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例6篇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管理互动机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先后出台不仅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内在一致性乃至互动性。笔者认为,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互动机制是发展高校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1.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机理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一般包含物质文化(校容与校貌、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师资水平)、制度文化(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行为文化(社会实践环节、科技学术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精神文化(学校目标、学校精神、学校道德、教育思想、校风学风)。

校园文化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

2.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涵盖了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奖励与处分、就业与实习、贫困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诸多方面。

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通过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不难看出两者的内在契合性:一方面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建设受益的客体,校园文化建设离开学生将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唯一对象和客体,一切管理工作都服从并服务于学生培养这一目标。可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统一于共同的学生培养目标,即提高学生质量,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机制描述

鉴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质量上的高度一致性,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衔接起来。

1.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校园文化的贯彻。校园文化的贯彻途径主要有“五化”。

(1)借助于有关建筑标志、仪式实现情景化

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学生。服务学生本身又构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一环。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或者名胜古迹、历史事件,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借助于规章制度反复强化

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是校园文化规范化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得以强化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求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教学管理规程、学生管理规程,又要加强督促,狠抓落实、注意引导。

(3)借助于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群体化

要积极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或品牌活动,让大学生广泛参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真正受益者。一旦校园文化建设同校风建设结合在一起时,就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产生一种内在的号召力。

(4)借助于良好风气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经常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带任何强制性;二是逐渐发生的,不自觉形成的。重视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和学风建设,树立典型、表扬先进性等,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奋发向上的学风。

(5)借助于典型人物使校园文化人格化

充分注意积极宣传和树立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要及时表扬和宣传,挖掘、总结和概括、提炼他们的先进思想,努力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使其发挥榜样的作用。

不难看出,上述内容正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它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创造活力,校园安定有序运行。积极的建设和贯彻校园文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力,有益于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力。

2.以学生管理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既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应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

(1)调查反馈机制

本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完善调查和反馈系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入学情况调查、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学生对管理的满意度调查,心理状况测查、学习情况调查、就业跟踪调查等等。

(2)约束控制机制

主要是有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制度的制定要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目的,遵循“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的原则,制度的制定面对日益变化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有关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制度的落实要严格工作的程序,要在充分的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基础上,注重控制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3)教育辅导机制

加强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党团教育、道德教育等等。增加学生对管理教学服务的参与,建立有效的机制,促进师生的沟通,如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指导、勤工俭学辅导、学习辅导、科技活动辅导、社团活动辅导、就业活动辅导、课外文化活动辅导、社会工作辅导等等。

(4)导向激励机制

导向和激励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即是完善的评价机制,它应当包括学生奖惩制度、工作讲评制度、学生自评互评制度(公德评价、信用评价)等。评价机制的过程性是和谐校园在学生主体逐步内化的重要过程之一,主要是起导向以及典型的示范作用。

可见,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间具有天然的良性互动机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综合实力、校风学风的一种展示,更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反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合理定位对于校园文化的繁荣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把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的问题统一起来发挥其互动效能,是我们当代高校管理者应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校园电视台;校园文化;实践探究

笔者结合20年的校园电视台工作实践,就中学校园电视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中学校园电视台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和探讨,以期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多样栏目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我校校园电视台以“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展现校园亮点,促进学校发展”为工作目标,以“关注校园最近动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工作原则,开设了多个固定电视栏目。设有自办节目《校长寄语》《松坡短波》《电视作文》等以及录播节目。这些电视节目寓教于乐,对学生求知做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多种方式拓宽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校园电视台以其无与伦比的媒体优势,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校园电视台立足于校园,校园电视节目立足于师生,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体现师生的共性和个性,具有浓郁的校园气息,是校园文化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载体。校园新闻栏目《松坡短波》以其清新活泼的形式,报道校园内的新闻人物和事件,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拍摄师生中间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人物、事件,以亲近熟悉的故事、正面榜样的引导,指引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多种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校园电视台,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不仅仅是拍摄制作活动的过程,而且参与活动的策划、筹备和举办的全过程,为活动提供LED视频制作、海报设计、活动主持人等。校园电视台的学生记者在参与的过程中有了收获和提高,学校举办的活动也因为有了学生记者的参与,活动内容和形式、活动质量和观赏度都有了较大提高。

四、多种培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

校园电视台,教师做指导,学生做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记者积极自觉主动参与校园电视台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学习、锻炼、提高、成长,全面提升整体素质,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五、多个网络扩大宣传范围

随着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与改革试点,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校园电视要与时俱进,主动与教育信息化的多个网络平台深度融合,增强校园电视的宣传力度,扩大校园电视的宣传范围,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在校园电视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一定的困惑,学生记者参与校园电视台的工作与正常的学习关系如何处理,校园电视台设备更新与学校资金紧缺的关系如何处理。我们还在做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CIS系统;校园文化;内涵;构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科技文化飞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引入CIS系统,将校园文化建设当作重要任务。如何高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树立富有特色的教育校园文化品牌,成为每个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者必须探索思考的重要问题。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它着重于精神建设,是一个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需要与学校总体规划发展相适应。从某种层面上说,校园文化建设与现代化企业文化建设相类似,并且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入CIS系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形象,加深社会大众对示范类中等职业学校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对学校师生的全部工作、生活及活动的总称,它是校园师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组织活动的有机融合。优秀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富有中职校园文化特色的CIS系统则可以塑造良好的中职学校品牌形象,丰富社会大众对中职校园的认识。

2.校园文化的构成

校园文化主要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部分构成。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支柱,是所有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共同自发形成的意识产物,例如学校的教学观念就是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体现。物质文化是指校园为师生的日常活动所提供的一个外在环境,例如校园公共设施建设、绿环环境建设等,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观念和行为,对师生的素质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制度文化是指使校园内师生的工作、生活、学习行为规范化的强制性措施,例如学校制度的行为规范,这是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的,不能逾越的规章制度。唯有通过强制性制度措施,才能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校园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基于CIS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近年来积极建设校园文化,更引进了现代化CIS系统,积极打造富有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有效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CIS理论的指导下,学校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策略,具体措施主要有:

1.树立创新理念,建设创新理念识别系统

(1)宣扬与发展校园文化精神在新时代下,学校必须吸收历史和时代经验,汲取时展的精华,积极建设适应时展需求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精神的核心是指导思想,即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础上,积极宣扬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目前,学校已凝练出适应时展的文化精神,同时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校训校规、教学理念、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来激励全校师生员工,鼓励老师与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引导学生以激昂的斗志投入到学习中。(2)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成立了五十三年的中等职业学校,除了要吸收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并以这二者为基础努力建设校园文化,例如:著名的北京大学建设有“爱国、民主”的校园文化;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有“饮水思源”的校园文化。因此,我校也要积极发掘本校的特色文化,逐步沉淀成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2.打好文化基础,建设行为识别系统

(1)建设和谐校园环境学校行为识别系统是基于校园理念识别系统而存在的,它必须通过校内师生的行为活动来建设。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氛围,能激励校园全体师生和员工积极投入到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有利于校园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我校倡导以人为本,以人性化教育为原则,积极建设和谐友好的校园氛围,重视师生的全面发展,建立良好的教师员工福利保障制度,构建学生扶贫助学体系,努力为校园师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有效增强师生的归属感,促进校园文化的高效建设。(2)树立严谨的校园作风学校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尊师重道、员工尽职尽责,努力打造严谨的校园作风。此外,还根据不同专业的作风特点,例如计算机数码维修专业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精神、电脑美术专业参加职场实践等来鼓励学生以一个准职业人的身份要求自己,激励教师提升自身修养,全面提升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成效。(3)积极开展校园活动健康有益的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因此,积极开展校园活动,能逐步构建校园行为文化体系。积极有效利用校内拥有的活动基地,如实训场地、表演舞台、训练基地等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并且举办技能节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学术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树立品牌形象,构建视觉识别系统

(1)优化建设校园景观学校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传播地,其办学理念、历史文化、学术传统、思维方式是经过长期积累下来的,校区景观环境建设是旧校区发展成新校区的重要延续和融合。因此,优化建设校区景观环境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能促进学校对自身历史、文化、环境的再认识和再创造,是校园文化的回归体现。(2)建设校园公关系统为建设完善的校园行为识别系统,除了要积极做好校园内部建设工作,还要优化整合校内资源,积极健全校园公关系统。公关关系能真正体现学校的外在形象,因此,学校可利用举办周年校庆、开展学术会议、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等公关活动,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为社会大众努力呈现学校健康、活力的外在形象。同时学校还要做好办公设施、公关礼品、校园网站等设计,从细节上体现学校的精心设计,给社会大众良好的学校形象感受。综上所述,CIS系统除了可以应用在城市建设和企业品牌形象建设中,还能应用于校园形象的建设工作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CIS系统,可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提升校园品牌形象,提高学校示范校建设的核心竞争实力,促进学校朝着可持续方向蓬勃发展。

作者:杨欣欣 单位: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加强,杨睿.基于CIS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4

1.1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理论研究系统化程度不足

总体上看,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大部分都能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设置等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规划方面程度明显不足,偶有提及,却没有进行系统分析,也没有提出具有特色的新思维。而且,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会不自觉地借鉴普通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并逐渐成为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翻版。为了实现由特色文化指导学校发展,脱离照抄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轨道,必须加强理论研究。

1.2校园文化活动特色不明显

由于各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久,都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文化内涵不明确,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缺少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内涵定位模糊,与高职院校发展相脱节;二是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持续性。由于受到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对促进具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没有持续性,影响校园文化内涵的传承;三是高职文化活动开展内容没有创新,其活动内容都是模仿或者直接照搬综合类高校的文化活动。1.3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不是很高很多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理解不透、定位不准,甚至出现了曲解现象。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往往只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或者只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同样类型的活动在社团等学生组织中重复开展,缺乏统一调度。虽然高职院校不同系院都会组织一定数量的文化活动,但是他们组织的文化活动存在重复现象,而且他们的文化活动在理念上没有目的,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不相干。这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向普通本科院校看齐,缺少文化底蕴,文化指导和创新意识不足,定位不稳、发展不均衡造成的。为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必须找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需求,认真总结提炼出一套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措施,用以指导校园文化活动长期、有效、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总体来看,不外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越发严重。

2.1主观认识上的原因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定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具有社会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技术,因此学校的教育任务也就是为社会、企业培养更多地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而开展校园文化只能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有人认为,课外活动不过就是玩玩乐乐,是课余生活的调剂,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考试,学生只重视成绩,逐渐对校园文化活动失去热情和兴趣。

2.2客观实践上的原因

客观实践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二是社会实践具体运作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校园文化开展。首先高职院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由于高职院校发展时间短,他们内在的特色文化内涵不足,而高职院校受到资金、场地等限制,造成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相关设施不完善,使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表现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与品位。其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高职院校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高职院校的运作由多个部门的共同合作,它们之间具有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合作的基础,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属于软文化,许多高职院校对其管理只是依靠高职院校辅导员以及学生会等工作,其势必会存在一些高层次文化的构建,因为没有学校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专业组织机构的管理,使得高职院校不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再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约束。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以及人才成长环境的制度的竞争。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高职院校需根据本校的实际和特色,制定出校园文化发展的相关制度,并在其指导下促进校园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促教功能,才能增强我国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提升竞争实力。第二,社会文化等因素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各种信息充斥着整个校园环境。但如果大学生对这些信息不能取舍、区分好坏,缺少正确的认识,其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就会侵蚀校园文化。国外的一些媒体经常会一些攻击我国、我党的反面言论,这些消极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及心理的健康成长,从而制约着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健康发展。

3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3.1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强化学校的教育发展。因此文化建设要以促进教学为主要理念。首先文化建设要确定高职院校教育目的。任何高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托教育目的而开展,教育目的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其也就存在不同的文化内涵;其次加强高职院校学风文化建设。学风是反映整个学校教育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发展具有积极地影响,通过学风建设提高学习的整体学习、生活氛围,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优质的环境氛围;最后加强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让学生理解文化建设对促进学习的重要性。

3.2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培养特点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评价 对策

2004年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配套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1]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对文化活动的评价直接反映高校文化活动开展的质量与水平,也为更有效地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载体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总体性评价

通过对南京医科大学179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个别学生的定性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目前学校文化活动状况评价肯定积极,具体表现在满意度、认知度、参与度三个方面。

在满意度方面,调查显示有54.1%的同学对校园文化活动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仅有6.9%的同学选择很不满意或不满意,满意比例超过半数,说明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在认知度方面,有92.5%的同学认为活动很有意义或有一定意义,能够丰富大学生生活,提高能力,而选择没有意义的只占2.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较充分地认识到校园文化生活对自我成长、自我成熟、自我成才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并且大多数同学切实从活动中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比较2002年黄顺年等在湖南调查的结论“大多数学生感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收获不大或没有收获”[2]显然有了明显进步。这主要说明经过七年的不断探索、改革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经过不断的提倡和实际的体会,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在参与度方面,调查者中有84.9%的人参加过至少一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较高。说明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关注度较高。有一点值得关注,笔者在“最近半年内参加校园活动情况”的问题中发现,低年级的参与率高于高年级。这一方面与后文提到的校园活动存在共性问题有关,另一方面与高年级学生的特殊性有关。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大三、大四学生即将离开学校,面临考研究生、实习、就业等压力,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与其未来直接相关的前途问题,从而无暇顾及其他。二是部分高年级同学在选择是否参与校园活动上较低年级更成熟、理性,针对性更强。“我会选择参加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之类的活动”,有一位谈话者明确表示。三是极少数高年级同学觉得“不好意思”参加,“看到那些报名的很多都是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我不好意思和他们比”,其实,极少数的同学并非不想参加,而是由于自身过强的自尊心和从众心理选择放弃,对此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并加以引导。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有益影响,获得学生较高的总体评价,这是对高等学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力肯定。但是在研究校园文化活动评价时也应留意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创新性活动不足

在创新性评价方面,有65.4%的同学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性不足,需要改进。有76.7%的同学认为一个优秀的活动要具备创新性强的特点。可见,学生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期待。目前有些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性缺失表现在内容单调乏味、重复枯燥,形式陈旧单一、老套沉闷。主要反映在定期举办的类似主题活动上,以及个别活动形式的反复使用上,如征文、签名、展板展示等。笔者并非对上述形式一概否认,而是提醒个别校园文化活动在使用上述方式时尽可能挖掘深度与立意,并辅以其他新颖形式,不止局限以上三种。缺乏创新色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个别同学对活动的负面情绪,影响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新是关系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精神中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内核,因此,“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1]不仅是《意见》的要求,而且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应有之义。

2.激励机制不完善

使用激励机制可以增加活动的参与度,提高活动的公信力,扩大活动影响的辐射面,但是目前对校园文化活动激励办法却较混乱,学校、学院均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激励机制。在活动中表现为激励机制在引导、评价和反馈环节存在问题,如不当的宣传造成引导机制无效;对学生活动的奖励方式随意性较大;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缺乏及时的反馈;极少数活动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等,造成个别同学参加活动动机不够单纯;学院、学校重复奖励的现象。有的学院对于代表学院参加校级活动获奖同学给予加综合分的奖励,在奖、助学金评定中予以优先考虑。这无疑调动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但存在一些弊端。有访谈者表示每位同学的基础不同,有的同学有文娱特长,参加活动机会多,获奖几率高,这种额外加分的做法打击了基础不好同学的积极性。在被调查者中,有64.8%的同学不赞成学院用某一种单一的方式对参与者给予奖励,提出希望规范奖励措施,制定统一标准并考虑多方因素进行考核。

3.活动宣传不充分

宣传是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和影响力的有效方式,但当前校园文化活动普遍存在不重宣传和宣传方式单一的问题。在回答“对学校各种文化活动了解多少”时,有高达95.6%的同学选择“知道部分”。这固然可以解释为校园文化活动较多,但是也反映出校园文化活动宣传的乏力。调查显示活动宣传方式主要为海报宣传单;同学间相互告知,选择前者的占74.2%,选择后者的占21.4%,宣传方式单一、陈旧。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几乎完全局限在校内,没有辐射到校外。今日,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映射,承载了大学的精神内核,体现了当代青年的时代精神,优质的大学文化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传播至校外,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4.时间安排不合理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是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评价反映出的问题之一。在回答“校园活动是否会占用学习时间”时,选项集中在“有时会”的同学,占64.2%,有12.6%的同学选择“总是会”,另有21.4%的同学“从不会”占用学习时间。数据显示校园文化生活对学习时间的影响在大多数同学身上都有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合理安排校园活动时间,有效整合资源,缩短活动周期是提高活动质量应考虑的问题。笔者发现高年级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对学习的影响比例较低年级稍低,就是说低年级同学相对更容易感受到校园活动对学习的冲击。这与高年级同学活动参与率低于低年级有关。这一现象从时间安排的合理程度上进一步印证了高年级参加活动更趋理性的判断。

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对策

针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来自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打破旧观念、旧方法,推陈出新。这需要活动策划组织者拥有敢作敢为的勇气和魄力;具备开阔的心胸和宽广的视域;拥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作风。在具体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予学生自由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不仅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更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活动全过程。加强学校各部门与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打造出对学生教育有促进、对学校声誉有作用、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精品工程。实践表明,文化素质教育必须通过各种积极的、有目的的创新活动改善,这是落实素质教育所能采用的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形式。[3]

2.完善激励机制

在广泛调研与深入座谈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校园文化活动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心理诉求,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持续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在激励机制中建立相应的反馈制度,保障机制有序运行。同时,加强和完善校园文化活动领导组织机构。学校有关领导与相关部门重视组织机构的运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组织作用。在学生中进行以加强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宣传教育,促使学生端正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改变个别学生“为奖励而参加”的想法。

3.加大宣传力度

改变校园文化活动轻宣传的观念。优质校园文化活动必然是策划、组织、宣传等多维的,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部分。树立将宣传贯穿始终的观念,在活动开始前、开展中、结束后都可以进行全程的宣传,使得活动的影响如“滚雪球”般扩大。采用丰富的宣传方式,改变以往口耳相传、传单海报的简单方式,利用网络、信息、校园广播、预演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扩大宣传范围,改变活动宣传局限于某一校、某一区域的情况,必要时还可向校外宣传,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4.统筹协调时间

学校在组织开展一次校园文化活动时,应以学生为本,尽可能避开学生考试、放假回家、国家、省重大活动项目等。学校各个相关部门加强协调与沟通,将重大活动项目的时间尽量分散开,不至于个别学生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在时间安排上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将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分布于每个学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低年级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高年级重就业指导。同时,教师加强对学生时间安排规划的教育,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在肯定其参与活动积极性的同时,告知其学会放弃,更好地分配和管理时间,理性选择参与活动的种类和数量。

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总体性的积极评价,说明我国高校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的创新性活动不足、奖励机制不完善、宣传不全面、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四方面问题需要作为活动组织者的学校、直接参与者的学生双方共同改进。学校充分尊重考虑学生的主体性,给予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学生更理性全面地选择活动项目,提高主体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7.

[2]黄顺年,彭栋梁,郭晓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问卷调查分析[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8(2):236-237.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范文6

一、 正确认知微媒体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日前在京,报告认为,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传播、微政务、微支付、微电影和微视频构成了2013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微时代”景观。[1]

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传播的高速化,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微产品”,微博、微信、微电影、QQ、Facebook、Msn,以短、频、快为主要特征的“微媒体”正在成为青年人的时尚宠儿。微媒体是一种快捷、高效、便利的信息与共享平台,与前几代新媒体相比,“微媒体”创造的内容简单易读;互动性强于传统媒体。用户通过电脑或手机网络终端随时随地更新、信息;内容的创造者与阅读者是面对面的关系,阅读者还可以通过关注、取消关注、订阅等操作进行选择式阅读。微时代的特性,实现了信息传播与沟通的零距离;“微媒体”所引发的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性变革,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文化传播方式。对于身处“微媒体”时代的高校而言,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理性认知“微媒体”,厘清利与弊,让“微媒体”助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 “微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微媒体”使世界进入一个“人人可以发声,人人都是新闻源”的时代。“微媒体”的出现是科技进步与观念创新的产物,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意义深远。

(一)“微媒体”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微媒体”短、频、快的信息传播特点,以及良好的互动性将在校园文化活动的信息宣传、文化延伸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宣传角度看,通过建立校园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实现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内容的广泛,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信息浓缩成小段文字,以贴近学生的语言,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代言;文化延伸方面,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制作主题板块、组织微论坛,实现校园文化正能量的接力式传递。借助平台载体,普及校园文化、传播人文关怀,让学生理解文化活动之外的深意;舆论监督方面,开设学生互动平台,实现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舆论引导与监督作用。通过在线交流的形式,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提高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微媒体”时代校园文化活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微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其传播过程的不可控性,亦会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造成强大冲击。(1)多元文化的碰撞影响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在“微”世界中,信息的多元化、内容的开放性,使得多种不同内核的文化通过各种“微”产品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深深影响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不同价值思想的引导会产生不同的行为选择,受到多种文化价值内核的影响,大学生在文化判断力和行为选择上往往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思维简单而无法把握多种文化的实质。许多高校在努力打造积极向上、旗帜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却无法阻止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对“微”产品的过分依赖,发微博、玩微信、打网游,不论是上课、自习或是走路、吃饭,打开手机获取信息变成一种习惯,成了所谓的“微博控、微信迷”[2]。(2)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受到“快餐文化”的严重冲击。“微媒体”所烹制的“快餐文化”,正在改变着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快餐文化”衍生了学生的文化浮躁情绪,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相比,网络快餐文化更受青年人喜爱。“动动手指可知天下事,足不出户玩转网络世界”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于是,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宅男”、“宅女”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主体参与度,致使一些优秀成熟的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在“微媒体”时代遭遇冷落。

三、 微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互动式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置身于“微媒体”时代的高校,必须增强文化自觉性,借助互动式媒体资源优势,制定新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策略。

(一) 构建数字式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形成上下联动机制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因素。“微媒体”时代,建设数字式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即时、快捷、生动地传播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活动信息,有助于调动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主办方与受众对象上下联动的格局。(1)在数字式平台上,学生有了很强的主动权,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学生可以使用微博参与信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参与讨论,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加以关注。在校园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今天,数字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自由的平台,学生通过“@”某人、“转发”、“评论”等功能推送信息、组织讨论,助力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广。(2)数字式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拥有立体化、多层次的沟通网络,增强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一方面,媒体的开放性增进了高校与师生之间、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广泛交流,高校可以利用好这一阵地,主动开辟设置多种交互性强的栏目,通过“在线交流”“读者留言”“微论坛”等形式,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另一方面,数字式平台的介入,还可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线上与线下的配合、补充,在校园内广泛营造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氛围。

(二) 建立评价体系,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