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户管理论文范例6篇

账户管理论文

账户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账户管理;财政国库;制度改革

强化银行账户管理是现代国库制度的关键环节,严格控制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强化资金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这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措施,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一、强化银行账户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以往改革的重点是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财政资金的收付管理制度未做大的调整。在财政国库管理方面,长期实行以自行多重设立账户为基础的分散收付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这种管理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资金管理分散,使用效率低,截留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诱发腐败现象。为此,一些地市也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采取过多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包括实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推行政府会计集中核算、实行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等,但都未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弊端。综观每一项改革,加强银行账户管理是核心。因此,一定要把强化银行账户管理工作作为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来抓,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

二、强化银行账户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严格控制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开立、撤并的审批程序,保障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健康运行

一是规范审批和备案程序。对行政事业性单位银行账户的设置进行分类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开立、变更、撤销银行账户一定要有申请报告,严格实行财政审批、备案制度。凡未经财政部门同意的,各单位一律不得随意开立、变更或撤销银行结算账户,经财政局审批备案后,行政事业单位持财政局的批复书才能到人民银行办理开户手续。

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管理机制。通过国库管理系统,把所有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的银行账户全部纳入国库信息管理系统,并对银行账户实施动态监控,跟踪监督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等情况。凡是自行开设没有经过财政审批的账户一律不拨付财政性资金。

(二)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监督检查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1、采取自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以及人民银行逐个核查的形式,多管齐下实施清理整顿,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实施清理整顿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行政事业单位要求新开或保留原银行账户,必须符合文件规定的要求,严格按文件要求办理有关手续。二是允许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对以纳入集中支付的单位,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作为单位的基本存款账户,核算预算内、外资金。三是按照政策允许设立专用账户。因特定用途需要对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和使用的,允许开设专用存款账户。具体指基本建设资金,单位住房资金,单位设立党、团、工会、食堂以及其他需要独立核算的专项资金。四是不允许设立临时账户。因设立临时机构需要发生业务收支的,应在机构办公室所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账户中单设账页核算。

2、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实施全程监管、责任到位。财政、审计、监察和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在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实施监管过程中,对违规开立和使用银行账户,不按规定变更、撤销银行账户或对批准开设、变更、撤销的银行账户不按规定报财政局审核、备案的和逾期不年检或在年检中漏报、瞒报银行账户等违规行为,将暂停或停止对违规单位拨付财政性资金,并依法给予相关单位处罚和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实行财政专项资金账户集中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综合控制能力

为了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的收付和核算,提高财政资金的综合调控能力,在财政系统应对财政专项资金账户实行集中管理,即将原各业务部门管理的各项财政专项资金账户,包括各级预算安排的各项财政资金账户,如财政扶贫专户、预算周转金户等;上级财政部门拨入的财政专项资金的账户,如社保基金专户、国债专户、基建专户、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户等;以政府或财政部门名义设立的基金及专项资金专户,如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专户等。全部移交到国库部门集中管理,各项财政专户资金在保持原资金管理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国库部门统一办理资金收付业务和会计核算工作。

(四)强化账户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财政、财务资金安全运行

账户的日常管理,最重要的是印章管理,因此,建立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尤为重要,在账户管理过程中,财政国库、单位财务部门应实行公章、印鉴分别保管制度。

一是对公章、印鉴使用实行部门领导负责制。印章的保管分别由分管该项业务的负责人保管。在日常业务中坚持“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人离落锁,下班入柜,不得随意借用。印章保管人短期离岗或出差时,应在部门负责人监督下办理交接手续,并登记备查,印章按规定启用或销毁,印模必须登记备案。

二是对印章使用的职能要明确。部门专用章,主要用于单位内部的业务往来。拨款专用章,主要用于预算内、预算外以及专户资金的拨付。

三是落实印章保管责任。部门负责人应对业务印章的管理情况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因违反印章管理制度而发生的一切后果,按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通过实行公章、印鉴分别保管制度,账户管理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相互牵制,财政资金安全运行会更加有保障。三、强化银行账户管理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目前在强化银行账户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目前财政内部开设的专户过多过滥、预算单位账户无法做到单一、专项资金集中管理后核算与管理脱节等),致使财政对预算单位监管的难度加大。为了不影响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顺利推行,笔者建议今后从以下方面加大银行账户管理的力度:

(一)进一步研究银行账户管理问题,不断增强国库部门调控财政资金的能力1、明确账户性质。建议财政部与人民银行协商,明确规定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原有基本账户、经营收入账户、往来资金账户等账户的性质,从而便于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以及规范使用其他银行账户。

2、建立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监督体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原则上预算单位只应有一个零余额账户,即财政资金在到达最终用款人之前,保留在国库或预算外专户。但是,由于改革前的历年结余以及往来款项业务的发生,财政部门还必须为预算单位开设专用账户核算此类资金,当然也有一些预算单位为了自身利益联合一些商业银行违反规定,私自开设银行账户等,从而出现改革中预算单位账户无法单一的现象,因此,国库管理部门要建立起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监督体系。

3、杜绝财政资金多头开户的现象。随着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核算成为,必然趋势,完全可以保证专项资金及时、准确、安全地支付到位,没有必要设置过多的财政专户。各级财政部门要精简、优化财政资金专户设置,要对现有专户进行清理整顿,逐步归并、撤销,逐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财政性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多头开户的现象。

(二)完善资金监控有关办法措施,构建国库动态实时监控系统,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有效

1、尽快制定和完善适应改革特点的监督制度,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对象、实施范围、监督措施和责任追究办法等,使监督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完善改革体制下“现金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单位支出行为。

2、扩大直接支付范围,减少授权支付内容。结合政府采购实施范围的“扩面”,将有关采购资金及时纳入到直接支付范围。对于目前授权支出范围中金额较大、符合集中支付条件的转账支出,可改用直接支付方式支付。

3、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力量,通过支付系统软件进行电子自动监控。如在支付系统软件中输入相关政策、制度、财务规定等设定条件,设置程序由电脑自动审查筛选后,再由工作人员再次审查,还可在系统中设置程序,对同一单位不同账户之间的财政资金划转行为进行控制,可从技术上杜绝随意划转财政资金、逃避监控的行为。

4、将所有的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的账户纳入国库监控的范围,预算单位每支付或收入一笔资金,财政部门都能够随时监控。特别要加强对单位银行存款账户的管理,参照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将单位所有存款账户的款项纳入集中支付(单位工会账户以及医保收入专户等特殊专户除外),该账户只作为一个临时的收入过渡账户。单位不能通过该账户提现或转账到财政指定专户外的其他账户,单位使用资金时,必须先由单位将款项转入财政指定专户,再由财政根据单位转入的银行存款额下达指标给单位,单位编制用款计划,财政下达额度后再通过零余额账户支付,从而达到对单位所有财政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的目的。

(三)建立银行账户管理与日常财政业务工作衔接的机制,杜绝单位与银行的违规现象

要尽快改变当前银行账户管理与财政业务管理的脱节状态,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建立衔接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财政部门内部要建立银行账户管理的协作机制。各业务处室对所分管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进行检查时,银行账户管理部门要积极协作,主动提供被检查单位的有关银行账户资料。

二是财政部门要建立对接受财政拨款的银行账户进行合法性审查的机制。凡单位上报接受财政拨款的银行账户时,财政部门必须先经过一定程序进行检查核实。确认属于财政审批过的银行账户时,方可办理备案和拨款手续。

三是建立与审计、纪检监察、人民银行等检查部门的定期联系和沟通制度,互通情况。实现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人民银行等管理和执法部门对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监督管理的互动。

账户管理论文范文2

论文提要:我国商业对小额存款账户开征管理费已经施行了三年多时间,学界的态度已渐趋理性。本文试图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回顾和再探索,指出该管理费的开征对提高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高于账户数量减少带来的节约。

一、问题背景

二、收费原因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

现代主流学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在该前提下企业(商业银行从本质上也是企业)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表现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简单说,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而储户作为银行服务的消费者,也要力求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从这个基本的研究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开征管理费的直接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收取管理费来增加非利息收入;二是促使存款人合理设置账户额度,尽快销核小额账户。长时间不使用的“睡眠账户”的清除,一方面可以节约银行存储系统资源、提高计算机的运行效率,降低系统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为该类账户的服务次数,节省柜台成本。由于储户的频繁存取会导致日均存款余额逼近收费界限,储户可能自觉减少存、取款次数,这有利于稳定银行收入来源。有学者通过推导得出可以享受银行服务的最低存款余额的表达式,说明银行设定存款收费限度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对小额存款账户收取费应经过切实的测算和论证,并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居民储蓄习惯和收入水平。在发达上,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储户的细分来分类收取管理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具体到各个地区的分行所面对的收入结构并不一定能支持这种细分,此时稳定储户来源比一窝蜂的收费更为重要。

有业界资深人士表示,银行储蓄业务的平衡点大约在1,000元,账户余额低于1,000元的业务银行会亏本。但实际中银行的收取界限鲜有定为均衡数额的操作。率先启动小额账户收费的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制定500元的标准是与当地储户的习惯相关的:许多低收入的深圳打工者都是在存够500元以后取出寄回老家,这直接导致该类账户的日均余额远低于500元。各家银行多制定300元或者500元的标准,似乎只是同类推定的结果,并无科学测算的依据。

另外,要提出的是,许多小额账户的存在与2000年前后银行无节制地推销自己的借记卡,掀起“发卡大战”不无关系。不少银行基层单位当年出于吸引存款的需要,再加上银行内部管理的不到位,没有注重账户信息的内部共享,在开立银行账户没有任何限制,结果许多客户开立银行账户后长期并不使用,银行系统在办理每笔业务时均需对这些账户进行扫描、识别,并需长期备份、保管这些账户的数据。当这些账户占用了银行系统巨大的空间,延缓了系统的运行速度后就开征管理费。将银行当初的不审慎行为的后果强加到储户身上,有碍于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一流大银行业务经营水平的转变。

账户管理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 保证金 质押 优先受偿权

保证金质押,是市场经济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担保方式。但保证金账户却并非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的四种类别之一。 担保法司法解释认可了保证金的优先受偿权,但立法中关于保证金账户的性质未有定性,各家银行对于保证金管理的规定也各有不同。如上种种,导致了保证金实践中的困惑与不规范。

保证金作为一种最易实现担保价值的押品,在金融领域的便捷是其他抵质押所不能比拟的,100%的保证金担保业务,在大部分银行作为低风险业务管理,有着快速的审批流程和较低的准入门槛。与银行对保证金的担保需求类似,债权人以客户监管资金的方式要求银行进行托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托管账户中的资金,如果能够因完善的保证金登记而纳入保证金进行管理,无疑也将极大的减少资金的运行风险。

目前,我国法律没有对保证金的明确规定,保证金不保险,对于主张保证金质押有效性的债权人来说,无疑是飞来横祸;对于非保证金质押权利人的其他债权人来说,保证金不具有明确的公示效力,如果认可其质押效力,无疑加重了执行难。

究竟如何才能确保保证金的效力,保障各方利益,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一、保证金优先受偿的依据及缺陷

(一)优先受偿权的依据

一般情况下,主张对保证金具有优先受偿权,主要依据来自最高院的各类司法解释,除了担保法司法解释 是可用于保障所有质权人的权益外,其他法释更重要的是为了保障银行的质押权。

截止目前,最高院先后出台过关于国际信用证及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的扣划问题的司法解释或文件规定 。综合目前法释规定,人民法院及有权机关具有保证金冻结权,但对国际信用证及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的扣划权受到限制 。

关于保证金的判决结果千差万别,有的法院对于浮动进出的按揭保证金一概不认,有的法院则倾向于要保障银行权利,只要具有质押合同和保证金账户,就愿意认同银行的优先受偿权。

(二)现行立法的缺陷

为什么保证金质押会在实践和理论上存在冲突?究其本质,是源于保证金质押的定性不明确。理论界对存款在性质上有债权说和物权说两种认知,从而引发了保证金质押到底是动产质押还是权利质押之争。债权说不仅取得了《商业银行法》的认可,也更有利于银行行使抵销权,因此获得了大部分的理论支持。从债权说来看,保证金账户内的资金已经不属于存款人所有,保证金的质押实质上应当是一种权利质押。但如果认可保证金是权利质押,保证金就缺乏了立法依据(物权法对于权利质押的兜底条款表述的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保证金的现有质押权理论均出处于司法解释,显然不属于法律和行政法规。

因此,如果要认可保证金质押的效力,我们将不得不默认存款的物权说。即认可存款人对保证金内的存款依然享有所有权,在此理论下,应当将保证金质押比照动产质押进行管理。事实上,担保法司法解释也正是将保证金质押作为一种动产质押,但这种认定本身,与存款的债权说存在冲突,与银行的实际操作也不符,从而导致了实践与理论的不符。

二、现有司法实践下,认定保证金质押生效的关键

按照目前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定,认定保证金质押生效,质权人具有优先受偿权的关键是:

(一)相关协议的签订要规范

现实中,主张对保证金具有优先受偿权的绝大多数债权人都是银行。实践中,银行会视产品的不同签订不同的主合同,个别银行的经办人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以为保证金账户中存有保证金,保证金质押就自然生效。其实不然,书面质押合同是保证金优先受偿权的前提,至少应当包括保证金账号、户名、开户行等要素,及明确的双方权利义务。

(二)保证金账户的开立及进账应清晰

在提出执行异议申请或进行执行异议之诉时,法院一般会要求质权主张人将开立保证金账户的开户资料及进账单作为证据提供。换言之,法院要求有效保证金账户的另一个前提是在开立时就注明账户性质为保证金;同时,每次往保证金账户存入资金时,也应当注明资金的保证金性质。证明保证金账户及资金性质的主要目的,在于向法院及其他申请人证明,该资金的支用受到银行监管,并非由账号所有人拥有完全的使用权,存入保证金账户内的资金应当视为已经完成了把保证金向债权人进行移交的动作。

(三)保证金账户及其账户内资金金额应当与主合同一一对应

这点是认定非银承保证金及国际信用证开证保证金的关键。担保法司法解释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金钱以特户、封金、保证金等形式特定化后,移交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以该金钱优先受偿。”其中,特定化与移交占有是认定保证金优先受偿的两大要素。

实践中,有银行创立了最高额保证金质押方式,目前司法实践中有观点认为,由于最高额保证金合同中担保的债务人不特定化,最高额保证金质押的效力不被接受。但是,笔者以为,最高额保证金质押往往与单独的保证合同配套使用,并非完全的不特定化。最高额保证金质押的确权依据有两点:一为最高额范畴内;二为在债权确定期间内。比照物权法中对于最高额抵押的规定,在押品被查封时,最高额债权总额已经确定,因此,对于已经被冻结的最高额保证金账户,只要符合以下三点,应该认可最高额保证金的效力;一是在冻结前发生的债权;二是在债权确定期间内发生的债务;三是总金额在最高额保证金质押合同约定的担保金额之内。而且,银行设计最高额保证金质押合同,除了减少多次签约带来的不便以外,还有一个初衷,那就是为了集合有限的保证金比例,对某一群体的信贷业务提供较高比例的担保,这种较高的担保比例,是一一对应的保证金质押所无法比拟的,也是维系产品安全的有力手段。一旦理论上认可银行对最高额保证金的质押成立,信贷业务的担保金额将由一一对应的固定比例增大到100%,将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门槛。

三、在目前司法环境中,确保保证金效力的建议

(一)要密切关注保证金的理论与实践

在法院没有对最高额保证金质押合同的质押效力予以正式认可之前,尽量采用一一对应的质押合同签订及管理方式,除了规范保证金在账户的开户及进账以外,还可为保证金户设置子账户,明确每笔子账户担保债项的具体金额,将保证金与担保债权一一对应。

对于按揭保证金,如果他项权证到位以后,释放出的相应保证金应当及时划转到开发商的其他账户,不要在保证金账户中进行保证金划转之外的其他开支,避免法院审核时因明细过于复杂而不认定保证金账户的特定化。

(二)要采用能被法院认可的质押方式

除了签订保证金质押合同以外,与保证金质押类似的一种担保方式为存单质押。由于存单质押的转移占有较保证金账户更易被法院接受,且存单质押属于物权法明文规定可以接受的权利质押范畴。因此,以存单质押代替保证金质押,是一个较好的确保质押有效性的选择。但要注意的是,一旦因要求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而对存单内资金进行扣划,就需要重新签订存单质押合同,避免合同约定的质押金额与存单金额不一致,这个不方便之处,也是债权人更倾向于选择保证金质押而非存单质押的原因。

(三)应充分运用银行内部户的作用

在发现担保人或债务人存在违约可能时,如果保证金质权人为银行,可以通过宣布贷款提前到期,扣划保证金账户内资金。如果担心行使扣划权会带来其他法律纠纷,可以先行扣至银行内部账户,由于已经存入银行内部账户,法院一般不会对该资金的转移占有不予认可。此外,如果保证金质权人为非银行客户,银行可以提供资金监管产品,目前已经有银行为监管账户开设有专门的内部账户,将保证金账户直接纳入此类账户管理,将会极大的利于非银行客户保证金质押权的保障。

要注意的是,由于银行自己具有账户管理权,且不像证券公司区分自有资金与客户资金,因此,由银行主动扣至内部账户的方式尚未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一般来说,要取得保证金账户开户人的理解,最好要留存授权扣划的书面材料,此外,要规范内部户管理,避免发生操作风险。

四、完善保证金管理的几点构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关于保证金的理论及实践都发生着变化。不同的法院之间、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之间,对于保证金质押有效性的认识都可能不同,例如有的法院认为他院的生效文书中确认的保证金优先受偿权可以直接作为执行异议的证据材料,有的则认为其他法院的判决文书,即使认可了质押效力,也与本院的执行案件无关。甚至有法官认为银承汇票的保证金只是一种信誉保证而非质押,法院也可以比照其他保证金先行扣划。

因此,要加强对保证金的法律法规的完善。

一是应当明确除承兑汇票以及国际信用证开证保证金以外的银行产品保证金的质押有效性,仅明确上述两种银行产品保证金质押有效性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例如与国际信用证类似的国内信用证业务,可能会因无明确法律规定,虽然拥有同样的证据材料,但却不一定能得出同样的具有保证金质押效力的认定结论。

二是建议增加保证金质押登记部门,可以比照应收账款登记,在人民银行设立保证金质押登记系统,对于非经系统登记的保证金质押,不认可其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也就是不具有质押效力。

账户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小额存款账户;管理费;中间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背景

2005年5月11日,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公告,决定从2005年7月1日起,对日均存款余额在500元以下的人民币个人活期存款账户每年收取10元管理费。之后,一年左右的时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全国性大银行都对外宣布收取小额活期存款账户管理费。银行方面的管理人员强调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收费,而是想引导客户加强科学理财观念,合理使用银行账户,节约银行系统资源,达到社会、银行、个人三方共赢。曾经有学者担心的收费引发销户和挤兑风潮并未显现。例如,在绍兴市建设银行,虽然拥有几百万元的借记卡用户,但从张贴收费公告以来,前来办理销户手续的个人用户日均不到一人。

二、收费原因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

现代主流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在该前提下企业(商业银行从本质上也是企业)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表现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简单说,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而储户作为银行服务的消费者,也要力求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从这个基本的研究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开征管理费的直接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收取管理费来增加非利息收入;二是促使存款人合理设置账户额度,尽快销核小额账户。长时间不使用的“睡眠账户”的清除,一方面可以节约银行计算机存储系统资源、提高计算机的运行效率,降低系统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为该类账户的服务次数,节省柜台人力成本。由于储户的频繁存取会导致日均存款余额逼近收费界限,储户可能自觉减少存、取款次数,这有利于稳定银行收入来源。有学者通过数学推导得出可以享受银行免费服务的最低存款余额的表达式,说明银行设定存款收费限度的合理性。

但同时有一些因素也冲击着银行收费的理性基础。其一,银行存在具有合理性的一个原因就是银行具有风险转移优势,包括对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转移优势:银行可以集聚大量的小额存款,预测资金需求的规律,满足客户将盈余资金投资出去增加收益同时保持随时运用资金的权利,从而以最低的成本满足存户的流动性需求。银行的活期存款具备“公共汽车效应”,每天有存款被提取后,又有新的存款补充进来,因此银行可以把现金资产控制在适当的水平,其余资金投资于收益率高的贷款项目上。由此看来,小额存款的每日余额具有统计规律,减少小额存款对银行库存现金保有数量的影响有待考证。其二,国际范围内大企业的脱媒现象已经比较普遍,银行已重新认识到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小额存户的存款相对比较稳定,对银行的忠诚度高,是银行核心存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旦银行失去信誉,核心存款也会流失。而且核心存款的比重高,可以帮助银行以低利率融资。其三,现阶段,人们的交易习惯还未完全转变,许多储户对有形交易市场存在心理依赖,大量存款业务仍旧需要通过柜台办理。因此,安排合理的网点布局,提供先进可靠的配套服务设施和优雅舒适的环境是银行吸引存户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实行收费之前多未上市,难以收集到公开的数据比较收取管理费对活期存款的影响。但是以建设银行为例,该行于2005年9月全面开始对小额账户征收管理费。该行吸收存款的额度从2004年到2007年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在13%左右;个人客户活期存款日均余额2007年底比2006年底增长20%。小额账户管理费的收取并未明显影响到吸收活期存款的数量。

综上所述,银行对小额存款账户收取管理费应经过切实的测算和论证,并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居民储蓄习惯和收入水平。在发达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储户的细分来分类收取管理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具体到各个地区的分行所面对的收入结构并不一定能支持这种细分,此时稳定储户来源比一窝蜂的收费更为重要。

从我国商业银行对收费标准和实际收费后的效果来看,与理论推导并不完全一致。目前,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于开收小额账户管理费将会带来多少收入均没有公开的测算数据。但仍有相关统计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如,据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的统计数字显示,建行广东省分行原有3,150万户个人活期账户,其中有80%的账户(约2,500万个账户)是小于400元的小额账户,排除了免收的14类账户以后,列入收费范围的小额账户数量大约为1,000万个。按照建行每个账户每季度收费3元的标准,每月账户管理费为建行广东省分行带来的增收效应则为1,000万元,全年将为1.2亿元。相对于建行广东省分行公布的2004年度账面利润41.29亿元而言,其贡献率也接近3%。作为国内营业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大、占据国内银行市场份额最大的工商银行在启动小额账户收费以后带来的净利润绝对值的增加,以及对全行资产收益率的贡献,可能要超过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这还未考虑节约系统维护成本和人力资本后的收益。

有业界资深人士表示,银行储蓄业务的平衡点大约在1,000元,账户余额低于1,000元的业务银行会亏本。但实际中银行的收取界限鲜有定为均衡数额的操作。率先启动小额账户收费的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制定500元的标准是与当地储户的习惯相关的:许多低收入的深圳打工者都是在存够500元以后取出寄回老家,这直接导致该类账户的日均余额远低于500元。各家银行多制定300元或者500元的标准,似乎只是同类推定的结果,并无科学测算的依据。

另外,要提出的是,许多小额账户的存在与2000年前后银行无节制地推销自己的借记卡,掀起“发卡大战”不无关系。不少银行基层单位当年出于吸引存款的需要,再加上银行内部管理的不到位,没有注重账户信息的内部共享,在开立银行账户没有任何限制,结果许多客户开立银行账户后长期并不使用,银行系统在办理每笔业务时均需对这些账户进行扫描、识别,并需长期备份、保管这些账户的历史数据。当这些账户占用了银行系统巨大的空间,延缓了系统的运行速度后就开征管理费。将银行当初的不审慎行为的后果强加到储户身上,有碍于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一流大银行业务经营水平的转变。

三、结论

账户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广告销售审批;应收账款;成因;信用标准;内部控制

广告收入是报社经营收入的来源之一,也是报社利润的直接来源之一。就我国目前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经营较好的报社广告收入约占总收入的60%-70%。一般来说,报纸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是一个趋势,而销售收入远远解决不了报纸再生产的资金问题,报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靠另一渠道即广告经营这一“自身造血”的渠道。如何加强广告收入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审查制度上采用授权签批

随着广告竞争日益激烈,广告部门为了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采取灵活付款方式和广告价格折扣等优惠政策。为了使广告经营活动能有序地、规范地运作,报社加强了广告收入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对广告价格折扣的权力、赠送免费广告的权力、刊后延长付费期限等进行相应的授权。报社对报纸广告折扣优惠政策采取统一管理。

报社聘请软件公司专门开发一套广告核算管理软件,从版面查询、订单处理、收款业务到客户管理,进行系列流程的研讨开发,业务员签订广告合同,需上网通过广告管理软件填写广告信息,并经广告部门领导审批,广告部门内勤根据广告信息填制发稿单,编辑部门严格根据发稿单编辑刊登广告。

由于报社对广告价格实行统一管理,由系统控制,广告部领导审批,避免报社广告部门内部广告价格折扣不统一的现象。

二、对已到款项进行核销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广告款回笼是报纸广告收入的最终实效。报社财务人员在收到进账单或收到现金后,通知广告部门内勤。广告部内勤根据进账单或现金存款单按发票核销应收账款,并及时通知广告部业务员。

三、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

应收账款是指报社对外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所形成的应收未收款,是报社流动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讲,应收账款包括应收销货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及其其他应收款等。狭义的应收账款仅仅指应收货款。这里采用狭义的观点。

(一)结算原因

由于公司之间的距离和结算过程中,导致商品交易在销货和收货时间上不一致,从而形成应收账款。而这种原因发生的应收账款不是由于购销双方根据信用协议而产生的,从本质上讲,这是真正的应收账款,它由结算过程的时间差所引起,不应称为商业信用。

(二)商业竞争

商业竞争是报社应收账款大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是竞争迫使报社以各种手段来扩大销售,包括价格、服务、广告和赊销等。对于差异性不是很大的产品,实现赊销的销售额可能大于现销的销售额。

(三)核算方法落后,内控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有些报社没有采用信息化管理,应收账款管理还采用手工或半手工记账。财务人员到月底才将票据归类编制记账凭证、记账、结账。财务部门不能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销售环节与会计环节相脱节,问题不能及时地反映、显现,催收、清理不及时,这种现象导致一些广告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款。

四、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为了减少或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加速报社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回笼及利用效率,报社必须采用相应的风险对策和措施,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模式,增强对应收账款的防范与控制。

(一)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应收账款政策又称信用政策,是报社可以控制的影响销售的一个因素,信用政策是报社在采用赊销方式时,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对应收账款进行规划和控制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是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用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款政策。

1、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报社同意向顾客提供商业信用而提供的基本要求,是衡量是否向客户提供信用以及信用的数量多少的依据,信用标准的把握通常会受到诸多住、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通常用“5C”系统来评价客户,即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信用标准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断标准。如果报社的信用标准比较严,只对信用很好的顾客给予赊销,则会减少报社遭受坏账损失的风险,但不利于扩大销售收入。如果信用标准较宽,虽然有利于刺激销售增长,但有可能使坏账损失增加。报社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

2、信用条件。信用条件是指报社要求顾客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如账单中的“2/10,n/30”就是一项信用条件,它规定如果在发票开出后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现金折扣,如果不想取得折扣,这笔货款必须在30天内付清。在这里,30天为信用期限:10天为折扣期限;2%为现金折扣。信用期间是报社允许客户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报社给予客户的付款期限。信用期越长,越刺激销售,但占压的资金越多,利息损失越大;现金折扣越大,越刺激客户迅速付款,使平均收款周期缩短,但损失的现金越多。报社必须把现金折扣成本与加速收款所得到的收益相结合考虑,采用正确的信用期间和现金折扣。

3、收款政策。对于逾期的应收账款,报社会制定相应的收款政策,逾期越长,收款方式越严厉,但成本也会越高。对信用不同的客户应采取不同的收款方式。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二)应收账款内部控制

信用政策建立以后,报社还应做好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客户的资信调查与判断。(1)建立客户档案。报社应以信用评估机构、银行、财税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保存的有关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依据,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赊销的额度多少等进行调查,建立客户档案。客户档案的范围不仅应包括欠款客户,也应包括信誉良好甚至往来款项已结清的客户。应将客户的基本资料整理、归类并存入电脑。客户基本资料应有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等,以了解客户的注册资本、经营地点等情况,同时还应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如办公楼是租借的或是购建的,有无工厂等。另外,建立客户档案时,还要记录客户的信用情况,包括基本开户银行、账号、法人代表或主要经营者的信用情况、银行借贷偿还情况,客户对其债务偿还的承诺及履行情况。(2)建立广告客户的信用体系。根据广告客户以往的付款记录、广告投放额等资料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为处理某些特殊情况提供依据。例如某些广告客户由于财务等原因而提出延期付款的要求,是选择维护客户关系、最大限度地争取广告,还是予以拒绝,坚持按期收款,这不仅是财务的问题,更是客户服务的问题。要与客户维系长期合作的关系,提供妥善的客户服务,离不开信用评估体系的基础。如有的报社规定对第一次在本报上刊登广告的客户必须先全额支付广告费。

2、加强应收账款的核对、清理工作。财务人员应定期同广告部内勤就报社广告应收账款明细同实际业务发生数额进行核对,找出账目不符、户名不符的原因,销售人员应与财务人员通力配合,沟通客户相关信息,对有疑问的款项,及时查明原因,为对账工作提供方便。

3、定期实地催债和对账。财务部门对未收的广告款采用电脑程序和专人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合理的收款制度,并结合客户的资信度和具体情况,凡欠款达到一定期限,督促广告销售人员加强收款力度,督促客户及时将广告应收款回笼,对于一些常年广告客户采取派专人上门走访,增加感情交流,及时结清应收款项。报社采用这种做法可以当面提醒客户及时还款,特别是对那些财务状况恶化、濒临破产边缘的欠款户要及时催款;设身处地解决一些造成客户拒付的商业争端;应要求客户出具盖有法人印章的还款计划或其他履行义务的书面承诺,以为日后提起法律诉讼准备必要的法律手续。

4、建立延迟回款审批制度。建立延迟收款的审批制度,强化管理。例如,一些大的广告客户都是大的跨国公司,有时会出现一家客户不同的广告费付款渠道不同:有的广告费来自于国内公司,有的要向公司亚太总部申请经费,有的要向跨国公司总部提出申请,这造成有的广告应收账款回款较慢。报社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一个赊销延迟回款审批程序,对延迟回款的项目须按权限请示报社领导批准。

5、制定有效的奖惩措施。对广告销售人员工作成绩的考核,不应仅依据广告销售额、广告到款额,还应该参考应收账款的多少。对没有经领导批准的未按时回款的应收账款,以及经领导批准但超过延迟回款期限的,对广告销售人员在经济上应给予一定处罚。

6、进行应收账款债务重组。抵物广告的处理。有时候,考虑到客户的具体情况,如客户资金周转困难等,报社可以结合自身的需要会允许广告客户用资产抵付广告款。应帮助其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账款。这种情况往往是一种无奈之选,多见于久拖不还的广告款。针对这种业务,需要与客户签订一份用资产抵广告款的协议。要根据货物的质地和市场价格合理确定货物的金额。在货物到达报社后,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财务人员在收到有关部门开具的验收入库单并确认货物的所有权已转移到报社后,将该笔广告应收账款根据双方确定的金额核销相应的广告款。对于剩余部分确实无法收回的广告费,报请总经理审批并对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根据总经理的批示准确核算该笔业务的损失。

总之,报社广告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管理工作,管理方法和制度也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广告销售部门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和监控,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落实科学的激励措施。财务部门加强应收账款的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通过这些措施,报社可以在广告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将应收账款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周鸿泽等.报业产业经营与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黄晓兰.媒体财务管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建国,宋建武.报业 MBA 广告经营案例分析[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4、张文峰.应收账款回款的策略[J].财会通讯,2005(2).

5、张威龙.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及其控制措施[A].品财论道:浙江报业财会论文选编[C].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6、林永祥.关于新闻网站广告收入管理的几点想法[A].品财论道:浙江报业财会论文选编[C].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账户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资本账户;开放效果;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5―0113―08

一、 导 言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业务的爆炸性增长,是世纪之交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大经济进程。资本跨国流动性的急剧增加,一方面,要归因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种种不同的动因和压力,在政策上的同时放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技术变革、信息革命、投资者成熟、宏观经济和贸易方面的改革等等[1]。然而,资本账户开放与否,对发展中国家来讲,也一直是最具争议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

无论从国际范围还是从国家水平来看,资本账户的开放似乎往往伴随着代价高昂的金融危机。所以一方面,在一些局域地区和特定时期,时不时还出现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倒退;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倒退却一般也不可能维持长久。即便是那些在危机期间试图恢复管制的国家,在条件允许时也会重新参与到国际资本市场中去[2]。从整个亚洲地区来看,由于上个世纪末发生的金融危机,一些深受危机影响的国家对资本账户下的交易,重新施加了大量的管制,但是却并未触发资本账户管制的普遍回潮[3]。

二、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收益与风险

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知识似乎已广为人知,却又仍值得一提。一直以来有人认为,国际资本流动有助于经济增长,根据这种理论,资本账户完全开放的国家会发展得更快。然而矛盾的是,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一定会带来福利增加的理论,在实证中却难以找到总是不容置疑的支持。

达成共识的是,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资本账户的开放有利有弊。因此,资本账户开放所可能带来的风险也必须明确。而且,资本账户开放后的收益-风险分析,也必须要考虑到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性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在激励机制。我们把文献中的相关论述总结在表一中。①

这是一个综述而非结论。对于开放资本账户将会是促进还是抑制经济增长,理论终究还是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总结上面的对立观点,对于资本账户开放的主要观点,也还是“分配效率”和“动物情绪”,它们主宰着整个开放的讨论[8][12][14]。②

三、资本账户开放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资本账户开放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否必然有着积极的影响,不仅是理论上没有提供有力证据,实证研究也是如此,甚至现实比理论更为复杂。正如Stiglitz所说的那样:“资本账户开放的支持者们对于结果的预测是很清楚的,但不幸的是,历史经验却不站在他们那一边。”“很显然,不仅没有支持资本账户开放的令人信服的经验性的例子,相反,那些不支持资本账户开放的例子却很显眼。” [14]

经济理论显示,资本账户的开放会带来许多利益。但是,这个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令人置疑的观点。尽管对资本账户开放成本的分析不很多见,但是通过直接研究资本账户开放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其对长期增长和发展的影响,再来判断资本账户开放潜在收益的文献却比比皆是。

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同之处。首先,有些只研究发达国家的数据,而有些只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有些则是两种国家数据的混合。其次,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开始得较晚,所以样本区间存在不同。再次,分析方法(截面,时间序列或面板)和估计方法(最小二乘估计(OLS),工具变量(IV),或广义矩阵法(GMM))在研究文献中都有使用。总之,在资本账户开放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是否有促进方面,也是有争议的。我们在表二中列出了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

关于资本账户开放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文献中还有一些很有洞见的研究,因为不方便列入上面的表中,我们选择性地总述如下:

Edison,Klein,Ricci & Sloek(2004)在对已有部分文献回顾后指出,现存的大多数文献在加入一个代表政府声誉的指标后,都会得出不显著的结果,而在分析中加入一些非线性的因子(例如GDP和资本账户自由化的交互作用),会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显著结果,即享受资本账户开放带来好处的起码条件是达到中等的发展水平[28]。

Griffith-Jones(2003)认为,发展中国家要享受到明显的资本账户开放的利益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有足够的私人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2)流入的资本应该是长期性的,不容易撤回的;(3)应有一个良好的国际金融体系防止危机发生或进行良好的危机管理。第三点部分得到了Forbes(2004)提供的数字图表的支持[29][30]。

Eichengreen & Leblang(2002)认为文献中对于资本账户开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模糊,源于没能分离清楚资本管制的两个相反效果:无效配置资源和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将此考虑进入分析后,资本账户自由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依据特定背景的[31]。

研究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思路,是从微观层面考察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Forbes(2004)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总结,认为资本管制是经济增长“轮子里的泥土”――这些泥土勉强连接起了车子,但是非常不稳固。是让车子走得更快要去掉泥土(不过不小心车子会散架),还是忍受慢速而不用冒车子垮掉的风险,这要取决于具体的状况[30]。他指出,总量数据不能对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微观技术变革和相应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变做出及时充分的反映,从而可能会导致误导性的研究结果。Park(2003)也通过总结拉美经验时指出,即使有相对良好的宏观政策,长期忽略微观系统的缺陷也容易导致危机的发生[32]。Chinn & Ito还强调了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法律制度、包括对股东的保护和会计准则等因素的重要性[33]。

另外许多文献还指出:资本账户开放不只是个经济问题,同样也是个政治问题,“金融体系从受限制到自由化而迈出的任何一步都意味着收入、租金和决策权的再分配,因此很可能会受到相关利益集团的极力阻挠。” [12]有许多理由认为,寻找一个开放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明显效果是很难的。其中最为困难的一点在于:资本市场开放对于分配效率改善的贡献同时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包括适宜制度和受到良好监督和管制的金融部门。Rodrik(1998)强调“如果适当的控制、管制手段和宏观经济框架尚未构建起来的话,对资本账户的开放将会尤其危险。”因而,那些期待整体性地从资本流入中获益的国家,应该适当地安排相关制度、管制政策和监管机构,以减少金融市场失效。①当然,这些制度框架不是全世界各个地方都具备的,那些最需要外资的国家,反而往往缺少健全的基础设施和条件[12]。

四、中国的抉择

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已取得很大成就。上个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文献都试图探求中国为什么能比其他国家更为稳固。在许多方面,中国的经济奇迹的出现简直是令人不可思议的②。更多文献把中国的“幸免于难”归功于其对资本账户的严格控制。他们指出放开经常账户的同时保持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使中国受益[35]。

当然,在这一点上,一些文献仍然持相当怀疑的态度。他们指出上述论点过分夸大了资本项目管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对中国保护作用。事实上,中国的资本控制的有效性远不如人们一般所认为的那样高,这一点已被关于资本外逃的详尽文献所证明。中国挺过亚洲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之前在稳定宏观经济方面的成功,是这些经济的“基本面”,而非资本控制,在中国面对不利的外部冲击时显得相对游刃有余[36]。他们同时认为,中国的WTO成员身份总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对资本的控制,并且已经意识到资本流动自由化,对于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会带来很大的利益,那么现在剩下的唯一的问题就不再是资本账户开放的可行性,而是如何开放的问题了。如果中国非要等到充足的前提条件都齐备才动手的话,资本账户开放在几十年内也不可能实现。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采取重大的举措促使商品和服务贸易,尤其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保持资本控制将不断地遇到困难。此外,继续实行资本控制是与中国现行的国内经济改革目标相冲突的,因为控制会导致扭曲、减少透明度、滋生腐败,并且妨碍资本的有效定价和分配。因此,资本账户逐步开放将会是中国现行改革进程中顺理成章的一步。当然,要实行完全资本项目开放,仍然需要一系列宏观经济条件。如果中国要从资本的自由流动中获益,同时避免其潜在的不稳定影响,良好的基本面和合理的经济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既带来了大量的外资流入,同时也发生着超出政府控制的资本非法外逃。资本外逃的成本是巨大的,造成了投资总量、消费总量和GDP下降和大量的失业。然而,这些巨大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被我国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外国直接投资所掩盖。如果资本外逃的情况愈演愈烈,我国将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会造成失业率增加[36]。与此同时,我国现行实际上的固定汇率制度和美元持续贬值的外部金融环境,很可能造就热钱(Hot Money)进出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的套利机会。这些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的大量进入,加大外汇占款规模,影响货币政策正常操作,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人为加大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对经济造成推波助澜的虚假繁荣。

所以,笔者认为,随着改革的进展,资本账户的开放已经不是一个是否的问题,而是逐步演变为如何开放的问题了。既然资本账户开放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资本账户开放内部的具体次序就成为一个研究的重点问题。一些国家在开放资本账户时没有进行合适的安排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国家性、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危机,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而关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前提的讨论已然形成了一些较为统一的观点,目前讨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开放上,而这又包括如开放的模式和开放的次序等一系列的问题。当然,具体开放的措施应该根据我们国家自身的特点而有所差异,而且,即使在制定了一个框架性的时间和次序安排后,也应根据政策效果以及实际形势的变化而灵活变动,以求最大化收益,最小化风险。然而,在作了总瞰之后,我们发现,在对于其内部次序的安排上,层次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还较为缺乏,尤其是国内文献,在提供政策建议所作的分析很多只停留在简单的推理上,缺乏详细的理论和明确的实证结果支持。这一点,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参考文献:

[1]IMF.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R]. By a staff team led by Barry Eichengreen and Michael Mussa with Giovanni Dell'Ariccia,Enrica Detragiache,Gian Maria Milesi-Ferrtti,and Andrew Tweedie. 1998.

[2]BHAGWATI,JAGDISH. The Capital Myth. Foreign Affairs[J]. 1998,May/June p.7-12.

[3]JOHNSTON,R BARRY.Sequencing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J]. Finance and Development,Dec,1998,Vol. 35,No. 4.

[4]JAMES HANSON. Opening the capital account: cost,benefits,and sequencing,in Sebastian Edwards (ed.),Capital controls,exchange rates,and monetary policy in the world econom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5]GREENWALD,BRUCE C.,JOSEPH E. STIGLITZ & ANDREW WEISS. Informational Imperfections in the Capital Markets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4,74,2: 194-200.

[6]SHAW EDWARD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7] JOHN WILLIAMSON,ZDENEK DRABEK. Whether and When to Liberalize Capital Account and Financial Services[R].Staff Working Paper ERAD-99-03,World Trade Organization,Economic Research and Analysis Division. 1999.

[8]FISCHER,STANLEY.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IMF[C].Princeton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1998,207: p1-10.

[9]COOPER,R.. Should Capital-Account Convertibility be a World Objective,in Should the IMF Pursue Capital-Ac-count Convertibility[G].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207,Princeton University. 1998.

[10]MANUEL GUITIAN. Economic policy implications of global financial flows[R]. Finance and Development,Internet Edition. Maryland. 1999,Vol.36,No. 1.

[11]BAYRAKTAR & WANG. Foreign Bank Entry,Performance of Domestic Banks and the Sequence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416,August 2004.

[12]RODRIK,DANI. Who Needs Capital-Account Convertibility,in Peter Kenen (ed),Should the IMF Pursue Capital Account Convertibility? Essays in International[M]. Fina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y). 1998,No. 207,p55-65.

[13]RODRIGUEZ,FRANCISCO & DANI RODRIK. 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A Skeptic's Guide to the Cross-National Evidence[R].NBER Working Paper,1999,No. 7081 (April).

[14]STIGLITZ,JOSEPH. Capital Market Liberalization,Economic Growth,and Instability[J]. World Development,2000,28 (6): p1075-1086.

[15]QUINN,DENNIS. The Correlates of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ion[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97,Vol. 91,No. 3,(September),p531-51.

[16]KLEIN,MICHAEL W.& GIOVNNI OLIVEI.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Depth and Economic Growth[R].Boston,Massachusetts: 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Tufts University. 2000.

[17]EDWARDS,SEBASTIAN. Capital Mobil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re Emerging Economies Different[R]. NBER Working Paper. 2001,No. 8076.

[18]ARTETA,CARLOS,BARRY EICHENGREEN & CHARLES WYPLOSZ. On the Growth Effects of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R]. Berkeley,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1.

[19]BEKAERT,GEER,CAMPBELL HARVEY & CHRISTIAN LUNDBLAD.Does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Spur Growth[R]. NBER Working Paper. 2001,No. 8245.

[20]O'DONNELL,BARRY. Financial Open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D]. Dublin,Ireland: Trinity College. Open-ness Work,Overseas Development Council,Policy Essay. 2001,No. 24.

[21]CHANDA,AREENDAM. The Influence of Capital Controls on Long-Run Growth: Where and How Much[D]. Provi-dence,Rhode Island: Brown University. 2001.

[22] GRILLI,VITTORIO & GIAN MARIA MILESI-FERRETTI. Economic Effects and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Controls[J]. IMF Staff Papers,1995,Vol.42,No. 3,p517-51.

[23]KRAAY,AART. In Search of the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R]. Washington: The World Bank. 1998.

[24] MICHAEL W. KLEIN. Capital Account Openness and the Varieties of Growth Experience[R]. NBER Working Paper 2003,No.9500.

[25] DOMA? & YCE.What Triggers Inflation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376,August 2004.

[26] GLICK,GUO & HUTCHISON. Currency Crises,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and Selection Bias[R]. EPRU Working Paper Series from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Unit (EPRU),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2004,No 04-11.

[27] HU CHIACHIH.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and current crisis: cases of Thailand,Korea,Malaysia and Chile[D].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of NBS,NTU,Singapore. 2004.

[28] EDISON,KLEIN,RICCI & SLOEK.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Survey and Synthesis[R]. IMF Staff Papers. 2004,Vol. 51,No. 2.

[29] GRIFFITH-JONES. The context for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where goes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C]. Draft paper for book edited by Joseph Stiglitz and Jose Antonio Ocampo on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sation. 2003.

[30] FORBES. Capital Controls: Mud in the Wheels of Market Discipline[R]. NBER Working Paper. 2004,No.10284.

[31] EICHENGREEN & LEBLANG.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and Growth: Was Mr. Mahathir Right?[R]. NBER Working Paper. 2002,No.9427.

[32] PARK. Financial and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Lessons Financial and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Lessons from Korea to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R]. Inter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April,2003.

[33] CHINN& ITO.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Cross Country Evidence[R]. NBER Working Paper. 2002, No.8967.

[34] DING JIANPING. Liberalization of Capital Account with China's Characteristics[J].New Finance,2001,No.8 (Vol 149),p2-4.