设置上,不做“纯基础”训练,把基础性技能训练融入项目任务中,使基础课程学习与职业能力训练高度融合。

3、教学项目与真实工程项目相一致――在内容选取上,全部采用真实项目作为课程的教学项目。完全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既符合教学规律,便于教学实施,又满足商业摄影行业和商业摄影市场的实际需求。

4、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在过程设计上,根据商业摄影师的工作过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5、学习环境与职业岗位环境相一致――在教学组织上,将班级分成为若干商业摄影工作小组,每组5~7人,各小组推荐商业摄影总监一名,负责小组的日常组织与管理工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学习。形成了“组内协作,组际竞争”的气氛。营造出与公司一样的工作氛围。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工作,既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

6、上,执行“公司化”的考核机制,对项目任务完成数量和质量、沟通与表达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以及在小组的工作表现等,均有详细的要求和分值标准,根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综合表现进行评价。按照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考核,不仅达到了考核的目的,而且充分发挥了育人的作用,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适应企业的管理,具有积极意义。本课程通过三个递进项目,完成十个典型任务,实现六个一致要求,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以专业统帅基础,以项目承载教学,以任务驱动学习。用致以学,为用而去“补”基础,为用而去学知识,为用而去练技能。把原来游离于专业之外的“纯基础”“纯知识”“纯技能”的孤立训练课程融入到项目中,回归到职业能力培养这个点上来。实现了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职业的高度融合。实践了“专业基础专业”教学新思路,创立了“先专业”的课程体系,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强化了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8

2 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