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例6篇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文1

关键词:学案设计;交互式电子白板;化学反应速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6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2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是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中学化学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及化学反应的知识,为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反应进行的方向、电解质溶液等知识作好准备。化学反应速率属于化学动力学的范畴。为了让学生在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及如何定量表述上有感性知识,教材中化学反应速率这个专题,安排了一系列简单易行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要准确表达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确定起点,确定时间单位,找出易于测量的某种量或性质的变化。我再根据DIS数字化传感器技术,在计算机上绘出有关实验曲线,使学生对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和实验现象更加清晰明了,便于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些都为学习下一节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创造了条件。而且通过实验和理性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化学反应,有的反应进行得轰轰烈烈,而有些反应却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模拟爆炸的动画)

电子白板书写: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展示图片:(利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炸药的爆炸、溶洞的形成、钢铁腐蚀、牛奶的变质等

[交流]这几幅图片所描述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如何?你对化学变化的快慢有何认识?

[反思]化学反应中“快”与“慢”是一个相对的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从“生活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常识”入手,通过判断几个常见反应快慢的常识,从而引出化学反应速率。

电子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7,回答下列问题:

1. 定义: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器中,通常用单位时间内某一反应物____________的减少或生成物_________的增加来表示。

2. 表达式:v = 单位:____________。

(用v表示化学反应速率,Δc表示浓度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均取绝对值。)

参考答案:浓度,浓度;v =Δn/(V·Δt),mol/L·min或mol/L·s。

(电子白板的实物投影功能)展示个别学生完成的学案,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利用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3. 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电子白板的实物投影功能)展示个别学生完成的学案,师生共同点评。

[反思]在某一反应中,用不同物质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是否相同?

[归纳]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成 比,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 速率。

参考答案:正;平均。

[交流]4. 化学反应速率的比较

[归纳](1)同物比较法——比较时,必须化为同一物质才能比较,且单位要一致;

(2)系数比例法——比较时,各物质的浓度与其系数的比例大,速率快。

设计意图:学生更容易把握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的要点,提高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

电子板书:二、测量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8,如何测量某一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电子白板的超链接功能)网络查询“比色法”、“pH测定法”等方法的百度文库。

[实验探究1]测量锌与硫酸反应速率的装置

实验操作:请两组学生分别做如下两套装置的实验:在锥形瓶内各盛有同等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40mL1mol/L和40mL 4mol/L的硫酸,比较两者收集10mL氢气所用的时间。

实验原理:写出该反应方程式Zn+H2SO4=ZnSO4+H2

实验数据:把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归纳]实验结论:反应物的浓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电子白板的实物投影功能)展示个别学生完成的学案,师生共同点评。

[实验探究2]请两组学生利用DIS数字化pH传感器进行双氧水分解实验。

实验操作:DIS数字化实验系统连接完毕后,在锥形瓶中放入40mL15%双氧水溶液,将pH传感器放入溶液中,观察现象,根据采集到的数据显示出的曲线,说明双氧水呈弱酸性,并且自身分解不明显。

实验原理:2H2O2■=2H2O+O2,加入质量相等的块状MnO2和粉末状MnO2进行对比。

[归纳]实验结论:加入MnO2后,根据pH曲线变化,说明双氧水分解速率加快,并且加入粉末状的MnO2后,分解速率比较快。

[反思]若再对刚才反应的锥形瓶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探究3]另请一组学生对锥形瓶加热,看气泡出来的速率。

[归纳]实验结论:升高温度后,双氧水分解速率加快。

(电子白板的实物投影功能)展示个别学生完成的学案,师生共同点评。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讨论,你领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归纳、总结、分析、表述、应用等多种能力。

[检测与评价](略)

[作业]课本习题3、4、5。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完善知识体系,设计一些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习题,起到及时检测和评价的作用,保证课堂训练到位。师生共同总结并点评。

三、教后反思

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实验室传感技术已经为现代化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极大地推动学校教学信息化的进程。这节课充分利用强大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和数字化实验传感技术,采用“自主、交流、反思”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不仅有效地拓展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且能轻松实现数字化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DIS数字化实验系统,拓展教材内容,改进教学实验,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老师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创设了一连串环环相扣创造性问题,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利用图片、录音、录像材料、多媒体动画以及电子白板所特有的拖动功能和缩放效果,将它们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更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定量表示方法。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问题讨论,了解定量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探索精神,通过实验探索新知识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实录

【展示图片】:“火药的爆炸、石油的形成、人的衰老”

【引入】:我们通常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接下来利用铝与盐酸反应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

【问题1】:根据变化图,计算该反应在0-8min,8-24min时段的盐酸反应速率。

【学生】:列示计算

【追题】: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学生】:v(Al)、 v(AlCl3)、 v(H2)

【学生】:Al不能表示,因为Al是固体,浓度视为常数。

【问题2】:以下数据中,你认为速率最大的是哪一项,并说明判断理由。

A、v(HCl) = 0.0188mol・L 1・min 1 B、v(AlCl3) = 0.025mol・L 1・min 1 C、v(HCl)= 0.10 mol・L 1・s 1

【学生】:C

【追问】:为什么?

【学生】:比较速率必须在相同单位和相同物质下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及其定量表示方法,引发学生积极回顾旧知识,同时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进行抽象概括。真正将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复习过程,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与要求,从而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提问】:金属与盐酸反应速率又取决于什么?

【学生】:金属的活动性

【追问】:铝与盐酸反应速率快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学生】:溶液的浓度和温度

【问题探究】:请根据下列所给的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研究铝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铝粉(足量)、0.1mol/LHCl 、 0.2mol/LHCl 、 20℃水浴 、 30℃水浴。

【学生讨论】:

【设问】: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生】:当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时,必须保持水浴温度不变;

【追问】:该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学生】:控制变量法。

【追问】:这些实验研究了什么问题?

【学生】:研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实验是1、3

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实验是1、2

【提问】:请同学从碰撞理论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学生】: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增大了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总数,增大了有效碰撞的频率,从而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

设计意图:以上问题对学生起到促进迁移和启迪的作用,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反思、形成一定的四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部分学生也能发现自己四维过程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主动进行改进。

【知识应用】:某兴趣小组用0.50mol・L-1KI、0.2%淀粉溶液、0.20mol・L-1K2S2O80.10mol・L-1Na2S2O3等试剂,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做答。

设计意图:积极挖掘和利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题目,复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相关知识和形成恰当的解题方法和优化思维的思想方法,同时通过高考题使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有效升华。

【提问】:等质量的铝粉与等PH值的盐酸与硫酸反应(其他条件相同),它们反应速率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学生】:不对,相同,等PH值就是氢离子的浓度相同,所以它们反应速率应该相等。

【提示】:有实验研究表明:铝粉与盐酸比铝粉与硫酸反应速率快得多。

【学生】:为什么?

【提示】:这两组物质中氢离子的浓度相同,那么其他离子?

【学生】:氯离子可能对反应有促进作用

【学生】:硫酸根离子对反应有抑制作用

【学生】:氯离子可能对反应有催化作用

设计意图:以上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极大的疑惑与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效地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思考,通过争论、分析,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深刻理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还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形成一定的推动作用。

【提问】:请在下图中画该反应有催化剂和无催化剂时的能量-时间变化图。

【学生】:

【提问】:请同学从过渡态理论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学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设问】:那么我们刚才的实验方案设计是否完美?

【学生】:对呀,每组对比实验的催化剂的量不同。

【追问】:如何修正实验设计?提示:钠离子对反应无影响。

【学生】:在1、3实验中加入0.01mol氯化钠。

设计意图:以上问题提出,让学生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突,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同时以上问题是具有开放性特点,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确保思维活动的持久性,从思维力度来看,以上问题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通过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体现问题的深刻性。

【知识应用】:(2)

已知某条件下,浓度c(S2O82―)~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请在答题卡坐标图中,分别画出降低温度和加入催化剂时c(S2O82―)~t的变化曲线示意图(进行相应的标注)

【学生】:

【学生】:S2O82-+2I-=2SO42-+I2(慢)该反应不是可逆反应,所以降低温度,只能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平衡没有发生移动。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整合,使同学们全面地、系统地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综合应用,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综合应用能力,这样复习课的有效性会更高。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文3

1.1[教师活动]引入新课:播放视频[视频一]给光束拍个慢动作高速拍摄技术飞秒成像[视频二]慢镜头———闪电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5页“拓展视野”,了解关于“纳秒”、“皮秒”和“飞秒”的知识。介绍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泽维尔“用飞秒分光技术观察化学反应过渡状态”……(略)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举例说明)。我们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学生活动]总结: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教师活动]介绍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公式及注意事项(略)。转引:请大家完成教材第32页的“观察与思考”,利用所给实验数据:(1)在左边的坐标纸中绘制H2O2分解反应的浓度—时间曲线。(2)借助绘制的曲线,分别计算每20分钟与每10分钟为时间间隔的化学反应速率数据,完成学案上表格(表格略),将你计算所得到的数据与同学交流讨论。这些数据能给你什么启迪?

1.2[学生活动]绘制曲线,计算数据,讨论并总结:(1)通过所作曲线可以发现,在反应过程中过氧化氢的浓度逐渐减小,但减小的趋势逐渐变缓,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化学反应速率逐渐减小。(2)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也说明了以上问题。由数据可以发现,这种速率实际上是该化学反应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率”。在不同的时间内,化学反应的速率可能不同,例如在0~20min的时间内,反应平均速率为0.02mol•L-1•min-1,但在这20min内,前10min的反应速率是0.022mol•L-1•min-1,后10min的反应速率是0.018mol•L-1•min-1,显然在这20min内,反应速率是逐渐减小的。[教师活动]讲解:刚才大家计算的是在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当时间间隔Δt非常小时,可求得化学反应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瞬时速率也可以由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数学方法得到。[教师活动]转引:对于同一反应来讲,反应速率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表示,又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浓度的增加表示。那么,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表示反应速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在完成课本第33页“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1.3[学生活动]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对于同一反应来讲,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其数值不一定相同。但其中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化学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例如,对于反应aA+bB=cC+dD来说,存在如下关系:V(A)a=V(B)b=V(C)c=V(D)d[教师活动]请完成学案上的课堂巩固练习(练习题略)。[教师活动]讲解:要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必须测定某一时刻物质的浓度,但物质的浓度并不易测定,一般要通过间接手段才能测定。请大家阅读课本第34页相关内容并完成“活动与探究”,学习测定反应速率的实验方法。[学生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学习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变化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教师活动]总结:除了通过测定气体的变化测定化学反应速率之外,通过比色法测定化学反应的速率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比色分析一般在分光光度计中进行。还有一些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列举两种其他的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2.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文4

【关键词】问题;实验;交流;三环节;探究式

一、问题的提出

从高一平行班的组成看:大多数是正招生(被选拔之后剩余的),有一部分是扩招生,是经过重点中学筛选后的,还有其他学校的寄读生,占16%左右(学习能力、行为习惯比扩招生差很多),“领头羊”寥寥无几;从适应能力看:高中化学是运用了理科的思维和文科的记忆,知识跨度很大,知识点明显比初中多,有一部分保送生都会感觉力不从心,更别说是平行班了,因此绝大部分适应能力比较差;从教育意识看:多数家庭是个体户,更注重创造更多的物质享受,认为能够及格就皆大欢喜了,有些计划高二学文科,过早歧视了化学。

鉴于以上原因我在高一化学教学中采用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实验化,让交流、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即“问题——实验——交流”三环节探究式的化学教学,以下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具体实施

1.问题是探究的动力

美国一著名大学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测评加扣分项目中有规定:凡解答一个问题,加5分,而提一个新问题,则加20分,说明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烈,探究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疑点,让疑点变成问题,问题是探究的动力,直接关系到探究的积极性,应该有切合他们水平的探究性。

探究性的问题,有两大特点,一是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自然性,解决的必要性,问题的前后有一定的过渡。例如:鲁科版必修2第2章的整体教学中,用常规分析化学反应考虑的是反应生成了什么,再通过图片等情景,自然得到: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物质变化,还伴随能量变化,引出本节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会有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变化?”,也为第3节埋下伏笔,水到渠成,学生感受到第1节学习的必要性。

二是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鲁科版必修2第二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引课:稍回顾同时给学生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假如你是合成氨厂的老板,你要考虑哪些方面?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关注的是生成了什么,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等,接着让写工业合成氨的方程式,学生发现反应条件很苛刻,一见化剂就知道要加快反应速率,同时疑问来了:可逆号是什么意思,肯定学生的同时,个别学生说可能是生成氨的同时,氨还会分解,肯定个别学生的猜测:请你现在回答你还要考虑什么?学生在思考着,我说:“我是老板的话还要考虑速率,并且尽可能使生成的氨气更多,分解掉的更少”。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为这一课成功做好了铺垫。

2.实验是探究的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是探究的有效手段,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方案要有探究性,活动·探究的实验让学生设计,教师点评、修正,使方案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验设计上获得最大的乐趣,使方案体现新旧知识的交替,所以实验设计要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方案要具有可延展性、发散性,培养学生利用同一药品和仪器设计出最具有探究性的实验。例如:鲁科版必修2第二章第2节课本P41活动·探究,目的是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药品和仪器学生都很熟悉,很快就设计出:

铁片、镁条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并分别加热

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

块状碳酸钙分别与0.5mol·L-1、3mol·L-1的盐酸

过氧化氢溶液(3%)不加二氧化锰和加二氧化锰

以上方案很容易得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和外因以及具体是怎样影响的,达到了课堂探究的目的,似乎有点不够有吸引性,于是在设计前,问学生通过这些药品和仪器你可以做什么?学生立即说可以制备H2、CO2,实验室制备氢气时使用的是锌粒和稀硫酸,但是现在给的是盐酸、铁片、镁条,而且还提供了不同浓度的盐酸;实验室制备CO2用的是块状的碳酸钙,粉末状的是否可以,现在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制备H2、CO2的最佳方法,学生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设计,有一种很想一试身手的冲动,解决问题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实验方案修正后:

铁片、镁条分别与0.5mol·L-1、3mol·L-1的盐酸,验证了浓度、反应物性质对速率的影响,发现用哪种金属、哪一种浓度的盐酸制备氢气比较合适,但是用硫酸比用盐酸更有优势。

块状、粉末碳酸钙分别与0.5mol·L-1、3mol·L-1的盐酸,完成了接触面积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也可以断定根据要求发现二氧化碳的最佳制法。

二是有启发性,例如:原电池的教学之前,学生展示了4组图片

第一组:将锌、铜片同时放进两个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没有,即锌被硫酸中的H+溶解,因为两者活泼性差异造成的。

第二组:锌片、铜片平行同一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呢?学生立即说和刚才的现象完全一致。

第三组:将铜片和锌片上端靠在一起呢?个别学生还说和上面的现象一样,有一部分学生在思考。

第四组:将铜片和锌片的上端用导线连接,并且中间用接电流计呢?几乎所有的学生陷入了思考。

实验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带着疑问依次做实验。学生发现第一、二组和预计的完全一致。第三组:铜片上有气泡。第四组:铜片上有气泡,电流计指针偏转,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为什么是这样呢?采用递进式的实验组,实验方案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实验。

3.交流是探究的平台

交流为探究搭建很好的平台,学生要多交流,多沟通,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文5

关键词:化学反应;实验教学;动手能力

一、“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概况

(一)“化学反应原理”模块

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开设的六个选修模块之一,授课对象是对化学反应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通过该模块的实验教学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现象及原理,加深对化学物质本质变化的了解,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创造新物质,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该模块教学的时候,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书本基础知识,还需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各种化学反应,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印象。

(二)化学的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指的是在某个固定情境中,为了实现本节课的化学教学目标,教师开展的实验教学活动。化学是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仅仅通过文字内容讲解,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原理,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加以辅助。学生通过观察和参与实验,在加深对书本知识认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动手创新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全方位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情况

通过笔者对某校高中生的调查统计发现,有80.6%的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章节的实验教学比较感兴趣。在对这80.6%学生的深入调查中发现,不同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点也存在不同。绝大多数学生兴趣停留在动手实验和感官体会上,对于化学实验所揭示的原理却很少关注。在对19.4%不感兴趣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这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实验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认为实验趣味性不强,有的学生害怕实验中有各种危险隐患,还有的学生是因为不想写实验报告。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失去了兴趣。

(二)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情况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两种,也有部分老师会利用动画演示来替代动手操作过程。在调查中发现,87.29%的学生认为老师有动手演示的必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直观感受到化学反应变化情况。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教师演示,了解实验的步骤、操作方式等。

对学生实验能力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动手能力与观测力比较强,但是对方案设计、结果总结、原理探索等能力则很弱。这也要求教师在化学实验中,多注意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经验的好习惯。

(三)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困境

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可以感受到该模块实验比例越来越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对教师调查结果中显示,有60%的教师认为学校实验室所配备的设备基本可以支撑“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20%教师所在的学校配备了专职的实验管理员,但是仍然有许多学校的实验员是兼职。从化学实验次数来看,很多学校每周化学实验的次数在1次之下。

从化学实验内容来看,“原电池工作原理”“溶液酸碱性测试”“化学反应速率”这三个板块的教学经常采用实验教学方式,其它板块比如“热效应”“金属腐蚀”等都是以多媒体动画取代手工实验。

三、“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对策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

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模块中,通过实验的方式是最佳教学途径。笔者以“压强对化学平衡产生的影响”为例,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在这个板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几个比较明显的化学现象,来向学生解释化学平衡的概念。在实验教学时,除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使化学结果放大化,还可以通过传感器来精确化结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种要素的变化。

教师先在传感器中装入NO2和N2O4的气体,并且将该注射器与传感器相连接,在电脑上显示出传感器数据的变化情况。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动注射器,观察压强与现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且绘制曲线图。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发现当气体被压缩到一半的时候,因为容器中NO2浓度加大,颜色变深。

(二)开发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巩固已知的理论知识。笔者以“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来解释该方法的运用“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板块,教师通过实验研究不同要素对化学反应速度产生的影响。

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判断哪些要素会影响到化学反应速率。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些化学反应需要加速?哪些则需要减速?学生会回答:希望在冰箱里的食物可以保存的更久?铁制品希望腐蚀速度慢些等等。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如何控制化学反应速率,才能更好为人们生活服务呢?

在实验阶段中,教师设置锌片和铜片与盐酸反应速率对比;物体在纯氧和空气中燃烧剧烈程度对比等实验,来得出会影响反应速率的要素。在活塞保持一段时间不动之后,注射器当中的气体颜色会越来越前,这说明了化学反应平衡出现了变化。同样,在减压气体体积逐渐提高之后,注射器中颜色也会越来越浅,这是因为NO2气体浓度越来越小,而后颜色的变深意味着平衡再次发生移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反应原理”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化学学科的特征,注重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际经验。除此以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新时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A)―0053―02

所谓思维能力就是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的方法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思维能力是发展各种能力的基础,也是发展智力的核心。一个人如果不会思维,其他各种能力就不会得到发挥与发展。在教学中,若想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是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课堂教学的积极思维活动,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这其中指导学生解题也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学生要进行广阔的思维,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做基础,并在教师指导下打破思维定势的影响,进行知识迁移,对问题进行广泛探讨,对同类知识进行联想概括,才能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例1. 在一平衡的托盘天平两侧分别放上一个质量相等的烧杯,烧杯里盛有100 ml 1 mol/L的硫酸溶液,现分别向两烧杯内同时加入下列哪组物质反应完毕后,天平仍平衡()

A. 1 g Mg 和1 g Zn

B. 6.5 g Mg 和6.5 g Zn

C. 10 g Zn和10 g Mg

D. 2.4 g Mg 和6.5 g Zn

解析:分析题中条件,化学反应是在质量相等的烧杯中发生的,因此反应前后天平均平衡,说明反应前是等质量的,反应后仍然是等质量的。

A. 1 g Mg和1 g Zn分别与硫酸反应,显然硫酸过量,因此要以金属质量为标准进行计算,由于Mg和Zn与硫酸反应放出的H2质量不同,因此,天平不能平衡,答案A是错的。

B. 所取两种金属质量相等,对镁来说是金属过量、硫酸适量;对Zn来说是恰好与酸反应。所以,应以酸为标准进行计算,得出生成的氢气是等质量的,因此,天平保持平衡,B是正确答案。

C. 由于金属过量酸适量,所以应以酸为标准进行计算,放出的氢气质量相同,又因加入的金属质量是相同的,因此,反应后天平平衡,C答案也正确。

D. 2.4 g Mg和6.5 g Zn能够与酸完全反应,放出的氢气质量也相同,但放进去的金属质量不同,故天平不能平衡,D答案错了。

这时教师总结和引申得出金属与酸的反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酸过量,另一种是金属过量。如果金属过量,酸适量,反应后两溶液质量相等,如上题的B和C;如果酸过量金属适量,则以金属为标准进行计算,只要金属与放出的氢气质量差相等,就可以使天平平衡。

在本题的运算中,教师通过分析帮助学生寻找题目的隐含条件,启发了他们的思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题意,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二、通过选择题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思维的严密性是正确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体现。在教学中,运用多项选择、最佳选择,是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的最好途径,它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2. 反应2SO2+O2?葑2SO3+Q平衡体系中,下列条件中不能使逆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A. 升高温度

B. 增大压强

C. 增加SO3的浓度

D. 增加SO2的浓度

E. 减少SO2的浓度

解析:正确答案是E。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选择题,它需要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彻底弄清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以避免学生把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相混淆。

例3. 在N2+3H2?葑2NH3的体系中,保持容器内压强和温度不变,充入氩气以增大容器体积,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因为压强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

B. 因为体积增大,所以N2、H2、NH3的浓度均减小,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平衡不移动

C. 因为体积增大,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正确的答案应该是C,但很多同学都选了A。选A的同学认为只要充入惰性气体就不会影响体系的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条件的变化,只有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充入不参加化学反应的气体才对体系的平衡及反应速率不发生影响。若容器的体积发生了变化,相当于压强变化(浓度变化),所以应选C而不是A。

三、训练学生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现代思维科学主张运用思考引入快,过程短,很快得出结果的联想方法来解决问题,以便赢得充裕的时间。就拿如今的各类考试来说,一般都比过去的考试面广,题量大。如果还像原来一样思维呆板,反应迟钝,就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任务,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渗透“速度观念”,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以便使学生在获取、判断、处理信息等方面突出一个“快”字。

例4. 有一个6 L的密闭容器,放入3 L X(气)和2 L Y(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气)+3Y(气)?葑2Q(气)+nR(气)。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气)的浓度减小,则该反应方程式的n值是

()

A. 3 B. 4 C. 5 D. 6

解析:这道题如果根据X、Y的量计算n值,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若用简便方法便能很快得出结果。这道题的关键是达到平衡,压强增加,判断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根据题意,如果体积比原来增加了5%,那么2+n>4+3,显然只有D符合这个条件。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这就是解题中的技巧问题。

解这种类型的题要求学生仔细审题、善于分析、抓住关键、敢于创新、寻求捷径,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若想加快解题速度,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经验的积累,多做题、多思考就能熟中生巧,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此类题型的训练,他们的解题速度和应变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解题仅仅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途径。要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